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項目交接哪個產品重新編譯

項目交接哪個產品重新編譯

發布時間:2024-08-23 09:07:44

① 產品技術員的工作內容

產品技術員的工作內容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產品技術員的工作內容,以幫助大家更快的找到所需內容,想要了解更多的內容,歡迎關注論壇!

產品技術員崗位職責

1、制訂並組織實施技術系統工作目標和工作計劃;

2、組織制訂並實施技術系統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

3、組織不合格品的審理工作;

4、組織技術、產品開發與創新;

5、組織建立並實施質量體系;

6、公司標准化、計量管理工作;

7、定期進行技術分析和質量分析工作制定預防和糾正措施;

8、重要技術工藝設備、計量器具的申購;

9、技術系統文件等資料的整理保管及公司檔案管理工作;

10、公司保密工作。

產品技術員職位要求

1、熟悉公司的工藝工序、工作原理;

2、具有良好的英語閱讀能力;

3、掌握AutoCAD、Office等相關計算機軟體;

4、熟悉工程設計軟體者為優;

5、工作認真積極有較強的責任心;

6、能吃苦耐勞主動性強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精神。

產品技術員發展前景

由於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城市化規模日益擴大、顧客群不斷變化且要求日益苛刻,全球氣候和自然資源問題日益嚴峻,消費品(CP)行業正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渠道挑戰和對業務模式創新的新壓力。對於消費品企業來說,這些轉變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要求企業具有新思維,採取果斷行動,並完美執行。

未來10年內,世界人口預計將增加近20%,主要是在新興國家。同時,俄羅斯、日本和德國將成為人口增長最少的國家。在全球新增的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將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會越來越大。到2020年,16個城市將超過2000萬人口,超過70個城市的人口將超過500萬(這幾乎與丹麥全國的人口數量相等)。許多新的「超級大都市」都將出現在發展中國家,並將帶來一系列的機遇和挑戰。

產品技術員職業規劃

職業發展路徑:產品技術人員→產品技術工程師→產品技術主管→技術支持經理→技術主→技術總監

延伸閱讀:

互聯網產品開發流程總結

1 概述

軟體類項目具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復雜性,因此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往往由於一些環節的處理不當,而造成了進度延誤、BUG較多,甚至項目失敗的後果。相比之下,互聯網類項目除了本身就是軟體項目之外,又具備更多的環節、需要更多的交互。因此,互聯網項目在產品周期中,更容易出現問題。

一個項目周期可以大致分為這幾個階段:項目規劃、需求分析、軟體設計、軟體開發、軟體測試、軟體發布,系統運維。而在現代軟體(尤其是互聯網)項目中,這幾個階段已經不是十分清晰地劃分開來,而是通過所謂「迭代」的方式循環前進。盡管項目周期的幾個階段並不能夠完全獨立地劃分,但是每一個階段都是缺一不可的,對任何一個階段的過於草率甚至忽略將會帶來嚴重後果。

關於軟體開發過程,有很多相關的書籍有詳盡的描述。事實上,過於遵循嚴格的流程定義,也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對於較小的團隊。如何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敏捷」,應該是一個小規模團隊的追求目標。本文將針對互聯網項目的幾個重點環節,依據已有的一些經驗,為軟體技術(互聯網)類的項目開發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思路。

2 前瞻性和細節:關於項目規劃和需求

2.1 項目規劃

在項目開始之前,一個規劃的過程是不可缺少的。規劃包括技術方面和非技術方面,對於不同類型的項目,這二者各有側重。對於大多數項目來數,技術是次重要的。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個主要的事情需要完成:

明確項目目標: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任何項目都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雖然,在項目的進行過程中,目標是會不斷地調整,但是,必須在項目初期確立主體目標。也就是說,要明確地描述出這個項目將要做成什麼樣子,依靠哪幾個關鍵點來贏得用戶。盡量通過最簡略的語言描述項目目標,如果做不到,或許是對於項目的考慮還不成熟。

往往,很多團隊已經小有規模,但是項目目標仍然在不斷調整,這實際上是一種無奈之舉,因為之前的工作沒有做到位。這種情況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無論是對於成本,還是團隊士氣。因此,對於項目目標的規劃,應具備足夠的前瞻性。

競爭對手分析:當前的環境下,已經很難找到一個完全沒有其他人參與的項目(如果有,可能說明了這個項目沒有價值)。而對於互聯網項目來說,了解競爭對手的成本是相對較低的。作為用戶,去體驗競爭對手的網站,可以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去發現對手做得好的以及不好的地方,可以為自己節省大量的時間。

發現優勢和劣勢:每一個商業模式,都是由幾個環節組成的。首先要明確,對於團隊來說,這幾個環節是通暢的。進一步,要考慮對於哪些環節具有優勢,這些優勢將是帶來商業利益的關鍵點。對於劣勢環節,則要考慮如何去克服。在項目規劃階段,對於優勢和劣勢的分析,要盡量避免樂觀思維。

技術選型:盡管不是最重要的,不過技術選型依然是在項目規劃階段要考慮的。系統所運行的平台,開發工具和語言,第三方程序的成熟度。基於項目目標,對這些方面進行初步的分析,理想情況是,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東西,尤其是開源產品。另外,工具和語言的選擇要考慮人員招聘的需要。

2.2 需求分析

角色定義:「產品經理」-負責完成需求分析,輸出技術團隊所需要的需求規格,並跟進項目的開發、運營過程。

產品經理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互聯網項目。首先,對於項目團隊來說,產品經理代表了「用戶」,通過日復一日地使用自己的產品,調研用戶的需求,對產品進行不斷改進。另外一個方面,產品經理充當了技術團隊和非技術團隊之間的橋梁,他們需要把非技術團隊的需求轉換成技術化的語言傳達給技術團隊,起到兩者之間「潤滑劑」的作用。

首先,產品經理需要關注產品的「核心能力」。沒有一個產品可以做到面面俱到,產品經理需要找到最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核心點,並將其發揮到極致。這種滿足了用戶需求並做得極致的核心點,最終將成為口碑,並為用戶所傳播。

其次,產品經理需要對產品的運營保持敏感。通過對統計數據的持續關注,通過在產品論壇上了解用戶的反應,產品經理要能夠及時了解到產品目前的發展走勢,並以最快速度做出調整。

然後,在產品的交互設計方面,尤其是互聯網項目,產品經理要把自己當成「最笨」的用戶來看待自己的產品,菜單的設置、按鈕的擺放、提示語的位置等等,如何讓用戶能以最簡單、最快捷、最不需要動腦筋的方式使用產品,應該是產品經理追求的目標。

另外,關於產品經理的素質,產品經理為了做好產品設計工作,除了對產品的感覺之外,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功底,例如對帶寬、伺服器性能、WEB標准等方面應有一定的了解。對於細節的極致追求,也應該是產品經理應具備的特質之一。

小故事:巨人網路的史玉柱,號稱自己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游戲上,有一段時間他甚至親自作為客服人員,直接傾聽來自用戶的反饋。騰訊的馬化騰,自從05年之後就從管理事務中脫身,把自己更多地當成「首席產品體驗官」的角色。常常在凌晨時分,他會把對產品的意見發送到負責產品經理的郵箱里。

3 差異化思維和迭代開發:關於設計和開發/測試

3.1 系統設計

不同類型的產品,不同的開發平台,設計思路有非常大的區別。本文不會就具體的軟體設計做討論。這里想重點強調的一點是系統設計中的「差異化」思維。

舉個例子,一個西餐廳,平常的客流量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在情人節等特殊的日子,客流量會有一個突發性的增長。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即使在忙的時候,也不能讓客戶過長時間的等待。另外一個例子,盛夏時節,用戶家裡的空調壞了,維修需要3天時間,作為售後服務方,應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的解決思路,實際上在於如何進行合理的差異化設計。一個熱門的互聯網應用,在繁忙時間段(例如周末、晚間),會出現帶寬、伺服器資源緊張的情況,這個時候網路丟包、操作響應變慢,影響用戶體驗。更嚴重的情況下,當負荷超過閾值,出現雪崩效應,基本上處於無法服務的狀態。

所謂的差異化設計,即要根據業務的本質,對產品所提供的服務按照一定的粒度劃分層次,什麼是基礎服務,什麼是增值服務;什麼是必須滿足的服務,什麼是錦上添花的服務。舉例來說,對於一個即時通訊業務,發送文本類消息是最基本的,而魔法表情、虛擬形象則是增值服務。在合理地對業務進行了劃分之後,就可以在不同情況下作出取捨。系統和帶寬空閑的時候、資源緊張的時候,系統出現故障的時候,在不同的情況下,系統的設計要能夠支持劃分的業務單元按需要進行組合和取捨。

對於業務單元的劃分,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考慮,那就是用戶的「憤怒」指數。對於一個具備十幾項功能的服務,某幾項功能出現問題會使用戶覺得無關痛癢,而另外幾項則會使用戶暴跳如雷,甚至有幾項出問題會使用戶發誓永遠不用你的服務。通過對不同功能的憤怒指數進行設定,也可以得出層次化的劃分。

當系統、IDC、網路出現問題的時候,要優先保證最基本的、也就是憤怒指數最高的功能。當問題逐漸升級,功能要逐層取捨。這是在系統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

回到西餐廳的例子,在業務空閑的時候,餐廳提供的服務可能包括熱毛巾、個性化菜單、豪華餐具,甚至跪式服務。而在繁忙的時候,為了能夠提高流轉速度,餐廳可能需要一份特殊菜單,這份菜單上沒有過多的選擇,只能像做選擇題一樣,選擇情人節套餐A,B或者C。對於修空調來說,空調的維修需要3天,這個是無法更改的。但是,我們在維修的同時,是否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個風扇,緩解目前的狀況。一切方法是為了降低用戶的憤怒指數,而互聯網產品的差異化設計的目的也是一樣的。

另外一個需要在系統設計時考慮的重要問題是「可擴展性」(scalability),也就是說當系統的壓力持續增加時,需要能夠通過擴展硬體來達到容量的提升。理想的情況是線性擴展,也就是硬體的增長和用戶壓力的增長是成線性比例的。但是,大多數系統是做不到線性擴展的,更差的是,很多系統在設計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可擴展性」,從而無法突破單機的性能極限。

現代的互聯網系統基本上都是「分布式」的,把系統劃分成前端顯示層、業務邏輯層、數據存儲層等幾個部分,在各個部分能夠進行不同策略的負載均衡。例如資料庫可以採用主從備份和均衡、數據分片等方案,WEB前段可以使用squid/nginx等進行負載均衡,甚至採用DNS全局負載均衡等方案。

3.2 開發和測試

互聯網是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所面臨的用戶、環境每天都在改變,這就要求項目的技術團隊能夠適應這種情況,要能夠做到「快速迭代」。不同於傳統的軟體項目,動輒幾個月甚至幾年的項目周期,互聯網項目通常是以周為單位進行迭代。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網站在應付日常的特性修改的同時,也在醞釀大型的版本升級。因此,技術團隊負責人需要對版本進行很好的規劃。在開發過程中,藉助SVN等版本管理工具,對主線版本和分支版本進行管理,保證日常的BUG修復可以歸並到主線版本中。對於需求文檔、設計思路、BUG記錄等,則可以借用WIKI等工具。通過快速原型的構建,使得產品經理和其他內部客戶能夠盡早地體驗系統功能,及時發現問題和明確方向。

開發團隊應當在工作中逐步總結出編碼規范,例如,HTML/CSS製作規范、PHP/JAVA編程規范等等。這里要特別強調的是,互聯網應用中的安全問題是非常突出的,這方面需要在開發過程中特別關注。常見的互聯網安全問題包括:跨站腳本攻擊、代碼注入、緩沖區溢出、SQL注入、許可權驗證漏洞、第三方系統漏洞等等。

根據項目的大小不同,測試團隊的規模相差也很大。有些項目需要和開發團隊人數相當的測試人員,而有些團隊的開發人員則兼任了測試的職責。在項目的發展過程中,應盡量對一些基礎功能製作自動化測試工具,並不斷完善測試用例。這樣測試團隊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功能的測試中,而不是每次版本發布都在對已有功能是否被破壞而感到擔心。

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如何使開發和測試人員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產品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很多項目都是產品經理和管理層在推動,技術團隊只是被動地完成任務,並不斷有抱怨產生,這樣的項目是不健康的。技術人員同樣要成為產品的主人,要具備相當高的主觀能動性來投入工作,把所開發的產品看作是自己的孩子般關心和愛護。

4 規范化操作和成本控制:關於發布和運維

4.1 系統發布

系統發布是指將版本開發完成的系統在生產環境進行部署。對於一個網站來說,系統發布可能是非常頻繁的。系統發布需要有嚴格的發布規范和工具來支持,否則發布錯誤,版本回退等問題會經常出現。

對於靜態內容的日常更新,需要CMS系統來支持。CMS可以使用一些通用的系統,也可以針對自己的應用來定製開發。無論是哪種實現方式,一定要把日常更新和程序發布分開,否則產品和運營人員每次更新內容都需要勞動開發人員進行程序發布,將是非常低效和容易出錯的。對於CMS系統的建設,需要對內容的結構和元數據的規劃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這個階段的投入將對今後的可擴展性和介面的靈活性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對於程序的發布,也應當有自動化的工具支持。尤其是要支持「版本恢復」功能,也就是一旦新發布的程序如果出現問題,應該立刻能恢復到之前的穩定版本。因為,在互聯網項目中,測試不充分的事情時有發生,而且正式環境和測試環境也差別很大。系統發布後出現問題的`概率也較大,這個時候就需要「版本恢復」這樣的功能來保證網站的正常運行。

對於大型的互聯網應用,「灰度發布」也是較常採用的方式。由於對新開發的功能的性能、用戶接受程度等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全量發布則風險太大。為了既不影響產品的正常運行,又能夠對新功能進行生產環境下的測試,可以採用灰度發布。所謂灰度發布,即僅針對部分用戶發布新功能。劃分的依據可以有很多種,例如用戶來源區域、用戶年齡/性別特徵,甚至按照一定概率隨機選擇。一開始先用較小的比重進行灰度發布,如果測試順利,則逐步加大比重,直到完全發布。

在系統發布的日常管理中,「規范化操作」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自動化的發布系統的支持,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來約束。

4.2 系統運維

系統運維是指系統的日常管理和維護,這包括對伺服器硬體、網路、帶寬方面的維護,以及軟體系統的日常管理。

在互聯網項目中,系統運維的核心工作是對伺服器和網路的管理。在項目開始的時候,需要進行硬體選型、網路規劃;在項目上線後,要對硬體和網路實施不間斷的監控,並及時進行調整。往往,很多開發人員不具備系統級的知識和經驗,因此他們所開發的程序經常對這些方面的問題考慮不足。這就需要運維團隊的系統專業人員給出建議。關於系統對CPU、內存、磁碟、網路等方面的要求,運維團隊需要和開發團隊緊密合作,來不斷完善系統。

需要強調的是,運維團隊應當具備成本意識。當互聯網應用發展到一定用戶規模後,伺服器和帶寬成本將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很多情況下,伺服器和帶寬資源出現不足,並不是因為用戶壓力確實已經不堪重負,而是開發和運維工作沒有做細。所謂「Every Byte Counts」,需要具備足夠強的成本意識來對待伺服器和帶寬資源的消耗。

我們常常看到伺服器的CPU佔用偏高,內存即將耗盡,磁碟IO非常繁忙,IDC出口帶寬曲線出現被削平的波峰。在出現這些情況的時候,要使用工具快速發現瓶頸所在。根據二八原則,絕大多數資源消耗在了小部分的功能上。抓住主要問題,針對性地進行優化將很快能夠緩解問題。

對於互聯網應用來說,有一些常見的問題和優化手段,這里簡單列舉一二。標准編譯的apache和進行裁減編譯後的apache進程佔用的內存可能有上百兆的差別,在並發請求較高的情況下,內存使用的差異就更大。對於PHP,JAVA等開發語言,都可以進行位元組碼的緩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執行效率,避免每次請求進行指令解釋的開銷。對於文件和資料庫等磁碟IO比較密集的操作,應考慮不同層面的cache,從文件系統cache、資料庫cache、內存cache,第三方CDN,一直到客戶端的瀏覽器cache,優化的cache可以有效地降低磁碟和網路IO,從而提高用戶體驗和降低系統負荷。

當然了,這些優化工作都是需要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始終不要忘記二八原則,關注最主要的問題。

當互聯網後台系統規模逐漸發展到一定程度,運維工作需要和其它技術類工作(例如開發和測試)有明確的劃分,相互之間需要有明確的交接、輸出規定。運維工作中的設備管理、網路管理、發布管理、突發事件管理、客服管理等各項工作需要依據一定的規范來進行。對於IT系統(包括互聯網),業界常用的是SLA(服務品質協議)來作為整個運維管理的規范化參照體系。對於小規模的團隊來說,沒有必要應用過於復雜的流程規范,不過也應該把一些常用的流程明確化,並不斷改進。

5 總結

面臨這方方面面的問題和陷阱,項目團隊需要做好准備來迎接各種挑戰。最關鍵的是構建學習型團隊和溝通團隊。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團隊在項目的發展中不斷學習提高。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和分享機制,養成團隊成員良好的溝通習慣,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教訓,是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

程序員在交接過程中應做哪些工作

如果能事先確定接替他的工作的人選,交接應該在接替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如果有一段交接期就更好了,可以讓接替人在這段時間內參加交接人的項目,根據該程序員的重要性按下面順序[重要性遞增],交接工作主要針對未完成的項目任務進行:
1.目前未完成的軟體代碼和文檔,代碼和文檔應相對應,關鍵代碼應該有詳細注釋,各個模塊的解釋性文檔,設計文檔等.[這塊如果公司有好的規范是很方便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規范一般只有代碼沒有文檔就很麻煩了,要求重新寫出代碼說明,規范代碼注釋.對關鍵代碼要求交接人和接受人之間有口頭的說明和解釋]
2.目前未完成的設計任務,其中按其擔當職責不同有下面幾個東西需要交接:模塊設計文檔[系統架構/主程序員],模塊變動文檔[主程序員],模塊測試文檔[主程序員/程序員],系統測試文檔[主程序員/系統架構],系統分析書[系統架構],需求分析書[系統架構/主程序員].要求所有交接必須項目經理,交接人,接收人三人在場,並口頭解釋說明.
3.人事關系交接,這塊應該不屬於項目交接了呵呵.
4.長期有效的聯系地址或電話.

交接工作的成效考核:接收人必須對原有項目有充分的認識,能夠完全代替交接人進行工作.所有文檔符合規范,代碼有充分的注釋.已完成的測試文檔必須詳細.至此交接工作應該算是圓滿完成了.

上面是一般性交接工作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個好的交接必須有完善的規范做支撐,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對LZ有幫助.

③ 請高手介紹一下Workflow Software

工作流(Workflow)就是「業務過程的部分或整體在計算機應用環境下的自動化」,它主要解決的是「使在多個參與者之間按照某種預定義的規則傳遞文檔、信息或任務的過程自動進行,從而實現某個預期的業務目標,或者促使此目標的實現」。
簡單地說,工作流就是一系列相互銜接、自動進行的業務活動或任務。一個工作流包括一組任務(或活動)及它們的相互順序關系,還包括流程及任務(或活動)的啟動和終止條件,以及對每個任務(或活動)的描述。
工作流在大多數的實際應用中的情況可以這樣來簡單地描述:在網路、伺服器和多台計算機客戶端的硬體平台上,業務過程按照預先設定的規則並藉助應用程序和人對相關數據的處理而完成。例如,在日常辦公中,當撰寫好某份報告之後,可能需要將其提交給領導進行審閱或批示;審批意見可能需要匯集並提交給另外一個人,以便對報告進行進一步的修改。這樣,可能會形成同一篇文檔在多個人之間的順序或同時傳遞。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工作流技術來控制和管理文檔在各個計算機之間自動傳遞,而非手工傳遞。這就可以稱之為工作流。
類似的關於文檔的自動化處理只是工作流技術的一種簡單應用。事實上,工作流技術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完成更多更復雜的任務。如企業(或機構)內部的各種數據或信息的自動處理,多種業務流程的整合,企業(或機構)之間的數據交換,藉助Internet技術實現跨地域的數據傳輸和處理等等。
某產品銷售的工作流示意圖:

一、工作流發展
工作流技術起源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辦公自動化領域的研究,由於當時計算機尚未普及,網路技術水平還很低以及理論基礎匱乏,這項新技術並未取得成功。1983年至1985年間,在圖像處理領域和電子郵件領域出現了早期的含有工作流特徵的商用系統。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個人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以及信息化建設的日益完善,使得工作流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了一個新的熱潮。1993年8月,第一個工作流技術標准化的工業組織——工作流管理聯盟(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簡稱WFMC,下同)成立。1994年,工作流管理聯盟發布了用於工作流管理系統之間互操作的工作流參考模型,並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工業標准。與此同時,關於工作流技術的學術研究也十分活躍,許多原型系統在實驗室里開發出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工作流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與之相關的標准規范、工作流引擎及商業產品不勝枚舉。人們在開發推廣工作流產品的同時,更加註重工作流的理論研究,以推動該項技術走向成熟。
二、工作流的特點
1,圖形化、可視化設計流程圖
2,支持各種復雜流程
3,組織結構級處理者指定功能
4,B/S結構,純瀏覽器應用
5,強大的安全性特色
6,表單功能強大,擴展便捷
7,靈活的外出、超時管理策略
8,處理過程可跟蹤、管理
9,豐富的統計、查詢、報表功能
10,與MAIL系統集成
三、工作流的優點
企業實施工作流管理所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這包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改善企業資源利用、提高企業運作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處理核心業務、跟蹤業務處理過程、量化考核業務處理的效率、減少浪費、增加利潤、充分發揮現有計算機網路資源的作用。實施工作流將達到縮短企業運營周期、改善企業內(外)部流程、優化並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人為差錯和延誤,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目的。

總結實施工作流帶來的好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要處理的事項已自動傳遞到個人電腦上
2,不再需要對員工進行流程的培訓,平滑實現流程變更
3,員工只需將精力集中在處理自己關心的數據上
4,隨時得到歷史數據
5,隨時生成處理效率報表
6,達到無紙化辦公的目標
7,完全支持移動辦公,使作業同步化
8,科學管理更進一層,辦公效率明顯提高
9,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有提升
10,通過流程自動化與資料庫集成,以及各類表單統計查詢功能,提高決策能力
四、工作流WorkFlow技術構架

五、工作流是如何實現的
工作流的實施需要三個基本步驟:映射、建模和管理。映射是第一個步驟,其首要任務是確定並且文檔化組織內全部現有的手工和自動化的業務流程;建模則是開發一個有助於建成流線型業務過程的模型。第三階段是軟體實施以及跨越全部工作部門、業務單元甚至是整個企業的無縫系統集成。
為了確保工作流系統能夠「無縫地」實施到組織機構中,項目組都必須遵從已經定義好的、經過實踐確認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並且在每個工作階段都必須有可以度量的結果。一個深思熟慮的實施計劃被有經驗的團隊執行,是成功地採用和實施工作流的決定因素。下圖描述了一個推薦的、可供典型組織機構採納的高層工作流(實施流程)。下面按圖中步驟具體闡述。
建立項目管理辦公室
項目管理辦公室的組成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項目管理辦公室的成員須經過嚴格謹慎挑選,他們必須在恰當的程度上廣泛代表組織內的業務、運營、IT以及審計等部門。產品供應方的產品專家、技術支持人員和管理人員也必須參與其中,以與用戶互補。通常在PMO中還包含變更管理顧問,有助於形成組織中人員思路的多樣化。每個成員的角色和責任必須定義清楚。PMO從整體上確立項目的實施范圍、目標、實施時間框架以及優先順序等等。PMO也負責管理和跟蹤項目進度、設定檢測項目是否成功的指標,以及定期向高層匯報項目狀況等。
業務分析
項目組將分析用戶現有的業務流程,找出哪些流程需要優化和改進以達到上佳效果,並分析每個流程的時間線和期望的結果。他們將與關鍵人員進行座談,收集和鑒別正確的信息及數據,從而決定工作流系統如何滿足需求。接下來的業務分析將辨別出哪些流程可以被優化、自動化、流線型化,哪些流程甚至需要重新設計。
確定目標
確定上佳目標是建立在業務流程詳細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工作流項目的目標定義應該清晰並可以進行驗證,好的目標意味著項目的成功。在實施過程的每一個階段,項目組必須確認達到的結果是他們所期望的結果。例如,如果目標是縮短開發票周期兩周,則必須分析現有的時間跟蹤、記賬和開發票等流程。
確定實施計劃
目標確立後,由用戶和軟體供應商組成的項目組展示工作流解決方案具備的各種模塊,根據用戶提出的特定需求定義他們的功能和特性,並基於業務的優先順序,共同決定每個模塊的上線時間。
將業務流程在工作流系統中建立模型
在實施過程中建立業務模型是一個極重要的步驟。用戶應當緊密地同軟體產品應用專家進行合作,以在易用性和功能需求之間達到平衡。
用戶可以在部署階段前對模型進行測試,以確保該模型符合實際要求且沒有過多的開銷。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這個建模步驟沒有完全正確地完成,將導致錯誤的報表或者多餘的管理工作。
實現流程和軟體集成
在這個階段,項目組將確定現有的需要與工作流系統交互的流程與系統。如果處理不當,新舊流程的集成將導致失敗。流程集成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多系統之間消除或者最小化冗餘數據,並在多個系統間復制這些數據。流程必須緊密集成,數據必須能跨越不同的流程和應用,順暢流動。
項目組也必須確保工作流系統符合用戶組織機構的安全標准,這一點經常在部署階段前被忽視。
部署工作流系統
部署工作流系統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自然是技術部分,涵蓋了硬體和軟體的安裝、備份、恢復以及網路安裝等等,這與一般的IT應用實施相似。
第二部分是指上線試運行。試運行小組應具有真正的代表性。項目組必須與試運行小組就項目的重要性進行溝通,並確保提供足夠的培訓,使得試運行小組能夠對試運行工作得心應手。建議項目組建立清晰的溝通渠道,保證在試運行期間可以及時反饋用戶的意見和建議。試運行將使項目組鑒別出原來設計和計劃的弱點和缺點,並在大規模上線運行前加以解決。這也可以提高用戶對於新流程的接受程度,因為用戶感到他們也參與了項目的開發部分,解決方案不是強加給他們的。
一般認為,採用階段性實施工作流系統可使用戶更快地獲得效益。因為用戶可以更有效地漸進學習新系統,取得立竿見影的效益。階段性實施還給予用戶更多的時間了解、評估他們進一步的需求,使得項目實施期間的修改更加容易。另外,階段性實施項目降低了風險。
系統評估
特別注意,在每一個階段完成後,項目組都應該基於項目開始時設定的目標,對已經完成的結果進行評估,同時分析所達到的結果,並與最初的設計目標相對照。為了確保工作流解決方案在現有的業務環境中優化出更理??通,以了解什麼需要更改。
系統支持
為確保實施成功,更佳地使用工作流軟體,組織機構必須進行服務投資,組織機構應該委派專業人員提供第一線的服務,也應負責與供應商簽訂合同,以獲得第二級支持。
六、工作流適用行業
消費品行業,製造業,電信服務業,銀證險等金融服務業,物流服務業,物業服務業,物業管理,大中型進出口貿易公司,政府事業機構,研究院所及教育服務業等,特別是大的跨國企業和集團公司。
七、工作流具體應用
關鍵業務流程: 訂單、報價處理、采購處理、合同審核、客戶電話處理、供應鏈管理等
行政管理類:出差申請、加班申請、請假申請、用車申請、各種辦公用品申請、購買申請、日報周報等凡是原來手工流轉處理的行政表單。
人事管理類: 員工培訓安排、績效考評、職位變動處理、員工檔案信息管理等。
財務相關類: 付款請求、應收款處理、日常報銷處理、出差報銷、預算和計劃申請等。
客戶服務類: 客戶信息管理、客戶投訴、請求處理、售後服務管理等管理等。
特殊服務類: ISO系列對應流程、質量管理對應流程、產品數據信息管理、貿易公司報關處理、物流公司貨物跟蹤處理等各種通過表單逐步手工流轉完成的任務均可應用工作流軟體自動規范地實施。
作為一個成熟穩定的工作流產品,不僅提供日常辦公和關鍵業務流程智能化管理,而且能根據公司的特殊實際要求輕松方便地隨時定製各種流程,並可實現不同角色不同的跟蹤、查詢、統計、列印等強大功能
結論
許多組織機構都有雄心勃勃的計劃,為了能夠奪回失去的時間和獲得競爭優勢,希望能夠以大的步伐,更深(企業級或多級)、更廣(多應用)和更快(短時間)地進入數字工作流時代。我經常發現他們因為許多原因而慘遭失敗。根據我個人經驗,明智的做法是從小的范圍開始做起,並隨著工作流的成長而逐步做大。階段性實施提供了轉換到新的流程的平穩方法。由於用戶看到了效益,使得用戶更易於接納新的工作流程。階段性實施的另一個原因,是用戶不能夠承受一下子丟棄原有的全部流程,從零開始。組織機構應該在當前業務過程中最沒有效率的地方,集中尋找他們的「痛處」,然後利用「案例驅動」原則影響他們。
組織機構也必須認識到,當計劃實施一個新的工作流程時,行政力量和企業文化必須要考慮進去。
成功與否的最後一個關鍵要素就是「人」。當我們改變業務流程時,技術是一個方面,但更大的挑戰來自員工。的確,數字工作流系統要分階段進行,使人們「漸進式」地取得經驗,而不是「革命式」地得到經驗。

工作流:workflow
今天講的是工作流系統
什麼是工作流系統: 工作流(Workflow)就是「業務過程的部分或整體在計算機應用環境下的自動化」,它主要解決的是「使在多個參與者之間按照某種預定義的規則傳遞文檔、信息或任務的過程自動進行,從而實現某個預期的業務目標,或者促使此目標的實現」。
簡單地說,工作流系統就是一系列相互銜接、自動進行的業務活動或任務。//一個工作流包括一組任務(或活動)及它們的相互順序關系,還包括流程及任務(或活動)的啟動和終止條件,以及對每個任務(或活動)的描述
例如,在日常辦公中,當撰寫好某份報告之後,可能需要將其提交給領導進行審閱或批示;審批意見可能需要匯集並提交給另外一個人,以便對報告進行進一步的修改。這樣,可能會形成同一篇文檔在多個人之間的順序或同時傳遞。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使用工作流技術來控制和管理文檔在各個計算機之間自動傳遞,而非手工傳遞。這就可以稱之為工作流。
工作流技術架構(圖片)
詞語解釋
Middleware 中間件
Runtime 運行時間
Prebuilt 之前建立
Flowchart 流程圖,作業圖
Subsystem 子系統
工作流(Workflow)的優點
企業實施工作流管理所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這包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改善企業資源利用、提高企業運作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提高工作效率、集中精力處理核心業務、跟蹤業務處理過程、量化考核業務處理的效率、減少浪費、增加利潤、充分發揮現有計算機網路資源的作用。實施工作流將達到縮短企業運營周期、改善企業內(外)部流程、優化並合理利用資源、減少人為差錯和延誤,提高勞動生產率等目的。

總結實施工作流帶來的好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要處理的事項已自動傳遞到個人電腦上
2,不再需要對員工進行流程的培訓,平滑實現流程變更
3,員工只需將精力集中在處理自己關心的數據上
4,隨時得到歷史數據
5,隨時生成處理效率報表
6,達到無紙化辦公的目標
7,完全支持移動辦公,使作業同步化
8,科學bsp; 9,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有提升
10,通過流程自動化與資料庫集成,以及各類表單統計查詢功能,提高決策能力
組織的本質:1 是參與者與技術的聚集
2. 由總體的目標約束
組織的種類:1 理性的(整個集體是追求相當明確的目標和顯示出相當高的固定社會結構,如商業) 2 natural(整個集體有同樣的興趣,並且樂於集體活動,如慈善機構)
3. 開放式的組織
數據流中的組織運用:理性的組織是用於計算機化中最成功的 數據流也同時對自然的和開放式的組織進行計算機化
數據流系統的一個聯系:1 消息系統 2 工作項目 3 業務規則 4 流程圖
消息系統:兩類:1 數據流能識別的格式,2 不能識別格式
工作項目 一個工作項目具體說明一個需要被工作者執行的任務
數據流系統的任務是和工作項目相協調
業務規則: 一個典型的數據流有許多業務邏輯塊所組成
在其生命周期內,業務規則在任何時候受限於數據流
業務規則在模型化組織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業務規則的起因:---
流程圖:在數據流中一個主要模型結構是流程圖
Synchronize ; 相協調; 暫停 解決數據流的例子記憶功能
運行時(runtime)運行語言:--
主機運行一般在組織的伺服器,也可在客戶端

數據流的中間件框架{中間件」簡單解釋:為了解決應用程序對網路過分依賴的問題採取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客戶機和伺服器之間加一層軟體。}
執行這些工作:1 初始化和終止
2.執行:即執行在模型中明確規定的行為
3 長期數據流運行的管理
4 管理長期和短期的交易

演講稿
在英語中working with the flow 是隨波逐流的意思,但在這里表示工作流.

工作流的實質:在一個機構內,通過用電子文檔來替換紙張文檔系統,從而實現文檔處理過程的自動化。我們可以將整個業務過程看作是一條河,其中流過的就是工作流。
數據流應用的產生的發展是以下兩個因素的結果:

在這里 有兩個關鍵字 在計算機環境下 以及自動化(辦轉學手續的例子)

數據流如郵件,電子郵件,活動和信息。
數據流的傳遞 是在一定的邏輯和規則下進行的。

無縫集成系統 就是 實現了平台管理的不同系統間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

那麼工作流系統是如何開始被人們所應用的呢?

下面介紹一下工作流中的專業術語

工作項目 一個工作項目具體說明一個需要被工作者執行的任務。打個比方說,就像我們編程時,給出提示信息,讓操作者輸入所需信息。

業務規則: 一個典型的數據流有許多業務邏輯塊所組成
在其生命周期內,業務規則在任何時候受限於數據流
業務規則在模型化組織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定義和運行一個數據模型:是一個很復雜的工作,要有重要的體系結構,設計,和發展工作,並且工作永遠都不會結束,因為模型必須一直調整來反映變化的存在的組織環境。

結論:工作流的核心部分是組織工作的模型,這個模型被用於編譯許多部分用來運行一個組織。

接著是已經被廣泛應用的一些工作流軟體
MRP-III
是由MRP-II與JIT(Just In Time,准時制生產)的混合加上專家系統(ES)、並行工程(CE)和承擔該系統運行的管理人員融為一體而成。
ERP
ERP的基本思想是將製造企業的製造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其中包括供應商、製造工廠、分銷網路和客戶;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支持集團,如財務、市場、銷售、質量、工程等,還包括競爭對手的監視管理。
與以往已經被採用的企業IT應用體系,例如MRPII或ERP相比,WFMS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從用戶的角度,WFMS帶來(或將要帶來)的變化是極其強烈的,甚至可以形容為一種用戶「夢想」的實現。
在一些老的「模塊化」的產品中,系統的設計是通常是基於任務分割的,作業項目之間是分裂的。面向對象的技術,並不能直接解決這個的問題,相反,往往使系統變得更加混亂和瑣碎。從操作上,典型地,我們必須不斷地在層次結構的功能表(比如下拉菜單)或對象之間「進進退退」,或者在「神出鬼沒」的對象以及相關菜單中捉迷藏。
工作流管理系統是一個真正的「人-機」系統,用戶是系統中的基本角色,是直接的任務分派對象,他或她可以直接看到電腦針對自己列出的「任務清單」,跟蹤每一項任務的狀態,或繼續一項任務,而不必從一個模塊退出,進入另一個模塊,搜索相應任務的線索。前者是面向功能或對象的,而後者是直接面向用戶的。這樣,用戶的任務分派和任務的完成狀態,可以被最大程度地電腦化和受到控制。
現在的典型工作流產品是客戶-服務軟體。而日益增長的重要途徑是通過萬維網界面,它可以令客戶或遠程的職員更好地參與。工作流的定義經常是藉助於圖形化工具,依照業務過程實例的情況定義相應工作的安排。

1. 已經能夠持續自動產生大量的細節數據。這類數據最早出現於傳統的銀行和股票交易領域,現在則也出現在地質測量、氣象、天文觀測等方面。尤其是互聯網(網路流量監控,點擊流)和無線通信網(通話記錄)的出現,產生了大量的數據流類型的數據。我們注意到這類數據大都與地理信息有一定關聯,這主要是因為地理信息的維度較大,容易產生這類大量的細節數據。
2. 需要以近實時的方式對更新流進行復雜分析。對以上領域的數據進行復雜分析(如趨勢分析,預測)以前往往是(在數據倉庫中)離線進行的,然而一些新的應用(尤其是在網路安全和國家安全領域)對時間都非常敏感,如檢測互聯網上的極端事件、欺詐、入侵、異常,復雜人群監控,趨勢監控(track trend),探查性分析(exploratory analyses),和諧度分析(harmonic analysis)等,都需要進行聯機的分析。
OSWorkflow是一個靈活的工作流引擎,設計成可嵌入到企業應用程序中。它提供了許多的持久化API支持包括:EJB,Hibernate,JDBC和其它。OSWorkflow還可以與Spring集成。

jBpm是一個靈活可擴展的工作流管理系統。作為 jBpm運行時server輸入的業務流程使用簡單強大的語言表達並打包在流程檔案中。jBmp將工作流應用開發的便利性和傑出的企業應用集成(EAI)能力結合了起來。jBmp包括一個Web應用程序和一個日程安排程序。jBmp是一組J2SE組件,可以作為J2EE應用集群部署。

OpenWFE是一個開放源碼的Java工作流引擎。它是一個完整的業務處理管理套件:一個引擎,一個工作列表,一個Web界面和一個反應器(存放自動代理)。它可以可以跟你的程序很好的給合。

Werkflow是一個靈活可擴展的基於流程和狀態的工作流引擎。它的目標是滿足可以想像的所有工作流程,從企業級的業務流程到小范圍的用戶交互流程。通過使用可插拔和分層結構,可以方便地容納各種工作流語義。

OFBiz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開源項目,提供了創建基於最新J2EE/XML規范和技術標准,構建大中型企業級、跨平台、跨資料庫、跨應用伺服器的多層、分布式電子商務類WEB應用系統的框架。 OFBiz最主要的特點是OFBiz提供了一整套的開發基於Java的web應用程序的組件和工具。包括實體引擎, 服務引擎, 消息引擎, 工作流引擎, 規則引擎等。

④ 軟體開發管理如何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達成必須包括三個要素:

首先,在項目開發計劃中必須制定風險管理計劃;

第二,在項目預算中必須包含解決風險所需的經費;

第三,評估風險時,風險的影響也必須納入項目計劃中。

下面就軟體開發過程中經常發生的風險,談談我們採取的預防措施。

1、需求不明確

需求不明確是軟體開發過程中經常可能遇到的問題,這類問題往往表現在需求范圍未界定、需求未細化、需求描述不清楚、需求遺漏、需求互相矛盾等多個方面。在軟體開發過程的生命周期各階段中,需求不明確所造成的浪費是最大的,必須盡早盡可能解決。確定用戶需求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常常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處理需求不明確問題:

(1) 讓用戶參與開發

提供一個協作開發環境,讓用戶參與開發過程。如果條件不允許,至少應該在每次迭代的需求分析和系統測試階段,讓客戶能夠參與開發。

在選擇參與開發過程的用戶時,一方面,要盡可能爭取精通業務或計算機技術的用戶參與。另一方面,如果開發的產品要在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企業應用,應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用戶參與。

僅僅讓用戶參與是不夠的,應該採取一定的激勵措施,提高用戶參與的積極性。

(2) 開發用戶界面原型

用戶通常不善於精確描述自己的業務需求,系統分析員需要藉助白板、白紙等溝通方式,幫助用戶清楚表述需求。然後,開發一個用戶界面原型,以便用戶確認需求。用戶界面原型的作用僅僅是收集用戶需求,不應該再作它用,也不要給用戶造成系統快要實現的錯覺。

(3) 需求討論會議

對於用戶分布廣、用戶量大的項目,要全面收集用戶需求,往往很困難,通常採取需求研計會議方式進行需求確認。通過在會議前幾周調查各地、各部門用戶需求意見,然後集中各地或各部門的用戶代表,舉辦一次需求研討會,通過會議方式收集需求。本方法適合於具有一定信息系統使用經驗的用戶。

(4) 強化需求分析與評審

首先,需求分析是項目成功的基礎,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並分配充足的時間和人力,要讓有經驗的系統分析員負責,切忌讓項目新手或程序員負責。其次,要進行需求評審,盡可能讓用戶參與需求評審,不要讓需求評審流於行式。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通過評審的需求規格說明書,要讓用戶方簽字,並作為項目合同的附件,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在公司內部要將通過評審的需求規格說明書,納入配置管理。

2、項目缺少可見性

當一個項目經理或一名開發者說已經完成了80%的任務,您必須保持審慎的態度。因為剩下的20%可能還需要80%的時間,甚至永遠都不能完成[1]。軟體開發項目,往往在項目進度和軟體質量方面缺少可見性,項目越缺少可見性,項目就越難以控制,項目就越有可能失敗。我們可以通過迭代開發、技術評審、持續集成來增強項目的可見性。

(1) 迭代開發

採用迭代的開發模型,將產品的交付過程分為多個階段,按照功能遞增式交付。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迭代:

一次簡短的先期迭代,以建立規模和前景並確定商業理由;

一次精化迭代,其間將為穩定的構架劃定基線;

一次構建迭代,其間將實現用例並充實構架;

幾次產品化迭代,將產品轉移到用戶群。

每次迭代,都要充分接收用戶的評審意見,以便為自我糾正。漸近式的功能交付,有利於降低開發人員的壓力,增加用戶的滿意度,有利於增強項目的可見性,是最好的進展報告。

(2) 技術評審

技術評審是確保軟體質量的重要環節,技術評審包括代碼走查、會議評審和同行專家評審。代碼走審可以是開發人員之間的交叉審查,或者是高級開發人員對普通開發人員的審查;會議評審一般應至少每兩周進行一次,每次評審時間不宜太長;同行專家評審包括技術和業務兩個方面的專家,經常性地讓精通業務的用戶專家參與項目評審,是項目成功的重要保證。

另外,充分利用質量審查的工具軟體,也有利於提高代碼質量。例如:在Eclipse開發環境中,可以集成Findbug、Checkstyle、PMD插件檢查代碼編寫質量。

(3) 持續集成

持續集成能夠把最終的一次大規模的集成調試過程分散到項目開發時間表的每一周、每一天、甚至每個小時。讓項目中的各個人員都能夠隨時掌握當前的整體進度,並迅速發現集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進行解決[1]。

開發小組應制定持續集成的制度,一般情況下每日構建一次,可以利用Ant等構建工具進行Java應用程序的構建。小組成員應在每個功能開發完成後,及時向版本控制系統(如CVS)提交代碼,而且不應該向版本控制系統提交有問題(編譯通不過)的代碼。

每日構建、持續集成,讓項目進度跟蹤工作更加容易。當項目小組每天重新編譯系統時,已完成與未完成的功能清楚可見,小組成員能夠簡單地從軟體的表現知道距離整體完成還有多遠。

3、新技術引入

技術創新是一種具有探索性、創造性的技術經濟活動。在開發過程中引入新技術,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風險。通過T形軟體開發、充分論證、多階段評審、同行經驗等措施可降低新技術風險。

(1) T形軟體開發

在項目開發早期,開發小組應該建立系統的架構,解決關鍵技術難題、開發系統的基礎構件,並對系統所需要應用的技術做深度探索。例如:基於JavaEE5構建全國聯網售票系統,涉及到分布式事務處理、海量數據存儲、異構平台互連等關鍵問題,應該優先處理這些問題;對開發所涉及到的EJB3、JSF、 JBoss Seam、Eclipse RCP等技術,要做深度探索。

越是技術復雜度高的項目,就越應該早地處理技術難題。如果在項目開發的中期或後期才發現架構有問題或是關鍵技術難題不能解決,則為時已晚。

(2) 充分論證

新技術開發是探索性很強的工作,潛在著許多失敗的風險。在可行性分析階段,要廣泛搜集相關信息,設計多種可行方案,進行充分論證。在制定決策時,情報的數量和質量致關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確,才能作出正確的的決策,項目失敗的風險也就相對減少;反之,承擔的風險就會增大。

(3) 同行經驗

針對新技術,由於沒有經驗可借鑒,因此在探索過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通過搜索同行經驗,往往事半功倍。要充分利用世界日益平坦化的優勢,對於不能盡快解決的問題,可以先放一放,可能過不了幾天,網上就有相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案了。

4、技術兼容性風險

硬體產品之間、系統軟體(操作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管理系統)與主機設備之間、系統軟體之間、應用軟體與系統軟體之間以及應用軟體之間,都可能存在兼容性問題。往往系統集成的項目越復雜,兼容性問題就越有可能存在。

(1) 設計先行

在做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案時,務必把好相關產品的選型關,確保網路、主機、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之間不要存在較大的技術兼容性問題。在網路平台建設方案中,明確相關設備的技術參數和配置要求。

(2) 售前產品測試

在做項目招投標工作時,要求投標方在售前提供產品兼容性測試,以避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才暴露技術兼容性問題。涉及應用軟體開發的集成項目,要在開發工作的早期,做技術兼容性測試,以避免在項目開發後期才暴露技術兼容性問題。

例如,我們在開發深圳市汽車客運站售票及站務聯網調度系統時,為了確保技術兼容,在做硬體招標時要求小型機設備廠商提供售前技術兼容性測試工作,並將測試結果做為評標指標。在深圳市軟體測試中心對IBM、SUN、HP三家公司提供的小型機進行測試時,暴露了許多應用軟體、應用伺服器、資料庫和操作系統之間的技術兼容性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在系統實施時才暴露或處理,勢必會拖延項目進度。

5、性能問題

由於先期設計不足,性能問題往往在系統切換或新系統使用一段時間後暴露。出現性能問題往往要進行大量的優化工作,甚至局部的或全面的重新設計。無論是用戶還是開發者,誰都不希望出現性能問題。

(1) 性能規劃

在系統設計時,應做好前期做性能規劃,對可能出現性能問題的環節做到充足的估計。在做資料庫設計時,應爭取DBA參與。

另外,在技術方法方面,盡可能採取一些性能優化模式,如DTO、AJAX、延遲載入等,盡可能在開發過程中解決了性能問題。不至於到了項目後期才解決性能問題,既費錢又費時。

(2) 性能測試

在開發過程中,要重視性能測試和壓力測試,盡可能模擬現實使用環境,搭建測試平台。另外,由於開發環境的計算機往往比生產環境的計算機配置高,在做測試時應盡量找一些配置低的機器、較小的網路帶寬進行測試。

(3) 充足的調試時間

在項目開發計劃中,為後期性能優化留有餘地。在對系統進行性能優化後,要進行性能測試和壓力測試,可能還要做幾次回歸測試。因此,應該留有充足的時間和人力。

6、倉促上線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系統切換上線環節最容易出紕漏。項目好不容易開發完成了,卻在最後最後時刻功潰一匱。如果項目小,影響面窄倒不怎麼重要;如果是影響面大的項目,則千萬不可出現問題。在系統切換前,應充分考慮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風險對策。

(1) 應急預案

面對各種不可預知的風險,要做好應急預案。正常運行的車站售票系統在春運、旅遊黃金周,都會做好應急預案。新系統切換時,更應該做好應急預案。應急預案中應做好最壞的打算,售票系統不能正常工作時,准備手工票就是最壞的打算。

(2) 分步切換

為了減少風險的影響,可以做系統分步切換的方案。例如:售票系統在切換時,往往用新系統售預售票,或者是用新系統售長途車站,用舊系統暫時售短程票。待新系統運行穩定後,再全面切換到新系統。針對多個用戶單位的系統切換,也可分單位進行。

(3) 交叉培訓

新舊系統切換過程中,用戶都存在適應過程。除了在切換前做好操作培訓外,還要在新舊系統切換過程中做好交叉培訓。讓用戶提前一些時間上班,讓早班的用戶在交班時培訓中班的用戶,中班的用戶培訓晚班的用戶。做好交叉培訓能夠讓系統平衡過渡。

7、可用性問題

軟體的可用性包括軟體的使用是不是高效、是否容易學習、是否容易記憶、是否令人愉快、是否不易出錯等諸多因素。往往由於軟體的可用性差,導致用戶不滿意,甚至被市場淘汰。在項目開發中應注意可用性問題,避免軟體出現可用性方面的風險。

(1) 了解用戶

到用戶工作現場,了解目標用戶使用軟體的真實目的,從用戶的角度、從用戶的立場出發,了解如何通過軟體系統替代用戶的業務處理流程中,最繁瑣、最容易出問題、或者是大量重復勞動的環節,讓軟體提高用戶的工作效能和效率。例如:售票系統中,使用頻度最高的界面是售票界面,售票員最關心的是錢不要出錯(多了沒收、少了要賠),因此,應收款和找余字體的顯示應該突出、醒目;同樣,票價和到達站也應該較為突出顯示。通過快捷鍵、一鍵復位、數字小鍵盤等設計,盡量減少售票員敲擊鍵盤的次數。否則,在日發旅客流量達七、八萬人次的大型客運站,如果用戶界面設計得不好,售票員一天工作下來,手指都會敲麻木。

(2) 參與型設計

與用戶協作,讓用戶參與用戶界面的設計、評審與測試,確保用戶能夠全面地、及早地發現可用性等方面的問題,並及時糾正。

讓客戶參與設計,而不要讓客戶設計,項目經理或高級設計人員應該主導設計。

(3) 競爭性分析

通過對市場上同類競爭性產品進行分析,或者對這些產品進行實驗性測試,了解這些產品的用戶界面問題,從而對新系統的開發提供啟發。競爭性分析並不意味著可以剽竊別人的設計,而是通過分析競爭產品的優勢和弱點,能夠比以前的設計做得更好[5]。

(4) 一致性

如果用戶知道同樣的命令或同樣的操作總會產生同樣的效果,那麼他們在使用系統時就會更加自信,同時也鼓勵他們進行探索性學習,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使用系統新部分的基礎知識[Lewis er al。1989]。

開發團隊應遵循公司或小組制定的用戶界面標准,就可以在很多方面保持一致性,切忌不要一個系統存在多種不同的界面風格。

鄭州觀致電子商務,擁有有效資源, 多起成功案例, 專業製作水平, 提供微期貨平台搭建、分銷系統開發、捕魚游戲開發、第三方支付軟體開發、商城網站建設、電商網站建設、網站定製開發、手機app軟體開發、微信小程序開發、電商系統開發、辦公系統軟體開發一系列服務。精英團隊為您以後保駕護航!

8、結論

在信息系統集成項目中,風險是多種多樣的,是無處不在的。在項目管理活動中,要積極面對風險,要培養。越早識別風險、越早管理風險,就越有可能規避風險,或者在風險發生時能夠降低風險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在項目參與方多、涉及面廣、影響面大、技術含量高的復雜項目,應加強風險管理。如果不主動駕馭風險,就會面臨風險。

閱讀全文

與項目交接哪個產品重新編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理科學pdf 瀏覽:147
單片機數據讀取 瀏覽:392
法語教程pdf 瀏覽:996
面試伺服器出現502怎麼定位 瀏覽:803
java讀取http 瀏覽:487
列寧全集pdf下載 瀏覽:334
你好法語pdf 瀏覽:408
安卓怎麼樣讓手機失去色彩 瀏覽:651
oracle11gr2linux 瀏覽:141
茶葉pdf 瀏覽:23
pdf圖怎麼列印 瀏覽:142
app圖標有個e是什麼app 瀏覽:266
linux運行python程序 瀏覽:238
如何打開已編譯文件 瀏覽:215
選購雲伺服器如何注冊 瀏覽:460
阿貓一個人拍解壓視頻 瀏覽:200
爆閃單片機 瀏覽:717
為什麼b站顯示找不到伺服器 瀏覽:464
吃雞安卓和ios怎麼換 瀏覽:142
程序員的心臟是什麼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