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C語言源程序文件的後綴是什麼,經過編譯後生成文件的後綴是什麼經過連接後生成文件的後綴是什麼
C語言源文件後綴名是.c,編譯生成的文件後綴名是.obj,連接後可執行文件的後綴名是.exe。
源文件的後綴僅僅是為了表明該文件中保存的是某種語言的代碼(例如.c文件中保存的是C語言代碼),這樣程序員更加容易區分,編譯器也更加容易識別,它並不會導致該文件的內部格式發生改變。
(1)編譯成機器碼函數名擴展閱讀
C語言是一種結構化語言,它有著清晰的層次,可按照模塊的方式對程序進行編寫,十分有利於程序的調試,且c語言的處理和表現能力都非常的強大。
依靠非常全面的運算符和多樣的數據類型,可以輕易完成各種數據結構的構建,通過指針類型更可對內存直接定址以及對硬體進行直接操作,因此既能夠用於開發系統程序,也可用於開發應用軟體。
C語言是普適性最強的一種計算機程序編輯語言,它不僅可以發揮出高級編程語言的功用,還具有匯編語言的優點。
⑵ c++編譯後產生的一些文件是什麼
c++程序在編譯後,在目標路徑下會生成多個文件:
Debug文件夾(*.exe,*.ilk,*.obj,*.pch,*.pdb,*.idb,*,pdb),*.cpp,*.dsp,*.ncb,*.plg。
1、exe:是生成的可執行文件。
2、ilk:當選定漸增型編譯連接時,連接器自動生成ILK文件,記錄連接信息。
3、obj:是目標文件,源程序編譯後的產物。
4、pch:全稱是PreCompiled Header,就是預先編譯好的頭文件。
5、idb:文件保存的信息,使編譯器在重新編譯的時候只重編譯最新改動過的函數和只對最新類定義改動過的源文件進行重編譯,以提高編譯速度。
6、pdb:全稱是Program DataBase,即程序資料庫文件,用來記錄調試信息。
(2)編譯成機器碼函數名擴展閱讀:
工作原理:
C++語言的程序因為要體現高性能,所以都是編譯型的。但其開發環境,為了方便測試,將調試環境做成解釋型的。即開發過程中,以解釋型的逐條語句執行方式來進行調試,以編譯型的脫離開發環境而啟動運行的方式來生成程序最終的執行代碼。
生成程序是指將源碼(C++語句)轉換成一個可以運行的應用程序的過程。如果程序的編寫是正確的,那麼通常只需按一個功能鍵,即可搞定這個過程。該過程實際上分成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對程序進行編譯,這需要用到編譯器(compiler)。編譯器將C++語句轉換成機器碼(也稱為目標碼);如果這個步驟成功,下一步就是對程序進行鏈接,這需要用到鏈接器(linker)。鏈接器將編譯獲得機器碼與C++庫中的代碼進行合並。
⑶ C/C++語言中編譯階段,編譯到 函數調用的語句時,是怎麼編譯的
函數體被編譯成對應的一段匯編代碼,在符號表中會生成一個函數名指向這段代碼的入口地址。所有調用此函數的地方都會被編譯成CALL 函數名指令,然後連接時將函數名替換為函數的入口地址。
⑷ c語言中, 函數名也稱為函數的指針,那函數名是否也占內存空間
ShowMenu是一個函脊族譽數名,可以看到他的值是一個地址。
&ShowMenu是對函數取地址櫻段,指向和ShowMenu同樣的地址。
可以看出,ShowMenu是佔用一穗衡個位元組的,而作為指針&ShowMenu卻佔用四個位元組。
所以說,函數名佔用空間的。
⑸ V8編譯生成的機器碼究竟是什麼
實際上V8的JIT編譯器是直接在內存中生成機器碼的,並不會先生成文本形式的匯編然後再使用匯編器去轉換為機器碼。「動態生成機器碼」聽起來可能有點玄乎,其實根本沒啥,就是往內存里寫位元組,這些位元組正好是某些機器碼的意思,然後把這塊內存當作函數去調用就是了。由於代碼自身就是動態生成的,在生成的代碼里直接嵌入resolve好的各種值其實就相當於傳統編譯流程里的「動態鏈接」的效果。順手放倆我以前博客的傳送門:V8實際上自帶一個用C++實現的「匯編器庫」用來動態生成機器碼。它並不把文本形式的匯編轉換為機器碼,而是提供一組C++ API,調用這個API的函數就可以在內存里生成機器碼來。有興趣的同學可能會知道,V8的MacroAssembler庫源自Animorphic的Strongtalk VM,而Strongtalk VM也是HotSpot JVM的前輩。V8 Design Elements文檔里所描述的是最初期的V8的狀態。當時的V8隻有一個JIT編譯器,一個JavaScript函數通常只會被JIT編譯一次。這個JIT編譯器做的優化也不是很多。後來V8演化為擁有兩個JIT編譯器,一個初級編譯器(baseline compiler,名字叫做Full Code Generator,簡稱FullCodeGen),和一個優化編譯器(optimizing compiler,名字叫做Crankshaft),兩個編譯器結合在一次構成雙層編譯。JavaScript函數通常會先被FullCodeGen編譯,然後如果還繼續執行很多次的話則會再被Crankshaft重新編譯一遍,生成更優化的代碼。在這個架構中,FullCodeGen里生成的代碼還是跟V8 Design Elements的相似,會通過inline cache來實現property access;而這些inline cache不但用於實現fast property access,更重要的是它們會被用於收集profile,然後等到Crankshaft編譯的時候,它就可以看先前收集的profile來做profile-guided optimization。以這個 function foo(p) { return p.x } 為例,參數p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所以JavaScript引擎也無法知道p到底可能有怎樣的值。但通過FullCodeGen生成的代碼所收集到的profile信息,Crankshaft再去編譯 foo() 的時候就可以知道p之前通常指向一個Map(hidden class)為0x2c97ccb179d1的類型的對象。這個類型的constructor為Point、[[Prototype]] 為Point.prototype、對象里有足夠空間容納10個內嵌的欄位(in-object property),並且其中2個slot被用於存儲Smi類型,剩餘的8個slot未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