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vi編輯器與gcc編輯器,Makefile器有什麼區別
vi 是編輯器, 編輯源代碼用的
gcc 是編譯器, 用來將源代碼編譯成目標文件用的, 注意, gcc不是編輯器
Makefile 是make工具使用的配置文件, make工具通過讀取Makefile中的設置執行復雜的操作, 節約你輸入大量命令的時間(有些命令很復雜), 而且make還可以根據源碼的修改時間和目標文件的最後修改時間判斷哪些需要重新編譯.
要使用clean, 請輸入: make clean
一般是用來執行一些清理動作.
rm -f *.o 刪除 *.o文件
*~ 文件是vi產生的臨時文件, 一般也同時清理掉.
⑵ 求大神,程序猿 程序媛 能夠把vi編譯器的全部命令發給我
vim是vi的升級版,使用基本相同,如下:
vim的使用
vim的配置需要修改配置文件,配置文件位於/etc/vim/vimrc,要修改配置文件需要使用root許可權打開
打開vim vim
打開的同時創建新文件 vim filename
vim有三種工作模式:普通模式,插入模式,命令模式
只有在插入模式中才可以進行輸入,進入插入模式的命令:
i:在游標之前插入
a:在游標之後插入
o:在下一行進行插入
如何退出:
:q!強制退出,步保存退出
:wq 保存退出
復制粘貼:
復制:yy
粘貼:p 粘貼到游標所在行的下一行
多行復制:num+yy 11yy 復制11行
剪切粘貼:
剪切:dd 剪切之後如果步粘貼就相當於刪除
多行剪切:num+dd 11dd 剪切了11行
撤銷操作:u
快速定位:
快速定位到文件首:gg
快速定位到文件尾:G
快速定位到某一行:
文件沒有打開的情況下:
vim filenam +1200
打開後直接定位在第1200行
文件打開的情況下:
+1200
以當前游標為起點,向後移動1200行 註:-1200時,步能表示向前移動1200行,這是需要按gg回到文件首,然後按照前面的向後移動
查找內容:
向後查找:/查找內容
向前查找:?查找內容
查找下一個:n
分欄操作:
水平分欄:
在打開的文件情況下,輸入 :split filename 或者 sp filename
可以在同一個vim窗口中水平分割顯示兩個文件
使用Ctrl+ww 切換游標在上下兩個文件
要一次性退出兩個文件 :wqa
要一次性保存兩個文件 :wq
垂直分欄: vs 或 vsp 或 vsplit filename 垂直分割顯示兩個文件或多個文件
⑶ 在linux下用vi編寫程序後怎麼執行編寫的程序
vi 只是編輯器,保存退出後,可以命令行看到當前保存的文件。比如ls hello.c
接下來要用編譯器來編譯程序, 比如gcc hello.c -o hello
執行程序只要在命令行執行就可以了, 比如則羨./hello
建議先去了解一下基本的shell命令。
⑷ Linux 中 vi /etc/sysctl.conf 如何編輯
1、vi編輯器可以通過i、o、a等命令直接進入編輯模式,然後就可以修改文件了,vi/vim的工作模式如下圖所示:
file-max:這個參數表示進程可以同時打開的最大句柄數,這個參數直接限制最大並發連接數。
tcp_tw_reuse:這個參數設置為1,表示允許將TIME-WAIT狀態的socket重新用於新的TCP鏈接。這個對伺服器來說很有意義,因為伺服器上總會有大量TIME-WAIT狀態的連接。
tcp_keepalive_time:這個參數表示當keepalive啟用時,TCP發送keepalive消息的頻度。默認是7200seconds,意思是如果某個TCP連接在idle2小時後,內核才發起probe。若將其設置得小一點,可以更快地清理無效的連接。
tcp_fin_timeout:這個參數表示當伺服器主動關閉連接時,socket保持在FIN-WAIT-2狀態的最大時間。
tcp_max_tw_buckets:這個參數表示操作系統允許TIME_WAIT套接字數量的最大值,如果超過這個數字,TIME_WAIT套接字將立刻被清除並列印警告信息。默認是i180000,過多TIME_WAIT套接字會使Web伺服器變慢。
tcp_max_syn_backlog:這個參數表示TCP三次握手建立階段接受WYN請求隊列的最大長度,默認1024,將其設置大一些可以使出現Nginx繁忙來不及accept新連接的情況時,Linux不至於丟失客戶端發起的連接請求。
ip_local_port_range:這個參數定義了在UDP和TCP連接中本地埠的取值范圍。
net.ipv4.tcp_rmem:這個參數定義了TCP接受緩存(用於TCP接收滑動窗口)的最小值,默認值,最大值。
net.ipv4.tcp_wmem:這個參數定義了TCP發送緩存(用於TCP發送滑動窗口)的最小值,默認值,最大值。
netdev_max_backlog:當網卡接收數據包的速度大於內核處理的速度時,會有一個隊列保存這些數據包。這個參數表示該隊列的最大值。
rmem_default:這個參數表示內核套接字接收緩存區默認的大小。
wmem_default:這個參數表示內核套接字發送緩存區默認的大小。
rmem_max:這個參數表示內核套接字接收緩存區默認的最大大小。
wmem_max:這個參數表示內核套接字發送緩存區默認的最大大小。
⑸ linux 下的vi 主要作用是什麼
Vi是Unix及Linux系統下標準的編輯器,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Bill Joy所創立。
基本上vi可以分為三種狀態,分別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各模式的功能區分如下:
1、命令模式(command mode)
控制屏幕游標的移動,字元、字或行的刪除,移動復制某區段及進入插入模式、底行模式下。
2、插入模式(Insert mode)
只有在插入模式下,才可以做文字輸入,按ESC鍵可回到命令模式。
3、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將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設置編輯環境,如尋找字元串、列出行號。
不過一般我們在使用時把vi簡化成兩個模式,就是將底行模式也算入命令模式。
(5)哪一種不是vi編譯器的模式擴展閱讀
在文本編輯器出現前,人們用打孔機把計算機文字打到穿孔卡片上。文字存放於一個裝著這樣的薄卡片的盒子里,可以用讀卡器來閱讀。
第一個文本編輯器是一種行編輯器,它運行在打字機型的終端上,這種編輯器並不具備在窗口和屏幕中顯示的功能。它包含了一些非常短的命令(為了減少打字量)。其中一個命令能夠把文件的指定部分通過打字機列印出來。
編輯游標是想像中的一個插入點,通過特殊命令,可以把它移動到特定內容字元串所在的行。隨後,內容字元串又被擴展成正則表達式。
如果想看到文件的變化,你需要把它列印出來。相對於穿孔機來說,人們認為這種基於行的文本編輯器具有革命性的進步。如果沒有它,用戶就需要把那些處理文本的命令打成專用的卡片,並在編輯文件時使用這些卡片。
當帶有顯示屏的計算機終端出現後,基於顯示屏的文本編輯器開始流行起來。最早的全屏編輯器中,有一種叫做O26,它是於1967年為CDC 6000系列機器的操作控制台而作的。
另外一個早期的全屏編輯器是vi。vi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至今,它仍然內置於Unix和Linux系統中,不過vi也有一個改善的版本Vim也十分為人所知。全屏編輯器對視頻終端的銷售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⑹ GCC,Gdb,Make,Vi分別起什麼作用,學習嵌入式linux需要用到哪些,具體起什麼作用詢問了解的人,感謝!
你好,樓主:
剛開始學習嵌入式會接觸這些工具的,多練習下,尤其是vi與make,功能介紹如下:
1、GCC,是編譯器,可以將c、c++源文件編譯為可執行文件,生成可執行文件就像windows下面的.exe;
2、GDB,是調試工具,可以逐步調試你編譯好的可執行文件,如果不想使用printf列印,就用這個最合適了,不過在使用上,要注意用gcc編譯加上-g這個參數;
3、Make,是項目管理工具,通常通過編寫Makefile來管理編譯大型項目,推薦學習Makefile如何編寫;
4、Vi,是編輯工具,應該說是超級經典了,我一直在使用Vi,還有與之抗衡編輯工具就是Emacs,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吧。
最後祝你學習快樂,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