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排列組合遺傳演算法

排列組合遺傳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4-10-11 23:51:41

程序員升職記這個游戲對小白入門有幫助嗎

《程序員的數學》

書中講 解了二進制計數法、邏輯、余數、排列組合、遞歸、指數爆炸、不可解問題等許多與編程密切相關的數學方法,分析了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少年高斯求和方法、漢諾塔、斐波那契數列等經典問題和演算法。引導讀者深入理解編程中的數學方法和思路。

本書還對程序員和計算機的分工進行了有益的探討。讀完此書,你會對以程序為媒介的人機合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演算法領域的經典參考書——《演算法•第4版》

《演算法•第4版》全面介紹了關於演算法和數據結構的必備知識,並特別針對排序、搜索、圖處理和字元串處理進行了論述。第4 版具體給出了每位程序員應知應會的50 個演算法,提供了實際代碼,而且這些Java 代碼實現採用了模塊化的編程風格,讀者可以方便地加以改造。本書配套網站提供了本書內容的摘要及更多的代碼實現、測試數據、練習、教學課件等資源。

《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系列

《卷1:基本演算法(第3版)》講解基本演算法,其中包含了其他各卷都需用到的基本內容。本卷從基本概念開始,然後講述信息結構,並輔以大量的習題及答案。

《卷2:半數值演算法(第3版)》全面講解了半數值演算法,分「隨機數」和「算術」兩章。書中總結了主要演算法範例及這些演算法的基本理論,廣泛剖析了計算機程序設計與數值分析間的相互聯系。

《卷3:排序與查找(第2版)》擴展了卷1中信息結構的內容,主要講排序和查找。書中對排序和查找演算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並對各種演算法的效率做了大量的分析。

《演算法的樂趣》

《演算法的樂趣》從一系列有趣的生活實例出發,全面介紹了構造演算法的基礎方法及其廣泛應用,生動地展現了演算法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演算法的概念、常用的演算法結構以及實現方法,第二部分介紹了演算法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如物理實驗、計算機圖形學、數字音頻處理等。其中,既有各種大名鼎鼎的演算法,如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離散傅里葉變換演算法及各種插值演算法,也有不起眼的排序和概率計算演算法。講解淺顯易懂而不失深度和嚴謹,對程序員有很大的啟發意義。書中所有的示例都與生活息息相關,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演算法解決問題的本質,讓你愛上演算法,樂在其中。

《啊哈!演算法》

沒有枯燥的描述,沒有難懂的公式,一切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通過幽默的語言配以可愛的插圖來講解演算法。你更像是在閱讀一個個輕松的小故事或是在玩一把趣味解謎 游戲,在輕松愉悅中便掌握演算法精髓,感受演算法之美。

本書中涉及的數據結構有棧、隊列、鏈表、樹、並查集、堆和圖等;涉及的演算法有排序、枚舉、 深度和廣度優先搜索、圖的遍歷,當然還有圖論中不可以缺少的四種最短路徑演算法、兩種最小生成樹演算法、 割點與割邊演算法、二分圖的最大匹配演算法等。

網頁鏈接

❷ 什麼是網格搜索法如何用它來優化學習演算法

網格搜索法是指定參數值的一種窮舉搜索方法,通過將估計函數的參數通過交叉驗證的方法進行優化來得到最優的學習演算法。
即,將各個參數可能的取值進行排列組合,列出所有可能的組合結果生成「網格」。然後將各組合用於SVM訓練,並使用交叉驗證對表現進行評估。在擬合函數嘗試了所有的參數組合後,返回一個合適的分類器,自動調整至最佳參數組合,可以通過clf.best_params_獲得參數值

❸ 《智識分子》理性讀書產出

以我的理解本書主要是用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新思維來揭示現代社會的叢林法則,閱讀時我的想像回到了石器時代的某個場景,彷彿這個時代像那個時代一樣有這么幾種人:

與上三種人不同的是,他們雖足以謀生,但不僅於此,而對某種超越於人的存在抱有期望。作者在字里行間透著意氣,彷彿期望智識分子像英雄和聖賢那樣引領時代,又彷彿想做個精明人在世間游刃有餘。智識分子這個提法不是作者同人於野首創,但同人於野為它賦予了新的涵義,他/她得像極客一樣追求卓越技術,像英雄一般迸發創造,聖賢一般的塑造品格,智者一般的敏銳洞見,絕不滿足於其中一兩種。
那麼無論其主觀意願如何,人類這個群體總會產生新的命題——一方面是謀生存,一方面是謀發展。
我們知道歷史上環境變了,人類從狩獵社會過渡到農業社會,或許很快會再一次轉變:我們還知道富庶的文化未必勝於貧瘠的文化——在南方種水稻為生的九黎敗於在北方種粟的炎黃部落。
這裡面或許有某些客觀規律,但人是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智識分子的身影尤為重要。或許這個想像不恰當,或許看了這本書會想做一個智識分子,也有可能哪種人也不做,因為在心中已經有了目標和道路。
不管怎麼樣,本書提供的理論和思維相當有趣,實用的角度來說也可以讓你在面對信息社會時不至於成為井底之蛙而受人愚弄,它來源於作者在業余時間閱讀含各學科前沿思想的書籍而產生的心得,寫成文章再整理成書。這些思想不是哪個人一拍腦袋就得來的,而是有實實在在的研究,所以相當靠譜,也有些作者個人見解,不見得都成熟,對於思想態度應如書中所說——不妨試一試。
文章大部分在作者博客里發表過,值得再讀,我為每一篇都做了筆記。

現代社會的趨勢是復雜化、人工智慧化和階級分層,面對這三種趨勢有兩種選擇:做狐狸還是做刺蝟,智識分子要掌握刺蝟式思維:多長不同見識,多學不同認知方式,這樣能更善於做決策,也就是對未來能更准確的預判。

社會科學多數不靠譜,但它可能正處在大發展前夜,因為兩個因素:

有幾個心理學概念叫維特效應——模仿者效應,如模仿犯罪、模仿自殺,這些模仿不是因為自身原因,而是受外部影響的為了模仿而模仿,這種模仿使得原本與事件無關的人加入了事態的發展。因為每個人對於事態的敏感度有不同的閾值,最初只是一個小事件時如果恰好碰上了閾值低的人,它就有可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事態發展,產生爆炸式的雪崩效應,因此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美國的校園槍擊現象。

經濟學或許很復雜,但經濟學思維很有用,可稱為智慧,本文說的經濟學五個智慧:

民主未必有效,因為選民通常處於一種無知、不負責任的理性。這是在普通人認為自己缺乏影響力因而也不願意深入了解政策、經濟的情況下由情感直覺來投票,這種直覺更多的是以「小故事」串情結來理解政治行為,所以的政客都善於講故事。選民對政府有期望,這種期望往往相互之間有矛盾,選民的期望與自己的實際行為也相悖。

沒有任何一個研究證明做道德上的好人與取得世俗的成功有關,那些成功者——指富人、企業家接觸起來非常有道德、有風度,善於跟人合作,但有研究表明這類人其實是非常自私、貪婪的人。也就是說成功跟自發的動力、跟慾望有關。不過做一個有道德的並非沒有好處,當然所謂的道德並非文化規矩,而是自發的不受外界條件影響甚至不受自身情感影響(如同情心)的道德,它的真實含義是積極主動,用原則來思考,這樣的人內心真正驕傲、自由,而且是一種不迎合他人的成功方式。

歧視有兩種,一種是敵意性質的,一種是經濟歧視,後一種越來越普遍,究其原因它是一種自利行為,它是在缺乏對個體具體了解的情況下先入為主的以群體印象代替個體印象,在經濟行為中通常對自己有利,比如售車員給黑人白人介紹不同價位的車——更容易成交免得浪費口水和時間。

道德是一種直覺反應,人的道德差異一定程度上和基因有關,就像大綱之於文章。喬納森·海特提出六個基本的道德模塊:

有點像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每個人的這六種模塊的優先順序和敏感度不一樣,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也與這六模塊有關,也就是說政治意識形態可能一出生就註定了,如自由主義者對關愛、自由、公平模塊的認同度高,其他一般;保守主義者則六模塊認同度比較均衡;還有一類自由論者看上去比較極端:除了自由模塊認同度極高,其他的都非常低。

僅僅從其制度是否民主還是獨裁來觀察並不能解釋很多政治現象,有一個簡單的模型可以用來判斷一國或一組織的政治格局:首先有領導人,以他為中心由外而內分為三圍:最外圍為名義選民,他們名義上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而實際上權力被代理,作為個體來說沒有任何影響力;夾心層為實際選民,那些真正對誰當領導人有影響力的人,在領導期間影響力弱化;核心層中心圍為勝利聯盟,他們是領導者維持權力運作而必須依賴的人,是權力結構中的關鍵人物。政治格局主要看領導人和勝利聯盟的關系:他們相互支持也相互對立,領導者本質上為勝利聯盟服務,但他有減小聯盟人數來最大化自身利益,以及強化替換聯盟者能力的天然沖動,而勝利聯盟也想擴大人數來鞏固各自的利益和權力還有安全感。長期政治生態要看名義選民和實際選民與領導者及其聯盟的關系。經濟發展促進民主化的作用也許就是人民在市場交換的過程中磨合、演化,越來越多人想要越來越多的權力——他們想要加入聯盟。

教育的一個核心功能是把人分類,而不是關心是不是自由選擇、公平競爭,是不是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因為現代社會的運作方式就是大部分的工作是有門檻,不會放任無序競爭(誰願意拿低工資誰干),它需要穩定性、職業技能和些許士氣,因此越是高端的工作越是具有稀缺性,這個稀缺性傳遞到教育上變得像搞軍事競賽一樣,然而職位不會因為競爭之激烈而擴招,經濟也不會因為教育競賽而發展。事實上正是因為經濟發展教育才得以發展,因為經濟發展產生很多新就業機會,工作(分工)進一步拉大差異,進一步導致稀缺,也就是進一步加大了競爭。職業的差異和不同的稀缺性是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同樣一個聰明學生,如果他出身家庭條件不錯,他有更多更好的機會,上不上名校其實影響不大,這樣更少的被應試教育捆綁,可以培養多樣化的能力。但對於低收入家庭來說,也許他一輩子唯一的機會就是上一所名校改變命運,那麼他更多的被應試教育綁定而能力單一,如此一來家庭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下一代的收入水平。

看起來美國的常青藤學校相比中國的名校教育模式先進不少,無論是對職業還是人的身心發展,它們的學生及要求的入學者有豐富的興趣活動、社會實踐並獲得榮譽,還有其他各種能力。但實際上中美精英教育半斤八兩,因為上文所說的現代教育的核心是把人分類。精於此道者在中國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美國被稱為優秀的綿羊,各自疲於奔命,在中國刷考分值,在美國刷經驗值。之所以常青藤學校是這么一種教育模式,它源於過去美國的精英在搞階級固化,辦常青藤學校是讓自己的子弟培養素質、相互結交,當然逐漸的也會吸收一些別的血液,它們的原本目的是培養貴族,所有它要求的素質教育,如拉小提琴、擊劍等是面向上層社會的。作為私立學校,到現在美國的名校已經找到了一種很好的商業模式,重點是:排名(如重視錄取率)、科研(重視能產生直接經濟利益的應用科學)、錄取(重視薪水高的金融、律師等職業)和校友捐款,相比過去它反而更不重視教育本身了。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擺脫貧困單靠幫助就業、經濟援助、幫助其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等手段恐怕不行,得多管齊下。貧困往往是和文化是一體的,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即便一個人想出人頭地,他的生活圈子也會給他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家庭方面,事實上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美國有一種教育叫KIPP,它隨機的抽取一些窮人家庭的孩子入學,實行半管制半激勵的教育方法,可概括為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指的是以考上大學為目的,兩個基本點一個努力學習,一個是好好做人。具體包括相比普通學校讓學生更多的時間在學校、更多的課外任務、全方位的獎勵制度。還包括普通學校不注重的品質教育,這些品質包括有堅毅、自控、熱忱、社交、感恩、樂觀、好奇。這些品質跟考大學沒有直接關系,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自覺、融入社會,養成長期的良好習慣。說起來也簡單,關鍵在於嚴格、細致的執行,嚴格到上課時一個小動作全班停下來幫助其改正,細致到在不同場合和老師、同學說話都有一套社交禮儀。這種教育其實是一種強化訓練,弱化學生來自家庭、生活環境的不良文化影響以及建立良好的身心習慣。這種教育很成功,它的學生大學入學率80%,而美國窮人平均才8%。

中國人說聖賢之道,美國人說神聖(holiness)品格,兩者異曲同工,本質上它是從漫長的人類歷史中識別出的(也可以說是理想的)的精英素質。有了品格可以更好的辦大事,無論是意識形態的引領,還是具體公共事務,有品格的人做到更好。聖賢不為自己謀私利,甚至放棄成就名聲的機會,這些也是品格的表現。西方思想中有一種「曲木傳統」教人如何培養品格,很像中國所說的「中庸」思想:首先認識到自身的缺陷,保持謙卑之心;剋制沖動,然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點一點的在實踐中形成;辦事不是簡單的一碗水端平,而是敏銳的關注各方信息,注意不同的訴求、沖突,尋找平衡點(也就是尋找最大公約數),隨時根據當前局勢作出臨時性的安排。既然聖賢之心能讓人信任,他的能力曲直靈活兼顧各方,辦事自然無往而不利。美國現在的主流文化是:Big Me,它表示一個人遵從自己內心的興趣、需求去做事情,實現自我,典型如喬布斯,但曲木之道不是如此,它意味著小我的犧牲,是被某種事業召喚而投身。現代社會相比過去對品格的尊崇減弱了,一個原因是物質極大豐富造成的,過去普通人也注重品格教育的原因是因為在物質稀奇的時代一個品行不端則代價高昂,現代社會對人的寬容度高得多。本文沒有探究為什麼要培養品格,或者做聖賢是什麼樣的體驗,普通人學習品格如果不是為了辦大事,至少也更不容易被公眾人物忽悠。

大數據預測就是成見預測,成見是對歷史必將重演的信心。如果一個人做事處處符合大數據預測,那麼他將被機器人取代,很不幸大部分人都如此,但有些人用統計模型卻預測不了,這類人可稱為英雄。現代社會的體制是工業流水線的模式,分層來看,越底層越需要規范,越頂層越強調靈活自由。還是以教育為例,分三個層次,分別對應三種階層的家庭:貧民家庭對應於培養工具,教育以找工作為目標;中產家庭對應於培養工藝品,目的為提高自身價值;上層家庭對應於培養主人翁,以選擇和改變世界為目的。下層教育遵循機械式流程,不需要理解,甚至不需要做對,而是熟練掌握過程。往上層逐漸有了一些方法、技巧,接著是注重獨創、靈活,最高級的教育培養決策能力,也就是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分析為什麼這么做以及演練這么做的後果。這種教育結構使大多數人難以超越其上一輩的階層,更何況其中還有基因和環境對他的限制。再回到英雄,英雄就是異類,他可以不問出處,甚至他的出身比普通人還糟(調查了大量的歷史名人),身心有更大的缺陷,但正是因為困難沒有將其打敗,他成功改變自己,變得更強大,究其原因,是這類人身上有一種高級的內在動力——使命感。為什麼英雄如此耀眼?因為社會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信息,信息也就是意外,一個意外如果有了正反饋就能帶動進步,進步本質上是用一種新事物使得新需求代替舊需求。但創新有風險,所有英雄需要勇氣、毅力、智識和品格。

這個社會的多數人喜歡確定性,也就是喜歡可預期的回報,政府謀求穩定,娛樂業喜歡演老故事,高考作文題年年俗套:因為這樣那些努力的學生才更容易被選中。什麼樣的事件容易預計?是那些較少可能出現連鎖反應的簡單系統,但現代社會多數方面是個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強調脆弱性就容易在黑天鵝事件中受損,當然也有人利用這個脆弱性受益。

網路高考作文主題預測准確率非常高,它的原理是什麼?是運用了一種主題模型技術,叫LDA(隱含狄利克雷分布),這種技術的思路是將文章看作是詞彙的集合,主題看作是一些關聯關鍵字的集合,主題和其關鍵字由人為的設定,然後用演算法分析一篇文章的不同主題關鍵字的出現頻率,計算出這篇文章是每種主題的概率,通過分析大量的文章,就知道哪些常用主題了,再結合今年的熱門信息,就可以預測今年的熱門主題。這種技術還可以用在圖片分類、歌曲推薦、新聞、劇本、游戲分析等。數據分析能讓好的東西更快的流行,也更快的消失,因為人在追逐潮流,也喜歡標新立異。

從不同的時空尺度思考相同對象往往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從小尺度現象出發往往解釋不了大尺度的問題,而當研究大尺度問題時小尺度現象一般可以簡化或忽略。研究大尺度問題其中有幾個關鍵因素——硬條件,指的是那些長期不變或變化緩慢的因素。比如中國兩千年華夷斗爭的硬條件是氣候和雨量,百萬年前原始人種之間斗爭的硬條件是基因,而10萬年前各大陸人類發展速度不同的硬條件是可馴化的動植物種類。人之所以為人有兩個硬條件,一個是創新,一個是分工,而這兩個硬條件又依賴於其他很多硬條件,如創新的關鍵是語言,它使得人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導致有意識的創新,也更容易表達,以及人的壽命比生殖年齡長很多,知識得到更好的傳承。女人的生理上沒有發情期,這便於合作。進化充滿了偶然。

歷史雖然充滿偶然,但總有規律可循,可以預測大概率事件,這可以稱為大勢。技術就有某種大勢,很大程度上技術的大勢也決定了天下大勢,因為技術有幾個顯著效應:

技術的發展不受任何一人或一個小群體的控制,它的發展就像生物進化。有最新研究表明生物的進化並非完全隨機,而存在某種自組織的機制,使得基因變異有幾種特定的方向,表現為幾種特定排列組合模型,如不同物種身上的翅膀、眼睛乃至基本的DNA結構,這些特點結構在環境下有最好性能。如果模式是隨機出現的,那概率會像猴子打出一部小說那麼小,這種自組織可能是正反饋導致演化加速。技術也是這樣,如各種文明都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先有石器後有火種,再接著出現刀。甚至某些技術出現的時間都有規律,20世紀就有很多某個技術幾乎同時被不同研究者發現的例子。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技術和社會趨勢,比如研究者RobertJervis發現歷史上進攻性武器技術和防守性武器技術是交替出現的,進攻性武器取得諸多會讓戰爭變得頻繁,因此他判斷互聯網是進攻性武器,因為它讓恐怖襲擊比反恐成本低得多,自然的恐怖襲擊會越來越頻繁。

本文根據作者自己學英語的經驗總結。學英語要爭取短時期內突破。先背單詞,一天拿幾個小時背300-600個,根據遺忘曲線一邊復習一遍背新,同時找大學英語課本之類的書每天精讀一篇其中的文章(上面有注釋和講解),體會語法和單詞用法。以上是基本功,基本功練完找當下新出版的精品英文書籍閱讀,最好要有趣點,聽力部分聽有聲書。這么做的用處是建立隱性知識,也就是將原來片段性的、理解不深的知識織成網,並深化到真實情境中。學完一門外語再學其他外言將快速得多了。

信息極客的基本功是會用搜索技巧。第一個功夫:閱讀學術論文;第二個功夫:閱讀原始數據;第三個功夫:主動採集和分析數據。信息極客用這些方式來長知識、當談資、思考和解決問題,同時也把它當作一種消遣娛樂。

本文分析的辯論是指氣勢上壓倒對方、口頭上讓人沒話講的辯論術,而非澄清事實解決問題,也非想為了說服對方。

相信或不相信這樣的信念意義在於給自己的決策提供依據,智識分子應該擁有復雜的、動態調整的信念體系。科學的判斷某個信念是否可靠,可以運用貝葉斯定理,這是一個公式: P(A|B)=P(B|A) P(A)/P(B) ,其中P(B) =P(B|A) P(A)+P(B|A ̅)*P(A ̅),A ̅表示非A。

例子:
P(A):燒香取得的高分的信念度,假設取15%;
P(B|A):甲同學燒香並取得高分的概率,取80%;
P(B|A ̅):甲同學未燒香並取得高分的概率,取50%。
則計算得出調整後的信念度P(A|B)=22%。
假如又有乙同學來燒香,則以原P(A|B)代入P(A),再估算P(A)和P(B|A),得到新的的P(A|B),
以此類推。

進化心理學研究人身上的動物性,一般以人的本能為研究對象,和動物進行比較,尋找共性,以此來解釋人的行為。進化心理學還會研究人的看起來是文化性的行為,會研究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實,將復雜問題簡單化,但更多的是解釋不了,這是社會、環境、文化對人的影響,很多現象是反進化心理學的,因此作者認為人受教育是為了超越進化心理,用理性克服本能。

從數學到物理,再到化學、電工機械,再到生物、醫學,再到經濟、政治、心理學......這些領域的知識可靠性逐漸降低,因為實驗的參數增多,系統復雜化。然而不靠譜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更有用,因為貼近生活。所有不要相信絕對真理,對所有理論都抱著可以試一試的態度。

刻奇是一種心理,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含義自媚,自我討好、自我感動。以《時間簡史》為例,這本書首版於1988年,內容已經過時,仍常駐在各大網上書店的熱銷榜,為人津津樂道,卻很難根據人們的談話來了解書中的內容,因為大部分人沒有讀懂它,甚至沒有讀超過全書6.6%的篇幅。作者提到了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物理學家的真實狀態與入行前想像的物理研究之間的落差。這不意味著內行不應該像外行普及知識,外行不應該談論內行知識,而是用正確的態度,刻奇就是一種不好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多思考,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收獲智慧和見識。

為什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載人航天如火如荼,五十年過去了怎麼感覺不進反退了呢?原因是載人航天巨耗國帑,通過計算無論是直接經濟收益還是間接經濟收益都遠小於投入,在載入航天上搞的科學實驗絕大多數也不必在載入航天上。所以載入航天其實是個形象工程,除了提升國民幸福感,向他國炫耀一下國力沒什麼別的大用。載入航天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目前外太空還沒有讓人類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資源,但如果一旦有了,人類探索外太空的模式將由鄭和下西洋轉換到大航海。

數字時代已經來臨,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用大數據技術去採集人身上的數據進行分析預測,覆蓋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比如你在視頻網站的個性推薦、網上書店的推薦書單,搜索頁面上的個性廣告。它跟蹤進你家,在你找到一份工作是為你投遞消費品廣告,跟蹤進你從未去過的餐館直接遞給你喜歡的啤酒,等等,似乎相當不錯,但它也可以知道你為某個東西不在乎多花錢,比如這本《智識分子》相比它的前作《萬萬沒想到》,同樣的紙質和厚度售價貴了10塊錢,它在發售前在亞馬遜預定的價格比出版後直售的價格貴了5塊錢,所有說大數據或許可以讓人受益,也能讓人當冤大頭,還涉及到隱私、干擾等問題。在數字時代要不想當數字的奴隸就要學會玩數字。

技術進步通常解決了老問題,轉變了行業,創造新就業,也導致了相當一部分人失業。這個趨勢在IT技術的沖擊下進一步極端化了,IT提高了生產效率,對人的淘汰是空前的,像FaceBook、WhatsApp這樣的公司幾十幾百人管著幾億人的業務。IT意味著智能化,它不但淘汰低端職業,甚至也淘汰高端職業,很可能超出人的想像,如主動駕駛、智能翻譯、智能律師、智能醫生等等,在這種逐漸展開的與機器競爭的態勢下,只有少數人才是贏家,是那些高創造高技術的人、高魅力值的超級明星、資本家,贏家通吃,財富向更少的人集中,世界上的總工資買不起世界上的總產品,這可能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矛盾。

有知識、會找知識已經不值錢了,不久會用知識恐怕也不值錢了,因為這些機器都可以取代,看看最近的新聞:騰訊出了計算機自動編寫的新聞、IBM的智能系統「華生」給人問診,這些可能是危言聳聽,但不妨思考下這種趨勢下人還能剩什麼?或許只有創新,連這種能力機器都能部分的取代,用的是組合、進化、窮舉,在工業和制葯業非常常見,人都幹不了。再問人還有什麼?人有判斷能力,人有情感能力,只要機器還是為人服務的,人就有可能比它判斷更准確,人就有可能更喜歡人而不是機器。

對付智能化的機器不是杜絕它,也不是盡可能的讓它取代自己的工作,而是帶著機器競賽,利用機器的優勢,善於彌補它的不足,發揮人的長處,用它來訓練自己,也調教它看得更透更遠。2005年Playchess.com網站就舉辦了一次自由式國際象棋比賽,兩個業余選手使用三台普通電腦打敗了最強的棋手和最強的計算機成為冠軍。

恐怖主義、P2P、維基網路等符合一種叫去中心化的組織形態,它就像海星挖個洞切個角還能復原。這種組織形態非常原始,遠在國家產生之前。這樣的組織很難徹底消滅,也很難用它賺大錢干大事。那麼殺死「海星」有三種策略:

組織的意義在於降低交易成本,但組織為了自身的穩固需要增加管理成本,組織擴大又會增加交易成本,這是一個悖論,為解決這個悖論有很多種組織形態的嘗試,合弄制(Holacracy)是其中看起來很有前途的一種。它的理念來自生物學上「合弄結構」這個概念,核心以目的為向導,以事務功能為主,層層嵌套,分權與協作。具體為:先存在某個具體的目的聚起了一幫人,組成一個圈,共同辦事實現這個目的。圈有鏈長,決定拉人踢人,有完全的人事權,其他權力和圈成員一樣。圈可以子圈,子圈的功能是對圈功能的分解,由母圈的管制會議產生。管制會議由圈所有成員及子圈代表出席,討論和決定工作事務。子圈的結構和母圈一樣,子圈也可以有子子圈..層層嵌套,根據需要。一個圈的功能完成後即解散。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同圈中承擔不同角色。合弄制的好處是靈活、多變、分權、法治化、主動化、透明和效率,實踐案例有謝天華的Zappos。holacracy.org是專門研究合弄制的網站。

什麼樣的才算最好的?未必是人工設計的,在一個未知的復雜系統中,存在即是最好,它是進化的產物。有科學家根據進化的原理研究出遺傳演算法,遺傳演算法可以用來設計產品,但設計的過程卻不是人來控制。Mitchell有一個研究遺傳演算法的例子:一個只有有限視力的機器用盡可能智能的策略在規定時間內在一堆房子里找到隨機散落的易拉罐並把它撿起來。主要原理是先隨機生成很多策略,然後放在多種模擬環境中測試,選出適應度高的隨機兩兩配對產生下一代(其中還隨機做了點修改當作基因變異),再放入模擬環境,如此循環很多代後得到理想結果,結果就是非常智能,甚至其中的子策略(基因)還能相互配合。遺傳演算法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很多實際領域,如工程師用它設計天線,形狀奇怪,非常好使,卻不能解釋它為什麼好使。市場經濟可以說深諳進化之道,公司隨機生成、變異、交配,不斷創新,也不斷淘汰。

本文提倡一種消費主義精神。投資和經濟增長是非線性關系。自動化導致生產能力提高、產出增加,市場趨向飽和,勞動力減少,工資減少,投資務須加大,剩餘利潤無合理去處,產生泡沫和金融危機。這是一個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機器和財富賦予普通人更多的自由,生產和消費不應該為了升值,而是為了使用價值,也就是消費為了擴大消費,搞財富再分配,投資社會化(追求使用價值),它的好處什麼呢?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多的民主和自由,促進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背後是人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似乎很理想,但是如何合理的財富再分配?如何有效的社會化投資?是個大問題,消費主義也未必促進人的進步。

❹ 演算法入門的話看什麼書比較好

原理 入門:《編碼:隱匿在計算機軟硬體背後的語言》
這是一本講述計算機工作原理的書。
不過,你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原理」之類的字眼就武斷地認為,它是晦澀而難懂的。作者用豐富的想像和清晰的筆墨將看似繁雜的理論闡述得通俗易懂,你絲毫不會感到枯燥和生硬。 更重要的是,你會因此而獲得對計算機工作原理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是抽象層面上的,而是具有一定深度的,這種深度甚至不遜於「電氣工程師」和「程序員」的理解。
不管你是計算機高手,還是對這個神奇的機器充滿敬畏之心的菜鳥,都不妨翻閱一下《編碼:隱匿在計算機軟硬體背後的語言》,讀一讀大師的經典作品,必然會有收獲。

實戰 晉升:《編程珠璣》
正如自然界里珍珠出自細沙對牡蠣的磨礪,計算機科學大師 Jon Bentley 以其獨有的洞察力和創造力,從磨礪程序員的實際問題中凝結出一篇篇不朽的編程「珠璣」,成為世界計算機界名刊《ACM通訊》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專欄,最終結集為兩部不朽的計算機科學經典名著,影響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程序員和計算機科學工作者。
本書為第一卷,主要討論計算機科學中最本質的問題:如何正確選擇和高效地實現演算法。

永恆的經典:《代碼大全》
Steve McConnell 的原作《代碼大全》(第1版)是公認的關於編程的最佳實踐指南之一,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本書一直在幫助開發人員編寫更好的軟體。
現在,作者將這本經典著作全新演繹,融入了最前沿的實踐技術,加入了上百個嶄新的代碼示例, 充分展示了軟體構建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McConnell匯集了來自研究機構、學術界以及業界日常實踐的主要知識, 把最高效的技術和最重要的原理交織融會為這本既清晰又實用的指南。
無論您的經驗水平如何,也不管您在怎樣的開發環境中工作,也無論項目是大是小, 本書都將激發您的思維並幫助您構建高品質的代碼。

閱讀全文

與排列組合遺傳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ythongetinfo 瀏覽:507
玩具解壓製作教程 瀏覽:906
雙卡伺服器如何理解 瀏覽:802
用枚舉演算法尋找問題多解說課 瀏覽:988
安卓手機如何更換指紋 瀏覽:871
蔬果壓縮片排油 瀏覽:898
如何禁止ie伺服器設置 瀏覽:886
python難還是ruby難 瀏覽:395
怎麼新建一個程序文件夾 瀏覽:634
程序員的模型英文叫什麼 瀏覽:185
退火演算法的作用 瀏覽:903
虛擬機中什麼命令修改文件 瀏覽:364
華三如何刪除配置命令 瀏覽:74
排列組合遺傳演算法 瀏覽:421
忘了加密密碼怎麼找 瀏覽:829
android60定位許可權 瀏覽:793
什麼軟體什麼app都可以下載 瀏覽:937
python函數內使用全局變數 瀏覽:389
基本加密解密類型 瀏覽:173
伊人app如何注銷 瀏覽: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