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女演算法科學家成都人

女演算法科學家成都人

發布時間:2022-04-12 16:11:20

『壹』 女科學家徐穎是哪裡人

四川眉山市仁壽縣龍正鎮人,她媽媽是我們學校的老師

『貳』 我國古代有沒有著名的女科學家


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
----記清朝著名的女科學家王貞儀

我國清代有一位舉世罕見的才女,她不局限於一般才女吟紅詠綠、彈拉賦唱,也不滿足於巾幗英雄的跨馬彎弓,卻對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學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就是被時人譽為「當代班昭」的清朝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1768~1797) ,漢族,字德卿,號江寧女史。原籍安徽天長縣,後遷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是清代著名的女科學家。
一、藐視封建禮教,敢為天下先
王貞儀於清乾隆三十三年生於江寧一個醫生家庭。其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歷算,著述甚豐。特別是他家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機會閱讀祖父豐富的藏書,增長了知識和才幹。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游覽名勝古跡,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
王貞儀從小聰穎有大志,少年時代的她已經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突破了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當她十幾歲時,就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史書說她「跨馬橫戟,往來如飛」,達到「發必中的」的程度。為此,王貞儀還得意地寫下詩句:「亦曾習射復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她認為「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強調學問並不是專門為男人而設的,女子的智慧並不比男子差,學成了一樣有益於社會。她還曾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寫下了《題女中大夫圖》的長詩,抒發自己「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胸懷。正是她這種羨慕男兒,渴望學習知識的慾望,使她後來成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學家、數學家和醫學家。
同其他科學家相比,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更要艱難。她要從事科學研究,就必須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斗爭。還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她。但是王貞儀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對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歧視和壓力,置之不理,並為婦女在封建社會中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學習科學文化的機會而大聲疾呼,充分表現出一個剛強的女性那種要求自尊、自強、自愛、自立、平等的崇高精神。
二、卓越的科學成就
歷史上,日月食現象被蒙上神秘的色彩,甚至還被用來預測吉凶。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王貞儀經常披風飲露,獨坐戶外,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用燈籠當太陽,圓桌當地球,鏡子當月亮,在家中反復做模擬實驗,終於搞清了日月食的原理,寫下了著名的《月食論》一文。在該文中指出,太陽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們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見到望(月圓),初一才能見到朔(月隱)。朔的時候,只要太陽和月亮近於黃白二道的交點,太陽光被月亮所遮,就會出現日食。由於太陽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遙遠,因此隨觀測者位置的不同,見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瞭望,只要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就會發生月食。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代天文學認識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麼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可是在當時,人們卻很難理解。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這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人們生活的地球,四周都是天空,對宇宙空間來說,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王貞儀博覽群書,並批判地吸收。如當時一些歷書將恆星年同回歸年的區別說成了起於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並不是起於《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現「歲差」以後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於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指出,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在我國何時產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定氣」始於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定氣」開始於北齊的張子信,其後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
明末清初以來,西方的各種天文學理論傳到中國來了。王貞儀對西方的學說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有選擇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體系(即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不動中心,日、月、恆星都繞地心運行,而五大行星又繞日運行)。她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紀末葉的一位婦女,能有這樣的見地,很是難能可貴。
她的天文學著作許多已被湮沒,現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
數學方面,王貞儀是以梅文鼎、梅珏成為中堅骨乾的安徽數學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她在數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的中西演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她還善於邏輯推導,她的《地圓論》中提出「地」是圓球形六大理論時,並沒有現代科學實驗條件,而純粹是從已有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用邏輯方法推導出來的。在數學方面她的主要論著有《歷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重訂籌算證訛》和《西洋籌算增刪》等。
王貞儀還是清代有名的醫學家。她從小留心向行醫的父親學習醫學理論,不但精通醫理,而且能切脈處方。在醫理上,她第一次提出了五訣,同時提出治病用葯八要。由於王貞儀重視醫理與臨床的結合,善於動腦,勤於觀察,所以她的醫學理論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史書記載,因她醫術高明,20多歲便有了「女中華佗」的雅號。
她在詩詞文學方面也有建樹。著有《德風亭初集》十四卷、《德風亭二集》六卷、《文選詩賦叄評》十卷、《女蒙拾誦》、《沈痾囈語》各一卷。
王貞儀25歲時與宣城秀才詹枚結婚,詹枚是王貞儀的好幫手,與王貞儀一起讀書,並協助她整理書稿,還為王貞儀出版著作而四處奔走。
王貞儀是一位才華過人,兼通自然科學、詩文和醫學的古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典範,但29歲就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大遺憾。
我國歷代學者對王貞儀的評價都很高。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大昕贊揚她為「班昭之後,一人而已。」

『叄』 陳傑是哪裡人

【清末數學家、天文學家】

烏程(今湖州)人。清末數學家、天文學家。他在觀象台率天文生常年實測黃道、赤道的交角度數,最後精確地測得黃道、赤道的交角度數是23°27'。由於沒有及時奏明朝廷,所以未能運用於實際工作中。道光二十四年(1844),清政府修編《儀象考成續編》,欽天監才將這黃道、赤道的交角度數奏請政府,並獲准頒行。黃道與赤道之間的夾角,即地球軌道平面(即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之間的交角,稱黃赤交角,現在世界上公認的這個交角度數為23°26′21〃,早在150多年前陳傑就精確地計算出來了,他為我國天文、地理的研究作出了傑出貢獻。 陳傑著有《輯古算經細草》一卷,繼為該著畫圖像,成《圖卷》三卷。晚年又撰《演算法大成》共十卷。

【(1924-2005),數學家】

(1924.7.17—2005.1.27),四川省成都市人。1947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數學系,進入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師從陳省身、蘇步青、陳建功等著名數學家,從事拓撲學與復變函數論研究。成都解放後,在成都理學院和四川大學任教,1950-1957年到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任教。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195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支邊到內蒙古大學籌建數學系,歷任內蒙古大學數學系副主任、主任,《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主編,內蒙古大學副校長等職。1986年被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光榮稱號和人民教師獎章。1959年,陳傑先生組織創建內蒙古數學學會,任第一屆至第四屆理事長,第五屆至第七屆名譽理事長,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1993年主編出版了《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論文集》。1952年陳傑先生加入九三學社以來,長期擔任九三學社領導工作,歷任九三學社北京大學支社秘書,九三學社呼和浩特學習小組組長,九三學社內蒙古直屬小組組長,九三學社內蒙古籌備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九三學社內蒙古自治區區委主委、名譽主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委。1988年至1998年,陳傑先生連續擔任第六屆、第七屆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八屆、第九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委員、常委。2005年1月27日17時40分在內蒙古醫院逝世。

【(1947- ),四川省衛生廳副廳長】

(1947.2—),四川成都人。1995年8月加入致公黨,1970年7月參加工作,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1965年9月至1970年7月華西醫科大學醫學專業學習;1970年7月至1971年7月解放軍0082部隊鍛煉;1971年7月至1977年7月納溪縣大渡區醫院醫生;1977年7月至1988年10月納溪縣醫院主治醫師、副院長;1988年10月至1993年3月納溪縣副縣長;1993年3月至1995年9月瀘州市衛生局副局長;1995年9月至1998年4月瀘州市衛生局局長,致公黨瀘州市委主委;1998年4月至1999年11月瀘州市副市長、致公黨瀘州市委主委;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致公黨四川省委主委、瀘州市副市長;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致公黨四川省委主委、省衛生廳副廳長;2001年2月至2001年9月八屆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四川省委主委、省衛生廳副廳長;2001年9月八屆四川省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常委、四川省委主委、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1956- ), 全國台聯副會長】

(1956.11—),女。高山族,台灣台東人,出生於北京。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盟員、中國共產黨黨員。現任全國台聯副會長、黨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1978年至1982年在吉林大學法律系學習。1982年至1989年任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判員,其間,1988年7月至1989年9月在中央黨校學習。1989年至1994年任全國台聯聯絡部處長、副部長。1994年至1996年任福建泉州市市長助理。1996年後歷任全國台聯聯絡部副部長,研究室主任,辦公室主任,副會長,其間,2001年3月在中央黨校中直分校局級幹部培訓班學習。現兼任全國台研會特邀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台研所兼職教授。

【(1981- ), 人民大學學生(圖)】

生於1981年7月.人稱香山傑哥,外號海淀傑子!身高155厘米 ,體重60公斤,眼鏡度數,1080度!

1987年-1993年 人大附小
1993年-1996年 人大附中
1996年-1999年 北大二附中
1999年-2002年 人民大學
陳傑童年時,家境清貧,年少時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他有著超人的體力,還未成年,就能拉開三百斤(約合180公斤) 的勁弓,能引發八石(約合440公斤)的腰弩。陳傑生性剛直,深沉寬厚,勤奮好學,苦練武功,曾求師於本地箭師周侗和槍手陳廣,成為「一縣無 敵」。他還特別愛讀《左氏春秋傳》和孫、吳兵法,讀起來常通宵不寐。
他說過一句至理名言至今還能起到膾炙人口的作用---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1965- ), 濱州市青年書法家】

(陳紀傑),男,1965年9月生,現工作於山東省濱州市文聯書法家協會(駐會)。為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濱州市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濱州市青年書協主席。
書法主要成績:
90年書法作品獲「全國商業系統第二屆書畫賽」一等獎(商業部主辦);
90年篆刻作品入選「全國印社聯展」並入作品集(西冷印社主辦);
89年書法作品在「首屆龍年中意杯書法電視大獎賽」中獲佳作獎(湖南電視台主辦);
95年書法作品入展「首屆全國楹聯書法展」(中國書協主辦);
99年書法作品入選「第三屆全國楹聯書法展(中國書協主辦);
2000年書法作品入展「龍崗杯」國際書法大賽(中國書協發證);
99年書法作品在《書法導報》第36期「地域風彩」欄目刊登。

【鄭州大學特聘教授、土壤學家】

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1991年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4年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1992年作為我國第一位土壤學家參加中國第九次南極考察。1995年被特批為副研究員。1996年獲德國馬普學會資助赴德國Giessen大學土壤與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同年獲得德國洪堡獎學金,開始在德國Kiel大學土壤與植物營養研究所從事客座研究工作,並於1998年底完成博士後研究項目回國。回國後先後獲得江蘇省新長征突擊手、省直機關優秀青年等榮譽稱號。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首期知識創新工程中,被聘為知識創新崗位研究員,2007年以河南省特聘教授身份調入鄭州大學。
主要研究領域:土壤發生與土壤資源演變,土壤地理與土壤空間預測,土壤地球化學,土壤退化與荒漠化防治,城市化對土壤資源影響及其生態環境效應。

研究工作簡歷:

主要從事土壤空間預測、土壤資源演變、城市化等強烈人類活動對土壤資源的影響及其生態環境效應、岩石風化與土壤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後出訪紐西蘭、日本、德國、西班牙、荷蘭、加拿大、法國等國家參加學術交流,與國外同行有密切的合作關系和堅實的合作基礎。5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8次在國外大學及研究機構舉辦學術講座;過去5年接待國外學者訪問20人次以上。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要方向性項目「長江三角洲城市化過程對土壤資源的影響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模糊邏輯的土壤空間可變性分析與表達「主持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城市土壤質量演變與生態環境效應」中「城市化過程中土壤功能轉化與城市土壤形成與類型」課題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任基金「長江三角洲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多樣性的影響「參與人;江蘇國土廳,生態地球化學調查項目專題蘇南典型區土壤環境質量時空變化及預測預警負責人之一,還主持和參加省部級項目二項。培養1名博士,4名碩士(其中聯合培養2名);德國diploma學生2名;在讀學生:4名博士生,2名碩士生。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核心期刊)、外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atena發表的論文單篇抽印本被國外同行通信索要80餘次。作為國際著名專業期刊客座主編編輯出版Geoderma與Catena特刊二期,參與5部專著撰寫。現任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沙漠分會(中國沙漠學會)理事;中國土壤學會地理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南京市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通報》編委。

【河南省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工程師】
男,1944年8月生,河南省范縣人。河南省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工程師、部門經理。長期從事外貿業務和科研工作,已獲得三項國家專利,其中《組俁式便攜太陽灶》是利用太陽能進行各種炊事活動的裝置,具有體積小、效率高、無污染、便攜帶等特點,適用於旅遊、農、施工、軍訓等野外活動及居家生活,是充分利用太陽能以節約煤炭石油等能源,緩解全球性能源日益緊張的重要方面。《卧坐多用床》是種能卧、能坐、能解手的多用床,適合長期卧床的老弱病殘人使用,床板由四部分組成,旋轉與蝸桿相連的手柄或啟動與蝸桿相連的特種電機,可使水平狀態的床板變成椅子狀,使用者無須下床就要變卧姿為坐姿,可進行寫作或進食等,由於臀部床板下置抽水馬桶或便盆。可解決無力去廁所或不習貫卧床大小便的人解手問題。《無污染個人微機房》是種放置個人微機的裝置,它為微機提供了一個防塵、防湖、防外界電磁波等干擾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減少微機產生的低頻電磁波及有害氣體等對周轉環境的污染及人體的危害。先後入選《中國當代發明家大辭典》、《世界優秀專利技術精選》、《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名人辭典》、《中華興國人物大典》、《中華百年》。

【黑龍江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1957年10月出生,漢族,大學本科學歷,碩士學位,1974年7月參加工作,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負責政策法規、工業經濟運行、交通運輸、電力工作。主管政策法規處、經濟運行處、電力處、聯系省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

1965年7月出生,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9年以來,多次赴美國、日本、英國作研究員和訪問學者。現擔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理事,總裝備部專家組成員,控制理論與應用編委,火力與指揮控制副主任編委,IEEE Tra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特約審稿人。
陳傑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等相關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先後為本科生講授兩門專業課,為碩士生講授一門學位課,為博士生講授一門學位課,共指導碩士研究生22名,現已畢業14名,指導和合作指導博士研究生7名,已畢業2名。先後共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10項。完成科研項目近20項,共出版教材、著作三本,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2001年獲「全國高校青年教師獎」,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資助。2001年被列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511人才工程」學術帶頭人。現承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重點型號裝備項目、預先研究項目和基金項目多項。
陳傑教授具有良好的國際、國內學術合作經歷,與英國、德國、日本等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科學研究合作和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南京理工大學教授】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66年4月
最後學歷:博士
所學專業:機械電子
畢業院校:南京理工大學
籍貫:浙江
學術信息
研究方向:
cims/工業工程/供應鏈管理/信息化
主講課程:
《生產與運作管理》《現代工業工程》《工業工程基礎》《現代製造系統》和《
參與項目:
主要參與和主持的項目有: 國家"863"cims主題項目有:"cims體系結構研究","cimosa開放系統結構研究","cim-osa計算機輔助企業工程工具研究""揚州水箱廠cims應用示範工程","揚州有機化工廠cims應用示範工程"; 國防科工委項目有:"通用單元控制器研究與開發","神經網路在fms檢測中數據融合研究"
其他項目:
「北方工業集團平原光學電子股份有限公司fms系統改造」、「揚州通順散熱器有限公司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賓士重型汽車有限公司信息化工程」、「徐工集團網路化營銷與售後服務系統研究與開發」、「基於情景分析的管理決策建模」等。
主要著作:
在《計算機集成製造 target=_blank title=網上書城檢索witness離散系統建模與應用〉
參與項目:主要參與和主持的項目有: 國家"863"cims主題項目有:"cims體系結構研究","cimosa開放系統結構研究","cim-osa計算機輔助企業工程工具研究""揚州水箱廠cims應用示範工程","揚州有機化工廠cims應用示範工程"; 國防科工委項目有:"通用單元控制器研究與開發","神經網路在fms檢測中數據融合研究" 其他項目:「北方工業集團平原光學電子股份有限公司fms系統改造」、「揚州通順散熱器有限公司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賓士重型汽車有限公司信息化工程」、「徐工集團網路化營銷與售後服務系統研究與開發」、「基於情景分析的管理決策建模」等。
主要著作:
在《計算機集成製造》、《高技術通訊》、《運籌與管理》、《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工業工程》和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各類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ei收錄2篇,istp收錄3篇。

【《新京報》視覺中心副主編】

安徽省石台縣人。男 ,《新京報》視覺中心副主編。2003年加入《新京報》任攝影記者。
2004年獲《人民攝影報》「金鏡頭」獎惟一年度傑出記者提名。2005年獲《人民攝影報》「金鏡頭」獎惟一年度傑出記者。
經歷過2004年和2005年二分之一以上的重大或重大突發事件,兩年裡有30多餘幅(組)圖片在國內新聞攝影比賽中獲得金、銀、銅和提名獎。拍攝了大量獨家新聞圖片。

【浙江省諸暨市學勉中學校長】

男,1964年12月出生,諸暨市趙家鎮上京村人。獲教育管理專業學士學位,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化學教學專業學會會員,紹興市心理學會會員。為浙江省第十八屆「春蠶獎」獲得者,紹興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諸暨市第二屆模範教師。
1980年於諸暨市學勉中學高中畢業。1984年7月畢業於紹興師專化學科,同年分配至諸暨市齊東中學任教化學。1985年8月調至學勉中學任教,1990年7月到1992年8月任學勉中學教務處副主任,並於199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進杭州大學教育系教育管理專業進修,獲大學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1994年7月至1996年7月,任學勉中學黨支部副書記,兼教務主任(至1996年2月),1995年10月參加高中校長崗位培訓班學習,並結業。1996年7月至2002年7月任黨支部書記、常務副校長。2002年7月北師大哲學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結業。.2002年7月調任諸暨市裡浦中學校長。2003年7月調任學勉中學校長。
一.發表或獲獎的學科論文
1.《緊扣教材指導學生看書——淺談學生總復習時看書之法》,1990年12月紹興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化學教學三等獎;
2、《淺談填空、簡答題審題的邏輯要求》,1992年第5期《教學月刊》;
3、《談化學選擇題的教學與解法》,1992年第9期《教學月刊》;
4.《談談化學教學語言的形象性》,1995年第3—4期《化學教學與實驗》;
5、《瑣談指導學生做課堂筆記》,1996年第3—4期《化學教學與實驗》;
6、《高一化學教學要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1996年第12期《化學教學與實驗》,紹興市高中化學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省三等獎。
二.參加編寫教材
1990年11月參加《中學有機化學入門》的編寫,完成其中第九章《竣酸和酯》。
三.發表或獲獎的德育管理文章
1.《談提高教師素質中的學校領導行為》,1996年6月諸暨市校長論文一等獎;
2、《重視心育,促進德育——談普通高中實施心育、促進德育的途徑和方法》,1999年2月紹興市中小學德育論文二等獎;
3、《教育無小事》,2001年2月《教育專刊》;
4、《你是你自己的老師》,2001年9月《教育專刊》;
5、《社區環境和學校發展》,2001年10月《教育專刊》;
6、《教育理想 校長之魂》,2002年3月《教育專刊》;
7、《教育理念 重在實踐》,2002年4月《教育專刊》;
8、《「道德銀行」的提法欠科學》,2002年5月《教育專刊》;
9、《與時俱進 踐行校訓》,2002年9月《教育專刊》;
10、《立足高起點 開創新境界》,2003年10月《教育專刊》;
11、《勉學成榮》發表在2004年4月1日《教育專刊》;
12、《建設文化學勉 打造優質教育》,2004年第4期《諸暨教育》;
13、《「文化學勉」,發展基石》,2004年第5期《浣紗雜志》;

14、《個性化在於學校教育文化的統一性和歸屬性》,2005年1月《教育專刊》;

15、《學校文化建設要凸顯「個性」》,2005年6月23日《中國教育報》;

16、《以文化人,卓育英才——「文化學勉」建設的實踐與探索回眸》,2005年7-8期合刊《紹興教育》;

17、《常規管理的思考與實踐》,2005年第9期《現代教育科學》;

18、《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的思考》,2005年12月20日《中國教育報》。

19、《學校需要什麼形態的管理》,2006年第4期《教學與管理》

20、《規模學校常規管理的思考與實踐》一文在2006年6月的全國《學校管理機制實證研究》階段性成果和學校管理科研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

21、《管理的使命:「煲」出新課程的味道》發表於2006年12月《紹興教育》「卷首語」上
四、主持的課題研究及成果
1、承擔國家級課題《團體心理輔導》的子課題《學困生成因與研究》,於2004年結題,鑒定為「優秀」,其中《城區寄讀生自我意識發展的心理調適研究》一文獲紹興市一等獎

2、主持國家級課題《學校管理機制實證研究》的子課題《張揚學校文化內涵,深化學校管理機制》的研究(2004年9月立項),並於2006年12月被課題組評為2006年度課題研究優秀實驗學校。論文《常規管理的思考與實踐》發表於2005年第9期《現代教育科學》

3、主持浙江省級課題《文化學勉建設的研究》,其初步成果論文《學校文化建設要凸顯「個性」》發表於2005.6.23《中國教育報》、《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的思考》發表於2005.12.20《中國教育報》、《學校需要什麼形態的管理》發表於2006年第4期《教學與管理》

4、參與市教育局教研室開展的《以人為本的教師專業評價研究》的研究,負責主持高中教師專業評價目標與實施策略制定與實施工作。

5、《規模學校常規管理的思考與實踐》一文在2006年6月的全國《學校管理機制實證研究》階段性成果和學校管理科研論文評比中獲一等獎

6、主持紹興市級規劃課題《「文化學勉」建設的研究》,其結題報告於2006年11月被紹興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評為紹興市一等獎。(紹市教科規組[2006]4號)

五、指導學生競賽獲獎情況

1990年5月在諸暨市化學競賽中指導姚國鋒、姚權力兩同學分別獲一、三等獎;
1991年3月在「東華杯」化學競賽中指導姚國鋒同學獲省第七名(二等獎);
1991年5月在《中學生數理化》化學通訊賽中指導姚權力同學獲浙江賽區第一;
1996年5月在紹興市化學競賽中指導李建春同學獲紹興市一等獎;
2001年4月在諸暨市化學競賽中指導黃金輝、趙國權分獲一、三等獎。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職稱:教 授
所屬學科:機械工程
研究方向:車輛工程、 機電一體化、 現代測量技術及新概念感測器

個人簡歷
1997年於吉林工業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於吉林工業大學工程機械專業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0年於上海交通大學工作,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車身製造技術中心實驗室主任。

先後承擔了車身製造質量檢測與控制方法、內旋流加速旋風分離粉塵理論與應用、有向微氣流感測器、烤煙智能化分級系統、沙棘籽仁殼分離的理論與應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等研究課題二十餘項,曾獲200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術進步二等獎、2000年中國汽車工業基金二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12項,在國際與國內重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50餘篇。

目前的研究重點為:1)汽車車身設計與製造技術,2)生產過程及環境狀態的快速檢測與控制方法,3)機電集成裝備與應用,4)超級電容技術在動力機械中的應用,5)新概念感測器原理與應用。

『肆』 女科學家有誰

居里夫人(1867.11.7—1934.7.4),瑪麗婭·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文:Maria Sklodowska)跟皮埃爾·居里結婚以後,改名為瑪麗·居里,世稱「居里夫人」。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pō)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用了好幾年在研究鐳的過程中,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

古道爾,古道爾女爵士,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珍·古道爾長期致力於黑猩猩的野外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她的工作糾正了許多學術界對黑猩猩這一物種長期以來的錯誤認識,揭示了許多黑猩猩社群中鮮為人知的秘密。除了對黑猩猩的研究,珍·古道爾還熱心投身於環境教育和公益事業,由她創建並管理的珍·古道爾研究會是著名民間動物保育機構,在促進黑猩猩保育、推廣動物福利、推進環境和人道主義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由古道爾研究會創立的根與芽是目前全球最活躍的面向青年的環境教育計劃之一。

吳健雄(1912 ~ 1997)美籍華人,核物理學家,1912年5月31日(陰歷4月29日)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素有「東方居里夫人」之稱。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曾獲美國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勛章。

金慶民 ,1939年出生在湖南省炎陵縣三河鄉。1961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分配到新疆,當了哈密地質隊的第一位女隊員。她在浩瀚無垠的戈壁灘上和挺拔險峻的昆侖山上工作了20年,在塔里木盆地巴楚瓦吉爾塔格爾首次發現了「角礫石田橄欖岩」,為後來新疆地質局找到金剛石礦提供了重要依據。並先後撰寫了16篇重要論文,為開發大西北作出了突出貢獻。

蕾切爾·卡遜(美國)(Rachel Carson,1907年5月27日-1964年4月14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但她是以她的小說《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引發了美國以至於全世界的環境保護事業。

何澤慧(中國)(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系中國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1946年起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1948年回國,先後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和錢三強等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在20世紀50年代成功研製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為開拓中國中子物理與裂變物理實驗領域和中國的科教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6月20日,何澤慧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蒙如玲(華裔)(RULING MENG),女,系美國休士頓大學物理教授、美國休士頓大學德克薩斯超導電性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旅美專家協會顧問、中國旅美交流協會國際交流中心顧問、及中國旅美專家協會首任會長。作為資深科學家的蒙如玲教授長期從事高壓暨低溫實驗研究,在促進對超導體的深入了解,找出新的化合物和合金的物性描述,超小導薄氧化超導體、單晶體的發展,以及錄音帶和防水導體的製作技術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蒙如玲教授被美國知識協會列入「1981至1997最優秀的1000位物理學家」中的第25位,還在科學知識協會2000年通過的最新報告中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應被通報表彰的作家(少於所有出版者百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之一。

鍾端玲(華裔)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首席教授、院士鍾端玲教授出生於香港,在加州理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是加州理工大學首批女性學士學位獲得者之一,隨後在麻省理工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先後研究過炭材料,電子材料和建築材料等領域。她的家庭背景很好,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很大。從外祖母那裡,她知道了做人是要有目標的,而且要努力和誠實。在香港上完中學,18歲的她發現電子方向很好,就隻身一人去了美國加州。學士畢業後,她發覺自己對材料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就去麻省理工學材料。博士畢業後10年之間,她一直從事炭材料方面的研究,並成為了該領域的專家。但很快這個領域面臨垮台,她不得不從一個全新的領域開始自己的科學研究,幸運的是她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水泥,並把自己原來研究的炭材料用到水泥中,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前些年,她又發覺電子業很好,就又轉到電子材料,但並沒有完全拋棄自己原來研究的東西,又把炭材料用到了電子業上。她能跳出自己的研究領域找到新的研究興趣又不放棄曾經研究過的知識,真的是做到了完美。

沈驪英(中國)(1897~1941),女,原名家蕙,烏鎮人。祖父善蒸,精歷算,曾掌當地方言館數十年。父親承懌,號伯欣,為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沈驪英留有著作22種,大半譯載於英、美作物育種學和生物學雜志,常為各國學者所引證。沈驪英的丈夫沈宗翰博士,是世界聞名的中國農學家,原中央農業實驗所所長。沈驪英對沈宗瀚事業的成就具有不可分割的作用。被譽為「助夫之事業成功為第一,教養子女成人為第二,自己事業之成功為第三」的最典型、最模範、最聰明、最識大體的賢妻良母。

喬治亞娜·西加爾·瓊斯(美國)美國著名女科學家,有「美國試管嬰兒之母」之稱,瓊斯和丈夫霍華德·瓊斯於1978年在東弗吉尼亞醫學院建立了試管受精的研究項目。1981年,這對夫婦宣布了美國首位試管嬰兒伊麗莎白·喬丹·卡爾的誕生。瓊斯於1936年在約翰斯·霍普金斯醫學院獲得醫學學位。她的第一個醫學突破就是確定了妊娠荷爾蒙由胎盤產生。早在瓊斯開始試管受精研究以前,她就被廣泛地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女科學家之一。她曾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之後又成為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的生殖生理學實驗室和醫院婦產科內分泌門診的負責人。

巾幗不讓須眉哦:)望採納

『伍』 三大女數學家

埃米•諾特(Emmy Noether,1882-1935),德國數學家,被譽為抽象代數之母。諾特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她通往成功的道路,比別人更加艱難曲折。年少的諾特多才多藝,能歌善舞。 25歲時,她在哥爾丹教授的指導下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後憑借數學才能贏得了聲譽。1919年6月,她取得哥廷根大學授課資格。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韋達等人的力薦,她終於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哥廷根大學中取得了教授稱號,從此諾特走上了完全獨立的數學之路。
1921年她的經典論文《環中理想論》發表,標志著抽象代數現代化的開端;物理上,她導出了非常關鍵而且美麗的結果,稱為諾特定理。希特勒上台後對猶太人的迫害變本加厲。1929 年,諾特竟然被攆出居住的公寓。1933 年4月,法西斯當局竟然剝奪了諾特教書的權利,將一批猶太教授逐出了校園。後來諾特乘船去了美國,1935 年4月14日不幸死於一次外科手術,年僅53歲。愛因斯坦稱贊諾特是「自婦女開始受到高等教育以來最傑出的最富有創造性的數學天才」,諾特的名字,已成為億萬婦女獻身科學的象徵。
希帕蒂婭(Hypatia,約公元370-415),她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數學家。希帕蒂婭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一些有名的學者常到她家做客,在他們的影響下,希帕蒂婭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情,10歲時她應用相似三角形對應成比例的原理,首創了用一根桿子及其在太陽下的影子來測定金字塔塔高的方法。19歲就讀完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論球和圓柱》,同年,她乘商船去雅典求學,在求學期間她成為受人景仰的數學家。
學成歸國後,她教授數學和哲學。並對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作了詳細的注釋,這些研究直到 17世紀才重新引起數學家們的重視。除此之外 ,希帕蒂婭還曾設計過觀天儀、流體比重計和壓力測試器等儀器。公元415年,遭到宗教的殘酷殺害。雖然這樣一位為數學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數學家一生短暫,但是她的成就,她高尚的思想之光為後來者照亮了前行之路。
柯瓦列夫斯卡婭•索非亞(Vasilyevna Kovalevskaya ,1850—1891),俄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家。卡婭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天性安靜溫和。17歲時就在彼得堡一位海軍學校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微積分。1870年到柏林求學,但當時柏林大學拒收女生,她只好慕名求見名重一時的數學家魏爾斯特拉斯,後者決定單獨為她授課達四年之久。哥廷根大學鑒於其出色的工作,未經答辨,便破格授予她博士學位,使她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
卡婭在38歲時由於對剛體繞定點旋轉問題的研究而先後獲得法蘭西科學院和瑞典科學院的褒獎。剛體旋轉問題自歐拉、拉格朗日以來長期停滯不前,法蘭西科學院已三次懸賞解決。柯瓦列夫斯卡婭的獲獎成為當時的報紙新聞,轟動了巴黎。1889年聖彼得堡科學院選舉柯瓦列夫斯卡婭為院士,為此還專門修改了院章中不接納女性院士的規定。卡婭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給出了更一般的結果,現稱為柯西-柯瓦列夫斯卡婭定理。不幸的是,一年多以後,她就因患肺炎而在瑞典逝世,年僅41歲。

『陸』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女科學家

卡羅琳·赫舍爾(1750年-1848年)

這位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出生在德國漢諾威。她的父親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音樂家,精心於對子女的文化和音樂教育,但卡羅琳卻是個例外。卡羅琳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她曾與父親一起觀察星座和天體。

由於家庭中有愛好天文學的傳統,加之哥哥威廉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宮廷天文學家,並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通過它曾觀測到天王星。作為哥哥的助手,卡羅琳經常幫他磨製和拋光鏡面,並為這些觀測做記錄。

在日積月累中,卡羅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和幾何知識,甚至獲得了國王頒發的作為天文學家助手的津貼。卡羅琳每晚都端坐在那架可以觀測遙遠天外星空的望遠鏡前。1786年8月的一個夜晚,卡羅琳獨自觀測到了第一顆彗星,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她的發現為後來天體學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賴的資料。1798年,卡羅琳將自己的所有發現製成弗拉姆斯蒂德星表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並附上了一份《不列顛天圖》中忽略的560顆星的目錄以及該出版物的勘誤表。

哥哥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又搬回到漢諾威繼續研究,不久完成了2500個星雲和許多星團的記錄工作。

洛夫萊斯伯爵夫人(1815年-1852年)

1979年,美國國防部用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計算機程序語言,即Ada語言,以紀念這位150年前幫助英國發明家查理·巴貝奇研製出後來被認為歷史上第一台計算機的女科學家。

埃達·拜倫1815年出生在英國倫敦,是著名詩人拜倫與夫人安娜貝拉·米爾班克的女兒。但在其出生後不久,父母便離婚,盡管拜倫苦苦請求,但米爾班克卻禁止詩人看望女兒。

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中,埃達受到了文化和科學知識的熏陶,並得到了包括倫敦大學首席數學教授A·德·摩根在內的諸多優秀數學家的指點。摩根還向她引見了當時英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瑪麗·薩默維爾。

埃達准確地對分析機的作用和前景進行了分析和預見,例如制圖和製作音樂,以及進行龐大的、重復的大型計算。於是,埃達擔當起為分析機編製程序的任務。埃達首先為計算擬定了「演算法」,然後擬定了「程序設計流程圖」,這也被後人認定為「第一個計算機程序」。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897年-1956年)

在居里夫人去世前,她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女兒伊雷娜接過了繼續研究放射性的接力棒,但她卻沒能看到女兒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在其去世一年後因發現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曾是母親的助手,並在工作中結識了弗雷德里克·約里奧,盡管兩人性格不同,卻結成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後,他們像居里夫婦一樣開始了共同的科學研究。

伊雷娜同時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母親,她堅信繁重的科研工作不能奪去她作為母親的重要職責。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她還開始逐漸涉足政治,並擔任過法國社會黨萊昂·布盧姆政府的國務次長,負責科研工作。

48歲時,伊雷娜被任命為由其母親創建的巴黎大學鐳研究所所長。幾年後,當世界政治陷入冷戰時期後,約里奧夫婦先後被左派政治力量驅逐出法國原子能專署。但這卻沒能阻止伊雷娜參加各種和平運動。

伊雷娜的研究不僅可作為物理學的里程碑,還對醫學和生物學產生了諸多重要影響。
利斯·邁特納(1878年-1968年)

利斯·邁特納,這位奧地利物理學家發現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核裂變。但是,諾貝爾獎卻只授給了她的合作者奧托·哈恩。

利斯出生在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她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律師,對於各種知識都採取開放態度,並潛心於子女的教育。

在柏林獲得博士學位後,利斯結識了與她同歲的愛因斯坦。當時,愛因斯坦經常光顧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的住所,普朗克彈奏鋼琴,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室內樂隊,利斯經常受邀出席。

後來,在與哈恩合作研究放射性的過程中,兩人共同發現了鏷並予以命名。在侄子弗里施的幫助下,利斯發現鈾原子核在受中子轟擊後分解出氪和鋇,並產生大量能量。利斯稱這一過程為「核裂變」。這一成果最初由哈恩公布於眾,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利斯拒絕出席頒獎儀式。

美國很快得知了這一研究成果,由於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美國開始了曼哈頓計劃,並最終製造出原子彈。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年-1994年)

運用新的X光技術和世界上第一批電腦,多蘿西·克勞福特發現了胰島素、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

多蘿西·克勞福特出生於開羅,父親是一名考古學家,母親則是傑出的植物學家。多蘿西與姐姐在英國接受教育,並獲得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化學學士學位。在一次乘火車的旅行中,她結識了伯納爾教授,並跟隨他到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他們共同發現,蛋白質晶體必須在半濕潤狀態下,而不是乾燥狀態下加以研究,這一成果可謂大分子晶體學的里程碑,並為生物學及其在醫葯領域的運用開辟了光輝道路。

隨後,她又返回牛津大學繼續研究。她開始進行膽固醇及其他生物分子的鑒定工作,例如胰島素。之後她便涉足令許多科學家為之著迷的青黴素的研究。1945年,多蘿西發現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她的又一重大發現是分析出了對白血球和紅血球生成至關重要的維生素 B12的結構。也是由於這一重大發現,多蘿西在196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1902年-1992年)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芭芭拉發現了自發移動的遺傳基因,但她的研究成果卻遲遲未被人認識,直到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才產生了巨大影響。

25歲時,芭芭拉與遺傳學家羅林斯·埃默森和馬庫斯·羅茲組成了一個三人研究小組。她之後回憶說,這是對她未來職業生涯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之一。芭芭拉反復觀察玉米粒顏色的變異,並進行試驗後發現遺傳信息並非固定不變。這是一項重大發現,但卻一直沒有被人認可。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芭芭拉的這一研究終於走出了黑暗,並在30多年後得到了承認。根據芭芭拉的理論,遺傳信息位置的變化不僅發生在植物上,而且在各種細菌和人類身上同樣如此,因此對於研究抗菌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920年-1958年)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8歲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化學、物理和數學,後來又接觸晶體學。她痴迷於用三維影像研究微小世界。二戰期間,羅莎琳德獲得了一筆研究碳元素的基金。戰爭結束後,她在巴黎學習了新的X光射線技術。當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邀請她來研究DNA結構這一新技術。1952年,羅莎琳德拍攝下了那張著名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像,清晰地展現出雙螺旋結構。但在1962年,這項研究成果在獲得諾貝爾獎的

時候,羅莎琳德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不僅是因為當時她已經去世,而且其中一名獲獎者詹姆斯·沃森隱藏了羅莎琳德的貢獻。

喬斯琳·貝爾-伯內爾(1943年-)

直到發現了脈沖星,喬斯琳才擺脫了「壞學生」的惡名。在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後,喬斯琳加入了劍橋大學安東尼·休伊什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經過漫長的觀測之後,喬斯琳終於捕獲了一些頻率極快,並且有規律重復的信號。

在排除了這些信號來自於天外星球後,喬斯琳猜測可能出自一個巨大而特殊的星體,這個星體被稱為脈沖星。這一天文學上里程碑式的發現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獲獎者中卻沒有喬斯琳的名字。
參考資料: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號

『柒』 能不能幫我找一找一些科學家的資料急!急!急!急!急!

牛頓

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牛頓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里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頓運動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石,他還和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地發明了微積分,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因為牛頓,經典力學又名為「牛頓力學」,而力的單位也叫做「牛頓」,另外,以牛頓命名的數學和科學術語還有「牛頓方程」、「牛頓-萊布尼茨公式」、「牛頓法」、「高斯-牛頓最小二乘法」、「牛頓環」、「非牛頓流體」等。

少年牛頓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它的家庭處境。

大約從五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鍾、折疊式提燈等等。

傳說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製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於是輪子不停的轉動;又一次他放風箏時,在繩子上懸掛著小燈,夜間村人看去驚疑是彗星出現;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鍾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他還喜歡繪畫、雕刻,尤其喜歡刻日晷,家裡牆角、窗檯上到處安放著他刻畫的日晷,用以驗看日影的移動。

牛頓12歲時進了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牛頓的母親原希望他成為一個農民,但牛頓本人卻無意於此,而酷愛讀書。隨著年歲的增大,牛頓越發愛好讀書,喜歡沉思,做科學小實驗。他在格蘭瑟姆中學讀書時,曾經寄宿在一位葯劑師家裡,使他受到了化學試驗的熏陶。

牛頓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並不出眾,只是愛好讀書,對自然現象由好奇心,例如顏色、日影四季的移動,尤其是幾何學、哥白尼的日心說等等。他還分門別類的記讀書筆記,又喜歡別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發明、小試驗。

當時英國社會滲透基督教新思想,牛頓家裡有兩位都以神父為職業的親戚,這可能影響牛頓晚年的宗教生活。從這些平凡的環境和活動中,還看不出幼年的牛頓是個才能出眾異於常人的兒童。

後來迫於生活,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贍養家庭。但牛頓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以至經常忘了幹活。每次,母親叫他同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經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後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發現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於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並鼓勵牛頓上大學讀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飢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

求學歲月

1661年,19歲的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

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滲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時,哪裡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兩年後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盧卡斯創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

講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的科學家。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爾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

牛頓在巴羅門下的這段時間,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於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超過自己。後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當時,牛頓在數學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學。他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大學學士學位的決定。

1665~1666年嚴重的鼠疫席捲了倫敦,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因此而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離校返鄉。

由於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鄉安靜的環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1665~1666年這段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了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績。

1665年初,牛頓創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則;同年11月,創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鏡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這一年內,牛頓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並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動軌道上去。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的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此時發生的軼事。

總之,在家鄉居住的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後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造,並關心自然哲學問題。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都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

1667年復活節後不久,牛頓返回到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初級院委),翌年3月16日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成為正院侶(高級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並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巴羅為牛頓的科學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沒有牛頓的舅父和巴羅的幫助,牛頓這匹千里馬可能就不會馳騁在科學的大道上。巴羅讓賢,這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

偉大的成就~建立微積分

在牛頓的全部科學貢獻中,數學成就佔有突出的地位。他數學生涯中的第一項創造性成果就是發現了二項式定理。據牛頓本人回憶,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間的冬天,在研讀沃利斯博士的《無窮算術》時,試圖修改他的求圓面積的級數時發現這一定理的。

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把描述運動的函數關系和幾何曲線相對應。牛頓在老師巴羅的指導下,在鑽研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的基礎上,找到了新的出路。可以把任意時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時間范圍里的速度的平均值,這就是一個微小的路程和時間間隔的比值,當這個微小的時間間隔縮小到無窮小的時候,就是這一點的准確值。這就是微分的概念。

求微分相當於求時間和路程關系得在某點的切線斜率。一個變速的運動物體在一定時間范圍里走過的路程,可以看作是在微小時間間隔里所走路程的和,這就是積分的概念。求積分相當於求時間和速度關系的曲線下面的面積。牛頓從這些基本概念出發,建立了微積分。

微積分的創立是牛頓最卓越的數學成就。牛頓為解決運動問題,才創立這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系的數學理論的,牛頓稱之為"流數術"。它所處理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切線問題、求積問題、瞬時速度問題以及函數的極大和極小值問題等,在牛頓前已經得到人們的研究了。但牛頓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對以往分散的努力加以綜合,將自古希臘以來求解無限小問題的各種技巧統一為兩類普通的演算法——微分和積分,並確立了這兩類運算的互逆關系,從而完成了微積分發明中最關鍵的一步,為近代科學發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

牛頓沒有及時發表微積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積分可能比萊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萊布尼茨所採取的表達形式更加合理,而且關於微積分的著作出版時間也比牛頓早。

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為爭論誰是這門學科的創立者的時候,竟然引起了一場悍然大波,這種爭吵在各自的學生、支持者和數學家中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造成了歐洲大陸的數學家和英國數學家的長期對立。英國數學在一個時期里閉關鎖國,囿於民族偏見,過於拘泥在牛頓的「流數術」中停步不前,因而數學發展整整落後了一百年。

應該說,一門科學的創立決不是某一個人的業績,它必定是經過多少人的努力後,在積累了大量成果的基礎上,最後由某個人或幾個人總結完成的。微積分也是這樣,是牛頓和萊布尼茨在前人的基礎上各自獨立的建立起來的。

1707年,牛頓的代數講義經整理後出版,定名為《普遍算術》。他主要討論了代數基礎及其(通過解方程)在解決各類問題中的應用。書中陳述了代數基本概念與基本運算,用大量實例說明了如何將各類問題化為代數方程,同時對方程的根及其性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引出了方程論方面的豐碩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與其判別式之間的關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數確定方程根之冪的和數,即「牛頓冪和公式」。

牛頓對解析幾何與綜合幾何都有貢獻。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幾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給出密切線圓(或稱曲線圓)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計算曲線的曲率方法。並將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總結成專論《三次曲線枚舉》,於1704年發表。此外,他的數學工作還涉及數值分析、概率論和初等數論等眾多領域。

偉大的成就~對光學的三大貢獻

在牛頓以前,墨子、培根、達·芬奇等人都研究過光學現象。反射定律是人們很早就認識的光學定律之一。近代科學興起的時候,伽利略靠望遠鏡發現了「新宇宙」,震驚了世界。荷蘭數學家斯涅爾首先發現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爾提出了光的微粒說……

牛頓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象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一樣,用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對光學進行研究。1666年,牛頓在家休假期間,得到了三棱鏡,他用來進行了著名的色散試驗。一束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後,分解成幾種顏色的光譜帶,牛頓再用一塊帶狹縫的擋板把其他顏色的光擋住,只讓一種顏色的光在通過第二個三棱鏡,結果出來的只是同樣顏色的光。這樣,他就發現了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這是第一大貢獻。

牛頓為了驗證這個發現,設法把幾種不同的單色光合成白光,並且計算出不同顏色光的折射率,精確地說明了色散現象。揭開了物質的顏色之謎,原來物質的色彩是不同顏色的光在物體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哲學雜志》上,這是他第一次公開發表的論文。

許多人研究光學是為了改進折射望遠鏡。牛頓由於發現了白光的組成,認為折射望遠鏡透鏡的色散現象是無法消除的(後來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組成的透鏡消除了色散現象),就設計和製造了反射望遠鏡。

牛頓不但擅長數學計算,而且能夠自己動手製造各種試驗設備並且作精細實驗。為了製造望遠鏡,他自己設計了研磨拋光機,實驗各種研磨材料。公元1668年,他製成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樣機,這是第二大貢獻。公元1671年,牛頓把經過改進得反射望遠鏡獻給了皇家學會,牛頓名聲大震,並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反射望遠鏡的發明奠定了現代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的基礎。

同時,牛頓還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實驗和數學計算,比如研究惠更斯發現的冰川石的異常折射現象,胡克發現的肥皂泡的色彩現象,「牛頓環」的光學現象等等。

牛頓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並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他的「微粒說」與後來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此外,他還製作了牛頓色盤等多種光學儀器。

偉大的成就~構築力學大廈

牛頓是經典力學理論的集大成者。他系統的總結了伽利略、開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三定律。

在牛頓以前,天文學是最顯赫的學科。但是為什麼行星一定按照一定規律圍繞太陽運行?天文學家無法圓滿解釋這個問題。萬有引力的發現說明,天上星體運動和地面上物體運動都受到同樣的規律——力學規律的支配。

早在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以前,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嚴肅認真的考慮過這個問題。比如開普勒就認識到,要維持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必定有一種力在起作用,他認為這種力類似磁力,就像磁石吸鐵一樣。1659年,惠更斯從研究擺的運動中發現,保持物體沿圓周軌道運動需要一種向心力。胡克等人認為是引力,並且試圖推到引力和距離的關系。

1664年,胡克發現彗星靠近太陽時軌道彎曲是因為太陽引力作用的結果;1673年,惠更斯推導出向心力定律;1679年,胡克和哈雷從向心力定律和開普勒第三定律,推導出維持行星運動的萬有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牛頓自己回憶,1666年前後,他在老家居住的時候已經考慮過萬有引力的問題。最有名的一個說法是:在假期里,牛頓常常在花園里小坐片刻。有一次,象以往屢次發生的那樣,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

一個蘋果的偶然落地,卻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那個坐在花園里的人的頭腦開了竅,引起他的沉思: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切物體都受到差不多總是朝向地心的吸引呢?牛頓思索著。終於,他發現了對人類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萬有引力。

牛頓高明的地方就在於他解決了胡克等人沒有能夠解決的數學論證問題。1679年,胡克曾經寫信問牛頓,能不能根據向心力定律和引力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定律,來證明行星沿橢圓軌道運動。牛頓沒有回答這個問題。1685年,哈雷登門拜訪牛頓時,牛頓已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之間有引力,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和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

當時已經有了地球半徑、日地距離等精確的數據可以供計算使用。牛頓向哈雷證明地球的引力是使月亮圍繞地球運動的向心力,也證明了在太陽引力作用下,行星運動符合開普勒運動三定律。

在哈雷的敦促下,1686年底,牛頓寫成劃時代的偉大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皇家學會經費不足,出不了這本書,後來靠了哈雷的資助,這部科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才能夠在1687年出版。

牛頓在這部書中,從力學的基本概念(質量、動量、慣性、力)和基本定律(運動三定律)出發,運用他所發明的微積分這一銳利的數學工具,不但從數學上論證了萬有引力定律,而且把經典力學確立為完整而嚴密的體系,把天體力學和地面上的物體力學統一起來,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的綜合。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他除了在數學、光學、力學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外,他還花費大量精力進行化學實驗。他常常六個星期一直留在實驗室里,不分晝夜的工作。他在化學上花費的時間並不少,卻幾乎沒有取得什麼顯著的成就。為什麼同樣一個偉大的牛頓,在不同的領域取得的成就竟那麼不一樣呢?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個學科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在力學和天文學方面,有伽利略、開普勒、胡克、惠更斯等人的努力,牛頓有可能用已經准備好的材料,建立起一座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正象他自己所說的那樣「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而在化學方面,因為正確的道路還沒有開辟出來,牛頓沒法走到可以砍伐材料的地方。

牛頓在臨終前對自己的生活道路是這樣總結的:「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象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這當然是牛頓的謙遜。

怪異的牛頓

牛頓並不善於教學,他在講授新近發現的微積分時,學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決疑難問題方面的能力,他卻遠遠超過了常人。還是學生時,牛頓就發現了一種計算無限量的方法。他用這個秘密的方法,算出了雙曲面積到二百五十位數。他曾經高價買下了一個棱鏡,並把它作為科學研究的工具,用它試驗了白光分解為的有顏色的光。

開始,他並不願意發表他的觀察所得,他的發現都只是一種個人的消遣,為的是使自己在寂靜的書齋中解悶,他獨自遨遊於自己所創造的超級世界裡。後來,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勸說下,才勉強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劃時代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的問世。

作為大學教授,牛頓常常忙得不修邊幅,往往領帶不結,襪帶不系好,馬褲也不紐扣,就走進了大學餐廳。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時思想又開了小差,他腦海了只剩下了無窮量的二項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錯誤的把它當成通煙斗的通條,硬往煙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離他而去。牛頓也因此終生未娶。

牛頓從容不迫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結果作出了科學史上一個個重要的發現。他馬虎拖沓,曾經鬧過許多的笑話。一次,他邊讀書,邊煮雞蛋,等他揭開鍋想吃雞蛋時,卻發現鍋里是一隻懷表。還有一次,他請朋友吃飯,當飯菜准備好時,牛頓突然想到一個問題,便獨自進了內室,朋友等了他好久還是不見他出來,於是朋友就自己動手把那份雞全吃了,雞骨頭留在盤子,不告而別了。等牛頓想起,出來後,發現了盤子里的骨頭,以為自己已經吃過了,便轉身又進了內室,繼續研究他的問題。

牛頓晚年

但是由於受時代的限制,牛頓基本上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者。他認為運動只是機械力學的運動,是空間位置的變化;宇宙和太陽一樣是沒有發展變化的;靠了萬有引力的作用,恆星永遠在一個固定不變的位置上……

隨著科學聲譽的提高,牛頓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作為國會議員,牛頓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他不時表示出對以他為代表的領域的厭惡。同時,他的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和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如胡克、萊布尼茲等進行科學優先權的爭論上。

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著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此時的牛頓非常富有,被普遍認為是生存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在他任職的二十四年時間里,他以鐵拳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

晚年的牛頓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上帝,埋頭於寫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當他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謬論。他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偉大艾薩克·牛頓逝世。同其他很多傑出的英國人一樣,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鐫刻著:

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

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捌』 90後美女科學家劉明偵,拒絕西方百萬英鎊,她後來怎麼樣了

2013年,23歲的劉明偵在《NATURE》發表了個人一作文章。音訊傳來,中國同行大為贊賞。這位90後女科學家,刷新了歷史記載。在國際舞台上,她為中國掙得了榮譽。實踐上,她的研討成果更是豐盛。

兩年前,劉明偵便留意到了鈣鈦礦資料的神奇作用。在太陽能范疇,添加鈣鈦礦後,相關資料的發電性能顯著提升。不過此中有何原理,世人並不知曉。來到牛津大學光伏發電中心後,她開端了不遺餘力地攻關。

以新型太陽能電池為對象,劉明偵一步步深化研討。在實驗室里,她汗流浹背,埋頭苦幹。一次次設計實驗,一遍遍理論推導,一點點努力嘗試。在科研上,越是前沿的東西,難度系數越大。沒有前人的經歷可尋,找不到半點路徑,好像在大海里眺望島嶼。劉明偵隻身一人,她卻英勇無畏。

在多番嘗試以後,劉明偵才決議主攻鹵化物鈣鈦礦范疇。事實證明,以這種資料製造的太陽能器件效果顯著,愈加節能,效率極高,這更闡明鈣鈦礦的無量潛力。歷經層層艱難,她最終獲得了打破性的成果。一經問世,劉明偵的發現便引來了英國衛報、澳大利亞國度報社的關注。

在生活中,劉明偵生動大方,性格外向。在承受媒體采訪時,她引見了做學術的心得領會。她不主張刻意跟風,「假如研討范疇不是本人喜歡的,那麼沒有人能堅持下去」。科研是艱辛的,但科研也是充溢快樂的。關於門下弟子,她們常常一同聚餐、玩耍。「努力工作,認真休息」,渡過一個美妙的人生階段,這比什麼都重要。僅此來看,她的境地便曾經超越了同齡人。

『玖』 中國的女科學家有哪些人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集團於1998年聯合設立,每年授予全球5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

這是唯一在全球范圍內獎勵女科學家的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家獎」。中國當前共有6位科學家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中國首位獲獎者:李方華(2003)

李方華院士是凝聚態物理學、電子顯微學專家,是中國科學院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李方華院士於1950年考入武漢大學,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李方華院士是首位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中國科學家。

香港首位獲獎者:葉玉如(2004)

葉玉如院士是著名神經生物學家,是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美國科學院、香港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葉玉如院士於1974年就讀於美國西蒙斯學院,1977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後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工作。

最年輕中科院院士:任詠華(2011)

任詠華院士(左二)是著名的無機化學家,曾於38歲當選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科學院、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香港科學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任詠華院士於1988年獲得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香港大學任教。

化學領域第一位女性長江學者:謝毅(2015)

『拾』 22歲科學家曹原現在在哪裡上班

不知道,因為別人是不會爆出來的。

曹原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在2007年的時候,父母帶他來到深圳耀華實驗學校讀書,曹原小時候就表現出超出同齡人的天才智商,曹原用了三年的時間讀完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課程,以高考總分為理科669分,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進入中科大之後,曹原並沒有表現很刻苦學習的樣子,但是他的天才智商,他認為自己並不特別,他形容自己的大學四年時光,是枯燥無味的,所學的內容按照他的話來說可以直接跳過,2014年,曹原從中科大畢業了,畢業時獲得該校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

閱讀全文

與女演算法科學家成都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油機壓縮是什麼 瀏覽:279
如何獲得網站源碼 瀏覽:822
搜索本機加密軟體 瀏覽:209
三星迷你日記加密 瀏覽:818
優加密試卷五年級上冊數學 瀏覽:932
社區購物app源碼 瀏覽:123
程序員去北京完整視頻 瀏覽:272
linuxscan 瀏覽:902
查看linux默認shell 瀏覽:151
百雞問題java 瀏覽:714
通信信號調制識別原理與演算法源碼 瀏覽:721
e72手機安裝什麼app 瀏覽:177
程序員cv崗 瀏覽:257
ps下載解壓後怎麼找安裝包 瀏覽:120
運動手環軟體如何掃碼下載安卓 瀏覽:468
程序員前期報道 瀏覽:155
游戲主文件夾是什麼意思 瀏覽:800
極光電商app是什麼軟體 瀏覽:70
php調用html5 瀏覽:501
修改pdf安卓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