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零基預算由來
零基預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維恩·劉易斯在文章《預算編制理論新解》中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他認為在決定公共支出分配時,應以非傳統的方式,即零基預演算法來決定,而非沿襲過去的支出趨勢。這種方法挑戰了傳統預算編制的假設,即認為上年的支出都是必要的和有效的,需要在下一年度繼續進行。
20世紀60年代,美國農業部嘗試引入零基預算,但未取得顯著成果。然而,到了1970年,得克薩斯儀器公司的人事研究部門成功實施了零基預算,這標志著該方法開始在私營企業界普及。1979年,隨著卡特總統推行零基預算於聯邦政府,喬治亞州成為第一個採用零基預算的州政府,這種方法迅速在美國政府部門間擴散。隨後,其他國家也開始效仿這種預算編制方法。
傳統的預算編制方法通常基於過去的支出趨勢,會根據工資和物價的變動進行調整,甚至可能預留追加預算。然而,這實質上假設了上年度的所有支出都是最優的,可能導致預算水分嚴重,審批過程充滿爭議。而零基預算則是從零開始,對每個項目重新評估其必要性和效益,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方法的問題,減少了欺騙和誤導,並鼓勵更有效的資源分配。
盡管在80年代後期,零基預算的使用有所下降,但隨著《政府績效與結果法案》的出台,新的績效預算方法的採用,零基預算的概念並未被遺忘。相反,它作為一種更為透明和效益導向的預算編制工具,持續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和應用。
零基預算是指在編製成本費用預算時,不考慮以往會計期間所發生的費用項目或費用數額,而是以所有的預算支出為零作為出發點,一切從實際需要與可能出發,逐項審議預算期內各項費用的內容及其開支標準是否合理,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編制費用預算的一種方法。
⑵ 零基預算適用於什麼情況
一、零基預算適用於什麼情況
零基預算是對預算收支以零為基點,對預算期內各項支出的必要性、合理性或者各項收入的可行性以及預算數額的大小,逐項審議決策從而予以確定收支水平的預算,一般適用於不經常發生的或者預算編制基礎變化較大的預算項目,如對外投資、對外捐贈等。
二、零基預算和增量預算的區別
(1)性質不同。
零基預算:是不考慮過去的預算項目和收支水平,以零為基點編制的預算,具體指不受以往預算安排情況的影響,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逐項審議預算年度內各項費用的內容及其開支標准,結合財力狀況,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編制預算的一種科學的現代預算編制方法。
增量預算:是以基期水平為基礎,分析預算期業務量水平及有關影響因素的變動情況,通過調整基期項目及數額,編制相關預算的方法。
(2)缺點不同。
零基預算:由於一切工作從零做起,因此採用零基預演算法編制工作量大、費用相對較高;分層、排序和資金分配時,可能有主觀影響,容易引起部門之間的矛盾。
增量預算:當預算期的情況發生變化,預算數額會受到基期不合理因素的干擾,可能導致預算值的不準確,不利於調動各部門達成預算目標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