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並行編譯技術的發展

並行編譯技術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4-11-29 13:40:55

1. 語言處理系統的發展過程

隨著程序設計語言的變化和發展,語言處理系統也跟著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和發展。最初人們直接用機器語言來描述問題的解法,這種程序無需任何處理就能直接在計算機上運行。但是這樣的編程方式太繁瑣,極易出錯,效率極低,是非常不可取的。在計算機發展的早期,人們就在努力設法改變這種編程方式。開始時傾向於准備好一個由一些常用的常式程序組成的庫,並借用一些代碼來引用該庫中的例行程序。後來改用一些字元或語言來表示這些代碼,這樣就成了符號語言的雛形。在此基礎上,人們努力使機器語言符號化。機器語言發展成了匯編語言。語言的這一發展導致要求有一翻譯程序把匯編語言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程序,這種翻譯程序稱為匯編程序。
緊隨匯編語言和匯編程序之後發展的是自動編譯器。在自動編譯器中,程序人員用的語言更接近通常的數學表示體系。20世紀50年代初出現的第一批自動編譯器都十分初步,它們只允許簡單的單目運算,數據元素的命名方式有很多限制,然而它們促進了對高級語源殲鬧言處理系統和通用的翻譯過程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了FORTRAN等一批高級語言,與此相適用的語言處理程序、解釋程序和編譯程序也相繼開發成功。
隨著編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對編譯程序需求的不斷增長,50年代末有人開始研究編譯程序的自動生成工具,提出並研製編譯程序的編譯程序,它的功能是從任一語言的詞法規則、語法規則和語義解釋出發,自動產生該語言的編譯程序。研製一個功能完全且實用的編譯程序的編譯程序是很困難的。多數編雹罩譯程序的編譯程序都是一些專用編程序生成系統,如自動生成詞法分析程序的掃描程序生成系統,自動生成語法分析程序的語法分析程序生成系統。
60年代起,不斷有人開始使用自展技術來構造編譯程序。自展的主要特徵是用被編譯的語言來書寫該語言自身的編譯程序。自展的思想最早在50年代中間就有人提出,到1971年,PASCAL的編譯程序用改帆自展技術生成後,其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並行技術和並行語言的發展,處理並行語言的並行編譯技術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將串列程序轉換成並行程序的自動並行編譯技術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閱讀全文

與並行編譯技術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編程教育老師成長心態 瀏覽:257
音頻採集單片機 瀏覽:590
加密管的優點 瀏覽:280
dock基礎命令 瀏覽:345
java編程愛好者 瀏覽:723
做外包程序員怎麼樣 瀏覽:865
程序員技術門檻 瀏覽:473
路由花生殼搭建web伺服器地址 瀏覽:541
小米傳送文件用什麼app 瀏覽:102
哪個領域演算法好 瀏覽:380
用命令行編譯java 瀏覽:677
筆趣閣app哪個是正版手機app 瀏覽:427
程序員這個工作好嗎 瀏覽:898
agps定位伺服器地址 瀏覽:659
用水做的解壓玩具怎麼做 瀏覽:418
安卓411能下載什麼 瀏覽:304
小海龜logo命令 瀏覽:493
java製作界面 瀏覽:895
台達plc編程電纜製作 瀏覽:249
30多歲當程序員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