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語言中數組動態增長有哪些方法
可以,但不能是靜態數組如int a[50];左邊分配在堆棧上,(分配在堆棧上的變數)不能在編譯時不知道分多少空間,並且分了多少空間就是多少。
如果想讓數組大小動態分配,可以使用下面做法,記得用完要free:
int*a=(int*)malloc(n*sizeof(int));//n是數組的大小。
或者這樣calloc函數的一個好處就是分配完內存區域後會自動把該區域清零,所以特別適合數組:
int*a=(int*)calloc(n,sizeof(int));//n是數組的大小。
延長數組大小的話這樣做:
a=(int*)realloc(a,m*sizeof(int));//m新數組的大小。並且,原來malloc或者calloc的內存區域會自動被free掉,不用你操心。
2. Java代碼的靜態編譯和動態編譯中的問題是什麼
Java代碼正常是靜態編譯成位元組碼,由對應平台的JVM載入執行,靜態編譯無法動態擴展功能。動態編譯有兩種方式實現:
從源碼編譯,需要調用Java Compiler,程序需要運行於JDK(而不是JRE)之上。
動態位元組碼生成技術(如CGLib、ASM)創建類。
動態編譯可以簡化代碼,增強類功能,但也帶來了代碼復雜度,線上不易維護。
3. C語言執行過程生成的三種文件和擴展名
C語言開發過程中會生成三種類型的文件,它們分別具有不同的擴展名:
首先是源代碼文件,通常使用".c"作為擴展名;其次是目標代碼文件,其擴展名為".obj";最後是可執行文件,其擴展名為".exe"。
源代碼文件經過編譯(compile)處理後會生成目標代碼文件,目標代碼文件進一步經過鏈接(link)處理後會生成可執行文件。使用微軟的Visual C++ 6.0開發工具時,在狀態輸出窗口中,你可以看到編譯和鏈接的進度,比如會顯示"compiling...",然後是"linking..."。
編譯過程負責將源代碼文件中的C語言代碼轉換成匯編代碼,生成目標代碼文件。這個過程中,編譯器會檢查語法錯誤,優化代碼,並生成中間形式的代碼。
鏈接過程則將多個目標代碼文件合並為一個完整的可執行文件。在鏈接過程中,鏈接器會解析各個目標文件中的符號引用,將其合並成一個程序,同時也會進行靜態鏈接庫的處理。
可執行文件是最終的程序文件,可以直接運行。它包含了程序運行所需的全部信息,包括代碼、數據以及動態鏈接庫的引用等。
在使用開發工具進行C語言程序開發時,理解這些文件類型及其生成過程對於提高開發效率非常重要。熟悉這些過程有助於開發者更好地利用工具,解決編譯和鏈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