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庫有動態與靜態兩種,動態通常用.so為後綴,靜態用.a為後綴。例如:libhello.so libhello.a
為了在同一系統中使用不同版本的庫,可以在庫文件名後加上版本號為後綴,例如: libhello.so.1.0,由於程序連接默認以.so為文件後綴名。所以為了使用這些庫,通常使用建立符號連接的方式。
ln -s libhello.so.1.0 libhello.so.1
ln -s libhello.so.1 libhello.so
動態庫和靜態庫的區別:
當要使用靜態的程序庫時,連接器會找出程序所需的函數,然後將它們拷貝到執行文件,由於這種拷貝是完整的,所以一旦連接成功,靜態程序庫也就不再需要了。然而,對動態庫而言,就不是這樣。動態庫會在執行程序內留下一個標記『指明當程序執行時,首先必須載入這個庫。由於動態庫節省空間,linux下進行連接的預設操作是首先連接動態庫,也就是說,如果同時存在靜態和動態庫,不特別指定的話,將與動態庫相連接。
兩種庫的編譯產生方法:
第一步要把源代碼編繹成目標代碼。以下面的代碼hello.c為例,生成hello庫:
/* hello.c */
#include
void sayhello()
{
printf("hello,world\n");
}
用gcc編繹該文件,在編繹時可以使用任何全法的編繹參數,例如-g加入調試代碼等:
gcc -c hello.c -o hello.o
1.連接成靜態庫
連接成靜態庫使用ar命令,其實ar是archive的意思
$ar cqs libhello.a hello.o
2.連接成動態庫
生成動態庫用gcc來完成,由於可能存在多個版本,因此通常指定版本號:
$gcc -shared -Wl,-soname,libhello.so.1 -o libhello.so.1.0 hello.o
另外再建立兩個符號連接:
$ln -s libhello.so.1.0 libhello.so.1
$ln -s libhello.so.1 libhello.so
這樣一個libhello的動態連接庫就生成了。最重要的是傳gcc -shared 參數使其生成是動態庫而不是普通執行程序。
-Wl 表示後面的參數也就是-soname,libhello.so.1直接傳給連接器ld進行處理。實際上,每一個庫都有一個soname,當連接器發現它正在查找的程序庫中有這樣一個名稱,連接器便會將soname嵌入連結中的二進制文件內,而不是它正在運行的實際文件名,在程序執行期間,程序會查找擁有 soname名字的文件,%B
2. linux下使用nm指令查看靜態庫/動態庫編譯內容
在Linux環境下,當你遇到鏈接庫問題時,深入理解庫的編譯內容變得尤為重要。這時,nm指令就成為一個有效的工具,幫助我們揭示靜態庫和動態庫內的編譯細節。
首先,對於靜態庫,我們可以使用命令
nm -g libname.a
執行後,如圖所示,它會列出靜態庫中的全局變數和函數介面,讓你清晰地看到庫的內部結構。
而對於動態庫,其查看方式為
nm -g libname.so
同樣會顯示出動態庫的編譯內容,包括函數和符號,這對於定位和修復與庫相關的bug時非常有用。
因此,在鏈接第三方庫或處理bug時,記得利用nm指令來記錄和分析庫的編譯內容,它能提供寶貴的線索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