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煤的孔隙非均質性對甲烷吸附的影響
煤的孔隙非均質性對煤吸附甲烷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孔徑小於100nm的吸附孔上。雖然以往的研究已經認識到煤的微孔和小孔具有異乎尋常的內表面積,是決定煤吸附甲烷巨大潛力的主要因素。然而很少有關於煤的微小孔結構和孔表面對煤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特徵影響的深入報道。筆者將藉助於分形數學手段來探索煤的吸附孔的孔表面和孔結構的非均質性特徵,並進一步探測煤對甲烷的吸附行為,研究其吸附機理。
研究煤的吸附孔的分形特徵時,採用傳統的液氮比表面和孔徑測試法進行(詳細方法參見前節內容)。研究樣品選自華北地區9個典型礦區,樣品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所選樣品的鏡質組反射率為0.79%~4.24%,碳含量為51.96%~82.30%,灰分產率為4.96%~37.16%,水分含量除兩個樣品較高(4.04%和6.58%)外,其餘均為0.62%~1.68%。煤岩顯微組分中鏡質組為7%~84%,惰質組為12%~73%(表2.11)。
表2.11 研究煤樣的煤岩和煤化學特徵
根據液氮測試結果,所有樣品的BET比表面積為0.3~4.7m2/g,平均孔徑為1.9~11.4nm,BJH總孔容為(1.3~14.39)×10-3mL/g,孔隙結構中以微孔和小孔對總孔容和總比表面積的貢獻最大(表2.11)。據甲烷等溫吸附結果,樣品收到基的蘭氏吸附體積在4.11~20.83m3/t,蘭氏壓力為0.16~3.4MPa(表2.12)。
表2.12 研究煤樣的液氮吸附分析實驗結果
①孔徑范圍為1.7nm到300nm;②通過BJH法計算獲得;③通過BET法計算獲得;④孔徑范圍為小於10nm;⑤孔徑范圍為10~100nm;⑥孔徑范圍為大於100nm。
2.6.1.1 煤的吸附孔分形維數計算
採用煤的液氮吸附實驗中相對壓力和吸附量的數據可計算煤的吸附孔的分形維數,計算方法主要有分形BET模型(Brunauer-Emmett-TellerModel)、分形FHH(Frenkel-Halsey-Hill)模型和熱力學模型等方法(Xuet al.,1997;Garbacz,1998;Nakagawaet al.,2000;Gaudenet al.,2001;Huet al.,2004a,2004b)。在這些方法中分形FHH模型方法是應用較多的一種計算模型(Qiet al.,2002;Pyunet al.,2004;Shafeiet al.,2004;Rigby,2005;Leeet al.,2005;2006;Wee,2006)。分形FHH方法的來源和計算原理已在國內外眾多文獻中進行過報道,如Pfeifer等(1983,1989),Avnir等(1989),Yin(1991),Drake等(1994),Ismail等(1994)和Wu(1996)。因此,這里僅對這種方法作簡要綜述。
根據FHH模型原理,利用吸附壓力和吸附量的數據,可根據如下方程計算煤的吸附孔分形維數:
煤儲層精細定量表徵與綜合評價模型
式中:V為平衡壓力P下吸附的氣體分子體積;V0為單分子層吸附氣體的體積;P0為氣體吸附的飽和蒸汽壓;A為取決於煤的微小孔分形維數D及煤的吸附機制的一個冪指數常數;a為常數。其中,A值可通過吸附體積和相對壓力倒數的對數線性關系(lnV和ln(ln(P0/P)))的斜率求得。獲得A值後,可進一步計算煤的吸附孔分形維數。值得指出的是,在通過A計算D時,不同的學者基於不同的吸附理論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且至今未達成共識(Qiet al.,2002;Pyunet al.,2004;Rigby,2005)。
一種觀點認為煤對氮氣的吸附是一種單分子層吸附行為,受吸附質和吸附劑(氣—固)界面之間的范德華力所控制,此時分形維數的計算表達式為:
煤儲層精細定量表徵與綜合評價模型
另一種觀點認為氣—固界面間的范德華力相對於氣液界面之間的表面張力可以忽略不計,煤對氮氣的吸附行為主要受毛管凝聚效應所控制,因此分形維數的計算表達式為:
煤儲層精細定量表徵與綜合評價模型
為了確定比較科學的分形維數計算方法,下面對采自我國北方的13塊煤岩樣品的吸附和脫附曲線進行分析。
對實測的煤的吸/脫附曲線(圖2.33)分析發現,煤的液氮吸、脫附曲線主要有類型A和類型B兩種(表2.13)。其中類型A(圖2.33a-g)的主要特點是,吸、脫附曲線分支在相對較低的壓力時是可逆的,而在相對較高壓力(P/P0>0.5)時,吸、脫附分支存在明顯的滯後環,各個樣品的滯後環均出現在相對壓力約為0.5。類型B(圖2.33h-m)的主要特點是,在整個相對壓力段,吸、脫附分支始終平行而不存在明顯的滯後環。如前文所述,煤的吸、脫附曲線間存在滯後環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煤在吸、脫附氣體過程中,微、小孔間存在明顯的孔徑或孔喉差異而引起的(Khaliliet al.,2000;Qiet al.,2002;Sing,2004),滯後環尤其在以「細頸瓶」型孔發育的煤中較常見。
根據Kelvin方程,計算相對壓力為0.11時所對應的產生毛細凝聚的最大孔半徑為0.43nm。在如此小的毛細孔隙里,氮氣分子(分子直徑約為0.3nm)只能以單個排列的方式充填在里邊,而不可能再進行多分子層吸附,所以當相對壓力小於0.11時,發生的只是在超微孔中的毛細充填以及在較大孔壁上的單分子層吸附,此時分形維數應該按照方程(2.4)進行計算。當相對壓力大於0.11時,半徑小於0.43nm的超微孔都已被填滿,隨著相對壓力增大,單分子層吸附便開始向多層吸附過渡。此時,當相對壓力和某種孔的孔半徑符合Kelvin方程時,便會在這種孔半徑的孔里發生毛細凝聚,因此當相對壓力大於0.11時毛細凝聚便開始起作用。這時,選擇方程(2.4)還是方程(2.5)進行分形維數的計算取決於兩種吸附機制中哪種起主導作用。
表2.13 基於分形FHH模型的微小孔分形維數的計算結果
①類型A為存在滯後環;類型B為不存在滯後環。
由於所有實驗樣品的A類吸/脫附曲線均在相對壓力0.5左右產生滯後環,這也反映了在這個壓力前後所測試的孔隙在大小和形態上存在較大差異,同時造成了在此壓力前後存在不同的吸附行為(圖2.33)。為此,這里以相對壓力0.5為分界點,分別應用方程(2.4)和方程(2.5)兩種方法來計算P/P0<0.5和P/P0>0.5兩段的分形維數值(表2.13)。從計算的結果看,不論是A類還是B類吸/脫附曲線,在兩個相對壓力段(P/P0<0.5和P/P0>0.5),雙對數曲線呈現不同的斜率,且兩者均擬合較好(圖2.34),這說明在這兩個相對壓力段確實存在兩個不同的孔隙分形維數(D1和D2)。
對比表2.13中採用兩種方法計算的分形維數值,發現無論是對於D1還是D2,通過方程式「A=(D-3)」計算的分形維數值均在2和3之間,而通過表達式「A=(D-3)/3」計算的結果偏小,大部分均小於2。由於孔表面或孔結構的分形維數一般都在2~3之間(Pfeiferet al.,1983;謝和平,1996),顯然「A=(D-3)/3」計算的結果已經脫離分形的意義。因此,採用「A=(D-3)」的計算結果進行下一步分析。
圖2.33 研究煤樣的液氮吸、脫附曲線
圖2.34 研究煤樣的液氮吸附體積和相對壓力的雙對數曲線
從兩種分形計算方法的對比看,方程(2.5)的計算結果相對可靠,也進一步說明無論在相對低壓階段還是在相對高壓階段,煤的氮氣吸附機制中,均以氣—液界面之間的表面張力(或毛管凝聚力)起主導作用。根據方程(2.5)分別計算了P/P0<0.5和P/P0>0.5兩段的分形維數D1和D2(表2.13)。從計算結果看,D1值相對較低,為2.346~2.73,而分形維數D2值相對較高,為2.436~2.852,D1和D2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對比兩種類型的樣品發現,存在滯後環的類型A的分形維數D2均較不存在滯後環的類型B的D2要高,而兩種類型煤的D1的規律不明顯。這說明兩種類型吸/脫附曲線所代表的樣品的較小吸附孔(<1.38nm)的微孔結構差異不大,存在滯後回線的樣品的較大吸附孔(>1.38nm)的孔隙結構明顯要比不存在滯後環的樣品復雜。
2.6.1.2 分形維數與吸附能力的關系
如前所述,煤的甲烷的吸附能力主要受煤的物理、化學特徵(如煤級、煤岩組分、灰分、水分等)和溫度、壓力、原地應力等外界條件所控制,這種認識已經被大量的研究所證實。然而,關於煤的微小孔分形特徵對煤的吸附甲烷能力的研究還未見報道。因此,筆者通過對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最大甲烷吸附容量(蘭氏體積,VL)的關系研究,來進一步探討煤的吸附孔的孔徑結構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
分形維數D1與煤的吸附能力(收到基和乾燥無灰基的蘭氏體積)的關系如圖2.35所示。分形維數D1與煤的甲烷吸附的蘭氏體積呈現顯著的二項式的相關關系。在分形維數D1<2.5時,分形維數較高的煤並不具有明顯較強的甲烷吸附能力;而當D1>2.5時,甲烷吸附能力隨煤的分形維數增高而增強。相比較而言,分形維數D2與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呈弱的線性負相關關系,如圖2.36所示。說明分形維數D2越高的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越低。同時,分形維數D1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較大,而D2影響較小。主要原因是,煤對甲烷的吸附大部分為孔隙表面的吸附,僅有少部分為孔隙填充吸附,而分形維數D1恰恰反映了煤的微孔表面的分形維數,而分形維數D2恰恰反映了煤的微小孔的孔結構的分形維數。關於分形維數D1和D2的區別以及兩者所代表的不同的分形維數,將在下文詳細探討。
圖2.35 分形維數D1和蘭氏體積VL的關系
圖2.36
2.6.1.3 分形維數與煤的物質組成的關系
如前所述,分形維數D1和D2對煤的甲烷吸附能力具有完全不同的影響,為了進一步研究兩者的差別,這里主要調查了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物質特徵參數,如煤級、組成等的關系,以及煤的孔隙特徵參數,如微小孔比表面、平均孔徑、微孔體積等的關系。
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物質特徵參數的關系如圖2.37~圖2.40所示。分形維數D2與煤的水分含量呈「倒U」型的相關關系,即在水分含量小於2%時,隨著煤中水分含量的增高,煤的吸附能力越強;而當水分含量大於2%時,兩者關系恰好相反。相比較,分形維數D1與煤的水分含量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這說明,煤中的水分含量對煤的分形維數D2具有顯著影響,而對D1沒有顯著影響。比較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吸附能力的關系發現,D2可能反映了煤的孔結構的分形維數。當煤吸附甲烷時,氣/液相的水分子可能引起吸附分子在吸附表面的振動,形成氣液表面張力而影響吸附。在煤的水分含量少於2%時,由於氣液表面張力的存在煤表面並未完全被吸附質所覆蓋,因此水分含量越高則分形維數越高;當煤的水分含量大於2%時,隨著水分含量的增加,氣液表面張力消失,孔隙結構因被水分子充填而變得均一,因此水分含量越高,其表面的分形維數越低。D1則反映了煤的表面分形維數,對煤中的水分含量變化的關系不明顯(圖2.35)。
圖2.37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的內在水分含量的關系
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灰分產率的關系如圖2.38所示。由圖中可知,分形維數D2與煤的灰分產率呈弱—中等的線性正相關關系,這是因為D2代表了煤的孔結構的分形維數,因此對煤中的灰分變化規律較明顯。煤中的灰分會充填煤的微孔,造成孔隙結構的非均質性增強,因此分形維數增高。相比較,D1則代表了煤的孔表面分形維數,因此分形維數D1與煤的灰分產率的關系並不明顯。
圖2.38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的灰分產率的關系
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碳含量關系如圖2.39所示。分形維數D2與煤中碳含量呈「U型」關系,在碳含量為70%~80%時取得極小值,這個研究結果與徐龍君等(1996)研究中指出的煤的分形維數和H/C原子比的關系的研究可相互印證。當煤中碳含量少於75%時,隨著碳含量增高,分形維數D2迅速減少,這是由於煤熱演化中的脫揮發分作用和去氫化作用使得煤的碳含量逐漸增高,灰分和水分等含量逐漸減低。因此高碳含量的煤一般具有較低的灰分和水分含量,同時也一般具有較低的分形維數。而當碳含量大於75%時,碳含量越高,分形維數D2越高,主要是因為此時脫揮發分作用已不再起主導作用,而起主導作用定的是隨著碳含量增高煤的微孔含量和微孔體積逐漸增高這個因素。較高的微孔含量導致了高碳含量的煤具有較高的分形維數。分形維數D1與煤的碳含量的關系呈現微弱的負相關關系,這可能是由於碳含量較高的煤的基本結構單元中微晶結構排列越均一化,其孔表面的分形維數D1也相應越小。
圖2.39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的碳含量的關系
圖2.40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的鏡質組反射率的關系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的煤級、顯微組成均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是因為煤級和煤的顯微組成與煤的灰分和水分等其他關系密切相關,而這些因素又與煤的分形維數(D1和D2)呈現不同的相關關系,所以導致分形維數和這些因素間的規律並不明顯。
2.6.1.4 分形維數與煤的孔隙結構的關系
如前所述,分形維數D1可能代表了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維數,而分形維數D2可能代表了煤的孔結構分形維數。進一步研究這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孔隙結構的關系可以更好的證明兩者各自所代表的物理意義。因此,這里研究了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微小孔比表面積、平均孔直徑及微孔能力的關系。
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微小孔比表面積的關系如圖2.41所示。由圖中可知,分形維數D1與煤的比表面積呈線性正相關的關系。煤的比表面積越高,其分形維數D1越高。相比較,D2與煤的比表面積呈典型的「倒U型」的關系,當煤的比表面積約為3m2/g時,煤的分形維數D2取得極大值。
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平均孔徑的關系如圖2.42所示。D2與煤的平均孔徑呈顯著的線性負相關關系,其相關關系的擬合優度高達0.85,說明D2主要與煤的孔徑結構有關。分形維數D2較高的煤一般具有復雜的孔隙結構(或者說孔喉發育異常復雜),這也證明了D2主要表徵了煤的孔結構的分形維數。因為分形維數D1僅表徵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維數,因此與煤的平均孔徑並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圖2.41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微小孔比表面積的關系
圖2.42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平均孔直徑的關系
圖2.43為兩個分形維數與煤的微孔比例的關系。由圖中可知,D2與煤的微孔能力(包括微孔含量和比例)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D1與煤的微孔能力的關系並不明顯。原因同樣是因為D1代表了煤的孔表面的分形維數,而D2則代表了煤的孔結構分形維數。
圖2.43 分形維數(D1和D2)與煤的微孔百分比的關系
2.6.1.5 孔隙非均質性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
一般來說,描述多孔物質的分形特徵主要有孔表面積分形維數和孔結構分形維數兩種(Pyunet al.,2004)。孔表面積分形維數代表了煤表面的非均一性程度,分形維數越大,表面越不光滑。孔表面積分形維數等於2代表了非常平滑的孔隙表面,而分形維數等於3則代表了非常粗糙的孔隙表面。孔結構分形維數代表了煤的孔結構的非均一性,分形維數越大,孔徑的孔喉越小,連通性越差。孔結構分形維數等於2時代表了非常均一的孔隙結構,而分形維數等於3時則代表了異常復雜的孔隙結構。因此,為了研究煤的吸附孔的分形特徵,這兩個分形維數都必須考慮。如前所述(圖2.35~圖2.43),分形維數D1主要與煤的比表面積的相關性較大,因此分形維數D1代表了孔表面積的分形維數;而D2則主要與煤的微孔含量、平均孔徑、灰分和水分含量等關系密切,它代表了煤的微小孔的孔結構的分形維數(Yaoet al.,2008b)。
在煤吸附甲烷的初始階段,孔表面積分形維數起主導作用。隨著相對壓力的增高,單分子層吸附飽和後,進入多分子的微孔充填過程,這時孔結構的分形維數開始發揮作用(圖2.44)。吸附的早期階段以單分子層微孔表面吸附為主,分形維數D1起主導作用;而隨著吸附壓力增高,吸附表面覆蓋較高時,煤的微小孔填充開始發揮作用,即分形維數D2開始發揮作用。總之,兩者對煤的吸附能力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於煤的吸附以表面吸附為主,因此分形維數D1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較大,而分形維數D2對煤的吸附能力的影響相對較小。
圖2.44 煤吸附甲烷的過程和階段示意
進一步比較兩個分形維數發現,D1和D2與煤對甲烷的吸附過程密切相關。煤對甲烷的吸附過程可以總結為單分子層的吸附過程和多分子層的吸附過程(Khaliliet al.,2000)。在單分子層吸附階段,微孔吸附起主導作用,吸附的能力主要來自於氣—固界面間分子的范德華力,分形維數D1也反映了煤分子和氣體分子間的范德華力作用。在多層吸附充填階段,微孔表面已經大部分覆蓋飽和,此時微孔和小孔的充填作用開始發揮作用,吸附能力受氣—液間的表面張力或分子凝聚現象所影響(Qiet al.,2002;Sing,2004),分形維數D2表徵了這種力學行為。
綜上可知,在研究煤對甲烷的吸附特徵時,分形維數D1和D2都必須考慮。這兩個分形維數對煤的吸附甲烷能力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一方面,分形維數D1越高,煤的微孔表面越粗糙,其提供的吸附位越多,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越強。另一方面,分形維數D2越高,煤的孔結構越復雜,毛管濃縮效應越強,煤的甲烷吸附能力降低。孔表面分形維數越高而孔結構分形維數越低的煤的甲烷吸附能力越強。
⑵ 下運與上運帶式輸送機的張力計算方法一樣嗎
基本方法都是逐點法。假如下運角度大,下運高差大,出現負功是很正常的事。
⑶ 如何利用origin處理溶液表面張力實驗數據
安裝Origin 7.0軟體並雙擊打開;
2. 在A[X]和B[Y]數據列分別輸入正丁醇濃度和相對應的最大壓力差;
3. 在空白處點擊滑鼠右鍵,點擊「Add New Column(增加新列)」增加新的數據列C[Y];
4. 右鍵單擊C[Y]數據列,點擊「Set Column Values(設置列值)」,在對話框中輸入計算程序計算正丁醇的表面張力:「(0.0728/566)*col(B)」,輸入完畢之後點擊「OK」,這時在C[Y]中就得到了不同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張力。注意在「(0.0728/566)/col(B)」公式中,「」0.0728「為實驗溫度下水的表面張力,各組的數據可能不同,」566「為測定的水的最大壓力差,各組也是不同的,輸入你組測定的數據進行計算即可。
5. 選中C[Y]數據列,點擊「Analysis(分析)→Non-linear Curve Fit(非線性曲線擬合) →Advanced Fitting Tool(高級擬合工具)」,出現數據擬合對話框。
6. 點擊對話框中的」Function(函數)→New(新建)」,建立新的擬合函數。
7. 在「Example(樣本)「框內輸入你指定的擬合函數:」y=p1-p2*ln(1+p3*x)「,並將」Number of Parameters(參數數量)「設為3,將」Form(形狀)「設為」Equations(方程式)「,點擊「Save(保存)」保存,這時我們的擬合函數
8. 設定完畢
點擊「Action(執行) →Dataset(數據列)」,出現參數指定對話框。」點擊在對話框頂部的列表框內單擊y 變數,然後在「Available Datasets(可用數據列)」列表框中單擊「Data1 -c」; 單擊「Assign(賦值)」命令按鈕。即y 變數對應於Data1-C 數列。同樣可指定x 變數對應於Data1-A 數列.
9. 點擊」Action(執行) →Fit(擬合)「,出現曲線擬合對話框。將「P1、P2、P3 」初始值均設為「1」。點擊「100 Iter」按鈕2 ~ 5 次,直至參數值不變即可。同時擬合出的曲線將出現在繪圖框中。點擊「Done(完成)」,在曲線對話框出現了擬合參數值(也可見曲線下面的數據框,給出了P1、P2、P3的數值,帶入y=p1-p2*ln(1+p3*x),得到擬合的函數,其中y為表面張力,x為濃度),代入自定義的函數式中,即為由數據擬合的函數表達式,繪圖框中的曲線即為擬合曲線。
10.求算曲線各點對應斜率dγ / dc。按上述方法得到擬合曲線後,滑鼠右鍵點擊繪圖框「1」,出現快捷菜單,點擊最下方的「NLSF」數據。點擊 「Analysis」中的「Calculus」中的「Differentiate」,出現dγ / dc 與c的關系曲線的繪圖框「Deriv」。
11.在繪圖框「Deriv」上雙擊曲線,出現「Plot Details」對話框,單擊「Plot Details」對話框中下方的「Worksheet」,出現關系曲線上的相關數據的對話框「Derivative 1 -Derivative of NLSF1-B」,即擬合曲線上的「A( X) 」-濃度、「NLSF1B( Y) Derivativeof NLSF1-B」-表面張力對濃度的微分值。
12.在「Derivative 1-Derivative of NLSF1-B」表格右邊的空白處單擊右鍵,出現快捷菜單,點「Add
New Column」,即出現新的一欄;在空白欄最上一欄中單擊右鍵,出現快捷菜單,點擊「Set Column Value」,出現「Set Column Value」對話框,在文本框中輸入公式: -(col( A) * col( NLSF1B)) / ( 8.314* 293.15) ( 20℃條件下) 點擊「OK」即可得到C( Y) 的吸附量值;
13.再在「Derivative 1-Derivative of NLSF1-B」表格右邊的空白處單擊右鍵,出現快捷菜單,點「Add
New Column」,即出現新的一欄;在空白欄最上一欄中單擊右鍵,出現快捷菜單,點擊「Set Column Value」,出現「Set Column Value」對話框,在文本框中輸入公式: col( A)/col(B)點擊「OK」即可得到「濃度/吸附量」;
14.選中C( Y),右鍵單擊,然後單擊「Plot→Scatter」,出現濃度/吸附量對濃度的關系曲線;點擊「Analysis→Fit-liner」
進行線性擬合,擬合數據見曲線下方的數據框,最後由直線斜率求取飽和吸附量,即可算出乙醇分子截面積。
15.數據拷貝。將窗口最小化,依次點擊對話框可查看數據和曲線圖,在拷貝曲線圖時,點擊「Edit→Copypage」,在word文檔中點擊粘貼即可
以上就是對一族實驗數據處理的全過程,通過這個實例相信大家對此深有了解!
-
⑷ 帶式輸送機的拉力和滾筒圓周力相等嗎 不相等的話要怎麼換算啊
肯定是不相等的 帶式輸送機每個位置處的拉力都是不一樣的 滾筒的圓周力是驅動整部帶式輸送機需要的電機出力,需要根據驅動不打滑條件和輸送帶垂度條件,先確定傳動滾筒輸送帶奔離點最小拉力,此張力加上傳動滾筒圓周力是整條帶式輸送機最大張力 各點張力需要根據逐點張力法計算
⑸ 怎樣確定導地線安全系數,平均運行張力
1、年平均運行應力,指的是在「年平均氣溫」氣象條件下的應力,控制年平均運行應力的作用在於避免導線由於振動過大引起斷線,年平均運行應力一般以破壞應力的25%控制,如果不裝防震錘,在開闊地區,最嚴格的情況要以破壞應力的16%控制。
2、注意,年平均運行應力這個不能顧名思義的理解為線路實際運行應力的平均數,而是在「年平均氣溫」氣象條件下的應力,它的作用和最低氣溫,最大風速,最大覆冰下的應力一樣,都是起控製作用。計算方法也基本一樣,都是需要在通過計算臨界檔距確定控制氣象條件的前提下,解狀態方程式來求得,不是一個簡單的計算公式就能計算的。
3、在應變主軸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的應變增量總和。表達式為ln(l1/l0) 而工程應變定義為:變形前後尺寸變化量與變形前尺寸之比。表達式為(l1-l0)/l0*100%。
⑹ 對lnλ-lnM做圖如何驗證波長和張力的關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8
⑺ 蘋果貨場採用普通型帶式輸送機裝車,要求輸送機整體可以移動。
你是想購買皮帶輸送機,還是計算什麼參數的,看了你的要求,也就是一台小型皮帶輸送機,用來裝車,沒必要自己去計算,直接購買一台現成的就行,價格也不高。
小型裝車皮帶輸送機可折疊
⑻ 斗式提升機輸送帶張力如何進行計算
提升時採用裝有快速離心式卸料的深斗的帶式斗式提升機。首先帶式運行速度為
=
1.7米/秒。選取了D250型斗式提升機為例,料斗的寬度為160毫米,通常帶子比斗寬125~150毫米,對於設計的提升機取帶寬B=300毫米。沿環路用逐點張力計演算法進行提升機的牽引計算。
提升物料的單位長度重量為4.9公斤/米,帶料斗的帶子單位重量為15.03公斤/米。在工作分支上的單位長度載荷為:19.93公斤/米
當傳動滾筒(圖
)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帶料斗的帶子繞過滾筒時張力增大系數;
11.12公斤?米/公斤其中
——由比功值(取1公斤物料消耗的功)確定的取料系數.當料斗的速度為1.25~1.8米/秒時,對粉末狀和小物塊去取
=(1.25~2.5)公斤?米/公斤;因為料斗速度為1.5米/秒,所以粉末狀或小物塊
取
=2公斤?米/公斤.
對於有繞性件的摩擦驅動裝置,當空氣潮濕時帶子和鋼板滾筒之間的
,轉動滾筒與帶子的包角
≥-125.97公斤
根據正常取料條件,最小張力必須滿足所需要的條件。當帶子張力增加時,驅動裝置牽引能力的儲備也增加。
⑼ 怎樣用逐點計演算法計算皮帶機的張力
逐點法主要用於輸送帶張力的計算,根據S1=S2*EUA進行計算。
許多書上都可以找到!先算出驅動里F,P=FV,再從滿足傳動條件和最小垂度條件計算出最小張力Fmin,最後一點一點的算出各點的張力,上運和下運的演算法一樣
⑽ 皮帶漲緊力怎樣記算
逐點法主要用於輸送帶張力的計來算,根據S1=S2*EUA進行計算。
先算出驅動里F,P=FV,再從滿足傳動條件和最小垂度條件計算出最小張力Fmin,最後算出各點的張力,上運和下運的演算法一樣。
皮帶伸長系數大,是普通帶伸長量的1.2~1.5倍。一般參數皮帶工廠提供的指導值,再根據設備運行特性進行適當調整得出經驗值。皮帶能夠承受的拉力在400~500N之間(1N=9.8g或10g),超過這個范圍,皮帶便有可能被拉斷,這個數據一般是根據生產廠商對一批皮帶進行實驗統計的結果。
皮帶張力計是激光測量原理,不受外界雜訊及環境的影響,測量准確度比音波式張力計及機械式張力計均要高出很多。標准配置內包含2個探頭,固定式探頭及延長線探頭,適用於不同場合的測量。同時簡便的操作步驟更加方便現場狹小位置的測量。
(10)張力逐點計演算法Ln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張緊輪張緊力不能過小,過小會讓皮帶與工作輪間摩擦力變小,最終導致皮帶打滑。同樣張緊輪張緊力不能過大,過大的張緊力會讓皮帶負荷加大,導致皮帶損壞,同時導致工作輪的軸承損壞。
張緊輪一般應放在松邊內側,使帶只受單向彎曲,同時還應盡量靠近大輪,以免過分影響小帶輪的包角。若張緊輪置於松邊外側,則應盡量靠近小帶輪。張緊輪的輪槽尺寸與帶輪的相同,且直徑小於小帶輪的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