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編譯器是一種可以在平台A上為另一種平台B編譯程序的編譯器。其中,運行交叉編譯器的平台A稱為宿主機,交叉編譯生成的目標文件的運行平台B稱為目標機。交叉編譯器的編譯過程稱為交叉編譯。
一個完整的arm-linux交叉編譯器包括arm-linux-gcc、glibc、binutils等組件。其中,arm-linux-gcc是為ARM平台編譯C程序的編譯器;glibc是嵌入式C程序所需的基本函數庫;binutils包含一組二進制工具。所以交叉編譯器又稱為交叉編譯工具鏈。
由於交叉編譯器中每個組件都有各自的版本,所以可以使用不同版本的組件來製作交叉編譯器。但是,組件之間會因版本不匹配的問題二產生錯誤。為了避免這種麻煩,建議直接使用製作好的arm-linux交叉編譯器。
❷ 交叉編譯器 arm-linux-gnueabi 和 arm-linux-gnueabihf 的區別
自己之前一直沒搞清楚這兩個交叉編譯器到底有什麼問題,特意google一番,總結如下,希望能幫到道上和我有同樣困惑的兄弟…..
一. 什麼是ABI和EABI
1) ABI: 二進制應用程序介面(Application Binary Interface (ABI) for the ARM Architecture)
在計算機中,應用二進制介面描述了應用程序(或者其他類型)和操作系統之間或其他應用程序的低級介面.
ABI涵蓋了各種細節,如:
數據類型的大小、布局和對齊;
調用約定(控制著函數的參數如何傳送以及如何接受返回值),例如,是所有的參數都通過棧傳遞,還是部分參數通過寄存器傳遞;哪個寄存器用於哪個函數參數;通過棧傳遞的第一個函數參數是最先push到棧上還是最後;
系統調用的編碼和一個應用如何向操作系統進行系統調用;
以及在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ABI中,目標文件的二進制格式、程序庫等等。
一個完整的ABI,像Intel二進制兼容標准 (iBCS) ,允許支持它的操作系統上的程序不經修改在其他支持此ABI的操作體統上運行。
ABI不同於應用程序介面(API),API定義了源代碼和庫之間的介面,因此同樣的代碼可以在支持這個API的任何系統中編譯,ABI允許編譯好的目標代碼在使用兼容ABI的系統中無需改動就能運行。
2) EABI: 嵌入式ABI
嵌入式應用二進制介面指定了文件格式、數據類型、寄存器使用、堆積組織優化和在一個嵌入式軟體中的參數的標准約定。
開發者使用自己的匯編語言也可以使用EABI作為與兼容的編譯器生成的匯編語言的介面。
支持EABI的編譯器創建的目標文件可以和使用類似編譯器產生的代碼兼容,這樣允許開發者鏈接一個由不同編譯器產生的庫。
EABI與關於通用計算機的ABI的主要區別是應用程序代碼中允許使用特權指令,不需要動態鏈接(有時是禁止的),和更緊湊的堆棧幀組織用來節省內存。廣泛使用EABI的有Power PC和ARM.
二. gnueabi相關的兩個交叉編譯器: gnueabi和gnueabihf
在debian源里這兩個交叉編譯器的定義如下:
gcc-arm-linux-gnueabi – The GNU C compiler for armel architecture
gcc-arm-linux-gnueabihf – The GNU C compiler for armhf architecture
可見這兩個交叉編譯器適用於armel和armhf兩個不同的架構, armel和armhf這兩種架構在對待浮點運算採取了不同的策略(有fpu的arm才能支持這兩種浮點運算策略)
其實這兩個交叉編譯器只不過是gcc的選項-mfloat-abi的默認值不同. gcc的選項-mfloat-abi有三種值soft,softfp,hard(其中後兩者都要求arm里有fpu浮點運算單元,soft與後兩者是兼容的,但softfp和hard兩種模式互不兼容):
soft : 不用fpu進行浮點計算,即使有fpu浮點運算單元也不用,而是使用軟體模式。
softfp : armel架構(對應的編譯器為gcc-arm-linux-gnueabi)採用的默認值,用fpu計算,但是傳參數用普通寄存器傳,這樣中斷的時候,只需要保存普通寄存器,中斷負荷小,但是參數需要轉換成浮點的再計算。
hard : armhf架構(對應的編譯器gcc-arm-linux-gnueabihf)採用的默認值,用fpu計算,傳參數也用fpu中的浮點寄存器傳,省去了轉換, 性能最好,但是中斷負荷高。
把以下測試使用的c文件內容保存成mfloat.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double a,b,c;
a = 23.543;
b = 323.234;
c = b/a;
printf(「the 13/2 = %f\n」, c);
printf(「hello world !\n」);
return 0;
}
1)使用arm-linux-gnueabihf-gcc編譯,使用「-v」選項以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 arm-linux-gnueabihf-gcc -v mfloat.c
COLLECT_GCC_OPTIONS=』-v』 『-march=armv7-a』 『-mfloat-abi=hard』 『-mfpu=vfpv3-d16′ 『-mthumb』
-mfloat-abi=hard,可看出使用hard硬體浮點模式。
2)使用arm-linux-gnueabi-gcc編譯:
# arm-linux-gnueabi-gcc -v mfloat.c
COLLECT_GCC_OPTIONS=』-v』 『-march=armv7-a』 『-mfloat-abi=softfp』 『-mfpu=vfpv3-d16′ 『-mthumb』
-mfloat-abi=softfp,可看出使用softfp模式。
三. 拓展閱讀
下文闡述了ARM代碼編譯時的軟浮點(soft-float)和硬浮點(hard-float)的編譯以及鏈接實現時的不同。從VFP浮點單元的引入到軟浮點(soft-float)和硬浮點(hard-float)的概念
VFP (vector floating-point)
從ARMv5開始,就有可選的 Vector Floating Point (VFP) 模塊,當然最新的如 Cortex-A8, Cortex-A9 和 Cortex-A5 可以配置成不帶VFP的模式供晶元廠商選擇。
VFP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有VFPv2 (一些 ARM9 / ARM11)、 VFPv3-D16(只使用16個浮點寄存器,默認為32個)和VFPv3+NEON (如大多數的Cortex-A8晶元) 。對於包含NEON的ARM晶元,NEON一般和VFP公用寄存器。
硬浮點Hard-float
編譯器將代碼直接編譯成發射給硬體浮點協處理器(浮點運算單元FPU)去執行。FPU通常有一套額外的寄存器來完成浮點參數傳遞和運算。
使用實際的硬體浮點運算單元FPU當然會帶來性能的提升。因為往往一個浮點的函數調用需要幾個或者幾十個時鍾周期。
軟浮點 Soft-float
編譯器把浮點運算轉換成浮點運算的函數調用和庫函數調用,沒有FPU的指令調用,也沒有浮點寄存器的參數傳遞。浮點參數的傳遞也是通過ARM寄存器或者堆棧完成。
現在的Linux系統默認編譯選擇使用hard-float,即使系統沒有任何浮點處理器單元,這就會產生非法指令和異常。因而一般的系統鏡像都採用軟浮點以兼容沒有VFP的處理器。
armel ABI和armhf ABI
在armel中,關於浮點數計算的約定有三種。以gcc為例,對應的-mfloat-abi參數值有三個:soft,softfp,hard。
soft是指所有浮點運算全部在軟體層實現,效率當然不高,會存在不必要的浮點到整數、整數到浮點的轉換,只適合於早期沒有浮點計算單元的ARM處理器;
softfp是目前armel的默認設置,它將浮點計算交給FPU處理,但函數參數的傳遞使用通用的整型寄存器而不是FPU寄存器;
hard則使用FPU浮點寄存器將函數參數傳遞給FPU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兼容性上,soft與後兩者是兼容的,但softfp和hard兩種模式不兼容。
默認情況下,armel使用softfp,因此將hard模式的armel單獨作為一個abi,稱之為armhf。
而使用hard模式,在每次浮點相關函數調用時,平均能節省20個CPU周期。對ARM這樣每個周期都很重要的體系結構來說,這樣的提升無疑是巨大的。
在完全不改變源碼和配置的情況下,在一些應用程序上,使用armhf能得到20%——25%的性能提升。對一些嚴重依賴於浮點運算的程序,更是可以達到300%的性能提升。
Soft-float和hard-float的編譯選項
在CodeSourcery gcc的編譯參數上,使用-mfloat-abi=name來指定浮點運算處理方式。-mfpu=name來指定浮點協處理的類型。
可選類型如fpa,fpe2,fpe3,maverick,vfp,vfpv3,vfpv3-fp16,vfpv3-d16,vfpv3-d16-fp16,vfpv3xd,vfpv3xd-fp16,neon,neon-fp16,vfpv4,vfpv4-d16,fpv4-sp-d16,neon-vfpv4等。
使用-mfloat-abi=hard (等價於-mhard-float) -mfpu=vfp來選擇編譯成硬浮點。使用-mfloat-abi=softfp就能兼容帶VFP的硬體以及soft-float的軟體實現,運行時的連接器ld.so會在執行浮點運算時對於運算單元的選擇,
是直接的硬體調用還是庫函數調用,是執行/lib還是/lib/vfp下的libm。-mfloat-abi=soft (等價於-msoft-float)直接調用軟浮點實現庫。
在ARM RVCT工具鏈下,定義fpu模式:
–fpu softvfp
–fpu softvfp+vfpv2
–fpu softvfp+vfpv3
–fpu softvfp+vfpv_fp16
–fpu softvfp+vfpv_d16
–fpu softvfp+vfpv_d16_fp16.
定義浮點運算類型
–fpmode ieee_full : 所有單精度float和雙精度double的精度都要和IEEE標准一致,具體的模式可以在運行時動態指定;
–fpmode ieee_fixed : 舍入到最接近的實現的IEEE標准,不帶不精確的異常;
–fpmode ieee_no_fenv :舍入到最接近的實現的IEEE標准,不帶異常;
–fpmode std :非規格數flush到0、舍入到最接近的實現的IEEE標准,不帶異常;
–fpmode fast : 更積極的優化,可能會有一點精度損失。
❸ arm-linux 交叉編譯環境的建立,希望有清楚的人解答,復制的閃人
是這樣子的,計算機linux中原有的gcc是針對通用的X86等處理器而言的,編譯出來的可執行文件是只能在通用計算機上運行的,arm也是一種處理器,只不過其指令等和X86等CPU不同,所以需要有針對arm的編譯器來編譯源程序,才能在arm中運行。
我在arm9下做過linux,qt編程,需要先在PC上安裝linux,然後安裝arm-linux-gcc,同時為了可以使用arm-linux-gcc來編譯程序,需要指定環境變數,這個可以在.profile等文件中進行更改,具體辦法你查一下就知道了。或者使用export命令在終端中設置環境變數。兩種方法的結果有區別哦!
你想用2440的開發板的話就是arm9了,我還沒找到arm9的模擬工具,但是網上已經有arm7的模擬工具。
對於arm-linux-gcc,只要你安裝好並設置好了路徑(環境變數)後,在一個終端中輸入#arm-linux-gcc -v
那麼你一般可以看到你安裝的arm-linux-gcc 版本信息,到此你就可以使用它編譯你的源程序,然後將生成的可執行文件下載到arm開發板中就可以運行了。
還有什麼問題再說吧,我也是一個人摸索出來的,估計摸索了一個月才成功的在arm上運行了第一個自己的qt圖形界面程序,祝你好運!
我的建議:
一、熟悉linux 的各種操作命令(如export)
二、學會怎麼下載可執行文件到arm中
三、學會用pc控制arm上的linux
我只用過arm-linux-gcc,在你的安裝文件夾下可以找到
❹ 如何交叉編譯出arm
arm交叉編譯就是在非arm平台編譯arm平台運行的代碼, 需要安裝交叉編譯工具, 比如x86平台上的arm gcc工具. 之後配置gcc為 該編譯命令gcc-arm....編譯結果下載到arm就可以運行了.
❺ arm-linux-gcc交叉編譯器的製作,以及版本選擇問題。
,需要必須有足夠動經驗來支持。
另外,用 RH9 的都是高手,我想你的知識不需要來提問了吧?
1、在 PC 上編譯 arm 的程序當然需要較差編譯器,這個需要自己安裝,或者著現成的交叉編譯器環境,一般是一個特殊參數編譯出來的 gcc + binutils + glibc + linux-header。這個每個人動環境不同,一般都需要自己編譯一個,當然沒有特殊需求,也可以找現成的。不過很難找,因為這套環境還要和你動系統搭配,不然環境不匹配,連這個環境都不能運行,那就更談不上編譯東西了。
有關自己編譯搭建交叉編譯環境,可以看看一個特殊的 Linux 發行版 LFS 的分支: CLFS 。
2、移植分很多意思,移植有可能就意味著這套源代碼不能在目標系統上面編譯,需要你根據相應的知識去修改源代碼來讓這套代碼適應目標編譯器的要求,比如源代碼有 SSE4 的優化,這套程序在非 SSE4 CPU 上無法編譯運行,但目標機器連 SSE1 都不支持。那麼就需要移植。
或者移植僅僅是根據新的環境進行編譯,不需要進行源代碼修改,只需要進行一下編譯就能運行的程序,也可以稱為移植,就是從一個環境、架構 -》另一個環境、架構。都可以稱為移植,但真正的移植意味著修改程序源代碼來適應新環境。你說的這種移植是最簡單的移植。
3、決定目標硬體環境 -》搭建目標編譯器 -》製作目標環境(內核,基礎軟體庫)-》進行應用移植(移植需要的軟體、主應用程序)-》搭建系統文件系統 -》導入目標系統-》啟動目標系統&應用。說起來很簡單,因為這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條件下。
至於超級終端。那是用來控制目標系統的。目標系統有可能不能插鍵盤滑鼠顯示器,這就需要一個遠程網路鏈接來進行控制。以及通過遠程鏈接來發送數據。這都需要終端的支持。
虛擬機下面進行開發,不能發揮你的計算機的性能。而且因為隔著 VMware 的軟體模擬層,可能還不會很方便的讓你鏈接目標設備。
至於用 socket ,我還沒見到你的目標需要這個東西,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現成的源代碼。不需要你從 0 開始寫,當然你想自己寫一個系統內核,或者伺服器程序,或者全套的系統+應用,我絕對不攔你,但希望你寫完這套東西,能把源代碼發布出來。
ads 可以認為是一個支持環境,他本身不是一個系統的開發 SDK 。
-------------------------------------
ads 沒用過,印象里他還有模擬器,調試器什麼的程序。功能上要比 Linux 開發環境,WinCE 環境下面的東西更多更偏向於硬體方面,畢竟 ads 是 arm 出品的,不太可能偏向於軟體部分設計。Linux 和 WinCE 都是系統而不是硬體工具。
你可以認為交叉編譯器是一個應用程序,一個輸出器。把源代碼輸出為 arm 的代碼,這個應用程序的輸出,是靠他自己的環境,而不是當前系統的環境的。
當前系統的各個軟體的版本,不能影響交叉編譯器輸出的環境(理論上,現實有的時候總是從別的地方給你打擊……),交叉編譯器一般至少有 gcc 、binutils 、glibc 庫、linux kernel 頭文件。
在軟體需求上。
頭文件誰都不依賴,glibc 只需要內核頭文件,其他程序全都依賴於 glibc 。也就是所有程序都不依賴內核,僅僅是依賴於內核頭文件。
gcc 和 binutils 是把程序源代碼根據上面各個環節的需提供的功能來輸出為上面環節裡面的二進製程序。依賴你當前環境的,只有 gcc 和 binutils 兩個程序的執行、控制環節。只有他們兩個依賴的,而不是你的交叉編譯後的程序。
至於編譯器版本的選擇,新版本功能更好,舊版本兼容更好。
這個要看你的實際需要了。應用程序源代碼也調編譯器的,同時也依賴於軟體庫的功能。
arm 開發建議穩定、兼容優先。當然也可以嘗試最新的編譯環境,來獲取更好的優化(前提是還有什麼代碼優化的話)。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❻ 搭建arm的交叉編譯環境需要哪些文件
這個過程如下 1. 下載源文件、補丁和建立編譯的目錄 2. 建立內核頭文件 3. 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4. 建立初始編譯器(bootstrap gcc) 5. 建立c庫(glibc) 6. 建立全套編譯器(full gcc) 下載源文件、補丁和建立編譯的目錄
❼ 如何安裝arm-liunx交叉編譯環境
sh ./arm-elf-tools-20040427.sh安裝
----------------------------------------------
一、准備工作
首先需要一台運行Linux操作系統的PC以完成我們的編譯工作。
其次要准備如下一些源文件。
1、源文件准備
binutils-2.14.tar.gz
ftp://ftp.gnu.org/gnu/binutils/binutils-2.14.tar.gz
gcc-core-2.95.3.tar.gz
ftp://ftp.gnu.org/gnu/gcc/gcc-2.95.3/gcc-core-2.95.3.tar.gz
gcc-g++2.95.3.tar.gz
ftp://ftp.gnu.org/gnu/gcc/gcc-2.95.3/gcc-g++-2.95.3.tar.gz
glibc-2.2.4.tar.gz
ftp://ftp.gnu.org/gnu/glibc/glibc-2.2.4.tar.gz
glibc-linuxthreads-2.2.4.tar.gz
ftp://ftp.gnu.org/gnu/glibc/glibc-linuxthreads-2.2.4.tar.gz
linux-2.4.21.tar.gz
ftp://ftp.kernle.org/pub/linux/kernel/v2.4/linux-2.4.21.tar.gz
patch-2.4.21-rmk1.gz # linux kernel patch for arm
ftp://ftp.arm.linux.org.uk/pub/linux/arm/kernel/v2.4/patch-2.4.21-rmk1.gz
binutils-2.14.tar.gz這個壓縮包包含有ld,ar,as等一些產生或者處理二進制文件的工具。
gcc-core-2.95.3.tar.gz這個壓縮包是GCC的主體部分,GCC是GNU Compiler Collection的簡稱,顧名思義,它能夠編譯很多種高級語言,例如C、C++,Java等,而這個壓縮包中含有C編譯器,及公共部分,而對其他語言的支持,採用另外的壓縮包單獨發布。
gcc-g++2.95.3.tar.gz,這個壓縮包就是為使GCC能夠編譯C++程序而單獨發布的。
glibc-2.2.4.tar.gz,libc是很多用戶層應用都要用到的庫,kernel和bootloader不需要這個庫的支持,這個庫主體部分封裝在這個壓縮包內。
glibc-linuxthreads-2.2.4.tar.gz,這是Libc用於支持Posix線程而單獨發布的一個壓縮包。
linux-2.4.21.tar.gz,這個壓縮包就是Linux的內核。
patch-2.4.21-rmk1.gz,這個壓縮包是用來給Linux內核打補丁,以使其可以支持ARM的硬體平台。
2、工作目錄搭建
我們創建如下的目錄樹結構
mkdir arm
mkdir tool-chain
mkdir build-dir
mkdir src-dir
mkdir setup-dir
mkdir kernel
arm這個目錄是我們的最頂層工作目錄,我們所有的編譯工作都在這里完成。
tool-chain這個目錄是我們交叉編譯工具的安裝位置,它下面的bin子目錄存放我們創建好的編譯器,匯編器,連接器,以及編譯好的C庫也會安裝到這個目錄之下。
setup-dir這個目錄用來存放我們下載的壓縮包。
src-dir這個目錄用於存放binutils,gcc,glibc解壓之後的源文件。
kernel這個目錄用來存放內核文件,對內核的配置、編譯工作將在這個目錄中完成。
build-dir用來編譯src-dir中的源文件,具體就是binutils,gcc,glibc的編譯工作將在這個目錄下完成。這種源文件目錄和編譯目錄分離的編譯方式是GNU所推薦的。
cd ./src-dir
tar –xvzf ../setup-dir/ binutils-2.14.tar.gz
tar –xvzf ../setup-dir/ gcc-core-2.95.3.tar.gz
tar –xvzf ../setup-dir/ glibc-2.2.4.tar.gz
tar –xvzf ../setup-dir/ glibc-linuxthreads-2.2.4.tar.gz –directory=./glibc-2.2.4
這樣我們在src-dir目錄下就形成了3個源文件目錄binutils-2.14,gcc-core-2.95,3,glibc-2.2.4,其中分別存放著binutils tools,gcc,glibc的源代碼。接下來我們到build-dir中創建3個與這三個源文件目錄對應的編譯目錄。
cd ../build-dir
mkdir ../build-dir/build-binutils
mkdir ../build-dir/build-gcc
mkdir ../build-dir/build-glibc
我們將在這三個目錄中完成對binutils tools, gcc, glibc的配置和編譯工作。下面還要把內核文件解壓到kernel目錄下,並打補丁。
cd ../kernel
tar –xvzf ../setup-dir/ linux-2.4.21.tar.gz
cd ./linux-2.4.21
patch –p1 < ../../setup-dir/ patch-2.4.21-rmk1
二、開始創建
1、 確定幾個系統變數
cd ../../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arm/tool-chain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KERNEL_SOURCE_LOCATION=../arm/kernel/linux-2.4.21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幾個系統變數經常要用到,TARGET定義了目標機,PREFIX是工具鏈的安裝目錄,KERNEL_SOURCE_LOCATION是內核文件位置。
TARGET這個變數對於ARM體系的目標機來說取值為arm-linux,對於其他體系結構的機器如ppc,mips的取值的詳細清單可以參見glibc目錄下的INSTALL文檔.
2、 創建binutils
運行如下命令來創建binutils
cd ./build-dir/build-binutils
configure ../../src-dir/binutils-2.14/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make
make install
這時$PREFIX/bin下創建了一些文件,包括arm-linux-ld,arm-linux-as等。
3、 編譯內核
cd ../../kernel/linux-2.4.21
改Makefile文件使
ARCH = 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ake menuconfig
在System Types中選擇正確的硬體類型
make dep
之後執行如下操作
mkdir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dR $KERNEL_SOURCE_LOCATION/include/arm-asm \
RGET_PREFIX/include/asm
cp dR $KERNEL_SOURCE_LOCATION/include/linux \
RGET_PREFIX/include/linux
4、 創建boot-trap gcc,這個GCC沒有glibc庫的支持,所以只能用於編譯內核,bootloader等,後面創建C庫也要用到這個編譯器,所以創建它主要是為創建C庫做准備,如果只想編譯內核和bootloader那麼,就可以到此結束。
cd ../../build-dir/build-gcc
../../src-dir/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with-headers=$ERNEL_SOURCE_LOCATION/include –enable-language=c \
--disable-threads
然後修改src-dir/gcc-2.95.3/gcc/config/arm/t-linux文件,在
TARGET_LIBGCC2_CFLAGS中添加如下兩個定義
-Dinhibit-libc –D__gthr_posix_h
make
make install
這時$PREFIX/bin下創建了一些文件,主要創建了arm-linux-gcc。
5、 創建gblic
cd ../build-glibc
export CC=arm-linux-gcc
../../src-dir/glibc-2.2.4/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TARGET_PREFIX \
--enable-add-ons
make
make install
將glibc庫安裝完之後,我們要到$TARGET_PREFIX/lib這個目錄下修改libc.so文件,將其中
GROUP(/lib/libc.so.6 /lib/libc_noshared.a)
這個命令腳本中的/lib 的絕對路徑去掉, 也就是改為如下的形式
GROUP(libc.so.6 libc_noshared.a)
這樣下一步創建完整的編譯器時,才不至於導致錯誤.
6、 創建功能健全的GCC,並創建G++
在成功創建了libc之後,我們就可以創建功能豐富的GCC編譯器了,並且可以創建支持編譯C++程序的G++。
cd ../../src-dir
tar –xvzf ../setup-dir/ gcc-g++2.95.3.tar.gz
cd ../build-dir/build-gcc
export CC=gcc
../../src-dir/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enable-language=c,c++
然後修改src-dir/gcc-2.95.3/gcc/config/arm/t-linux文件,在
TARGET_LIBGCC2_CFLAGS中去除如下兩個定義
-Dinhibit-libc –D__gthr_posix_h
make
make install
7,至此我們成功的創建了ARM Linux的交叉編譯工具。
------------------------------------------------------
可以去www.arm16.com看看
❽ 如何在eclipse中配置arm交叉編譯環境
如何在eclipse中配置arm交叉編譯環境
我們可以想像 這里 應該被框架調用的可能性比較大了,那麼maprece 框架是怎麼分別來調用map和rece呢?
還以為分析完map就完事了,才發現這里僅僅是做了maprece 框架調用前的一些准備工作,
還是繼續分析 下 maprece 框架調用吧:
1.在 job提交 任務之後 首先由jobtrack 分發任務,
在 任務分發完成之後 ,執行 task的時候,這時 調用了 maptask 中的 runNewMapper
在這個方法中調用了 MapContextImpl, 至此 這個map 和框架就可以聯系起來了。
❾ 如何設置arm開發板交叉編譯工具鏈
如何設置arm開發板交叉編譯工具鏈
1.13.6 Compile菜單
按Alt+C可進入Compile菜單, 該菜單有以下幾個內容,如圖所示:
1. Compile to OBJ:將一個C源文件編譯生成.OBJ目標文件, 同時顯示生成的文件名。其熱鍵為 Alt+F9。
2. Make EXE file:此命令生成一個.EXE的文件, 並顯示生成的.EXE文件名。其中.EXE文件名是下面幾項之一:
1) 由Project/Project name說明的項目文件名。
2) 若沒有項目文件名, 則由Primary C file說明的源文件。
3) 若以上兩項都沒有文件名, 則為當前窗口的文件名。
3. Link EXE file:把當前.OBJ文件及庫文件連接在一起生成.EXE文件。
4. Build all:重新編譯項目里的所有文件, 並進行裝配生成.EXE文件。該命令不作過時檢查 (上面的幾條命令要作過時檢查, 即如果目前項目里源文件的日期和時間與目標文件相同或更早, 則拒絕對源文件進行編譯)。
5. Primary C file:當在該項中指定了主文件後, 在以後的編譯中, 如沒有項目文件名則編譯此項中規定的主C文件, 如果編譯中有錯誤, 則將此文件調入編輯窗口, 不管目前窗口 中是不是主C文件。
6. Get info:獲得有關當前路徑、源文件名、源文件位元組大小、編譯中的錯誤數目、可用空間等信息,如圖:
1.13.7 Project菜單
❿ 如何編譯arm-linux-gcc交叉編譯工具
交叉編譯工具鏈作為嵌入式Linux開發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嵌入式開發的項目進度和完成質量。由於目前大多數開發人員使用Windows作為嵌入式開發的宿主機,在Windows中通過安裝VMware等虛擬機軟體來進行嵌入式Linux開發,這樣對宿主機的性能要求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