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賢閑動氣者,真元一氣,分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是那本經,什麼意思
奇 經 八 脈 考
李時珍
凡人一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總為十五。(《難經》作「陰絡」、「陽絡」)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降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霈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素》未發之秘者也。八脈散在群書者,略而不悉﹔醫不知此,罔探病機,仙不如此,難安爐鼎。時珍不敏,參考諸說,萃集於左,已備學仙學醫者筌蹄之用雲。
Ⅱ 李時珍的著作是什麼
《本草綱目》
這是明朝醫學家李時珍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葯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葯物。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葯方。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葯物學的總結。這本葯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葯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在這部書中,李時珍指出了許多葯物的真正效用,如常山可治瘧疾,延胡索能夠止痛。他還舉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象用錫做盛酒器,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久而久之,會使飲酒的人慢性中毒。他在寫作中遇到難題時還跑到實地進行觀察。如看到舊本草中所說,穿山甲吞食螞蟻是通過鱗甲來誘捕。他覺得奇怪,認為百聞不如一見,他搞到一隻活穿山甲,仔細觀察了它的生活規律後,發現它是用舌頭吃螞蟻。他又解剖了穿山甲的胃囊,發現裡面競有螞蟻一升之多,於是寫下了這段記載。
李時珍就這樣認真刻苦,一絲不苟地寫下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由於他在書中批判了水銀「無毒」,久服「成仙」「長生」等說法,當時皇帝大臣都信道士們的水銀煉丹,所以這部著作大書商們都不敢出版,直到他死後於公元1596年才與讀者見面。出版後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到處傳播它,並進行翻刻,成為醫生們的必備書籍。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共收集531種現代葯物和制劑;其中採取《本草綱目》中的葯物和制劑就有100種以上。
Ⅲ 經絡學--求解釋。「內景隧道,惟返觀者照察之。」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
原文:「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虎龍升降、玄牝幽微之竅妙得矣。」「張紫陽《八脈經》雲:『凡人有此八脈,具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而紫陽《八脈經》所載經脈,稍與醫家不同。然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謬也!」
照字面意思解釋是李時珍說古代精通導引,達到返觀境界的人,能夠照察「內景隧道」。但用的是推測語氣,可見李時珍本人也沒達到返觀照察的境界,所以只是猜測。內視所見是實物嗎?我傾向於是導引者於意念中構建的虛擬景觀。
Ⅳ Fany在情書唱的一首歌!!!
首先聲明,我是一個武痴,利用多年時間,收集了大量武術資料,包含截拳道,少林武術,擒拿,太極拳,形意拳,詠春,八卦,點穴,雙截棍,鞭法,泰拳,女子防身術,八極門,華拳……現在貢獻出來,需要的朋友和我聯系。
我的qq是:729730017
msn: [email protected]
手機是:13107904138
│ 中國武術大辭典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武術大辭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0).pdf
│ 康戈武編著: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0).pdf
│
├—兵器譜
│ │ 兵器譜_WXY.exe
│ │ 少林兵器總譜秘本.rar
│ │
│ ├—刀術
│ │ 俠家單劍刀.pdf
│ │ 甩刀.rar
│ │ 苗刀.pdf
│ │ 郭瑞祥主編:苗刀技法(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4).pdf
│ │
│ ├—劍術
│ │ 《劍經》.pdf
│ │ 昆吾劍.pdf
│ │ 賈肇山:秘傳賈氏青萍劍(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8).pdf
│ │ 醉劍套路.mpg
│ │
│ ├—槍術
│ │ 邱丕相編著:棍入槍術入門與提高(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pdf
│ │ 陰把槍.pdf
│ │
│ ├—棍法
│ │ │ 《飛龍虎棍?雷仁生棍法》.pdf
│ │ │ 天啟棍實用棍法.pdf
│ │ │ 少林寺 三節棍表演.wmv
│ │ │ 棍術槍術入門與提高.pdf
│ │ │ 西北瘋魔棍實戰技法精選.pdf
│ │ │ 龍虎棍.pdf
│ │ │
│ │ ├—雙節棍
│ │ │ │ 二節棍入門教程.exe
│ │ │ │ 李小龍威猛雙節棍百日通教材.pdf
│ │ │ │
│ │ │ └—雙節棍視頻教學
│ │ │ │ st_收棍.rmvb
│ │ │ │ 一劍清風的精彩視頻.rmvb
│ │ │ │ 一劍清風的練習視頻.rmvb
│ │ │ │ 雙節棍入門十二式-李向偉.rm
│ │ │ │ 我耍雙節棍.wmv
│ │ │ │ 〔王子視頻〕精彩單雙棍.rmvb
│ │ │ │
│ │ │ ├—劍舞狂沙
│ │ │ │ │ show2005.rmvb
│ │ │ │ │ 劍舞狂沙棍法.rmvb
│ │ │ │ │ 劍舞狂沙的指間倒手分解動作.rmvb
│ │ │ │ │ 劍舞狂沙的正反阻指組合動作.rmvb
│ │ │ │ │ 劍舞狂沙的海邊雙節棍.rmvb
│ │ │ │ │ 劍舞狂沙的練習視頻.rm
│ │ │ │ │ 單手纏腕動作示範.rmvb
│ │ │ │ │ 雙節棍單手換法示範.rm
│ │ │ │ │ 雙節棍技術示範之滑鏈動作.rm
│ │ │ │ │ 滑鏈完全教學片(現場講解版).rmvb
│ │ │ │ │
│ │ │ │ ├—劍舞狂沙的視頻筆記16段
│ │ │ │ │
│ │ │ │ └—滑鏈動作3個
│ │ │ │
│ │ │ ├—雙截棍
│ │ │ │ 雙節棍教程之反彈.rm
│ │ │ │ 雙節棍教程之發力.rm
│ │ │ │ 雙節棍教程之基礎.rm
│ │ │ │ 雙節棍教程之定勢.rm
│ │ │ │ 雙節棍教程之換手.rm
│ │ │ │ 雙節棍教程之舞花.rm
│ │ │ │ 雙節棍教程之轉棍.rm
│ │ │ │
│ │ │ ├—雙手棍教室(李偉凡示範)
│ │ │ │
│ │ │ ├—木木
│ │ │ │
│ │ │ ├—竹林雙節棍棍法(單雙棍)
│ │ │ │
│ │ │ ├—韓國雙節棍教學片65段
│ │ │ │
│ │ │ └—〔龍魂棍法〕視頻9段欣賞
│ │ │
│ │ ├—棍術 槍術入門與提高
│ │ │
│ │ └—短棍&甩棍
│ │ $[截拳道短棍格鬥術教程].JKD.Concepts.&.FMA.-.Paul.Vunak.-.Filipino.Stick.Fighting.mpg
│ │ $伊魯山度短棍.pdf
│ │ $酷棍1.pdf
│ │ 甩棍.flv
│ │ 甩棍十日通.flv
│ │
│ ├—現代兵器
│ │ 槍支圖集.exe
│ │
│ ├—甄子丹
│ │ 甄子丹對吳京《殺破浪》.rm
│ │ 甄子丹精武門MV.wmv
│ │ 精武門 陳真踢館視頻.rm
│ │ 陳真與九鬼論武.rmvb
│ │ 陳真對九鬼.rmvb
│ │ 陳真對大師兄.rmvb
│ │ 陳真對武田信雄.rmvb
│ │ 陳真對比力斯.rmvb
│ │ 陳真對石井因明.rmvb
│ │ 陳真對石井宏.rmvb
│ │ 陳真挑戰霍元甲.wmv
│ │ 陳真海邊耍雙截棍.rmvb
│ │
│ └—鞭
│ 姜容樵著:寫真太師虎尾鞭(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pdf
│ 姜榮樵:寫真太師水磨鞭.pdf
│ 袖鞭--馬勝利.exe
│ 軌跡鏈鞭自學.exe
│
├—醫術&毒術
│ ├—中醫
│ │ │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清]陳夢雷等編52.exe
│ │ │ 《思考中醫》?chm.chm
│ │ │ 《思考中醫》電子書.pdf
│ │ │ 《秘授古脈法抄本》.exe
│ │ │ 《黃帝內經》.exe
│ │ │ 嚴振國主編:全身經穴應用解剖圖譜(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 2006).pdf
│ │ │ 中醫基礎理論.exe
│ │ │ 中醫寶典-按摩.chm
│ │ │ 中醫葯學高級叢書 針灸學.pdf
│ │ │ 中草葯彩圖手冊.1.pdf
│ │ │ 人體使用手冊.exe
│ │ │ 仲景方葯古今應用.pdf
│ │ │ 全息經絡刮痧法[y].pdf
│ │ │ 內科醫學筆記.exe
│ │ │ 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動畫.chm
│ │ │ 千金翼方.exe
│ │ │ 家用拔罐治病小竅門.pdf
│ │ │ 開啟中醫之門 運氣學導論.pdf
│ │ │ 本草綱目.pdf
│ │ │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txt
│ │ │ 男性病效方300首.pdf
│ │ │ 百症練功指南.pdf
│ │ │ 神農本草經.pdf
│ │ │ 秦伯未《中醫入門》.pdf
│ │ │ 穴位圗.exe
│ │ │ 脈經.pdf
│ │ │ 葯王神篇.pdf
│ │ │ 跌打秘方.exe
│ │ │ 道家養生功電子書.exe
│ │ │ 黃帝內經.exe
│ │ │
│ │ ├—中醫書籍700本
│ │ │
│ │ ├—中醫辭海
│ │ │ ├—中醫辭海(上冊)
│ │ │ │
│ │ │ ├—中醫辭海(下冊)
│ │ │ │
│ │ │ └—中醫辭海(中冊)
│ │ │
│ │ ├—拔罐療法治百病(第二版)
│ │ │
│ │ ├—李經緯 等主編《中醫大辭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 │ │
│ │ ├—趙友琴:醫學五千年-中醫部分(原子能出版社 1990)
│ │ │
│ └—馬繼興著:經典醫籍版本考(中醫古籍出版社 1987出版)
├—古武學
│ │ 48小時超級自衛術.pdf
│ │ 《中國古典武學秘籍錄 上卷》 .pdf
│ │ 《胎息經》注釋.pdf
│ │ 【胡維岳 胡益平】內家綜合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為了實戰而練.pdf
│ │ 中華武術世紀精華 第一卷《勝戰天機--傳統武術技擊精華》.pdf
│ │ 中央技擊學會 楊元編:國術大全(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pdf
│ │ 二林子技擊術.doc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體渾圓力訓練步驟.pdf
│ │ 內家拳舊聞.exe
│ │ 內硬十三太保橫練功.txt
│ │ 凌空點穴真訣.rar
│ │ 千金決.pdf
│ │ 古金兵器譜.umd
│ │ 字門正宗.CHM
│ │ 密宗秘法.pdf
│ │ 拳經拳法備要.exe
│ │ 斷骨殘筋術.pdf
│ │ 李練:武海拾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pdf
│ │ 武當點穴指法練習及其它.rar
│ │ 武術之家.chm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絕秘練功手冊.pdf
│ │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編寫小組編:武術講義(試用)(武漢體育學院 1977).pdf
│ │ 武當桶子功.pdf
│ │ 民國24年金鐵盦《四兩撥千斤空手入白刃真傳合刊》全一冊.pdf
│ │ 民間武功寶典:秘傳6步奪命功(鄒才能).pdf
│ │ 江湖殺手秘技.pdf
│ │ 活神仙點穴絕技.pdf
│ │ 渾圓功夫的內修方法.pdf
│ │ 爆發拳力自練法.pdf
│ │ 秘傳內家拳精選.pdf
│ │ 竹林錘譜.pdf
│ │ 第三輯 中國技擊精華 金一明.pdf
│ │ 第三輯 練功秘訣 金一明.pdf
│ │ 第二輯 陰陽八盤掌 任致誠.pdf
│ │ 紅日書生劉長春功法.pdf
│ │ 經穴秘密.pdf
│ │ 萇氏武技書(全).pdf
│ │ 象形原法真詮.pdf
│ │ 象形拳法真詮_薛顛著.pdf
│ │ 金家功夫初級.rar
│ │ 金恩忠 著:國術名人錄(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pdf
│ │ 骨法秘傳--搏擊術的極意(1).pdf
│ │ 骨法秘傳--搏擊術的極意.pdf
│ │ 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參考書武術編寫組:武術(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pdf
│ │ 龍筋虎骨金剛勁.pdf
│ │
│ ├—萬籟聲
│ │ 梁超群:萬籟聲技擊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4).pdf
│ │ 武術匯宗.rar
│ │ 武術匯宗_古拳譜叢書.rar
│ │
│ ├—八極門
│ │ 八極拳應手制敵法.PDF
│ │ 八極拳珍傳_11676898.rar
│ │ 八極拳(劉雲樵 著).pdf
│ │
│ ├—太極拳
│ │ │ 中華武術世紀精華第三卷登堂入室.pdf
│ │ │ 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_或躍在淵.exe
│ │ │ 劉登信:武當顧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pdf
│ │ │ 初練太極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txt
│ │ │ 吳圖南著:國術太極拳(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pdf
│ │ │ 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rar
│ │ │ 太極拳體用全書.rar
│ │ │ 太極拳全書.rar
│ │ │ 太極拳內功修煉法.rar
│ │ │ 太極拳理論大全.txt
│ │ │ 太極拳的經典拳術論文集(共52篇).rar
│ │ │ 太極拳講義.rar
│ │ │ 太極拳釋義-董英傑.rar
│ │ │ 太極推手精義.rar
│ │ │ 太極散手實戰手法演練.wmv
│ │ │ 太極松掤.txt
│ │ │ 武當三豐太極劍.wmv
│ │ │ 沈壽:太極拳論譚(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pdf
│ │ │ 王新午編著: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pdf
│ │ │
│ │ ├—三段(24式)太極拳
│ │ ├—吳氏太極拳
│ │ │ 孫南馨著:吳式方架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pdf
│ │ │ 王培生編著:吳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pdf
│ │ │
│ │ ├—和式太極拳
│ │ │ 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pdf
│ │ │
│ │ ├—孫氏太極拳
│ │ │ 孫劍雲:孫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pdf
│ │ │
│ │ ├—楊式太極拳
│ │ │ 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pdf
│ │ │ 王志遠著: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pdf
│ │ │ 王志遠著:楊式太極拳詮釋練習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pdf
│ │ │ 粟子宜著: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四川科學技術 2007).pdf
│ │ │ 陳龍驤等著:李雅軒楊氏太極劍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pdf
│ │ │
│ │ └—陳氏太極拳
│ │ │ 劉鵬:陳氏二路太極拳(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3){密碼:wesnwsjs}.pdf
│ │ │ 王西安著: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及單刀單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pdf
│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rar
│ │ │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馬虹.rar
│ │ │ 陳正雷大師著《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rar
│ │ │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顧留馨.rar
│ │ │ 陳氏太極拳.rar
│ │ │ 陳氏太極拳圖說.pdf
│ │ │ 陳照奎《陳式太極拳》復寫紙謄寫本.pdf
│ │ │
│ │ └—陳正雷老架
│ │
│ ├—少林武學
│ │ │ 《少林拳圖解》金佳福金一明.pdf
│ │ │ 《少林絕技》編寫組編:少林絕技——秘本珍本匯編(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pdf
│ │ │ 三路五子拳.pdf
│ │ │ 中國北派拳法入門.pdf
│ │ │ 中國少林拳競賽套路 拳術(黃凌海).pdf
│ │ │ 中國少林拳競賽套路 槍術(黃凌海).pdf
│ │ │ 中國少林禪密功.pdf
│ │ │ 中國正宗少林內勁一指禪氣功(闕巧根).pdf
│ │ │ 五拳考的源泉少林宗法圖說.pdf
│ │ │ 寫真少林棍法.djvu
│ │ │ 南少林五祖拳.pdf
│ │ │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法.pdf
│ │ │ 南少林魚拳.pdf
│ │ │ 名拳實用技擊:少林特功技擊術(石天敬).pdf
│ │ │ 少林-八段錦.pdf
│ │ │ 少林七十二絕技.exe
│ │ │ 少林七十二藝與武當三十六功(裴錫榮等編著).pdf
│ │ │ 少林七星單刀.pdf
│ │ │ 少林七星拳.pdf
│ │ │ 少林三絕_氣功.點穴.擒拿.pdf
│ │ │ 少林九節鞭.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與實戰術.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套路(72勢).pdf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108勢).pdf
│ │ │ 少林傳統功夫技擊——六合勁法.pdf
│ │ │ 少林傳統功法_南派真傳羅漢功 作者胡振國.pdf
│ │ │ 少林傳統套路精選.pdf
│ │ │ 少林八極拳.pdf
│ │ │ 少林六合門 第二集(孫崇雄 胡金煥 黃秀玉 高建清整理).pdf
│ │ │ 少林六合門.pdf
│ │ │ 少林六和門黑虎拳.pdf
│ │ │ 少林兵器總譜秘本.pdf
│ │ │ 少林內功五形拳.pdf
│ │ │ 少林內功秘傳.pdf
│ │ │ 少林內勁一指禪中級功法(姚金聖).pdf
│ │ │ 少林內勁一指禪功.pdf
│ │ │ 少林內勁一指禪扳指功(王京).pdf
│ │ │ 少林內勁一指禪高級功法.pdf
│ │ │ 少林內勁一指禪(李培海).pdf
│ │ │ 少林內氣外放功.pdf
│ │ │ 少林內氣外放功(姜立中 林舜容).pdf
│ │ │ 少林刀術精華.pdf
│ │ │ 少林功夫叢書 少林三大名拳 炮拳?大洪拳?六合拳.pdf
│ │ │ 少林匕首(劉振海編著).pdf
│ │ │ 少林北派鎮三棍.wmv
│ │ │ 少林十三抓.pdf
│ │ │ 少林十二鉤.pdf
│ │ │ 少林十大武藝.pdf
│ │ │ 少林十路鎮山拳.pdf
│ │ │ 少林千把攥.pdf
│ │ │ 少林基本功十大功法-秦慶豐.pdf
│ │ │ 少林大羅漢拳.flv
│ │ │ 少林大金剛拳.pdf
│ │ │ 少林太祖大力金剛掌秘功.pdf
│ │ │ 少林實用防身醉拳.pdf
│ │ │ 少林寺內外功真傳(梁寶貴 著).pdf
│ │ │ 少林寺內外功真傳(梁寶貴著).pdf
│ │ │ 少林寺護身暗器簡略其一.doc
│ │ │ 少林寺拳棒闡宗.pdf
│ │ │ 少林寺朝陽拳》張瀏青主編;(釋)果松示範.pdf
│ │ │ 少林寺朝陽拳.pdf
│ │ │ 少林寺武學.exe
│ │ │ 少林寺武術網路全書.pdf
│ │ │ 少林寺秘方集錦.pdf
│ │ │ 少林寺資料集.djvu
│ │ │ 少林寺長護心意門拳.pdf
│ │ │ 少林小架(內部培訓版).pdf
│ │ │ 少林強身內功(李良根 李琳著).pdf
│ │ │ 少林打擂秘訣.pdf
│ │ │ 少林護身暗器秘傳.pdf
│ │ │ 少林拳圖解-金陵金佳福 維揚金一明合編.pdf
│ │ │ 少林拳在日本(宗道臣).pdf
│ │ │ 少林拳術秘訣.pdf
│ │ │ 少林拳術秘訣考證.pdf
│ │ │ 少林拳術精選.pdf
│ │ │ 少林拳術秘訣.pdf
│ │ │ 少林拳譜精要.txt
│ │ │ 少林指禪功.pdf
│ │ │ 少林散打(韓紹武).pdf
│ │ │ 少林梅花樁精拳-范應蓮編著.pdf
│ │ │ 少林棍棒技巧.pdf
│ │ │ 少林棍棒技巧(粟勝夫 蔡仲林).pdf
│ │ │ 少林棍法圖說-程宗猷著.pdf
│ │ │ 少林棍法闡宗.pdf
│ │ │ 少林正宗七十二藝.pdf
│ │ │ 少林正宗拳經.pdf
│ │ │ 少林正宗氣功.pdf
│ │ │ 少林正宗練步拳.pdf
│ │ │ 少林武功點穴秘笈.exe
│ │ │ 少林武功(《少林武功》編寫組編).pdf
│ │ │ 少林武當考?太極拳與內家拳?內家拳 唐豪著.pdf
│ │ │ 少林武術—八極拳法:小架八極拳六十四手炮.pdf
│ │ │ 少林武術—炮捶、大紅拳.pdf
│ │ │ 少林武術精華(王長青__鄭忠孝編著).pdf
│ │ │ 少林武術要略.pdf
│ │ │ 少林武術:連手短打 達磨杖(高德江編著).pdf
│ │ │ 少林武術:連手短打.pdf
│ │ │ 少林氣功內勁一指禪教程(王瑞亭)(1).pdf
│ │ │ 少林氣功內勁一指禪教程(王瑞亭).pdf
│ │ │ 少林氣功瑰寶-內勁一指禪(徐鶴年).pdf
│ │ │ 少林氣勁內勁一指禪功法.pdf
│ │ │ 少林瘋魔棍法闡宗.pdf
│ │ │ 少林破壁.pdf
│ │ │ 少林秘技:羅漢散手108招(劉玉增).pdf
│ │ │ 少林空門樁(李夫).pdf
│ │ │ 少林粘衣閃翻門拳法精粹——滾躺翻地功術 .txt
│ │ │ 少林紅拳(王西乾整理).pdf
│ │ │ 少林絕技心意把圖解.doc
│ │ │ 少林羅漢十八手(德建).pdf
│ │ │ 少林羅漢拳.pdf
│ │ │ 少林羅漢拳絕技(實戰卷) 高翔主編.pdf
│ │ │ 少林羅漢拳絕技(拳功卷) 高翔主編.pdf
│ │ │ 少林螳螂拳(蘇龍著).pdf
│ │ │ 少林豹竄拳.pdf
│ │ │ 少林達摩易筋經.pdf
│ │ │ 少林迷蹤羅漢拳.pdf
│ │ │ 少林金剛功法(楊維著)(1).pdf
│ │ │ 少林金剛功法(楊維著).pdf
│ │ │ 少林金剛拳.pdf
│ │ │ 少林金剛硬氣功.pdf
│ │ │ 少林鎮門拳.pdf
│ │ │ 少林長護心意門拳.pdf
│ │ │ 少林門太祖小戰拳.pdf
│ │ │ 少林飛龍拳(劉世君_著).pdf
│ │ │ 少林雞爪鐮.pdf
│ │ │ 少林鷹爪十三抓(楊維).pdf
│ │ │ 嵩山少林拳法.pdf
│ │ │ 嵩山少林武術基本功(劉振海).pdf
│ │ │ 德虔 素法:少林九節鞭(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1989).pdf
│ │ │ 德虔、德炎:《少林棍法大全》.pdf
│ │ │ 德虔:少林劍法秘傳(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89)#有缺頁#.pdf
│ │ │ 日本少林寺拳法(台灣版).pdf
│ │ │ 楊維:少林鷹爪十三抓(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pdf
│ │ │ 民國10年朱鴻壽《少林拳法圖說》.pdf
│ │ │ 民國版少林迷蹤羅漢拳.pdf
│ │ │ 泉州少林古拳譜注譯 鄭昆明著.pdf
│ │ │ 王竹林:易筋經圖說 意氣功辭解(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pdf
│ │ │ 神州武功精粹:中國三大武功流派少林、武當、峨嵋功法(裴錫榮等主編).pdf
│ │ │ 秘本石頭拳詳細圖解.pdf
│ │ │ 羅漢氣功_少林十三功.pdf
│ │ │ 達摩秘功.pdf
│ │ │ 閻德華 著:少林破壁(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pdf
│ │ │ 闕巧根少林內勁一指禪.pdf
│ │ │ 陳鐵生:少林宗法圖說.pdf
│ │ │ 韓廣玖編著:羅漢伏虎拳(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4).pdf
│ │ │ 高德江:少林擒拿術披身刀(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6).pdf
│ │ │
│ │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之功力拳
│ │ │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之功力拳(上).pdf
│ │ │ 南少林秘傳功力拳之功力拳(下).pdf
│ │ │
│ │ ├—少林五形八法拳套路(72勢)
│ │ │
│ │ ├—少林寺拳棒闡宗
│ │ │ 少林寺拳棒闡宗(上).pdf
│ │ │ 少林寺拳棒闡宗(下).pdf
│ │ │
│ │ ├—少林寺武術網路全書.pdg
│ │ │ │
│ │ │ ├—少林寺武術網路全書 第一部 少林護身暗器秘傳
│ │ │ │
│ │ │ ├—少林寺武術網路全書 第三部 少林兵器總譜
│ │ │ │
│ │ │ ├—少林寺武術網路全書 第二部 少林拳術圖解
│ │ │ │
│ │ │ └—少林寺武術網路全書 第四部 少林絕技
│ │ │
│ │ ├—少林拳法精粹
│ │ │
│ │ ├—少林武術氣功自學教材上冊.pdg
│ │ │
│ │ └—易筋經?洗髓經
│ │ 2006年《精武》雜志「易筋經專題」系列.doc
│ │ 《易經洗髓》現代整理版.pdf
│ │ 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pdf
│ │ 少林易筋經.rm
│ │ 少林達摩易筋經.exe
│ │ 易筋內功運身圖說.chm
│ │ 易筋經二十四式圖說.djvu
│ │ 易筋經.exe
│ │ 易筋經_五禽戲_八段錦_.rm
│ │ 洗髓經.exe
│ │ 溫奇聲:江寧甘鳳池易筋經秘法(台北逸文武術文化 2006).pdf
│ │
│ ├—形意門
│ │ │ 《形意母拳》姜容樵著.pdf
│ │ │ 凌善清:形意拳圖譜(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年).pdf
│ │ │ 劉殿琛 著:形意拳術抉微(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pdf
│
Ⅳ 一李時珍的作品有哪些
李時珍的著作尚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傳世;還有《命門考》《瀕湖醫案》《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天傀論》《白花蛇傳》等,皆佚。
1、《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凡16部、52卷,約190萬字。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葯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葯物374種,合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共輯錄古代葯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葯物形態圖1100餘幅。
這部偉大的著作,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的糾正了以前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很多重要發現和突破。是到16世紀為止中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葯學著作。
2、《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李時珍晚年所著,以號命書,是為「瀕湖脈學」。《瀕湖脈學》語言簡明,論脈清澈,不但把臨床復雜脈象總結歸納成基本的27種脈象,而且還把主要內容,即脈象、相類脈鑒別、脈象主病,皆以韻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誦記,因此上其書流傳深廣,歷來受醫家推崇。
《瀕湖脈學》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為中醫典範之作。
3、《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約撰於1577年,1卷。本書考證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5)奇經八脈考pdf擴展閱讀: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縣)人,生於世醫之家。祖父為鈴醫。父李言聞,字子郁,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
著有《四診發明》、《奇經八脈考》、《蘄艾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兄名果珍。李氏14歲中秀才,三次赴武昌鄉試未中,遂專志於醫。
李氏博學多藝,鄉試失利後,從理學家顧日岩處學過經學。上自經典,下及子史百家,靡不閱覽,對理學有很深造詣。李氏承家學,閱讀醫書,教授生徒,為貧民治病,多不取值。1548年,治癒富顧王朱厚之子,被聘為楚王府奉祠,掌管良醫所,被薦為太醫院判。
1552年,李氏開始搜集材料,為編著《本草綱目》作準備。李氏編著《本草綱目》,以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為藍本,集唐、宋諸家本草之精萃,益金、元、明各家葯藉之不足、繼承我國本草研究的傳統,獨辟蹊徑,把本草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李氏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達到一個新水平。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氏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歷史考證方法。
觀察和試驗是本草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時珍對葯物採用親自採集、仔細觀察,以得其真的方法,獲得很大成功。
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任務,分類使葯物研究體系化,關鍵還是如何確立分類的標准。李時珍打破本草學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使分類體系更為科學化。
除三界十六部分類法,他還在陶弘景主治葯分類法基礎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葯分類法,創立了葯物歸經分類法。
李時珍為弄清每味葯物,提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八項任務,這八項不是每味葯全有,有的五項、六項不等。實際上是對每味葯既作出系統分析,又進行了全面綜合,而在分析基礎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綜合。
批判繼承和調查研究是李時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葯,總是先參考諸家本草,考核諸家異同,用自己觀察試驗結果,加以參證:《本草經》中只載枸杞之名,未言明葯用部位;《名醫別錄》指出根大寒,子微寒;
《葯性論》謂枸杞甘平、子、葉皆同,《本草衍義》說枸杞是梗皮,李時珍說:「竊謂枸杞:苗、葉,味苦甘而氣涼;根,味淡氣寒;子,味甘氣平,氣味既殊,則功用當別。
此後人發前人未到之處也」。李氏經過研究,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前人未到之處」,這種精神,貫穿於他的全部研究活動中。
李氏躬親實踐,廣泛向勞動人民學習,注意調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薟一葯,眾說紛壇,有謂似酸漿,有說為蒼耳,有曰即地菘;李氏經過廣泛征詢,聚諸草諦視,得出薟即豬膏母之確論,他從京師還,見車夫用旋復花治跌打損傷,遂肯定其益氣續筋,補勞損之功。
鄰家小兒食積,偶取羊食之,歸而大吐愈,李氏因此首載此品種入本草。他從獵戶口中知虎骨強志壯神之功能;從菜農處明確芸苔即油菜,從工人處學得防止采礦中毒之法,山人、漁翁、農夫、皮匠、獵戶,都是他的老師,使他從調查研究中獲益非淺。
歷史考證方法是李氏常用的科學方法。通過文獻考柬,《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來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經中得到的醫葯知識。經過歷史考證,指出「按《本經》胡麻亦名巨勝,《抱朴子》雲,巨勝一名胡麻,以黃麻於及大藜子偽為胡麻,誤而又誤矣,不可不辨」。
李氏主張人定勝天,通過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堅定了這一信念,認為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葯性下沉者,用酒引之使其升;
升浮者以咸寒葯引之使降,李氏昭示迷信神仙說之誤,批判服食飛升舉之謬,服金銀,為賴水谷血肉之軀所不堪,「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說;服食成仙「誤食之罪,通乎天下」,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李氏治學嚴謹,對未知事物,常用「未審然否」?「亦無所詢征,妨附於子,以俟博識」,作為結語。
1578年,《本草綱目》撰成。1580年,李氏赴太倉訪王世貞求序。李氏歿後,方得刊行。書印行後,節譯成全譯成日、朝、拉丁、德、英、法、俄諸種文字,流行全世界。英·李約瑟說:「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瀕湖脈學》1卷,撰於1564年。李氏強調四診合參,反對單以脈診決病。至於論脈,將24脈分為七表、八里、九道,把浮、大、數、動、滑劃為陽,沉、短、澀、弱、微劃為陰。
《奇經八脈考》,約撰於1577年,1卷。本書考證歷代文獻,對奇經循行和主病,詳加說明,且附已見。
李氏臨證,推崇張元素,重辨病證,立法嚴謹,用葯得當。治療時,或化裁古方,或自組新方,或用民間單驗方,多有良效。
李氏提出命門在兩腎之間,為趙獻可所發揮;指出「腦為元神之府」,肯定腦為全身中樞的功能。尚著有《命門考》、《集簡方》、《白花蛇傳》、《脈訣考證》等,已佚。《綱目》一書,乃父乃子及弟子龐鹿門均參與編寫,次子建元為書繪圖,可謂以李時珍為主的集體著作。
Ⅵ 奇經八脈考有沒有翻譯為現代文的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考
Ⅶ 古代著名醫案都有啥
中醫治病時對有關症狀、處方、用葯等的記錄,多用做書名,如清代葉天士的《臨證指南醫案》、近人秦伯未的《清代名醫醫案》等 即病案。是醫生治療疾病時辨證、立法、處方用葯的連續記錄。漢代名醫淳於意創造性地記載了自己治療的二十五例醫案,當時稱為《診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職業、病理、辨證、治療、預後等。後世醫家有將自己所治療的病案記錄整理而為個人醫案者。也有專門選取古今名家醫案匯編成冊者,如《名醫類案》,《續名醫類案》,《古今醫案按》等。 中醫醫案起源很早,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據《周禮》記載,當時的醫生已有關於疾病名稱及治療結果的記錄,但其作用主要是用於評定醫生的療效,從而確定其等級,以發薪俸。此外,《左傳》及先秦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關於醫家診治疾病的記載,均可視為醫案之雛形。現今所見最早有實際內容的醫案,為《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所載扁鵲治趙簡子、虢太子、齊桓侯三案及淳於意的診籍。尤其後者,被視為後世醫家之濫觴。淳於意診籍共25則,每則載有患者姓氏、住址、職務、病名、脈象、治法及預後等內容,涉及內、外、傷、婦、兒各科病證。診法以脈為主,兼有病機分析。治法有葯物、針刺、熏洗等,用葯或湯或丸或酒。更可貴的是,除治癒者外,診籍還記錄了10個死亡病例,這種事實求是的態度,反映了早期醫案朴實無華的風格特點。 秦漢以降,醫學崇尚方書,直至隋唐五代,醫案未能取得突破性發展。這一時期,醫案散見於醫籍和文史書中,數量少,內容簡。如《千金要方》所載數案,多為孫思邈自治案,目的主要是用以證明某方、某葯的療效,缺乏對病證的詳細描述及分析。盡管如此,這一時期的醫案,仍有其朴實典雅、醫文融會等可取之處,從中亦可得到啟迪。 宋金元時期為醫案空前發展的階段。醫案專著開始出現、醫籍附案逐漸增多、醫家立案蔚然成風、醫案風格異彩紛呈,是這一時期醫案發展的主要特點。 宋·許叔微的《傷寒九十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案專著。該書將常見的傷寒病證方分為90種,每證一案。立案嚴謹,內容全面完整,且以《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為依據,對醫案加以剖析,頗有啟發。清代醫家餘震稱贊本書:「所存醫案數十條,皆有發明,可為後學楷模。」 醫籍附案雖起源很早,但較為零散,比較集中的醫籍附案,實始於宋。如錢乙《小兒葯證直訣》卷中,載兒科醫案23則,涉及病證十幾種,或分析病因病機,或闡明方葯運用,充分體現了錢氏的兒科學術特點。此書不僅以論附案為其特點,而且也是最早的專科醫案。此外許叔微的《普濟本事方》以及這一時期眾多醫家的醫著,也大都附有醫案。如楊介、孫兆、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陳自明、王好古、羅天益、滑壽等,均有醫案傳世。隨著醫案的增加,其形式、風格及敘案方式亦有所變化。如有的以論附案,有的夾論夾案,有的邊論邊案,但目的均在於以案證理。 如張子和醫案,見於《儒門事親》,約200餘則,其案記述病因、辯證、治法、立方較詳,用葯多主寒涼,擅用汗、吐、下三法,體現了張子和以攻邪為主的學術特點。李東垣醫案,散見於《脾胃論》、《蘭室秘藏》二書,述案周詳,辯證確切,處方葯多量輕,擅用升陽益氣之法,反映了李東垣善於扶正祛邪、顧護正氣的風格。朱丹溪醫案,流傳較多,多以夾敘夾議的寫法,闡明其滋陰降火的學術特點。 上述醫案,不僅充分反映了各醫家不同的學術觀點、豐富的臨床經驗,同時也為後世醫案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醫案發展至明代,各方面均漸趨成熟。個人醫案專著大量增加,醫案類書出現,以及對醫案開始進行研究,是這一時期醫案成熟的重要標志。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明代個人醫案專著約有30餘種。較有代表性的如《石山醫案》、《周慎齋醫案》、《孫文垣醫案》、《王肯堂醫案》《奇效醫述》、《易氏醫案》、《李中梓醫案》等。此外醫籍附案的數量和種類也大大超過前代,如《景岳全書》、《滇南本草》、《醫宗必讀》、《本草綱目》、《針灸大成》、《醫學正傳》、《外科正宗》、《一草亭目科》、《濟陰綱目》等書,所附醫案數量可觀,涉及臨床各科。在醫案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主要表現在: ①內容完整、客觀; ②格式多樣、規范; ③說理透徹、詳明; ④文筆秀美、流暢。 更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醫案類書--《名醫類案》。該書為江瓘編著,12卷,薈集明代以前歷代醫家醫案及經史百家中所載醫案近3000例,以病證分為205門。所載醫案以內科為主,兼及外、婦、五官各科。每案記醫者姓名及患者年齡,體質、症狀、診斷、治法、方葯等,而且許多醫案附有夾注或按語,以「宣明往范,昭示來學,既不詭於聖經,復易通乎平俗」。該書不僅開我國醫案類書之先河,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古代醫案的專著。所載諸案,不僅反映了所輯前賢的精湛醫術及臨證經驗,而且為研究這些醫家的學術思想留下了寶貴資料。 此期除了對醫案的廣泛性研究外,一些醫家還開始對醫案的書寫格式與規范進行了專門研究。首先是《韓氏醫通》提出醫案要「望、聞、問、切、論、治六法必書」,並示以格式。其後吳昆在《脈語》中對此又作了修改和補充,提出了「七書一引」的書寫方法,對醫案的書寫內容和格式做了更為詳細的說明。這些觀點的提出,起到了促進醫案向規范化、科學化發展的作用,對後世醫案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清代是醫案發展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不僅有大量的醫案問世,而且書寫和編纂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理論與臨床的結合更加緊密,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醫學術的發展。概括本時期醫案的特點,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 醫案大量涌現,形式種類多樣。 經初步統計,清代醫家撰寫的醫案專著達200餘種。就著作的形式而言,門類俱全,風格多樣,既有個人醫案、醫案類書、醫案叢書,又有專科醫案、專題醫案、會診醫案、醫案評注及宮廷醫案等。就編寫形式而言,匠心獨運,各具特色,如有的敘證簡要,寓意深刻;有的詳說細解,記敘明暢;有的善引經典,重在說理;有的強調治法,示人規矩;有的脈因證治,井然有序。 ⑵ 醫家重視醫案,立案已成風尚。 清代醫案之所以有所成就,在於醫家們對醫案的普遍關注。一方面醫家對前賢醫案倍加珍視,如餘震曾雲:「成案甚多,醫之法在是,法之巧亦在是,盡可揣摩。」(《古今醫案按·序》)王燕昌亦雲:「名醫立案,各有心得,流傳既久,嘉惠無窮。蓋臨證多則閱理精,練事深則處方穩,此前賢醫案所以可貴也。」(《王氏醫存·凡例》)另一方面,醫家對個人撰寫醫案格外重視,徐靈胎指出:「故治病之法,必宜先立醫案。」王達士《醫權初編》亦雲:「醫者立方,當先立案。」足見當時醫家書寫醫案已蔚然成風。傳世醫案較有影響的如喻昌《寓意草》、馬元儀《印機草》、尤在涇《靜香樓醫案》、齊有堂《齊氏醫案》、《王九峰臨證醫案》、顧曉瀾《吳門治驗錄》、《吳鞠通醫案》、王孟英《王氏醫案》、蔣寶素《問齋醫案》、謝映廬《得心集醫案》、《費伯雄醫案》、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余聽鴻《診余集》等等,枚不勝舉,可謂名家輩出,各領風騷。各案雖風格有所差異,但都反映了各自獨特的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為後人所稱道。 ⑶ 重視醫案研究,大量合刊匯編。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除記載了60多則疑難雜證病案外,還於開篇「先議病後用葯」之後,撰「與門人訂議病式」。「議病式」在韓懋、吳昆等人的基礎上,對撰寫醫案的內容與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
Ⅷ 奇經八脈考的奇經八脈的共同生理功能為
1.進一步加強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如督脈能總督一身之陽經;任脈聯系總任一身之陰經;帶脈約束縱行諸脈。二蹺脈主宰一身左右的陰陽;二維脈維絡一身表裡的陰陽。即奇經八脈進一步加強了機體各部分的聯系。
2.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十二經脈氣有餘時,則蓄藏於奇經八脈;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則由奇經「溢出」及時給予補充。
3.奇經八脈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恆之府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之間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聯系。
Ⅸ 奇經八脈考的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循行部位: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後至尾骶部的長強穴,沿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上至巔頂的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
2.分支:第一支,與沖、任二脈同起於胞中,出於會陰部,在尾骨端與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的脈氣會合,貫脊,屬腎。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沖、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人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3.生理功能
(1)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穴,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
(2)反映腦、腎及脊髓的功能: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腎、脊髓的關系十分密切。
(3)主生殖功能:督脈絡腎,與腎氣相通,腎主生殖,故督脈與生殖功能有關。 1.循行部位: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於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部(天突穴),到達下唇內,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於督脈之齦交穴,再分別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於足陽明經。
2.分支:由胞中貫脊,向上循行於背部。
3.生理功能
(1)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脈循行於腹部正中,腹為陰,說明任脈對一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總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陰經在小腹與任脈相交,手三陰經借足三陰經與任脈相通,因此任脈對陰經氣血有調節作用,故有「總任諸陰」之說。
(2)調節月經,妊養胎兒:任脈起於胞中,具有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1.循行部位:起於胞宮,下出於會陰,並在此分為二支。上行支:其前行者(沖脈循行的主幹部分)沿腹前壁挾臍(臍旁五分)上行,與足少陰經相並,散布於胸中,再向上行,經咽喉,環繞口唇;其後行者沿腹腔後壁,上行於脊柱內。下行支:出會陰下行,沿股內側下行到大趾間。
2.生理功能
(1)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串全身,為總領諸經氣血的要沖。當經絡臟腑氣血有餘時,沖脈能加以涵蓄和貯存;經絡臟腑氣血不足時,沖脈能給予灌注和補充,以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正常生理活動的需要。故有「十二經脈之海」、「五臟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稱。
(2)主生殖功能:沖脈起於胞宮,又稱「血室」、「血海」。沖脈有調節月經的作用。沖脈與生殖功能關系密切,女性「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這里所說的「太沖脈」,即指沖脈而言。另外,男子或先天沖脈未充,或後天沖脈受傷,均可導致生殖功能衰退。
(3)調節氣機升降:沖脈在循行中並於足少陰,隸屬於陽明,又通於厥陰,及於太陽。沖脈有調節某些臟腑(主要是肝、腎和胃)氣機升降的功能。 1.循行部位: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穴,繞身一周,並於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髖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2.生理功能:約束縱行的各條經脈,司婦女的帶下。 1.循行部位: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通過內踝上行,沿大腿的內側進入前陰部,沿軀干腹面上行,至胸部人於缺盆,上行於喉結旁足陽明經的人迎穴之前,到達鼻旁,連屬眼內角,與足太陽、陽矯脈會合而上行。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的運動。 1.循行部位: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足太陽經的申脈穴,沿外踝後上行,經下肢外側後緣上行至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眼內角。與足太陽經和陰驕脈會合,再沿足太陽經上行與足少陽經會合於項後的風池穴。
2.生理功能:控制眼睛的開合和肌肉運動。
陽蹺脈 1.循行部位:陰維脈起於足內踝上五寸足少陰經的築賓穴,沿下肢內側後緣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再上行交於任脈的天突穴,止於咽喉部的廉泉穴。
2.生理功能:維脈的「維」字,有維系、維絡的意思。陰維具有維系陰經的作用。 1.循行部位:陽維脈起於足太陽的金門穴,過外踝,向上與足少陽經並行,沿下肢外側後緣上行,經軀幹部後外側,從腋後上肩,經頸部、耳後,前行到額部,分布於頭側及項後,與督脈會合。
2.生理功能:維系陽經。
Ⅹ 李時珍是如何為撰著《奇經八脈考》等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時珍的名氣在京城越來越大,朝廷封了個正六品太醫院院判給他當。官不算小,也有了權。李時珍利用這點職權,可以出入太醫院的葯王廟、壽葯房和御葯庫了。
葯王廟里保存著一個針灸銅人模型,它是北宋針灸學家、太醫王惟一總結了歷代針灸醫家的實踐經驗,設計鑄造的。王惟一在模型上面刻出穴位,標注名稱,並且寫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為文字說明,這就大大方便了針灸的實際操作。明代又復制了一個針灸銅人,供在葯王廟里。李時珍以前就讀過《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銅人針灸經》,現在有機會通過實際模型仔細辨認人身上的各個穴位的實際位置,他感到莫大的興奮,他雖不是針灸醫生,但仍舊把每個腧穴、經絡的理路都臨摹下來,這對他後來撰著《奇經八脈考》等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