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集外集pdf

集外集pdf

發布時間:2022-06-25 05:44:56

Ⅰ 電子書的格式.pdf有什麼優勢呢

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文件格式是Adobe公司開發的電子文件格式。這種文件格式與操作系統平台無關,也就是說,PDF文件不管是在Windows,Unix還是在蘋果公司的Mac O S操作系統中都是通用的。這一特點使它成為在Internet上進行電子文檔發行和數字化信息傳播的理想文檔格式。越來越多的電子圖書、產品說明、公司文告、網路資料、電子郵件開始使用PDF格式文件。PDF格式文件目前已成為數字化信息事實上的一個工業標准。

Adobe公司設計PDF文件格式的目的是為了支持跨平台上的,多媒體集成的信息出版和發布,尤其是提供對網路信息發布的支持。為了達到此目的,PDF具有許多其他電子文檔格式無法相比的優點。PDF文件格式可以將文字、字型、格式、顏色及獨立於設備和解析度的圖形圖像等封裝在一個文件中。該格式文件還可以包含超文本鏈接、聲音和動態影像等電子信息,支持特長文件,集成度和安全可靠性都較高。

PDF文件使用了工業標準的壓縮演算法,通常比PostScript文件小,易於傳輸與儲存。它還是頁獨立的,一個PDF文件包含一個或多個「頁」,可以單獨處理各頁,特別適合多處理器系統的工作。此外,一個PDF文件還包含文件中所使用的PDF格式版本,以及文件中一些重要結構的定位信息。正是由於PDF文件的種種優點,它逐漸成為出版業中的新寵。

對普通讀者而言,用PDF製作的電子書具有紙版書的質感和閱讀效果,可以「逼真地」展現原書的原貌,而顯示大小可任意調節,給讀者提供了個性化的閱讀方式。由於PDF文件可以不依賴操作系統的語言和字體及顯示設備,閱讀起來很方便。

這些優點使讀者能很快適應電子閱讀與網上閱讀,無疑有利於計算機與網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大家喜愛的電子書籍,多採用PDF文件格式,比如市場上比較流行的金庸作品集電子版就是用PDF格式製作的。

Adobe公司以PDF文件技術為核心,提供了一整套電子和網路出版解決方案,其中包括用於生成和閱讀PDF 文件的商業軟體Acrobat和用於編輯製作PDF文件的Illustrator等。

Adobe還提供了用於閱讀和列印亞洲文字,即中日韓文字所需的字型包。

目前,製作PDF文件的方法一般有三種:

應用轉換工具由其他格式文件(如DOC、HTML等)生成。

從包含Postscript頁面描述語言的文件轉換生成。

直接用特定應用程序製作(如使用Illustrator8.0)。

一、從其他格式文件生成PDF文件

Adobe公司的Acrobat4.0是一個集成了Postscript和PDF相關工具的軟體開發包,其中有生成PDF文件所需要的PDFWriter、Acrobat Distiller、Acrobat Exchang e、Acrobat Catalog、Acrobat Capture Plug-ins、Acrobat Scan 、Postscript Printer Driver等軟體。Acrobat4.0可以從Adobe公司的主頁ht tp://www.adobe.com上下載,但注意這是一個商業產品。

Ⅱ 魯迅的詳細資料包括他寫的名言,詩句,文章

魯迅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

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魯迅用過的筆名
干凡 飛迅 直庚 樹俟 獨洛 敖隼 旁斡預 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飛斐 冬華 樂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動軒 仲度 華圉 自樹 許遐 許霞 迅行 葦索 杜斐 何干 一尊 余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余 荀繼 茹蒓 樹人 候堂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干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郁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魯迅 尊古 游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沖 孺牛 小孩子 豐之餘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華約瑟 齊物論 杜德機 何家干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周樹人 周樟壽 周豫才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ELEF
旅滬記者 宴之教者 楮冠病叟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閑書屋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改良派展開大規模的論戰時,魯迅站在革命派一邊,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1918年至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旁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迅開始接觸馬列主義,閱讀過《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來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反革命政變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徹底放棄了進化論思想。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

Ⅲ 誰有《魯迅文集》或魯迅相關作品集的(全集哦)TXT電子書的,發給我一下,[email protected] ,謝謝

鏈接:

提取碼:mcp7

《魯迅全集》是一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魯迅。書中包括魯迅著作、文章、書信等內容。

Ⅳ 嚴凌君編著得<白話的中國> 電子版哪有下載

重在建構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園——讀嚴凌君《讀書課》系列教材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3 更新時間:2007-6-24

作者:xuhonghui 郵箱:[email protected]

錢理群

簡直不敢相信,這厚厚的六大卷書竟出自於一位普通的中學老師一人之手。——我編過類似的中學生課外讀物:《新語文讀本》,我們是動員了十多位朋友,先後折騰了兩年,才編出來的,其中的艱苦,我是深有體會的。因此,我懂得這數百萬字的份量。
我更驚異於編著者給他的孩子,以及我們這些成年人,展現了一個如此廣大,如此豐厚,又如此美好的人文空間。這些天,我都徜徉其間,如痴如醉,樂不思出,它讓我忘記了一切:忘記了戰爭的瘋狂,病毒的猖獗,以及自己身體的不適。我深信,編給中學生讀的書,要讓孩子們喜歡與感動,首先我們成年人自己要喜歡與感動;自己不喜歡、無興趣的,千萬不要硬塞給我們的孩子:這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
對於一直在關注、思考中學語文教育的我,這套書更有一種特殊的意義。當我發現在許多重要的教育理念、編輯思想上,我,以及我們《新語文讀本》的朋友與本書的編者嚴凌君確有相通之處,自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欣慰感,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反映了一種共同或類似的教育思潮的;而當我進一步發現,嚴老師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比我們更為深入,有許多屬於他自己的獨立創造與開拓,更是感到由衷的喜悅。這正是我要感激嚴凌君先生以及他的學生的:他們的試驗激發與深化了我的思考。於是,我一邊讀,一邊隨手記下了不喚自來的種種感想,思緒,現在整理成文,就算是我的讀書筆記吧。
(一)
嚴凌君在他的《化育天下學子是讀書——「〈青春讀書課〉讀本」的思路與探索》里,一開始就談到了「兩種『不讀書』的學生」——
「這樣的學生是常見的:自入學以來,接受十二年的系統語文學習,但高中畢業了,卻仍然沒有學會讀書——既沒有自學的興趣,也沒有讀書的方向,更沒有讀書的方法與審美意識。一個連書都不會讀的中學生,它接受的語文教育是合格的嗎?
「另一類學生功課優秀,考試分數高,能夠順利考上大學——目前形勢,絕大部分是進修文科之外的專業,有可能,他們一生的人文功課,就是中學時代那幾本教科書。此後,它可能再也沒有興趣去看那些非專業的不實用的『閑書』,從此與文學和文化名著絕緣。在個性和人格養成的青春歲月里,極少有過人文的閱讀與思考,這樣一批批『優秀』學子的『精神家園』何在?中學語文教育是否存在嚴重失職?」
這或許正是嚴老師立意開設讀書課,編選教材的最初動因吧。——也就是說,他的試驗是有極強的「問題意識」的。
我們的中學語文教育,以至我們的中學教育在哪裡出了問題?——這自然是一個大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例如嚴老師在《呼喚志同道合者》中,就連提了兩個問題:「我們教書的目的是什麼?是考試還是育人?」「學生求學的目的是什麼?他是一架升學的機器或是 一個通過學習成為有獨立人格的個人?」這都是全局性的。而這里,嚴老師又從語文教育,更具體一點,是從閱讀教育的角度發現了兩個問題。
一是讀了十五年的書,還沒有養成讀書的興趣與習慣,也不會讀書。這不僅是呂淑湘先生早已指出的「少慢差費」,更是我們沒有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好底子。——這本是中學教育,特別是中學語文教育、首先是閱讀教育的基本任務。
另一方面的問題,發生在「高分」學生身上,在「分數決定一切」的當下中國是更容易被忽略的。我們也有過「高分低能」的說法,但卻對「高分」而「失精神」的現象視而不見。嚴老師問:「這樣一批『優秀』學子的『精神家園』何在?」這絕非聳人聽聞。其實這樣的警鍾早已敲響了。我注意到在嚴老師指導的深圳育才中學的《春韻》網站有過關於「劉海洋事件」的討論。一個以高分進入清華大學的學生,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竟然殘忍地殺害動物,正是暴露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的缺失,「與自然、人和社會和諧相處」的基本素質的缺失,這樣的人文關懷的缺失,說到底,就是「精神家園」的缺失。在此之前發生的北大高才生因個人生活稍受挫折就將自己的美國教授與同事殘酷槍殺的事件,以及國內多次發生的中學生殺害同學、父母的事件,更是以血的事實警示我們,只關心學生的「分數」,而不關心學生的「心靈」的「教育」,將造成怎樣嚴重的後果。
正是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嚴老師的「讀書課」就顯示出了它的非同尋常的意義。一位聽課學生的反應,讓我深受感動——
「讀書課給予了我們一個和偉人交流的機會和氛圍,再不是和網友胡侃,不是包圍在理化題海里,不是每天重復過著日子,平庸地思考。它讓我知道世界上還有這么一群人,在思考著這么一些問題,發現原來世界並不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簡單,知道原來我們祖先是這樣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老師的一句解說讓我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引起太多太多的思考——我們到底為什麼活著?自由的意義是什麼?……在讀書課上,讓我肯定了許多問題的價值,文學的價值,思考的價值,想像的價值。而在以前,我都是有所懷疑,或是輕視的。讀書課令我有了另一種思考,開始隱約地思考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精神。原來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那麼一點精神的支柱;懂得不僅需要知識武裝自我,還需要有精神來升華自我」。
這里,談到了中學生中所存在的對「文學的價值,思考的價值,想像的價值」的「懷疑」,這是特別應該引起重視的。我收到過不少中學生的來信,他們大體上經歷過這樣的思想變化過程:開始盲目地相信老師、學校、成年人教給他們的一切;然後,因某種機緣,發現其中有不少謊言,於是,開始懷疑,進而走向極端,就出現了這里所說的對一切價值的懷疑,以至過早地「看透」一切,於是,開始以調侃的態度,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對待人生。而且這樣的現象還往往出現在比較敏感,甚至是有自己的思考的所謂「早慧」的孩子身上,這又是另一種形態的「失精神」,「精神家園」的失落。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說這是「成年人說謊,演戲,在子孫後代這里遭報應」,這確實令人恐怖。這樣的在年輕一代中越來越有「市場」的虛無主義傾向,是應予以高度警惕的。因為歷史經驗證明,這樣的虛無主義是很容易走向對強權的依附的:尋找支撐自己的「歸宿」,這本是人的一種本能的欲求;當個體生命因虛無主義而陷於極端悲觀、絕望、孤獨時,是很容易被充滿自信的強有力者的堅定、決斷所吸引,進而被其俘虜的。一個沒有「自己的精神家園」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獨立的人格的。這是20 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悲劇,不能再在我們的後代身上重演了。嚴老師的讀書課正是築起一道精神的堤防,以抵禦專制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對年輕一代的侵襲,其意義確實不可低估。
正因為這是與根深蒂固的社會思潮的對抗,而我們的學生又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嚴老師們的努力要真正為學生所接受也並不容易。於是,我注意到嚴老師和他的學生的一場網上論爭。一位學生沒有去聽嚴老師以「我們需要一場靈魂的拷問」為主題的讀書課,並且在網上發帖說明緣由:「我不去是因為不想使自己更痛苦」,「只有少數人的反思只能使高尚者更痛苦,使卑下者更快樂」,「我不來上這課,也是對中國民眾的愚昧和麻木的抗議」。嚴老師在回貼中首先表示「謝謝你坦率地發表意見。正如伏爾泰所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表明這是一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討論。但嚴老師仍然嚴肅地指出,「從屈原以來,凡是有思想的中國讀書人,都愛說『世人皆醉我獨醒』之類的自我標榜的宣言,然後懷碧自珍,濁者自濁,現實並沒有絲毫改變。這是中國文人傳統中非常可怕的一種思想毒素,到了你們這一代,還要繼續中毒下去嗎?」他強調:「歷史是在反思中進步的,任何一個有能力的人拒絕反思都將使我們民族失去改進的微小機會。而且靈魂的拷問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並不能因為沒有人贊賞和跟從而放棄」。「我們沒有時間等到所有的中國人都吃飽了,再來顧及靈魂。那時候的『靈魂』除了酒囊飯袋還會是什麼呢?」「我們沒有時間等待,我們沒有機會等別人來開頭,如果我們真的清醒,就該自己來開頭!」——我完全能夠理解嚴老師對「自命清高」背後的「冷漠」的強烈反應:我們周圍總是有那麼一些人自認有「高智商」,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冷眼旁觀現實,自己不屑介入不說,還將一切介入者視為「幼稚」,甚至斥之為「作秀」。在我看來,這也是另一種形態的「失精神」。問題是這樣的冷漠之風已經襲入了年輕一代的心靈,他們本應是意氣風發,熱血沸騰的。因此,當我聽到我的學生半是崇敬半是嘲諷地稱我為「老天真」時,我的心裡是又緊又冷的。於是,嚴老師的下列呼喚就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
「年輕人心地還柔軟,有機會不變成木乃伊,趁早給自己的精神家園播種,你未來的人生和我們民族的未來就有希望」。
也許更為重要的是,嚴老師的理念已經被他的學生所接受,化為學生自覺的行動。在他指導的《春韻》網站的「編輯手記」中這樣寫道:「不成熟,正是青春的至純至美。一切都還沒有定型,一切都還來得及,一切都還可以從頭設計。無數的可能性,無盡的選擇,無可限量的未來,都在今天蘊藏。趁著心地還柔軟,我們為自己的未來播種」。一位學生聽了嚴老師的讀書課以後,有了這樣的感悟:「長久以來,我對於家園的理解是很具體的:地球——人類的家園,團體,家庭——個人的家園,直到讀到這段文字才猛然發現,原來精神也有家園,也需要歸宿。這一切從《白話的中國》開始。讀著這些最優秀的文章,彷彿在跟睿智的大師們進行心靈上的交流,那些或優美或富有哲理的文字,充實了我的頭腦,豐富了我的思想。由此,我開始構築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依託和心靈的歸宿」。
這里,所提出的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命題:中學階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是人的個體生命的「童年」,與人類生命的「原始」時期有一種同構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中學校園在人生的漫長旅途中是一個「精神之鄉」:從這里出發,又最終回歸於此。而中學生活與人際關系的相對單純,無邪,明亮,充滿理想,就使得中學時期更是人生中的「夢之鄉」,它不可重復,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神聖記憶:一個人有、還是沒有這樣的神聖記憶,是大不一樣的。中學階段「開始構築一片屬於自己的精神家園」,即使帶有夢幻色彩,但卻會為終生精神發展墊底,成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而且可以「時時反顧」,是能夠「反歸」的生命之「根」。在這個意義上,中學教育的影響是輻射到人的一生的,通俗地說,是「管」人的一輩子的。嚴老師的一位學生,中學畢業以後遠離家鄉留學澳洲,但他說:「人在澳洲,心裡想著的仍是育才的讀書課」,他因此將中學的這門課程稱為「永遠的讀書課」,對於他,以及所有的育才之子,中學校園是永遠的生命的歸宿:中學本就應該承擔「精神家園」的教育功能。
至於嚴老師和他的學生一再說及的「心地柔軟」,則是強調在中學時期建構精神家園的可能性。中學生一切尚未定型,具有較大的可塑性,用嚴老師的說法,就是還沒有成為僵化的「木乃伊」;而且相對地說,較少受到污染,精神處於相對清潔的狀態,也即較多地保留了生命的原生狀態,精神之路尚未被各種垃圾堵塞,也就具有了較大的開放性與可吸納性。從另一個意義上說,則突顯了教育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學校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好的中學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怎麼估計也是不會過分的;老師的某一句話,學校的某一次活動,影響學生終生——決定他職業的選擇,人生的道路,以至命運,這樣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幾乎每一個過來人都可以舉出許多例證。這實際上是加大了中學老師的責任:在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方面將發揮重要的獨特的作用,如嚴老師所說:「全國數千萬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該是中國社會思想的孵化器,我們希望下一代成為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就努力給他們什麼樣的教育」。「嚴老師們」的重要與價值也正在於此。
(二)
如果前述命題可以成立:中學應該承擔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責任;接下去的問題是,中學語文教育,或者說我們這里著重討論的閱讀教育,在構建學生精神家園方面,可以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應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去發揮作用?
這樣提出問題,本身就包含了一種自我警戒:不能過分誇大了語文教育的作用,以至使其負擔過重;但同時不能否認的卻是語文教育在構造學生精神家園方面,確實有其特殊的「優越性」,我完全同意嚴老師的這一意見:在中小學所有的課程中,語文課所擔負的傳播人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是首屈一指的,而文化正是語文課的「內核」。這就是說,語文課主要是通過人類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來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而這樣的傳承又主要是通過經典名著的閱讀來實現的。細讀嚴老師關於他的教育追求、設想的文字,可以發現,他有兩個夢:一是我們前面一再強調的「構建學生自己的精神家園」,一是「創建一座書香校園」,這兩者是存在著一種內在聯系的,嚴老師一言以概之:「在閱讀好書中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正是貫穿這套《讀書課》系列教材的基本理念。 這背後隱含著對人們說得已經很多的「讀書」的意義的並不尋常的理解。在《人間的詩意——人生抒情詩讀本》的一篇導讀里,嚴老師這樣寫道——
「許多人專注於平面的生活,他的生存空間是可以按平方米計算的,除了他的眼睛看得見的屋舍、田園,除了他足跡踏上過的街道、城市,他沒有別的空間;他的生存時間是可以用時鍾來計算的,他只懂得活在今天,他的想像力很少涉足遙遠的過去和未來。其實,一個人可以擁有一種立體的生活,當我們不只是用肉體,而且是用靈魂在生活的時候,人的心靈所能容納的世界是沒有邊際的,當它穿梭古今、漫遊在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精神空間,在生命中自由輕翔的時候,人就把自己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滔滔不盡的時間之流,在短暫中體驗到永恆。
「由平面折向立體生活的最方便的秘密通道,就是書籍。除了大地存留的化石和遺跡,書籍是人類記憶的最重要的物證(如果不是唯一的話),而且是由無數代人有意識地保存下來的記憶。它們構建了人類的第二生活,比專注現實的平面生活豐富得多的立體生活。當我們閱讀書籍的時候,我們就是在重新經歷書中的生活,無量數的書籍,為我們提供了無量數的生活」。
這里所提出的「平面的生活」與「立體的生活」即「第二生活」的概念,是頗具啟發性的。「平面的生活」是受具體的時空限制的,是偏於肉體的,物質的;而「立體的生活」則是精神的,心靈的生活,是超越時空的。特別是中學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顯然是更為狹窄有限的;但卻可以通過「書籍」這個「秘密通道」,打破時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遊於人類所創造的精神空間」,這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面:「無量數的書籍,為我們提供了無量數的生活」,而且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精神生活的質量:在與創造人類與民族精神財富的大師、巨人的對話中,「重新經歷」他們在書中所描述的生活,自會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這樣建構起來的精神家園,盡管需要通過學生今後一生中的實踐,不斷加入其自身的人生經驗,生命體驗,才能真正化為其自身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在起點上通過閱讀打開一個足夠遼闊的文化空間,進而達到精神空間擴展,這對其終生發展中生存空間的擴展,無疑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這里還要提及的是嚴老師的讀書課的另一個重要理念:培育「貴族」精神。這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概念;其實,周作人當年曾有過一個介說,他說,所謂「貴族精神」是「尼采所說的求勝意志」,不滿足於「現世的利祿」,而「要求無限的超越的發展」,是一種「超越現代的精神」(參看《自己的園地.貴族的與平民的》)。魯迅也有一個觀點,他說,「向上之民」總是「欲離是有限相對的現世,以趣無限絕對之至上者也」(參看《集外集拾遺補編.破惡聲論》)。寫到這里,又突然想起我剛讀到的與嚴老師同在廣東省的東莞中學的馬小平老師寫的一篇文章,轉引了他的一個學生寫的一段話:「我們需要寧靜,需要仰望天空。我們要明白還有一種不同於大地上的庸碌、瑣碎的生活。盡管世界已失去了溫存。可我,仍執著地把信仰的頭高高仰起」(參看《追尋意義——一個中學老師思考和言說的個案》)。按我的理解,周作人、魯迅、嚴老師,以及馬老師的學生所說的,基本上是相通的——當然,也有區別,比如,周作人認為,貴族階級因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因此,較容易有超越現實的追求;而魯迅則以為即使是普通的平民,也會有「向上」的追求,這幾乎是出於人的本性的。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總喜歡仰望天空,遠山,對「天邊」、「山外」有著神秘的嚮往。問題是,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市裡的孩子,早已失去了這樣的「遠方」感,失去了對「無限絕對之至上者」的嚮往與追求。這里有社會的原因,也有我們教育上的問題。我曾經說過:「這是一個消解神聖,消解痴情、激情,消解浪漫、理想的追求,最終要將人的精神消解殆盡的時代」。我們前面所說的「實利主義」,最終也是要導致人的充分物質化、平庸化的。而我們的「壓縮餅干」式的教育,山也似的作業、考試早已將孩子的時間、空間擠壓到了近乎零度,何暇、又到何地去「仰望天空」,他們已經被剝奪了這樣的自由與權利。另一方面,如嚴老師所說,「在當下這個信息時代,學生面對的誘惑信息大量激增,選擇什麼來充實自己,常常是跟著感覺走,未成年的人判斷力薄弱,他的自我選擇多是從俗——追逐流行文化」。這是一個新的教育課題:我們不能一般地否認流行文化,它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自有其意義和價值;但也應該看到,流行文化即使其最好的方面,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的平均水平的反映,如果只是用這樣的流行文化來滋養我們的孩子,就必然導致文化的貧血症與精神的平庸化與鄙俗化。因此,健全的教育,就應該為孩子提供廣闊的文化空間,在流行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形成某種張力;而按我的理解,學校教育,課堂的語文教育,應以向學生提供高雅文化的滋養為主,同時對學生課外對流行文化的吸取進行必要的引導。在閱讀教育中,我們之所以提倡閱讀經典名著,正是出於這樣的理念。但正如嚴老師所說,如果不在實踐中加以落實,「讀名著將是一個『空對空』的希望」。嚴老師的「讀書課」正是這樣的自覺實踐:他以培育學生的「貴族」精神為目標,就是要對抗擠壓式的教育對學生想像空間、思想翱翔空間的剝奪,還學生以自由;就是要對流行文化形成一種制約性力量,讓學生明白「還有一種不同於大地上的庸碌、瑣碎的生活」,引導學生「仰望天空」,在平庸的現實中,追求前面所說的精神超越的「第二生活」,構造一個「立體」的精神空間。一位語文老師在聽了嚴老師的課以後,這樣寫道:「無論是讀書,還是聽課,我都有一種靈魂被凈化,精神被提升的感覺。他把人類關懷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作為人應有的尊嚴與崇高」。嚴老師自己還有一句話:「目的就想還語文教育一個應有的崇高地位——引導學生為自己的心智成長而讀書,為健全的青春和豐富的人生而讀書」。嚴老師的讀書課正是這樣的課程:它給學生以智慧,它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同時也恢復了人(教師與學生)所應有的,以及我們的語文課應有的尊嚴與崇高。
這里,也許還要作一點必要的補充:強調「貴族精神」,絕不意味著對平凡人生的貶斥或否定。這也是嚴老師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他特意選擇,並且在讀書課上深受學生歡迎的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里,就有這樣的明確表示:「我不大能領會下列說法的深奧之處:要重建精神家園,恢復人文精神,就要滅掉一切俗人」。所要構建的正是「俗人」的,也即所有的平凡的人所應有、也能有的「精神家園」;王小波說他是「用寧靜的童心來看」人文之路的,嚴老師則將其概括為「回到常識」:「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隻藍蜻蜓」。正是這只「藍蜻蜓」與這朵「牽牛花」感動了許多聽讀書課的孩子;一位學生這樣寫道:「但願,走到生命盡頭時,我能夠說,我從牽牛花叢中走過來了」。這藍蜻蜓與牽牛花都象徵著生命的自然成長,而所謂「回到常識」,其實就是回到人的生命本性。於是,就有了「凡人天使」、「凡人英雄」的說法:在《成長的歲月》卷里,選了一篇題為《天使之舉》的文章,講一位少女為了保護一棵巨杉不被砍伐,居然在樹上住了兩年,嚴老師在「導讀」里寫了這樣一段話:這位少女「想維護的,其實是人和自然唇齒相依的古老關系。這種關系,在一切都被當作商品的現代社會,是『不正常』的;這種行為,在要求孩子唯命是從——唯成人和社會之命是從的中國,是不會發生的。所以,她不屬於現代,更不屬於我們,『因為她的天使』,一個凡人的天使。但是,人的本性的善良,無風古今與中外,人皆有之。我們有理由相信,現代中國,正期待一個個這樣的『天使』降臨」。還有一篇文章講一個「認真地對待他的『牛肉麵』的老師傅」的故事,作者說:「這原是生命里的另一種堅持」。嚴老師在「導讀」里則稱之為「我們生活中的一位凡人英雄」,並且發表了如下議論:「你能否設想,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凡人,也可以是英雄?只因為他身上具有作為『人』的偉大素質,比如誠信、認真、負責、善良、友愛、孝慈、自我犧牲等等,正是這些普通人的行為,構成了一個社會的素質,建設著我們每天所過的生活」。這是確乎如此的:我們前面所說的人的尊嚴與崇高正是存在於普通人的身上,並且是由他們來維護的。因此,我們的教育,正是要引導孩子去努力發現世界上每一個平凡的人(當然也包括自身在內)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嚴老師在《人間的詩意——人生抒情詩讀本》卷里,特意選了俄國詩人葉夫圖申科的《世上每一個人都特別有意思》,並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番話:「世界上每個人都特別有意思,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那些平凡的人,全有自己不平凡的世界——自己的初雪和日出,自己的初吻和相思,自己的愛恨情仇,自己的秘密國土。因而,一個人的離去,帶走的是一個世界。請慎重書寫你的世界史。」
最後還要說一點,嚴老師關於「在閱讀好書中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的理念背後,自然包含著他對語文教育的性質、功能的認識。他認為應該「從漢語、文學、文化三個層面來理解語文課」:「正確、純潔地使用漢語,是語文課的最低要求」,但「它一旦變成最高要求,實際就降低了語文的價值」;因為「語文的精華在文學」,「要領悟漢語言文字的美和靈性,唯一的正道是多接觸漢語言文學經典」;而「語文課在打通『語言』關、打開『文學』之門的過程中,始終貫穿的一條線索是『文化』」。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嚴老師將語文「教育目標」定為「會漢語的人,有漢語文學修養的人,以及讀書種子或思想種子」三個層次,並且聲明,他所編寫的「讀書課」系列讀本的「培養目標是第二、第三個層面的人才」。這就規定了他的讀本的特色,從另一面說,也是一個限制:它是在學生基本上過了語言關,能夠正確使用漢語的前提下,為了進一步滿足孩子的精神發展需要而編寫的,因此,它在整個語文教育體系中,是一門選修課的教材,或課外讀物。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盡管我也同意「正確、純潔地使用漢語,是語文課的最低要求」這一說法,但如果了解語文教育的實際,就會知道,從全國范圍來看,真要達到嚴老師所說的第一層次的要求,還需要作許多艱苦的努力。而且,在我看來,即使是進入第二、三層次,也不能忽視語言的教育,嚴老師強調他的讀書課要引導學生感受與領悟文章的思想之美與文學之美,或許還應該加上語言之美,這三美之間是存在著內在的聯系的。而且就我們強調的「構建精神家園」這一命題而言,「漢語家園」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這一點,嚴老師其實也有精彩的論述。讀本里有兩篇選文特別讓我感動。一篇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絕命書》。在上一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因反對法西斯而被迫流亡巴西,最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作出這樣的選擇,最主要的原因,就像嚴老師在「導讀」里所說,「茨威格是一個德語作家」,「流亡巴西的茨威格,仍有作品在英語世界流通,但他感覺漠然,他焦心的是他的作品在母語世界的被禁。所以,在非常冷靜的狀態下決定自殺,並寫下了這份《絕命書》時,他已經明白無誤地說出了告別世界的致命動機:『與我操同一語言的世界對我來說業已沉淪,我的精神故鄉歐洲也已自我沉淪』」。這是一個血的警示:「母語,是一個作家的精神家園,是一個人存在的永遠的皈依」,一旦失去了與母語的血肉聯系,人的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因此,當我在《白話的中國——二十世紀中國讀本》里讀到歐陽江河的《漢英之間》,是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的:「為什麼如此多的人移居英語,\努力成為黃種白人,而把漢語\看作離婚的前妻,看作破鏡里的家園?究竟\發生了什麼?我獨自

Ⅳ pdf 怎麼做作品集

是txt格式的,不會介意吧,找不到pdf的,裡面有莫言作品全集

Ⅵ 《野草》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野草》(魯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PON_Z3CEP78v7RTDUp23-Q

提取碼:j0c5

書名:野草

作者:魯迅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73-3

頁數:62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於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著作書目: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期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惶》(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翟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Ⅶ 求《集外集》電子版書籍免費百度雲網盤下載

集外集

鏈接:https://pan..com/s/10WwKUMRDuhelQPZ7ewaKcA

提取碼:183m

Ⅷ 魯迅全集都有什麼

《魯迅全集》最早的版本,由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輯,收入作者的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共二十卷,於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編輯的版本,只收作者自己撰寫的著作,包括創作、評論、文學史專著以及部分書信,並加了必要的注釋,共十卷,於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間印行。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〇年九月
簡介
總 目
第一卷 墳 熱風 吶喊
第二卷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卷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第四卷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卷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卷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兩地書 書信
第十二卷 書信
第十三卷 書信
第十四卷 日記
第十五卷 日記
第十六卷(附集) 魯迅著譯年表 全集篇目朝花夕拾
197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魯迅全集》,卷目如下:
1973年12月版 《魯迅全集》二十卷:
《第一卷 墳 吶喊 野草》
《第二卷 熱風 彷徨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卷 華蓋集 故事新編 華蓋集》
《第四卷 三閑集 二心集 偽自由書》
《第五卷 南腔北調集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卷 兩地書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卷 會稽郡故書雜集 古小說鉤沉》
《第九卷 嵇康集 中國小說史略》
《第十卷 小說舊聞鈔 唐宋傳奇集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一卷 月界旅行現代小說譯叢 地底旅行現代日本小說集 域外小說集工人綏惠略夫》
《第十二卷 一個青年的夢 愛羅先珂童話集 桃色的雲》
《第十三卷 苦悶的象徵 出了象牙之塔 思想·山水·人物》
《第十四卷 小約翰 小彼得 表 俄羅斯的童話 附:葯用植物》
《第十五卷 近代美術史潮論 藝術論(盧氏)》
《第十六卷 壁下譯叢 譯叢補》
《第十七卷 藝術論(蒲氏) 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 文藝與批評 文藝政策》
《第十八卷 十月 毀滅 山民牧唱 壞孩子和別的奇聞》
《第十九卷 豎琴 一天的工作》
《第二十卷 死魂靈》
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魯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書所選用的魯迅的文章均出自這個版本。
2005年,《魯迅全集》以嶄新的面孔與廣大讀者見面,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繼1981年版《魯迅全集》出版後,新版文集中增收了魯迅佚文24篇、佚信18封以及《兩地書》原信68封,《答增田涉問信件集錄》約10萬字,總卷數由1981年版的16卷增加至18卷。這次修訂對注釋進行了大量的增補和修改,新版《全集》新增注釋1000餘條。 新在何處 :收文:書信、日記各增加了一卷;校勘:改動了1000多處; 注釋:更加客觀、公正、科學。 數字解讀 :新版《魯迅全集》主要在收文、校勘、注釋三方面做了較大的調整。由1981年版的16卷增至18卷,其中創作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00萬字。改動達1000處,新增注釋900餘條,新增佚文23篇。 專家點評 :新版《魯迅全集》融會了20多年來魯迅研究的新成果、新資料,質量得到全面提升,內容更加充實嚴謹,學術資料的可靠性更強。單獨看某一處的修改,也許它很細微,甚至很瑣碎,但綜合每一個細微之處來看,《魯迅全集》的修訂呈現出的是蔚為大觀的氣象,體現了20多年改革開放對中國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和變化。但是缺點也不容忽視,那就是割裂了翻譯和創作的聯系,不能更好的體現魯迅的精神。
編輯本段2005年版魯迅全集目錄
2005年版《魯迅全集》第一卷 墳 熱風 吶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卷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卷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卷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書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書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書信(1936 致外國人士)
第十五卷 日記(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記(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記(人物書刊注釋)
第十八卷 附集 魯迅著譯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釋索

Ⅸ 魯迅全集包括什麼

包括: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魯迅全集》最早的版本於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新編輯的版本,該書由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輯,所收只是魯迅的著作、譯文和部分輯錄的古籍,共二十卷,只收作者自己撰寫的著作,包括創作、評論、文學史專著以及部分書信,並加了必要的注釋,共十卷。

於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間印行。197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魯迅全集》。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魯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書所選用的魯迅的文章均出自這個版本。200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8卷的《魯迅全集》新版本。

(9)集外集pdf擴展閱讀:

學術影響:

《魯迅全集》學術影響力最大

繼《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學術影響力報告》之後,由南京大學特聘教授蘇新寧擔任主編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報告)昨天發布。

《魯迅全集》不僅名列中國文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第一名,外國文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第一名,文化學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第一名,還進入其他五個學科論文引用國內學術著作的前十名,成為影響力最大的著作。

報告主編蘇新寧稱,報告從策劃到數據處理,從撰寫到最終出版,歷經了近10年時間。課題組從CSSCI的論文中抽取出數百萬條被引用的圖書數據,並進行糾錯、歸並等處理,然後根據布拉德福定律和20/80規律,為各學科擬定了圖書遴選標准,共選取了3140種圖書。

閱讀全文

與集外集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卓系統下的軟體怎麼移到桌面 瀏覽:78
windows拷貝到linux 瀏覽:752
mdr軟體解壓和別人不一樣 瀏覽:886
單片機串列通信有什麼好處 瀏覽:321
游戲開發程序員書籍 瀏覽:844
pdf中圖片修改 瀏覽:271
匯編編譯後 瀏覽:476
php和java整合 瀏覽:832
js中執行php代碼 瀏覽:444
國產單片機廠商 瀏覽:57
蘋果手機怎麼設置不更新app軟體 瀏覽:287
轉行當程序員如何 瀏覽:496
蘋果id怎麼驗證app 瀏覽:866
查看手機命令 瀏覽:956
抖音反編譯地址 瀏覽:228
如何加密軟體oppoa5 瀏覽:235
java從入門到精通明日科技 瀏覽:98
拆解汽車解壓視頻 瀏覽:600
新版百度雲解壓縮 瀏覽:594
android上下拉刷新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