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位大佬有 《什麼是科學 吳國盛》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資源下載
《什麼是科學》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本書直面現今國人科學概念的誤區,即要麼把科學等同於技術,等同於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工具,要麼把科學看成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智力成就。作者指出:科學成為推動歷史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是十九世紀以後的現象,科學根源於希臘人對於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種十分罕見的文化現象。現代科學起源於 希臘科學的復興以及基督教內在的思想運動,對力量的追求、對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為現代科學的主導動機。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並無科學。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
Ⅱ 《牛頓研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牛頓研究》([法] 亞歷山大·柯瓦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qZC8iMssvrkCdRhkwMXGgg
書名:牛頓研究
作者:[法] 亞歷山大·柯瓦雷
譯者:張卜天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6-10
頁數:453
內容簡介:本書是關於17世紀科學革命和牛頓的經典研究,也是科學思想史學派的領袖人物亞歷山大·柯瓦雷生前審訂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書中的七篇文章從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頓的科學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頓在建立概念體系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這位科學巨人復雜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篇文章《牛頓綜合的意義》更是科學史領域的不朽名篇。
牛頓是無與倫比的科學巨人,同時,正是經由牛頓,近代科學從根基上與哲學離異。柯瓦雷的這部著作深入刻畫了思想史上的這一巨變。張卜天的譯文可靠、流暢。強力推薦。
——陳嘉映,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牛頓研究》分析手法老到,與作者那本革命性的《伽利略研究》堪稱雙璧。
——吳國盛,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作者亞歷山大•柯瓦雷(1892-1964),俄裔法國哲學家、科學史家。在科學史方面,柯瓦雷享有不亞於科學史之父喬治•薩頓的地位。柯瓦雷的著作和他在普林斯頓研究院的科學史講座,揭示了一種新的科學史研究方法,它不同於薩頓網路全書式的大綜合,而是以科學思想為線索從整體上展現科 學史,從而使科學史研究具備了極強的思想魅力,吸引了一大群富有才華的學子轉向科學史並將之引為畢生的事業。柯瓦雷及其科學思想史學派所描繪的關於「科學革命」的雄偉畫卷,深深地影響了並且至今仍強烈地影響著一般社會受眾。換言之,為社會受眾所普遍接受的是柯瓦雷式的科學史。
譯者張卜天,傑出青年譯者,有譯著近40部。熱愛哲學和科學史方面的翻譯,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早期科學思想史,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近代科學的起源和科學革命,特別關注現代性的起源,科學與哲學、神學的關系和互動,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神學思潮對近代科學興起的影響等等。
Ⅲ 《起源:萬物大歷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起源》([美] 大衛·克里斯蒂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CO0iemj6cATyyIjNTocL_g
書名:起源
作者:[美] 大衛·克里斯蒂安
譯者:孫岳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出版年份:2019-4-10
頁數:340
內容簡介:
人類的終極追問中,起源總是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世界上有100多種起源故事,幾乎所有的人類文化和宗教傳統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聖經·創世記》上說萬事萬物是上帝創造的,中國的傳世神話說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古希臘神話中原始宇宙起始於大地女神蓋亞等最早的神靈,印度神話里說眾生之父梵天創造了宇宙萬物,古埃及的起源故事開始於原始海洋神努恩,等等。
這些起源故事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為當時的人們尋找一種對世界的整體性的解釋。
與古代不同的是,今天的人們不再求助於傳世神話,對世界提出整體性的解釋,是科學家們在做的事,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等都為我們認知世界做出了顛覆性的貢獻,但是我們至今沒有一個基於現代科學的、長時段的、完整的現代版起源故事。
《起源:萬物大歷史》就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在人類積累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歷史學等等的集體知識的基礎上,為全球70億人,重新編織現代的科學起源故事。
《起源:萬物大歷史》回歸哲學-科學的傳統,融通各個學科的新知識,講述從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從生命起源到人類未來的138億年的萬物歷史,不僅濃縮呈現了近百年來現代科學的成果,也開創性地提出宇宙開端、恆星誕生、恆星死亡生成新元素、太陽系形成、地球出現生命、智人問世、農耕時代、人類世來臨等8個關鍵節點,以及「集體知識」「金鳳花條件」「復雜性理論」「能量」「信息」「時間」等6個重要概念,更有人類歷史是由集體知識推動的、宇宙的故事就是關於能量的故事、信息讓我們面對復雜性並順應能量的洪流跨越下一個節點等諸多創見。
追問起源大問題的永遠是少數智者,但《起源:萬物大歷史》是寫給大多數人看的,本書為全世界的讀者編織了一個共同的宇宙演化而來的科學故事,雖然簡潔,但對我們「人類中心主義」的世界觀帶來挑戰。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我們奉為圭臬,但本書會讓我們刷新認知,這句話應該改為:「萬物是理解人類的尺度」。
-------------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出品):
01《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美]約翰·R.麥克尼爾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6《極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美]麗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戰前的世界》[英]查爾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美]悉達多·穆克吉
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里·柯克倫 [美]亨利·哈本丁
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合作、抵抗與報復》[美]伊斯特萬·迪克
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
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克·巴爾贊
15《瘟疫與人》[美]威廉·麥克尼爾
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美]威廉·麥克尼爾
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美]西恩·麥克米金
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19《內戰:觀念中的歷史》 [美]大衛·阿米蒂奇
20《第五次開始》 [美]羅伯特·L.凱利
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精裝+平裝) [以色列] 尤瓦爾·赫拉利
22《黑暗大陸:20世紀的歐洲》[英]馬克·馬佐爾
23《現實主義者的烏托邦:如何開創一個理想世界》[荷]羅傑·布雷格曼
24《民粹主義大爆炸:經濟大衰退如何改變美國和歐洲政治》 [美]約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紀念版)》(平裝+精裝)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權力與文化:日美戰爭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猶太文明:比較視野下的猶太歷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 [美]尼爾·波茲曼
29《從丹葯到槍炮:世界史上的中國軍事格局》 [美]歐陽泰
30《起源:萬物大歷史》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31《為什麼不平等至關重要》 [美]托馬斯·斯坎倫
32《認知工具:文化進化心理學》 [美]塞西莉亞·海斯
33《簡明大歷史》 [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麥克尼爾 主編
34《專家之死:反智主義的盛行及其影響》 [美]托馬斯·M.尼克爾斯
35《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 [荷]弗雷德·斯皮爾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歷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羅多德的鏡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發去希臘》[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燈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
【編輯推薦】
追問起源,就是追問存在的意義。融合科學和歷史,講述宇宙大爆炸至今的起源故事。比爾·蓋茨推薦:終身學習者一定會喜歡這部萬物大歷史
1.一部不以人類為中心的歷史是如何講述的
大部分人談到歷史的時候,關注的是國家的興衰、王朝的更替,視野之內也多是圍繞人類講述的歷史。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特拉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影響至今。我們習慣了人類中心主義,卻長久地忽視了人類史之外更長時段、更息息相關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歷史。
近100年的科學成果,讓我們可以更好地追溯和書寫更久遠的萬物起源故事。《起源:萬物大歷史》打破人類中心論,從138億年前宇宙誕生講起,涵括萬事萬物。宇宙大爆炸、恆星開始閃耀、恆星瀕死後新元素的產生、太陽及太陽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現生命、微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等等一一呈現,從138億年前「砰」的一聲大爆炸開啟到6500萬年前又「砰」的一聲小行星撞擊地球,作者用了全書1/2的篇幅精彩演繹萬物的來龍去脈,這是非常罕見的。大衛·克里斯蒂安融通科學與人文,匯集數十門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無數見解,用無邊界的融通知識,編織了一幅貫通宇宙萬物的演化全圖。
2.把所有新知識融合到一本書里,給我們一個關於世界的整體性的解釋有多重要
我們從我們祖先那裡繼承了對統一的、包羅萬象的知識的強烈渴望。近100年來的科技進步,讓我們對宇宙圖景的探究和描繪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到1964年阿波羅8號飛船拍出的第一張月球照片,到基因的發現,再到登陸月球、發現引力波等等,科學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對於宇宙和自身的認知。
科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答案。《起源:萬物大歷史》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在人類積累的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歷史學等等的集體知識的基礎上,為全球70億人,重新編織一個基於現代科學的、長時段的、完整的現代版起源故事。這是第一部涵括全球萬事萬物的起源故事,它融通各個學科的最新知識,為處於全球化時代的我們提供智慧的指引。
3.大歷史究竟是個什麼歷史
大歷史是關於你和我從何而來的故事,是關於我們周圍的一切如何形成至今的故事。比爾·蓋茨說:「大歷史可以為我們理解自宇宙大爆炸至今的一切歷史提供框架。通常,在學校里,科學和歷史是分開教授的——有專門的物理課,也有專門的講述文明起源的課程——但是大歷史打破了這一界限。每當我學到新知識,不論是生物學的、歷史學的,還有其他任何一門學科,我總是會努力將它放置在大歷史的框架中。再也沒有其他課程會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
《起源:萬物大歷史》是大歷史學派創始人、《極簡人類史》《時間地圖》作者大衛·克里斯蒂安新作。立足現代科學講述大歷史,達到知識大融通,沒有人比大衛·克里斯蒂安講得更好。如今比爾·蓋茨與大衛·克里斯蒂安共建的「大歷史項目」課程已輻射全球數千所大學和中學,覆蓋歐美、澳洲,以及香港、北京和上海等中國國際學校,讓大學和中學教育發生著嶄新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譯者孫岳教授為國際大歷史協會理事、首都師大外國語學院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大歷史研究,是翻譯本書的不二人選,譯文優美,清晰、准確,流暢可讀。
4.這本書的精彩觀點
○宇宙的本源是能量。物質由能量構成,它催生萬物,催生原子、質子、中子,催生恆星和地球,並創造生命。人類的實踐從本質上講就是獲取能量並利用它改變周圍的環境,進而改變人類的進化。它支撐科技,發動戰爭,也催生文明。如今的化石燃料革命面臨新的創新,能量的進步已然成為科技發展的主旋律。
○能量引發變革,信息指引變革的方向。宇宙中的一切變化都是信息,它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構成及演變的奧秘。信息與能量一起在人類歷次重大的文明進步中扮演主角。信息可以代代相傳,使知識量猛增。人類會創造和分享越來越多的信息,並利用信息以求得更大更多的能流和資源。到了現代,新信息使人類擁有強大的科技能力,讓我們有能力利用化石燃料,將世界聯成一體。
○人類史始於集體知識,它讓人類與眾不同。人類能夠集體學習,讓知識在一代人內部或是幾代人之間都可以傳播和共享。這是人類的特質,是一種全新的、更快速的「適應」環境的方法。當其他物種通過緩慢、耐心、共享基因來適應時,我們通過共享思想來適應。集體知識就是人類所共有共享的全部知識,是我們智慧的基礎。集體知識是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創造的源泉,也是我們獨自擁有歷史的原因。今天人類的集體知識已經達到一個巔峰。
○復雜性理論:現代起源故事的核心觀念,對我們人類而言至關重要。每當宇宙間出現新的現象、新的特徵甚至新的物種之時,也就意味著復雜性的不斷提升,它是萬物進化的一大奧秘。本書中的起源故事便圍繞伴隨復雜性不斷提升的八個節點展開。
○金鳳花條件:是一種很罕見的特殊前提和環境,「恰好」(剛剛好)容許某種新式復雜性出現。弄清復雜事物究竟如何涌現,以及涌現需要什麼樣的金鳳花條件,對理解人類和世界的本質可謂意義非凡。
○時間:關於時間尺度,大歷史有一個絕妙的比喻,讓我們重新認識時間:如果把130億年比喻成13年,那麼宇宙大爆炸就發生在13年前,最早的恆星和銀河系出現在大約12年以前,太陽和太陽系的出現在4.5年以前,最早的生命有機體出現在4年前,恐龍大約在3個星期前滅絕,最早的智人在非洲進化大約在50分鍾以前,最早的農業繁榮大約在5分鍾以前,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城市出現在大約3分鍾以前,主導世界的現代工業革命發生在大約6秒鍾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大約2秒鍾以前,人口到達70億,第二次世界大戰,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類登月,電子革命發生,互聯網普及,等等,都只不過是最後1秒鍾的事。
5.他們在推薦——
比爾·蓋茨是大衛·克里斯蒂安的粉絲,更是「大歷史項目」的全力支持者,他第一時間閱讀本書,多次在gatenotes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台大力推薦,並親自為中文版撰寫序言《終身學習者一定會喜歡這部萬物大歷史》。
本書獲評2018年Goodreads最受讀者歡迎「歷史類」榜單第1名,全球30多個國家相繼出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全球傑出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七堂極簡物理課》作者卡洛·羅韋利、世界歷史協會主席梅里·威斯納、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劉鈍教授、清華大學科技史系吳國盛教授、北大哲學系劉華傑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江曉原、社科院考古所許宏研究員、FT中文網專欄作家和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徐瑾等紛紛推薦。
--------------------------
【名人推薦】
我一直是大衛·克里斯蒂安的粉絲。懂得了人類從哪裡來,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我們下一步要到哪裡去。《起源:萬物大歷史》用最新的知識為你講述萬物的由來,讓你對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處境有更深刻的領悟。
——微軟創始人、蓋茨基金會主席 比爾·蓋茨(Bill Gates)
《起源:萬物大歷史》是目前我們對宇宙、太陽系、海洋、山脈和礦物、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誕生和發展,以及人類文化和成就的非凡結晶。它匯集了數十門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的無數見解,每一頁都有引人入勝的想法,每一頁都充滿了驚悚小說的能量。在當今時代,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更清晰、更全面地理解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這樣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問世,可謂恰逢其時。
——全球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肯·羅賓遜爵士(Sir Ken Robinson)
大衛·克里斯蒂安找到了一種令人驚嘆的方式,利用歷史來整理我們對世界的全部知識。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七堂極簡物理課》作者 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
《起源:萬物大歷史》這部非凡之作將我們自以為是的人類放在宇宙中的適當位置,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的文化和知識,即克里斯蒂安所說的「集體知識」,對於理解當下世界和塑造它的未來至關重要。
——世界歷史學會主席 梅里• 威斯納–漢克斯(Merry Wiesner-Hanks)
大衛·克里斯蒂安教授的這個起源故事講得非常之好,他為我們提供了一門現代科學的短期課程。這是宇宙的簡史,也是一部優秀的大歷史作品。
——《華爾街日報》
這是我所知道的跨學科歷史寫作中的最好的一本,沒有之一。如果今年你只讀一本書,那一定是這本。
——《時代周刊》主編 CNN人氣時評類節目主持人 法里德·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
《起源:萬物大歷史》是具有智慧和勇氣的長時段科學。
——《自然》雜志(Nature)
將宇宙的時間尺度縮小至十億分之一,其肇始距今才13年8個月,生命之花出現在地球也就是3年零9個月,而人猿揖別不過發生在兩天半以前。在這短短的時間段里,這個星球和人類社會都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從碳、氫原子和生命孢子中演繹出語言、思想與智慧,最終化成一出人類從畏懼、征服自然直至開始領悟必須與之共存的多彩大劇,但是他們能夠繼續生活在無憂的伊甸園里的時間只剩下3秒鍾了。《起源:萬物大歷史》是當代科學的「創世記」,大歷史的「警世恆言」,孫岳教授的譯文准確流暢,值得推薦給每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讀者。
——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所長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劉鈍
《起源:萬物大歷史》綜合宇宙史、生物史與人類進化史、人類文明史,匯成一幅宏偉壯麗的天人史詩,開闊了史家的眼界,開辟了科學與人文交匯的新疆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眼光還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歷史哲學。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 吳國盛
從種族主義、民族主義、人類中心論到萬物共生論的序列,是教條弱化、視野拓展、自我解放、人性改良的進程,也是人類世中天人系統可持續生存的必由之路。起源和演化的故事講了又講,克里斯蒂安採用新理念,整合新數據,修訂了舊版本,啟發人們克服狹隘。如果不能走出困局,將來在地外文明者的大歷史敘述中將無關痛癢地忽略人這個自負、好鬥而且貪婪的物種。
——北京大學教授 博物學文化倡導者 劉華傑
《起源:萬物大歷史》出入於科學與歷史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古代文明常用的敘述視角,只是內容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之上。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 江曉原
克里斯蒂安教授延續了他「大歷史」的宏大敘事風格,從宇宙的最初時刻到人類起主導作用的「人類世」的來臨,八大歷史節點娓娓道來,高屋建瓴,讀來令人暢快淋漓。就當下與未來的問題向歷史求解,是人類探索自然和自身奧秘的永恆主題。回觀這一探索的歷史,從神話傳說到區域史,到世界史與全球史,再到窮極人類乃至生物圈起源的「大歷史」,思想認知與文明演進同步。「大歷史」的發想與探索實踐,何嘗不是始於20世紀中葉以來人類世的重要成果之一?克里斯蒂安教授貫通的史觀史識及其一系列作品,相較於既往碎片化的研究,無疑具有無可替代的里程碑的意義。讀此書,可以讓我們少些自滿和狂傲,有所忌憚有所敬畏,仰望星空而踏實前行……
——中國社科院考古學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考古隊隊長 許宏
宇宙學是名副其實的大歷史,而大歷史本質上就是起源,《起源》展示了與此有關的系統知識。宇宙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意外,更是復雜系統不斷涌現的結果。向前看,就是為了向後看,談宇宙起源,其實為了理解人類未來。人類的偉大,恰恰在於其能從渺小的地方起步,集體學習,不斷進化;我們終將明白,人類不是地球的起點,也不是地球的終點。
——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 徐瑾
和比爾·蓋茨一樣,我也是大衛·克里斯蒂安的「粉絲」。在第一時間購得英文版後,我酣暢淋漓、欲罷不能地一周內讀完《起源》。以區區300頁的篇幅,本書完成了講述138億年宇宙史這一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大歷史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對世界史的把握少有人及,本書則進一步展現了他在科學技術領域的廣泛閱讀和深入思考。在克里斯蒂安生花的妙筆下,從宇宙起源到人類未來,關乎全球命運的大問題第一次變得如此引人入勝。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Reviews主編 李鈞鵬
如今,萬事萬物都好像加快了節奏,以至我們會不時感覺正在慢慢逼近某種即將發生的大變故,所以說我們在未來幾十年具體做些什麼在數千年的尺度上將產生重大影響,對人類自身以及整個生物圈都是如此。不管怎麼說,我們現在正操控著整個生物圈的命運,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糟。
——本書作者大衛·克里斯蒂安
作者簡介:
大衛•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1946— )
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曾專攻俄羅斯史及蘇聯史,自20世紀80年代起轉向從大尺度鑽研世界史,「大歷史」(Big History)學派創始人,國際大歷史協會首任創會主席。現任悉尼麥考瑞大學大歷史研究所所長,麥考瑞大學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MOOC)設計師兼首席主講教師。2009—2013年,任韓國梨花女子大學「世界級大學傑出教授」。
2008年,克里斯蒂安與比爾•蓋茨一同創設「大歷史項目」(The Big History Project),旨在中學階段推廣大歷史教育,目前已在全球——美國、澳洲,以及中國香港、北京、上海等——數千所大學和中學設立大歷史課程。曾在世界各地做過多次大會的主旨演講,包括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他所做的有關大歷史的TED演講《18分鍾讀懂大歷史》(The Hist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已有近1000萬人觀看。
主要著作有《時間地圖》(Maps of Time: An Introction to Big History)、《極簡人類史》(This Fleeting World: A Short History of Humanity)、《起源:萬物大歷史》(Origin Story: A Big History of Everything)等,深刻影響了大眾讀者對人類歷史的認知。
---------
譯者簡介
孫岳,歷史學(世界史專業)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主要從事翻譯教學及文史類跨文化研究,尤其是近年來更多致力於大歷史研究。2014年被選為國際大歷史協會理事會理事。主要譯作有《起源:萬物大歷史》、《大歷史與人類的未來》、《歷史學宣言》、《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合譯)等。
Ⅳ 《基因傳(精裝版)眾生之源》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基因傳(精裝版)》([美]悉達多·穆克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基因傳(精裝版)
作者:[美]悉達多·穆克吉
譯者:馬向濤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4
頁數:62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整個20世紀,有三項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和技術應用讓人類社會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原子」的發現帶來物理學的革命,「位元組」的發現帶來互聯網的革命,「基因」的發現帶來生物學的革命。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運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秘,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傳》罕見地完整講述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按照時間順序和故事情節展開,是一部反映基因發展史的傳記。
《基因傳》也是一部科學家們在探究基因奧秘的過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像偵探小說一樣,以科學家們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為線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淺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論的脈絡,又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斗爭、成功與失敗。《基因傳》也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政治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以及基因技術與制度、文化、倫理、道德的沖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糾葛,有歷史進退,《基因傳》是一部有溫度的、敘事高超的科普通識讀物。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無限接近生命的真相,當我們能夠掌控和改造人類基因時,「人類」的概念也許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後人類時代正在來臨。《基因傳》所講的故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基因傳》出版後,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2010年,穆克吉的《眾病之王: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對抗癌症、預防癌症的歷史,出版後獲得普利策文學獎,但是這本書不反映癌症病變之前生命的常態。如果癌症是人類身體發生病變之後的魔鬼,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之前維系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作者在癌症研究過程中意識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深刻領悟其內在機制,於是,在探究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作者創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著作——《基因傳》。《癌症傳》講的是生命的病態,《基因傳》講的是生命的常態,因此《基因傳》可以被視為《癌症傳》的前傳。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基因傳》出版者)
《基因傳》不僅是一部翔實記述(基因)科學發展的歷史,更是人類在21世紀面向未來的宣言。
——馬向濤(《基因傳》譯者)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出品):
《見識叢書01: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見識叢書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6:極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美]麗貝卡•D. 科斯塔
《見識叢書08:1913,一戰前的世界》[英]查爾斯•埃默森
《見識叢書09: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見識叢書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美]悉達多•穆克吉
《見識叢書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里•柯克倫 [美]亨利•哈本丁
《見識叢書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合作、抵抗與報復》[美]伊斯特萬•迪克
《見識叢書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美] 艾爾弗雷德•W. 克羅斯比
《見識叢書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克•巴爾贊
《見識叢書15:瘟疫與人》[美]威廉•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美]威廉•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美]西恩•麥克米金
《見識叢書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上下冊)》(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見識叢書19:內戰,一部觀念史》[美] 大衛•阿米蒂奇
《見識叢書20:第五次開始》[美]羅伯特•L. 凱利
《見識叢書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精裝)[以]赫拉利•尤瓦爾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讀《基因傳》的N個理由:】
1. 不是所有寫基因的書你都能讀得懂。
2. 這本書所講的故事,和每個活生生的人都息息相關,你所有關於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的問題,都會在書中找到新的答案。
3.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基因的發現,讓我們終於無限接近這些大問題的真實答案。
4. 這本書寫了3000年來人類對生命遺傳迭代奧秘的探索。
5. 為什麼人人相似卻又千差萬別?生命的演化過程里,是什麼在背後決定著這一切?這個問題困擾人類幾千年,從亞里士多德到達爾文,人類始終探索。直到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找到了基因,終於找到了破解生命奧秘的鑰匙。
6. 整本書寫了240位科學家們在探究基因奧秘的過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
a. DNA雙螺旋的發現過程,驚心動魄,如大片一樣精彩。
b. 納粹德國利用「優生學」理論,讓集中營成了世人心中永恆的傷疤。
c. 你以為科學家之間都應該是「我好崇拜你啊」,但其實,他們可能即使合作也不忘記斗爭。
d. 一個在學校里表現「良好」的美國小女孩,卻和媽媽以及媽媽的媽媽一起被認定為「智障人士」。
e. 你以為你是女人,我以為我是男人,但基因說,我們可能都錯了。
7. 基因是沒有情感的,《基因傳》是有溫度的。
8. 如果非找一本類似的作品,就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吧,《人類簡史》用嶄新的大歷史視角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重述了人類從起源到今天的故事,《基因傳》也從宏大的視野和人類終極問題的關懷,用極講究的敘事手段,把基因的故事講了個通透。
9. 之前寫基因的書也不少,但都零零散散的,從來沒有像穆克吉這樣完整系統地梳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基因傳》是一部知識密度極高的佳作。
10. 這不是生硬的科普書,作者同時把政治、歷史、人性、倫理、道德等議題穿插在里邊,是一部有厚度的作品。
11. 好看,真的好看,一個問題連著一個問題,科學家們抓住片段的線索和證據,一個一個攻破基因難題,像偵探小說一樣好看。
12.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完整地了解基因的全部知識,關於基因,看這本就夠了。
13. 印度裔美國醫生,這樣的身份,讓作者的寫作別具一格。
14. 穆克吉的前一部作品《眾病之王:癌症傳》獲得普利策獎,他是個非常會講故事的人。
15. 未來,這本書關系所有人的未來!基因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基因測序、基因克隆、基因檢測、基因診斷、基因編輯……這些技術可以為我們帶來巨大好處,可以治癒疾病、預測未來、更新我們對性別、身份、選擇的認知,基因時代正在到來。但是,基因也涉及智力差異、種族歧視、倫理、道德,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論,製造了種族屠殺的災難。人類已經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術,影響基因的功能,從而使身體狀態、生理機能甚至人類本身發生改變,那麼誰有權力支配它們並且確保安全呢?誰將成為此類技術的主導者,而誰又會成為它的犧牲品?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掌握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也許將發生改變,後人類時代正在來臨。
16. 穆克吉很帥,嗯!
究其根本,人類不過是攜帶基因的載體與表達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萬物生長的源泉,而我們就像是風馳電掣的賽馬,在轉瞬間前赴後繼薪火相傳。它們的組成與世間的善惡無關。同時也不會受到人情冷暖的影響。我們只是這些遺傳物質最終的表現形式。
——村上春樹《1Q84》
【名家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2016年度精英閱讀書單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經濟學人》2016年度書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編輯部2016年度值得一讀的科技、科學類圖書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
郝景芳 (童行計劃創始人,《北京折疊》作者)
姬十三(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神經生物學博士)
李開復(創新工場CEO、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
李清晨(醫生、科普作家、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心外傳奇》作者)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經濟學家)
劉蘇里(北京萬聖書園創始人、知名學者)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
尹燁(華大基因CEO,生命科學科普節目《天方燁談》主創)
張羽(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只有醫生知道》作者)
安東尼•多爾(普利策獎得主,《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作者)
保羅•伯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創始人)
瑪麗亞•拉莫斯(Maria Ramos,英國巴萊克銀行南非子公司CEO)
聯袂推薦!
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帶領我們穿越基因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穆克吉還是一個優雅的、會講故事的人。
——比爾•蓋茨
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有兩件事,一個是人工智慧,另一個是基因科技。基因的發現、基因理論和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人類有機會無限接近生命秘密的真相。穆克吉醫生的《基因傳》來得正是時候,完整梳理了基因理論和技術的起源、發展和未來,講述了科學家們攻堅克難的故事,以及基因技術對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的邊界的觸碰,和他的前一部作品《癌症傳》一樣,豐滿而富有啟發性。我們對基因技術的未來充滿信心,正在到來的基因時代,有更多的可能讓人類克服疾病掌控自己的命運,不再聽天由命。
——李開復(創新工場CEO、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
基因的發現和發展揭開了生命的奧秘,將深刻影響我們人類社會的走向。穆克吉是集醫生、學者、科普作家於一身的印度裔美國人,他一方面掌握關於基因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又能以科普作家的身份,把深奧難懂的知識以文學筆法呈現出來,有故事,有情節,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
——姬十三(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神經生物學博士)
我推薦這本書,不僅在於它的確好,而且在於它的意義。尤瓦爾•赫拉利在紅遍全球的《未來簡史》中指出,人類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兩門科學,一是人工智慧,二是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被稱為基因工程。這門科學現在已用於制葯、基因檢測和基因重組。運用基因科學,我們能挽救人的生命,消除祖上遺傳而來的缺陷,這不是使人類未來更美好嗎?要了解基因科學的未來,一定要了解它的過去與今天,讀《基因傳》的意義就在於此。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經濟學家)
作者在遠古的遐思、技術的進步與科學家個人命運的沉浮之間來回切換,收放自如,大開大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廣袤幽深的歷史長卷,是近年來不容忽視的科普佳作。
——李清晨(醫生、科普作家、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心外傳奇》作者)
穆克吉是一位寶貴的既能做研究又能寫作的醫生,他讓深奧的醫學概念不再晦澀難懂,讓非專業人士也能感受到基因和遺傳學的美妙。希望《基因傳》的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基因技術,這是現代醫學史上了不起的一筆。
——張羽(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只有醫生知道》作者)
所有人都知道,基因科技對人類很重要,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看到神奇的結果,看不到發生的過程。讀這本《基因傳》是非常有意思的過程,如曲徑通幽,不僅能看到新發現帶來的曙光,也能看到曙光被幽暗的密林遮蔽,而最後重新見到突破密林的光芒,讓人更理解科學探索的興奮。
——郝景芳(童行計劃創始人,《北京折疊》作者)
從第一個站起來的類人猿,到科技加身的現代人,我們從未停止對自身的好奇,對祖源的探究。基因是塑造人類的根本,我們對它的了解卻不足百年。《基因傳》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對基因科學發展史展開描述,故事性強,情感豐富,鮮活地展現遺傳規律與基因的發現過程,啟發人類思考未來之路。真正威脅人類未來安危的不是科技脫韁的可能性,而是掌握科技的人如何選擇。康德說過兩樣讓人驚奇和敬畏的事,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科學無止境的探索終將令驚奇不再,惟願人類對道德的敬畏之心永不改變。
——尹燁(華大基因CEO,生命科學科普節目《天方燁談》主創)
這不是一本僅介紹生物技術和常識的讀物,它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框架下,從基因這個獨特視角,重新闡釋技術與制度、文化、倫理、道德之間的碰撞和博弈。
——大象公會
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大多數醫生,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基層醫生,都把治病看作處理好症狀,有平穩的生命體征即可。了解基因,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認識生命、拓展自己的職業邊界。《基因傳》的作者悉達多 • 穆克吉博士,因為有著腫瘤臨床與研究的「雙重」經歷,他的文字,讓臨床醫生可以從親切的角度,了解這個領域的內容。
——丁香園
如果你熱愛散文,這本書剛好合你胃口,如果你想明白關於基因編碼的事情——不是達到一個基因學博士的水平,但是足夠在飯桌上就這個話題掌控全局——那這本書適合你。這本書能讓你思考,但同時又能讓你迴避思考的重負。
——Saurabh Jha(醫學科普作家,皇家外科醫生)
這部作品也許可以被視為數千年來罕見的驚心動魄的偵探小說,而包括亞里士多德、孟德爾以及弗朗西斯•柯林斯在內的各位學者均為探究生命的奧秘做出了貢獻。作為《眾症之王:癌症傳》的姊妹篇,《基因傳》不僅繼承了氣勢磅礴的敘事風格,同時也成為超越前者的經典。如果你期望了解人類的現在與未來,那麼這本書就是不可或缺的佳作。
——安東尼•多爾(普利策獎得主,《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作者)
2010年,悉達多•穆克吉醫生曾經以普利策獎獲獎作品《眾病之王:癌症傳》讓讀者為之陶醉,而現在看起來這不過是《基因傳》正式登場之前的熱身,他將本書打造成為集科學、歷史以及自傳為一身的史詩般作品,其廣度與深度堪比文學名著《失樂園》。
——《紐約時報》
(基因的)故事曾被人們用諸多不同的方式細致地描述過,但這次,穆克吉以一種罕見的宏偉視野講述了這部(基因的)新歷史。
——《紐約時報書評》
穆克吉通過感人至深的故事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娓娓道來……同時還在秉承醫學嚴謹的前提下以詩歌般的語言彰顯了人性中的柔情、脆弱以及光芒。
——《華盛頓郵報》
在穆克吉浪漫的敘事語境里,他雙眼犀利地指向那些矛盾的細節和尚未定論的諷刺之事。這位天才犀利地鎖定了化學抽象物中隱埋的情感真理,讓你感覺好像成功考過了一門你曾懼怕報名的大學課程,並且,你享受了這過程的每一分鍾。
——安德魯•所羅門(《正午惡魔》作者),《華盛頓郵報》
《基因傳》是一部承前啟後的生命科學思想史,作者以縝密的邏輯詮釋了當代廣受關注的科學問題。
——《今日美國》
《基因傳》不僅描繪了生命科學發展的壯美藍圖,同時也對傳統人類概念提出了道德與哲學挑戰。
——保羅•伯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這部在現代格局下激進而又具有爭議性且有親和力的著作,是如此的扣人心弦。閱讀它,裝備好自己,來迎接未來的到來。
——布萊恩•艾波雅(《如何長生不老》作者),《周日泰晤士報》
他(穆克吉)對(基因的)歷史脈絡的釐清、引人入勝的講述,是他雄心壯志的彰顯,也是其不容磨滅的成就的見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書中沒有落下任何一個可信的、生動的調查。
——《衛報》
這是一部囊括了復雜思想的巨作……中文寫作細致,可讀性和趣味性都很強,可以說是所有科學革命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它註定會對我們的下一代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觀察者》
《基因傳》探討了一個永恆而復雜的主題。實際上,它與我們每天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作者讓它與我們更加接近,更加扣人心弦。
——馬克•海登(《深夜小狗的神秘習題》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度裔美國醫生、腫瘤專家、知名科普作家。
他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並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他還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療和與血細胞有關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出版著作《眾病之王:癌症傳》,並於次年榮獲普利策文學獎,《時代》雜志稱其為「1923年以來有影響力的100本英語書之一」。2016年,《基因傳》出版後,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譯者簡介】
馬向濤,研究員/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獲得外科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外科腫瘤學臨床與基礎研究,翻譯了《基因傳》《腫瘤臨床試驗》等專著,曾經榮獲首都優秀醫務工作者獎章。馬向濤博士是北京市海淀區醫療資源統籌服務中心主任,同時還兼任《腫瘤防治研究》與《腫瘤研究與臨床》雜志編委,曾在《中華醫學雜志》《癌症》《醫學與哲學》等數十種國內外期刊上發表文章100餘篇。馬向濤博士致力於醫學人文傳播與健康知識科普,現在與家人生活在北京。(微信號:DRXIANGTAO,歡迎交流討論。)
Ⅳ 有沒有 《科學的歷程(第二版下)吳國盛》電子版書籍百度雲下載
《科學的歷程》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k24fNt2EwwRa4qCwx1S0eg
《科學的歷程》(第2版)作者吳國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首先需要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們不僅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領域奮發努力趕超世界一流水平,而且需要提高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Ⅵ 科學的歷程pdf求電子書
上已發
採納後下發給你
Ⅶ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上帝擲骰子嗎》(曹天元)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WLQHRlJ12LZ0DRKfdraVgQ
書名:上帝擲骰子嗎
作者:曹天元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頁數:369
內容簡介:
《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是關於量子論的故事。量子論是一個極為奇妙的理論:從物理角度來說,它在科學家中間引起了最為激烈的爭議和關注;從現實角度來說,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變化和進步;從科學史角度來說,也幾乎沒有哪段歷史比量子論的創立得到了更為徹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基本觀點和假說至今沒有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去,這無疑又給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環。
這本書帶讀者做一次量子之旅,從神話時代出發,沿著量子發展的道路,親身去經歷科學史上的烏雲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輝光,穿越重重迷霧和險灘,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們並肩作戰。除了回顧基本的歷史背景,還將向著未來探險,去逐一摸索量子論面前的不同道路,闖入人跡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們一起開疆擴土。讓人驚嘆的,不僅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繚亂的絢麗風景,更來自於人內心深處的思索和啟示——那是科學深植在每個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
這本書適合任何有中學基本物理概念的讀者。
作者簡介:
曹天元(Capo),出生於上海,足跡遍歷內地、香港和美國,現居香港。本人不願透露具體身份。
Ⅷ 什麼是科學 吳國盛 kindle
馬遜資源也是很豐富的,但是kindle對PDF的書籍支持的很不好。
kindle原系統支持azw、pdf、mobi、prc、txt格式。其中mobi、azw和prc格式支持最為優秀。 PDF如果是掃描版的,因為不是為6寸量身定做的,所以,顯示會不太清晰,或者由於本身掃描效果就不太好,所以會不太清晰。如果是字太小,原系統可以考慮局部放大,多看系統下可以用智能切邊功能。 txt格式支持不是太好,有可能會出現亂碼或者翻頁有問題。把txt格式編碼另存為UTF-8的編碼的效果會好點(在電腦中打開一個txt文件,點擊文件→另存為→編碼選擇UTF-8→保存),但是建議最好是轉換成mo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