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焚書》的作者
李贄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禪師、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⑵ 焚書的作者簡介
李贄(1527—1602),中國明代後期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焚書》卷6和《續焚書》卷5收集了李贄的很多詩歌,其中不乏精彩的篇章。我們可從中看出他義無反顧的斗爭精神,又可察覺出他沉湎於佛經而產生的苦悶徬徨。
⑶ 焚書、續焚書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鏈接:https://pan..com/s/13Z__KaM-RFemNimi8sdAeQ
⑷ 《焚書·續焚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焚書》六卷,《續焚書》五卷。作者李贄(公元一五二七年~一六○二年),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號卓吾,又號宏甫。《焚書》包括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四部分。其自序稱:曰《焚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盲,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其公開以異端自居,批判儒家經典,而提出「童心」說。「童心者,真心也。」指出道學家出言、行事、作文都屬虛假,故「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行」,因其失去「童心」之故。並抨擊所讀儒家經典「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非萬世之至論。同時抨擊空談「天理」的虛偽學者,亦反對「理」或「太極」說,提出「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
《續焚書》則提出:「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還表示無懼當權者的殘酷迫害,曰:「我可殺不可去,我頭斷而我身不可辱」。
⑸ 《焚書》的作者是誰《續焚書》的作者是誰
都是李贄,《續焚書》是李贄死後由門人汪本軻編輯成集的
⑹ 明史您懂嗎
抱歉,本人已從理了。
袁騰飛說明朝不怎麼樣,而我父親評價《明朝那些事》不錯。
謝謝提問,榮幸之至。
⑺ 續焚書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續焚書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傾國小說網和您一起繼續關注續焚書最新章節。
卷四雜著匯東土達摩東土初祖,即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自西天來東,單傳直指明心見性直了成佛之旨,以授慧可,遂為東土初祖。蓋在西天則為二十八代尊者相傳衣缽之祖,所謂繼往聖之聖人也,猶未為難也;在此方則為東土第一代祖師之祖,所謂開來學之聖人也,難之尤難焉者也。嗚呼!絕言忘句,玄酒太羹,子孫千億,沿流不絕,為法忘軀,可謂知所重矣。釋迦佛後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畢竟不曾留一字與迦葉,其與達磨東來不立文字,蓋千載同一致也。迦葉無故翻令阿難結集,遂成三藏教語,流毒萬世。嗟夫!釋迦傳衣不傳法,傳與補處菩薩者,衣也,非法也。傳衣者,傳補處;傳補處者,蓋合萬億劫以為一劫,合萬億世以為一世,又非止於子孫相繼以為一世者之比也。此其識見度量為何如哉!余偶來濟上,乘興晉謁夫子廟,登杏壇,入林中,見檜柏參天,飛鳥不敢棲止。一草一木,皆可指摘而莖數,刺草不生,棘木不長,豈聖……
需要別的再問
⑻ 焚書的歷史影響
《焚書》、《續焚書》是李贄反對封建傳統思想的力作。書中對儒家和程朱理學的大膽批判所表現的反傳統、反權威、反教條精神,啟迪與鼓舞了當時及後來的進步學者,對人們解放思想,擺脫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而被統治階級視為洪水猛獸。李贄也深知其見解為世所不容,故將著作名之為《焚書》,以後也果然於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燒,但卻是屢焚屢刻,在民間廣為流傳。李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成為後世之楷模,五四時期進步的思想家把他當作反孔的先驅。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正是對李贄與其思想影響的真實寫照。 《焚書》的鋒芒指向中國數千年來一直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傳統說教,向束縛人們思想的程朱理學提出大膽的懷疑和公開的批判。李贄的書雖遭明清兩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禁毀,但仍流行不絕。在中國美學史上有獨特的地位。
《焚書》,哲學、文學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贄著。李贄於萬曆十八年(1590年)64歲高齡時著成此書。《焚書》又稱《李氏焚書》,6卷。他死後由門人汪本軻編輯成集、刻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的《續焚書》,5卷。兩書收錄了這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評、詩文、讀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是我們研究李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