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祖斐的人物生平
1898年10月23日生於上海。
1912—1915年在上海民立女子中學學習並畢業。
1915—1924年在上海清心女子中學學習並畢業,中途二次輟學。
1924—1927年在上海滬江大學學習並畢業。
1927—1932年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並畢業,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28年接受上海滬江大學理學士學位。
1932—1934年任北平協和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1934—1937年任湖南長沙湘雅醫院兒科主任。
1937—1940年任上海難童醫院醫務主任。
1940—1953年任上海兒童醫院醫務主任和上海同德醫學院兒科兼職教授。
1947—1948年到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進修。
1953—1982年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兼醫務主任,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兒科系副主任、兒科教授。
1982—1998年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1998年8月2日因肺炎在上海逝世。
蘇祖斐,1898年10月23日生於上海。曾祖父從福建汀州遷滬,三代經商。外祖父是福建同安人,亦經商。她出生之年正值戊戌變法。她父母接受新思想,嚮往改革,熱心教育。她父親敬仰俄國女革命家索菲亞(1853~1881);索菲亞一譯「蘇斐亞」,她在排行中值「祖」字輩,她父親就給她取名祖斐。後來她的大學同學常將她的名字誤寫為「蘇祖裴」,但寫著「蘇祖裴收」的郵件郵局都能准確投遞,寄給「蘇祖裴」的匯款她也能順利領取。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但雙生兄姐不到周歲即先後天折。她以下有弟弟6人。她父親也是商人,為人急公好義,熱心教育,毀家興學,與叔父開辦民立上海中學,又資助姑母開辦民立女子中學。母親求知慾強,30歲後尚人女塾求學,曾開辦民立幼童學校。
1915年,蘇祖斐畢業於民立女子中學。在民立女子中學時,從詞曲大家吳梅(瞿安)學習語文,一度愛好文學。畢業後因覺英文水平太差,又入清心女子高等中學學習,中途因母病父逝等輟學2次。1924年畢業並考取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但因江浙之戰交通阻斷,遂轉入滬江大學。滬江大學學風嚴肅而和睦。她在中學未學過化學,數學學得也少,入大學後努力補習才跟上課程。生物學則成績優秀。她母親患內痔經常出血,一次因失血過多而出現心率加快,庸醫誤診為心臟病,投以洋地黃溶液,母親用葯中毒幾死;做內痔手術後又發生高熱。1919年流行性感冒肆虐全球,她一家四人(包括她自己)染病,父親愈後復發,因肺炎不治病逝。這些都促使她下決心學醫。在滬江大學學習時即決心投考北京協和醫學院,並按協和醫學院入學考試的要求作好准備,如協和醫學院要求學生學過兩門外語,她就又學習法語。
1927年她虛報年齡為24歲(規定的最高報名年齡限制),在上海考場參加協和醫學院的入學考試,被錄取。1928年獲滬江大學理學士學位。第二學年學習細菌學時,寫成一篇論文:《白喉毒素,抗毒素與類毒素的比較》,教授認為該文有臨床應用價值,即推薦給《中華醫學雜志》。1930年該文發表,這是她發表的第一篇醫學論文。兒科學由祝慎之主講,她聽講後對課程極感興趣,決心從事兒科專業。1934年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留協和醫院擔任住院醫師2年。她注意到當時人民生活水平很低,營養不足,身體抵抗力很差,患兒病死率高,所以,後來特別重視兒童營養,在以後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一直把兒童營養作為重點。又注意到如果嬰幼兒得不到足夠的照顧,終日平卧在床便容易出現肺炎,經常給患兒改變體位後肺炎發生率和病死率大為減少,因此,又十分重視護理工作。
她在傳染科工作時,曾遇一位54歲的女性白喉患者在開業醫處未得及時診治,終因喉頭堵塞,未及氣管切開,窒息而死,深感預防和早期診治的必要性,便寫了一篇短文《白喉可以預防嗎?》,投到《世界日報》的一個副刊——「丙寅醫刊」,被刊用;這件事使她深切認識到預防的重要性。
1934年應聘到湖南長沙湘雅醫學院工作。1937年後一直在上海任職。1950年中華醫學會總會遷京,她被選為上海分會會長,並主持成立多個分科學會的上海分會。總會在滬留下大批圖書,在蘇祖斐努力之下,這些圖書歸屬上海分會圖書館,圖書館公開對全市、全國醫務工作者開放。上海分會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在全國醫學圖書館中僅次於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當時上海各醫療機構對傳染性肝炎的檢驗方法不統一,上海分會組織專家討論編寫《肝炎防治手冊》,由姚光弼執筆,蘇祖斐作序。1954~1985年她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1985年後任名譽顧問。
1952年曾參加第三批志願醫療手術隊赴長春,幫助提高長春軍醫大兒科的質量,負責兒童營養學教學。
文化大革命中,蘇祖斐被封為反動學術權威,經常受到批鬥,每月只領到生活費40元,她家長期雇有一位幫助做家務的保姆,月工資25元,造反派命令保姆的工資分文不可少付,於是她自己只剩下15元度日。她家被抄兩次,一些珍貴的紀念品被掠走;她家的私房被沒收,先人墳墓被毀。直至「四人幫」粉碎後,才恢復原薪金。1982年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她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曾在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上海市衛生工作者協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紅十字會、上海生物化學學會、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優生保護法專家咨詢組、上海兒童世界基金會、上海地區托兒所協會、上海醫學衛生海外聯誼會、上海市靜安區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全國兒童食品學會營養臨床學組、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會、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上海市少年兒童營養基金會、滬江大學校友會、中國婦聯、上海婦聯等機構任職。1998年8月2日因肺炎在滬去世。
蘇祖斐終生未婚,以三弟之子肇伉為己子。肇伉夫婦也是兒科醫師,而且均是科主任和教授。
湘雅醫院
1934年湖南湘雅醫學院聘她到長沙湘雅醫院擔任兒科主任。下決心接受新職之前她徵求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教授格蘭特〔前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席格蘭特的意見,格蘭特主張她接受聘請,她便啟程赴湘。當時湘雅醫院的兒科處於草創階段,有一個30張病床兒科病區,但因無人負責,病區內不但沒收治患兒,反而住滿了成年患者。蘇祖斐到任之後,正式建兒科專業和名副其實的兒科病區。她不僅要負責門診、病房的臨床工作,還要教醫學生和培養護士。經她培養的梁覺如、楊顯素醫師後來都成為兒科學骨幹。經她整頓之後湘雅醫院的兒科工作走向正軌,贏得家長的信任,醫院附近教會學校的華籍、美籍員工子女有病,都來醫院就診。兒科的醫療質量逐漸提高,三年內住院患兒僅死亡三人。
1936年冬,流行性腦膜炎在長沙流行,患者中兒童佔了多數。那時還沒有抗生素,治療主要依靠抗血清。醫院為此開設兒科第二病區,蘇祖斐主持兩個病區的工作,帶領幾位醫師日夜辛勞,數月後疫情才被撲滅。她將治療過程寫成總結報告。她又創辦兒童保健會,先後入會兒童計100多人,每人每年交納一元會費,便可以就診12次,每次都測量身高、體重;醫院並對入會兒童進行預防接種和衛生知識宣傳。她將這些生長發育測量數據統計整理,寫成論文《湖南兒童生長發育》。她在湘雅醫院時工作極為繁忙,除門診、病房工作外,還要給醫學院和護校的學生上課,星期天又進行湖南橘柚維生素C的研究。
兒童醫院
1937年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同意蘇祖斐前去進修,她向湘雅醫院請了假,准備經上海赴美國。8月12日她回到上海。第二天日軍進攻上海,這就是「八一三」事變。上海的難民收容所收容了大批難民,她決心留在上海為難童服務。1937年12月,兒科專家富文壽創辦設有病床100張的難童醫院,自任院長,請蘇祖斐任醫務主任。當時難童體質極差,易罹患各種疾病,難民收容所每天都要往醫院送5~6名患兒,這些患兒病情多很嚴重,醫院開辦第一個月內住院難童即死亡60人。她到任後擬定各種規章制度,盡力使醫院工作正規化。她發現難童中營養不良性疾病很多,這事實更使她深切認識到營養對健康的重要性。1940年7月,富文壽將難童醫院改組為上海兒童醫院,他仍擔任院長,蘇祖斐仍任醫務主任。上海兒童醫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兒童醫院,招收了許多同德醫學院、上海醫學院、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畢業生,建立起堅強的技術力量,醫療質量可與當時的教會醫院媲美,醫院聲譽日隆。醫院改組後遷香山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稱香山路兒童醫院。
抗戰後期她又自己開設診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社會活動較多,診所經常停業,不久即停辦。
1946年富文壽赴美進修,蘇祖斐代理上海兒童醫院院長之職。1947年7月蘇祖斐作為中國代表之一到紐約參加第五屆國際兒科會議。會後隨團參觀了美國中西部的兒科中心。隨即到紐約大學醫學院兒科進修。在舊金山她與富文壽進行了交班。抗戰期間,信息交流受阻,她在美國見到、聽到種種新進展,頓覺耳目一新。她如飢似渴地學習新知識,並爭取到生物化學實驗室學習技術,准備回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又學習了3∶2∶1液(3份5%葡萄糖溶液、2份生理鹽水、1份1/6M乳酸溶液)治療嬰兒腹瀉的方法,回國推廣。曾在紐約法制醫院學習「嬰幼兒發育診斷」。1948年9月回到上海兒童醫院。
她在美國學習了用鏈黴素和噻唑碸治療結核性腦膜炎的化學療法,回國時又帶回一些噻唑碸。她在上海試用這種新療法,治癒率達90%。這是國內首次治癒結核性腦膜炎。治療經驗寫入論文《兒童結核性腦膜炎聯合療法》,發表於1950年的《中華兒科雜志》創刊號上。50年代,她曾任中國兒童結核性腦膜炎科研計劃的指導者。
1953年上海兒童醫院申請由政府接辦,與上海市兒童保健院合並,遷往康定路新址,成為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學生的實習基地——上海市兒童醫院。蘇祖斐任副院長兼醫務主任。她又曾任上海市第六、第二人民醫院的兒科顧問和上海市兒科總顧問。50年代初上海兒科醫師奇缺,衛生局委託上海市兒童醫院將60名條件合適的護士長培訓為兒科醫師,富文壽與蘇祖斐負責教學。她從協和醫學院畢業後一直負擔教學任務。1940~1953年任上海同德醫學院兼職兒科教授,以後又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副主任、教授。1978年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童營養研究室成立後,她已年過八旬,仍親自帶研究生2名。
50年代,中國南方血吸蟲病嚴重流行,患者中兒童佔1/3。1954~1955年蘇祖斐帶領上海第二醫學院兒科系同學到滬、浙鄉間從事血吸蟲病的防治,證實酒石酸銻鉀20天長程療法最有效,南瓜子糖漿療效不佳。也曾試用銻58肌肉注射,證明其療效並不明顯。她與同事根據400多個病例寫成論文《兒童時期血吸蟲病》,詳細分析了兒童血吸蟲病的分型和轉歸。後來她被推舉為全國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委員。1985年上海市宣布消滅血吸蟲病,她被記大功一次。 1957~1958年麻疹在全中國流行,上海在兒童醫院開設了80張麻疹病床。因為麻疹病例以前一向不收住院,所以,許多兒科醫師也不曾觀察過麻疹發病的全過程。蘇祖斐認為麻疹不能透發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不良,便大膽地給這樣的患兒使用毒毛旋花素K,用葯後皮疹透發,患兒一般情況好轉,肺炎等並發症不再發生。這個經驗在上海、浙江推廣,收到很好的效果。1959年她在全國急性傳染病會議上宣讀論文《麻疹的治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號召西醫在職或離職學習中醫。1958年蘇祖斐參加學習班學習中醫後與中醫師徐蔚霖合作撰寫中西醫結合的《兒科臨床手冊》。該書於1959年出版,很受讀者歡迎,曾多次再版。 1963年蘇祖斐與復旦大學遺傳學家談家楨合作分析一例先天愚型患兒的染色體,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於《中華兒科雜志》,這種研究在中國是首例。 「文化大革命」中,蘇祖斐與廣大知識分子一樣備受迫害,工作難以正常進行。「文化大革命」後期她參閱大量中外文獻,寫成綜述11篇,內容涉及營養和代謝等方面的問題。
② 誰有吳升華版《兒科住院醫師手冊》電子版嗎,可否發我一份
我有pdf版本(要紅包才會給)確實需要回一個,兩個版本信息如下
兒科住院醫師手冊
作者吳升華主編
出版日期2008.11
頁數939
兒科住院醫師手冊
作者吳升華主編
出版日期2004
頁數989
③ 皰疹性咽峽炎的皰疹會出現在腫大的扁桃體上嗎
這位同仁,我和你一樣也是兒科醫生。你提供的體征很詳細,下面我就對你說說 我的看法: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常見於嬰幼兒,臨床特徵為驟起高熱 伴有咽喉痛,頭痛,厭食,並常有頸,腹和四肢疼痛.在嬰兒常發生嘔吐和驚厥,起病 2日內口腔粘膜出現少數(很少多於12個)小的(直徑1-2mm...)灰白色皰疹,周圍繞以 紅暈,多見於扁桃體前部,但也可位於軟齶,扁桃體,懸雍垂,舌部等,在以後的24小 時內水泡破潰變為淺潰瘍,直徑一般在5mm以下,1~5日內癒合.並發症少見。 你還記得鵝口瘡這個病嗎?我覺得你應該要考慮的。 我覺得還是要考慮白色念珠菌感染比較合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雪口病或者是 鵝口瘡。 建議用葯: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葯一 次,可以給孩子口服阿莫西林顆粒+抗病毒口服液。囑其家屬保持孩子的口腔衛 生的干凈。我提供了圖片你在看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有事情就加我,我是網路hi用戶。我們共同研究探討。 看見你的補充,我也查了一些資料,感覺你說的是化膿性扁桃體炎,這里有圖譜,你也看看http://pic.39.net/0711/8/158856.html 皰疹性咽峽炎發病時一般咽峽充血,舌齶弓、軟齶、硬齶等幾處有淺灰色或者是黃白色的綠豆大小的小皰疹,周圍呈現紅色,病毒感染性疾病為自限性疾病,大多可以自愈,但也不可掉以輕心,護理是關鍵,其中最重要是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因為該病可能出現心肌炎和腦炎等合並症。 這位朋友,現在網上還沒有皰疹性咽峽炎發生潰瘍時的圖片,我也只能給你簡單描述一下,詳細的你就查查教科書。 希望你早日得到正確的答案,也希望你把這150分給我,我要保住我分類上升達人榜--兒科分類的第一名啊!呵呵,有事就加我好友,我們共同探討。
④ 三甲醫院醫生收入情況是怎樣的
雖然都叫三級甲等醫院,但是分為普通市級三級甲等醫院、省級三級甲等醫院、國家級三甲醫院。每一個層次的區別,收入都是不同的。
就拿一般的市級三甲醫院來說。臨床醫生的工資應該在10000左右,當然了南方和北方還有差別,南方的普遍高於北方,這是等級最低的住院醫師收入。然後上面是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級別不同收入也差別比較大,但一般來說主治醫師的工資應該在15000左右。還有一個就是醫生的績效是和工作量掛鉤的,就比如冬天呼吸內科患者比較多,那麼他一個月的收入就會比平常高不少。
如果是省級三甲醫院,工資要比市級三家高一部分,如果國家級的三級甲等醫院,像北京上海那些頂級醫院,那些醫生的收入就值得我們仰望了。
當然了,人家招聘要求也比較高,普通的碩士研究生是有機會進入市級三甲醫院的,但像省級三甲醫院就特別難,一般都是招聘博士,而北京上海那些頂級的三級甲醫院招聘要求就更高了。
總的來說就是你的技術你的學歷和你的收入成正比。但醫生這個行業想發財不大可能,解決溫飽足矣。
⑤ 顏江瑛的人物履歷
1980年09月——1985年07月,湖北醫學院醫療系(學士學位);
1985年07月——1986年07月,武鋼第一醫院兒科住院醫師;
1986年07月——1992年12月,武鋼婦幼保健所醫師(期間:1989年8月——1990年1月中國兒童心理衛生指導中心進修(南京));
1990年01月——1994年03月,武鋼婦幼保健所副所長、主治醫師(期間:1990年3月——1990年6月冶金部衛生管理幹部崗位培訓班,1992年7月——1992年8月湖北省婦幼保健院長培訓班);
1994年04月——1998年12月,武鋼婦幼保健所所長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期間:1996年9月——1999年6月同濟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碩士研究生)
1999年01月——2000年02月,衛生部艾滋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副研究員;
2000年03月——2001年08月,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辦副主任、副研究員;
2001年09月——2002年01月,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
2001年02月——2006年02月,中國疾控中心主任助理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期間:2005年1月——2006年1月美國北卡大學學習衛生政策、項目評估);
2006年03月——2007年02月,衛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員;
2007年03月——2010年08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理局政法司副司長;
2010年08月——2013年06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規劃財務司司長);
2013年06月——2013年10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副主任(主持工作);
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主任;
2015年12月——,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宣傳司司長、新聞宣傳中心主任(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