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中醫的可不可以推薦一些學中醫脈學的書,謝謝。。
「十一五」規劃教材《針灸學》是脈學的基礎,當然,《中醫基礎理論》也要懂的,另外許多脈學經典如《針灸甲乙經》等。
Ⅱ 現在比較知名的中醫脈學方面的著作有哪些
中醫葯學典籍,先秦到兩漢時期已經相當豐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不少醫家對《黃帝內經》、《八十一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醫葯經典
(一)呂廣注《八十一難經》
三國時吳國赤烏年間(公元238~250年),太醫令呂廣注《八十一難經》,啟註疏經典理論醫著之端,也是已知的整理研究古典文獻之最早著作,惜已亡佚。作者呂廣,字博望,隋代因避國諱,又轉稱呂博,呂氏長於脈學,還著有《玉匱針經》、《金韜玉鑒經》等書,均佚,《太平御覽》中保留有《玉匱針經序》。
(二)王叔和整理《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問世後不久,即因戰亂動盪或傳抄訛誤而殘損不全,因此極有必要對該書進行整理。首次從事此項工作的,是著名醫學家王叔和。
他在《傷寒論》中說:「今搜采仲景舊論,錄其證侯、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傷寒淪》是從脈、證、方、治幾方面著手,亦即按照張仲景辨證論治的精神進行的。現行《傷寒論》本,一般認為卷一、二《辨脈法》、《平脈法》、《傷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以下八篇,為王叔和所增。從《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至《辨陰陽易差病脈證並治》共十篇,保存了張仲景對傷寒病辯證論治的主要內容,也是現行《傷寒論》的主要部分。《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以下八篇,主要是王叔和從仲景治法研究《傷寒論》的思想,啟以治法分析《傷寒論》之端。
對王叔和整理《傷寒雜病論》一事,後世醫家議論褒貶不一,指責者以方有執、喻嘉言為代表,明代方有執作《傷寒論條辨》,認為《平脈》乃王叔和贊經之詞,又說叔和偽作《傷寒例》,使仲錄之道反晦,「究其叛亂,則叔和亦罪之魁」。因此,他把《傷寒論》原文不易講通之處,說成王叔和編次該書時造成的錯簡。但是,歷代多數醫家對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評價,還是較為客觀的,宋代林億說:「自仲景於今八百餘年,惟叔和能學之」;金代成無己說:「仲景《傷寒論》得顯用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明初王安道說:「叔和搜采仲景舊論之散落者以成書,功莫大矣」,同時也批評了王氏於書中雜以自己的言論;有玉石不分,主客相亂之嫌;總的來看,由於王叔和距離張仲景生活年比較近,故其編次整理之書,應較接近仲景書原貌。不但傳書之功應予肯定,且將仲景汗、吐、下、溫、刺、灸、水、火諸法,分類進行比較分析,亦切合臨證運用,較勉強定為397法,更為符合實際。
(三)全元起注《黃帝內經》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校注《黃帝內經》的書籍,即齊梁間人全元起所著《內經訓解》,這是已知有關《黃帝內經》的最早校注本。
全元起校注的《素問》本,北宋時尚存,以後便散失不見了。今從林億等所校訂的《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編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例如,他在解釋《素問·生氣通天論》「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時說:「淫氣者,陰陽之亂氣,因其相亂,而風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也。」把「淫氣」解釋為內在因素,「風客」為外在條件,合理地闡析了病變機理。再如對《素問·熱病論》中「三陽經絡皆崇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也」一句,全氏以「臟」為「腑」,並解釋說:「傷寒之病,始於皮膚之腠理,漸勝於諸陽,而未入府,故須汗發其寒熱而散之」,亦甚合理。現在雖不能看到全元起校注《素問》的全貌,於此亦可窺視其學術造詣之一斑。
(四)《神農本草經》的註解
陶弘景作《神農本草經集注》,除保存《本草經》原有葯物365種外,復增補東漢以降名醫所用葯365種。
以上四部典籍文獻,經過呂廣、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別整理註解,得以保存流傳,對中醫葯學發展和後世文獻研究,有著深遠影響。
二、脈學的總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醫脈學診斷學研究出現高潮,產生了大量專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脈經》10卷,全面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脈學知識,並有許多創造發明,是中醫脈學診斷學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錄》、《隋書·經籍志》等尚著錄十餘種脈學著作雖已亡佚,但亦可窺見當時脈學研究的興盛狀況。
Ⅲ 中醫脈學都有哪些著作
《脈經》是第一部脈學專著,宋有《脈訣》一書,有崔嘉彥《四言舉要》,元代滑壽《診家樞要》,明李中梓的《診家正眼》,李時珍的《瀕湖脈學》(此書入門甚為合拍),清代《脈理會參》(以浮沉遲數四脈統諸脈,簡潔明了),三代御醫之後北中醫趙紹琴教授編寫的《文魁脈學》,當代的還有一些,不若以上的經典。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中醫看病需要四診合參,不能單憑摸脈,切記。
Ⅳ 中醫脈學問題
首先這個原文出自滑伯仁的《診家樞要》。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的,關鍵在久暫二字,這里久暫在古漢語里的意思就是多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長短那麼偏差了。
現在中醫診斷教材講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從容和緩,節律一致,其中節律一致就是講的至止。
Ⅳ 脈學的中醫脈學演變簡介
中醫脈學在戰國時代(公元前五世紀)即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當時的著名醫學家秦越人(即扁鵲)即是以切脈著名的。《史記》:「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後世根據這一記載,公認扁鵲為脈學之祖,並將討論脈學為主的《黃帝八十一難經》,偽托為扁鵲所著。根據《內經》三部九候論「有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兩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中部人,手少陰;下部天,足厥陰,下部地,足少陰,下部人,足太陰。下部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天以候肺,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可見古代醫家切脈所採取的部位頗為廣泛,即所謂遍診法也。至《難經》出後,切脈才改以寸口(橈動脈)為主,《難經》開首即指出「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難經》並將古代廣泛的三部九候法,完全分配於寸口。又《史記·倉公傳》記倉公的脈位有「弦出左口」、「脈氣口至小緊」等,倉公名淳於意,乃秦、漢時人,所以我們大致可以肯定: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是自公元一世紀左右開始的,後漢張仲景於其所著的《傷寒論·自序》中雲:「觀今之醫……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所謂管窺而已……」《傷寒論》為二世紀著作,它所指的遍診法為人迎(頸動脈)、寸口(橈動脈)、趺陽(脛前動脈),三部雖與《內經》有所不同,但觀其對當時醫生的批評,正反映了遍診法已演變為獨取寸口了。同時張仲景自己的著作對於寸口脈記載獨詳,趺陽、人迎則較少,對一般外感病的脈象,通篇概言寸口,若積聚、結胸等上下阻隔的疾病,則詳分寸關尺部候之,若病入於胃或久病雜病,則多分寸口趺陽並舉,說明了後漢時期,獨取寸口法已非常盛行,而遍診尚未全廢。至三國時吳太醫呂廣注《難經》雲:「左手關前為人迎,右手關前為氣口。」竟把遍診法的人迎配入寸口脈的左前一分的地位,到了公元三世紀時,王叔和著《脈經》,更只專詳寸口脈而不涉及其他,這才使寸口在脈學上完全獨立,幾乎把遍診法全部廢除了。其所以演變的原因,當然與封建社會禮教束縛分不開,特別是六朝以後,婦女纏足之風盛行,婦人候足自然更不方便。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可能先在婦女診法上獨取寸口,以後並由女及男,對男子亦獨取寸口了。在封建社會中不獨一般男女的交際為禮教所不許,這種封建的倫理在醫學上也同時受到影響,只要從讀《小學》載:「一旗婦不肯醫持手診脈,寧病而死」,與襄陽縣志載:「萬曆朝,太後病篤,崔真人孟傅應詔,詔自簾孔引線候脈」的兩種例子看來,雖然只是一種傳說,但封建社會束縛了脈學的進一步發展,則是毫無疑問的。
此外,在醫學本身上也有促使它演變的原因,那就是由於橈骨動脈具有便於診察的特有優點。橈骨動脈比較淺在易於觸知,波動低昂較易分別,《內經》上下兩部與人迎趺陽之脈,或隱而不顯,或脈管較粗,區別低昂非常困難,所以,由遍診法演變為獨取寸口法,也是很自然的現象。不過直至今天,中醫師日常使用的切脈法,雖然絕大多數是獨取寸口,但有時還結合遍診法,如利用額動脈以察發熱的情況,利用人迎看期門的搏動情況;病危的患者寸口脈微欲絕,或細弦而勁,生機索然,在此時往往兼診趺陽是否存在以判吉凶,某些痿痹患者能否恢復,或易否恢復,亦可利用趺陽決定。我們曾經治療一位特等殘廢的患者,兩足痿痹不能起床,診其趺陽脈左腳存在,右腳消失,推知其左腳或可恢復,治療後果能扶杖下床行動,左腳比右腳較能著力,可見遍診法還有它存在的價值。 上面已經提到:古代脈法是遍診法,《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謂「三部」系指全身上中下三停,「九候」系指三停各分三處,共為九處。《難經·十八難》則謂「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尺為下部,……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是將三停九處完全置於兩手寸關尺之間,而寸、關、尺又各分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合為九候矣。《難經》雖獨取寸口,但對兩手六部的臟腑分配尚未全面指出,及王叔和著《脈經》,於《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脈》,《平三關病候並治》等篇,對左右分配臟腑的說法才十分明顯;至六朝(或雲北宋)高陽生之徒綜合脈訣,就概括地定為「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後來更有膀胱從腎配左尺,三焦從命門配右尺等。這種說法受到了許多人的批判,尤其是大腸小腸分配寸部更是爭論不休,但大體說來,《內經》所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則是可信的。在一般情況下,膈以上至頭部的疾病,可以在寸脈上反映出來,臍以下至足部的疾病可以在尺脈上反映出來,(這些)是有臨床事實表現的,(而)在概念上臟腑所居的地位上下既有不同,自然也可以同時測知。
後唐肖淵《褚氏遺書》根據《難經·十九難》:「脈有順逆,男女有恆而相反……,男子之脈在關上,女子之脈在關下……」又說:「男子順陽,自下生上,故右尺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出,故右關為脾,脾生右寸肺,肺生左尺腎,腎生左關肝,肝生左寸心。女子陰逆,自上生下,故左寸為受命之根,萬物從土出,故左關為脾,脾生左尺肺,肺生右寸腎,腎生右關肝,肝生右寸心。」把男女的分配完全顛倒過來。宋儲《脈辨疑》亦有類似說法,經元載同文《脈訣刊誤》指出:「男女形氣精血雖異,而十二經脈所引止始終,五臟之定位則一也,安可以女子位為反耶!」才糾正了這種謬論,但男左女右,男子主氣,女子主血的說法,則至目前未有少變。
Ⅵ 系統辨證脈學培訓教程 pdf
作者:齊向華著 頁數:144 出版社: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PDF
Ⅶ 求《現代中醫脈診學》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現代中醫脈診學》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EocseG6729yGiKw6UpP04w
Ⅷ 《趙紹琴醫學全集》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趙紹琴醫學全集》(趙紹琴)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趙紹琴醫學全集
作者:趙紹琴
出版年份:2012-1
頁數:900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趙紹琴醫學全集》全面反映了先生的獨特學術思想和寶貴的臨床經驗。概括起來,可分為三部分:中醫內科學、中醫溫病學、中醫脈學和醫案。這三部分內容構成了趙紹琴特色醫學,或者更確切講,構成了一個系統_的、完整的、獨特的趙紹琴醫學體系。
《趙紹琴醫學全集》收錄了先生的8部著作:《溫病縱橫》、《溫病淺談》、《文魁脈學》、《趙文魁醫案選》、《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趙紹琴臨證400法》、《趙紹琴內科學》和《趙紹琴溫病講座》。這8部著作除《溫病講座》外,全部是先生生前親自審定的。《溫病講座》則是根據先生的講課錄音整理,皆為先生原著。《趙紹琴醫學全集》全面反映了先生的獨特學術思想和寶貴的臨床經驗。概括起來,可分為三部分:中醫內科學、中醫溫病學、中醫脈學和醫案。這三部分l內容構成了趙紹琴特色醫學,或者更確切講,構成了一個系統_的、完整的、獨特的趙紹琴醫學體系。
Ⅸ 《現代中醫脈診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現代中醫脈診學》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EocseG6729yGiKw6UpP0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