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正氣歌pdf

正氣歌pdf

發布時間:2022-07-17 13:16:14

1. 求國學數典論壇下載

呂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國,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呂不韋在趙都邯鄲見入質於趙的秦王孫公子異人(後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庄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編輯本段]二、呂不韋生平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嬴悼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子楚,子楚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子楚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非常喜歡,說:「子楚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出典)。於是他就前去拜訪子楚,對他游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子楚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一個。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他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子楚說:「是這樣,但該怎麼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麼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游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子楚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著西去秦國游說,先拜見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和姐姐,把帶來的東西統統獻給華陽夫人。順便談及子楚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常常說「我子楚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乘機又讓華陽夫人姐姐勸說華陽夫人道:「我聽說用美色來侍奉別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隨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卻沒有兒子,不趁這時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麼,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最終也不會失勢,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能得到萬世的好處啊。不在容貌美麗之時樹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寵愛失去後,雖然想和太子說上一句話,還有可能嗎?現在子楚賢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為繼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自己就會主動依附於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時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麼夫人您一生在秦國都要受到尊寵啦。」華陽夫人聽了認為是這樣,就趁太子方便的時候,委婉地談到在趙國做人質的子楚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贊他。接著就哭著說:「我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我希望能立子楚為繼承人,以便我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決定立子楚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都送好多禮物給子楚,而請呂不韋當他的老師,因此子楚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
呂不韋選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懷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向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子楚破費了大量家產,為的藉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到十二個月之後,生下兒子名政。子楚就立此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才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隱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嬴政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秦王位,守孝一年後,加冕才三天就突發疾病去世了,謚號為孝文王。太子子楚繼位,他就是秦莊襄王。庄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後為華陽太後,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後。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後常常和呂不韋私通。呂不韋家有奴僕萬人。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游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秦始皇越來越大了,但太後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陰莖特別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為門客,不時讓演員歌舞取樂,命嫪毐用他的陰莖穿在桐木車輪上,使之轉動而行,並想法讓太後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誘她。太後聽說之後,真的想在暗中佔有他。呂不韋就進獻嫪毐,假裝讓人告發他犯下了該受宮刑的罪。呂不韋又暗中對太後說:「你可以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就可以在供職宮中的人員中得到他。」太後就偷偷地送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許多東西,假裝處罰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須假充宦官,這就得以侍奉太後。太後暗和他通姦,特別喜愛他。後來太後懷孕在身,恐怕別人知道,假稱算卦不吉,需要換一個環境來躲避一下,就遷移到雍地的宮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著太後,得到的賞賜非常豐厚,而太後凡事也都由嫪毐決定。嫪毐的僕人有數千人,希望成為嫪毐的門客,而自願成為太監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後去世。孝文王後叫華陽太後,和孝文王合葬在壽陵。夏太後的兒子庄襄王葬在芷陽,所以夏太後另外單獨埋葬在杜原之東,稱「向東可以看到我的兒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後,旁邊定會有個萬戶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際並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後淫亂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太後密謀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這兒子繼位」。於是秦始皇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這年九月,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後遷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才到雍地迎接太後,使她又回歸咸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系?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後去世,謚號為帝太後。與庄襄王合葬在芷陽。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漢著名的大儒,人稱賈生、賈子、賈長沙。漢高帝七年(前200年),賈誼出生,這個時代正是西漢政權剛剛建立的年代,它既給賈誼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機遇,也給他的人生帶來了坎坷和痛苦。

賈誼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基本上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讀書習文為主。18歲時,他便以能誦詩書擅寫文章而聞名於郡中。當時的名士河南守吳廷尉欣賞他的才學俱優,將他列置門下。

公元前180年,漢文帝劉恆即位。聽聞河南守吳公頗有學識,且政績卓著,便徵召吳公為廷尉。漢元帝元年(前179年),賈誼在老師吳廷尉的推薦下,被徵召入朝,立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晉升為太中大夫。從此,22歲的賈誼便踏上了仕途,成為西漢政治集團中的一員。

漢文帝對賈誼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又與諸大臣商議,想把他升擢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對。此後,漢文帝開始有意疏遠賈誼,並將他派去當長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賈誼辭別了京城,來到了地處偏遠的長沙。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濕度大,自認為此去長沙將享壽不長,而且又因為是被貶謫,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與屈原作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

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遠在長沙的賈誼,於是將他召進皇宮。當文帝聽完賈誼的一番宏論後,十分感慨地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過不多久,漢文帝拜賈誼為梁懷王的太傅。在任梁懷王太傅期間,賈誼仍對政事十分關注,而且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寫下了如《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名篇。

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懷王劉揖人朝,不幸墜馬而死。賈誼認為自己作為梁懷王的太傅而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因此非常傷心。一年以後,由於傷感過度,賈誼也於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時年僅33歲。

賈誼一生雖然短暫,但是,就在這短暫的一生中,他卻為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他是騷體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賦》、《鵩鳥賦》。在西漢政論散文的園地中,賈誼的散文也堪稱文采斐然。劉勰《文心雕龍.奏啟》稱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其最為人稱道的政論作品是《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

董仲舒(前179—前104)漢代思想家,政治家。廣川人(今河北衡水),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其後,任江都易王劉非的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並延續至今,從此,經學研究在漢代盛行。

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劉長驕縱跋扈,常與帝同車出獵;在封地不用漢法,自作法令。前174年,與匈奴、閩越首領聯絡,圖謀叛亂,事泄被拘。朝臣議以死罪,文帝赦之,廢王號,謫徙蜀郡嚴道邛郵,途中不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十六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是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該書包羅萬象,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劉安是我國豆腐的創始人。1992年9月15日,安徽淮南市舉辦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隆重紀念中國豆腐創始人——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誕辰和他發明豆腐2100年。
劉安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又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群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包羅萬象。這些著作中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在《淮南萬畢術》中就有「曾青得鐵則化為銅」的記載,據考證「曾青」是指銅的化合物,有的科學工作者認為是銅綠,說法不一。。
劉安好黃白之術,召集道士、儒士、郎中以及江湖方術之士煉丹制葯,最著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號稱「八公」,在壽春北山築爐煉丹,偶成豆腐。劉安因之被尊為豆腐鼻祖,八公山也因此而得名。
劉安的制國思想是「無為而制」,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不循先法,不守舊章,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輕刑薄賦、鼓勵生產的政策,善用人才,體恤百姓,使淮南國出現了國泰民安的景象。
盡管劉安的治國政策得到百姓的擁護,可是在那獨尊儒術的時代,他所奉行的道家思想,屢遭讒言。漢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2年),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劉安被迫自殺。
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准備。
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沒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
在劉安招募的數千門客中,有8個人最具才華,他們分別是蘇非、李尚、左吳、陳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晉昌,這8個人號稱是淮南王府上的「八公」。其中雷被是一位劍藝精湛的劍客,他在與淮南王太子劉遷的一次比試中,失手擊中了劉遷,從此惹怒太子,後來更是被逼得在淮南國里待不下去了。雷被於是向劉安請求:跟隨大將軍衛青去打匈奴。沒想到劉安聽後,反倒認為雷被起了叛心,並將其免了職。心懷怨恨的雷被索性逃出淮南王府,跑到長安城狀告起劉安來。根據漢律,凡阻撓執行天子詔令者,應被判棄市死罪。此時正忙著「削藩」的漢武帝,早已對劉安的所作所為有所耳聞,因此雷被這一狀正好告對了時候,漢武帝順水推舟,剝奪了劉安的封地。
「八公」中的另外一位門客伍被,在得知劉安准備謀反時,曾經多次進行勸阻,但劉安不僅不聽,還總是拿出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功的例子來反唇相譏。伍被見自己的諫言得不到採納,也決定反戈一擊,將劉安謀反一事密報給了朝廷。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劉安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的孫子劉建又跳了出來,朝自己爺爺的心窩上狠狠地「捅了一刀」。劉建的父親劉不害因為是庶出,很少得到劉安的寵愛,長期心存怨言。此時,他那個「沒長腦袋」的兒子劉建,竟然也跑到了長安城告起狀來。劉建的目的原本是想陷害太子劉遷,讓自己的父親當上淮南王的繼承人。只是他沒有想到,這一狀恰恰將自己的爺爺送上了黃泉路。
如此一來,雷被告狀在前,伍被、劉建告發在後,漢武帝遂派有名的酷吏張湯前來辦案,結果認定劉安謀反屬實。公元前122年(漢元狩元年),漢武帝以劉安「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進入淮南,從劉安家中搜出了准備用於謀反的攻戰器械,和用來行詐而偽造的玉璽金印,自知罪無可赦的劉安被迫自殺,而與他串通一氣的衡山王劉賜聞訊後,也自殺而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陽(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前往襄陽(今湖北襄樊)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佔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託孤於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歐陽修(1007~1072年)【注音】 ōu yáng xiū ,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唐韓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本文選其《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醉翁亭記》、《秋聲賦》、《祭石曼卿文》、《賣油翁》六篇;選其詞《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訴衷情(清晨簾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館殘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時)》、《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六首;先其詩《戲答元珍》和《畫眉鳥》二首。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傑出民族英雄[1]和愛國詩人。漢族,廬陵(今屬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全集》、《文山樂府》,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等。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名(狀元),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他晚年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1283年1月9日(農歷十二月九日)在北京柴市口慷慨就義,年僅四十七歲。文天祥在獄中寫作大量詩詞,《過零丁洋》、《正氣歌》等作品已成為千古絕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2. 文天祥 正氣歌繁體版

下面就是。

pdf" wealth="0" />

3. 隋朝、唐朝、宋朝的歷史人物和故事

隋朝,隋文帝滅陳,楊廣篡權,三證高麗修大運河下江都,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楊廣被宇文化及弒於揚州,宇文化及帶兵回東都被竇建德所殺,李密起於瓦崗,李淵父子盤踞關中,王世充占東都,杜伏威占據江淮
唐朝,最著名的事件非玄武門之變莫屬,大唐有三次政變都是發生在玄武門,李二奪取政權,文治武功,貞觀之治,李靖攻滅西突厥吐谷渾
宋朝陳橋兵變,太祖立國,太宗完成統一,與遼夏攻伐不斷,最終女真起於黑水之畔,遼滅,靖康恥,北宋亡,才引出了中興四大名將的卓越事跡,岳爺爺駕長車破賀蘭山缺

4. 古詩佳句的解釋,附帶該佳句。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2.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唐.賈島《戲贈友人》
3.作詩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後難摹——宋.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勒思二僧》
4.文章自得方為貴,衣缽相傳豈是真——金.王若虛《論詩詩》
5.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清.黃遵憲《雜感》
6.縱橫正有凌雲筆,俯仰隨人亦可憐——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7.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宋.戴復古《論詩十絕》
8.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清.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
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只聽天——宋.楊萬里《讀張文潛詩》
10.莫將死句入詩中,此訣傳來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11.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金.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12.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清.趙翼《論詩五絕》
13.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歐陽修《吊僧詩》
14.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宋.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
15.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
1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17.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18.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題詩後》
19.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苦吟》
20.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21.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興》
22.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晉.陶淵明《移居二首》
23.論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闕——清.黎志遠《漢陽舟次》
2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5.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謝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
26.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韓愈《調張籍》
27.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唐.杜牧《讀韓杜集》
28.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詩名句分類二: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鶴鳴》
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樂府民歌《城中謠》
4.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晉.劉琨《重贈盧諶》
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煥《登鸛雀樓》
6.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7.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8.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唐.李紳《憫農》
9.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10.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嘆》
12.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宋.陳亮《三都樂》
13.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宋.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14.萬物興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16.一寸光陰一寸金——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樓外樓——宋.林升《題臨安邸》
19.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唐.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20.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21.寅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唐.李紳《答章孝標》
2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4.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25.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唐.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26.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
27.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28.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宋.釋文向《過苕溪》
2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3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3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33.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蘇麟《斷句》
34.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3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
36.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元.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雜劇》
37.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元.白樸《陽春曲.題情》
38.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明.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論詩》

古詩名句分類三:友誼愛情

1.嚶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小雅.伐木》
2.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3.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4.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5.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6.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8.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10.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琵琶行》
11.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沉中路分——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
12.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唐.杜甫《徒步歸行》
13.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清.翁照《與友人尋山》
14.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15.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漢.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16.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
17.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唐.王維《相思》
18.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唐.李白《長干行》
19.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宋.歐陽修《生查子》
20.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宋.柳永《晝夜樂》
21.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二首》
22.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崔護《題都城南庄》
2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李商隱《無題》
24.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劉禹錫《竹枝詞》
25.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離思五首》
26.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唐.白居易《長恨歌》
27.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唐.李益《寫情》
28.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
29.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唐.白居易《長恨歌》
30.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鳳棲梧》
古詩名句分類四:學問成才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2.學非探其花,要自撥其根——唐.杜牧《留誨曹師等詩》
3.十年磨一劍——唐.賈島《劍客》
4.不是虛心豈得賢——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
8.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9.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民歌《長歌行》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晉.傅玄《雜詩》
11.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陶淵明《雜詩》
12.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孟郊《勸學》
1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
14.逢事獨為貴,歷代非無才——唐.陳子昂《郭槐》
15.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原老君家——宋.戴復古《寄興二首》
16.南山棟梁益稀少,愛材養育誰復議——唐.柳宗元《行路難》
17.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8.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宋.黃庭堅《過平輿懷李子先時在並州》
19.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古詩名句分類五:鄉思離情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5.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唐.王維《雜詩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9.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18.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1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20.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2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5.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唐.韋應物《寄李儋元錫》
2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唐.李商隱《無題》
27.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唐.杜牧《贈別》
28.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唐.杜牧《贈別》
29.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宋.黃庭堅《寄黃幾復》
30.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31.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宋.蘇軾《水調歌頭》
32.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
古詩名句分類六:愁恨悲歡

1.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雯》
2.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唐.李白《秋浦歌》
4.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唐.杜甫《夢李白》
5.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南唐.李煜《相見歡》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7.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雲》
8.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唐.杜牧《遣懷》
9.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貧女》
10.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唐.李商隱《錦瑟》
11.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白居易《長恨歌》
1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唐.白居易《琵琶行》
1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14.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煥《涼州詞》
15.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陰》
16.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宋.李清照《聲聲慢》
1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宋.李清照《一剪梅》
18.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19.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宋.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20.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清.黃仲則《癸已除夕偶成》
21.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唐.白居易《琵琶行》
22.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
23.陶陶然樂在其中——唐.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
24.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5.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唐.杜甫.同上

古詩名句分類七:愛國憂民

1.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5.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9.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0.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11.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12.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3.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陸游《金錯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於海,肯使神州竟陸沉——宋.鄭思肖《二礪 》
15.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楚.屈原《離騷》
16.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曹操《蒿里行》
17.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
18.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9.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20.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21.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22.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3.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24.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宋.楊萬里《竹枝詞》
25.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宋.李綱《病牛》
26.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明.於謙《詠煤炭》
古詩名句分類八:述志抒懷

1.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楚.屈原《涉江》
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
3.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戰國.屈原《漁夫》
4.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魏.曹操《龜雖壽》
6.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
8.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宋.鮑照《代白頭吟》
9.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唐.李世民《賜蕭禹》
10.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贈韋侍御黃活裳二首》
11.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氣歌》
12.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絕句》(《烏江》)
13.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唐.岑參《憶長安曲二章寄龐催》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唐.劉禹錫《酬樂天詠志見示》
15.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難》
16.少年心事當拂雲——唐.李賀《致酒行》
17.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1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
2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唐.劉禹錫《浪淘沙》
23.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卧龍——唐.竇庠《醉中贈符載》
24.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
25.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張孝祥《論治體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2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27.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於謙《石灰吟》
28.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王冕《墨梅》
29.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30.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31.濁酒難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古詩名句分類九:時令節日

1.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王安石《元日》
3. 池塘生春草, 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
4.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宋.辛棄疾《青玉案》
5.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6. 困人天氣近清明——宋.蘇軾《浣溪沙》
7.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宋.晏殊《破陣子》
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杜牧《清明》
9.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10. 更能銷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宋.辛棄疾《摸魚兒》
11.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李清照《如夢令》
12.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有約》
13.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唐朝.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15.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
16.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桔綠時——宋.蘇軾《贈劉景文》
17.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清.趙翼《野步》
18.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19. 滿城風雨近重陽——宋.潘大臨《斷句》
20. 臘後花期知漸近,寒梅已作東風信——宋.晏殊《蝶戀花》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8.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9.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0.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詠月名句積累:
1、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2、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三國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應令》
4、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唐?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6、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7、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9、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唐?王維《鳥鳴澗》
10、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唐?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1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唐?李白《關山月》
12、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唐?李白《子夜吳歌四首》
13、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燃 唐?李白《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14、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唐?李白《憶山東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唐?李白《把酒問月》
16、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 唐?李白《把酒問月》
17、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18、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來不相待,水中月色長不改 唐?岑參《敷水歌送竇漸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蘆風似勝竹風幽。 唐 賈至 《別裴九弟》
21.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唐 白居易 《春題湖上》
24. 萬影皆因月,千生各為秋。 唐 劉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唐 劉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靜卧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唐 韓愈 《山石》
27. 晴雲如擘絮,新月似磨鐮。 唐 韓愈 《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唐 徐凝 《憶揚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宋 張先 《菩薩蠻》
31. 雲破月來花弄影 宋 張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凈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歐陽修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瓊瑤。 宋 蘇軾 《西江月》
34.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宋 蘇軾 《前赤壁賦》
35.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宋 蘇軾 《中秋月》
36.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還約我,夜來相見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雜詩》
38. 一夜夢游千里月,五更霜落萬家鍾。 清 濮淙 《聞梁蘧玉已寓京口》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春山暖日和風,闌桿樓閣簾櫳。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浮沈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還須愛今日 (明·王世貞)
功名本是無憑事,不及寒江日兩潮 (宋·陸游)
甘作一生拚,盡君今日歡 (五代·牛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王維)
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宋·張先)
只覺當初歡侍日,千金一刻總蹉跎 (清·袁枚)
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民國·王國維)
從來系日乏長繩 (唐·李商隱)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北朝·謝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渙)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唐·杜甫)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唐·羅陷)
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唐·賈至)
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宋·楊朴妻)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唐·劉禹錫)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曹操)
百歲開懷能幾日,一知己不多人 (清·何闌庭)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 (明·顧炎武)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唐·杜甫)
千山紅樹萬山雲,把酒相看日又曛 (唐·韋庄)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宋·范仲淹)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元·施耐庵)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宋·李覯)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唐·白居易)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宋·蘇軾)

5. 求電子版 朱東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六冊本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目錄中出現的書名(如《詩經》)、作家(如李白),都要掌握其簡介。簡編本的內容都來自全本,只是作了一些技術上的改動。一些學校指定簡編本為考研參考書,大家只需按此目錄在全本中劃出來就行了,不需要再購此書。]
上冊
先秦部分
一、 詩歌
《詩經》(四首)
氓[衛風]
七月[豳風]
採薇[小雅]
何草不黃[小雅]
二、文
一歷史散文
尚書(一篇)
無逸
左傳(三篇)
宮之奇諫假道
秦晉餚之戰
鄭子產相國
國語(一篇)
邵公諫弭謗
戰國策(三篇)
蘇秦始將連橫
馮諼客孟嘗君
魯仲連義不帝秦
二諸子散文
論語(兩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長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
魚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勸學篇
莊子(一篇)
養生主[節錄]
韓非子(二篇)
內儲說上[節錄]
難一[節錄]
三、辭賦
楚辭(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漢部分
一、辭賦
賈誼賦(一篇)
鵩鳥賦
二、詩歌
樂府民歌(五首)
戰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從軍征
焦仲卿妻[並序]
古詩十九首(錄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馬遷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節錄]
班固文(一篇)
蘇武傳

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
一、辭賦
王粲賦(一篇)
登樓賦
陶淵明辭(一篇)
歸去來兮辭[並序]
鮑照賦(一篇)
蕪城賦
二、詩歌
曹操詩(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
[神龜雖壽]
蔡琰詩(一首)
悲憤詩
曹植詩(三首)
送應氏[步登北邙阪]
贈白馬王彪
野田黃雀行
阮籍詩(三首)
詠懷詩[夜中不能寐]
[嘉樹下成蹊]
[洪生資制度]
左思詩(二首)
詠史[鬱郁澗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淵明詩(五首)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飲酒[結廬在人境]
[清晨聞叩門]
雜詩[白日淪西阿]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
謝靈運詩(一首)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鮑照詩(三首)
梅花落
擬行路難[寫水置平地]
[對案不能食]
謝脁詩(二首)
玉階怨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詩(二首)
寄王琳
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
樂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識郎時]
[今夕已歡別]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
西洲曲
企喻歌辭[放馬大澤中]
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諸葛亮文(一篇)
出師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酈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峽]
四小說
干寶《搜神記》(一則)
李寄
劉義慶《世說新語》(四則)
過江諸人
周處
王子猷居山陰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詩歌
王維詩(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適詩(一首)
燕歌行
岑參詩(一首)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李白詩(四首)
蜀道難
峨眉山月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詩(四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韓愈詩(一首)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詩(一首)
西塞山懷古
白居易詩(二首)
上陽白發人
琵琶行
李賀詩(一首)
雁門太守行
杜牧詩(二首)
過華清宮
泊秦淮
李商隱詩(一首)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杜荀鶴詩(一首)
山中寡婦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韓愈文(四篇)
師說
進學解
張中丞傳後敘
柳子厚墓誌銘
柳宗元文
封建論
種樹郭橐駝傳
三戒[並序]
鈷鉧潭西小丘記
陸龜蒙文(一篇)
野廟碑[並詩]
三、傳奇
李朝威傳奇(一篇)
柳毅傳
四、詞
李白詞(一首)
菩薩蠻[平林漠漠]
溫庭筠詞(一首)
菩薩蠻[小山重疊]
馮延巳詞(一首)
謁金門[風乍起]
李煜詞(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冊
宋金部分
一、詞
范仲淹詞(一首)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晏殊詞(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歐陽修詞(一首)
踏莎行[候館梅殘]
柳永詞(二首)
雨霖鈴[寒蟬凄切]
望海潮[東南形勝]
王安石詞(一首)
桂枝香[登臨送目]
蘇軾詞(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秦觀詞(二首)
鵲橋仙[纖雲弄巧]
踏莎行[霧失樓台]
周邦彥詞(二首)
六丑[正單衣試酒]
蘇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詞(二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張元干詞(一首)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陸游詞(一首)
清商怨[江頭日暮痛飲]
辛棄疾詞(四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詞(一首)
揚州慢[淮左名都]
張炎詞
解連環[楚江空晚]
二、詩歌
梅堯臣詩(二首)
田家語
汝墳貧女
王安石詩(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蘇軾詩(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
吳中田婦嘆
題西林壁
黃庭堅詩(二首)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投荒萬死鬢毛斑]
[滿川風雨獨憑欄]
范成大詩(二首)
後催租行
四時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
楊萬里詩(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離洪澤岸頭沙]
陸游詩(四首)
劍門道中遇微雨
書憤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
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
示兒
文天祥詩(一首)
正氣歌
元好問詩(一首)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慘淡龍蛇日斗爭]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陽樓記
歐陽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亭記
秋聲賦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馬諫議書
蘇軾文(三篇)
留侯論
喜雨亭記
前赤壁賦
四、話本
碾玉觀音

元代部分
一、詩歌
劉因詩(一首)
白溝
趙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薩都剌詩(一首)
早發黃河即事
楊維楨詩(一首)
題蘇武牧羊圖
二、文
吳澄文(一篇)
送何太虛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記[大龍湫記]
三、戲曲
關漢卿雜劇(一種)
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三折]
馬致遠雜劇(一種)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
王實甫雜劇(一種
崔鶯鶯待月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戲文(一種)
琵琶記(糟糠自厭)
四、散曲
馬致遠散曲(一首)
天凈沙[秋思]
張養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明代部份
一、詩歌
高啟詩(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夢陽詩(一詩)
秋望
何景明詩(一首)
鰣魚
王世貞詩(一首)
登太白樓
陳子龍詩(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詩(一首)
別雲間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文(一篇)
賣柑者言
歸有光文(一篇)
項脊軒志
宗臣文(一篇)
報劉一丈書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長傳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黃山後記
張岱文(一篇)
柳敬亭說書
張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記
三、小說
馮夢龍小說(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四、戲曲
湯顯祖傳奇(一種)
牡丹亭[驚夢]
李玉傳奇(一種)
清忠譜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詠喇叭]
陳鐸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馮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論道散曲(一首)
黃鶯兒[塞上重陽]

清代部份
一、詩歌
吳偉業詩(一首)
捉船行
顧炎武詩(一首)
流轉
吳嘉紀詩(三首)
海潮嘆
船中曲[儂是船中生]
[斷梗不怨風]
王士禛詩(三首)
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
真州絕句[曉上江樓是上層]
[江干多是釣人居]
鄭燮詩(一首)
漁家
袁枚詩(二首)
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
渡江大風
蔣士銓詩(一首)
歲暮到家
汪中詩(一首)
白門感舊
黃景仁詩(一詩)
圈虎行
阮元詩(一首)
蘇堤春曉
二、詞
陳維崧詞(二首)
點絳唇[晴髻離離]
醉落魄[寒山幾堵]
朱彝尊詞(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詞(二首)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詞(二首)
長相思[山一程]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詞(二首)
木蘭花慢[盡飄零盡了]
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黃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顧炎武文(一篇)
廉恥
方苞文(一篇)
獄中雜記[節錄]
袁枚文(一篇)
書魯亮儕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記
汪中文(一篇)
哀鹽船文[附序]
四、小說
蒲松齡小說(三篇)
青鳳
竇氏
黃英
五、戲曲
洪升傳奇(一種)
長生殿[驚變]
孔尚任傳奇(一種)
桃花扇[餘韻]

近代部份
一、詩歌
張維屏詩(一首)
三元里
龔自珍詩(三首)
詠史
己亥雜詩[只籌一纜十夫多]
[九州生氣恃風雷]
魏源詩(二首)
寰海十章[誰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詩(一首)
關將軍輓歌
黃遵憲詩(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詩(一首)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二、詞
蔣春霖詞(一首)
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
況周頤詞(一首)
蘇武慢[愁入雲遙]
梁啟超詞(一首)
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詞(一首)
滿江紅[骯臟塵寰]
三、文
龔自珍文(二篇)
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
病梅館記
薛福成文(一篇)
觀巴黎油畫記
譚嗣同文(一篇)
仁學[節錄]
章炳麟文(一篇)
徐錫麟傳
梁啟超文(一篇)
少年中國說

6. 高考必考的文學常識有哪些

《文學常識+高頻小學考點詞》網路網盤資源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8st-doB3I39Zfl4NbmZwUw

提取碼:7af6

文學常識+高頻小學考點詞|小學國學常識200題.pdf|小升初必會100字和200成語.pdf

7. 因為考研需要,急需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2002年版的電子版,有知道的請告知,謝謝!

最佳答案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簡編本目錄
[目錄中出現的書名(如《詩經》)、作家(如李白),都要掌握其簡介。簡編本的內容都來自全本,只是作了一些技術上的改動。一些學校指定簡編本為考研參考書,大家只需按此目錄在全本中劃出來就行了,不需要再購此書。]
上冊
先秦部分
一、 詩歌
《詩經》(四首)
氓[衛風]
七月[豳風]
採薇[小雅]
何草不黃[小雅]
二、文
一歷史散文
尚書(一篇)
無逸
左傳(三篇)
宮之奇諫假道
秦晉餚之戰
鄭子產相國
國語(一篇)
邵公諫弭謗
戰國策(三篇)
蘇秦始將連橫
馮諼客孟嘗君
魯仲連義不帝秦
二諸子散文
論語(兩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長沮桀溺耦而耕章
孟子(二章)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
魚我所欲也章
荀子(一篇)
勸學篇
莊子(一篇)
養生主[節錄]
韓非子(二篇)
內儲說上[節錄]
難一[節錄]
三、辭賦
楚辭(三篇)
湘君
湘夫人
哀郢

秦漢部分
一、辭賦
賈誼賦(一篇)
鵩鳥賦
二、詩歌
樂府民歌(五首)
戰城南
有所思
陌上桑
十五從軍征
焦仲卿妻[並序]
古詩十九首(錄三首)
行行重行行
涉江采芙蓉
明月何皎皎
三、文
司馬遷文(二篇)
魏其武安侯列傳
李將軍列傳[節錄]
班固文(一篇)
蘇武傳

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
一、辭賦
王粲賦(一篇)
登樓賦
陶淵明辭(一篇)
歸去來兮辭[並序]
鮑照賦(一篇)
蕪城賦
二、詩歌
曹操詩(三首)
短歌行
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
[神龜雖壽]
蔡琰詩(一首)
悲憤詩
曹植詩(三首)
送應氏[步登北邙阪]
贈白馬王彪
野田黃雀行
阮籍詩(三首)
詠懷詩[夜中不能寐]
[嘉樹下成蹊]
[洪生資制度]
左思詩(二首)
詠史[鬱郁澗底松]
[皓天舒白日]
陶淵明詩(五首)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
飲酒[結廬在人境]
[清晨聞叩門]
雜詩[白日淪西阿]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
謝靈運詩(一首)
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鮑照詩(三首)
梅花落
擬行路難[寫水置平地]
[對案不能食]
謝脁詩(二首)
玉階怨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庾信詩(二首)
寄王琳
重別周尚書[陽關萬里道]
樂府民歌(七首)
子夜歌[始欲識郎時]
[今夕已歡別]
讀曲歌[打殺長鳴雞]
西洲曲
企喻歌辭[放馬大澤中]
琅琊王歌辭[新買五尺刀]
[敕勒歌]
三、文
諸葛亮文(一篇)
出師表
孔稚珪文(一篇)
北山移文
酈道元文(一篇)
江水[三峽]
四小說
干寶《搜神記》(一則)
李寄
劉義慶《世說新語》(四則)
過江諸人
周處
王子猷居山陰
石崇要客燕集

唐五代部分
一、詩歌
王維詩(二首)
渭川田家
山居秋暝
高適詩(一首)
燕歌行
岑參詩(一首)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李白詩(四首)
蜀道難
峨眉山月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杜甫詩(四首)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春望
新安吏
登高
韓愈詩(一首)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柳宗元(一首)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劉禹錫詩(一首)
西塞山懷古
白居易詩(二首)
上陽白發人
琵琶行
李賀詩(一首)
雁門太守行
杜牧詩(二首)
過華清宮
泊秦淮
李商隱詩(一首)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杜荀鶴詩(一首)
山中寡婦
二、文
王勃文(一篇)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韓愈文(四篇)
師說
進學解
張中丞傳後敘
柳子厚墓誌銘
柳宗元文
封建論
種樹郭橐駝傳
三戒[並序]
鈷鉧潭西小丘記
陸龜蒙文(一篇)
野廟碑[並詩]
三、傳奇
李朝威傳奇(一篇)
柳毅傳
四、詞
李白詞(一首)
菩薩蠻[平林漠漠]
溫庭筠詞(一首)
菩薩蠻[小山重疊]
馮延巳詞(一首)
謁金門[風乍起]
李煜詞(二首)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虞美人[春花秋月]

下冊
宋金部分
一、詞
范仲淹詞(一首)
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
晏殊詞(一首)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歐陽修詞(一首)
踏莎行[候館梅殘]
柳永詞(二首)
雨霖鈴[寒蟬凄切]
望海潮[東南形勝]
王安石詞(一首)
桂枝香[登臨送目]
蘇軾詞(四首)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念奴嬌[大江東去]
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
秦觀詞(二首)
鵲橋仙[纖雲弄巧]
踏莎行[霧失樓台]
周邦彥詞(二首)
六丑[正單衣試酒]
蘇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詞(二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張元干詞(一首)
賀新郎[夢繞神州路]
陸游詞(一首)
清商怨[江頭日暮痛飲]
辛棄疾詞(四首)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
永遇樂[千古江山]
姜夔詞(一首)
揚州慢[淮左名都]
張炎詞
解連環[楚江空晚]
二、詩歌
梅堯臣詩(二首)
田家語
汝墳貧女
王安石詩(二首)
河北民
泊船瓜洲
蘇軾詩(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
吳中田婦嘆
題西林壁
黃庭堅詩(二首)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投荒萬死鬢毛斑]
[滿川風雨獨憑欄]
范成大詩(二首)
後催租行
四時田園雜興[新築場泥鏡面平]
楊萬里詩(二首)
插秧歌
初入淮河[船離洪澤岸頭沙]
陸游詩(四首)
劍門道中遇微雨
書憤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
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
示兒
文天祥詩(一首)
正氣歌
元好問詩(一首)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慘淡龍蛇日斗爭]
三、文
范仲淹文(一篇)
岳陽樓記
歐陽修文(三篇)
五代史伶官傳序
醉翁亭記
秋聲賦
王安石文(一篇)
答司馬諫議書
蘇軾文(三篇)
留侯論
喜雨亭記
前赤壁賦
四、話本
碾玉觀音

元代部分
一、詩歌
劉因詩(一首)
白溝
趙孟頫(一首)
岳鄂王墓
薩都剌詩(一首)
早發黃河即事
楊維楨詩(一首)
題蘇武牧羊圖
二、文
吳澄文(一篇)
送何太虛北游序
李孝光文(一篇)
雁山十記[大龍湫記]
三、戲曲
關漢卿雜劇(一種)
感天動地竇娥冤[第三折]
馬致遠雜劇(一種)
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
王實甫雜劇(一種
崔鶯鶯待月廂記[第四本第三折]
高明戲文(一種)
琵琶記(糟糠自厭)
四、散曲
馬致遠散曲(一首)
天凈沙[秋思]
張養浩散曲(一首)
山坡羊[潼關懷古]
睢景臣散曲(一首)
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明代部份
一、詩歌
高啟詩(一首)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李夢陽詩(一詩)
秋望
何景明詩(一首)
鰣魚
王世貞詩(一首)
登太白樓
陳子龍詩(一首)
易水歌
夏完淳詩(一首)
別雲間
二、文
宋濂文(一篇)
送東陽馬生序
劉基文(一篇)
賣柑者言
歸有光文(一篇)
項脊軒志
宗臣文(一篇)
報劉一丈書
袁宏道文(一篇)
徐文長傳
徐弘祖文(一篇)
游黃山後記
張岱文(一篇)
柳敬亭說書
張溥文(一篇)
五人墓碑記
三、小說
馮夢龍小說(一篇)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四、戲曲
湯顯祖傳奇(一種)
牡丹亭[驚夢]
李玉傳奇(一種)
清忠譜
五、散曲
王磐散曲(一首)
朝天子[詠喇叭]
陳鐸散曲(一首)
水仙子[瓦匠]
馮惟敏散曲(一首)
玉芙蓉[喜雨]
薛論道散曲(一首)
黃鶯兒[塞上重陽]

清代部份
一、詩歌
吳偉業詩(一首)
捉船行
顧炎武詩(一首)
流轉
吳嘉紀詩(三首)
海潮嘆
船中曲[儂是船中生]
[斷梗不怨風]
王士禛詩(三首)
秦淮雜詩[年來腸斷秣陵舟]
真州絕句[曉上江樓是上層]
[江干多是釣人居]
鄭燮詩(一首)
漁家
袁枚詩(二首)
馬嵬[莫唱當年長恨歌]
渡江大風
蔣士銓詩(一首)
歲暮到家
汪中詩(一首)
白門感舊
黃景仁詩(一詩)
圈虎行
阮元詩(一首)
蘇堤春曉
二、詞
陳維崧詞(二首)
點絳唇[晴髻離離]
醉落魄[寒山幾堵]
朱彝尊詞(二首)
桂殿秋[思往事]
解佩令[十年磨劍]
顧貞觀詞(二首)
金縷曲[季子平安否]
[我亦飄零久]
納蘭性德詞(二首)
長相思[山一程]
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
張惠言詞(二首)
木蘭花慢[盡飄零盡了]
水調歌頭[今日非昨日]
三、文
黃宗羲文(一篇)
原君
顧炎武文(一篇)
廉恥
方苞文(一篇)
獄中雜記[節錄]
袁枚文(一篇)
書魯亮儕
姚鼐文(一篇)
登泰山記
汪中文(一篇)
哀鹽船文[附序]
四、小說
蒲松齡小說(三篇)
青鳳
竇氏
黃英
五、戲曲
洪升傳奇(一種)
長生殿[驚變]
孔尚任傳奇(一種)
桃花扇[餘韻]

近代部份
一、詩歌
張維屏詩(一首)
三元里
龔自珍詩(三首)
詠史
己亥雜詩[只籌一纜十夫多]
[九州生氣恃風雷]
魏源詩(二首)
寰海十章[誰奏中宵秘密章]
[城上旌旗城下盟]
朱琦詩(一首)
關將軍輓歌
黃遵憲詩(一首)
下水船歌
秋瑾詩(一首)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二、詞
蔣春霖詞(一首)
卜運算元[燕子不曾來]
況周頤詞(一首)
蘇武慢[愁入雲遙]
梁啟超詞(一首)
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秋瑾詞(一首)
滿江紅[骯臟塵寰]
三、文
龔自珍文(二篇)
海門先嗇陳君祠堂碑文
病梅館記
薛福成文(一篇)
觀巴黎油畫記
譚嗣同文(一篇)
仁學[節錄]
章炳麟文(一篇)
徐錫麟傳
梁啟超文(一篇)
少年中國說
若你需要,我也找到一份全部內容的PDF格式的,但是前提你要有PDF軟體或者PS也行,但是PS只能一張一張的打開。只要留個QQ給我,發到你郵箱里。
若幫到您,請採納,謝謝。

8. 金屬塑性加工原理 彭大暑

愛 國
1.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重 義
12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2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26.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30.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31.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尚 勇
135.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
好 學
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2.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審 勢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64章 173.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形勢解》 174.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後句)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180.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凡事如果能預先充分准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預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5.前車覆,後車誡。——《漢書"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求 新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 ——《宋史"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閱讀全文

與正氣歌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inux樹形目錄 瀏覽:727
平方根的簡單演算法 瀏覽:898
千牛訂單頁面信息加密取消 瀏覽:558
單片機自製紅外遙控燈 瀏覽:719
伺服器最小配置怎麼弄 瀏覽:853
ibm伺服器硬體如何升級 瀏覽:923
全球程序員節點贊 瀏覽:986
php函數傳遞數組 瀏覽:631
人工峰群演算法的目標函數 瀏覽:468
如何刪加密文檔 瀏覽:105
塗鴉app一鍵執行如何刪除 瀏覽:756
安卓手機如何打開fr3文件 瀏覽:743
壓縮袋8絲和14絲是什麼意思 瀏覽:647
程序員大咖java 瀏覽:70
蘋果手機文檔安卓上怎麼打開 瀏覽:527
如何做淘寶代理伺服器 瀏覽:672
gz壓縮文件夾 瀏覽:179
字母h從右往左跑的c語言編程 瀏覽:137
安卓手機如何擁有蘋果手機橫條 瀏覽:771
業余編程語言哪個好學 瀏覽: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