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留德APS審核
一、材料准備
審核部網站有個審核材料清單的pdf文件,根據此清單來不會出問題:
1.需要的在線注冊證明,中小學有官方英文名稱,直接填寫就好,如果沒有的話直接漢語拼音的全拼,適當加個空格。
2.大學錄取花名冊、在讀證明和成績單可以直接放入學校的密封袋(一般大學都有提供),省去了公證,這三樣都需要雙語件,可以去公證翻譯,這樣的話就不需要密封袋。如果學校可以開具以上三種文件的雙語件最好。
3.高中畢業證要翻譯公證;
二、 復習准備
在ABCDV論壇上搜刮過一些前輩的資料。這些課程有一些主次順序,工科的把偏向實際應用的課程要稍微多花心思:
最終分成了一下幾個大類(括弧內是實際課本名稱):
1.光學類:激光原理、物理光學、應用光學、信息光學、半導體光學
2.通信類:光纖理論與技術(光纖光學)、通信原理與技術(光纖通信)、現代通信原理
3.光電類:光電檢測技術、生物醫學光子學
4.軟體類:光學圖像處理、Matlab程序設計
5.物理類:量子理論與固體物理概論、電磁學、電磁場理論
6.電學類:電路基礎、信號系統、(現在通信原理)
7.實驗類
分類好了之後就是整理,基本知識點列出關鍵單詞,自己聯系敘述知識點;重要而且不太熟悉知識點可以完整的摘錄,解釋;每個課程的經典例子要知道,能說出來」。這樣一來,大部分課程除了基本知識點的關鍵詞以外,差不多可以整理出6個點。
大致的過一遍你整理的知識點,快速瀏覽一遍就好。接下來就是串知識點。現在審核很靈活,所以大家必須也要把知識點給記」活「,一記憶起來更有效,二來審核時會討巧。
舉例說:激光裡面提到朗伯比爾定理,但是我在生物醫學光子學這門課也學到了,雖然是同樣的定理,但是表達形式不一樣;
再比如我光纖通信學到過EDFA,我的光纖光學里詳細的講過,這個可以一起記憶,一個是原理,一個是實際運用;
半導體的知識,固體物理學過理論,光纖通信學過應用,半導體光學介紹過在光學領域的半導體的知識,三門課都能用上了!
這些個例子大家應該可以理解其中的意義了:如果在面試時你一門課忘記點了,可以從其他課裡面抽相似點來;如果談到了某個知識點,在多個領域來解釋說明,這樣審核官會很高興!
三、審核面談
下午審核的電子和機械,但是考試官很會扣細節,但是這些細節不算太深;而且會挖坑,不經意問考生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很小,但是一不注意說不定會栽進去!
所以大家准備審核時一定要到位,基本知識點千萬不能有原則上的錯誤!
Ⅱ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和惠州學院哪個好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相對好一些,下面從多角度進行二者的分析對比:
一、師資力量
1、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現有教職工1739人,其中專任教師1158人。教師中具有正高職稱198人(其中專任教師中正高170人),副高職稱520人(其中專任教師中副高32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17人(其中專任教師中博士609人)。
2、惠州學院:學校有專任教師835名,其中教授(正高)103名、副教授(副高)243名,博士319名;另有外聘教師188名,折算後教師總數為929名。
二、院系專業
1、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校設有研究生學院和16個二級學院:粵台人工智慧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數學與大數據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半導體光學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能源工程學院。
2、惠州學院:學校設有18個二級學院,開設54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學、工學、農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歷史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
三、學科建設
1、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2個專業通過了中華教育學會(IEET)認證委員會的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2、惠州學院: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重點專業3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8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專業2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示範基地1個。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惠州學院
Ⅲ 我是一名對物理比較感興趣的初中生我想知道一些關於我過的物理學家的事
陳難先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與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2000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在國際上明確提出凝聚態物理和應用物理中玻色、費米及晶格三大類逆問題,並發展了獨特而系統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結果。在晶格比熱逆問題研究中發展並統一了愛因斯坦與德拜的經典工作。在原子間相互作用勢庫研究中提出了由晶體結合能到對勢的嚴格簡捷公式並發展了EAM多體勢,為復雜材料性能預測建立了良好基礎。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了開拓性的突出貢獻。開創了我國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領域。同時在固體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完善了超導電的雙帶理論,提出了凝聚態的新的電子理論(TFDC),並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丁大釗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蘇州人。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科技顧問。1959年參加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提出並發展了一種確定徑跡氣泡密度、進而鑒別粒子的方法,為鑒定與分析反西格馬負超子事例解決了關鍵問題。60年代初負責輕核反應實驗小組,為完成氫彈研製所需部分基礎數據的測量准備了條件。70年代中期及以後負責開辟快中子核反應γ譜學分支學科,並領導熱中子輻射俘獲與原子核巨共振研究。80年代負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建成適於進行精細核反應譜學與核結構研究的實驗室。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應用並參與建議高性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近年來負責開展「加速器驅動放射性潔凈核能系統」的研究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方 成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江蘇江陰人。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首先系統掌握與運用非局部熱動平衡理論並發展了整套的實用計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陽活動體結構和大氣模型、耀斑譜線不對稱性和速度場、耀斑動力學模型和光譜診斷等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主持設計和研製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子釗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廣東信宜人。1963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60年代初對半導體中隧道效應做了較好的工作,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70年代初在發展我國大能量氣動激光上做出貢獻。7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基本正確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發展了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80年代中,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做出一些貢獻。1986年以來,在我國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和發展上起重要作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管惟炎
已故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如東人。1957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低溫與超導的研究。50年代對反向卡皮查熱阻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解釋了當時文獻上存在的理論與實驗間的嚴重分歧。60年代以來在中國首先倡導並進行強磁場超導材料與超導磁體的研製,合作研製出多種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的超導材料;解決了第二類超導體臨界場與臨界電流的起源問題;研究發現了超導體在磁場中轉變時的負磁阻效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何澤慧
資深院士
核物理學家。女。原籍山西靈石,生於江蘇蘇州。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建國初期,與合作者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高空氣球、開展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賀賢土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浙江鎮江人。196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在我國核武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成績。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國家「863計劃」慣性約束聚變主題專家組工作,為我國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較低溫度下局部熱動平衡點火發展到非局部熱動平衡燃燒的模型。與研究群體一起獲得我國首次間接驅動出熱核中子的重要進展。在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中,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電磁波產生自生磁場的正確表達式及首次Vlasov—Maxwell方程組導得立方—五次方非線性薛定諤方程和它的孤立波解,並獲得了粒子在孤立波中加速機制、等離子體相干結構小尺度湍流等多項創造性成果。在非線性科學研究中,在國內率先進行了近可積哈密頓系統Pattern動力學和時空混沌研究,國外文獻評論為發現了上述系統的時空混沌和一種新的途徑。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朝生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北京人。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研究員。是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1950年在美國普度大學發現了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電導與霍耳效應的反常行為,並提出了半導體禁帶中雜質導電的新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來,創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低溫物理實驗室,建造氫、氦液化系統,開始了低溫、超導研究,並進一步開拓低溫製冷與實驗技術研究;參與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綜合研究與應用開發;積極參與中國製冷學會和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的學術組織工作,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獲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2000度門德爾森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 昆
已故院士
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原籍浙江嘉興,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獲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國際水平的成果,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50 年代與合作者首先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及有關的基本方程(被譽為黃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體中雜質缺陷導致 X光漫散射的理論(被譽為黃散射)。證明了無輻射躍遷絕熱近似和靜態耦合理論的等價性,澄清了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潤乾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生於北京,原籍湖南衡山。1958年畢業於德國席勒大學。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長期從事恆星物理研究。在雙星非守恆演化、星風沖擊波理論和星風物質損失等問題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雙星有物質損失和角動量損失情況下的各種復雜因素,將雙星非守恆演化奠定在嚴密的數理基礎上;與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風沖擊波理論,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紫外和X射線衛星的大量觀測結果所證實;與Weigert合作,發現對流超射對恆星演化的重要效應,並提出用造父變星的演化程來判別對流超射區大小,從而可以利用天文觀測確定對流超射的方法。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勝年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太倉人。1950-1952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1952- 1955 年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學習。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工業研究生部顧問。測定或澄清了(國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數據。完成了各種能量中子引起鈾、鈈、釷核素以及鈾-238、鈈-240自發裂變體系的實驗。建立方法與裝置,完成了金屬鈾本底中子的測定。1979年後,與合作者一起對鐦-252自發裂變這種典型的低激發能裂變進行了系統的詳細的實驗,觀察到高動能事件碎片質量分布上的精細結構,並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隨裂變(三分裂)的各種關聯特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祖洽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湖南長沙人。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0年該校研究生院研究生畢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核理論、中子理論、反應堆理論、輸運理論及非線性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積極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原子彈理論的研究工作,對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成功、設計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第一個重水反應堆作了理論計算並糾正了蘇聯專家設計的臨界大小數據。近年來在氫分子激發態的相互作用,及浸潤相變理論及雜訊在隨機系統中的影響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家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雲南昆明人。196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1974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子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應用量子電動力學於高能原子過程,闡明了電子軔致輻射過程(高能光子能區)和輻射復合過程的內在關系;建立相對論性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為分析高離化度、高Z原子的激發態能級結構建立了理論基礎;建立了非相對論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場理論計算方法,並闡明分子里德伯態的電子結構;同時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場的多通道理論計算方法,以闡明電子關聯效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惕碚
現有院士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生於重慶北碚,原籍湖南攸縣。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與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宇宙線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與數據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國內倡議和組織開拓了高能天體物理的實驗研究。提出了銀河系γ射線源的統計模型並獲國際共識。建立了尋找超高能天體的計算公式,已成為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數據分析的一個標准方法。建立了對象重建的直接解調方法和研究快速變化現象的時域譜方法,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大猷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北京。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3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物理聲學建築聲學的研究,是房間聲學中簡正波理論,所提出的簡潔的簡正波計算公式和房間混響的新分析方法已成為當代建築聲學發展的新里程碑,並已廣泛應用。50年代領導設計建造了具有獨創性的中國第一個聲學實驗室,提出了語音統計分析分布的新理論,成功地領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並在吸聲結構、噴注雜訊及其理論和應用、環境科學、非線性聲學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論。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歐陽鍾燦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福建泉州人。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1、1984年相繼獲該校物理系理學碩士、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論、液晶物理及應用基礎理論等研究。從曲面變分技術導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發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狀方程;首次從理論上預言應存在著半徑比為2的平方根與無窮的兩種虧格為1的環形膜泡並獲實驗完全證實;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體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論;合作發現了膜形狀方程的四類解析解;提出D∞h對稱液晶光倍頻理論並與實驗完全符合;給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錨泊條件下指向矢的嚴格解。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桓武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原籍湖北麻城,生於吉林長春。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先後在中國開展關於原子核、雙粒子化學鍵、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教學培訓和學術組織領導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偉長
資深院士
物理學、力學、應用數學家。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市力學和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我國力學、應用數學、中文信息學的奠基人之一。創建了板殼內檁統一理論和淺殼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在波導管理論、奇異攝動理論、潤滑理論、環殼理論、廣義變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學、大電機設計、高能電池、空氣動力學、中文信息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
資深院士
應用力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科學家。原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曾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在應用力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等多領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獲「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曲欽岳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山東牟平人。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最早在高能天體物理學這一新興學科進行研究的天文學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線源、γ射線源等前沿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與合作者得出了關於脈沖星能損率-特徵時標的統計曲線,並澄清了國際上關於JP1953是否為中子星的爭論;與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緻密星體的一種新類型,並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質量極限;提出了某些形態特異的超新星遺跡的理論模型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沈文慶
現有院士
實驗核物理學家。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合作者一起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發射粒子研究中,證實低能核反應中有大質量轉移反應引起的α粒子發射。研究證實輕系統存在深部非彈性散射,並證實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彈性散射的新反應機制。在負責蘭州國家重離子加速器實驗區建設與組織一批實驗方面作出重要貢獻。80年代在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用軟體修正方法獲得當時國際上最佳的質量與電荷分布,測到4個新核素。測量了准裂變的物理特性和質量弛豫時間並分析了對合成超重核的影響。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學生一起,提出了適用於低能和中能的核反應截面參數化公式;發展了用BUU方程計算反應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輕豐中子核的中子分布彌散度增加的原因。研究得出了輕反應系統核態方程和介質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學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溧陽人。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了光學補償雙光束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方法,發現了聲學局域模。發展了傅里葉變換光熱電離譜方法,使硅中淺雜質檢測靈敏度有數量級的提高。提出和首次實現了帶間躍遷、激子躍遷誘發並共振增強調制和迴旋共振光譜方法。發展了高壓下調制吸收光譜測量方法。對超晶格量子阱、半磁半導體和非晶半導體光譜等作了大量研究,著有《半導體光學性質》等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定強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武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現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LAU)第9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主席、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北京天文台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在大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軸系統,提出了透棱鏡改正器,這些工作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好評,並已在國內外的一些望遠鏡中應用。和王亞男研究員共同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自1972年以來用於我國天文光學系統的設計中。和王綬館院士共同提出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現正在研製中。領導研製成我國第一個雙折射濾光器、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在大望遠鏡總體方案、非球面光學系統、高級象差、光學系統優化、雙折射濾光器、主動光學等方面完成了多項研究,共發表論文58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獎四次,均為第一完成人。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汪承灝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生於江蘇南京。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建立了壓電晶體表面激發的廣義格林函數理論,它構成現代聲表面波技術的理論基礎。根據這個普適的表面激發理論,給出了壓電晶體表面源產生的衍射場嚴格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譜理論的缺陷;得到了聲表面波在表面柵陣產生散射場的准確表達。發展了一些聲表面波和高頻體波器件和系統。根據對壓電振動系統電氣負載特性的研究,提出壓電可調頻換能器的結構和壓電振動阻尼原理。還開展了單一空化氣泡聲致發光的研究,發現除光輻射外還存在電磁輻射,並證明輻射均發生在空化的閉合瞬間。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迅
現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1934年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無錫。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60年該系研究生畢業。復旦大學教授。對半導體表面和界面的結構和電子態做了系統研究,其中對InP極性表面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發現多孔硅的光學非線性現象,實現多孔硅的藍光發射並被國際上引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項進展之一,發現多孔硅發光峰位釘扎現象,測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帶偏移。在高質量鍺硅超晶格的研製、鍺硅量子阱和量子點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鍺器件的合作研製等方面作出多項創新成果。領導建成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領導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式樞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西宜黃人。194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吉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特別是核多體理論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50年代應用殼模型理論處理μ介子和光核效應,被稱為「吳模型」。建立和發展了格林函數方法和非線性積分方程理論以及推廣的組態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零溫和有限溫的核性質、核結構與相對論多體問題,得到了有限溫與相對論等效相互作用的嚴格表達式。提出了相位介電測井新方法,解決了判斷油田水淹層的難題。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席澤宗
現有院士
天文史學家。山西垣曲人。195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系。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提出了從史書中鑒別新星的7條標准和區別新星與超新星的2條標准,從中、朝、日3國的歷史文獻中找出90個疑似新星,其中有12個可能屬於超新星,並討論了這12個超新星和當今觀測到的超新星遺跡以及射電源的關系。提出木星的伽利略衛星不用望遠鏡也能看到,戰國時期即已觀察到木衛3。對馬王堆出土的天文資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資料做了系統研究。對天文學思想和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也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冼鼎昌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及同步輻射應用專家。廣東廣州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領導建成我國第一個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科學規劃、物理設計、工程設計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同時解決了設計、施工、安裝、調試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專用模式運行下其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上正在運行的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水平,並已利用同步輻射進行研究工作。發展了相對論不變的相空間計算方法、累積量變分法、解析延拓法等,在經典規范場、介子四維波函數和格點規范場理論研究中取得多項重要成果。與國外同時提出X光光聲EXAFS的設想,開拓了同步輻射應用的新領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謝家麟
資深院士
加速器物理學家。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期間,曾領導研製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年回國後,於60年代初領導完成一台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電子迴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設計、研製和建造。90年代初領導建成北京自由電子激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熊大閏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原籍江西南昌,生於江西吉安。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和研究」首席科學家。在恆星對流理論以及與之有關的恆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問題的研究中,摒棄了傳統的混合長的對流理論,發展了一種獨立的非定常恆星對流的統計理論和一種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並成功地將它們用於變星脈動和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區紅端邊界,克服了傳統理論在大質量恆星演化計算中著名的所謂半對流區的理論困難。較之傳統理論,新理論得到與觀測更為相符的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徐至展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65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長期主持激光核聚變研究,在實現激光打靶發射中子、微球靶壓縮、建立總體計算機編碼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裝置等項重大成果中均有突出貢獻。在激光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領域,特別是在非線性過程或不穩定性研究方面,從實驗與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研究,取得多項開創性重要成果。在X射線激光領域,1981年已實現粒子數反轉並發現新反轉區;首次在國際上用類鋰和類鈉離子方案獲得8條新波長的X射線激光,最短波已達到46.8埃。在強場激光科學技術領域,特別是在新型超短超強激光、強場激光與原子、分子、電子、團簇、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以及強激光碟機動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福家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鎮海,出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長。領導、組織並基本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給出復雜能級的衰變公式,概括了國內外已知的各種公式,用於放射性廠礦企業,推廣至核能級壽命測量,給出圖心法測量核壽命的普適公式;領導實驗組用γ共振吸收法發現了國際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雙重態。在國內開創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採用雙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極化轉移,提出了用單晶金箔研究溝道效應對極化的影響,確認極化機制。代表性專著有《現代原子與原子核物理》。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立銘
已故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溧水人。 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機械繫。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
Ⅳ 監控攝像頭能看多少米
家裡攝像頭內存能看多久的
Ⅳ 半導體元件有哪些類型及特點
半導體器件(semiconctor device)通常,這些半導體材料是硅、鍺或砷化鎵,可用作整流器、振盪器、發光器、放大器、測光器等器材。
為了與集成電路相區別,有時也稱為分立器件。
絕大部分二端器件(即晶體二極體)的基本結構是一個PN結。利用不同的半導體材料、採用不同的工藝和幾何結構,已研製出種類繁多、功能用途各異的多種晶體二極,可用來產生、控制、接收、變換、放大信號和進行能量轉換。晶體二極體的頻率覆蓋范圍可從低頻、高頻、微波、毫米波、紅外直至光波。
三端器件一 般是有源器件,典型代表是各種晶體管(又稱晶體三極體)。
順便說一下半導體行業的企業,如Macom科技公司。
MACOM是半導體行業的支柱型企業,有著6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家高性能模擬射頻、微波和光學半導體產品領域的領先供應商,在射頻、微波、光電領域均享有很高知名度。
Ⅵ 描述半導體光學性質的物理量有哪些
如果用適當波長的光照射半導體,
那麼電子在吸收了光子後將由價帶躍遷到導帶,
而在
價帶上留下一個空穴,
這種現象稱為光吸收。
半導體材料吸收光子能量轉換成電能是光電器
件的工作基礎。光垂直入射到半導體表面時,進入到半導體內的光強遵照吸收定律:
0
1
x
x
I
I
r
e
式中,
x
I
表示距離表面
x
遠處的光強;
0
I
為入射光強;
r
為材料表面的反射率;
為材料
吸收系數,與材料、入射光波長等因素有關。
1
本徵吸收
半導體吸收光子的能量使價帶中的電子激發到導帶,
在價帶中留下空穴,
產生等量的電
子與空穴,這種吸收過程叫本徵吸收。
要發生本徵光吸收必須滿足能量守恆定律,也就是被吸收光子的能量要大於禁帶寬度
g
E
,即
g
h
E
,從而有:
0
0
1.24
g
g
g
E
h
hc
E
m
eV
E
其中
h
是普朗克常量,
ν
是光的頻率.
c
是光速,
ν0
:材料的頻率閾值,
λ0
:材料的波長閾
值,下表列出了常見半導體材料的波長閥值。
幾種重要半導體材料的波長閾值
電子被光激發到導帶而在價帶中留下一個空穴,
這種狀態是不穩定的,
由此產生的電子、
空穴稱為非平衡載流子。
隔了一定時間後,
電子將會從導帶躍遷回價帶,
同時發射出一個光
子,光子的能量也由上式決定,
這種現象稱為光發射。光發射現象有許多的應用,
如半導體
發光管、
半導體激光器都是利用光發射原理製成的,
只不過其中非平衡載流子不是由光激發
產生,
而是由電注入產生的。
發光管、
激光器發射光的波長主要由所用材料的禁帶寬度決定,
如半導體紅色發光管是由
GaP
晶體製成,而光纖通訊用的長波長(
1.5μm
)激光器則是由
Ga
x
In
1-x
As
或
Ga
x
In
1-x
As
y
P
1-y
合金製成的。
Ⅶ 半導體光電子器件的原理簡介
半導體光電子器件的原理是激勵方式,利用半導體物質(既利用電子)在能帶間躍遷發光,用半導體晶體的解理面形成兩個平行反射鏡面作為反射鏡,組成諧振腔,使光振盪、反饋、產生光的輻射放大,輸出激光。
利用半導體光-電子(或電-光子)轉換效應製成的各種功能器件。它不同於半導體光器件(如光波導開關、光調制器、光偏轉器等)。
光器件的設計原理是依據外場對導波光傳播方式的改變,它也有別於早期人們襲用的光電器件。後者只是著眼於光能量的接收和轉換(如光敏電阻、光電池等)。
早期的光電器件只限於被動式的應用,60年代作為相干光載波源的半導體激光器的問世,則使它進入主動式應用階段,光電子器件組合應用的功能在某些方面(如光通信、光信息處理等)正在擴展電子學難以執行的功能。
Ⅷ 舜宇光學工藝技術崗位怎麼樣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該問題!
Ⅸ 《人為什麼活著稻盛和夫的哲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為什麼活著》([日] 稻盛和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1_zJy_HBcauOWaOgbohYg
書名:人為什麼活著
作者:[日] 稻盛和夫
譯者:呂美女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2
頁數:147
內容簡介:
本書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從宇宙、心智、慾望、人類的本性、人生的考驗、苦惱與憎恨、共生與競爭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了「人為什麼活著」這一哲學基本命題,並由此展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與經營智慧,揭示了企業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的奧秘所在。本書是寫給每一位中國企業家的心靈讀本,是企業家的人生與經營指導書。
本書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的總結與精華。全書共三部分二十一章,作者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從宇宙、心智、慾望、人類的本性、人生的考驗、苦惱與憎恨、共生與競爭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了「人為什麼活著」這一哲學基本命題,並由此展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與經營智慧,揭示了企業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的奧秘所在。
作者簡介:
稻盛和夫
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市,1955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應用化學專業。他與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並稱為日本「經營四聖」,他也是」四聖」中目前惟一健在的一位。他一人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京都陶瓷株式會社(京瓷)和日本第二電電株式會社(KDDI)。前者在精密陶瓷零部件、電子元件、半導體零件、光學器材、通信終端設備、數碼信息處理設備、環保能源設備等領域是屈指可數的綜合性跨國高新技術企業;後者為日本第二大電話公司,也是日本第一家從事電話服務的民營企業。稻盛和夫現任京瓷和第二電電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