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想學畜牧獸醫推薦幾本書。
第一本是《豬病學》第九版。這本書理論、研究和病理講述的非常詳細。但很多提到葯物治療,提到最多的是疫苗控制。我本人是養豬出身,很嚴肅的回答您的問題。第一,這本書要看,一直看。第二本,其他書少看,因為豬病變化很快,當你養過豬,用疫苗控制過疾病或者疫苗治療疾病,你會發現老外其實已經把什麼都做好了,再看國內的書,什麼病分劃的很詳細,連用葯的計量也很詳細,如果效果不好呢?怪誰?本人不敢苟同。其次打個比方,比如口蹄疫,國內的書敢寫啊!老外的書呢?生化查找口蹄疫血清型號,緊急疫苗預防。事實證明,當口蹄疫來時,葯物起到的作用很小,疫苗和消毒是關鍵。
『貳』 怎樣放血治豬病
小規模養豬的農民,如果發現自己的豬生病了,可以用一定的放血方法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用於放血的器具和豬的放血部位必須提前消毒。 適合出血的部位有:耳尖、豬耳背靜脈、距耳尖5-10厘米; 尾尖,距豬尾尖約5厘米; 口腔,豬嘴上中線兩側第三棱的中點。 豬感冒、發熱、抑鬱時,刺耳尖、尾放血,大豬10毫升血,仔豬5毫升血,有退熱之效。
在預防上,對養殖場地進行合理布局、科學的布局,使用地埋式養殖設施,以減少舍內溫度的急劇升高,提高舍內的溫度;豬舍要安裝高效節能的節電裝置,每隻豬的日用電量在300千瓦時以下時才能使用,節約了能耗;豬舍設計應盡量遠離污染源,要做到通風良好,豬舍溫度、濕度應維持在適合豬生長的范圍內。
『叄』 豬病大全有哪些
傳染性豬病的防治綜述:
新發現而又廣泛流行的傳染病防治、以瀉痢為主症的傳染病防治、以呼吸困難、咳嗽為主症的傳染病的防治、與繁殖障礙關系密切的傳染病防治、以神經症狀為主症的傳染病防治。
綜述
傳染性豬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潛伏期和臨診症狀,並可傳染給其它健康豬的疫病。傳染性豬病是規模豬場危害最嚴重的疾病,可造成大批豬發病或死亡,並產生重大經濟損失,還可能給人類的健康帶來威脅。根據臨診症狀,傳染性豬病可分為以瀉痢為主症的消化道傳染病,以呼吸困難、咳嗽為主症的呼吸道傳染病,與豬繁殖障礙關系密切的傳染病,以神經症狀和運動障礙為主症的傳染病,以及表現特徵性體表損傷的傳染病等。有的傳染病會同時出現不同類型的臨診症狀, 需結合病理剖檢和實驗室檢查加以確診。
1、新發現而又廣泛流行的傳染病防治
斷奶後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症(豬圓環病毒病)
1、流行特點:本病是近幾年新發現的一種豬傳染病,病原是豬圓環病毒(PCV-2),潛伏期2周。根據一些國家的血清學調查,多數豬場血清陽性率在20%至80%之間,仔豬出生後血清中含有較高的抗PCV母源抗體,在出生後8-9周齡這種抗體消失,在13-15周齡時血清中這種抗體又重新出現。因此可以說明吮乳仔豬因受到母源抗體的保護,很少受到影響,而8周齡前後的仔豬易感,之後(PCV-2)病毒在豬群中轉移。
2、症狀:感染PCV-2豬表現為:進行性消瘦、體重減輕、貧血、被毛粗糙、呼吸喘急、步行不穩、嗜睡、先天性顫抖、腸炎等。發病豬中約有半數2-8天內死亡,其他半數豬即在衰弱狀態下殘存,但幾乎沒有康復豬。
3、剖檢可見病變:常見腹股溝、肺門、頒下及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呈均勻的白色,肺堅實似橡皮、肝萎縮、腎水腫、蒼白,胃和食管粘膜常形成大片潰瘍,並發豬繁殖與呼吸系統綜合症時出現纖維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肝周炎等。
4、防治:除加強飼養管理,減少環境應激外,可用混感快克/黃芪多糖/冰蟾•抗毒素拌料預防、治療。
豬附紅細胞體病
1、流行特點 :
豬附紅細胞體是寄生在豬紅細胞表面的一種附紅細胞小體,各齡豬均可感染。本病的傳播途徑還不十分清楚,據認為在正常管理條件下的健康豬單純感染附紅細胞體不致於發生急性症狀,臨床上常因感染其他傳染病而並發,一般多發生於溫暖的夏季,尤其是雨後濕度大的時候,有時秋冬季節發病率也很高。
2、症狀:
本病是以高熱稽留、皮膚發紅、黃疸和母豬繁殖障礙為主的豬傳染病,仔豬和生長豬死亡率較高,病豬厭食、嗜睡、體溫升高、貧血、黃疸、皮膚紅紫,指壓不退色,便秘或拉稀,也有的後肢麻痹、流涎、呼吸困難、咳嗽等,嚴重的眼險粘連、發紺。部分懷孕母豬早產、流產,死胎,偶見母豬乳房或外陰水腫,不發情或屢配不孕。
3、剖檢可見病變:
全身脂肪和臟器顯著黃染,肝、膽、脾、淋巴結腫大,心包及胸腹腔積液,血液稀薄似水樣。確診需作血塗片染色鏡檢。
4、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驅除蟬、虱、蚤等吸血昆蟲,消除各種應激因素。治療可選用六甲氧拌料。
豬繁殖與呼吸系統綜合症(藍耳病)
1、流行特點:
本病是以母豬妊娠後期發生流產和新生仔豬高死亡率以及呼吸道症狀為特徵的病毒性傳染病,病豬或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呼吸道感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徑之一。
2、症狀:
病初母豬出現發熱、嗜睡、食慾不振、咳嗽、呼吸急迫,後期呈現流產、早產、木乃伊胎、弱仔等,死胎率大約20-30%。大約不到12%病豬耳尖、四股末端發紺,呈藍紫色,故稱「藍耳病」。仔豬體溫升高、呼吸困難、眼瞼水腫、共濟換調,有的呈「八字型」站立,後軀癱瘓。有的仔豬出現流鼻涕,打噴嚷,口鼻奇癢等症狀,仔豬出生四周齡內感染死亡率可達80%以上,育肥豬僅表現呼吸困難、咳嗽等症。
3、剖檢可見病變:
內臟無顯著病變,母豬可見肺水腫,仔豬皮下、頭部水腫,胸腹腔積液。
4、防治:
禁止從疫區引種,搞好衛生、消毒工作,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可選擇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混感快克/黃芪多糖/冰蟾•抗毒素等進行防治。
2、以瀉痢為主症的傳染病防治
瀉痢是豬場最常見的疾病,通常情況下規模豬場用於防治瀉痢的費用約占豬場全部防治費用的一半以上。瀉痢的病因比較復雜,多種傳染病、環境衛生、飼料質量、天氣變化、中毒、飼養管理等因素均可引起瀉病。
仔豬黃痢、白痢
仔豬紅痢
仔豬副傷寒
傳染性腸胃炎
豬痢疾
仔豬黃痢、白痢
1、流行特點:
仔豬黃、白痢的病原菌是致病性大腸桿菌,仔豬黃痢多發生在1周齡內的哺乳仔豬,以1-3日齡內最多見;仔豬白痢是1周齡後至斷奶前後仔豬的多發病。仔豬黃、白痢發病率的高低與環境衛生、溫濕度、飼養管理及哺乳母豬的乳汁等因素密切相關。3日齡內仔豬黃痢發病最急,死亡率最高,以後隨著日齡的增大,死亡率減少,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2、症狀:
初生仔豬發病突然,有的出生數小時就出現腹瀉,瀉便呈黃色水樣且有氣泡、惡臭,往往來不及治療就死亡。日齡稍大病情較緩和、瀉便常呈黃色、黃白色,2周齡以上瀉便呈白色或灰白色,並有腥臭味,病豬被毛粗糙無光、體表不潔、弓背,精神沉鬱,如能及時治療,絕大多數可治癒。
3、剖檢可見病變:
小腸膨脹,腸壁彈性消失,腸粘膜充血、出血,內容物含有氣泡。
4、防治:
加強對懷孕母豬的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產房的環境衛生和消毒,保證適宜的環境溫度和仔豬保暖,盡早讓仔豬吃到初乳等是預防仔豬黃白痢的有效措施。另外,在母豬產前1周選用氟苯尼考粉/安普桿凈/桿菌快克拌料投喂對預防仔豬黃白病有一定效果,同時配合輔助治療,收斂止瀉,補液,防止脫水。
仔豬紅痢
1、流行特點:
仔豬紅痢又稱豬梭菌性腸炎,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腸毒血症。C型產氣莢膜梭菌也稱魏氏梭菌,自然界廣泛分布,土壤中大多存在本菌,也存在於部分母豬腸道中。發病原因是仔豬出生後不久即吞入本菌引起,本病主要侵害1-3日齡豬,1周齡以上很少發病。
2、症狀:
初生仔豬突然排出紅褐色血性稀糞、腥臭味,後軀沾染血樣糞便,從發病到死亡很少超過3天,死前全身震顫、搖頭、抽搐,死亡率不等,耐過者多成為僵豬。
3、剖檢可見病變:
腹腔內有多量櫻紅色積液,空腸段腸壁為深紅色,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廣泛性出血,病程稍長的腸壁變厚、變硬、失去彈性,心肌蒼白,心外膜,膀脫粘膜等處有出血點。
4、防治:
做好豬舍內外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常發病豬場
有本病流行的豬場,在仔豬生下後投服氟苯尼考粉/安普桿凈/桿菌快克有一定預防效果。
仔豬副傷寒
1、流行特點: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臨床上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
病豬或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多發生於1至4月齡豬群,成年豬不發病,多呈散發形式,在飼養密度過大,環境污穢、潮濕、應激等條件下可導致本病流行,常和豬瘟混合感染(並發或繼發)。
2、症狀:
本病以急性敗血症或慢性壞死性腸炎呈頑固性下痢為特徵。急性敗血型較少見,以發熱,呼吸迫促和耳、四肢、下腹部出現紫紅色出血性斑點為主要特徵,有時後軀麻痹,排粘液血性痢便或便秘,經進1-4日而死亡;亞急性和慢性多見,糞便呈灰白色、黃綠色、水樣、惡臭,食慾不振,被毛失去光澤,有的豬在幾周內可反復發病2-3次,有的可能發生肺炎,出現咳嗽症狀,如不及時治療將成為僵豬。
3、剖檢可見病變:
急性病例脾腫大,硬似橡皮,全身淋巴結充血、水腫,胃腸粘膜出血,肝腎、心外膜出血;亞急性或慢性病例盲腸、結腸、回腸呈壞死性腸炎、糜爛,盲腸表面覆一層「麩皮樣」壞死及腸系膜淋巴結高度腫脹是其特徵性病變。
4、防治:
預防本病應以加強飼養管理人手,消除發病誘因,對仔豬進行免疫注射。如常發病豬場,最好首免後隔3周再進行第二次免疫,用弱毒苗接種的前3天和後7天應停止使用抗菌葯物。治療可選擇:
定期投喂氟苯尼考粉/安普桿凈/桿菌快克。
傳染性腸胃炎
1、流行特點:
本病病原是典型的冠狀病毒,存在於病豬的各器官、體液和排泄物中。傳染性腸胃炎是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傳播迅速,各年齡豬均可感染發病,多發於冬春寒冷季節,主要通過食入被污染的飼料或污水而感染發病。
2、症狀:
主要症狀是水樣腹瀉和嘔吐,數日即可波及全群。哺乳仔豬發病後呈噴射狀水樣腹瀉,且瀉便中會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惡臭、死亡率高。病豬嚴重脫水、消瘦、被毛粗亂,隨著日齡的增大死亡率降低,水瀉持續到3-7天,一旦停止,多不再發病,中、大豬很少死亡。
3、剖檢可見病變:
胃底粘膜充血、小腸擴張,腸壁(空腸)變薄透明,腸內充滿白色泡沫狀液體及氣泡,哺乳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
4、防治:
徹底做好疫病的綜合防治定期用消毒劑進行消毒,疫苗注射常用油佐劑滅活苗,成年豬2毫升,斷奶仔豬1毫升,哺乳仔豬0.5毫升,也可在產前1周選用混感快克拌料飼喂來預防,妊娠母豬分娩前30天肌注3毫升滅活苗,可減少哺乳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豬痢疾
1、流行特點:
豬痢疾俗稱血痢,病原是一種厭氧的螺旋體,本病是一種以粘液性出血性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豬腸道傳染病。
病豬或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康復豬的帶菌率很高,並不斷排出病原菌,不同齡、品種的豬均有易感性,以7-12周齡豬多發,本病的流行過程緩慢,無季節性,豬場一旦傳入本病,常不易根除。
2、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可短至2天,長的達3個月,病初體溫升高,排出的糞便含有大量的粘液和血絲,以後含有鮮血,有的出現水樣瀉痢,或排出紅白相間膠凍樣糞便,弓背、脫水、貧血、消瘦、生長發育受阻而成為僵豬。
3、剖檢可見病變:
腹腔有多量紅色液體,空腸段全部腸壁呈紅色,與正常腸段界線分明,結腸、直腸腸壁、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或壞死。
4、防治:
在飼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粉/安普桿凈/桿菌快克等。引種時隔離檢疫,發現病豬全部淘汰,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並空圈2-3個月。
小結:
以瀉痢為主症的傳染病,治療原則為:選用高敏葯物抗菌消炎,治療或防止繼發感染,輔以收斂止瀉的葯物,同時應相應的補充體液,防止脫水,如果是病毒性的,配合增強機體抵抗力、抗病毒的葯物。
3、與繁殖障礙關系密切的傳染病防治
繁殖障礙是指發情不規則或不發情,隱性發情,久配不孕、受胎率降低、流產、死胎、畸胎、木乃伊、早產等,除傳染病因素外,中毒、環境因素(如高溫)、維生素缺乏及生理因素等亦會造成豬的繁殖障礙。除下列豬病外,豬附紅細胞體病和藍耳病亦屬於與繁殖障礙關系密切的傳染病。
豬乙型腦炎
細小病毒病
偽狂犬病
豬瘟
豬弓形體病
布氏桿菌病
豬乙型腦炎
1、流行特點 :
豬乙型腦炎俗稱乙腦,病原是乙型腦炎病毒,本病是一種靠蚊子傳播的人畜共患傳染病,有較明顯的季節性,多發於夏末秋初季節。
2、症狀:
最明顯的臨診是頭胎母豬流產、早產、產死胎或木乃伊。臨近產期早產的胎兒是活的,但因極度衰弱不久死亡。有的出生不久便出現全身痙攣抽搐、口吐白沫、倒地而死。母豬產前體溫升高,持續數天,呈稽留熱,精神沉鬱、嗜眠喜卧,食慾減退,流產後體溫、食慾很快恢復正常。個別豬有神經興奮症狀,也有的因後肢關節疼痛而出現跛行。
3、剖檢可見病變:
腦和腦膜充血、腦室積液增多;母豬子宮內膜顯著充血,死胎皮下呈彌漫性水腫,全身肌肉如「熟肉樣」、胸腹腔積液、實質器官水腫、小點狀出血;公豬辜丸腫大。
4、防治:
每年的3-4月(即在蚊子出來活動前)給配種前半個月至一個月的公、母豬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如接種的是後備公、母豬,則一個月前後須加免一次定期用消毒劑消毒。
治療可選用混感快克飼料投喂。
細小病毒病
1、流行特點:
病原是豬細小病毒,不同年齡、性別、品種的豬都可感染,呈地方性流行可散發,在易感豬群初次感染時,可呈急性爆發。傳染源主要是感染本病毒的公豬或母豬,被感染母豬通過胎盤將病毒傳給胎兒。發病母豬所產死胎、活胎及子宮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濃度病毒,所以圈舍污染也是一個重要傳染途徑。
2、症狀:
妊娠母豬早期感染,胎兒死亡會很快被母體吸收,此時母豬往往反復發情而又屢配不孕;中前期胎兒死亡後形成木乃伊,中後期感染常發生流產;母豬懷孕70 以後感染,多數能正常生產,但有25-40%新生仔豬一周齡以內死亡。懷孕母豬表現為流產或產死胎外,無明顯的臨床症狀。
3、剖檢可見病變:
死產胎兒皮下組織水腫,各實質性器官充血、出血、水腫或壞死,胸腹腔大量積液。豬細小病毒與乙型腦炎引起豬繁殖障礙的症狀和剖檢可見病變非常相似,確診需採集胎兒送實驗室作病毒分離。
4、防治:
注射疫苗可使母豬獲得主動免疫,疫苗的接種對象主要是初產母豬。治療可選用混感快克飼料投喂。定期用消毒劑消毒。
偽狂犬病
1、流行特點:
病原是偽狂犬病毒,偽狂犬病是家畜和多種野生動物的急性傳染病,除豬以外的其他動物發病,通常具有發熱、奇癢及腦脊髓炎症狀。有一定的季節性,寒冷天氣多發,豬場主要是感染豬排毒造成傳染。
2、症狀:
妊娠母豬發病主要表現流產、死胎、木乃伊,以產死胎為主。新生仔豬發病死亡率極高,往往是出生後第一天未見異常,第二天開始發病,第三天即大量死亡。哺乳仔豬發病有明顯神經症狀,如全身顫抖、運動失調、四股僵直等。一月齡以後發病症狀顯著減輕,死亡率也大為下降,呈現發熱、精神沉鬱或伴有嘔吐、咳嗽、拉稀等症狀,肥育豬感染後多不發病,但增重緩慢、飼料報酬降低。
3、剖檢可見病變 :
病死豬皮下有漿液性、出血性滲出物,肺水腫淤血、腦膜充血,腦脊髓液增多,確診可用病死豬或脊髓組織液接種兔子,如2天後兔子的接種部位奇癢,兔子從舔接種點發展到用力撕咬,持續4-6小時死亡即可確診本病。
4、防治:
鼠類是本病的重要傳播者,滅鼠、消毒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本病具有終身潛伏感染、長期帶毒和散毒的危險性,對已發病豬場,建議進行全群免疫。定期用消毒劑消毒。治療可選用混感快克飼料投喂。
豬瘟
1、流行特點:
病原是豬瘟病毒,豬瘟是一種呈多樣性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的危害嚴重的豬傳染病。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健康豬因接觸散布大量病毒的病豬尿、糞和各種分泌物及血、肉、內臟而發病。各種年齡、性別的豬均易感,新疫區發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老疫區免疫效果不確實的豬群,感染豬瘟病毒症狀相對輕微或無臨診症狀,但會不斷排出病毒,使豬場內豬瘟不斷出現。
2、症狀:
豬瘟的臨床症狀比較復雜,最急性型多見於流行初期,高燒不退、全身痊孿、四肢抽搐、皮膚和粘膜發紺,有出血點,可在一至數天內死亡;急性型高燒不退,怕冷發抖,常卧一處或鑽入墊草內閉目嗜睡,眼結膜炎,眼險浮腫,分泌物增加,病後期鼻端、唇、耳、四股、腹下皮膚出血嚴重,呈紫黑色。病初排糞困難,不久出現腹瀉,呈糊狀或水樣,混有血絲,一般1-3周死亡;慢性病豬體溫升高不明顯,病程長,可超過一個月,貧血、消瘦,食慾時好時壞,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耳尖、尾尖及皮膚經常發生壞死。懷孕母豬感染可能不發病,但病毒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引起死胎、弱胎或產出弱小仔豬或斷奶後出現腹瀉。此外,近幾年發現一種毒力較弱的豬瘟病毒,稱之為「非典型豬瘟」,臨床表現大豬症狀輕微,死亡率低,僅仔豬感染有較高死亡率。
3、剖檢可見病變:
典型豬瘟各內臟器官普遍出血、淋巴結周邊出血呈大理石樣,嚴重的呈黑棗樣;腎臟貧血,呈土黃色,有針尖狀出血點;膀胱粘膜、喉頭、會厭軟骨、膽囊、粘膜等處有出血斑點;脾臟一般不腫大,邊緣有紫紅色梗死灶。病程較長的慢性豬瘟,以壞死性腸炎為特徵,大腸(回盲瓣處)有鈕扣狀潰殤。
4、防治:
本病需特別重視綜合預防措施,首次免疫最好用單聯豬瘟弱毒苗,首免時間25-30日齡。第二次免疫可用豬瘟、丹毒二聯茵或三聯苗,時間在二月齡(轉群時)進行。在緊急預防情況下,對新生仔豬可實施超前免疫,即仔豬出生後立即肌注豬瘟疫苗,預防注射後1小時才能吃上第一口初乳(如吃過初乳再注射疫苗,就會被母源抗體干擾,失去免疫效果)。實施超前免疫的仔豬達到35日齡時,必須進行再次免疫。定期用消毒劑消毒。
方案一:做好免疫,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免疫程序,一般公豬、繁殖母豬和育成豬每年春秋各注射豬瘟弱毒疫苗一次,對仔豬可採用兩種程序:
(1)一般情況下,於3-4周齡第一次免疫3-4頭份,9-10周齡第二次免疫
(2)發生過豬瘟的豬場,新生仔豬在吃奶前注射2頭份豬瘟弱毒苗,2小時後再自由哺乳,8-9周齡時再加免一次。
方案二:發病豬場的未發病豬用3-4倍量豬瘟弱毒苗進行緊急疫苗預防。
方案三:在豬尚未出現腹瀉時,應用氟苯尼考粉/安普桿凈/桿菌快克投喂。
豬弓形體病
1、流行特點 :
病原為動物細胞內寄生的龔地弓形蟲,屬人畜共患的原蟲病,以高熱、呼吸及神經症狀、繁殖障礙為特徵。弓漿蟲的終宿主是貓科動物。病畜和帶蟲動物的臟器和分泌物,尤其是隨糞便排出的卵囊為主要污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粘膜受損的皮膚都是該病的傳染途徑,通過胎盤傳染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2、症狀:
急性感染呈現出和豬瘟極相似的症狀,體溫升高達40-42℃,稽留7-10天,精神沉鬱、喜飲水,伴有便秘或下痢,鼻鏡乾燥、被毛逆立。隨著病程發展,耳、鼻、後肢股內側和下腹部出現紫紅色斑或間有出血點,嚴重呼吸窒息死亡。急性發作耐過病豬一般二周後恢復,但往往遺留有咳嗽、呼吸困難、後軀麻痹、斜頸等神經症狀。懷孕母豬急性感染除高熱、厭食、精神萎頓症狀外,數天後流產,產出死胎或弱仔,母豬分娩後常迅速自愈。
3。剖檢可見病變:
肺水腫是本病的特徵性病變,氣管內有大量泡沫和粘液,胸、 腹腔有大量積液,脾臟極度腫大,全身淋巴結,特別是腸系膜淋巴結蒼白、水腫、成繩索樣。確診應採集胸腹腔積液或病變淋巴結抹片染色鏡檢。
4。防治:
保持豬場清潔衛生, 定期用消毒劑消毒,豬場內禁止養貓,經常滅鼠。流產的胎兒及排出物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防治的首選葯是磺胺類葯。
小結:
與繁殖障礙關系密切的傳染病的治療原則:病毒性的疾病,應以疫苗防疫為主,患病豬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抗病毒,防止繼發感染、緩解症狀為主;細菌、寄生蟲為主的疾病,以抗菌、抗寄生蟲為主,同時要緩解症狀。
4、以神經症狀為主症的傳染病防治
豬鏈球菌病
豬水腫病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
破傷風
豬鏈球菌病
1。流行特點:
鏈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主要經傷口或呼吸道感染,在氣候潮濕的環境和季節多發,常呈散發形式,多發於架子豬和育肥豬。
2。症狀:
本病根據臨診症狀,可分為敗血症、腦膜腦炎型、關節炎型和化膿性淋巴結炎型。敗血症型體溫41。5-42℃以上,高熱不退,精神萎頓,呼吸困難,病後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現紫紅斑,如不及時治療,可在1-3天內死亡,急性死亡可從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紅色血液。腦膜腦炎型多見乳仔豬和斷奶豬,以轉圈、磨牙等神經症狀為主。關節炎型表現關節腫脹、化膿、跛行症狀。化膿性淋巴結炎型在咽、耳下、頸部、臀部及背部出現局灶性膿腫。
3。剖檢可見病變:
急性敗血型全身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充血或出血,心包積液,胸腔有大量黃色混濁液體,有纖維素出物,脾腫大;腦膜炎型主要是腦膜充血、出血、溢血,心包膜粗糙,心包液中有纖維素滲出物,全身淋巴結出血、充血。
4。防治:
搞好環境衛生,豬舍保持乾燥和通風,並經常定期用消毒劑消毒。鏈球菌極易產生抗葯性,病豬用抗菌素治療劑量要足,療程要完整,並可交替或聯合用葯。膿腫應做外科處理,並注意創口及處理場所的消毒。
投喂氟苯尼考粉/混感快克。
豬水腫病
1。流行特點:
病原是溶血性大腸桿菌,通常在斷奶後1-2周內發生,往往是一窩斷奶仔豬中生長最快、健康活潑的豬最易發生本病。飼料突變與仔豬吞食大量飼料引起腸胃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從而導致大腸桿菌繁殖,這是發生水腫病的根本原因。
2。症狀:
最典型的症狀是肌肉運動失調,步態蹣跚、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喜側卧,口吐白沫,肌肉震顫、抽搐、四肢動作呈游泳狀。水腫是本病的特徵性症狀,仔細檢查時,眼險、眼結膜甚至前額皮下水腫。本病的發病率不高,死亡率卻達90%以上。
3。剖檢可見病變:
可見全身各組織、水腫,尤以胃大彎處、腸系膜及頭頂部、股部皮下水腫為特徵,水腫液呈膠凍樣、清亮無色或淡紅色,心包、胸、腹腔積液,暴露於空氣後成膠凍祥。心肌、心外膜有時可見嚴重出血。
4。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切忌飼料改變過快或飼料蛋白含量過高,預防可對適齡豬使用抗病促長寶、全能99葯物定期用消毒劑消毒。
投喂氟苯尼考粉/混感快克。
豬傳染性腦脊髓炎
1。流行特點:
鏈球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主要經傷口或呼吸道感染,在氣候潮濕的環境和季節多發,常呈散發形式,多發於架子豬和育肥豬。
2。症狀:
本病根據臨診症狀,可分為敗血症、腦膜腦炎型、關節炎型和化膿性淋巴結炎型。敗血症型體溫41。5-42℃以上,高熱不退,精神萎頓,呼吸困難,病後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現紫紅斑,如不及時治療,可在1-3天內死亡,急性死亡可從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紅色血液。腦膜腦炎型多見乳仔豬和斷奶豬,以轉圈、磨牙等神經症狀為主。關節炎型表現關節腫脹、化膿、跛行症狀。化膿性淋巴結炎型在咽、耳下、頸部、臀部及背部出現局灶性膿腫。
3。剖檢可見病變:
急性敗血型全身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充血或出血,心包積液,胸腔有大量黃色混濁液體,有纖維素出物,脾腫大;腦膜炎型主要是腦膜充血、出血、溢血,心包膜粗糙,心包液中有纖維素滲出物,全身淋巴結出血、充血。
4。防治:
搞好環境衛生,豬舍保持乾燥和通風,並經常定期用消毒劑消毒。鏈球菌極易產生抗葯性,病豬用抗菌素治療劑量要足,療程要完整,並可交替或聯合用葯。膿腫應做外科處理,並注意創口及處理場所的消毒。
投喂氟苯尼考粉/混感快克。
(二)豬水腫病
1。流行特點:
病原是溶血性大腸桿菌,通常在斷奶後1-2周內發生,往往是一窩斷奶仔豬中生長最快、健康活潑的豬最易發生本病。飼料突變與仔豬吞食大量飼料引起腸胃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從而導致大腸桿菌繁殖,這是發生水腫病的根本原因。
2。症狀:
最典型的症狀是肌肉運動失調,步態蹣跚、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喜側卧,口吐白沫,肌肉震顫、抽搐、四肢動作呈游泳狀。水腫是本病的特徵性症狀,仔細檢查時,眼險、眼結膜甚至前額皮下水腫。本病的發病率不高,死亡率卻達90%以上。
3。剖檢可見病變:
可見全身各組織、水腫,尤以胃大彎處、腸系膜及頭頂部、股部皮下水腫為特徵,水腫液呈膠凍樣、清亮無色或淡紅色,心包、胸、腹腔積液,暴露於空氣後成膠凍祥。心肌、心外膜有時可見嚴重出血。
4。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切忌飼料改變過快或飼料蛋白含量過高,預防可對適齡豬使用抗病促長寶、全能99葯物定期用消毒劑消毒。
方案一:精品100,或炎必治注射
方案二: 全能99拌料
(三)豬傳染性腦脊髓炎
1。流行特點:
本病是感染豬腦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性傳染病,直接接觸性傳播,消化道是主要傳播途徑,本病的傳播一般不快,幼齡仔豬的易感性較大,康復後有堅強的免疫力。
2。症狀:
病豬以神經症狀、運動障礙為主要特徵,病初體溫升高,興奮,前沖或轉圈,不斷跌倒、四肢僵直、咀嚼、磨牙,進一步發展則知覺麻痹、側卧、四肢作游泳狀劃動,最後因呼吸中樞麻痹死亡,病程約1-4天。慢性病豬常見於老年豬只,神經症狀輕微,很少死亡。
3。剖檢可見病變:
僅可見腦或脊髓嚴重充血、水腫或腦膜出血。
4。防治:
投喂氟苯尼考粉/混感快克
小結:
以神經症狀為主症的傳染病的治療原則:對因、對症治療,抗菌消炎、抗病毒,緩解症狀(退燒止瘸),抗毒素、增強機體抵抗力。
與神經症狀有關的豬病除以下傳染病外,還有豬瘟、偽狂犬病等傳染病,一些中毒性疾病(如黴菌毒素中毒、食鹽中毒)也會出現神經症狀,應注意區別。
『肆』 誰是第一個主持央視春晚的女演員
劉曉慶。
1983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是央視的第一屆春晚,也是中國電視節目的一個里程碑。
本屆春晚由黃一鶴、鄧在軍擔任總導演,晚會四位主持人是王景愚、劉曉慶、馬季、姜昆。從此,春節聯歡晚會成了電視觀眾歡度春節的一個重要形式。
2020年的央視春晚,演員佟麗婭擔綱了主持人之一。其實早在第一屆春晚,導演黃一鶴就邀請過演員主持。在新京報的采訪中,劉曉慶回憶,當導演黃一鶴邀請她主持春晚的時候,她斗爭了好久。因為她是拍電影的,(1983年)電視機在中國觀眾家裡很少,一個聯歡會會犧牲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她一個月工資只有50塊錢,買一張車票很難。好不容易一年攢下的錢,要坐車回去和家人團聚。但是春節聯歡會的規定就是要現場直播,後來她在春節晚會上還是向家人表達了祝福(還在這屆晚會上唱了歌),然後下舞台後就直接去了火車站,趕回成都和父母團聚。
『伍』 非洲豬瘟耐鹼ph值是多少
1、ASFV對PH的穩定性
《獸醫病毒學》第四版,講ASFV對酸鹼的耐受性很高(4<PH<14,可存活數小時。)
《非洲豬瘟》王功民、田克恭,描述ASFV對PH的穩定性:ASFV對酸鹼的耐受性很高,在較寬的PH范圍內穩定。Plowright (1967)報道,在無血清培養基上只有當PH降到3.9以下時才能快速滅活病毒。而一些強抵抗性毒株甚至在PH3.1時還能活,直到PH下降到2.7時才失活。當PH達11.5時病毒快速滅活。但有時候,PH甚至達到13.4,強抵抗性毒株仍可以在無血清培養基上存活20~22h,在25%血清中存活7d。病毒對酸鹼的耐受性和病毒毒株有很大的關系,研究發現高毒力的Tengani株比低毒力的F86株具有較強的酸鹼耐受性。所以,OIE建議對無血清培養基使用PH≤3.9或PH≥11.5的條件滅活病毒。
《豬病學》 第三版,宣長和,......某些毒株在PH1.9~13.4范圍內2h或更長時間內可保持活性。
《豬病學》第十版,趙德明翻譯,描述ASFV:ASFV在pH值4–10的溶液中比較穩定,但pH值低於4或者高於11.5、不含血清的培養基中會立刻失活(EFSA, 2010)。該病毒能在 5°c (41°F)血清中存活6年,在PH 值13.4、含25% 的血清培養基中能存活數日。.......
『陸』 豬病學第11版和第十版區別
豬病學第11版和第十版的區別是:
全球豬病學「聖經」豬病學(第11版):《豬病學》第 1 版於 1958 年出版,此後歷經 60 多年不斷修訂,已成為豬病領域權威經典著作,是養豬從業者必備工具書。《豬病學》第 11 版依然保持其權威性與前沿性,由愛荷華州立大學 6 位專家教授共同牽頭編著,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丹麥、西班牙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 168 位養豬學及豬病學專家共同撰稿。
《豬病學(第10版)》初版於1958年,本版為第10版,已於2012年在美國出版發行。《豬病學(第10版)》自出版以來已成為歐美乃至全世界許多國家養豬業和豬病研究領域的經典著作。本版由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瑞典、澳大利亞、丹麥、比利時、西班牙、墨西哥、荷蘭、義大利、波蘭、瑞士、韓國和西印度群島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132位著名養豬及豬病專家共同研討和撰稿。為了更准確地反映原文內涵,譯者組織了高水平的譯校班子,讓讀者能更全面系統地了解所需要的知識。
『柒』 明清時期獸醫學有都著作了哪些書籍
在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科技方面不乏集大成者,而中獸醫學領域在繼承和總結前代成果的同時,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十分豐碩成果。這些獸醫學成果是祖國獸醫學寶庫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一時期,編著刊行了許多中獸醫學的著作,形成了我國古代中獸醫學術體系。在中獸醫方劑學、傳統獸醫針灸學、家畜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獸醫外科等方面頗有建樹。
明朝廷對獸醫學的發展給予較大的重視。《永樂大典》有匯編成的《獸醫大全》,成化年間兵部編纂了《類方馬經》6卷,後來太僕寺卿楊時喬主編了《馬書》14卷和《牛書》12卷。
明朝廷由於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大力開展在長江下游六府二州養馬,並幾次規定要培訓基層獸醫,名獸醫喻本元、喻本享等就是在此條件下出現的。
喻本元、喻本亨兄弟二人合著的《元亨療馬集》、《元亨療牛集》,於1608年刊刻問世,由兵部尚書丁賓作序。書中的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緊密結合,以指導臨床實踐,成為自明以後馬疾治療學的經典著作,影響深遠。
朝鮮人趙浚等根據元代中獸醫書編成《新編集成馬醫方》和《新編集成牛醫方》,成書於1399年,現存版本為1633年版。此書罕見,可謂一套珍貴資料。
此兩部醫方是趙浚等集體用漢文編寫的。著書中引證了不少我國的古獸醫經典著作,約7萬字,全書共為64小節,附圖47幅。內容包括馬醫方及牛醫方兩大部分,內容豐富。
比如馬醫方內容,有良馬相圖、良馬旋毛之圖、相馬捷法、相齒法、養馬法等畜牧方面的內容,還有放血法、點痛論、姜牙論、十八大病、五勞論等獸醫方面的內容。
清代初期,由於農耕需要牛,牛病學得到較大發展。1667年重刻《元亨療馬集》時,將《水黃牛經合並大全集》和《駝經》並入成為一書,就是適應當時的時勢要求。
後來重編時加上《安驥集》等古書的部分內容,刪去《碎金四十七論》中的21論,編成馬經大全6卷,牛經大全2卷,駝經1卷,命名為《馬牛駝經全集》,近代流行的多是這部書。因由許鏘作序,內容主要來自《元亨療馬集》,簡稱「許序本」。
1758年,清代醫葯學家趙學敏編著的《串雅》,分《串雅內編》和《串雅外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民間走方醫的專著,揭開了走方醫的千古之秘。其中的《串雅外編》還特列出醫禽門、醫獸門和鱗介門。
清乾隆時期獸醫學家郭懷西,於1785年著《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這本書對《牛經大全》進行全面的修改和補充,雖名「注釋」實際上是新作。此書繼承並發展了《元亨療馬集》的內容,在我國畜牧獸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是對《元亨療馬集附牛駝經》的注釋本,簡稱《大全集》。縱觀兩書全貌,可以看出,《大全集》是作者結合50餘年醫療實踐,對《元亨集》進行大量刪改、補充。綜合了以前丁序、許序等版本的內容,又增列、貫注了《黃帝內經》、《通元論》、《淵源塞要》、《療驥全書》、《安驥全集》等內容,從而在深度和廣度上發展了《元亨集》,反映了清代獸醫學發展概貌。
清乾隆朝太僕寺正卿李南暉編寫的《活獸慈舟》以黃牛、水牛病為核心,且選編了馬病篇、豬病篇、羊病篇、狗病篇、貓病篇。
清代嘉慶初年,著名中獸醫傅述風於1800年編著的《養耕集》問世,對牛體針灸術有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全書著重記載了作者數十載的實際診療經驗,並繼承和發揚了中獸醫的傳統思想和方法,不論在理論上或在臨床經驗上均有獨到見解,對當時及後世獸醫學發展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養耕集》分上下兩集,上集講針法,下集備錄方葯。針不能到者,以葯到除病;葯不能及者,以針治病;針葯兼施,相得益彰。
《養耕集》上集中對牛體針灸穴點陣圖作了修正和補充,並分述40多個穴位的正確位置、入針深淺和手法,以及各穴主治的病症。
還分別論述了吊黃法、破牛黃法、火針法、燙針法、透火針法、皮風發表針法、出血針法、咳嗽針法、失中腕針法、治拓腮黃針法等20餘種對應的特殊針灸方法。
在此書問世前,我國僅有一幅「牛體穴位名圖」,缺乏文字敘述,本書填補了這個空白,使牛體針灸學形成一完整體系。
《養耕集》下集列病症98種和各症的方葯治法。方中常選用幾味當地的草葯,並根據鄱陽湖地區氣候變化開列四季葯物統治的處方。
在《養耕集》之後,《牛醫金鑒》、《抱犢集》、《牛經備要醫方》、《大武經》、《牛馬捷經歌》等方書相繼出現。隨著當時養豬業發展的需要,《豬經大全》也編成刊行。
至此,我國中獸醫的醫療對象已擴展到各種家畜和家禽。中獸醫學的特有理法方葯體系和辨證施治原則且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發展,並形成了我國古代完整的中獸醫學術體系。
『捌』 豬病防治包括哪些內容
想讓您的豬快速出欄日長5斤就用河南寶林生物科技旗下的肥88
國內做這一類的比較多,建議選擇一些可靠的,資質齊全的!現在我廠里用的是河南寶林生物科技旗下的肥88,裡面的東西含的是多種名貴中葯。用的效果比較明顯。
肥88主要成分: 丁酸梭菌 地衣芽孢桿菌 維生素E 維生素A 維生素B6 山楂粉 陳皮 麥芽 神曲 釀酒酵母
肥88功能主治:
1 維護腸道健康,分解飼料中的蛋白質,促進腸道營養吸收
2 ,降低料肉比例,提高養殖效益
3 補充多種維生素,減少維生素缺乏症的發生
4 減少豬舍糞臭和氨氣味,改善飼養環境
5 本品綠色天然,安全高效
豬場必備葯:
消炎:頭孢 青黴素 阿莫西林 磺胺類
退燒:柴胡 雙黃連 安乃近 板藍根 安痛定 卡巴匹林鈣 咳喘:鹽酸林可黴素 硫酸卡納黴素 氟苯尼考
止瀉:恩諾沙星 慶大黴素 硫酸新黴素 肺炎:泰樂菌素 泰妙菌素 替米考星
豬病診斷: 什麼豬、體重、發病數、體溫、精神狀態、採食量、活動狀態、皮膚顏色、糞便、呼吸道症狀
豬病兩大類:細菌(大部分)+病毒
其他類很少 先按著細菌治療: 如發燒 沒有其他症狀,就精神不好 (首先頭孢或者林可黴素)配上退燒的 39.5-40頭孢加上板藍根或者雙黃連、柴胡 40.5以上頭孢+氨基比林或者安痛定(對乙醯氨基酚)、氟尼辛葡甲胺
豬場必備常用的葯品:
1、腹瀉 注射液:乙醯甲喹+長效土黴素+恩諾沙星+慶大黴素+楊樹花+穿心蓮
腹瀉 飼料添加劑:乙醯甲喹+阿莫西林+留栓粘桿菌+白頭翁散
2、呼吸道 注射液+添加劑:替米考星+氟苯尼考+泰樂菌素+林可黴素+卡那黴素 (懷孕母豬不能用氟苯尼考,可以用林可黴素)
3、防非消毒葯品:燒鹼+過硫酸氫鉀+戊二醇
4、退燒高燒:氨基比林+安乃近+頭孢 低燒:柴胡+板藍根+雙黃連
5、升溫葯:樟腦+肌苷+腎上腺素
6、抗應激:注射:地塞米松+腎上腺素 伴料:多維+電解質
7、抗休克 :腎上腺素
8、止血葯內用:安絡血 維生素k3 外用:止血敏(注射)
9、腳疼:萘普生注射液 安痛定注射液
10、開胃:維生素B 黃泥巴 地瓜葉 紅糖
11、胃酸:小蘇打喂 西咪替丁注射液
12、腦炎:華南嘧啶那 頭孢噻呋
13、皮膚病:雙甲脒溶液注射液+醋精 紅黴素軟膏等
14、體內驅蟲:芬苯達唑 阿苯達唑 伊維菌素
腿疼:
1、外傷或者缺鈣:(補充維生素和葡萄糖酸鈣)(或者電解多維+魚肝油)
2、口蹄疫:豬突然就站不起來了,豬蹄有水泡發白爛斑等,水泡爛了會流血,同時發燒 部分豬口腔、乳頭也有同樣症狀,豬場出現了需要全群打針,口蹄疫雙價疫苗。 建議不要打針,容易引發心肌炎,直接死掉!嚴重的不吃料的。用氨基比林+頭孢打針 發病的治療:阿莫西林+卡巴匹林鈣+黃連解毒散伴料(口蹄安康128元/1kg 伴料800斤)
3、鏈球菌關節炎:關節腫大 有軟有硬,軟的會有膿,需要排膿然後碘伏消毒 個體:林可黴素+頭孢噻呋鈉(嚴重的可加上地塞米松)再配合磺胺嘧啶鈉 一天一次 3天 群體:阿莫西林+替米考星+多維伴料
4、副豬:小豬斷奶後越來越瘦,肚子越來越大 發燒 咳喘 腹式呼吸等! 食慾不振、體溫升高、關節腫大(整條腿腫大,也有可能腿不腫但是站不起來),最明顯的是呼吸困難,腹腔 胸腔 關節 裡面是黃色積液 滲出物
特別疼 豬腿會發抖
治療:氟苯尼考或者頭孢混懸液打針
預防:飼料里添加 替米考星+多西環素+維生素 預防 如果伴有喘的症狀 需要配合其他葯物;繼發性的病,都是有其他病存在的,好好檢查有沒有其他的病
5、豬裂蹄病 裂蹄病是豬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動為主要特徵,發病率在4%~5%,輕則影響豬只進食,重則被淘汰。本病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10月~12月和次年1月,以12月最為嚴重。
主要症狀:豬只主要發生蹄裂,同時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並因卧地少動可繼發肌肉風濕;發病期較長者可磨破皮膚,容易形成局部膿腫。輕者影響配種或孕期正常活動,重者可因漸進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
發病原因:秋後至初冬天氣由暖轉涼,為了適應環境變化,豬體表毛細血管收縮,導致正常脂類物質分泌減少,豬蹄殼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殼出現裂縫。 鑒別論斷:主要是注意與豬口蹄疫的鑒別論斷。豬口蹄疫也以秋冬季節多發,嚴重的病例也出現病肢不願走動、卧地不起等與裂蹄病相似的症狀。但不同的是,口蹄疫以蹄部發生水泡和糜爛為特徵,同時病豬發高燒,有全身症狀,而且傳染速度快,而裂蹄病是單純蹄裂,不發燒,沒有綜合症狀,因此與口蹄疫很好區別。因此,必須對兩病進行嚴格區分,防止因誤診誤治,給養殖戶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