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與中西文化碰撞》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儒家文化的困境》(蕭功秦)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z__8Bl5yJpZO8VT6Dx-Xsw
書名:儒家文化的困境
作者:蕭功秦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6-06-01
頁數:253
內容簡介:
本書從近代中國正統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認識心理與社會心理三個層面上展開分析,考察他們對於異質文化的排斥態度、極端保守和少數先覺者內心的苦悶與壓抑。
作者認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種在西方挑戰面前,進行自我更新的內部機制,難以實現從傳統觀念向近代觀念的歷史轉變,從而只能繼續以傳統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陳舊的認識思維框架,來被動地處理種種事態與危局。由於觀念與現實的嚴重悖離,近代儒家文化從而陷入自身難以擺脫的困境。
作者簡介:
蕭功秦,湖南衡陽人。1981年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現為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政治學教授。著有《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國士大夫與西方挑戰》(1986)、《蕭功秦集》(1995)、《危機中的變革——清末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1999)、《與政治浪漫主義告別》(2001)、《知識分子與觀念人》(2002)等專著。
自1980年代以來,蕭功秦被認為是中國新權威主義現代化理論的主要代表學者,其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引起廣泛反應。研究領域包括: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通史,近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史。
② 《人生的意義》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生的意義》([英國] 特里·伊格爾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人生的意義
作者:[英國] 特里·伊格爾頓
譯者:朱新偉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1
頁數:236
內容簡介:我們都曾對人生的意義感到困惑。這個問題是否有答案?答案是否取決於我們?或者它不過是一個偽問題?在這部充滿睿智和生氣又能激發思考的作品中,特里•伊格爾頓展現了許多世紀以來的思想者,從莎士比亞、叔本華到馬克思、薩特、貝克特,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探索。作者知道,「本書的許多讀者很可能會像懷疑聖誕老人的存在一樣懷疑人生意義」,但同時又認為,在需要尋求共同意義的當今之世,我們有必要回答這個所有問題背後的問題。
作者簡介:作者
特里•伊格爾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愛德華•泰勒」英語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近年出版的著作包括:《神聖的恐怖》(2005)、《英國小說導論》(2004)、《理論之後》(2003)、《溫柔的暴力:悲劇的觀念》(2002)、《文化的觀念》(2000)、《後現代主義的幻象》(1996)、《文學理論導論》(1996年第2版、1983年第1版)等。
序言作者
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專攻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等,譯有康德三大批判(楊祖陶校)等。
③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鄧曉芒)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_I7tbh7w06N5pj9HDp78ZQ
書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句讀
作者:鄧曉芒
豆瓣評分:9.7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8-1
頁數:2320
作者簡介:
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市人,1982年武大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德國哲學》主編。專攻德國哲學,亦研究美學、文化心理學、中西文化比較等,主要著有《思辨的張力——黑格爾辯證法新探》(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與楊祖陶合著,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冥河的擺渡者——康德〈判斷力批判〉導讀》、《走出美學的迷惘——中西美學思想的嬗變與美學方法論的革命》(與易中天合著)、《靈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人之鏡——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靈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學的生存意境》,譯有康德三大批判(楊祖陶校)、《實用人類學》、《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胡塞爾《經驗與判斷》等,發表論文100 余篇。
④ 如何鑒賞古詩詞 文史知識pdf
文化史即以人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歷史研究分支,它是歷史學和文化學交叉的綜合性學科。就其狹義而言,文化史曾與學術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義,如蔡尚思所著《中國文化史要論》。顯然,這種界定過於狹窄,但從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面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於文化總體,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國民性、中西文化比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問題的研討;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文化史應集中於精神文化的歷史,研究重點如特定歷史時期的觀念、時尚、宗教崇拜、方言、習俗、娛樂等,即將文化視為狹義文化,這樣的文化史研究雖比學術思想史的范圍有了很大擴展,但仍沒有明確文化史研究的全部范圍,與文化學理論的要求相距甚遠。文化史研究范圍的不確定是與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千姿百態、文化學理論派別林立有關的。但就一般而論,文化史研究應該包括對物質文化、觀念文化、社會關系態文化(各種組織、制度)乃至深層心理的研究。譬如原始文化,主要是物質文化,從製造各種工具、使用和發明火、采獵生活到動植物的馴化(植物之栽培耕作是西文「文化」之本意),占據了原始文化史的較大比重;其中如婚姻、家庭、部落組織等屬社會關系態文化,離開這些,原始文化便無從談起。實際上在文明時期,觀念態文化也只佔一小部分,特別是在大多數下層民眾知識程度較低、觀念形態的遺留較少的時代,這種文化多代表上層文化或精英文化,而下層文化多呈物質形態,拋開後者也就沒有了文化史。但是文化史作為一門獨特的史學分支,其研究內容在許多方面又與人類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史、思想史、科技史、語言學、心理學等相交叉,顯然就應有獨特的研究視角。把一種崇拜、一個家庭、一種婚姻作為文化現象加以研究,與宗教學及社會學研究它們迥然相別;而取火、動植物馴化作為一種文化成就,是文化進步的重要表現,對它們的文化史研究不同於其他分支的歷史研究(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史學對這類題目——即物質生活史的題目很少涉及)。這就是說,文化史研究把人類文化的各方面成就當作綜合的文化概念的各個側面,研究它們是為研究文化整體服務的。在此意義上,文化史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國家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及其影響,其次要研究各種文化傳播、融合、受阻等等的原因、過程、途徑、方式,第三要研究文化在歷史中的各種功能。這些研究必然要藉助對文化各因子的探索,比如研究文化傳播,我們必須研究生產工具(如青銅器、鐵器)、生產技術(如四大發明)、思想觀念(如佛教)、語言(如某種方言)、藝術(如西洋畫法)等各方面的傳播擴散,其擴散方式、傳播圈、傳播效果、源地、有利因素及阻礙因素等,由此才能了解各文化因子在文化傳播上的異同,最後對文化整體在傳播問題上進行理論上的說明。以上各例說明,文化史的特點在於,把人類的各種文化創造當作文化現象而非其他來研究,研究各種文化因子的目的是宏觀地把握文化整體。
⑤ 《蘇格拉底的申辯修訂版》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蘇格拉底的申辯》([古希臘] 柏拉圖)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em9u6jHhZAydoKVx2ujA1w
書名:蘇格拉底的申辯
作者:[古希臘] 柏拉圖
譯者:吳飛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1
內容簡介:
公元前399年,哲學家蘇格拉底被傳訊,說他不信城邦諸神,引進新的精靈之事,敗壞青年。蘇格拉底在由500人組成的陪審團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辯。但申辯並沒有挽救蘇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後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之死和耶穌之死,為西方文明打下了兩個基本色調。而蘇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為西方哲學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歸功於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內容,一個是北京大學吳飛教授據希臘文翻譯的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並作了很多注釋,對理解文本很有幫助;第二部分是吳飛教授為這個中文譯本寫的導言,對這個古代經典文本的背景知識,給讀者一個較為總體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吳飛教授從自己的角度,對柏拉圖的《蘇格拉底的申辯》的一個相對獨立的解讀和思考,特別是對《蘇格拉底的申辯》中哲學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國學者自覺地用西方古典思想來理解現實處境、逐漸回歸中國自身的問題的一個嘗試。
作者簡介:
譯者吳飛,男,1973年出生於河北肅寧,1999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200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自殺問題、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奧古斯丁)、宗教人類學、中西文化比較、禮學、清代思想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