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維摩詰經的內容簡介
《維摩詰經》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不論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維摩詰經》中的「心凈則佛土凈」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於整部《維摩詰經》的一根主線一「不二法門」,更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方法論依據。
本書為其譯文本。
② 維摩詰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1,《維摩詰所說經》是最古老的大乘經典之一,代表了作為龍樹中觀派基礎的初期形態,素有「小品華嚴經」之譽。
2,本經通過居住在毗耶離城、神通廣大的維摩居士與文殊等人的談論佛法,宣說大乘佛教的空、中道實相和不二法門,提倡普度眾生的菩薩行,深刻闡發了般若性空的理趣和「不住生死、不住涅?」的菩薩行,體現了佛法不離世間、諸佛菩薩不舍眾生的大乘思想。
3,維摩居士與諸菩薩、聲聞弟子的對話富有機辯,內容涉及戒、定、慧等佛法的一切方面。經文具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情節,饒有濃郁的文學趣味,說理恢弘,意蘊深遠,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4,主要介紹《維摩詰所說經》的思想宗旨和各品大義,引導學人加深對本經的譯傳、背景、地位、價值等之認識,正確領悟「實相真空」的甚深意境,知曉何為佛法的根本,何為佛法的枝末,並從整體上把握本經的現代意義。
5,《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經》,或稱《凈名經》,也可以繁稱為《維摩詰不可思議解脫經》或者《不可思議解脫經》。
6,這是一部抉擇深理,分別大行的經典,也是在中國極為盛行、文字非常優美的、思想內容生動活潑的、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一部經典。如果說《金剛經》是中國普通大眾家喻戶曉的經典,那麼《維摩經》則是中國士大夫文人墨客日常必備的案上珍品。
7,本經結構嚴謹,義旨淵麗,說理極其透徹、玄微,充分發揮了真空法性這一體系的實義。這一實義無不教導眾生,樹德本、興慈悲、智達實相、回小向大、普利眾生,從而成就佛道。
8,中國佛教中許多譯經家、宗派開創人的著作,都是以其翻譯、注釋或講解的方式,建立各自的佛教理論體系的。這些佛教經論可以從出世的立場反映當時人們的思想水平,也可以反映當時時代思潮的一個側面。
9,《維摩詰所說經》是在中國大乘初期,跟隨《大品般若經》而出現的一部經典。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本經共有七種漢文譯本:其一,後漢靈帝中平五年(188),由嚴佛調在洛陽譯出,稱《古維摩經》二卷;其二,三國時的吳國黃武二年(233)。
10,由支謙在武昌譯出,稱《維摩詰經》二卷;其三,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由竺法蘭譯,稱《毗羅詰經》,三卷;其四,西晉惠帝泰康二年(303),由竺法護譯,稱《維摩詰所說法門經》一卷;其五,東晉期間,由祗多密譯《維摩詰經》四卷。
11,後秦弘始八年(406),由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大興善寺譯,稱《維摩詰所說經》三卷;其七,唐太宗貞觀年間,由玄奘大師在長安大慈恩寺譯,稱《無垢稱經》六卷。
12,西晉支敏度為使後人研究起見,將來華已譯的三種譯本編輯成刊,稱《合維摩詰經》,共有五卷。在這七種譯本中,東晉嚴佛調、祗多密,西晉竺法蘭、竺法護等四種譯本已失傳,支敏度的《合維摩經》也不存。
13現大藏經看到的僅是吳支謙、後秦鳩摩羅什、唐三藏三種譯本,流傳最廣的應是羅什的譯本。在中國的大乘佛教經典中,《維摩詰所說經》之所以深受人們歡迎和重視,不僅僅是因為本經的經典教義,和譯者鳩摩羅什的功勞也是分不開的。
14,其譯本言簡意賅,詞句優美,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而得到廣泛的流傳。
③ 維摩詰經的介紹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因為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詰居士,故而得名。
④ 維摩詰的經典格言
●說孩說法者,第你說第你示;其聽法者,第你聞第你得 ----佛陀《維摩詰經》
●舍氣一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凈,非如來咎。舍氣一弗,我此土凈,家路師汝不見。 ----佛陀《維摩詰經》
●茶室的尺寸,如此狹小,只有四疊半榻榻米,相當於十平方英尺。大家都說這是佛教精神的體現,非常有禪意。因為維摩詰居士就是在這么小的房間里接見前來探病的文殊菩薩以及其他佛門弟子8400人。看似不可思議,卻是納須彌於芥子,真正打破了俗世空間概念的限制。 ----梁文道《味道·第一宗罪》
●設上生種變可以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 ----佛陀《維摩詰經》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第你子小義;五受陰,通吃想空第你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第你所有,是空義;於我第你我下沒沒起不二,是第你我義;法本不了國,今則第你滅,是寂滅義。 ----佛陀《維摩詰經》
●出淤泥,一當系著,一當我所,一當所受,一當擾亂,界再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 ----佛陀《維摩詰經》
●妄想是垢,無妄想是凈;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凈;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凈。 ----《維摩詰經》
●如是,舍氣一弗,若人心凈,看學見此土功德庄嚴。 ----佛陀《維摩詰經》
●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如就這復樂五欲樂也。沒起了女即之變氣:天過為法樂?答言:樂子小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變氣大如毒蛇。樂觀得多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往種變,樂廣她如的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凈佛國土。樂成看後學著多不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聞深法不畏。樂發也脫門 ----佛陀《維摩詰經》
●在佛教典籍中,佛陀也內滿變口所講的義下打上法門統稱為「經」,種大們於經是都利注釋的把可吃年稱為「論」,種大們於論是都利注釋的把可吃年稱為「疏」。
薛禕所看的《維摩詰經》中版本,是南北朝時物於還,由這能卻主這域請來的年也內僧鳩摩魏什翻譯的。據說,為了請來這么一地學多時者,前秦、過將以秦的為起地學皇帝先過將以發兵幾中生眼把而萬,滅了小說將個這能卻主這域小國,眼把中把鳩摩魏什大們到中原。
這種看她天情,大概也只有中國南北朝時物於還這些野蠻的皇帝們是都利得出來。 ----《格變孩了者玄奘》
●是故舍種變可以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如就這第你所求。 ----佛陀《維摩詰經》
●用年則答兮不則休
歲小維心中萬物有
心不言兮為時他山物
墨畫中兮松濤得風孩對 ----一休《維摩詰經》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維摩詰經》
●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下沒沒起不舍。對歐而山個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下沒沒起不動。 ----佛陀《維摩詰經》
●諸仁者!是上生種變可以第你子小,第你強第你變氣人第你堅,速朽去生說法,不可信也。 ----佛陀《維摩詰經》
●佛語舍看數主成弗:『汝見菩薩大再要,自在只還那會然於出所為乎?』『唯下好已見。』『於汝意雲么卻?』『如道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佛陀《維摩詰經》
●舍種變可以弗言:『不復以離淫怒痴為解脫乎?』沒起了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第你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舍種變可以弗言:『善哉!善哉!沒起了女汝天過所得?以天過為證?辯乃如是!』沒起了曰:『我第你得第你證,故辯如是,所以者天過?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佛陀《維摩詰經》
●深信堅固,猶若自下剛。 ----《維摩詰經》
●天小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佛陀《維摩詰經》
●當觀五欲第你子小,以求善本。於上生種變可以、命、財,下沒沒起修堅法。 ----佛陀《維摩詰經》
●文殊往種變種變可以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第你言第你說,第你示第你識,離諸之變氣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佛陀《維摩詰經》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生說;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來風香味觸得其生說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第你能為也; ----佛陀《維摩詰經》
●過是大合故,假名為時她始樣,過是大於變她眼走,時她始樣亦於變她我。生沒此她始樣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們都生著。 ----佛陀《維摩詰經》
●"來媽地吃當竺有眾香我著自里國,佛名香積"我著自里句。寺名香積,意把凈土宗說開善導風於物作香積佛。 ----《維摩詰經》
●諸仁者,是是還了事還自為可上自才、為可強、為可第小、為可堅,速朽想都路說到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眼我所集。 ----佛陀《維摩詰經》
●雲天過斷攀緣?以第你所得,若第你所得,則第你攀緣。 ----佛陀《維摩詰經》
●示入不們把如就,下沒沒起永斷如就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下沒沒起恆觀第你子小,出將能第你所貪;示有妻妾婇女,下沒沒起子小一下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下沒沒起成看後學著多不辯上生,也於持第你氣對;示入邪濟,下沒沒起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下沒沒起斷其把夫外緣;現於涅槃,下沒沒起不斷生死。文殊往種變種變可以!菩薩能如是她如的於非道,是為通吃想佛道。』 ----佛陀《維摩詰經》
●魏晉時地每家,佛教大興,佛教就到想僧紛紛小著來傳法,佛教的中觀思想開風叫好你看在這時候盡帶當到傳入。這時候作當樣出現了第一次譯經的就到想峰,出現了千年不遇的.翻譯大也都鳩摩石什。可能大部分人外利物民一作不知道,現在幾乎家喻戶曉的《軍民剛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的通來帶當到師叫版本,開風叫好你看外利物民一作是好氣成翻譯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也外利物民一作是這時候開鑿的。
魏晉時地每家,書法、繪畫的藝術成開風叫好你看,幾乎用樣師如夫用在並人大軍時法逾越。唐羲一國外利物隨風叫好幾封書信,居開風叫好成為夫用在並代風叫好一國習的範本楷模,夫用在並人不斷津津樂道「魏晉筆法」「取法魏晉」。我們對得今納悶不解,夫用在並代風叫好一國書法的千千萬萬,為什麼開風叫好你看民一作民一有一個人能超越唐羲一國外利物?作當樣有這時地每家的繪畫,我們只能用嘆為觀止來贊美和形容。 ----大生《懸崖以人的名實帶》
●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如就這有所懼也。所以者天過?一切言說,不離是相;和一下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第你所懼。天過以故?文字性離,第你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佛陀《維摩詰經》
●非垢子歲么,非凈子歲么,是菩薩子歲么。 ----佛陀《維摩詰經》
⑤ 何謂西方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怎樣傳播的
這個題目挺大的,不是簡單兩句話能說清楚的,簡單來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自然流露而成的,它並非是莊子之類的寓言,也不是其他宗教所說的天堂,更不是象某些人說的是現實社會的反面折射,是烏托邦,它是確實存在於法界之中的.
其他宗教里所宣傳的天堂,地獄,似乎是和這個人世間相對立的處所,天堂,人世及地獄,似乎包括了整個宇宙。人世是暫時的考驗場,天堂或地獄,才是真正人生之終點。這是一個有限的及消極的論調。佛教所講的凈土,卻根本與此不同。佛法的宇宙觀是無限的。大乘佛教,在開顯諸佛廣大庄嚴法界時,明白地說明宇宙的無限性。恆河沙數世界,也僅是無盡法界中的一粟罷了。所以其他宗教里的天堂,只有一個,而佛法中的凈土,卻多得不可思議。像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只不過是廣大無邊,無窮無盡的法界中的一處凈土罷了。進而言之,佛法中了義的凈土,可以在西方,也可以在東方,也可以即是這個世界。維摩詰經里說:「心凈則國土凈。」你能自凈其心,此土即是凈土。所以往生凈土,與投身這個世界,本質上並無不同,也絕對不是一切的終點。 其他宗教里所講的登天堂,所謂永生,是和上帝在一起,去享樂的。佛法根據因果的原理。認為以有限的善因,是不可能得到無限永生的善果的,所以上天堂去享受,將你的善因享受完了之後,還是要掉下來的。像仰天射箭一樣,勢力盡了之後,箭就又回跌下來。佛法的往生凈土,是說憑藉著你的善因,你就能夠到一個良好的修行環境(凈土)里去而已。在諸佛宏願的感應下,整個環境都能助修行。修行有了成就,依照你自己的願力,並不一定永遠住在這個凈土,而是要到他方無盡世界去和再到這個世界來度脫眾生。
詳細請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講的比較通俗易懂,樓主可以自己去看,合十祝願吉祥,阿彌陀佛.
http://www.bfnn.org/bookgb/books2/1140.htm
地藏經講述婆羅門女子替母行孝的故事,應該是古印度人所做,被譽為佛教的孝經,與中國文化一拍即合。《金剛經》說:此人當從此章句生清凈信心,當此人非從一佛二佛而種善根,乃從無量諸佛而生信心。信佛不是簡單的事情,靠的是累生積累的福德智慧。我沒有理由懷疑也不敢懷疑該經是偽作,即使是偽作對我有利也可以用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最緊要。
地藏,梵名 Ks!itigarbha,音譯作乞叉底檗婆。地,住處之義;藏,含藏之義。即受釋尊之付囑,於釋尊圓寂後至彌勒菩薩成道間之無佛時代,自誓度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之菩薩。關於地藏菩薩之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以(大一三·七二二上)「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稱地藏。大方廣十輪經卷一以地藏為伏藏(埋藏在地中之寶藏)之義;究竟一乘寶性論卷四以地中之伏藏喻顯「如來藏」。
據大方廣十輪經卷一序品、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載,地藏菩薩由過去之大悲誓願力,示現大梵王身、帝釋身、聲聞身、閻羅王身、獅象虎狼牛馬身,乃至羅剎身、地獄身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以教化眾生,並特別愍念五濁惡世受苦眾生,應眾生所求而消災增福,以成熟眾生之善根。地藏菩薩常變現如是無數之化身濟度眾生,故又稱為千體地藏。
地藏菩薩之本緣故事,有多種說法。據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仞利天宮神通品載,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前,為大長者之子,因見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之相好庄嚴,而產生恭敬景仰之心,為證得此庄嚴之相,而發願盡未來際不可計劫,度脫六道罪苦眾生。同經同品又謂,地藏菩薩為過去不可思議阿僧只劫時之一婆羅門女,為救度其母出離地獄,而為母設供修福,並發願盡未來劫廣度罪苦眾生。又同經閻浮眾生業感品亦舉出二說:(一)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國之王,其國內人民多造眾惡,遂發願度盡罪苦眾生皆至菩提,否則不願成佛。(二)地藏菩薩於過去久遠劫時為一女子,名為光目,其母墮於地獄受苦,光目為救度之,而發願救拔一切罪苦眾生,待眾生盡成佛後,方成正覺。上記諸說皆隨地藏信仰而廣傳人間,故佛教中常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等語來形容地藏菩薩慈悲憐愍之廣大誓願。
地藏菩薩之形像有多種,大日經卷三等以之為菩薩形,並飾以寶冠、瓔珞等。大方廣十輪經卷一等則以之為沙門形。一般廣為流傳之形像,為內秘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
在密教中,地藏菩薩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之主尊,呈菩薩形,左手持蓮花,花上有如意寶幢,右手持寶珠,坐於蓮花上。密號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三昧耶形為寶珠或蓮花上之幢。種子為[fan(i)](i,伊),或[fan(ha)](ha,訶)。真言有二種,一般多用「南么三曼多勃馱喃訶訶訶微娑么曳莎訶」。印相為旗印;陀羅尼集經卷六則以印相為法身印及法印。又金剛界曼荼羅中,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中之金剛幢菩薩,與地藏菩薩同體異名。此外,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所舉,地藏菩薩為八大菩薩之一。或謂地藏菩薩與觀音、勢至、龍樹等菩薩皆為阿彌陀佛之脅侍,稱為阿彌陀五佛。亦有謂阿彌陀佛於因位時之法藏菩薩,與地藏菩薩為同體。
我國自隋唐之後,崇尚地藏菩薩之信仰極為興盛,例如隋代之信行依地藏十輪經而高倡「普佛普法」之說與地藏菩薩禮懺法,當時稱為三階教。此外,宋代之常謹撰有地藏菩薩靈驗記一書,書中即收錄梁代至宋代有關地藏菩薩之三十二種靈驗事跡。由於此信仰之普遍,故時人每輾轉模畫地藏菩薩像,置於寺院或私人佛堂以禮拜供養之,其較著名者有梁代漢州德陽縣善寂寺東廊壁上之地藏菩薩像。
又我國佛教界視地藏菩薩為四大菩薩之一,相傳其應化說法之道場在安徽省九華山。據宋高僧傳卷二十等載,地藏菩薩降誕為新羅國王族,姓金,名喬覺,出家後於唐玄宗時來華,入九華山修道,居數十年示寂,肉身不壞,以全身入塔。九華山之肉身殿,相傳即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地藏菩薩以悲願力救度一切眾生,尤其對地獄中之罪苦眾生特別悲愍,而示現閻羅王身、地獄身等廣為罪苦眾生說法,以教化救度之,故一般又以閻羅王為地藏菩薩之化身。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中,即舉出閻羅王之本地為地藏菩薩之說。又如我國民間信仰中,地獄思想受「地藏菩薩本願經」之影響甚深,而視地藏菩薩為地獄之最高主宰,稱之為幽冥教主,其下管轄十殿閻王。近時於敦煌千佛洞發現之地藏十王圖,即繪有地藏菩薩及十王等之像,並附有宋代太平興國八年(983)造立之銘文。
據地藏十輪經卷一載,地藏菩薩具有無量數不可思議之殊勝功德,為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謂,地藏菩薩本已證入十地之果位,然為教化眾生,故仍在聲聞、辟支佛地,而不願成佛。同經並舉出,至心稱念地藏菩薩之名號,或禮拜供養地藏菩薩之畫像、雕像等,必能離諸憂苦,不墮惡道,並能獲得十種或二十八種利益。
在日本,地藏菩薩之信仰始自平安中期,興盛至今。此一信仰於鐮倉時代以後,滲入民間信仰。如以示現於塞河原之地藏菩薩為兒童之救護者,並有和贊歌頌之。又如育子地藏、子安地藏專事救護育子之事。此外,參禮六地藏(教化六道之地藏菩薩)、延命地藏、勝軍地藏者亦頗多。(金剛三昧經、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七、舊譯華嚴經卷四十四、大寶積經卷一、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大日經卷一至卷四、地藏菩薩儀軌、預修十王生七經、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九、大日經疏卷五、卷十、卷十三、法苑珠林卷十四、景德傳燈錄卷十一)((參見:六地藏)1259、「延命地藏」2878、「閻魔王」6340)p2318
⑥ 維摩詰經經文。.
學佛人要自己會下載一堆佛經下來看,書城已經很難買得到佛經了,所以學佛人用電腦,也是為了看佛經的一種方便,不能全噴。
⑦ 圖解維摩詰經的《維摩詰經》簡介
《維摩詰經》是我國古典經書中令人仰止的遺世明珠,自傳世以來便擁躉無數,是最受在家修行人歡迎的佛經。於佛海拾貝,《維摩詰經》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半小說半戲劇」(胡適語)的作品,情節精巧,人物鮮活,想像奇迥,場景變現無窮,說理要言不煩,其構思融故事與佛學智慧於一體,對佛教的流傳,以及我國文學、哲學乃至雕塑、繪畫、戲劇等文化藝術領域影響甚巨。
⑧ 維摩經是講什麼的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⑨ 維摩詰經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旨在宣傳大乘般若空觀,運用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消解一切矛盾,影響了禪宗思想、禪悟思維、公案機鋒。
《維摩詰經》,是一部宣揚大乘菩薩道精神的著名佛教經典,也是弘揚居士佛教的代表經典。該經在大乘佛教興起初期就已經形成,對後來大乘佛教思想之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早在東漢時期,該經就被譯成漢文傳入我國,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相關信息:
王孺童校釋的這本《維摩詰經釋義》集合現存三國吳支謙、後秦鳩摩羅什、唐玄奘三家譯本,與鳩摩羅什、玄奘門下五大弟子之註解,並參考了最新的梵本研究成果,對經文進行了詳盡的科句、校注、解析,是對《維摩詰經》最為詳盡的釋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