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常老師 作文多大點事兒 鞋子
《作文,多大點事兒——基礎篇》是《作文,多大點事兒》的升級版。
這是一本駕馭文字、游戲文字,用文字來繪畫的作文書,它摒棄了傳統意義上的作文寫作理論,從實踐與應用出發,集中對「結構對稱」、「六根六塵」和「作文八法」等方法進行了詳盡的介紹。
② 作文,多大點事兒
一天,我看見老爸在洗碗,哈哈!是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於是,我便走過去對老爸說:「親愛的爸爸,讓我和你一起洗碗吧!」老爸立刻把水池讓給我說:「洗吧!」然後離開出門了.唉,本來想和老爸一起洗的,誰知竟然讓我一個人洗,可惡!
算了,不就洗碗嘛,多大點事.反正洗碗就是用水沖沖就可以了嘛!我心想.我拿起一隻盤子就洗,可上面全是油跡怎麼沖也沖不幹凈,怎麼辦呢?有了!我把一大堆洗潔劑擠在盤子上,用手使勁搓,呼,終於搞定了一個.
我
又拿起一個更油的碗洗,可油油的碗被洗潔精塗抹過後,變得很滑,一隻碗像一條泥鰍似的從我的手上滑落,發出了「哐——當」的聲音.我嚇了一跳,看見被我摔
壞的碗,我的腦子一片空白,不知該如何是好.沒辦法,不如碎片撿起來「毀屍滅跡」吧!我慢慢吞吞的撿盤子碎片,啊!一不小心把手指劃破了,疼!我想爸爸,
他天天把盤子洗得乾乾凈凈,可手上會不會有好幾個疤呢?
我忍著痛,止住了血.好不容易把剩下的盤子洗掉了.我把擦乾凈的碗放在桌子上,這時,老爸
正好回來了,他看了我洗干凈的碗,開心地笑了,老爸的笑容是那麼燦爛,老爸笑嘻嘻說:「如果讓你天天洗碗,那得浪費多少洗潔精呀!不過我的女兒長大了,能
幫爸爸洗碗了.」聽了老爸的誇獎,我心裡樂開了花,向老爸做了一個鬼臉.心想:我以後要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幫家裡減輕負擔,做一個勤勞、孝敬父母
的好孩子.
望採納謝謝
③ 《作文多大點事兒》(啟蒙篇)講了些什麼
結合課本講知識,告訴孩子學什麼! 從字開始講作文,告訴孩子怎麼學!第一章作文別裁,什麼是作文既然要敲開作文的大門,就要先來認識一下這是一扇什麼樣的門!隨意翻開小朋友的語文書,是否想過,作文是什麼?當小朋友問什麼是作文的時候,該給出一個什麼樣的回答,才能讓他們有所領受? 第一節 慎終追遠,漢字歷史025 第二節 漢字造字法028 第三節 漢字的結構美037 第四節字里藏圖,話里有畫040第二章字里乾坤,認識漢字既然字是一篇文章中最小的單位,那就從字開始啟蒙吧。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文字。因為有了漢字,才開始了文字記載的歷史,才有了文化的延續與傳播。沒有漢字就沒有輝煌的中國歷史文明,漢字是一切中華文明的基礎。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的。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是怎麼發明的呢?漢字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模樣呢?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文字的年代,需要我們來發明文字,有沒有想過,被我們創造出的文字,會是什麼樣的呢? 第一節 大道就簡,對稱常在045 第二節 從啟蒙讀物中學習對稱052 第三節 失去對稱,將會怎樣054 第四節 對稱是一種思維方式055 第五節 對稱的運用057 第六節對稱的「非常」實戰062第三章 對稱的美,認識詞不用像漢語言學家一樣看一個詞是褒義貶義,「飽」意「餓」意,是主謂還是「開胃」,更不用管它是動賓還是「凍冰」。請把眼光聚焦在一個地方:對稱!對稱,不僅是一種思維的方法,還是觀察的方法、學習的方法、寫作的方法。 第一節 尋尋覓覓疊音詞069 第二節 疊音詞的種類083 第三節 雙聲詞與疊韻詞088 第四節疊音詞的欣賞089 第五節 疊音詞的「非常」實戰091 第四章音形意合一,文字的聲韻中國文字,有音、形、意三個要素。在孩子剛剛識字的時候,要讓孩子慢慢體會到,文字不僅能表現各種豐富動人的聲音,文字本身,就是美麗悅耳的聲音。這種聲音,是頻率、是節奏、是旋律. 第一節認識押韻098 第二節 押韻的運用102 第三節 押韻的「非常」實戰105 第四節 聲韻的深入110 第五節文字的節奏美、音律美112第五章字音之律,押韻的啟蒙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奏起伏、聲調和諧的美。媽媽們可以讓小朋友從課文中、從兒歌中、從蒙學讀物中、從唐詩宋詞中,了解押韻,熟悉押韻。 第六章拍出分鏡頭,認識關聯詞關聯詞不僅可以把兩個獨立的句子聯系在一起,還能把抽象的邏輯關系更為明確地標示出來,使讀者在讀書或聽「書」的時候,一目瞭然、清清楚楚。 第一節 關聯詞的分類116 第二節 關聯詞的作用117 第三節 常用關聯詞,拍出分鏡頭120 第四節關聯詞的「非常」實戰123第七章指點迷津,認識過渡詞過渡,不僅是許多小朋友,也是很多成年人在讀書寫作時容易忽略的地方。作文中,段與過渡,像公共汽車與站台的關系。汽車到了站,要停一停,下了舊人接上新人,再接著走。如果一口氣從起點殺到終點,過而不渡,那叫甩站;如果到了站停下不走,渡而不過,那叫拋錨。 第一節認識過渡127 第二節 過渡與順序128 第三節 順序的分類129 第四節 常用過渡詞134 第五節過渡詞的「非常」實戰136第八章小符號大作用,認識標點蓋一座大廈,光有鋼筋水泥、磚頭瓦塊是不行的,還需要白灰沙石。標點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不是游離於文字之外的裝飾品,而是書面表達中不可或缺的輔助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將書寫的內容表達得清晰易懂,讓讀者分清結構,辨明語氣,弄懂文義。 第一節標點符號的故事140 第二節標點符號的分類143第九章完整的篇,作文頭身腳一幢樓,有樓頂、樓身和樓基。一篇作文,為了更直觀地認識,不妨分成頭、身、腳。作文觀的初步建立,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一篇作文,它的具體可觀的表相是什麼,它的頭、身、腳是什麼。 第一節 作文的「頭」148 第二節 「頭」的「非常」實戰151 第三節 作文的「腳」153 第四節 「腳」的「非常」實戰154 第五節 作文的「身」156 第六節「身」的「非常」實戰158第十章生動之門,六根六塵文字是有形象的,文字是有聲音的,文字是可以彌漫著香味的,文字是可以咀嚼、品嘗、回味的,文字是可以觸摸的,文字是可以飛翔起來的。總之,文字是有靈性的。 第一節 認識六根六塵165 第二節 六根六塵的運用168 第三節 六根六塵的「非常」實戰173 第四節 花花綠綠的疊音詞178 第五節 嘰嘰喳喳的疊音詞180 第六節家「喻」戶曉的喻詞184第十一章古詩的熏習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獨特的詩文化。現在的小學生,都要求熟讀與背誦若干首古詩。課本中,有不少的古詩,重視啟蒙的媽媽們可以帶著孩子,從古詩中體會文字,接受精神文化的熏習。如果沒有人文精神的熏陶,怎麼能寫得出高質量的、有內涵的作文? 第一節古詩另學189 第二節 在古詩熏習中寫作198 第十二章語言文字,口說開始小朋友不必學會每一個漢字的發音才開始說話;小朋友也沒必要學會寫每一個漢字才開始寫作。可怕的不是小朋友說了多少口「水」,而是無「水」可說。因為口頭表達能力不用應試,所以大多數的孩子忽略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每一個孩子在丫丫學語時,都曾經說過讓我們感動與興奮語句。每一個孩子都有語言的個性、潛力。相信的每一個會說話的孩子,都可以「寫」出很精彩的作文。
④ 作文多大點事兒 非常老師的非常作文法
我不學躲避大海風暴的企鵝,因為大海不會永遠風平浪靜;我不當屋檐下苟且偷生的家雀,因為長空不會永遠萬里無雲.只有在人生途中遇到山窮水盡而勇往直前,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在我的學海生涯中,淚水多少次與汗水的結合我已不在知曉,因為成績的不理想,我也曾想過放棄,但我不服輸的精神,一直警醒著我,在經歷一翻翻的思想掙扎後,我仍不悔的選擇了奮斗,我不信自己與成功無緣.
可是天公不做美,失敗一次次落在我的頭上,下落的成績牽著我鉛重的心,但我不會抱怨生活的不公,只相信自己的奮斗,使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奮斗總是不見得回報,我已經盡力了,深夜中燈光仍亮在我的窗前,我已記不清了,我似乎看見失敗在我頭頂昂頭長笑,它在譏笑我嗎?挫折中我再次爬起,仰頭看見的是媽媽任勞任怨的背影,淚水已充滿了眼眶,我似乎覺得有些對不起媽媽,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績的提升,換來了媽媽自豪的笑容,我便不覺醉其中……
「千磨萬擊還艱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此乃千古流傳之佳句,也同樣激勵著我,警示著我,愛迪生曾說過:「盡管生活使你有一個次哭泣的理由,你也要做出一千零一次歡笑的容顏.」世界上沒什麼戰勝不了的事,只有膽怯的人,要知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世界才會被踩在腳下.
我視挫折為一雙鞋,視艱辛為加油站,這一切只能激勵我更快的前進.
沉靜的秋色攔不住凄涼的北風,而凄涼的北風也攔不住我走向春天的腳步.
我要大聲的說:「我不拒挫折
⑤ 求《 高考作文 多大點事兒 》txt或doc都可以,請發[email protected],謝謝
網路一下,有驚喜
⑥ 作文多大點事兒
「前言」是書的定位。這本書,是針對作文有問題以及剛剛學作文的孩子們。四個問題名括:一是寫不出來,二是寫得散亂,三是寫不生動,四是寫得太空。大家可以針對這四個問題,為自己的孩子來診斷一下,看看哪個問題最突出,然後有針對性地一步一步來逐一解決,千萬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
這套書的出發點,是把寫作當成一種能力來講,是從孩子一輩子受益的角度來講的,這也是稱之為功夫作文的原因之一。本書最大特點:就是掰開揉碎地講。而不是簡單地給一個總評。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所適從。
另一個特點:強調親子。為什麼要強調親子?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現行體制下,很普遍的現象,特別在是小學階段,一方面不講作文如何寫,一方面又讓孩子去寫作文。所以,寫作對很多孩子來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是因為孩子智商不高,而是因為孩子摸不著頭腦。在這種情況下,親子作文就顯得格外重要。
⑦ 如何閱讀《作文多大點事兒》這本書
【一、關於前言】
「前言」是書的定位。這本書,是針對作文有問題以及剛剛學作文的孩子們。四個問題名括:一是寫不出來,二是寫得散亂,三是寫不生動,四是寫得太空。大家可以針對這四個問題,為自己的孩子來診斷一下,看看哪個問題最突出,然後有針對性地一步一步來逐一解決,千萬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
這套書的出發點,是把寫作當成一種能力來講,是從孩子一輩子受益的角度來講的,這也是稱之為功夫作文的原因之一。本書最大特點:就是掰開揉碎地講。而不是簡單地給一個總評。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所適從。
另一個特點:強調親子。為什麼要強調親子?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現行體制下,很普遍的現象,特別在是小學階段,一方面不講作文如何寫,一方面又讓孩子去寫作文。所以,寫作對很多孩子來講,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不是因為孩子智商不高,而是因為孩子摸不著頭腦。在這種情況下,親子作文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關於「導讀」】
「導讀」是書的匯流排路。不要一拿到書,就著急去看裡面的文章。看「導讀」,可以明確書中主要想告訴您什麼?讓您吸收什麼?重點在哪裡?
【三、關於「後記」】
「後記」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媽媽們的感言:主要記錄了這個群中認真學習的媽媽們,是如何經過親子作文讓孩子得到進步與收獲的。這些媽媽,都是我們群中、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一群人。希望新來的朋友以她們為榜樣、為標桿,她們能做到的、她們的孩子能取得的成績,其他的媽媽沒有理由做不到,其它孩子也沒有理由做不到。
「後記」的第二部分是書的感言。記錄了建群以來,與眾多媽媽以及孩子們的緣份。通過感言,可以了解這個群的歷史,群的發展、變化。當然,更重要的是了解這個群的價值觀。群里認真學習的媽媽,認真學習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清楚地了解。可以說每篇作文的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更重要的是,想對那些沒有點評到作文的孩子,還有孩子的媽媽們表示深深的歉意。以後,還會一如既往地講評孩子的作文,希望更多的孩子受益、進步與提高。
【四、關於第一章】
這一章是《作文,多大點事兒——基礎篇》的一個濃縮。簡要、通俗地介紹了功夫作文的三大塊內容:一是「對稱結構」,二是「六根六塵」,三是「作文八法」。需要大家重視的是,這三塊內容是功夫作文的一個主線,是孩子們的作文從入門、登堂到入室的一個必經之路。不管是《基礎篇》、《實戰篇》還是《提高篇》,雖然內容、角度、深淺各有不同,但主線是不變的。因此,我們也說這三本書是可以互相參合、對照學習的。用這樣的方法學習,效果會更好。
當然,第一章只是一個簡要的介紹,如果想要系統、全面地去理解「對稱結構」、「六根六塵」與「作文八法」,還是建議去看《作文,多大點事兒——基礎篇》。在這一章中,還提出了親子作文的一個核心、三個方法、四個步驟。
【一個核心】:通過親子作文,做到「扶上馬,送一程」。親子作文,不是親自作文。就如孩子剛剛蹣跚學步一樣,我們要學會幫一幫、扶一扶、牽一牽,扶是為了讓孩子上馬跑起來。
【三個方法】即:口說加口水,仿寫不仿抄,要低點不要有高點。
【四個步驟】即:讓孩子在學習作文時,要經過僵化到固化,固化到強化,強化到優化的學習過程。切忌「才吃三天素,就想上西天」,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學法。如果圖快圖速、急功近利,那反而會得到一個慢的、著急上火的結果。如果定下心,扎扎實實地用慢、用穩的方法來學習,得到的反而是一個快的結果。心態決定學態,學態決定成果。群里先取得成績的媽媽與孩子的經歷,足以說明這一切。
作文本身就是一層紙,捅破了也就那麼點事。但捅破的過程,是需要經歷僵化、固化、強化到優化的過程。
【五、關於這本書的閱讀對象】
有不少媽媽在問:這本書適合多大的孩子?這個問題,補充在如何閱讀的「前言」中。在書的「前言」中已談到,本書針對的是問題,而不是人群;針對的是作文寫不出、寫得亂散、寫得不生動、寫得太空這四個問題,而不是針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大學生。只要存在上述問題,都適合來閱讀學習,而不用分歲數與年級。因為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或者是寫作過程中的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這四個問題解決了,作文就可以登堂入室了。這也是「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的理念。歲數、年級不同,只存在表達的深與淺、偏與圓的問題,而基本的章法、技巧是不變的。正如寫毛筆字一樣。握筆的姿式是一樣的,但寫出來的字會隨著不斷的練習、增長的閱歷等等、而提高。
【六、書的第二章】
「小作文,大道理」。這一章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民國小學生作文的講解,二是「口水作文」的講解,三是低幼作文的講解。最近也有「口說作文」的講解,如最近講的《口香糖》與《螃蟹》;民國作文,多次講課時所引用及講解的;低幼作文,選用的範文都是一些學齡前孩子的作文。
第二章至少能起兩個作用:一是讓大家體會到「要低點,不要高點」的操作方法,讓大家體會「小作文,大道理」的要領。盡管是小學生,是低齡孩子寫出的作文,但只要有章有法,照樣能寫出好作文。二是讓大家體會,只要是會說話的孩子,就一定能寫出好作文。作文是一個能力,不能簡單地當成是藝術,只要認真學習、體會、訓練,每一個人都可以學會。如果當成是藝術的話,那確實需要一些天分與天資,這不是我們教授的范圍。有天資、有異才的孩子,是不需要教的。這個關系,希望大家明確。
第二章特別適合一、二年級的孩子來學習,有更強的針對性;而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講,主要是體會「小作文,大道理」的理念。
【七、關於第三章】
「扶上馬,送一程」。在這一章中,我們選用了四篇講評作文,附有四個典型的家長親子作文的心得、過程及技巧。
第一篇作文《回老家》,起的主標題是「錄音記下好作文」。這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媽媽,通過用錄音機記錄的方法來記下孩子的作文。這篇四年級孩子的作文,寫得非常好。
第二篇《四季的風》,記錄的是群中一位稀有的爸爸輔導孩子的心得。主標題是「文章不厭三回改」,記錄了這位爸爸對初二孩子的輔導。其中有孩子的叛逆,有孩子的無言,有孩子自字的思想,也有父親的辛苦與糾結。當然,最後是共同的收獲與欣喜。
第三篇《游上海科技館》,主標題是「哄、騙、引、誘出美文」,講述的是群里一位媽媽與一年級孩子的「鬥智斗勇」的輔導經歷。現在,這位小朋友的作文經常得到老師的「波浪線」。
第四篇《茶遼古道觀楓》是一位二年級孩子的作文,主標題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記錄的是一位知性媽媽,在輔導孩子學習作文中,教學相長、准備充足的過程。讓孩子在學習作文中積累知識,在積累知識中提高作文水平。這位小朋友的作文,現在的水平是——很少不當範文。大家在作文網上,可以看到這位小朋友寫的幾篇學校布置的作文,波浪線是一浪高過一浪。
第三章,主要是為了讓大家體會到親子作文中一些共性問題,讓大家可以從這些好學上進的爸爸、媽媽的輔導中,引起共鳴、找到差距、看到不足,從而得到經驗。
⑧ 作文,多大點事兒》作者非常老師鼎力推薦,小學語文
多大點事兒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內容預覽:多大點事兒作者:多大點事兒第一章烏龍誕下個二禿子更新時間2010-4-1016:56:36字數:1657烏龍村坐落在陰山山脈南麓的山溝里,在村後的山坡上,積雪還未融化。陰山如屏障,橫在眼前,在這里有一處隆起的古建築廢墟,旁邊樹有碑記——戰國趙長城。這幾個朱紅大字卻如重棰,擂響了看到它的人的心。疾步登上殘垣,極目四眺,又跳下來,繞牆三匝,細細審視它被歲月磨蝕的形狀:這是烽火台?是城拐?是女牆?是掩體?都看不出了,一個孤立的、坑坑凹凹的黃色土丘而已。但細辯認,能看出當年的夯層來——那時大概沒有城磚。老天,這是距今2300年的祖先勞績呀!每一塊土坷垃似乎都浸透了役民的汗與將士的血,難怪堅硬如磐。用手摩挲,耳中響起鐵蹄金戈之聲,眼前再現攻城掠地之像,千軍萬馬掩殺陣形彷彿化為陰山脈絡,永恆地留在世間,讓後人憑吊。後查史料,方知這一段長城的典故。據司馬遷《史記》中「匈奴列傳」和「趙世家」記載:趙武靈王變俗胡服,倡習騎射,國力大振,公元前306年北破林胡、樓煩諸小國,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為守土固疆,修築長城,東起「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西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狼山石蘭計山口),全長約1000公里,史稱「趙長城」。經過漫長歷史的踐踏,大多數牆垣已堙沒不存。眼前的這個孓遺,也其貌不揚、默默無聞地呆立在這荒村僻野,遠不具京郊八達嶺長城的風光顯赫,遊人如織。但從文化情愫上……以上
⑨ 《作文多大點事兒》讀書筆記
《作文多大點事兒》讀書筆記
陳志亮
人民郵電出版社青霞編輯去年送我一本《作文多大點事》,今年2月23日開始翻閱,3月16日斷斷續續看完。
這本書的書名,《作文多大點事兒》,讓人看了有一種迫不急待的閱讀渴望。作文,一直是學生的老大難。有關作文的問題,從做學生起,到當上老師,寫好作文,感覺好難。正如著者非常老師在前言所說:「一是提筆忘字,下筆無言;二是詞不達意,跑冒滴漏(偏題);三是死板僵硬,毫無活力;四是形散意亂,立意不高。」這一系列的作文問題,難了我們的學生、難了我們的家長、難了我們的教師。閱完此書,找到了習作的幽徑,找到了練筆的信心,找到了表達的快樂。真切感受,作文其實就這點事兒。
「對稱結構」、「六根六塵」、「作文八法」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內容。
對稱,又分對稱字、對稱詞、對稱句、對稱塊、對稱段。對稱的思想用在結構上,就會形成表達的干線。
在對稱這一塊里,非常老師還提及了作文的頭身尾。即開頭要開卷有益、開宗明義、開門見山,不要繞彎彎。
作文的身,引用了《心經》有一句話:「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身體上的器官,叫六根。這六根,分別達標了人的六個系統。
眼:就是眼睛,代表視覺系統。
耳:就是耳朵,代表聽覺系統。
鼻:就是鼻子,代表嗅覺系統。
舌:就是舌頭,代表味覺系統。
身:就是身體,代表觸覺系統。
意:就是大腦的神經、意識,代表意識系統。
色聲香味觸法,叫六塵,是上述六個系統觀察、感受的對象。
色:不是指顏色的色,而是指我們看到的一個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運動狀態等。
聲:耳朵或者說是聽覺系統聽到的對象。
香:鼻子或者說是嗅覺系統感受到的對象。
味:舌頭或者說是味覺系統感受的對象。
觸:身體或者說是觸覺系統接觸到的對象,比如說冷熱、粗細、干澀、擁擠等。
法:就是意識系統,想像中的那個對象。
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動用起來,才叫觀察。
非常老師又通過舉雪花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六根六塵」。
【聲法寫雪花】:雪花飄過,陣陣風沙,不知是風聲,還是雪聲。亦或是我內心裡發出的聲響?我的眼前沒有雪,但我卻能聽到它。聽雪的妙界,竟然如此!
【香法寫雪花】:雪花,一片片落下來,我深做一口呼吸,貪婪地就像把整個雪的世界吞進胸肺。那是一種涼涼的、濕濕的感覺,有一種沁人心脾、潤人膚肌的舒暢。吸進去的是空靈,吐出來的是所有的煩惱。這雪,難道是天上的氣息?
【味法寫雪花】: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團雪花,放入嘴裡,用舌蕾感覺,用意念品嘗,你會覺得,有一種比奶香更純凈,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種洗滌人靈魂,不知不覺你便與自然混為一體的味道。
【觸法寫雪花】:小心翼翼地黏起一葉雪花,雪花彷彿精靈,沒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卻永遠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現在你眼前,當你的手輕輕地捧起它的時候,雪花卻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瑩。
【意法寫雪花】: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撒人間的鮮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發慷慨,大把大把地把星星扔到凡塵吧?那銀裝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聖潔,如天堂一般神奇,因為只有神仙才可能有如此神功——用一種顏色,卻把人世間裝綴得如此華美。
看了非常老師關於結構對稱以及六根六塵的舉例,我也試著用「六根六塵」的方法來欣賞蘇教版一年級下第一篇課文《春筍》:
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
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們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聲法。
沖破泥土,掀翻石塊。——對稱詞。
一個一個——對稱詞。
春筍裹著淺褐色的外衣——色法。
像嫩生生的娃娃——意法。
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對稱詞。
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對稱句。
從課文結構看,第一段寫破土的春筍。第二段寫生長的春筍。兩段對稱,結構有了對稱,文章就有了層次。另外,課文開頭第一句就寫到了春筍,開門見山,不繞彎彎。
其實我們課文就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只要我們引領學生感悟其中的對稱詞、對稱句,借用六根六塵觀察法,找一找,說一說,相信小朋友在平時潛移默化中,會寫作文,在熏陶感染下樂於作文。
此外,非常老師還重點提及了作文八法,個人覺得八法中「借古論今,談天說地」「對比鮮明,寫冷以熱」,這兩個方法在習作中可以適當運用,提高習作質量。
其實,細細想一想,非常老師並不非常,也很平常。比如引用的「六根六塵」,其實就是我們作文課上經常提到的把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品嘗到的、觸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那麼,指導看什麼、聽什麼、問什麼、品嘗什麼、觸到什麼、想到什麼,非常老師用對稱的方法把他們串聯起來,讓習作有了結構和層次。對稱,其實也類似於我們老師強調的圍繞一個中心從多個角度來寫。而非常老師之所以非常,就善於提煉平常,把平常的要求轉化成一個易教易學的方法。當然這種轉化,需要我們去多實踐,多思考,多動筆,就像非常老師在文中以多篇名家之作加以分析說明,以此幫助家長和孩子解決習作中遇到的一些難題,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作文,其實就這么點事兒。
⑩ 金秋十月現場講座:作文多大點事兒(之二)
註:十月二十三日,由中關村圖書大廈與郵電出版社,共同舉辦了一場「作文,多大點事兒」現場公益講座。現將講座的PPT與文字稿整理、發布。
第二個問題:六根六塵。
寫出作文要言之有物,什麼叫言之有物?就是你把眼睛看到的東西寫下來就叫言之有物。是大是小;是長是短;是厚還是薄,你把它寫下來;言之有聲,文字是有聲音的呀!大家到新華書店去看一下好詞佳句的書,都是要寫出聲音,寫出味道,寫出感覺的;什麼叫言之有味呀?不僅把一個東西是什麼樣子的寫出來,還有把它的味道寫出來,讓我們通過文字去品嘗,這就叫言之有味。一個蘋果,長什麼樣?什麼顏色?用鼻子細聞一下,用手指、皮膚觸摸一下,咬一口嘗一下。這樣寫出來就豐富立體了。
六根六塵好理解,就好象《紅樓夢》里的劉姥姥進大觀園。劉姥姥進大觀園,進去一看,哎呦,富麗堂皇啊!看到的東西,什麼都有啊(色法)。大觀園裡面香氣裊繞呢!是什麼這么香(香法)呢?然後人家給端上來花生瓜子糖果小吃,這么多好吃的,從來沒吃過啊(味法)!再聽到遠處還傳來晨鍾暮鼓,絲竹管弦之音(聲法)。劉姥姥再好奇的摸摸傢具、擺設、古玩(觸法),然後再發出一聲感嘆:這大觀園怎麼跟天堂一樣呢(意法)!所以寫東西你把想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嘗到的寫出來那就必定生動了。
前段時間講課的時候,有一個媽媽就問我了:老師,我們家小朋友寫關於小螞蟻的作文。小朋友特地仔細觀察螞蟻,但聽不到聲音呀。怎麼辦呢?我說:怎麼會沒聲音呢?這樣是不是聲音:我看到螞蟻在搬運食品,似乎聽到,「似乎」---意法、想像,我似乎聽到螞蟻呼哧帶喘的聲音。是不是聲音就寫出來了?對不對?然後螞蟻在吃東西,沒聲音?我似乎聽到螞蟻狼吞虎咽、磨嘴絞牙的聲音。這不就寫出聲音來了?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單親。孩子從小沒有見過媽媽。作文的名字叫《我的媽媽》。想像中的媽媽不是照樣能寫?結果孩子的作文選上了班裡的範文。這里用的就是意法。
沒有聲音我想像出聲音行不行呢?沒有見過,沒有聞過,沒有吃過,照樣有得可寫。這樣的話我們小朋友的思維就展開了,一個東西有聲音,有味道,還有我的想像,豐富的想像,這個東西肯定就是生動的。這就是我們說的六根六塵。
開始我們就分析了作文的「事」在哪?病在哪?治「四害」病的葯方已經開了兩個了,第一個是對稱結構,第二個是六根六塵。現在再開第三個:作文八法。哪八法?簡單來說就是:章法、對稱、六根、好句、意境、對比、經典、順序。
實際上,剛才所講到的兩個方法都包含章法、對稱,六根、好詞好句也包括在裡面。
然後就是對比,對比就是對稱的一個特殊用法。
經典就是我們常講的「引經據典」,無典不成文。
順序:描述一個事物,我們要講究幾個順序,第一眼睛看到什麼,耳朵聽到什麼,眼耳鼻舌身意一個個順下去。比如我今天吃了一個雪糕,這雪糕什麼樣?什麼味?象什麼?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順序。這是一個橫向的順序。還有一個順序,是縱向的順序。就拿眼來說,首先是看到大的東西,再看到小的東西。比如《作文多大點事兒》這本書里我們重點講的張恨水的《冰雪北海》,一開始就寫了湖面像大大的鏡子,最大的地方肯定是人的眼睛先看到的,然後慢慢寫很小的。這本書里還講了古文《核舟記》的寫作順序,是不是先寫大的?後寫小的?先寫主角,後寫配角。今天我們在這里開一個講座,聽到我說話的聲音,這是大聲音;還有小聲音,就是小朋友們翻書的聲音;還聽到小朋友在那裡笑的聲音,是不是?還有什麼?外面的聲音,外面車來車往的聲音。由大的聲音到小的聲音這才叫觀察。
觀察也有橫向的觀察,還有縱向的觀察。不是讓你觀察「一」字是粗還是細?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動用起來才叫觀察。然後我們再從眼或者耳或者鼻入手去寫更細微的地方。比如我們拿舌來說味覺叫味法,吃一個蘋果拿起來一啃這個蘋果真甜呢,真好吃啊,要觀察細,小朋友去細細品味下這個甜裡面有酸,這個酸裡面還有澀。這樣才能把一個東西入細入微的講出來,這樣才豐富。
上述的作文八法,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講解。重點講意境。
意境是什麼?就是擺關系,什麼叫擺關系?就是相片和相框的關系。在書裡面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郭沫若寫的《鷺鷥》。大體的意思是這樣講的:有兩三隻鷺鷥站在田裡面,這個田就是一個相框,鷺鷥就是相框里的相片。相片、相框具體我們用到作文裡面,就會有意境,有美感。我們講孩子不會寫,寫得不生動,無字可寫。這意境之法不僅讓孩子把字湊多,還能湊得好看。比如有這樣一句話:天,藍藍的;樹,綠綠的。我們就學著郭沫若的《鷺鷥》來擺一下關系:天,藍藍的;樹,綠綠的。綠樹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更綠,藍天在綠樹的襯托下顯得更藍。兩句話能湊出四句話,讓它更美。假如說小朋友寫我的爸爸,怎麼寫呢?我跟我的爸爸在一起,我跟在爸爸的身後顯得更小,爸爸在我的前面顯得更高。這不就湊出來了嗎?相片和相框的關系。
前一段時間還有一個小朋友寫《我的老師》:我的老師很白,她的白臉上長了一個痦子,痦子在白臉上顯得更黑,這個白臉因為有了這個痦子顯得更白。相片相框,這樣就把關系給擺出來了。還有一個小朋友寫《游撫仙湖》,我去撫仙湖了,撫仙湖在太陽的照射下如何如何,同樣你也可以寫太陽在撫仙湖的映襯下如何如何啊!寫出來的文字是這樣的:
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們來到了風景如畫、美如仙境的撫仙湖。撫仙湖在陽光的照射下,彷彿是天宮里的一面鏡子,閃耀著明麗。陽光在撫仙湖的反襯下,更顯得如水一樣的透徹。
你要是教孩子會湊字,要教他方法,技術含量高一些的方法。
最後的結論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會觀察,會閱讀,會練習。
會觀察,會閱讀,會練習的效果是什麼?讀書、分析,寫作這是一回事。變成一回事了,就達到了功夫成片,收獲成片。有媽媽問:老師你怎麼知道這么多?看書領悟這么快?我是幾十年養成的這個習慣。你看到的這個東西是這樣的,好詞好句在哪裡?這個文章好在哪裡?我們拿最普通的例子來講,讀「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為什麼這首詩好?為什麼專家要拿這首詩讓孩子們背誦呢?除了它朗朗上口以外,它還有很多很厲害的地方:鵝、鵝、鵝既是數數也是鵝發出的一種聲音,鵝、鵝、鵝,嘎嘎嘎。然後「曲項向天歌」把色法形象寫出來了。「白毛浮綠水」----意法。什麼叫意法?意法就是比喻,鵝像白毛一樣的浮在水面上。白毛浮綠水,它不是白毛,是鵝像白毛一樣浮在水面上。然後「紅掌撥清波」又是動作,還有一個語法現象,叫借代,用紅掌借代鵝。
比如李白的那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聲音吧?兩岸的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了,都得有。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都要有聲音。還有《木蘭辭》里「磨刀嚯嚯向豬羊」你看磨刀都嚯嚯了那豬、羊能不害怕嗎?把聲音寫出來豬羊怎麼能不害怕呢?一定要有聲音。
大家回去翻下《唐詩三百首》至少有兩百五十首的詩有聲音;你去找找看,至少有兩百五十首以上不可能沒有對稱。大家可以回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