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哪句成語是表示醫衡的刻苦學習故事
鑿壁偷光záobìtōuguāng
[釋義] 在牆上鑿開一個小孔;偷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堅持刻苦學習。
[語出] 晉·葛洪《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熾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書映光而讀書。」
[正音] 壁;不能寫作「璧」。
[近義] 囊螢映雪 穿壁引光
[用法] 用作褒義。專用於學習上。一般作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古人囊螢映雪;~;頭懸梁錐刺骨的學習精神;實在令我們敬佩。
懸梁刺股xuán liáng cì gǔ
[釋義] 形容刻苦學習。
[語出]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近義] 懸頭刺股
[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形容刻苦學習
[例句]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
『貳』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精裝套裝全24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饒宗頤、葉嘉瑩顧問 套裝全24冊)》(陳洪 、 徐興無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中國文化二十四品(饒宗頤、葉嘉瑩顧問 套裝全24冊)
作者:陳洪 、 徐興無等
出版年份:2019-1
內容簡介:1、龍鳳呈祥
龍是華夏祖先的化身,鳳是民族飛翔的理想,龍和鳳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鳳呈祥,象徵著我們民族多元一統的摶成歷程,凝聚著中國文化剛柔相濟的力量和陰陽和諧的情韻,象徵著太平盛世的到來。中國文化龍飛鳳舞,自強不息。其特徵沉潛而升騰,悠久而日新;其結構簡易而精緻,平衡而變通;其精神雄渾而典雅,中庸而剛健。談龍說鳳,走進中國文化的美麗殿堂。
2、書同文字
漢字古老悠遠,是一條蜿蜒無垠的歷史長河;漢字構形奇妙,是先人偉大智慧的結晶;漢字靈動飄逸,展現了中華民族非凡的藝術創造。「文」是花紋,是萬事萬物的象形符號;「字」是生育,是文與文相親相愛繁衍出的子子孫孫,中國文化的基因和血脈由漢字組成。漢字的理想是「書同文字」,統一的字形與書寫,鍛造了中國文化的堅強骨骼。漢字以整齊的身姿站立著,砌成中華文明的長城。
3、載之書冊
《尚書》有雲:「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書籍多的國度,在書寫、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類等方面形成了完備的體系與制度,珍存了豐富的歷史經驗與智慧。典冊從契刻發展到書寫,以甲骨、簡帛、金石等形態而存在,而紙的發明帶來了書寫與傳播的便利,進而製作出紙墨飄香、書法雋美的印刷書籍。經典於是乎產生,傳統於是乎繼承,學術於是乎發明。
4、仁義禮智
仁、義、禮、智,是中華倫理的「四維」,支撐起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它們根源於人類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蘊育於上古禮樂文化,由孔子創發,孟子闡明,在漢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體系,成為傳統文化中安身立命、維系人倫、高揚人道的道德標准。它們既是個人修身養性、努力向善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和諧、民族凝聚、人類和平的道德理想。
5、君子之學
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唯有中國的文化悠久而綿延、源遠而流長、古老而常新,重視教育是其內在的文化動力。古代中國創造了自成系統的官學、私學以及書院等教育機構和制度;確立了被譽為「世界第五大發明」的科舉制;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從孔子開始,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體現了自覺而覺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愛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後教之,使之成為君子。
6、王霸之道
「天下為公」「天下大同」,中國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國歷史車輪的軸心。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對國體設計、德刑關系有著精緻的設計與闡述。從周公制禮,到商鞅變法,中國古代社會由宗法封建王國發展為統一郡縣帝國,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禮法並存、王霸雜用的張力之中不斷地變革、更張。興亡成敗,載舟覆舟,為後世留下有益的經驗和沉痛的教訓,塑造了中國人情理兼顧、改革變通的政治性格。
7、四海之內
中華民族起源於中國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個民族來自歷史上諸多的古老群體,他們都為中國文化貢獻了聰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說:舜為東夷人,文王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國」。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親、會盟、互市、通貢的和平友好,又有對抗、沖突、割據、兼並的利益斗爭。歷經時間長河的洗禮,他們形成了一個文化共同體,升華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高尚情懷,蘊育出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這正是中國不斷復興並走向強盛的關鍵。
8、赤縣神州
中國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縣神州」。大禹治水,又將中國劃分為九州。這是戰國時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國地理文化的神話傳說,它消解了封建國家的政治主體,呼喚著宏大的政治空間,「九州」象徵著中國統一的文化地理觀念。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個「州」都具備獨特色彩的土壤、獨特品質的人性與物產、獨特的自然風景和文化名勝。讓我們打開古老的《山海經》,游覽天下名山大川,領略中國的地理文化。
9、風土人情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華大地縱橫萬里,百族共生,風土人情,五彩繽紛:合兩性之好的婚規、舌尖百味的飲食、繼祖正體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禮儀、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慶的節日,描繪出中華民族數千年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卷。推開歷史的窗口,用長鏡頭聚焦源流,管窺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鏡頭紀錄寫真,剪裁中國的衣食住行,去發現「人情似故鄉」的中國。
10、九流十家
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淵藪與源泉。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劇烈變動,知識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躍,諸子們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使命擔當,游說救世,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九流十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他們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都是入世或經世之術。相互之間可以論衡而融合,可以並行而不悖。中國思想綜合創新的基調和走向由此確立。
11、內聖外王
它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雖屢經坎坷,甚至瀕臨滅頂之災,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在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規范與社會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為塑造中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於洙泗之間,由孔子開宗立說,將西周禮樂文明的精神創發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倫理價值,經過歷代仁人志士的闡釋與履踐,如大江大河,澤潤了中國和東亞,並匯入世界文明的海洋。這就是儒學,是「內聖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12、蓮花凈土
從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佛教,與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儒、道兩家,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主要的三個精神傳統,共同關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綿延和影響。凈土開出的蓮花,根源於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國、東亞和世界的繁茂枝葉,開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與藝術之花,結出了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融合的碩果。
13、抱朴歸真
道教是中國古代巫術與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學、美學、文學、科技等諸多方面對中國人的思想與生活產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響。它探索宇宙的奧秘,尋找長生的秘訣,故而煉丹、畫符、運氣、行醫;它並不禁慾,但擯棄名利,故而仙樂飄緲,男女神交;它並不玄想,故而飲酒服葯,羽化登仙。它熱愛生命,崇尚自然,抱朴歸真。
14、文苑英華
中國古代文學是禮樂文明開出的奇葩,禮是社會規范,發為文章;樂是心志情懷,發為詩歌。詩言志而緣情,文明道以立言,它們是中國文學的正統,是中國書寫的範式。詩意和文采是中國任何一種藝術的靈魂。在藝術上,它們或溫柔敦厚,或綺靡朗麗,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寧靜,或豪邁飄逸,或沉鬱頓挫;沉思翰藻,煉字度句;比興寄託,境界高遠;文苑英華,美不勝收。
15、今古傳奇
說部之體,淵源於史傳;志怪志人,濫觴於六朝。唐傳奇、宋話本,各擅其勝,文言白話,自此始分,小說之義,漸與今同。章回長篇,明清為盛,四大奇書,雅俗共賞,《紅樓》一夢,是為*。而話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間刊刻,流播市井。諷時罵世,談鬼說神,演說痴情,了斷公案,演繹歷史,表彰忠義,盡在今古傳奇之中。
16、花雅爭勝
百戲雜劇、南戲傳奇、海鹽弋陽、花雅爭勝,中國戲曲早形成於民間社會,隨著歷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參與創作,產生了許多精湛的經典之作,由民間文化上升為高雅文化,進入中國文化的大傳統中。悲壯的《竇娥冤》、凄涼的《梧桐雨》、華美的《牡丹亭》、幻滅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寫照;生旦凈丑,粉墨登場;一折一出,顧盼生姿;感天動地,曲盡悲歡。
17、藝舟雙楫
毛筆是中國造型藝術獨步於世界的工具,書寫勾勒,氣韻生動,濃墨淡彩,隨類賦形。書畫同生於錐穎,如江河同源於昆侖,流為山水花鳥的畫卷,流為篆隸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紙韻的支持下,毛筆抒發了中國人對自然的胸襟意氣和對人生的心靈感懷:「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18、金聲玉振
音樂是維持道德教化和抒發個人情志的工具,中國古代音樂在制度、機構、樂器、樂理等方面均有獨造,《詩經》皆是樂曲,《楚辭》亦為歌詩。窈窕淑女,鍾鼓樂之;制禮作樂,金聲玉振;五聲六律,調和律呂;祭唱歌贊,和諧天人。漢武樂府,廣采「趙、代之謳」「秦、楚之風」;隋唐燕樂,融匯胡漢中外之音。而音樂高妙,知音難覓,令人悵惘。所謂高山流水,大音希聲。古人詩雲:「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19、採菊東籬
山水、園林、飲饌、游藝,表達了中國人高雅的生活姿態和詩意的棲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卻賦予它生命肌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寄託了人生的志向與抱負。古典園林,壺天自春,以小見大,融自然、藝術、意境之美為一體。飲食茶酒,調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圍棋、蹴鞠、投壺、酒令,游於藝而娛身心,雖為小道而見妙理,蘊含著智慧和樂趣。
20、紅粉閨秀
紅粉與閨秀,是中國古代兩大女性群體。在家庭倫理和男權社會的制約下,她們的社會生活空間受到制約,但是她們創造了別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贏得了尊嚴與地位,母教淑儀、賢媛才女,層出不窮,尤其在文學藝術方面成就突出,因為她們的感情細膩而豐富,或溫婉地抒發了閨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著艷歌情曲。山間竹喧歸浣女,潯陽江頭聽琵琶。感傷如夢青春,珍惜花樣年華。
21、天工開物
被科學視為巫術的中國古代數術文化,積累了中國人與大自然交往的經驗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國人用陰陽五行分析物質關系,催生了發達的物質文明。被全世界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皆發明於漢唐這兩個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中醫、陶瓷、制茶、絲綢及其它傳統手工藝至今仍是獨到的科技。中國的科技思想充滿了倫理因素,主張道技結合,天工開物,啟發我們反思現代科技面臨的倫理和生態困境,是珍貴的思想遺產。
22、懸壺濟世
中國古代醫學辨五味以養形,節情慾以養神,和天氣以養精。從調養五臟,到調治性情,再到察占節氣,使自然賦予身體的元氣精神得以保持,形體血氣得以長養,包涵於其中的道德心靈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於王道。故醫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國,懸壺濟世,救民水火,古人雲:「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傳統中醫學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情懷,積極探索天人之道和倫理精神。
23、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公元8世紀日本聖德太子的話,呼喚起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東渡傳法的信心。從漢至唐,東亞各國分享中國的文化成果,並各自奉獻出智慧,共同建構了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古代東亞文明。儒學和佛教摶成了整個東亞文明圈的制度與信仰,而漢字成為東亞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國的詩文典範和書寫體式被廣泛應用於文學創作和精英的書寫,創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級成果。正如唐代詩人溫庭筠的詩句所雲:「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
24、變法圖強
文化因傳承而不息,因變通而不衰。明清以來,中國因專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漸失活力,國勢不振,弊政叢生。至近代列強紛至,國門洞開,民族危難日益深重。於是窮則思變,仁人志士借鑒西方文化,探尋救國之道,企求革故鼎新,變法圖強,雖屢遭挫折,仍前赴後繼,譜寫了爭取民族和文化復興的壯麗樂章。
『叄』 求推薦入門醫書
《中醫古籍大全》
這是一套從網路上搜集的中醫古籍大全.一共699本.全都是.TXT格式的.這樣方便大家從電腦,手機,甚至是PSP上觀看.裡面的內容從古代經典到各類醫家對經典的詮釋,醫案的等等著作都有,同時也包括:內,外,骨,婦,兒,方劑,針灸,本草,醫案等書籍,是一套很全面的醫書集成.可供同道們和中醫愛好者們閱讀學習.
說到中醫古書,個人認為這才是中華傳統醫學的統宗!以中國古代哲學方法論為統,以兩經一論為宗,以辨證論治為標,以理法方葯為榜.這樣才能真正的體會到中國古代醫學的精髓.
當然或許有很多人會說有些古人的書籍里有許多令人質疑的東西在,可能在現代的學習和研究當中在已經被抹殺掉了,幹嘛還要去看呢?我想也許正是如此,中醫也才這么磕磕絆絆的發展到了今天,也正是因為人們在對中醫理論不斷的質疑與研究,中醫學才取得了十分輝煌,豐碩的成果.我們看古書不僅僅是學習歷代醫家的精彩論述,更要學習他們那種敢於質疑,敢於探索的治學態度.相對於今人對於學習中醫學的態度,或者一些所謂"名家",學術上的沽名釣譽者,深感悲憂.不知道照這樣下去,中華醫學在當今的混亂環境下還能走多久..............
在此,希望各位同道以及中醫愛好者們積極努力,學好中醫理論,可以更好的在應用臨床上,發揮出中醫學應有的療效,以修身利人!
注意:如果直接用"記事本打開txt文檔會出現排版錯誤或者亂碼.請用寫字板,WORD,WPS或者其他txt閱讀軟體打開.在手機和PSP中一切正常.
特別是584-《醫學衷中參西錄》清---張錫純著。集《黃帝內經》和《傷寒論》之精華。此書辯症精準,用葯簡單,而又大膽,突破了傳統中醫書籍的只有葯方,而沒有實例病案,方便讀者可對症而用葯。
現代中醫師有高達70%受此書深遠影響。
張錫純中國醫學家。中西匯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壽甫。河北鹽山人,是近現代中國中醫學界的醫學泰斗。
目錄:
000-神農本草經.txt
001-吳普本草.txt
002-本草經集注.txt
003-新修本草.txt
004-食療本草.txt
005-海葯本草.txt
006-本草圖經.txt
007-本草衍義.txt
008-湯液本草.txt
009-飲膳正要.txt
010-滇南本草.txt
011-本草品匯精要.txt
012-本草蒙筌.txt
013-本草綱目.txt
014-本草乘雅半偈.txt
015-本草征要.txt
016-本草易讀.txt
017-本草新編.txt
018-本草備要.txt
019-本經逢原.txt
020-本草經解.txt
021-本草從新.txt
022-神農本草經百種錄.txt
023-本草綱目拾遺.txt
024-本草崇原.txt
025-本草求真.txt
026-神農本草經讀.txt
027-本草述鉤元.txt
028-食鑒本草.txt
029-本草思辨錄.txt
030-本草綱目別名錄.txt
031-本草便讀.txt
032-本草撮要.txt
033-本草問答.txt
034-神農本草經贊.txt
035-本草擇要綱目.txt
036-得配本草.txt
037-本草害利.txt
038-本草分經.txt
039-雷公炮炙論.txt
040-炮炙全書.txt
041-炮炙大法.txt
042-雷公炮製葯性解.txt
043-瀕湖炮炙法.txt
044-要葯分劑.txt
045-珍珠囊補遺葯性賦.txt
046-葯鑒.txt
047-葯征.txt
049-五十二病方.txt
050-名醫別錄.txt
051-千金翼方.txt
052-孫真人海上方.txt
053-外台秘要.txt
054-醫心方.txt
055-太平聖惠方.txt
056-蘇沈良方.txt
057-博濟方.txt
058-史載之方.txt
059-太平惠民和劑局方.txt
060-聖濟總錄.txt
061-雞峰普濟方.txt
062-洪氏集驗方.txt
063-楊氏家藏方.txt
064-千金寶要.txt
065-衛生易簡方.txt
066-全生指迷方.txt
067-仁齋直指方論(附補遺).txt
068-瑞竹堂經驗方.txt
069-世醫得效方.txt
070-奇效良方.txt
071-醫方集宜.txt
072-醫方考.txt
073-增廣和劑局方葯性總論.txt
074-普濟方.txt
075-肘後備急方.txt
076-普濟本事方.txt
077-嚴氏濟生方.txt
078-葯征續編.txt
079-仁術便覽.txt
081-祖劑.txt
082-古今名醫方論.txt
083-種福堂公選良方.txt
084-湯頭歌訣.txt
085-急救便方.txt
086-奇方類編.txt
087-醫方集解.txt
088-絳雪園古方選注.txt
089-醫方論.txt
090-串雅內外編.txt
091-成方切用.txt
092-時方妙用.txt
093-時方歌括.txt
094-長沙方歌括.txt
095-金匱方歌括.txt
096-醫方證治匯編歌訣.txt
097-驗方新編.txt
098-十劑表.txt
099-經驗丹方匯編.txt
101-葯性切用.txt
102-退思集類方歌注.txt
103-華佗神方.txt
104-集驗方.txt
105-大小諸證方論.txt
106-奇效簡便良方.txt
107-神仙濟世良方.txt
108-是齋百一選方.txt
109-小品方.txt
110-惠直堂經驗方.txt
111-絳囊撮要.txt
112-經驗奇方.txt
113-古方匯精.txt
114-外治壽世方.txt
115-文堂集驗方.txt
116-回生集.txt
117-本草簡要方.txt
118-增訂醫方歌訣.txt
119-濟世神驗良方.txt
121-醫方歌括.txt
122-醫方簡義.txt
123-女科切要.txt
124-傅青主女科歌括.txt
125-產寶.txt
126-女科百問.txt
127-錢氏秘傳產科方書名試驗錄.txt
128-婦人良方大全
129-沈氏女科輯要.txt
130-濟生集.txt
131-嬰童百問.txt
132-女科證治准繩.txt
133-小兒葯證直訣.txt
134-幼科切要.txt
135-嬰兒論.txt
136-活幼心書.txt
137-兒科要略.txt
138-兒科萃精.txt
139-痧疹輯要.txt
140-小兒推拿廣意.txt
141-幼科證治准繩.txt
142-女科旨要.txt
143-女科折衷纂要.txt
144-女科指要.txt
145-女科指掌.txt
146-女科要旨.txt
147-女科秘旨.txt
148-女科秘要.txt
149-女科經綸.txt
150-女科精要.txt
151-女科撮要.txt
152-小兒痘疹方論.txt
153-小兒衛生總微論方.txt
154-內府秘傳經驗女科.txt
155-幼幼集成.txt
156-幼幼新書.txt
157-幼科心法要訣.txt
158-幼科折衷.txt
159-幼科指南.txt
160-幼科推拿秘書.txt
161-幼科發揮.txt
162-幼科概論.txt
163-幼科類萃.txt
164-幼科鐵鏡.txt
165-竹泉生女科集要.txt
166-兒科醒.txt
167-保幼新編.txt
168-保嬰撮要.txt
169-活幼口議.txt
170-胎產心法.txt
171-胎產指南.txt
172-胎產秘書.txt
173-家傳女科經驗摘奇.txt
174-婦人規.txt
175-婦科心法要訣.txt
176-婦科秘方.txt
177-婦科秘書.txt
178-婦科問答.txt
179-專治麻痧初編.txt
180-張氏婦科.txt
181-產鑒.txt
182-陳氏幼科秘訣.txt
183-麻科活人全書.txt
184-麻疹備要方論.txt
185-麻疹闡注.txt
186-痘疹心法要訣.txt
187-評注產科心法.txt
188-慈幼便覽.txt
189-慈幼新書.txt
190-毓麟驗方.txt
191-經驗麻科.txt
192-達生編.txt
193-盤珠集胎產症治.txt
194-竹林女科證治.txt
195-原要論.txt
196-產後十八論.txt
197-腳氣治法總要.txt
198-濟陰綱目.txt
199-衛生家寶產科備要.txt
200-邯鄲遺稿.txt
201-鬻嬰提要說.txt
202-顱囟經.txt
203-嬰童類萃.txt
204-醫林改錯.txt
205-金匱翼.txt
206-養老奉親書.txt
207-醫門法律.txt
208-筆花醫鏡.txt
209-血證論.txt
210-外科精義.txt
211-立齋外科發揮.txt
212-外科樞要.txt
213-雜病心法要訣.txt
214-跌損妙方.txt
215-雜病廣要.txt
216-江氏傷科學.txt
217-傷科大成.txt
218-跌打秘方.txt
219-跌打損傷方.txt
220-外科集驗方.txt
222-跌打損傷回生集.txt
223-瘍醫大全.txt
224-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txt
225-瘍科心得集.txt
226-外科大成.txt
227-陰證略例.txt
228-發背對口治訣論.txt
229-集驗背疽方.txt
230-外科正宗.txt
231-中風論.txt
232-內外傷辨.txt
233-內科摘要.txt
234-少林真傳傷科秘方.txt
235-仙授理傷續斷秘方.txt
236-外科十三方考.txt
237-外科心法要訣.txt
238-外科方外奇方.txt
239-外科全生集.txt
240-外科啟玄.txt
241-外科理例.txt
242-外科傳薪集.txt
243-外科精要.txt
244-外科選要.txt
245-外科醫鏡.txt
246-正骨心法要旨.txt
247-正體類要.txt
248-何氏虛勞心傳.txt
249-周慎齋遺書.txt
250-奇經八脈考.txt
251-金瘡秘傳禁方.txt
252-金瘡跌打接骨葯性秘書.txt
253-青囊秘訣.txt
254-急救良方.txt
255-急救廣生集.txt
256-訂正太素脈秘訣.txt
257-症因脈治.txt
258-秘傳外科方.txt
259-秘傳劉伯溫家藏接骨金瘡禁方.txt
260-脈症治方.txt
261-脈確.txt
262-接骨手法.txt
263-救傷秘旨.txt
264-理虛元鑒.txt
265-虛損啟微.txt
266-診脈三十二辨.txt
267-傷科方書.txt
268-傷科匯纂.txt
269-傷科補要.txt
270-慎柔五書.txt
271-楊成博先生遺留穴道秘書.txt
272-痰火點雪.txt
273-萬氏秘傳外科心法.txt
274-解圍元藪.txt
275-劉涓子鬼遺方.txt
276-瘋門全書.txt
278-增訂十葯神書.txt
279-癘瘍機要.txt
280-醫學從眾錄.txt
281-瘍科綱要.txt
282-醫門補要.txt
284-仙傳外科集驗方.txt
285-外科十法.txt
286-脈訣乳海.txt
287-脈訣考證.txt
288-痰癘法門.txt
289-證治匯補.txt
290-外科證治全書.txt
291-眼科秘訣.txt
292-銀海精微.txt
293-審視瑤函.txt
294-目經大成.txt
295-針灸大全.txt
296-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txt
297-針灸易學.txt
298-針灸聚英.txt
299-針灸大成.txt
300-針灸逢源.txt
301-針灸甲乙經.txt
302-針經節要.txt
304-楊敬齋針灸全書.txt
305-宋本備急灸法.txt
306-刺灸心法要訣.txt
307-一草亭目科全書.txt
308-口齒類要.txt
309-子午流注針經.txt
310-子午流注說難.txt
311-尤氏喉科秘書.txt
312-尤氏喉症指南.txt
313-白喉全生集.txt
314-白喉條辨.txt
315-銀海指南.txt
316-普濟方·針灸.txt
317-灸法秘傳.txt
318-走馬急疳真方.txt
319-明目至寶.txt
320-金針秘傳.txt
322-重訂囊秘喉書.txt
323-重樓玉鑰.txt
324-重樓玉鑰續編.txt
325-原機啟微.txt
326-神灸經綸.txt
327-神應經.txt
328-秘傳眼科龍木論.txt
329-針灸神書.txt
330-針灸素難要旨.txt
331-針灸問對.txt
332-針灸集成.txt
333-針灸資生經.txt
334-針經指南.txt
335-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txt
336-推拿抉微.txt
337-理瀹駢文.txt
338-異授眼科.txt
339-眼科心法要訣.txt
340-眼科闡微.txt
341-喉舌備要秘旨.txt
342-喉科指掌.txt
343-喉科秘訣.txt
344-喉科集腋.txt
345-焦氏喉科枕秘.txt
346-黃帝明堂灸經.txt
347-經穴匯解.txt
348-經絡全書.txt
349-經絡考.txt
350-經絡匯編.txt
351-包氏喉證家寶.txt
352-炙膏肓腧穴法.txt
353-凌門傳授銅人指穴.txt
354-釐正按摩要術.txt
355-靈樞經脈翼.txt
356-廣嗣要語.txt
358-西方子明堂灸經.txt
359-友漁齋醫話.txt
360-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txt
361-吳鞠通醫案.txt
362-冷廬醫話.txt
363-柳洲醫話.txt
364-醫貫.txt
365-古今醫案按.txt
366-侶山堂類辯.txt
367-臨證指南醫案.txt
368-存存齋醫話稿.txt
369-丹溪治法心要.txt
370-醫經溯洄集.txt
371-葉天士醫案精華.txt
372-一得集.txt
373-丁甘仁醫案.txt
374-三家醫案合刻.txt
375-上池雜說.txt
376-也是山人醫案.txt
377-客塵醫話.txt
378-王氏醫案繹注.txt
379-市隱廬醫學雜著.txt
380-未刻本葉氏醫案.txt
381-先哲醫話.txt
382-回春錄.txt
383-何澹安醫案.txt
384-吳醫匯講.txt
385-奇症匯.txt
386-知醫必辨.txt
387-肯堂醫論.txt
388-花韻樓醫案.txt
389-證治心傳.txt
391-眉壽堂方案選存.txt
392-研經言.txt
393-重訂靈蘭要覽.txt
394-重慶堂隨筆.txt
395-凌臨靈方.txt
396-孫文垣醫案.txt
397-塘醫話.txt
398-馬培之醫案.txt
399-張聿青醫案.txt
400-張畹香醫案.txt
401-曹仁伯醫案論.txt
403-寓意草.txt
404-程杏軒醫案.txt
405-慎疾芻言.txt
406-葉選醫衡.txt
407-對山醫話.txt
408-質疑錄.txt
409-叢桂草堂醫案.txt
410-歸硯錄.txt
411-醫原.txt
412-醫暇卮言.txt
413-醫學課兒策.txt
414-醫學讀書記.txt
415-醫醫醫.txt
416-續名醫類案.txt
417-讀醫隨筆.txt
418-醫學源流論.txt
419-王旭高臨證醫案.txt
420-邵蘭蓀醫案.txt
421-八十一難經.txt
422-內經博議.txt
423-素問六氣玄珠密語.txt
424-醫經讀.txt
425-醫經原旨.txt
426-素問玄機原病式.txt
427-類經.txt
428-類經圖翼.txt
429-內經知要.txt
430-黃帝內經素問集注.txt
431-黃帝內經靈樞集注.txt
43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txt
433-六因條辨.txt
434-素問靈樞類纂約注.txt
435-黃帝素問直解.txt
436-素問經注節解.txt
437-黃帝內經素問.txt
438-黃帝內經素問校義.txt
439-黃帝內經太素.txt
440-中西匯通醫經精義.txt
441-內經評文.txt
442-內經葯瀹.txt
443-醫效秘傳.txt
444-讀素問鈔.txt
445-靈素節注類編.txt
446-古本難經闡注.txt
447-難經正義.txt
448-素問識.txt
449-靈樞識.txt
450-難經經釋.txt
451-黃帝內經素問遺篇.txt
452-素問要旨論.txt
453-黃帝素問宣明論方.txt
454-難經集注.txt
455-難經古義.txt
456-萬氏秘傳片玉心書.txt
457-傷寒論.txt
458-傷寒捷訣.txt
459-傷寒總病論.txt
460-類證活人書.txt
461-註解傷寒論.txt
462-傷寒九十論.txt
463-傷寒百證歌.txt
464-傷寒發微論.txt
465-傷寒明理論.txt
466-仲景傷寒補亡論.txt
467-傷寒尋源.txt
468-傷寒直格.txt
469-傷寒標本心法類萃.txt
470-傷寒六書.txt
471-傷寒論條辨.txt
472-張卿子傷寒論.txt
473-傷寒證治准繩.txt
474-傷寒論注.txt
475-重訂通俗傷寒論.txt
476-傷寒溯源集.txt
477-傷寒括要.txt
478-傷寒纘論.txt
479-傷寒貫珠集.txt
480-傷寒法祖.txt
481-傷寒大白.txt
482-傷寒懸解.txt
483-傷寒論類方.txt
484-傷寒論辯證廣注.txt
485-傷寒論輯義.txt
486-傷寒醫訣串解.txt
487-傷寒審證表.txt
488-傷寒補例.txt
489-敖氏傷寒金鏡錄.txt
490-傷寒舌鑒.txt
49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txt
492-傷寒論翼.txt
493-傷寒附翼.txt
494-傷寒指掌.txt
495-中寒論辯證廣注.txt
496-河間傷寒心要.txt
497-劉河間傷寒醫鑒.txt
498-金匱要略淺注.txt
499-金匱要略方論.txt
500-金匱要略心典.txt
501-金匱玉函經二注.txt
502-金匱玉函要略述義.txt
503-脈訣.txt
504-脈經.txt
505-診家樞要.txt
506-瀕湖脈學.txt
507-診家正眼.txt
508-三指禪.txt
510-形色外診簡摩.txt
511-金匱玉函要略輯義.txt
512-脈理求真.txt
513-脈訣刊誤.txt
514-脈訣匯辨.txt
515-高注金匱要略.txt
516-臨症驗舌法.txt
517-望診遵經.txt
518-診宗三昧.txt
519-醫燈續焰.txt
520-察病指南.txt
521-察舌辨症新法.txt
522-溫疫論.txt
523-千金食治.txt
524-溫熱暑疫全書.txt
525-疫疹一得.txt
526-溫病條辨.txt
527-溫熱逢源.txt
528-時病論.txt
529-溫病指南.txt
530-女丹合編選注.txt
531-運氣要訣.txt
532-備急千金要方.txt
533-食療方.txt
534-心醫集.txt
535-西池集.txt
536-性命要旨.txt
537-松峰說疫.txt
538-壽世傳真.txt
539-陸地仙經.txt
540-寧坤秘笈.txt
541-溫病正宗.txt
542-壽世保元.txt
543-溫熱經緯.txt
544-溫熱論.txt
545-達摩洗髓易筋經.txt
546-廣瘟疫論.txt
547-養生秘旨.txt
548-養生導引法.txt
549-重訂廣溫熱論.txt
550-養生導引秘籍.txt
55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txt
552-修昆侖證驗.txt
553-壽世青編.txt
554-養生類要.txt
555-飲食須知.txt
556-瘴瘧指南.txt
557-華氏中藏經.txt
558-三因極一病證方論.txt
559-扁鵲心書.txt
560-玉機微義.txt
561-明醫指掌.txt
562-明醫雜著.txt
563-此事難知.txt
564-金匱鉤玄.txt
565-衛生寶鑒.txt
566-校注醫醇剩義.txt
567-脈因證治.txt
568-雜病治例.txt
569-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txt
570-丹溪心法.txt
571-諸病源候論.txt
572-儒門事親.txt
573-古今醫鑒.txt
574-醫說.txt
575-醫宗金鑒.txt
576-醫經國小.txt
577-醫學入門.txt
578-醫學啟源.txt
579-醫學綱目.txt
580-醫壘元戎.txt
581-蘭室秘藏.txt
582-韓氏醫通.txt
583-醫學正傳.txt
584-醫學衷中參西錄.txt
585-衛濟寶書.txt
586-三消論.txt
587-石室秘錄.txt
588-丹溪手鏡.txt
589-古今名醫匯粹.txt
590-軒岐救正論.txt
591-痧脹玉衡.txt
592-醫學三字經.txt
593-辨證錄.txt
594-醫學指歸.txt
595-醫學實在易.txt
596-醫學摘粹.txt
597-馮氏錦囊秘錄.txt
598-簡明醫彀.txt
599-醫述.txt
600-辨症玉函.txt
601-醫學心悟.txt
602-類證治裁.txt
603-醫碥.txt
604-醫學真傳.txt
605-張氏醫通.txt
606-中國醫籍考.txt
607-脈象統類.txt
608-丹台玉案.txt
609-傷寒論綱目.txt
610-幼科釋謎.txt
611-婦科玉尺.txt
612-古今醫徹.txt
613-葯症忌宜.txt
614-脾胃論.txt
616-洗冤集錄.txt
617-古今醫統大全.txt
618-格致余論.txt
620-推求師意.txt
621-褚氏遺書.txt
622-諸病主病詩.txt
623-醫旨緒余.txt
624-醫宗己任編.txt
625-醫學妙諦.txt
626-醫學見能.txt
627-顧松園醫鏡.txt
628-醫醫小草.txt
630-醫學傳燈.txt
632-證治准繩·類方.txt
如有需要請及時留言,24小時內發送,謝謝
『肆』 醫衡勤學而無燭.而的意思
匡衡勤學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及,達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譯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匡衡,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深為感嘆,資助他學習。終於成為大學問家。 匡衡會解說《詩經》,當時的人為此編了順口溜說「誰也別說《詩》了,匡鼎他來啦,匡鼎他說起《詩》來,能讓人張大嘴笑起來啊!」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都對他既敬畏又欽佩,聽到的人沒有不發笑的。匡衡的鄉里也有一個解說《詩》的,匡衡去找他辯難,考證有疑問爭議之處。結果把這個人說得沒顧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匡衡追上去,說「請先生留下來聽我說,我們再從頭說起。」 這個人說「我理屈詞窮!」於是這個人跑了沒再回來。
『伍』 西醫內科學pdf格式的電子書
醫學專業專科《西醫內科學》復習題
參考答案
一、填空題
1、腸出血; 腸穿孔
2、稀; 膿血便; 膿細胞;紅細胞;巨噬細胞;志賀菌陽性
3、 Q波;ST段;略;略
4、黃疸前期;黃疸期;恢復期
5、應激狀態;嚴重軀體疾病;口服過量TH制劑
6、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皮下結節
7、正確補液;小劑量胰島素治療;合理補鉀;消除誘因防止並發症
8、發冷;發熱;出汗
9、高代謝癥候群、甲狀腺腫大、甲亢性突眼
10、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胃癌
二、判斷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三、1、A 2、B 3、A 4、D 5、D 6、D 7、C 8、D 9、B 10、B
11、C 12、D 13、D 14、D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B 22、A 23、D 24、B 25、B 26、B 27、C 28、A
29、B 30、A
四、名詞解釋
1、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是一組由多種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礙,以骨髓造血 細胞增生減低和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為特徵,臨床以貧血、出血和感染為主要表現。
2、哮喘持續狀態:哮喘持續狀態指的是常規治療無效的嚴重哮喘發作,持續時間一般在12h以上。
3、相對緩脈:相對緩脈,是指正在發熱(尤其是高熱)的患者,其脈搏的加快與體溫升高的程度不呈比例,患者體溫每增高1℃,每分鍾脈搏增加少於15—20次,系因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所致。
4、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又稱肺心病,是由肺組織、肺動脈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變引起肺組織結構和功能異常,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力增高,使右心擴張、肥大,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臟病。
5、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常常被稱為「冠心病」。
6、休克型肺炎:指伴有休克的一種重症肺炎,多由毒力極強的革蘭陽或陰性菌感染所致,病情嚴重,進展迅速。
7) 高血壓腦病:指當血壓突然升高超過腦血流自動調節的閾值(中心動脈壓大於140mmHg)時,腦血流出現高灌注,毛細血管壓力過高,滲透性增強,導致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的形成,引起的一系列暫時性腦循環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8) 結核中毒症狀:是指除外咳嗽、胸痛、胸悶等局部症狀外,尚有較為明顯的全身症狀,比如乏力、午後低熱、食慾不振、夜間盜汗等。女性患者商科能有內分泌系統的紊亂,比如月經不調、閉經等。
9、風濕性心瓣膜病:亦稱慢性風濕性心臟病,是指急性風濕性心 臟炎後所遺留下來的以心臟瓣膜病變為主的一種心臟病。
五、問答題
1) 試述強心甙的主要適應證及絕對禁忌症。
1、它對瓣膜病、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等所引起者通過改善心肌收縮性能、降低心臟前後負荷、增加心輸出量因而療效良好。
2、對繼發於嚴重貧血、甲亢及維生素 B1缺乏症的CHF則療效較差,因這些情況下,心肌能量生產已有障礙,而強心甙又不能改進能量的生產。對肺原性心臟病、嚴重心肌損傷或活動性心肌炎如風濕 活動期的CHF,強心甙療效也差,因為此時心肌缺氧,既有能量生產障礙,又易發生強心甙中毒,使葯量也受到限制,難以發揮療效。
3、對心肌外機械因素引起的 CHF,包括嚴重二尖瓣狹窄及縮窄性心包炎,強心甙療效更差甚至無效,因為此時左室舒張充盈受限,搏出量受限,難以緩解症狀。
2、試述傷寒極期的典型臨床表現。
病程自第二周開始為持續高熱,多為稽留熱型,經歷約10 ~14天。此期中毒症狀多明顯,可表現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舌質紅,苔黃膩,腹痛、腹脹、腹瀉,肝脾腫大,少數年長兒可呈現緩脈,極少數病兒胸腹部可見少量淡紅色丘疹,也稱玫瑰疹,2~3日即消失。
3) 試述支氣管哮喘與心源性哮喘的鑒別。
心源性哮喘:引起左心衰竭的原發病,如冠心病、風心病等,多見中年以上,吸氣性呼吸困難為主,坐起後可減輕,左心室增大,出現舒張期奔馬律,兩肺底有濕羅音,X線檢查肺淤血征,心影擴大。
支氣管哮喘:有哮喘反復發作過敏史,多見於青少年。呼氣性呼吸困難,改變體位無效,心臟正常、,兩肺可聞及彌漫性哮鳴音,X線檢查肺野清晰或肺氣腫征,心影大多正常。
3) 簡述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處理。
般應住院觀察,病人絕對卧床休息,至少四周。保持安靜,盡量不要多搬動,大小便也不可起床。應用中、西葯物止血,控制腦水腫。頭痛、煩燥、給予止痛、鎮靜葯物,如異丙嗪、可待因、地西泮等,嘔吐者,給予止吐葯物。如果出現劇烈的頭痛,頻繁的惡心嘔吐,脈率和呼吸變慢,甚至於昏迷,而上述保守法無效時,即應考慮手術治療。
3) 試述重型肝炎的治療。
患者應卧床休息,實施重症監護,密切觀察病情,防止醫院感染。每日應給予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營養支持治療,以減少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補液量約1500~2000ml/d,注意出入量的平衡,尿量多時可適當增加補液量。注意維持電解質及酸鹼平衡。供給足量的白蛋白,盡可能減少飲食中的蛋白質,以控制腸內氨的來源,維持正氮平衡、血容量和膠體滲透壓,預防腦水腫和腹水的發生。補充足量維生素B、C及K。輸注新鮮血漿、白蛋白或免疫球蛋白以加強支持治療。禁用對肝、腎有損害的葯物。
3) 簡述腦血栓與腦出血的鑒別。
腦栓塞的栓子是活動的,腦血栓的是靜止的。
腦栓塞是指因異常的固態、液態、氣態物體(被稱作栓子)沿血循環進入腦動脈系統,引起動脈管腔閉塞,導致該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的壞死,臨床上表現為偏癱、偏身麻木、講話不清等突然發生的局源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
腦血栓形成是在腦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基礎上,常在睡眠或安靜休息時由於血流緩慢、血壓偏低等因素的促使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著在動脈的內膜形成血栓,稱之為腦血栓。臨床上以偏癱為主要表現。
7、試述甲狀腺危象的臨床表現。
又稱甲亢危象,是甲狀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個綜合征,發生原因可能與循環中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增高有關。多發生於較重甲亢未予治療或治療不充分的患者。常見誘因有感染、手術、精神刺激等,臨床表現為高熱、大汗、心動過速、煩躁、焦慮不安、譫妄、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和昏迷等。
8) 試述消化性潰瘍並上消化道出血的處理。
1.一般處理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必要時吸氧,在休克狀態或胃脹滿、惡心情況下應禁食。對小量出血、無嘔吐的患者,可進流質或半流質易消化飲食。2.補充血容、抗休克對於大出血的患者首先應補充有效循環血容量,最佳的辦法是短期內快速輸血。要求在1~3h內將丟失量的1/4~1/3輸入。3.局部用葯止血這是最常用的應急處理方法。對出血嚴重者,可用去甲腎上腺素4~8mg加入100ml生理鹽水(或冰鹽水)中,口服或經胃管注入,此法可使胃血管暫時性收縮,從而達到止血目的,10~15min可重復一次。4.全身用葯止血胃內酸性環境可抑制凝血過程和血小板的功能,依賴酸性環境的胃蛋白酶及溶纖維素可對血凝塊產生溶解作用,故應用抑酸葯物使胃液pH值保持在4~5以上時,止血效果較好,pH值為7時最理想。5.內鏡下止血內鏡下止血方法很多,其中局部噴灑止血葯、局部注射治療及溫熱止血為目前最主要的方法,6.介入治療常用的方法是經選擇性動脈造影導管灌注葯物及栓塞治療最常用的葯物是血管升壓素,血管造影發現出血部位後,盡量把導管頭端插入出血所在部位之動脈分支,經造影導管灌注血管升壓素。如果導管不能被送入出血所在分支時,也可根據出血部位,把導管頭端置於腹腔動脈或腸系膜上動脈。7.手術治療
9、簡述肝硬化失代償期臨床表現。
肝硬化失代償期就是肝硬化晚期的症狀表現,一般指肝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超出肝功能的代償能力,臨床有明顯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損害,有門脈高壓,脾大,腹水、肝性腦病或上消化道出血,這個時期叫做肝硬化失代償期。
10) 簡述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治療原則
1、每日輸入量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2、無消化道出血時可進行導瀉療法3、腹膜或血液透析4、促進利尿
11、試述I型糖尿病與Ⅱ型糖尿病的鑒別。
(1)年齡:1型糖尿病大多數為40歲以下發病,20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絕大多數為1型糖尿病,僅極少數例外;2型糖尿病大多數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上的人患1型糖尿病很少。總之,年齡越小,越容易是1型糖尿病;年齡越大,越容易是2型糖尿病。 (2)起病時體重:發生糖尿病時明顯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肥胖越明顯,越易患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體重多屬正常或偏低。無論是1型或2型糖尿病,在發病之後體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1型糖尿病往往有明顯消瘦。(3)臨床症狀:1型糖尿病均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如多飲、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2型糖尿病常無典型的「三多」症狀。為數不少的2型糖尿病人由於臨床症狀不明顯,常常難以確定何時起病,有的只是在檢查血糖後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人由於臨床症狀比較突出,故常能確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時間。(4)急慢性並發症:1型與2型糖尿病均可發生各種急慢性並發症,但在並發症的類型上有些差別。就急性並發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較少發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齡較大者易發生非酮症高滲性昏迷。就慢性並發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並發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神經病變,發生心、腦、腎或肢體血管動脈硬化性病變則不多見,而2型糖尿病除可發生與1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和神經病變外,心、腦、腎血管動脈硬化性病變的發生率較高,合並高血壓也十分常見。因此2型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病及腦血管意外的機會遠遠超過1型糖尿病人,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不同點。(5)臨床治療: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島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穩定病情,口服降糖葯一般無效。2型糖尿病通過合理的飲食控制和適當的口服降糖葯治療,便可獲得一定的效果,當然當口服降糖葯治療失敗、胰島B細胞功能趨於衰竭或出現嚴重的急慢性並發症時,也是胰島素的適應症。(6)對於那些通過臨床表現很難判斷是那種類型糖尿病的患者,常常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這些檢查包括:空腹及餐後2小時胰島素或C肽檢查:可以了解患者體內胰島素是絕對缺乏還是相對缺乏。(7)各種免疫抗體的檢查:如GAD抗體、ICA抗體等,這些抗體檢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於免疫有關。
12)強心甙中毒的臨床表現如何?
(1)胃腸道反應:常見,也出現較早;表現為厭食、惡心、嘔吐及腹瀉;其中食慾減退往往是中毒的最早表現。上述表現與強心苷用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未能糾正或胃腸瘀血時的表現酷似,應注意鑒別。
(2)神經系統表現: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頭暈、疲乏、不適、失眠及譫妄等;以及視覺障礙如色視(黃視症或綠視症)和視力模糊。色視為重要的中毒先兆,可能與強心苷分布在視網膜中或與電解質紊亂有關。
反跳性高血壓時可給予酚妥拉明或酚苄明。為了拮抗普萘洛爾的β阻滯作用,所需異丙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量有時相當大;應在監測心率、血壓和心電圖的前提下逐漸加大劑量,直至中毒症狀好轉、消失。
(3)心臟毒性:為最危險的中毒症狀,可誘發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其中較常見且具特徵性的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二聯、三聯律,多源性室性早搏,房室交界性心律特別是交界性″心動過速,心房纖顫合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及所謂的雙向性心動過速等。意外超量中毒時主要發生傳導紊亂,以竇房傳導阻滯或房室傳導阻滯最常見。因此在用葯過程中,如發生心率異常增快或減慢,發生心律改變,無論是整齊轉為不齊或由不齊變為整齊,均需警惕強心苷中毒,應立即監測心電圖。
『陸』 《輕療愈15分鍾快速減壓、實現身心平衡》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輕療愈》([美]尼克•奧特納(Nick Ortner))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02lqUjEdHvM6Def3DlYiQ
書名:輕療愈
作者:[美]尼克•奧特納(Nick Ortner)
譯者:美 同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9-1
頁數:267
內容簡介:
這本書記載的是一個曾被
天價索購的神秘療法
一個對東方古老文明深有研究的心理醫生,僅僅在女病人的眼睛下方輕敲幾下,她的焦慮、不安和頭痛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件神奇的事情很快傳遍了歐美,人們紛紛造訪,甚至願意花天價索購這個神秘的療法……
創傷人員達40 萬的「9•11」事件使得這個療法首度公開,數以萬計的心靈受害者,在短短數日便獲得了治癒。它被用來療愈因盧安達種族屠殺、印尼海嘯、地區戰亂等各種災難導致的病痛、焦慮、抑鬱、強迫、恐懼、疑病等身心痛苦,累積超過上千萬人獲益。
現在尼克將毫無保留地披露這個新療愈時代的偉大秘密。從本書當中,你將學會如何把這個方法運用在人生諸如財富、健康、親密關系等各個層面。它必將惠及所有追求改變的人們。
通過運用這個神奇的療法,你終將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作者簡介:
尼克•奧特納(Nick Ortner)
享譽全球的「1分鍾」療愈導師
他是將西方前沿心理學與東方文化精髓融匯貫通的頂級療愈大師,也是美國最知名以及最親民的情緒釋放療法權威,還是超級暢銷紀錄片《輕療愈》的創作人和監制人。
目前尼克正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和傳播情緒釋放療法,如今由他創建主持的每年一度在線盛事情緒釋放療法世界峰會(The Tapping World Summit)已有100萬人參加。尼克曾經在這個神奇而有效方法的指引下,奇跡般地吸引來了自己的靈魂伴侶、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並獲得源源不斷的財富。他迅速從一個負債百萬的落魄企業主成為引領百萬人走上財富、健康與豐盛之途的療愈大師。
你夢想中的幸福之旅從此開啟!
『柒』 《生死平衡生死平衡》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死平衡生死平衡》(王晉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Npk1RM2uKO1gQbASs-aJwQ
書名:生死平衡生死平衡
豆瓣評分:7.7
作者:王晉康
出版社: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年:1997-8
頁數:175
內容簡介:
這部小說通過主人公中國民間醫生皇甫林在出遊異域期間,奇跡般撲滅當地大面積流行的早已絕跡的天花病毒疫情,勇敢地向現代西方醫學理論挑戰的故事,寫來波詭雲譎,引人入勝。雖然文中涉及到不少醫理問題,但它並非醫學論文;同理,小說中的人物、事件和社會環境,也全都是虛構的。
作者簡介:
作者:王晉康性別:男出生年月: 1948/11/24民族:漢族河南南陽石油機械廠工程師。自1993年發表第一篇科幻小說《亞當回歸》至今,已經發表和出版科幻小說數十篇(部),七次榮獲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是最受讀者歡迎的科幻作家之一。王晉康的人生有著文革一代人共同的曲折,因而其作品蘊涵著豐富的生活感悟,蒼涼而凝重。十餘年來,他一直以自己獨有的優勢,構築著中國科幻的根基。
『捌』 《生死平衡生死平衡》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生死平衡》(王晉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opPL_2abx2YvH6BpekTS2w
書名:生死平衡
作者:王晉康
豆瓣評分:6.3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4
頁數:259
內容簡介:
《王晉康長篇科幻小說集3:生死平衡》講述中國民間醫生皇甫林,在科里白旅遊期間,以祖傳的平衡醫學治癒了首相之子法赫米,又邂逅其妹艾米娜,並墜入愛河。與此同時,鄰國伊亞特的一場病毒戰爭正在秘密醞釀之中!隕冰降落之後,兩國突發災疫,國際救援組織束手無策。在波譎雲詭的戰爭環境下,皇甫林以平衡醫學戰勝了病毒,也憑智慧和勇敢贏得了愛情……《死亡大獎》:北陰市旅館里一個客人突然離奇地自燃而死,經查證是西柏縣人。當地刑警當即展開了調查,發現死者的賬戶里曾神秘地多了十萬元。隨後,人體自燃事件竟一起接一起地發生,死者都是西柏縣人!刑警吉中海發現死者生前都曾領到過十萬元的大獎。這筆"死亡大獎"目的何在?下一個中獎的人會是誰?西柏縣城陷入了恐慌之中。讓老吉更驚恐的是,危險指向了他自己的親人……
『玖』 PDfS在醫學上是什麼意思
你說的應該是剩餘鹼,是血氣分析里的一項,反應了內環境的酸鹼平衡狀態.這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醫學術語,如果不是相關專業,理解起來可能比較困難...
『拾』 求一些好的中醫書籍
推薦閱讀《中華新本草》!
長期以來,從《神農本草》到《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葯物學知識始終停留在經驗傳承的層面,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經驗總結和記錄,對於葯物性能產生形成的機理鮮有論述。所謂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這就必然會影響人們對葯性葯理的理解、把握和使用,影響了本草學進一步的發展。《中華新本草》從天體物理學,化學等不同學科對本草葯物,包括道地本草,性能產生形成的機理,進行了多角度的系統的解釋和闡述,提出了本草葯物及其性能特徵是環境產物的觀點,是陰陽並生相遇,是時空賦予的結果。——摘郭宏昌院長序
建國以來,我國重新梳理中醫與中葯的理論體系,中醫學和中葯學各自成為一級學科,下設不同的二級學科。人們對中醫葯的傳承方式也逐漸由古代自學、家傳和從師等方式轉變為以學校學習為主,以其他方式為輔。中醫學科和中葯學科的學者開始圍繞各自學科的關鍵科學問題展開研究。然而,這種劃分將中醫葯理論整體知識體系過度拆分,造成了「醫不知葯,葯不知醫」的局面,使得中葯的研究、教學、生產、管理等環節與臨床應用相脫節,而院校畢業的學生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局限性,中醫葯的傳承與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本書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為中醫葯傳承和學習獨辟蹊徑,為中醫葯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論,是一部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新本草。作者以獨特的角度闡釋了中醫和西醫的關系,道地葯材性能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微觀生態與性能間的關系等內容,彰顯了作者的中醫葯文化自信,通過客觀說理,闡釋中醫葯中所蘊含的科學內涵與哲學思維。同時,從天體力學、地理學、氣候學、生物學、植物學、生命科學、化學、物理、哲學等方面,對傳統本草學內容進行探索。將本草葯物的起源、變化和發展與人類文明史相結合,從本草物質觀、靈魂觀、生態觀及天人合一觀等角度闡釋本草生命論,對本草應用展開多方位的闡述。此外,作者藉助中醫葯「整體觀」,將本草葯物性能發展為寒熱、潤燥、味道、氣嗅、顏色、趨勢和法象七個部分,內容豐富,並基於傳統本草認識,結合自身的觀點,闡釋本草的葯性理論,對本草學性能產生的原因及性能特點進行闡釋;藉助「象思維」闡釋葯物的分類法象,並構建其分類標准,使得本草間所隱藏的共性特徵得以顯現。
道丁先生對中醫葯的熱愛與鑽研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書中對中醫葯的思辨及認識角度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相比於專業教學書籍,本書的立論依據及觀點不乏有局限和不足,但卻促進了本草學的研究爭鳴,我們不能對其求全責備,而應秉承接納、思辨和約取的態度,將本書作為現有教材的一個重要補充進行研讀,此書的出版也將會開拓和豐富中醫葯學術研究。————摘李學林教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