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天氣會商的結果由誰簽發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天氣會商的結果由中央氣象台來簽發,每天早八點中央氣象台會組織全國天氣視頻會商,點名某個要出現天氣過程的省份的預報員發言,然後中央台總結,接下來省內天氣會商、發言、總結。各個地區要按照本地的實況觀測資料作出預報,希望能幫到您!
B. 氣象局內都有什麼機構哪些機構比較主要不同的機構都是做什麼的
我網路了一下,發現你的這些機構是中國氣象局詞條下的,所以我的回答偏重中國氣象局,如有疑問可以追問。
中國氣象局當然是黨委最重要,領導都是其中黨組成員;
其次,由於是事業單位,所以業務方面的部門很重要,比如中央氣象台、二級機構防雷中心。(我不知道中國氣象局裡面的預測減災司是不是包含防雷中心和人影辦,地方上是這兩個);
其他的部門都是中國的事業單位里都有的,查查就知道了。
辦公室管通知局內各科室事務,對外管招待,我知道的就是這些。
附上氣象台和防雷中心的主要職能:
氣象台:充分發揮氣象衛星、雷達的監測作用,及時組織天氣會商分析,准確地預報出重要性、關鍵性、災害性的天氣過程,對影響本市的台風、暴雨、寒潮、連陰雨、高溫與乾旱天氣及時預報服務,為地方政府領導採取防災抗災決策措施提供有效的科學依據。
防雷中心:具有行政處罰主體資格,為法定授權組織,市氣象局向市政府法制局和市物價局領取行政執法證和收費許可證,建立行政執法隊伍,對全市的避雷裝置與易燃易爆單位進行防雷檢測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有的市開展了),對市裡重要的防雷工程進行監理。
C. 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關於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35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氣象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國辦發 〔2011〕33 號)和 《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關於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合作的框架協議》有關精神,進一步推進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圍繞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服務需求,採用多種方式,爭取多方支持,依託現有資源,共同推動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立綜合的地質災害氣象觀測站網,加快對易發區及周邊地區氣象觀測站的升級改造,加強對已建氣象設施的維護和保障,使氣象觀測設施處於良好運行狀態,以滿足地質災害易發區市 (地、州)、縣 (區、市)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應急聯動工作機制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加快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會商機制,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要建立應對惡劣天氣特別是突發強降雨等極端氣象條件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國土資源部門應根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加強應急值守,一旦發生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災害性天氣,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做好應對防範工作。氣象部門應加強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保障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組織開展加密觀測和針對性的預報服務會商,及時提供氣象服務信息,並提出相關防範意見和措施建議。要依託現有通信專線,進一步加強雙方信息數據共享,重點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災害數據的充分共享。要進一步加強應急聯動能力建設,完善雙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災害應急聯動方式渠道,豐富應急聯動技術手段。雙方要明確各自的責任部門、聯絡人員及聯系方式,做到責任到人。
三、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
要加強科研和聯合攻關,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聯合制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安裝、運行維護、檢測校準、通訊協議、信息交換共享、預報服務產品製作、信息發布等方面的規范和標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關標准和規范的編制工作,促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的規范化發展。聯合加強對各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要針對地質災害突發性強等特點,聯合研發 6 小時間隔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產品,逐步開展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預報業務。要積極推動基層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深入開展,推進福建省泉州市、雲南省玉溪市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深入開展精細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試驗研究,探索積累經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四、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斷加強易災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學校、農村等地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及氣象災害信息發布傳播設施建設,努力拓寬預報預警信息覆蓋范圍。要加強與廣電、電信、城建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建立協同高效的聯合響應機制,利用電視和電台、手機簡訊、城區顯著位置電子廣告牌等設施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保證預報預警信息渠道暢通、播發及時。
五、積極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地質災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各地特點和需求,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發展長效合作機制,建立多方參與、權責明晰的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系統建設、運營維護與服務提供模式。對於面向公眾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實況監測信息等服務,屬氣象部門公益服務范疇的,由各級氣象部門無償提供。對於相關部門和單位提出的個性化地質災害氣象服務需求,由氣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通過協議方式予以提供。
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D.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哪些考驗我國怎麼應對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經濟建設和名族團結問題。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特別指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我國取得了經濟發展較快,民族內部團結。思想比較進步。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HOHO~~~
E. 天氣預報員是怎麼工作的,他們是自己預測嗎我想問的是最早的天氣預報工作員
天氣預報員是百姓最熟悉的人之一,他們每天出現在電視新聞之後,播報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提醒人們出行、疾病預防、運動甚至晾曬衣服需要注意的事項。我國天氣預報類節目的收視人次已經由1986年的每天4億人次,增加到現在的每天8億人次,有三分之二的人每天可以記住他們的臉。他們到底是電視台主持人,還是氣象局工作人員?他們除了播報天氣還干什麼?
天氣預報員到底是誰
1981年,中央電視台出現了我國第一檔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並參照西方國家採用氣象人員播講的形式,由中央氣象台選定了兩位具有一定文藝天賦和播音水平的人員——韓建鋼和李援成為了我國電視熒屏上最早的「氣象先生」和「氣象小姐」。1993年的3月1日,中央氣象台「天氣預報」欄目正式設立主持人,宋英傑「首發亮相」。天氣預報員的真正「東家」並不是央視,而是中國氣象局。氣象局把節目錄好後,送到央視播出。最初的天氣預報節目,由氣象局下屬的中央氣象台僅有六七人的影視科製作完成。隨著媒體對氣象節目的需求越來越多,2002年8月,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成立,員工發展到數百人。
天氣預報員怎麼做
如今很多電視台的天氣預報都只有數字顯示,不再出現天氣預報員的身影,這個職業正在受到模式的挑戰,到底是要像老牌的天氣預報員們一樣規規矩矩播報,還是弄個年輕漂亮的小姐吸引眼球?在前一陣南方罕見的冰凍天氣過後,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說:「預報員只能根據大氣中低層的溫度,利用經驗加以判斷。面對這種很少發生的小概率事件,預報員缺乏經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前任天氣預報員比爾·基爾斯爵士認為,沒有統一的標准,只要能夠做到具有親和力,臨危不亂,准確分析從氣象局拿到的數據,都可以勝任。
所有來到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應聘天氣預報員的人,不必懂氣象,但必須普通話一級甲等。王藍是這個公司的職員,也是中央電視台的天氣預報員。「新聞聯播」之後的天氣預報,風格肯定必須是最「正」的,她必須身著套裝;央視二套「第一時間」里播出的天氣節目,她就可以穿得活潑、淑女一些,小襯衫、小西褲、戴個耳環都可以,甚至還能穿T恤。
除了央視,中央氣象局還和風凰衛視合作了「鳳凰氣象站」。這檔節目很娛樂,對主持人的要求也寬松很多——可以表現得很活潑;不要求普通話一級甲等,講話可以拖長音;著裝好看就行;在內容上,生活小常識、小民俗、傳說、典故都可以往裡面放。
兩分鍾「天氣預報」背後
氣象主持人的稱呼還有很多:氣象播報員、氣象先生或氣象小姐。很多人還把氣象播報員和天氣預報員畫上等號。事實上,前者是氣象局的「門臉兒」,後者被氣象局稱為沖鋒的「一線」。
在中央氣象台的會商室右邊,一位預報員同時面對八台電腦工作,他叫喬林,是中央氣象台的四位首席預報員之一。他的工作時間通常是早晨七點到下午六點,在南方雪災期間,凌晨四點三十分就得到崗。所有重大的氣象信息,如天氣警報,都要由首席預報員來簽發。首席預報員之下,還有災害預報領班、主班預報員,等等。在會商室里,每一位預報員要面對三台以上的電腦,不斷地搜集、觀測和分析氣象信息和數據。
在中國氣象局,播報員和預報員涇渭分明,各司其職。預報員預測好天氣情況後,把充斥著專業數據和符號的信息發布給氣象編導,由他們把枯燥乏味的數字化信息轉化成通俗易懂的電視語言後,再由電視編導加以補充潤色,最後到達播報員手中。編導看到的是科研數據和圖紙,但觀眾需要知道的是溫度下降了會不會影響菜價。兩分鍾的「天氣預報」背後,從預測中心拿到數據,編成通稿,到後期的圖像製作,每一個環節都要做到貼近生活,編導的工作貫穿始終。
專業理解能力固然重要,但如何把人文關懷融入天氣預報里,才是衡量一個天氣預報節目編導水平的真正尺度。
F. 中國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Ⅲ級應急響應,哪些地方應提早做准備
依據中央氣象台信息,幾乎全部端午假期期內,長江中上游地域有梅雨天氣蒞臨,而華南地域則有「龍舟水」攪亂,雨天的位置多,出得也大。並且,許多地區都是會隨著短時間強降雨、雷暴大風那樣的強降水,提議大夥兒降低出門。
此外,受東北冷渦危害,今日,華北、黃淮等地的天氣炎熱顯著變弱。但是,總體來說,4-11日,河南、關中地區等地的天氣炎熱還會繼續間歇性發生,黃淮中西部地區和蘇皖北邊降雨仍不斷過少,氣候旱災將再次保持或發展趨勢。
G. 天氣會商的結果由誰簽發
摘要 有個術語叫\「上級指導預報\」。每天早八點中央氣象台會組織全國天氣視頻會商,點名某個要出現天氣過程的省份的預報員發言,然後中央台總結,接下來省內天氣會商、發言、總結。各個地區要按照本地的實況觀測資料作出預報。比如溫度,最高溫要參照當地前一天14點的溫度和最低溫度,根據當地的冷暖平流、天空雲量等判斷溫度將要上升還是下降,溫差是要變小還是變大,還要報到上一級氣象台,再修正
H. 防颱風二級應急響應是什麼意思
防颱風二級應急響應指政府推出的針對台風災害而設立的應急方案,通過該方案使損失減到最小。應急響應機制強度由一級至四級依次減弱。
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為重大(Ⅱ級)事件:
1、市氣象台發布台風警報或緊急警報,並已經或預計對我市有嚴重影響;或市氣象台發布強熱帶風暴(台風、強台風、超強台風)警報,並預報將在廈門市以北的福建省境內或上海市境內登陸,或在東經123度以西范圍內緊擦我市沿海北上,並將對我市造成較大影響。
2、3個以上區縣(市)實測雨量達到100~150毫米(不含),或2日累計面雨量達到160~230毫米(不含),或3日累計面雨量達到200~300毫米(不含),並且市氣象台預報未來24小時仍有大雨或暴雨。
3、甬江幹流和一二級支流主要控制站和平原河網部分代表站超過保證水位,並預報水位將繼續上漲。
4、降雨顯著偏少,水庫、河網蓄水明顯不足,全市飲水困難人數超過30萬人或受旱作物面積達到40%以上(不含)。
台風暴潮災害預警
1、根據中央氣象台發布的台風(含熱帶風暴、熱帶低壓等)信息,省級及其以下有關氣象管理部門應密切監視,做好未來趨勢預報,並及時將台風中心位置、強度、移動方向和速度等信息報告同級人民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揮機構。
2、可能遭遇台風襲擊的地方,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加強值班,跟蹤台風動向,並將有關信息及時向社會發布。
3、水利部門應根據台風影響的范圍,及時通知有關水庫、主要湖泊和河道堤防管理單位,做好防範工作。各工程管理單位應組織人員分析水情和台風帶來的影響,加強工程檢查,必要時實施預泄預排措施。
4、預報將受台風影響的沿海地區,當地防汛抗旱指揮機構應及時通知相關部門和人員做好防颱風工作。
5、加強對城鎮危房、在建工地、倉庫、交通道路、電信電纜、電力電線、戶外廣告牌等公用設施的檢查和採取加固措施,組織船隻回港避風和沿海養殖人員撤離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應急響應機制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Ⅰ、Ⅱ、Ⅲ、Ⅳ,不同級別防颱應急響應,都代表啥?
I. 南方旱災情況
6月以來,長江中下游以南大部降水量一般有100~50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江南南部、華南北部偏少3~5成,浙江東南部、福建中北部、江西中部偏少5~8成。特別是7月以來,長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地區降水量不足50毫米,其中浙江南部、福建、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等地區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局部地區不足10毫米。
6月下旬開始,中國江南南部、華南北部持續出現日最高氣溫超過35度的高溫天氣,7月中旬高溫范圍擴展至江南北部及長江沿江地區,7月下旬後期高溫范圍進一步向北擴展到黃淮地區。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區及廣東、雲南的局部地區極端最高氣溫達41~43度,浙江麗水高達43.2度。由於持續高溫少雨,江南、華南等地旱情迅速發展。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出現了1971年以來最嚴重的伏旱,其中,浙江東部和南部的旱情已超過建國以來乾旱最嚴重的1967年。據浙江、福建、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廣東、廣西、重慶、貴州、雲南和陝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統計,截至8月12日,12省(自治區、直轄市)農作物受災面積775.6萬公頃,成災455.8萬公頃,絕收113.2萬公頃;受災人口9041.3萬人,成災6087萬人,因旱有1418.4萬人、688.9萬頭大牲畜飲水一度發生困難。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5省旱情尤為嚴重。
浙江:今年梅雨期只有7天,僅為常年的一半。大部分地區極端最高氣溫在39度以上,中部和南部地區出現大范圍40度的高溫天氣。5月24日以來,溫州甌江以南地區和台州市玉環、三門等地已連續63天基本無雨;6月25日以來,麗水、溫州甌江以北地區和台州市部分縣,連續31天基本無雨。由於持續高溫、蒸發量大,加上長潭、四明湖、青山等部分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限制蓄水等因素,致使全省水庫、河網蓄水偏少,出現了全省性嚴重乾旱。據統計,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48萬公頃,成災面積23萬公頃,絕收面積6.4萬公頃;有1020萬人受災,成災人口528萬人,因旱有159萬人、65萬頭大牲畜飲水一度發生困難。
福建:梅雨季節,福建全省平均降水偏少20%,6月29日以來,出現持續高溫天氣,大部分地區極端氣溫達38度以上,局部超過40度。由於氣溫高、降雨少、水庫蓄水量銳減,寧德、三明、福州、南平、龍岩、泉州、莆田等市出現旱情。初步統計,全省受災面積106萬公頃,成災面積40.3萬公頃,絕收4.3萬公頃;飲水困難人口達187萬人。
江西:7月以來,全省平均降雨量僅32毫米,是1951年以來最小值。贛州、吉安、撫州等市自5月中旬以來基本無雨。截至8月3日,江西全省日最高氣溫超過40度的縣市達47個,創有氣象記錄以來之最。有的地方連續38度以上的高溫超過20天。撫州市的黎川縣、吉安市的泰和縣,日最高氣溫分別達到42.2度和41.5度。由於降雨少,持續高溫,土壤水分蒸發量大,全省江河水位持續下降,各類水利工程蓄水量銳減,贛江中上游、撫河部分河段出現了有記錄以來最低水位,全省所有縣(市、區)不同程度受旱,尤其是贛州、吉安、撫州的旱情最為嚴重,成片的農田乾裂,農物作減產、絕收。初步統計,全省受災人口1693萬人,成災人口1250萬人,因災傷病1.1萬人;近200萬人、110多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96.9萬公頃,成災79.4萬公頃,絕收面積28.9萬公頃。
湖南:6月下旬以來,湖南全省大范圍35度,局部40度以上高溫天氣持續了40天以上。郴州、永州、邵陽、長沙、婁底、益陽、株洲、湘潭、懷化、岳陽、衡陽等市降雨比歷年同期減少7成以上,導致山塘乾涸,中小水庫蓄水急劇減少,溪河斷流,農作物嚴重受損,人畜飲水十分困難,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據統計,全省13個市(州)、110個縣(市、區)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受災人口3064.9萬人,成災人口1920.7萬人;因旱飲水困難的人口達到369.3萬人,飲水困難的大牲畜194.2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196.3萬公頃,成災面積127.3萬公頃,絕收面積39.1萬公頃。
湖北:7月23日開始,高溫天氣從鄂東南向鄂西北蔓延,33~39度,部分地區40~42度高溫天氣在湖北省持續14天。致使土壤失墒快,早情迅速擴展。截止8月6日,全省受旱農田面積達115.2萬公頃,成災82.9萬公頃,絕收4.9萬公頃;受災人口1767萬人,成災1332萬人;旱災還造成91.4萬人、68.3萬頭大牲畜飲水發生困難。
同學們~現階段南方旱災情況嚴重~我們是不是該做些什麼了~為了我們的同胞~我們的國家~雖然我們做的也許很小~可能小的微不足道~但是我們做了~
希望學校的領導能相對的開展一些活動~來支持我們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