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初級會計考試全國都一樣嗎,考試內容和試題也是一樣的嗎一般有幾套題啊
初級會計職稱是全國統考,筆試地區試卷全國都是一樣的,機考地區也是一樣題庫,考試的時候隨機抽題的,考試內容為《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兩個科目
初級會計考試網路雲網盤資源免費分享
鏈接:https://pan..com/s/1ikg1XSExhP47m_AimC1Kvw
提取碼:md5e
初級會計資料包含:歷屆真題、真題解析、刷題題庫、東奧和中華等機構網課精品資源、會計實務、經濟法、沖刺資料等各類視頻和文檔學習資料,收集的資源包羅萬象。
⑵ 《翻轉式學習21世紀學習的革命》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翻轉式學習》([美]拉塞爾•L•阿克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KkNZ23iJ9fJOSgWHjAlsEw
書名:翻轉式學習
作者:[美]拉塞爾•L•阿克夫
譯者:楊彩霞
豆瓣評分:7.8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
頁數:304
內容簡介:
翻轉式學習,即讓孩子先學,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再將進行教授。這一學習方式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本書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創辦了瑟谷學校。在這本書中,兩位作者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全世界教育面臨的巨大問題:後工業化時代已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還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准化的產品。他們用深邃的洞察力展示出,當今 「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麼;構建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理想教育的藍圖。
作者所主張的教育理念被很多國內一流中小學校所接受,並在不斷推廣之中,而大規模網上學習課程的涌現,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過程。
作者簡介:
拉塞爾•L•阿克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榮譽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組織動力學中心傑出成員。擁有英國赫爾大學系統研究中心的客座席位,是墨西哥國家獨立大學、伯明翰大學、里斯本大學、(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的客座教授。著有23部書,在各類書刊上發表200多篇文章。他在研究、咨詢、教育方面所作的工作涉及美國350多家公司和75個政府機構。
丹尼爾•格林伯格,曾闡發關於兒童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獨特觀點,實踐了一種適合21世紀的獨創性教育理念。幫助成立並發展位於馬薩諸塞州弗雷明漢的瑟谷學校,撰寫了大量相關著述,探討這一獨特教育環境的哲學和實踐。為那些有教育實踐新理念,並使參與式民主的思想適應教育背景的人們擔任顧問,出謀劃策。
⑶ 求《計算機組成原理微課版試題及答案》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計算機組成原理微課版試題及答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d9KSTzjzltvxyLKudn_jLw
⑷ 誰有會計實操培訓課件
會計實操|視頻|課件|課表|工具包|會計實操學員手冊網路網盤免費資源在線學習
鏈接: https://pan..com/s/1mY2cafrAxQO6cwRaTbGyXw
會計實操 視頻 課件 課表 工具包 會計實操學員手冊.pdf 第9講 第8講(沒有資料) 第7講 第6講 第5講 第4講 第3講專用 第34講 第33講(沒有資料)
⑸ 如何更好地實踐翻轉課堂與慕課教學 pdf
電子書應該還沒有,另外推薦你如果找好書新書,可以關注品品品資源論壇這個網站,那邊好書比較多!
⑹ 《計算機組成原理微課版試題及答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計算機組成原理微課版試題及答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d9KSTzjzltvxyLKudn_jLw
⑺ 數學中怎樣利用ipad進行教學
一、IPAD用於數學課堂教學基本功能的實現
1.轉變觀念
國內老師傳統授課大多是「滿堂灌」,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而國外的課堂更強調自主性,有更多的互動和討論環節。IPAD正在挑戰人們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通過調用海量的資料資料庫及IPAD自身多樣的呈現共享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授之以漁」,教師充當領路人的
角色。
傳統的電腦輔助教學,習慣上需要控制學生端的設備,如:轉播教師機的屏幕、控制不能使用U盤、不準隨意上網等。而「堵不如疏」,使用IPAD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搜索資料、闡述個性觀點的機會,「翻轉課堂」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教師適當地進行管理和指導來輔助,效果將會更好。
2.解決來自社會的「質疑」
這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觀點認為使用IPAD可能會讓學生迷上游戲而影響學習。殊不知如果學生對講授內容提不起半分興趣,何談教學效果,而適當的益智類游戲還能促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關鍵在於管理工作也要跟上。另一個觀點對長時間使用IPAD對學生視力會造成影響。這關鍵就要適度了,不能因噎廢食,長時間看書本難道就不會對學生視力造成影響了嗎?同時,IPAD只是輔助教學用的工具,課堂上使用的頻率和時間畢竟有限,平時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將可能的影響降到最低。
3.環境准備
校園教室內的WIFI覆蓋是必須的,無線路由選擇的主要參數有:可網管便於升級和維護、最好能支持5.8G網路、同時並發數至少40以上等。配備蘋果共享利器AppleTV3一台,與IPAD接入同一個無線網路,用於鏡像IPAD桌面及分享圖片、視頻、音頻等,缺點是對桌面鏡像投影全屏的支持不夠。當然用一台Mac設備安裝上AirServer來架設的話那就毫無壓力了。鑒於目前國內各大城市中小學教室硬體配置的現狀,還需配備HDMI轉VGA轉換器
(帶音頻帶晶元)一個,用於投影輸出用。學生的IPAD設備安裝好相應的軟體,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配備蘋果公司原裝的充電小推車用於設備的充電和同步。
4.搭建基本教學平台
現在網路交流方式種類繁多,課前部分可有班級QQ群、教師微博、魔燈作業平台、第三方自主學習平台等,甚至可以在iTunes U上建立學校自己的課程內容,供學生課前預習交流。課中通過
Keynote課件、ibooks電子書、pdf電子教材等資源,利用AppleTV3的Airplay實現互動交流和分享,利用第三方程序實現課堂的流程安排,將課堂練習通過WebDAV方式上傳至伺服器。課後通過第三方網路學習平檯布置習題、學習網站上發布預習內容等。
5.資源的製作及分享
學生可以利用IPAD在課前可將有疑問的部分拍下來、精彩的理解可用視頻的方式錄制下來,用Keynote進行匯總呈現。老師課前也可利用Keynote來製作課件,甚至可以用蘋果公司免費提供的iBooks Author軟體來製作生成精美的電子教材,或用其他的第三方軟體來製作,如:appBook(謀易軟體)、Adobe Indesign等。
6.互動及評價
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主要通過Airplay鏡像投影,這樣可以迅
捷、明了地表達各自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形式也非常多樣,有拍照後用圖片說話的、有用直接用視頻闡述的或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整理歸納課堂內容知識結構的,不一而足。課堂練習可以通過第三方的平台來實現,可以是基於IOS的,如:eClicker Presenter、iSchool等;也可以是基於學習網站形式的,如家校新干線、101遠程教育學習網等,以達到課堂上實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目的。
二、來自數學本身的挑戰
1.數學符號與公式
眾所周知,數學符號的輸入雖然辦法很多,但仍是讓人頭疼的一件事。可以在IPAD上安裝第三方輸入法、或製作一個特殊符號大全來復制粘貼、或訪問類似wolframalpha這樣的網站、也可以先在PC或MAC電腦中製作好PPT或Keynote課件,然後導入
IPAD的Keynote後就行了。
而數學公式就不然了,導入IPAD中的Keynote後通常都無法正常顯示,最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將數學公式處理成圖片,然而這樣就影響了排版的美觀。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利用IOS中的Safari瀏覽器支持JAVA腳本的功能,可以自己搭建一個站點,用Knuth 教授開發的TeX,它提供了一套功能強大並且十分靈活的排版語言,有多達900多條指令,對付常用數學公式綽綽有餘,但前提條件是熟悉排版語言。我們也可以使用面向互聯網的數學標記語言MathML與開源的基於 Ajax 的數學公式顯示的解決方案MathJax相結合來高效地處理數學公式。比如,我們要輸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如果不熟悉相關語法的話,那麼可以先瀏覽Web Equation,在畫有網格的區域手寫公式後系統自動識別內容將其轉化為規范的LaTeX排版語言:\dfrac {-b\pm \sqrt {b^{2}-4ac}} {2a},或MathML代碼。當然方法太多了,就不贅述了。
2.動態的圖形關系
由於平台的關系,幾何畫板不能直接用於IPAD中使用,但可以將文件另存為html網頁格式,再通過Safari瀏覽器瀏覽,但此法對某些特殊類型的幾何畫板功能不支持。另一款優秀的軟體是由美國佛羅里達州亞特蘭大學的數學教授Markus Hohenwarter所設計的自由且跨平台的動態數學軟體Geogebra,用它導出生成的html網頁功能更強大。
3.對Flash文件的支持
目前,大量的數學游戲、課件等都是用Flash製作生成的,而
IOS平台對Flash文件又不支持。雖然國外有些軟體,如:Puffin瀏覽器和Skyfire瀏覽器都說自己能支持Flash文件的播放,但一要通過國外的伺服器進行轉換,二來只能顯示和播放簡單的Flash文件,對復雜交互的Flash文件並不支持。
除了寄希望於HTML5與IOS未來的版本支持外,現下較好的辦法是通過IPAD安裝Splashtop、Teamviewer等App透過網路來遠程式控制制自己的Win平台或MAC平台的PC來完美解決flash的支持問題。唯一待改進的地方就是遠程式控制制時交互按鈕較小,用觸摸屏來操作滑鼠確實有些難度。
通過實踐,現在能較好地將IPAD這個時尚的電子設備用於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IPAD本身提供瀏覽互聯網、收發電子郵件、觀看電子書、播放音頻或視頻等功能外,我們可以對課前、課中、課後進行全面的管理,對出現的問題也能及時得到解決。就像投影和PPT的出現改變了老師上課「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一樣,IPAD也將會或多或少地改變目前數學老師對上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⑻ 微教學課件製作選擇哪款比較好用
建議題主用Focusky來製作微課課件。Focusky是老師必備實用微課製作工具,它操作簡單,可以輕松做出精美微課課件。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使用模板來做,再對模板內容進行修改/替換,簡單方便;當然,如果你想做得個性化一些,就自己去做,官網有教程,可供參考學習。
⑼ mooc 對於傳統高等教育會有怎樣的影響對於促進教育改革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記得 MOOC 剛出來時,很多人都喊大學要關門了。彼時我還在大學任教,真的小害怕了一下。現在看來,這種害怕純粹多餘。MOOC 對大學有沖擊,而且很大,但決不至於關門。這種沖擊更多體現在讓大學變得更好,可以看做外來力量的「倒逼」。能逼出三個方向的轉變:評價機制、教學方法、學校職能。
一、課程評價機制的轉變
評價機制決定了利益導向;利益導向決定了工作如何展開。所以,評價機制變了,工作結果就會隨之改變。
舉個例子:
這是我曾工作過的教學團隊對同一門課在不同歷史階段寫的課程簡介。哪個會讓你感覺更親切、更想點進去看看?
左邊的簡介截屏自國家級精品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 王宇穎,右邊截屏自中國大學 MOOC——C語言程序設計精髓。明顯 MOOC 的簡介更合年輕人,也就是課程受眾的胃口。那精品課的簡介是寫給誰看的呢?
高教系統評價教學質量,一直使用「專家制」,自上而下。對教師而言,只有上面的專家、領導說好,課程才是好的,學生的評價是微不足道的參考。這必然導致課程建設會把注意力放到如何迎合少數專家的標准上,而忽略學生的感受。比如說,「國家級精品課程」(本科課程 - 課程中心)代表中國高校最高教學水平,參評時起決定作用的是課程負責人的名氣、人脈和申報材料的准備,至於本校學生是否認可「精品」,沒人關心。所以可以看到,最後選出的課程負責人都是大教授,甚至其中有人早已多年不講課了。這就是專家評價權重過高帶來的問題。(當然,精品課程中還是有很多真精品的,肯定不都是包裝出來的)
而MOOC是把課程的每一個細節都公開在網上,質量好壞由對課程有過深入了解的人來評價,其中大多數是學生。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MOOC 負責人的平均年齡和職稱要比精品課低很多。比如中國大學 MOOC 平台首批課程的 12 位負責人中,只有 5 名教授。如果你覺得這說明課程質量低了,你就被光環蒙蔽了。事實上課程受學生歡迎的程度,和職稱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有時是反比的。不信你看,還是中國大學 MOOC 的首批課程,學習人數排名前十的課程,只有三門是教授開的,而且 top 2 的主講連副教授都不是。雖然學習人數不能完全說明課程質量,但這種極端反差還是值得思考的。
當教師解(bu)放(li)手(zhuan)腳(jia),開始只面向學生授課,課程就會更受歡迎。但這里也有隱憂。受歡迎,未必代表水準高。做個類比:連綿十五屆的青歌賽培養出的受歡迎的歌手數量,並不比幾屆超女快男多。前者是專家評,後者是大眾評。專家更專業,但越專業往往越脫離大眾。課程也是如此。只面向專家,陽春白雪不落地,為學生創造的價值不高;只面向學生,如果走偏了,就變成討好學生、降低難度、避重就輕。學生學的時候能樂呵呵,但畢業後,實踐中,往往就會發現課程厚重不足帶來的問題了。所以,好的評價體系應該是專家和受眾共同參評。我個人非常贊同@鄒欣 老師的一個觀點:「評價老師應有三個點:課程後,畢業後,畢業 5 年後」。畢業 5 年後,學生也就是專家了,這時的評價非常靠譜!MOOC 完全有條件實現這樣的評價體系,只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是,這只能算是面向(min)學生(zhu)的啟蒙,因為它只針對 MOOC,校園內的課程還是老樣子。能否再進一步?那就要看 SPOC 了。
二、SPOC 重塑校園課程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就是在校園內面向本校學生,用 MOOC 的技術和手段,開設的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理念都可以在 SPOC 中實踐。
下面從技術和內容兩個角度談談 SPOC 對校園課程質量提升的影響。
技術方面,將在線測驗、作業、論壇等功能用於校內課程,是從 Blackboard、Moodle、sakai 等開始的,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國外應用廣泛,人手必備,對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國內雖然也有先行者(wo)驗證了其價值(參考:http://blog.sunner.cn/wp-content/uploads/2012/04/%E7%BD%91%E7%BB%9C%E6%94%B9%E5%8F%98%E6%95%99%E4%B8%8E%E5%AD%A6.pdf,強烈建議閱讀),但始終不溫不火,沒成為主流。不火的原因很多,這里不展開討論了。MOOC 的火爆使「在線」兩個字被重視起來,並隨著 MOOC 理念的傳播,使更多人認識到再不「在線」就落後,甚至有下崗危險了。所以 SPOC 平台成為了校園信息化建設的新重點,也就將在線技術引入了校園課程。這是技術的影響。
MOOC 的內容注入到 SPOC,對校園課程產生的影響會更深遠。其基本模式是校內教師開設 SPOC,挑選一門甚至多門 MOOC 的教學資源(視頻、資料、測驗、作業等),再補充一些自製或搜集的更符合本校本專業本人需求的個性化資源,組合成在線課程,由學生自行在線學習,然後課堂上進行討論、答疑、實驗等,最後線下期末考試,課程完成。這種模式能產生幾項提升:
1. 授課效果更好
選拔高校教師第一條件是學術水平,授課水平一般只是象徵性考查一下,幾乎沒聽說過有因「試講」不合格而不被錄用的。所以,如果老師的課不好聽,常常不是因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不擅長,或者心思不在這兒。水平高,講課好,還願意投精力在教學工作的老師是稀缺的。MOOC 捧出的恰恰就是這樣的老師。
各校最好的老師開 MOOC,經幾個輪次的經營改進和公眾的反饋、篩選,最後同一門課會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的精品 MOOC。如果校內課程使用這些 MOOC 的資源授課,效果通常是會好於本校教師的。但這也絕不會埋沒本校教師的才華。對 MOOC 做深加工,結合本校的培養目標,融入個性化、本地化的內容,可以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層樓。所以,單看授課這個環節,利用 MOOC 的 SPOC 能創造更好的效果。
2. 思辨和身教的補足
「填鴨式」一直是中國教育的標簽。所有人都知道這樣不好,但好多年過去了,也拿它沒辦法。大學里,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上課的時間全用在口若懸河了,幾乎沒有時間和學生做交流討論;下課後各奔東西,誰都想不起來誰。這些客觀條件都使「填鴨」成為近似必然。如果持續如此,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錢學森之問_網路」。
「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在教育界是被推(xian)崇(mu)的,近代比較流行的「建構主義教育學」的核心思想也類似,都強調學生不應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接收了知識之後能有所創造,比如提問、深入推理、寫論文、做設計等。有創造的經驗,才會有創新的體驗,才可能最終成為錢學森期盼的「傑出人才」。
SPOC 有望帶來轉機。課堂時間不再做知識傳授為主的講課,就可以在學生網上自學的基礎上,做探究式的教學,包括答疑解惑、深入討論、實操演示甚至手把手的指導等等,這才是有靈性的,才是個性化的,才是能培養出獨立思考、實踐動手能力的。
這就是典型的「翻轉課堂」模式。強烈建議讀一下《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時代的教育革命》這本書,裡面有更全面、細致,而且真實的闡述。
3. 教師水平提升
不要以為每個老師對所講課程的理解都是全面且深入的。老師精深的往往只是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些課程如何和自己的方向距離比較遠,那老師對課程的理解可能也就停留在學生階段期末考試結束時的水平。似乎很不負責?其實不然,老師都是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的,而且觸類旁通、閱歷豐富,所以能邊學邊講。但水平總有高低,人心總有惰性,在課程已「差不多」的時候,很多人就停止向前了。
使用別人的 MOOC 授課,那首先得把別人的課學懂,否則怎麼給學生指導?這是一重提升。懂到能講給別人,和懂到能和別人討論、答疑、輔導,是兩個境界。填鴨式的講,很容易;能應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提問,很難。課堂職能的轉變逼迫教師必須更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這是第二重提升。
目前在 SPOC 方面我還拿不出第一手的經驗做分享。9 月份中國大學 MOOC 平台就會有很多 SPOC 開出,各種模式的都有,屆時再來補充。北大、清華校內都已做過不少 SPOC 實踐,期待參與過的老師、同學的分享。
三、大學的變化
教育部近年最大的一個動作,就是部分本科院校將轉為應用技術型大學(據說有 600 所之多,約佔全國本科大學的 2/3)。所以,不妨將高校直接分成兩類,研究型和應用型,試著分析一下 MOOC 可能會帶來的變化。
1. 研究型大學不那麼糾結了
研究型大學的主要糾結是科研 vs. 教學。科研成果決定學校排名。在爭建一流的洶涌大潮中,排名是生命線,是評價指標,所以科研就被更重視。但大家都知道,教學不好,不可能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科研人才。所以學校的評價體系多大比例指向教學,教師用多大精力做教學,總是糾結。
想想你在大學上過的課。如果你非常喜歡,對老師崇拜得不得了,老師有因此升職稱漲工資嗎?如果某門課水得不得了,大家都是強忍著才能坐在教室里,老師有因此降薪降級甚至下崗嗎?更有甚者,新聞《清華因「不升職即走人」辭退教師 遭遇學生集體挽留》中的主人公方艷華老師,被學生贊為「清華外文系最稱職的老師之一」,因為每周要做四個工作日的作業批改,無暇顧及發論文,兩次職稱晉升失敗,被辭退了。這多讓人糾結!
MOOC 給喜歡教學的老師帶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那就是有機會在短期內通過精心開設的 MOOC 讓自己名利雙收,也為學校的名氣添磚加瓦。比如 @翁愷 老師的課開起來後,指定教材在各大網站很快售罄。所以這樣的老師就不用那麼糾結了,使勁搞教學搞 MOOC 吧。
還有很多不喜歡、不擅長教學的老師,也在糾結,覺得教學佔用了他們太多時間。那就擁抱 SPOC 吧!按前面的論述,教學質量是能提升的。對校內老師來說,不用再備課做 ppt 出作業題了,有些作業可以通過平台功能自動評分了,需要投入教學的時間減少了,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做科研了,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學校對教學效果的跟蹤和評估也容易多了,直接對 SPOC 平台做數據挖掘就好,能精確掌握每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情況。某些很「折騰」的低效監督手段不必再做。
2. 應用型大學用 SPOC 解決師資問題
我對應用型大學的了解相對比較有限,敘述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應用型大學不像研究型大學那麼糾結,基本不用考慮科研,做好教學就成。SPOC 帶來的教學革新,在這里仍然適用,而且可以有更多的花樣。
大學教師多數都是讀完書就留校,有工業界經驗的不多,所以實踐經驗上有一定的欠缺。而應用型大學強調的就是實踐,要實打實的就業能力。當前常見的解決策略是將培訓機構的老師請入學校,為學生開課。培訓機構的師資多數都有工業界背景,和工業界交流緊密,更了解市場需求,課程更接地氣。但這樣授課成本會提高,最終要由學生買單。而且培訓機構里好講師也是稀缺的,尤其二三線城市非常難請到好講師。
互聯網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從全國選名師;在線授課的成本比邀請講師入校專門講課低很多,學生負擔減輕。所以,通過 SPOC,應用型大學可以從研究型大學引入高水準的基礎課程,從優質培訓機構引入實踐課程,這種強強組合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很大想像空間。
這樣發展幾年,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同質化。各個學校之間課程主體的差別會變小,「主講老師」都是同一批人。我認為這是好現象,因為課程被提升到同一個水平線,並通過網路的傳播使學校的教學工作更透明、更方便橫向比較,家長和考生就能做出更理性地選擇。此時大學招生進入市場化競爭狀態,學校必須提供更差異化、更具性價比的服務,才能吸引考生。比拼的就是定製 SPOC ,和用人單位更好的對接等本事了。最終受益的肯定是學生。
四、總結
運轉多年的系統常常會進入這樣一種狀態:它很穩定,但是有問題,如果不解決,時間久了會成為很嚴重的問題。但系統內的人不願意觸碰這個問題,因為長期的危害會由後幾代人買單,他們的眼前利益不受侵害,甚至還能從此受益。而且,解決此問題的舉動有可能破壞系統的穩定,讓體系瞬間坍塌。所以,系統內的自我革新是缺少動力的,除非遇到外力的逼迫。傳媒、商業、娛樂都在互聯網的逼迫下發生了很多革新。教育的革新,現在也開始了!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