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奧迪Q5l路噪大怎麼辦
奧迪Q5L發動機靜音處理:發動機優異調教,抖動小,無噪音,用料扎實的隔音棉,密封條,噪音小,奧迪Q5L採用空氣動力學設計,減少風阻和噪音,奧迪Q5L開在路上車內噪音小。
奧迪Q5發動機噪音控制非常好,正常行駛過程中,在路況良好的環境時速不高於120公里的時候,車內基本聽不到什麼發動機的噪音。
通過後期的改裝,大多汽車噪音是可以有效降下來的:對於發動機的噪音,最好在引擎蓋下粘貼一種高級吸音泡沫聲學材料,既可吸收和消耗大量發動機的噪音,又能抑制引擎蓋的振動和阻隔來自發動機的熱量,保護車漆表面不受高溫損傷。據了解,通過專業的施工技術,在不破壞原車電路,不改變原車結構的前提下,隔音工程可使車內噪音下降4-8分貝,大大提升駕車的舒適度。
汽車噪音危害大,人們長時間接觸噪音,會耳鳴、多夢、心慌及煩躁,或直接引起聽力下降甚至失聰,其中由車輛噪音間接引發的交通事故,也並不鮮見。所以,一定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降低噪音帶來的危害。
奧迪q5座套安裝方法,奧迪q5座套安裝視頻奧迪q5座套安裝方法如下,安裝教程視頻在文末,點擊觀看詳細安裝視頻!
一:前靠背:
1、先拔掉頭枕(一般按住頭靠活動栓);
2、把靠背套(看清左右及正反面)套好;
3、將靠背套正面從與座的接合地方塞到靠背反面,與靠背套背面底部的粘帶固定稍用點力會比較緊密;
4、再將頭套套好後插入靠背;
5、將套好的靠背整理平整,前靠背安裝完成。
前排座套
二:前坐位:
1、先把座位套套在座椅上,並調整好位置(坐位前兩角拉開);
2、靠近靠背處有多餘的部分及魔術貼和繩子直接沿著縫隙塞到靠背後面,並且把兩邊繩子盡量往兩邊底部拉出;座位側面的繩子用力綁緊,再將魔術貼穿到座位底下前面(注意不要和按紐線絞在一起)座位前下面兩側有兩個工型扣,魔術貼打開來穿過開型扣用力拉緊反粘在白色底面(帶毛絨的一面)
3、再將套好的座套整理平整,前座位安裝完成(左右安裝相同)。
三:後靠背:
1、先拔掉頭枕;按下靠背的活動栓(有的車是往上拔的\有的車是在後備箱控制的因車的情況!)
2、把靠背套套好(有的車後靠背是一整塊的有的是分成兩塊的!)套時要分清上下部位!
(圖/文/攝: 問答叫獸) 小鵬汽車P7 Model Y AION V 理想ONE 蔚來EC6 Model X @2019
㈡ 奧迪q5尾箱進水怎麼辦
您好,檢查後備箱密封條,多數是密封不嚴導致【汽車有問題,問汽車大師。4S店專業技師,10分鍾解決。】
㈢ Q5L用了一年半隔音就不好了,怎麼回事
主要是膠條密封不太嚴實了。
使用中衰減,變硬,產生間隙大,等等,可以自己買一套,換上,很簡單。
㈣ 奧迪 Q5L 怎麼樣
內飾:內部設計很新穎,很有精緻感,上檔次,車里有12.3寸虛擬座艙,有很強的感科技強,裡面的全景天窗,視野很寬闊,心情很愉悅。
空間:新車的車身尺寸是4753*1893*1659,軸距2908,車子還是非常顯大的,當然內部空間同樣非常充足,非常寬敞,後排很舒服,腿腳能伸展,前後排都很寬敞,但是也有缺點後排座椅不能調節角度,後備箱面積550L,空間很大,能裝很多東西,出去玩,小孩子的玩具,東西都能裝進去。
減震效果:奧迪Q5L發動機靜音處理,發動機優異調教,抖動小,噪音小,用料扎實的隔音棉,密封條,噪音小,奧迪Q5L採用空氣動力學設計,減少風阻和噪音,開在路上車內噪音小。
油耗:油耗很小,市區開大概是10個油吧,不怎麼費油,還是可以接受的
動力方面:動力還是可以的, Q5L有兩款發動機,分2.0T低功率高功率之分,140KW和185KW ,動力充足,在城市開,動力足夠了,可能和自己的駕駛習慣有關,覺得動力是夠的。
燈光方面:奧迪的LED大燈,不僅美觀而且實用,長達300米的照射距離,保證行車的安全
空間:
新車的車身還是非常顯大的,當然內部空間同樣非常充足,非常寬敞,後排很舒服,腿腳能伸展,前後排都很寬敞,但是也有缺點後排座椅不能調節角度,後備箱面積550L,空間很大,能裝很多東西
減震效果:
奧迪Q5L發動機靜音處理,發動機優異調教,抖動小,噪音小,用料扎實的隔音棉,密封條,噪音小,奧迪Q5L採用空氣動力學設計,減少風阻和噪音,開在路上車內噪音小。
油耗:
油耗很小,市區開大概是10個油吧,不算太費油哦!!
動力方面:
動力還是可以的, Q5L有兩款發動機,分2.0T低功率高功率之分,140KW和185KW ,動力充足,在城市開,動力足夠了,可能和自己的駕駛習慣有關,覺得動力是夠的。
燈光方面:
奧迪的LED大燈,不僅美觀而且實用,長達300米的照射距離,保證行車的安全。
說了這么多 要不要跟我一起組織一場自駕游呢!等你哦!
㈤ 奧迪q5後備箱排水孔在哪
奧迪q5l車門排水孔在車門下方,拆開車門底部的密封膠條就可以看到,車窗玻璃縫隙進入車門裡面是水是從車門下緣和鉸鏈下部的下孔排出。後備箱排水孔在後備箱備胎下面,後備箱備胎位置是後備箱最底層。排水孔一般都是用橡膠塞堵住的,是為防止雨水從排水孔反灌入車內。
後備箱排水孔一般設計為一到兩個,把橡膠塞拔掉就可以排水了。如果是漏水的話要查找漏水的原因,從源頭解決問題。
一般情況下後備箱不會進水,滲入的雨水通常都是通過尾燈附近的排水通道排出。排水孔的作用就是將雨水排出車外的出口,其實汽車上設有很多隱藏的排水孔,一般分布在發動機艙、天窗、油箱蓋、門板下方,排水孔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影響的汽車使用。
最容易堵塞的是天窗和發動機艙的兩個排水孔,很多時候並不是不重視,而是很多車主根本就不知道它們在哪,也不知道它們的重要性。發動機艙排水孔位於空調進風口處,很容易滋生細菌,而且影響空調空氣質量。天窗上一般設有多個排水孔,每個小孔都連接了一根排水軟管,打開天窗就可以看到。
㈥ 奧迪q5後備箱有一個黑色網子不知道怎麼用
現款Q5L後備箱左右兩側均設有黑色網格,松緊帶網格形狀。設置這個東西的作用是方便車主固定放置一些零碎物品。因SUV車型後備箱與轎廂相同,後備箱內如果放置一些零碎或易碎的小物品,在行駛過程中可能因為轉向或途徑顛簸路面而導致響聲或破碎、散落。既不安全又不美觀,因而設計了兩側臨時儲物格。
㈦ 奧迪Q5L提車五月分享作業,簡單聊聊我的使用感受
來汽車之家應該十多年了吧,看得多,發得少.之前是在雪鐵龍C5論壇發過幾篇文章.這Q5L提了五個月了,一直沒有發個帖子.疫情期間抽空照了幾張相,乘機發上來,也算是做個提車記錄和首半年回顧了.免不了俗氣,先來些圖片,再來寫體驗.
非全時,不過我無所謂.
說起買這輛車,可是機緣巧合.家裡原來有一輛雪鐵龍C5,和一輛308.大概是19年9月的時候,聽說一曾經的熟人因為車禍撒手人寰.我雖然駕齡也有16年,駕駛里程也二十多萬公里.可想想世間禍福來的太快,那輛308明顯有點不符合安全的需求,便開始想著把308給換掉.換啥呢?家裡2小,原來就挺喜歡途安和高爾夫嘉旅這總車型,雖然對空間有些需求,但是我對SUV其實並無感冒,我深知SUV的利潤高,智商稅較多.比如途觀和高爾夫嘉旅,進去其實坐姿高度差不了多少,就憑一個大輪轂和大屁股就賺了太多利潤.腦袋裡面搜羅了一圈,高爾夫嘉旅只有4T,途安的8T也停產了,賓士原來的B級也看過,好像是雙離合,保有量太少,也排除.最理想的就是寶馬二系麵包了.三缸自然不是我的考慮,四缸加愛信8擋才是我的目標,網上一搜羅,價格也不貴,20多一點.實際上在我心中,這2系的四缸可比x1那3缸要性價比高多了.拿好注意,拿好注意,看好價格,便朝4s店出發了.4S店一到,直接一盆涼水,這車不好賣,停產了.[流淚].不糾結,寶馬4S店裡繼續搜羅.X1一看,後排巨大.但是UKL這三個字是啥我還是明白的,entryclass,三缸賣這個價格,我還是不會認賬的.前驅1系的4缸還可以,心中作為備選,圖個動力,無法滿足二寶.三系青黃不接,老款是好車,但是沒有動機,在我心中C5不必3系差太多,放在家中有些雷同.店裡的其他車到都是好車,無奈不適合我(銀子).此處補一句,後來發現忘了問問3系GT,雖然平台老,但是空間還挺合適.寶馬出來,對面四個圈映入眼簾,去看看唄,拉上老婆就去了.進門最先看到的是奧迪Q3,那個騷藍色,真不錯,我原來就了解Q3這個車的,心中知道短板就是空間,後排人的空間不行,後備箱受益於圓潤的造型,也基本上是廢了.不過這個新款我是一看就.看中了,後排空間可以,座椅還可以前後調節.短板沒有了,看看其他關鍵的.內飾可以,其實我對內飾沒啥追求的.作為理工男汽車行業技術人員自然要了解一下技術.底盤不用說,絕對是千年不變的PQ平台,當然,現在搞個新名字MQB也就那麼個事情.發動機14T也就是標到250,考慮車重應該是夠了,卻不充沛.變速箱是奧迪,自然不會是乾式.心中這個車已經基本選定.再看了看邊上的奧迪A3,也可以,就是感覺小了點,將來家用擴展性不夠,只能給老婆代步.和寶馬1的2T類似,可以滿足一點動力的小需求.和銷售了解了了解價格,Q3其實有點超出預期,畢竟是這個平台,14T如果要個非丐版落地要28了,如果要2T的,要過30.過30買個A級車拉出來的SUV,還是有點超出我的預期的.順便說一下我的購車觀念,我看車,首先是看級別.A就是A,B就是B,C就是C,.每個車我一看,底子上是ABCD我是清楚的.我常常和同事說,車不可跨級而戰.每一個級別,無論你堆什麼動力總成上去,後者是拉長,加高,底子是不變的.這個平台可以決定底盤的架構,車身的用料的級別,特別是NVH方面和行駛質感.說遠了,扯回來.在奧迪裡面還看了一下A4,A6.A4無太多感覺,A6是好,畢竟是C級車,且內飾是新設計,問了問價格.......買不起.
心中大體決定了Q3,開始回家做點功課.發動機:4T還是覺得小了,還是要2T的,低功率就夠了.喜歡雙噴射的發動機,進氣道噴射可以極大的緩解氣門側的積碳.變速箱:沒得選,不是說DSG多好,只是覺得改進了這么多年,不能還有問題吧.車身和內飾:無功無過吧,液晶屏也不能給我太多好感.內飾做工級別符合這個級別的要求.儲物空間都有植絨覆蓋.前排座椅後背有塑料包覆.車門上面鐵件的部位都有塑料包覆.內部.空間也湊合,後排座椅可移動,後備箱底板可以上下移動開始研究一下底盤,開始搜羅了一下圖片,一搜不得了,觸目驚心啊,用料完全和大眾一樣,都是鋁換鋼.底盤鉸接部分就是徹徹底底的高爾夫水平.開始對行駛質感有了懷疑.懷疑就要驗證,隔了幾天決定去4S店試駕.到了4S店,先問價,2T的優惠少,沒現車,辦下來要30多了.心中有點猶豫了,不過還是要求了試駕.試駕車也是2T的,正好體驗.試駕後徹底絕望,動力還行,不過底盤太普通,偏硬不說,關鍵是沒有質感,找了一點有小坑哇的地方,沖擊感很強.說的直接一點,和我那308一個水平,甚至還少了一些韌勁.心中猶豫,如果說20萬買個A3是這個水平,我還可以接受,但是既然到了30萬,還是這個水平,我就有點糾結了.試駕完了,心中基本放下Q3,開始轉頭看了看A4L和Q5L.比較平台高了一級,A4比較普通,媳婦無感.不懂車的人就很直接,要SUV.再看Q5,看了看丐版,落地報36多,起步丐版也還湊合,除了布座椅,別的我都還接受.價格太高,回家再議.?回家,後續去了本田看了一下冠道,車還可以,但是有些看不上,用料還是太省,看習慣了歐洲車,真的接受不了日系那種用料,凡是看不到的地方都在省材料.加上沒有國六的2T,也就直接略過了.問了奧德賽,沒有燃油車了,只有混動,加價無車,拜拜.回去重新回憶一下購車需求.初衷是寶馬奶爸車,過渡到了奧迪,排除了Q3.又想了一下家裡的2台車,308車齡不長,但是畢竟不是長期選擇,C5是我的愛,可是是11年購車的,基本到了生命的末期.未來家裡長期還是打算只保留一個汽車,想想還是買一個B級車,或者一個B級衍生出來的SUV,每年有一兩次長途出行的需求,適度的空間可以提升一些舒適性.B級suv還是B級轎車,很快就鎖定,老婆只想SUV.我反而有點在Q5L和A6中間考慮了.在幾個店鋪比價乞丐版,最終談了一個Q5L裸車提車的,原車20個點優惠,無裝潢之類,全部落地34.奧迪A6的最低配要37多,算了,好是好,無止境.提車很簡單,也不是第一次買車了,按部就班,裸車提車,連膜都沒有貼.
十月提車,很少開,到3月底也就五千公里吧,其中包括一趟來回2500的長途.說一下體會吧.來說這個車,自然要和我過去十年的座駕來比較.分為幾個部分吧,動力總成,底盤,配置裝備,車身技術包括NVH部分.動力:40車型的這個發動機應該是現在大眾集團的主力發動機了,EA8883b型,不是以動力輸出為王道的機子,主打節能.雙噴射被很良心的保留下來了.320N的扭矩推動這個重量的車還是不錯的,可能我年齡大了,也是長期駕駛那230N的C5,開上Q5就是覺得動力夠用.變速箱無功無過吧,要是必寶馬的8AT,賓士的9AT整體肯定是不如的.而且液力變矩器的天生優勢就比較適合中國這種走走停停.DSG的這種特性放在德國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每天開車基本沒堵車.買回來後,我特意嘗試過連續的走走停停,很明顯後面就開始闖動厲害,要避開擁堵開一段後,估計油溫下去了又會好一些.不過這樣說,和我以前開過的雙離合車還是有了很大的改進,可以明顯地感覺工程師要把這個車的和液力變矩器車類似的駕駛感受,給我老婆這種車盲來開,基本感覺不出來和液力變矩器的區別.這個動力總成的平順性還可以反正不怎麼吵鬧,在高速上120也就是穩穩的2000轉,噪音也大不到那裡去.對於30多的車,我覺得無功無過吧.油耗:低於我的預期,市區開開也就10個吧.高速可以做到8個以下.以我這個老C5車主來看,已經不錯了,畢竟車重1.8噸呢,怎麼說也有個4驅.底盤:說說地盤吧,說底盤,我必須和我的C5相比較.如果要我給一個總體的比較,我覺得Q5L是不如C5的.低區區間,平坦路面不用說,都可以.但是遇到井蓋,和小的不平,可以說C5是秒殺Q5L,C5的表現,我用一個字來形容,韌.可以將地面的顛簸化解掉.傳遞給身體的振動較小,而且給耳朵的反饋也是比較厚重的.Q5L給屁股的沖擊就會大一些.把胎壓放到2.2也沒有太大的改變,而且傳遞給耳朵的聲音沒有C5那麼厚重.這一點以為那個車盲老婆的評價為准:開了幾天直接問我說怎麼這個車那麼顛,還不如C5有檔次.其實檔次感主要就是靠屁股和耳朵來感受的.中速:以國道70-100為典型吧,兩車相比,C5還是略好一點.高速,以高速120為典型吧,基本差不多.C5對長波的吸收會更好一些,Q5也可以吸收,就是反饋會快一些.C5會有一些比較優雅的上下起伏,而Q5少了這份優雅和從容.超高速:這個超高速是以中國的標准而言的.輛車我都開到過140160這個區間,Q5還是好一些,主要是體現在穩定性,尤其是給駕駛員的心理信心,這時候有點超出C5的控制范圍了,而Q5L還是比較沉穩的.過彎:Q5L完勝,不是說極限高多少,主要是側傾小.這和調教有關,也和基礎配置有關,畢竟是MLB,前面也就是雙叉臂的變形,後面就是復雜的多連桿.這個也沒法減配,動作太大了.制動:老本行了,助力器和我有重度關聯,此處不多說了.肯定和奧迪用了很多年的天合不一樣.誰好誰壞,我自己知道.卡鉗嘛:前面是義大利的貨,差不了.開了幾千公里沒怎麼見黑粉,估計就是performanceNAO了,反正我不飆車,不疾走山路,NAO就NAO吧,圖個輪轂干凈,盤耐用4驅:可能是看得太穿,非硬派的車,4驅也就不要太在意了.真要搞,還是分時硬派吧.現在這個降級的4驅,好在省油,估計重量也少一些.以上就是綜合的感受,從底盤整體而言,我是有些小失望的,畢竟車價差距在那裡,我那C5裸車才19.5.換到Q5L至少屁股沒有討到便宜.另外一方面,對這種差異差距,我還是很能從技術上理解的.車是由一定國家特性的,每個國家的車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的用車需求.車企的功力也有所區別,雪鐵龍的特長就是底盤懸掛,C5這個車用一個前麥弗遜和極為復雜的後懸營造了一個極為舒適的底盤.尤其是後懸,這種傾斜放置的彈簧和避震沒有將上支點固定在車身上,而是支撐在了後元寶樑上,這種設計起到了一個類似於後整體副車架的效果,所有的輪子傳遞過來的沖擊都是被後副車架先吸收,然後再通過車架和車聲之間的橡膠傳遞給車身,這種用成本控制人員看來傻逼的做法只有psa能做的出來了.加上法國這個地方本來就是限速130,整個psa的和都沒有必要考慮超高速的穩定性.C5這個車也不必像C4C2這樣的小車強調在市區拐彎抹角的靈活性,這種需求下,調教出來的底盤也就湊巧迎合了中國的路況.反觀Q5.我也在德國生活了一年,對這個高速性能的需求是十分理解的,基本上高速上去就是150巡航,這種需求下,造出來的車輛就需要考慮150到200的穩定性.在不能應用空氣懸架這種可變技術的情況下,也只能讓舒適性妥協了.當然,到了中國為何不懂得改變和適配,這就是企業功力的區別了,也許是太懶吧,或者沒有授權FAWVW去干這些事.配置:不說了,我反正是丐版,基本上就是最基本的了,有個全景天窗,自動空調,自動大燈,電動座椅,藍牙電話,電動尾門.槽點一個,雨刮新車就響,雨天上高速難受.安全配置還可以,前方有情況可以自動剎車,老婆已經用到一次,我希望不要用到.後期打算去升級一些車道保持.布座椅很尷尬,現在在裸奔,打算臟了壞了去換打孔真皮.車身技術:用料還行,是個豪華品牌的用料,MLB平台發動機艙還保留了2分倉的概念,這個會幫助降噪.車身還是保留了不少鋁件,維修貴,對油耗有好處.發動機蓋還有行人保護,萬一出事了,行人受益,車主荷包遭殃.車身的隔音降噪還行,低速比我的C5好,30到130和C5差不多吧,過了130還是比C5強.看過大飆車,降噪的堆料還可以,沒有搞得很離譜.車身車門的密封性不錯,幾層橡膠密封還保持了這個基本應有的水平.幾個槽點.關門有點不好關,估計是橡膠的過盈量較多,預壓力比較大,這個可能就是為什麼130之後的噪音表現可以勝過我那台10年的C5.升玻璃的時候噪音太大,沒開幾天老婆就跟我吐槽這個點.不是說有雜音,就是聲音大.放在A級車上還算合理,放在B級豪華品牌是就有點次了.研究了一下,和玻璃接觸的密封條雖然是雙層,可是沒有植絨.去看我的C5居然是植絨的,怪不得C5升玻璃安靜.不是q5做的太差,而是c5用料太足吧.座椅,丐版,布藝的,我沒啥追求,還湊合.後排的確太直,坐久了難受.還是設計師太懶,軸距加長了,本可以做的更好.
寫了好多,總結一下吧.本想買個A級別奶爸車,結果買了個Q5L.30多買這個車吧,也就圖個性價比,產品力我覺得是在X3之下的.GLC就沒法比,感覺賓士主要是賣標的,反正有人買.如果給我多5個,我肯定考慮X3.既然少5個,Q5也是不錯的選擇.做了汽車行業好多年,看穿了一分錢一分貨,看過來太多減配的事情.走過了,也開過了幾個國家,,對車的需求也相對理性了.Q5L這個丐版還是很適合我的需求的.車子的底子可以,動力總成先進,基本的舒適性可以保證,配置家用也夠用.變速箱用的細心點,估計也可以扛過10年.接下來就是下一個用車循環了,希望平平安安,小毛病可以有,不要來些大的問題了.於20200328最後,版主給個精華唄[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