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精髓大全的部分內容
卜義長簡介
國家級中醫,特一級按摩師。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日本武藏野健康中心、東洋醫學研究所名譽院長、高級顧問,曾任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按摩師。卜老先生集推拿按摩百家之長,兼收並蓄,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運用各種按摩手法,點按有關經絡穴位,達到活血散淤、理氣通神、延年益壽之功效。收集有《經穴健康一點通頭部篇》-卜義長主講(8DVD-15集)
2.新源計劃百項中醫臨床實用技術:
收集37項中醫臨床實用技術視頻++操作方法:三部推拿法治療心脾兩虛型不寐技術、中醫烙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炎技術、仰卧拔伸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技術、冉氏「益氣通經」指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技術、天灸治療支氣管哮喘技術、頭皮針抽氣法提高腦血栓形成後偏癱患肢肌力技術、頭穴透刺治療腦出血急性期技術、嶺南挑筋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技術、張力平衡針法治療腦卒中痙攣癱瘓技術、彭氏眼針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技術、手法整復杉樹皮外固定結合皮牽引治療小兒股骨幹骨折技術、拇中指十穴推拿法治療嬰幼兒急性濕疹技術、提拉旋轉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技術、改進灼烙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炎技術、杉樹皮外固定治療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技術、楊氏鉤針治療肱骨外上髁炎(氣滯血瘀型)技術、烙鐵烙法治療宮頸糜爛診療技術、電針「二孔」治療三叉神經第三支疼痛技術、電針刺內麻點用於四肢手術後鎮痛效應技術、祛障冷凍治療老年性未成熟期白內障技術、神闕穴微波輻射法治療腎陽虛月經不調技術、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瘀滯型肩關節周圍炎技術、經穴體外反搏法治療小兒外部性腦積水技術、經絡三聯法治療尋常銀屑病技術、耳尖放血療法改善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腱鞘松解刀治療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技術、至陽穴埋元利針治療帶狀皰疹疼痛技術、董氏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技術、踝三針對椎間盤突出症根性痛鎮痛技術、透穴刺法治療中風後小腦性共濟失調技術、針刺清喘穴治療哮喘技術、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技術、鉗持端提迴旋手法復位經皮逆行穿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阿是穴鄰點透刺加纏針震顫法治療瘀血型偏頭痛急性發作技術、隔葯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技術、靳三針治療兒童精神發育遲滯(MR)技術、韓氏針法治療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難症技術、高氏揉捏法治療小兒傷食瀉技術。以及「十一五「百項中醫技術推廣技術叢書《農村實用針灸技術》.pdf電子書籍
精品PDF電子書籍系列
收集180多本中醫疼痛精品電子書籍,即如:《脊柱疾病的現代診斷與治療》.pdf、《美國肌痛學》(翻譯版)-郭傳友主譯.pdf、《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激痛點手冊》.pdf、《肌肉起止點療法-反阿是穴》張文兵.pdf、《風濕病的現代診斷與治療》.pdf、《骨科臨床康復學》.pdf、《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劉志傑.pdf、《沒有消除不了的疼痛》柯尚志.pdf、《脊柱外科學》趙定鱗主編(1996-11).pdf、《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劉志傑主編].pdf、Pain脊柱關節整復手法治療(王福根著)《中國整脊學》(韋以宗編著)、《臨床脊柱相關疾病》董福慧主編、《臨床骨科康復治療學》李慶濤、《關節炎診斷與治療》施桂英-09版.pdf《實用整脊醫術》楊福申編.pdf、《實用脊柱病學》潘之清主編.pdf、《特色脊診整脊》王遵來主編.pdf、《實用骨傷科手冊》彭力平主編.pdf《現代脊柱外科學(上下)》趙定麟2006年.pdf、《現代膝關節外科學(第2版)》毛賓堯-2009.pdf、《頸腰關節疼痛及注射療法(第3版)》史可任編.pdf、風濕病和門診骨科疾病手冊+第5版》(美)佩吉特等主編.pdf、《骨與關節疾病診斷學-全5冊》(美)雷斯尼克主編;王學謙譯.pdf、《骨科康復學》陸廷仁主編.pdf、《麥氏腰背痛(第4版)》(美)旺著.譚軍譯.pdf、《下腰痛臨床與康復》白躍宏著.pdf、《中醫獨特療法·針刺拔罐發泡療法》.pdf、《中醫臍療大全》.pdf、《中華臍療大成》.pdf、《中國平衡針灸》、《中國脊柱推拿手法全書》(李義凱).pdf、《傷科手法治療圖解(第二版)》狄任農.pdf、《偏癱康復治療技術圖解》.pdf、《刀中刀療法+骨傷疼痛的新療法》.pdf、《發泡療法》賴新生.pdf、《圓利針療法運動性損傷中西醫結合針灸療法》胡超偉編著.pdf、《實用臨床脊柱病學》(董紀翠)pdf、《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2002年.pdf、《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上下--最終版》(2009年).pdf、《家庭頸肩腰腿痛推拿》·張世明.pdf、《平衡針法臨床精要》.pdf、《康復技術全書》.pdf、《張釗漢疼痛原始點療法》2009版.pdf、《慢性疼痛顏氏治療法》.pdf、《摸骨知病骨療》.pdf、《放血療法》王本正著.pdf、《新編外科針灸治療學》.pdf、《無痛一身輕 戴維斯身體放鬆與疼痛自療法》.pdf、《浮針療法速治軟組織傷痛》符仲華主編.pdf、《獨特用葯治病絕招》(盧世秀).pdf、《王正龍疑難雜症》.pdf、《田學主中國脊療》.pdf、《經穴養生一點通-頭部篇》卜義長著.pdf、《肩周炎一針治療法》、《脊柱相關疾病》(張全明).pdf《脊椎手療法大全(圖解)》苟亞博,黃國松.pdf、《腹針療法》薄智雲著1999.pdf、《董氏五行刺絡針法》胡丙權.pdf、《董氏奇穴針灸學》(楊維傑).pdf、《董氏針灸臨床精要秘錄》胡丙權.pdf、《董氏針灸全集驗證》.pdf、《謝慶良美式整脊矯正術書》.pdf、《運動損傷康復治療學》王予彬.pdf、《運動解剖的膠布固定技術與理論》.pdf、《鄧鐵濤醫學文集》.pdf、《針炙新知識辭典》.pdf、《鎮痛注射技術》.pdf、《陳氏祖傳正骨手法》.pdf、《頸肩腰腿痛獨特秘方絕招》.pdf、《頸腰關節疼痛及注射療法》.pdf、《風濕類病良方1500首》龐國明主編.pdf、《骨與關節運動損傷》胡廣2007.pdf、《骨傷疼痛疾病的中西醫診療》張建福pdf、《骨關節損傷與疾病康復治療方案及圖解》.pdf、《骨科手法治療學》(王兵).pdf、《黃敬偉經筋療法》.pdf等等大量電子書籍。
② 拔罐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 (1)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鬆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 (2)根據不同部位,選用大小合適的罐。應用投火法拔罐時,火焰須旺,動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傾斜,避免火源掉下燙傷皮膚。應用閃火法時,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燒、傷皮膚。用貼棉法時,須防止燃著棉花脫下。用架火法時,扣罩要准確,不要把燃著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時,應甩去罐中的熱水,以免燙傷病人的皮膚。 (3)在應用針罐時,須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並避免將針撞壓入深處,贊成損傷。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應用刺血拔罐時,針刺皮膚出血的面積,要等於或略大於火罐口徑。出血量須適當,每次總量成人以不超過10ml為宜。 (5)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 (6)在應用走罐時,不能在骨突出處推拉,以免損傷皮膚,或火罐漏氣脫落。 (7)起罐時手法要輕緩,以一手抵住罐邊皮膚,按壓一下,使氣漏人,罐子即能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8)拔罐後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紫紺色(淤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塗以龍膽紫葯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1、 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 患者以俯卧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3、 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皮膚,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4、 拔罐順序應從上到下,罐的型號則應上小下大。 5、 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6、 針刺或刺血拔罐時,若用火力排氣,須持消毒部位灑精完全揮發後方可拔罐。否則易灼傷皮膚。 7、 留針拔罐時,要防止肌肉牽交牽拉而造成彎針或折針,發現後要及時起罐,拔出針具。 8、 拔罐期間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若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四肢發涼等症狀,甚至血壓下降、呼吸因難等情況,應及時取下罐具,將患者仰卧位平放,墊高壯舉部,輕者可給予少量溫開水,重者針刺入中、合谷。必要時,可用尼可剎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靜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9、 拔罐時間過長或吸力過大而出現水泡時,可塗龍膽紫,覆蓋紗布固不定期。如果水泡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後用利凡諾紗布外敷固定。 患者在過飢、過飽、過勞、過渴、高熱、高度水腫、高度神經質、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破損、皮膚彈性極差、嚴重皮膚病、腫瘤、血友病、活動性肺結核、月經期、孕期,均應禁用或慎用拔罐。
③ 拔火罐是怎麼拔法的
中醫| 診療護理 > 拔罐療法拔罐療法是以各種罐具為工具,利用燃燒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使罐內形成負壓狀態而吸附於體表一定部位、腧穴、經絡或患處等。通過熱能、負壓產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使被治療的部位溫度增高,壓力增大,加快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祛寒、除濕功效,達到通經活絡、調暢氣血的生化效應. 宙於拔罐療法是用罐具通過熱能或負壓能直接吸附於人體體表而產生治療作用,因此拔罐療法時間的控制和掌握對於治療和療效有著十分重...3. 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葯罐的治療方法。臨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運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藉助熱力,排除罐內空氣,以使罐內形成負壓,吸附在皮膚或穴位上,引起皮膚充血或瘀血的治療方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止痛消腫、拔毒排膿等功效。 1、物品准備治療盤、火罐數個、95%酒精棉球、血管鉗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須拔罐部位(選擇肌肉較為豐滿、平整處),薄薄</dt>
④ 拔罐療法有哪些
拔罐療法是一種藉助熱力和外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子在皮膚上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以達到通暢氣血,泄熱除毒的一種治療方法。有行氣消腫、活血祛寒的作用。拔罐應根據病情選擇經絡上的穴位或病區,如治療感冒頭痛、結膜炎,可拔太陽穴;治療支氣管炎可拔背部肺俞穴或肩胛間區。而治療腹痛、腹瀉、胃痛,可拔天樞、中脘、氣海、脾俞、胃俞或足三里。
拔罐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簡單,竹罐、陶罐、玻璃罐、杯子、葯瓶,只要其口光滑,邊緣平整即可以,操作方法只要用鑷子或手捏住燃燒著的一塊或一團酒精棉,點燃後迅速丟入罐內,將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火立即熄滅。
拔罐療法看來溫和,也有所禁忌:全身枯瘦,身體失去彈力者,不宜拔罐;血管多的部位及心尖搏動處不宜拔罐;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拔罐;水腫患者宜慎用;月經期或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作刺血拔罐。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拔罐療法:
慢性胃炎
[取穴]大椎、上脘、脾俞、身柱、胃、俞、中脘。
[做法]取大椎、上脘、脾俞及身柱、胃俞、中脘兩組穴位三個為一組,每穴施行閃罐15~20下,然後留罐15分鍾,隔日治療1次。本法適於各種慢性胃炎。
十二指腸炎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
[做法]以閃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鍾,隔日1次。7次為1療程。
胃、十二指腸潰瘍
[取穴]脾俞、中脘、氣海、足三里。
[配穴]胃中有振水聲者配陽陵泉;兼食滯腹脹、腹瀉者配天樞。
[做法]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0~15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胃下垂
[取穴]脾俞、中脘、氣海、足三里、陽陵泉、天樞。
[做法]患者側卧,採用單純拔罐法,留罐15分鍾,2~3日為1次,10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