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樓梯間處柱箍筋全長加密是啥意思啊
因為樓梯在層高一半的地方通常有半平台,所以相關部位的柱形成了短柱,剪跨比小於2,按照抗震規范要求箍筋應該全長加密。
另外由於新抗震規范要求樓梯作為斜撐考慮,所以樓梯間處的柱子受力復雜,一些設計師於是設計箍筋全長加密。
箍筋加密指箍筋間距比較小,根據抗震等級的不同,要求不大於150或者100。
具體見抗震規范GB50011-2010第6.3.7條。
Ⅱ bkl在建築結構上表示
邊框梁(BKL)是指在剪力牆中部或頂部布置的、比剪力牆的厚度還加寬的「連梁」或「暗梁」,此時不叫連梁、暗梁而改稱為邊框梁BKL。
BKL在框架邊梁與剪力牆的特殊構造上有明顯不同(其配筋很顯然可以是兩邊都無板的形式,如樓梯間、電梯井等),雖然邊框梁雖有個框字,卻與框架結構、框架樑柱無關。
(2)樓梯間樑柱全高加密擴展閱讀
連梁和邊框梁的區別:
1、兩者不相同之處在於,在抗震設計時,允許連梁的剛度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讓其退出工作,但是邊框梁的剛度只允許有限度的降低,且不允許其退出工作,所以規范規定次梁是不宜搭在連樑上的,但是次梁是可以搭在邊框樑上的。
2、一般說來連梁的跨高比較小(小於5),以傳遞剪力為主,所以規范對連梁在構造上作了一些與框架梁不同的規定,一是要求連梁的箍筋是全長加密而邊框梁可以分為加密區和非加密區。
3、是對連梁的腰筋作了明確的規定當連梁截面高度大於700mm時,其兩側面沿梁高范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應小於10mm,間距不應大於200mm;對跨高比不大於2.5的連梁,梁兩側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小於0.3%」。
參考資料
網路-邊框梁
Ⅲ 剪力牆豎向鋼筋搭接區箍筋如何加密及加密箍筋起步位置
在柱縱筋搭接長度范圍內的箍筋如設計間距≥100,箍筋按100間距加密;如設計間距≤100按設計間距施工。
對有抗震設防要求的結構構件,其受力鋼筋最小搭接長度對一、二級抗震等級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15取用,對三級抗震等級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05取用,對四級抗震等級的結構構件不作調整;在任何情況下受拉鋼筋的最小搭接長度不應小於300mm。
由於短肢剪力牆結構相對於普通剪力牆結構其抗側剛度相對較小,設計時宜布置適當數量的長牆,或利用電梯,樓梯間形成剛度較大的內筒,以避免設防烈度下結構產生大的變形,同時也形成兩道抗震設防。
(3)樓梯間樑柱全高加密擴展閱讀:
當帶肋鋼筋直徑Φ>25 mm時,其最小搭接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1取用;對環氧樹脂塗層的帶肋鋼筋,其最小搭接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25取用;在混凝土凝固過程中易受擾動時(如採用滑升模板和爬升模板等方式施工),其最小搭接應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1.1取用。
對末端採用機械錨固措施的帶肋鋼筋,其最小搭接可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0.7取用;當帶肋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於搭接鋼筋直徑的三倍且配有箍筋時,其最小搭接可按相應數值乘以系數0.8取用。
剪力牆結構體系,有很好的承載能力,而且有很好的整體性和空間作用,比框架結構有更好的抗側力能力,因此,可建造較高的建築物。
剪力牆結構的優點是側向剛度大,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側移小,其缺點是剪力牆的間距有一定限制,建築平面布置不靈活,不適合要求大空間的公共建築。另外結構自重也較大,靈活性差,一般適用住宅、公寓和旅館。剪力牆結構的樓蓋結構一般採用平板,可以不設梁,所以空間利用比較好,可節約層高。
Ⅳ 為什麼樓梯間四角的柱子箍筋要全高加密
由於樓梯間沒有樓板,其結構的整體剛度會變小;同時,由於樓梯的中間休息平台一般都在樓層的半高處,這里設平台梁的話,會減小柱子的計算高度,這樣柱子一般會變成短柱,其剪跨比小於1.5,破壞時以剪切破壞為主。因此,為了這些柱子的延性,使其不在水平作用下(如地震)發生脆性的剪切破壞,箍筋要全高加密。 如果你是學結構的,我的解釋你應該看得懂。如果你不是搞結構的,這裡面的專業術語你可能不理解。
Ⅳ 二次結構中的構造柱需要箍筋加密嗎
需要,一般是50公分加密區,加密10公分間距。
GB5003-2001《砌體結構設計規范》第8.2.8條3款對於組合磚牆構造柱要求箍筋加密間距100mm,范圍是柱頂柱腳各500mm。
GB50011-2010上的規定措辭是「應適當加密」。「二次結構中的構造柱」屬於填充、隔斷等非承載構件,不必硬靠組合磚牆構造規定,而可「應適當加密」。
(5)樓梯間樑柱全高加密擴展閱讀
構造柱是指為了增強建築物的整體性和穩定性, 多層磚混結構建築的牆體中還應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並與各層圈樑相連接,形成能夠抗彎抗剪的空間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種有效措施。
構造柱的設置部位在外牆四角、錯層部位橫牆與外縱牆交接處、較大洞口兩側,大房間內外牆交接處等。此外,房屋的層數不同、地震烈度不同,構造柱的設置要求也不一致。
構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為 240mm×180mm,豎向鋼筋多用4 12 φ ,箍筋間距不大於 250 mm, 隨烈度和層數的增加建築四角的構造柱可適當加大截面和鋼筋等級。
Ⅵ 箍筋A8@100/200(4)與A8@100(2)區別
箍筋A8@100/200(4)與A8@100(2)的區別表現在:箍筋間距不同、箍筋肢數不同、配置位置不同、要求截面寬度不同等幾個方面。
1、箍筋間距不同
A8@100/200(4)表示箍筋有兩種間距,一種是加密區,間距為100mm;另一種是非加密區,間距為200mm。A8@100(2)表示箍筋只有一種間距,即加密區,間距為100mm。
2、箍筋肢數不同
A8@100/200(4)括弧裡面的數字是4,表示箍筋的肢數為4肢箍;而A8@100(2)括弧裡面的數字為2,表示箍筋的肢數為2肢箍。
3、配置位置不同
A8@100/200(4)一般在梁的集中標注中表示,配置在常規受力的梁內;而A8@100(2)常配置在懸挑梁、樓梯間梁等需要加密箍筋的位置。
4、要求截面寬度不同
A8@100/200(4)4肢箍要求的截面寬度比A8@100(2)的截面寬度寬,以滿足配筋率和構造的要求。
Ⅶ 什麼是框架梁與牆順接時,按頂層連梁做法施工
一、結構設計說明
主要是設計依據,抗震等級,人防等級,地基情況及承載力,防潮抗滲做法,活荷載值,材料等級,施工中的注意事項,選用詳圖,通用詳圖或節點,以及在施工圖中未畫出而通過說明來表達的信息。如混凝土的含鹼量不得超過3kg/m3等等。
二、各層的結構布置圖,包括:
(1)預制板的布置(板的選用、板縫尺寸及配筋)。
(2)現澆板的配筋(板上、下鋼筋,板厚尺寸)。
(3)關於過梁布置及輕隔牆。
(4)雨蓬、陽台、挑檐布置和其剖面詳圖。
(5)樓梯布置。採用X型斜線表示樓梯間,並註明樓梯間另詳。盡量用板式樓梯,方便設計及施工,也較美觀。
(6)板頂標高。可在圖名下說明大多數的板厚及板頂標高,廚廁及其它特殊處在其房間上另外標明。
(7)梁布置及其編號,應按層編號,如L-1-XX,1指1層,XX為梁的編號。柱布置及編號。
(8)板上開洞(廚、廁、電氣及設備)洞口尺寸及其附加筋,附加筋不必一定錨入板支座,從洞邊錨入La即可。
(9)屋面上人孔、通氣孔位置及詳圖。
(10)在平面圖上不能表達清楚的細節要加剖面,可在建築牆體剖面做法的基礎上,對應畫結構詳圖。
三、基礎平面圖及詳圖:
(1)在柱下擴展基礎寬度較寬(大於4米)或地基不均勻及地基較軟時宜採用柱下條基。並應考慮節點處基礎底面積雙向重復使用的不利因素,適當加寬基礎。
(2)當基礎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時,可做一大厚板將其跨過。
(3)混凝土基礎下應做墊層。當有防水層時,應考慮防水層厚度。
(4)建築地段較好,基礎埋深大於3米時,應建議甲方做地下室。
(5)地下室外牆為混凝土時,相應的樓層處梁和基礎梁可取消。
(6)抗震縫、伸縮縫在地面以下可不設縫,連接處應加強。但沉降縫兩側牆體基礎一定要分開。
(7)新建建築物基礎不宜深於周圍已有基礎。
(8)獨立基礎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與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條基。
(9)採用獨立柱基時,獨立基礎受彎配筋不必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礎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過小。
(10)獨立基礎的拉梁宜通長配筋,其下應墊焦碴。拉梁頂標高宜較高,否則底層牆體過高。
(11)底層內隔牆一般不用做基礎,可將地面的混凝土墊層局部加厚。
(12)考慮到一般建築沉降為鍋底形、結構的整體彎曲和上部結構和基礎的協同作用,頂、底板鋼筋應拉通(多層的負筋可截斷1/2或1/3),且縱向基礎梁的底筋也應拉通。
(13)基礎平面圖上應加指北針。
(14)基礎底板混凝土不宜大於C30,一是沒用,二是容易出現裂縫。
(15)可用JCCAD軟體自動生成基礎布置和基礎詳圖。生成的基礎平面圖名為JCPM.T,生成的基礎詳圖名為JCXT?.T。
(16)基礎底面積不應因地震附加力而過分加大,否則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規情況下反而沉降差異較大,本末倒置。
請參照《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礎規程。
四、暖溝圖及基礎留洞圖:
(1)溝蓋板在遇到電線管時下降(500),室外暖溝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註明暖溝兩側牆體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溝較深時應驗算強度。
(3)洞口大於400時應加過梁,暖溝應加通氣孔。
(4)基礎埋深較淺時暖溝入口底及基礎留洞有可能比基礎還低,此時基礎應局部降低。
(5)濕陷性黃土地區或膨脹土地區暖溝做法不同於一般地區。應按濕陷性黃土地區或膨脹土地區的特殊要求設計。
(6)暖溝一般做成1200寬,1000的在維修時偏小。
五、樓梯詳圖:
(1)應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夠(樓梯平台的結構下緣至人行通道的垂直高度不應低於2.0m),以免碰頭,尤其是建築入口處。樓梯平台凈寬不得小於樓梯梯段凈寬,且不應小於1.2m。
(2)踏步高度不宜大於0.2m,以免易摔跤
(3)兩倍的踏步高度加踏步寬度約等於600。幼兒園樓梯踏步宜120高。
(4)樓梯折板、折梁陰角在下時縱筋應斷開,並錨入受壓區內La,折梁還應加附加箍筋
(5)樓梯的建築做法一般與樓面做法不同,注意樓梯板標高與樓面板的銜接。
(6)樓梯梯段板計算方法:當休息平台板厚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於4米時,應採用1/10的計算系數,並上下配筋相同;當休息平台板厚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約6米左右時,應採用1/8的計算系數,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並且不得過大。此兩種計算方法是偏於保守的。任何時候休息平台與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應拉通,並應與梯段板的配筋相應。梯段板板厚一般取1/25~1/30 跨度。
(7)注意當板式樓梯跨度大於5米時,撓度不容易滿足。應註明加大反拱或增大配筋。
(8)當休息平台板為懸挑板時,其內部的樓梯梯段板負筋應大於休息平台板的板上筋,長度也應大於平台板筋。
(9)樓層處的休息平台板的配筋應與樓層板統一考慮配筋,主要是板的負筋。
六、梁詳圖:
(1)樑上有次梁處(包括挑梁端部)應附加箍筋和吊筋,宜優先採用附加箍筋。樑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可在結構設計總說明處畫一節點,有次梁處兩側各加三根主梁箍筋,荷載較大處詳施工圖。
(2)當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時,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當梁底距外窗頂尺寸較小時,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頂。外部框架梁盡量做成外皮與柱外皮齊平。梁也可偏出柱邊一較小尺寸。梁與柱的偏心可大於1/4柱寬,並宜小於1/3柱寬。
(3)折梁陰角在下時縱筋應斷開,並錨入受壓區內La,還應加附加箍筋
(4)樑上有次梁時,應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則應考慮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構造抗扭縱筋和箍筋。(此條是從彈性計算角度出發)。當採用現澆板時,抗扭問題並不嚴重。
(5)原則上樑縱筋宜小直徑小間距,有利於抗裂,但應注意鋼筋間距要滿足要求,並與梁的斷面相應。箍筋按規定在梁端頭加密。布筋時應將縱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小斷面的連續梁或框架梁,上、下部縱筋均應採用同直徑的,盡量不在支座搭接。
(6)端部與框架梁相交或彈性支承在牆體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簡支考慮,但梁端箍筋應加密。
(7)考慮抗扭的梁,縱筋間距不應大於300和梁寬,即要求加腰筋,並且縱筋和腰筋錨入支座內La。箍筋要求同抗震設防時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載宜由箍筋承受,或適當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牆時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與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總荷載的比例很小,作成變截面不能有效減輕自重。變截面挑梁的箍筋,每個都不一樣,難以施工。變截面梁的撓度也大於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時,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載力不足。對於大挑梁,梁的下部宜配置受壓鋼筋以減小撓度。挑梁配筋應留有餘地。
(10)樑上開洞時,不但要計算洞口加筋,更應驗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縫寬度。梁從構造上能保證不發生沖切破壞和斜截面受彎破壞。
(11)梁凈高大於500時,宜加腰筋,間距200,否則易出現垂直裂縫。
(12)挑梁出挑長度小於梁高時,應按牛腿計算或按深梁構造配筋。
(13)盡量避免長高比小於4的短梁,採用時箍筋應全梁加密,樑上筋通長,梁縱筋不宜過大。
(14)扁梁寬度不必過大,只要鋼筋能正常擺下及受剪滿足即可。因為在撓度計算時,梁寬對剛度影響不大,加寬一倍,撓度減小20%左右。相對來講,增大鋼筋更經濟,鋼筋加大一倍,撓度減小60%左右,同時梁的上筋應大部分通長布置,以減小混凝土徐變對撓度的增大,如果上筋不小於下筋,撓度減小20%。
(15)框架梁高取1/10~1/15跨度,扁梁寬可取到柱寬的兩倍。扁梁的箍筋應延伸至另一方向的梁邊。
(16)當一寬框架梁托兩排間距較小的柱時,可加一剛性挑梁,兩個柱支承在剛性挑梁的端頭。
(17)梁寬大於350時,應採用四肢箍。
七、柱詳圖:
(1)地上為圓柱時,地下部分應改為方柱,方便施工。圓柱縱筋根數最少為8根,箍筋用螺旋箍,並註明端部應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應使用井字箍,並按規范加密。角柱、樓梯間柱應增大縱筋並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兒園不宜用方柱。
(2)原則上柱的縱筋宜大直徑大間距,但間距不宜大於200。
(3)柱內埋管,由於梁的縱筋錨入柱內,一般情況下僅在柱的四角才有條件埋設較粗的管。管截面面積占柱截面4%以下時,可不必驗算。柱內不得穿暖氣管。
(4)柱斷面不宜小於450X450,混凝土不宜小於C25,否則梁縱筋錨入柱內的水平段不容易滿足0.45La的要求,不滿足時應加橫筋。異型柱結構,梁縱筋一排根數不宜過多,柱端部縱筋不宜過密,否則節點混凝土澆築困難。當有部分矩形柱部分異型柱時,應注意異型柱的剛度要和矩形柱相接近,不要相差太大。
(5)柱應盡量採用高強度混凝土來滿足軸壓比的限制,減小斷面尺寸。
(6)盡量避免短柱,短柱箍筋應全高加密,短柱縱筋不宜過大。
(7)考慮到豎向地震作用,柱子的軸壓比及配筋宜留有餘地。
(8)獨立柱上或柱的中部(半層處)有挑梁時,挑梁長度應有限制。
八、重點注意或設計原則:
(1)抗震驗算時不同的樓蓋及布置(整體性)決定了採用剛性、剛柔、柔性理論計算。抗震驗算時應特別注意場地土類別。8度超過5層有條件時,盡量加剪力牆,可大大改善結構的抗震性能。框架結構應設計成雙向樑柱剛接體系,但也允許部分的框架梁搭在另一框架樑上。應加強垂直地震作用的設計,從震害分析,規范給出的垂直地震作用明顯不足。
(2)雨蓬不得從填充牆內出挑。大跨度雨蓬、陽台等處梁應考慮抗扭。考慮抗扭時,扭矩為梁中心線處板的負彎距乘以跨度的一半。
(3)框架梁、柱的混凝土等級宜相差一級。
(4)由於某些原因造成梁或過梁等截面較大時,應驗算構件的最小配筋率。
(5)出屋面的樓電梯間不得採用磚混結構。
(6)框架結構中的電梯井壁宜採用粘土磚砌築,但不能採用磚牆承重。應採用每層的梁承托每層的牆體重量。梯井四角加構造柱,層高較高時宜在門洞上方位置加圈樑。因樓電梯間位置較偏,梯井採用混凝土牆時剛度很大,其它地方不加剪力牆,對梯井和整體結構都十分不利。
(7)建築長度宜滿足伸縮縫要求,否則應採取措施。如:增大配筋率,通長配筋,改善保溫,鋪設架空層,加後澆帶等。
(8)柱子軸壓比宜滿足規范要求。
(9)當採用井字梁時,梁的自重大於板自重,梁自重不可忽略不計。周邊一般加大截面的邊梁。
(10)過街樓處的樑上筋應通長,按偏拉構件設計。
(11)電線管集中穿板處,板應驗算抗剪強度或開洞形成管井。電線管豎向穿梁處應驗算梁的抗剪強度。
(12)構件不得向電梯井內伸出, 否則應驗算是否能裝下。電梯井處柱可外移或做成L型柱。
(13)驗算水箱下、電梯機房及設備下結構強度。水箱不得與主體結構做在一起。
(14)當地下水位很高時,暖溝應做防水。一般可做U型混凝土暖溝,暖氣管通過防水套管進入室內暖溝。有地下室時,混凝土應抗滲,等級S6或S8,混凝土等級應大於等於C25,混凝土內應摻入膨脹劑。混凝土外牆應註明水平施工縫做法,一般加金屬止水片,較薄的混凝土牆做企口較難。
(15)採用扁梁時,應注意驗算變形。
(16)突出屋面的樓電梯間的柱為梁托柱時應向下延伸一層,不宜直接錨入頂層梁內,並且托樑上鐵應適當拉通。錯層部位應採取加強措施。女兒牆內加構造柱,頂部加壓頂。出入口處的女兒牆不管多高,均加構造柱,並應加密。錯層處可加一大截面梁,上下層板均錨入此梁。
(17)等基底附加壓力時基礎沉降並不同。
(18)應避免將大梁穿過較大房間,在住宅中嚴禁梁穿房間。
(19)當建築布局很不規則時,結構設計應根據建築布局做出合理的結構布置,並採取相應的構造措施。如建築方案為兩端較大體量的建築中間用很小的結構相連時(啞鈴狀),此時中間很小的結構的板應按偏拉和偏壓考慮。板厚應加厚,並雙層配筋。
(20)較大跨度的挑梁下柱子內跨梁傳來的荷載將大於梁荷載的一半。挑板道理相同。
(21)挑梁、板的上部筋,伸入頂層支座後水平段即可滿足錨固要求時,因鋼筋上部均為保護層,應適當增大錨固長度或增加一10d的垂直段。
九、常用輕隔牆(加氣塊或陶粒)自重(含雙面抹灰):
150牆:1.66,
200牆:1.98,
250牆:2.30,
300牆:2.62 KN/m2。
泰柏板:1.10 KN/m2。
十、關於降水問題:
當有地下水時,應在圖紙上註明採取降水措施,並採取措施防止周圍建築及構築物因降水不能正常使用(開裂及下沉),及何時才能停止降水(通過抗浮計算決定)。
十一、進行框架結構設計時,設計人員還應掌握如下設計規范:
建築結構荷載規范、抗震規范、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等。並應考慮當地地方性的建築法規。設計人員應熟悉當地的建築材料的構成、貨源情況、大致造價及當地的習慣做法,設計出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
十二、關於繪圖:
(1)一般鋼筋粗線寬度為.45, 距邊界線1,圓點直徑為.6。
(2)應注意牆身剖面、連梁剖面、牆出挑梁的水平筋位置。
(3)注意一、二級鋼是否加彎鉤,二級鋼的斷點一般不加45度直鉤,除非不能表達清楚。
(4)字高應為2.5,3.5,5,7,10,14, 高寬比:0.8。在圖面中,一般英文字高取2.5或3.5, 漢字取3.5或5,在說明處多用7。當多個數字一樣時,個數在前,如11X280=3080。
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略有刪改。
Ⅷ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中樓梯間設計有什麼要求
一、樓梯抗震設計原則: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第3.6.6條第1款:計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簡化計算與處理,應符合結構的實際工作狀況,計算中應考慮樓梯構件的影響。條文說明中進一步指出:針對具體結構的不同,「考慮」的結果,樓梯構件的可能影響很大或不大,然後區別對待。樓梯構件自身應計算抗震,但並不要求一律參加整體結構的計算。
這條規定是從汶川地震後,2008年修訂版增加的要求,新抗規進一步明確了根據樓梯對主體抗震性能的影響大小來決定是否參與整體計算,並增加了以下規定:
GB50011-2010第6.1.15條第2款:對於框架結構,樓梯間的布置不應導致結構平面特別不規則;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應進行樓梯構件的抗震承載力驗算;宜採取構造措施,減少樓梯構件對主體結構剛度的影響。條文說明中進一步指出:對於框架結構,樓梯構件與主體結構整澆時,梯板起到斜支撐的作用,對結構剛度、承載力、規則性的影響比較大,應參與抗震計算;當採取措施,如梯板滑動支承於平台板,樓梯構件對結構剛度等的影響較小,是否參與整體抗震計算差別不大。對於樓梯間設置剛度足夠大的抗震牆的結構,樓梯構件對結構剛度的影響較小,也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結合新抗規培訓教材和新出的國家標准圖集11G101-2,可以歸納出:
1、樓梯與主體結構整澆的框架結構(包括梯間四周未用剪力牆和連梁圍合的框-剪結構):
(1)樓梯布置應避免特別不規則,樓梯應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應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並與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包絡設計;
(3)樓梯構件應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
②梯板按斜支撐構件設計,板厚不宜小於140mm,不應小於120mm【參照GB50010-2010第9.4.1、9.4.5條】;
③梯板兩側設置縱向暗梁,暗梁縱筋一、二級不少於612,三、四級不少於412,箍筋不小於φ6@200【圖集11G101-2第8頁】;
④梯板雙層鋼筋網之間設置間距不小於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彎直鉤伸至對邊【圖集11G101-2第44頁】。
2、樓梯滑動支承於平台板的框架結構:
(1)樓梯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按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承載力計算;
(3)樓梯構件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
②梯板雙層鋼筋網之間設置間距不小於φ6@600的拉筋;分布筋末端彎直鉤伸至對邊【圖集11G101-2第40、42頁】;
③梯梁加強抗剪抗扭構造,箍筋不小於φ8@150,腰筋不小於N214;梯柱截面不小於牆厚×300,砼標號不低於C25,縱筋不小於414,箍筋不小於φ8@100;梯間框架柱(剪力牆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3、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以及梯間四周用剪力牆和連梁圍合的框-剪結構:
(1)樓梯可不參與整體抗震計算;
(2)樓梯構件按正常使用荷載基本組合進行承載力計算;
(3)樓梯構件採取如下抗震構造措施:
①縱向麵筋拉通且不小於最小配筋率【朱文建議不小於0.1%】,底、面縱筋均按充分考慮鋼筋抗拉強度的要求錨固【見第三條】;
②梯板厚h<150時分布筋末端可不彎鉤;h≥150時分布筋彎直鉤伸至對邊【GB
50010-2010第9.1.10條】,梯板雙層鋼筋網之間設置間距不小於φ6@600的拉筋;
③梯梁加強抗剪抗扭構造,箍筋不小於φ8@150,腰筋不小於N214;梯柱截面不小於牆厚×300,砼標號不低於C25,縱筋不小於414,箍筋不小於φ8@100;梯間框架柱(剪力牆端柱)配筋增大10~20%,箍筋加密。
二、樓梯構件抗震承載力驗算要求:
1.與樓梯構件相連的框架柱、框架梁,應計入樓梯構件附加的地震內力(尤其是軸力和剪力);
2.與樓梯構件不相連的框架柱、框架梁,可按不計入樓梯構件的情況設計;
3.梯板應計入地震軸力和面內彎矩的影響,按偏心受拉、偏心受壓構件計算,按雙層配筋設計;
4.連接梯板和框架的休息平台梁應計入地震軸力影響,按壓彎或拉彎構件設計;支承梯板的平台梁應按拉彎剪構件設計;
5.支承平台梁的梯柱應取平台梁的軸向力作為剪力進行設計。
Ⅸ 非框架梁梁端是牆柱時梁端是否需要箍筋加密
梁端箍筋加密是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基本抗震構造措施,僅僅適用於抗震框架結構,不適用於非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剪力牆結構基本抗震構造措施沒有箍筋加密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