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5Ai5dwbWYv0XjqEswXbU9w
書名: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筆記和課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㈡ 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pdf
㈢ 《人類傳播理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人類傳播理論》(斯蒂芬·李特約翰)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人類傳播理論
作者:斯蒂芬·李特約翰
譯者:史安斌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9-1
頁數:447
內容簡介:我不止一次地發現具備一定背景知識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本科和研究生——特別欣賞本書的明白曉暢。……第七版仍然堅持了高標準的讀者定位。本書不是寫級那些對傳播理論一無所知的入門者。雖然我可以把本書的寫作「降低」到這種最基礎的層次,但那些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更需要一本傳播學理論進行概觀式介紹的教科書。這本《人類傳播理論》旨在為這些學生提供一本高質量的教科書,幫助他們完成本科的專業學習,為他們開始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林林總總的傳播學著述中,這部《人類傳播理論》堪稱上乘之作。本書自1987年第一版問世,迄今為止已經出到第七版,對傳播學這門二戰後興起的新學科來說,一部學術著作能連續25年高居「排行榜」,其地位與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㈣ 《游戲人、Q方法與傳播學威廉·斯蒂芬森的傳播游戲理論研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游戲人、Q方法與傳播學》(宗益祥)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ycRfl9DqX0ynK1rjLsMdFA
書名:游戲人、Q方法與傳播學
作者:宗益祥
豆瓣評分:7.1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3
頁數:318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外傳播學界研究英裔美國物理學家、心理學家和傳播學家威廉·斯蒂芬森(William Stephenson,1902-1989)的傳播游戲理論的首部專著。全書充分建立在對大量一手英文文獻的文本解讀基礎上,首次從總體上揭示了傳播研究「密蘇里學派(Missouri School)」的靈魂人物斯蒂芬森的生活世界與思想流變。本書強調將傳播游戲理論置於更加廣闊的中西文化史的視界當中進行總體透視,據此將傳播游戲理論提煉與發揮為一種立足自由人性的傳播文化理論;從Q方法論的誕生背景、科學哲學、技術操作以及它與主流R方法之間的特性差異入手,本書初步展開了對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操作主觀性」研究方法的細致探究;本書尤其倡導要不斷激活「傳播學的想像力」,並在切實反思傳播思想史及其範式革命問題的基礎上,最終將傳播游戲理論指認為一種真正走向人性與科學互補整合的科學人本主義傳播範式。全書涌現著一種永葆開放的理論與方法氣質,切入了近年來傳播學界諸多理論熱點、疑點和難點,通篇邏輯清晰而文字曉暢,非常值得學界與業界諸君品評。
作者簡介:
宗益祥,男。
㈤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4mMUNJu_E9jD1fGToT1qog
㈥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傳播理論》(賽佛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mL5MVvPblVri0ExFRE7Lg
書名:傳播理論
作者:賽佛林
譯者:郭鎮之
豆瓣評分:8.1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1
頁數:386
內容簡介: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5版)是較早引進中國的介紹傳播理論的經典性譯著,由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沃納.J.賽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與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國內著名傳播學者郭鎮之主譯。
有幾家出版社推出過該書的不同版本。我社此次推出的是該書的最新版第五版,與之前的版本改動較大。這也是兩位傳播學大家共同推出的最後一版了,小詹姆士·W.坦卡德博士在與癌症搏鬥五年之後,已於2005年8月去世。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第5版)為國內各新聞傳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權威性教材。也可作為新聞從業者和相關人員的自學讀物。
作者簡介:
沃納•J.賽佛林(werner J.sevenin)博士是第一位到中國的富布萊特新聞學者。他於1984到1985年受邀來華工作。他在復旦大學和上海外國語大學任教,並到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當時的北京廣播學院(今中國傳媒大學)做講座。他共七次到九個亞洲國家旅行,其中到中國兩次。沃納•J.賽佛林在密蘇里新聞學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在麥迪遜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的職業媒介經驗包括在歐洲當攝影記者的七年,其後在美國的一家日報、一家國際通訊社和一個全國性畫報社工作。除了合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一書之外,他還在《新聞和大眾傳播季刊》、《廣播與電子媒介學刊》和《音頻視頻傳播評論》上發表過學術文章。
㈦ 《文化傳播學通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文化傳播學通論》(周鴻鐸)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zMUzpjK05InD6VbAMAdCQw
書名:文化傳播學通論
作者:周鴻鐸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8
頁數:289
內容簡介:
文化傳播學是應用傳播學核心學科之一,它從文化和文化傳播的基礎和背景出發,運用比較法,詳細分析了物質文化傳播、精神文化傳播的具體內容及其策略,同時分析了媒介在文化傳播中應起的作用以及如何發揮作用。本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運用案例分析的手段,闡述了文化傳播的技巧,介紹了可供借鑒的諸多經驗。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新聞與傳播學專業學生的教材,同時也是本學科研究人員和教師以及媒體經營者的重要參考書。
㈧ 《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宣傳》(劉海龍)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Obt5m-w-EkpuS4urq46_AA
書名:宣傳
作者:劉海龍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頁數:388
內容簡介:
本書是宣傳概念的歷史,也是宣傳觀念的歷史。為了回答什麼是宣傳、它為什麼會存在、大眾為什麼會容忍宣傳等問題,本書追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宣傳概念的產生、美國20世紀初宣傳與民主的爭論、俄國革命的宣傳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宣傳觀念、二十世紀後期的新宣傳等宣傳觀念發展的重要環節,並以此為背景,重點研究了中國宣傳觀念的產生、國民黨及共產黨宣傳觀念的建立、知識分子與宣傳、1949年之後中國宣傳觀念的變遷等問題。本書以理性中立的筆調,詳細描述了二十世紀以來各種宣傳觀念和話語的交鋒,展示了一幅國家與個人、控制與自由、思想與身體等觀念相互沖突的全景圖像。本書提出的問題值得每個深受宣傳影響的中國人思考。
作者簡介:
劉海龍,傳播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堡傳播學院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研究所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政治傳播和傳播思想史。著有《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現代媒體總論》(合著);譯著:《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至關重要的新聞:電視與美國民意》、《傳播理論導引:分析與應用》、《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
㈨ 《大眾傳播模式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眾傳播模式論》([英]丹尼斯·麥奎爾)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y_pPR_UueJLOMIYPK-waQ
書名:大眾傳播模式論
作者:[英]丹尼斯·麥奎爾
譯者:祝建華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0年1月
頁數:143
內容簡介:
《大眾傳播模式論》最適合用「經典」來評價了。這本薄薄的冊子很輕松地通過述評傳播學研究歷史上的一些「模式」就把一系列重要的傳播理論概括出來,並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圖景。除此以外,它還把「模式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凸現出來,使其深入人心。這本書可以給你很多東西,對每個模式的述評包括補充與批評意見,恰好能夠讓你脫離出原理論作者的窠臼,從外部來看看該模式。
作者簡介:
丹尼斯•麥奎爾(Denis McQuail),著名傳播學者,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傳播學終身教授,「歐洲傳媒研究小組」成員,《歐洲傳播學雜志》三位創始人之一。麥奎爾曾經就讀於牛津大學,獲得歷史學學位,後在利茲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芬蘭坦佩雷大學、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擔任教授或客座教授,在阿姆斯特丹大學任教長達二十多年。
丹尼斯·麥奎爾在傳播學領域有著漫長而輝煌的研究經歷。從1968年至今,麥奎爾出版了十幾本著作,廣泛涉及傳播研究的諸多領域。主要著作有:《邁向大眾傳播社會學》(Towards a 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71)、《傳播學》(Communication,1975)、《大眾傳播研究模式論》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s,1982)、《大眾傳播理論》(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1983)、《媒介行為》(Media Performance,1992)、《受眾分析》(Audience Analysis,1997)、《媒介政策》(Media Polic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