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技術考古有關書籍
上篇 考古探查、發掘與遺跡遺物的採集、保存
第一章 考古勘探
1 朱俊英:《考古勘探》,科學出版社,1996年。張宏斌:《遙感技未在現代考古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1988年10月7日。
2 朱來東:《遙感技術與農業考古》,《農業考古》1986年第2期。
3 劉建國:《遙感考古的原理與方法》,《考古》1994年第4期。
4 D.R. Wilson, 1982,Air Photo Interpretation for Archaeologists, PP.10. St. Martin 's Press, Inc. New York .
5 Michael B. Schiffer,1984, Advances in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7, PP.300-301, AcademicPress, Inc. Ltd, London.
6 格林·丹尼爾著、黃其熙譯:《考古學一百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298頁。
7 科林·倫福儒、保羅·巴恩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5頁。
8煤田航測遙感中心宋德聞等:《秦始皇陵園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文物》1990年第7期。宋德聞等:《昭陵古墓葬遺址遙感解譯和定位的研究》,《文物》1992年第7期;劉建國:《環境遙感在城址考古中的應用初探——漢長安城環境遙感考古的嘗試》,《考古》1996年第7期;劉建國:《安陽殷墟遙感考古研究》,《考古》1999年第7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實驗研究中心、漢唐考古研究室:《新疆庫爾勒至輪台間古代城址的遙感探查》,《考古》1997年第7期;丁邦鈞等:《遙感技術在壽春城遺址考古調查中的應用》,《科技考古論叢》,中國科學技術出大學出版社,1991年;曾朝銘、顧巍:《北京地區長城航空遙感調查》,《文物》1987年第7期。
9 宋寶泉、邵錫惠:《遙感考古學》,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10 福爾德·平格爾、宋寶泉:《航空攝影考古在中國應用之探討》,《「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11許志勇編譯:《航空攝影與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
12中國歷史博物館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東南部航空攝影考古報告》,科學出版社,2002年。
13鄧輝等:《利用彩紅外航空影像對統萬城的再研究》,《考古》2003年第1期。
14張寅生:《一種考古勘探新技術一一應用電阻率法勘探地下文物》,《文物》1987年第4期。
15《探查地下文物的新技術——物探考古》,《中國文鈞報》1988年1月8日。肖夢龍、施玉平:《遙感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天地》1989年1期。
16蔣宏耀、張立敏:《考古地球物理學》,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71頁。
17張維璽:《考古地磁學及其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1989年第10期。
18 武漢地質學院金屬物探教研室:《電法勘探教程》,地質出版社,1980年。
19 金國樵等:《物理考古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20 鍾世航:《用物探方法解決文物保護和考古中的某些難題》,《地球物理學報》1991年第34卷第5期。
21 高立兵等:《高密度電阻率法在商丘東周城址考古勘探中的應用》,《考古》2004年第7期。
22 閆永利等:《高密度電阻率法在考古勘探中的應用》,《物探與化探》,1998年第22卷第6期。
23 張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應用研究》,《考古》2002年第7期。
24 閻桂林:《考古磁學――磁學在考古中的應用》,《考古》1997年第1期。
25錢復業等:《地面電探CT技術及其在三峽考古中的應用試驗》,《考古》1997年第3期。
26 Alcock, L,Antiquaries Journal, 48, 6(1968).
27 高立兵:《探地雷達在考古勘探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1996年6月23日第3版。
28 高立兵:《地面透射雷達(GPR)及其在考古勘探中的應用》,《考古》2000年第8期。
29 姚萌等:《紹興印山大墓GPR無損探測方法研究》,《科技考古論叢》(第2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16-121頁。
30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調查――「 863 」計劃秦始皇陵物探考古進展情況的報告》,《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31 申斌、邊德芳:《應用物化探方法研究殷墟遺址》,《華夏考古》1988年第2期。
32 伍宗華等:《汞的勘查地球化學》,地質出版社,1994年。
33 李士、秦廣雍:《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1991年,第338-340頁。
34 Clark AJ. SeeingBeneath the Soil: Prospecting Methods in Archaeology. London : B.T. Batsford Ltd.,1990
35
36曹兵武:《GIS與考古學》,《考古與文物》1997年第4期。
37高立兵:《時空解釋新手段——歐美考古GIS研究的歷史、現狀和未來》,《考古》1997年第7期。
38中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人類學系:《河南穎河上游考古調查中運用GPS與GIS的初步報告》,《華夏考古》1998年第1期。
39徐紹銓等:《GPS測量原理及應用》,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188-189、204-205頁。
40陸守一等:《地理信息系統實用教程》,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年,第199頁。
41劉建國:《3S在考古領域的應用與研究》,《青年考古學家》總第12期,2000年。
42 於光遠主編:《信息新視角――悄然崛起的地球空間信息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3 楊林等:《GIS技術在遙感航空攝影考古工作中的應用》,《科技考古論叢》(第2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73-78頁。
第二章 水下考古
1 Bass, G.F. (1996).Archaeology under water. Thames and Hudson , London ; Wilkes, w. StJ.(1971).Nautical archaeology. David and Charles, Newton Abbot.
2 Bass, G.F. &Katzev, M.L. (1968). New tools for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rchaeology,21,165-173.
3 (英 )基思·馬克爾瑞著 戴開元等譯:《海洋考古學》,海洋出版社, 1992年,第 28頁。
4 小江慶雄著、王軍譯:《水下考古學入門》,文物出版社, 1996年 ,第 153頁。
5吳春明:《海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7年。
6 張寅生:《水下考古與水下考古探測技術》,《東南文化》 1996年第 4期。
7許志勇:《航空攝影與考古的基本方法》,《北方文物》 2001年 1期。
78宋寶泉、邵錫惠:《遙感考古學》,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第 170頁。
9 魯娜:《探索藍色文明——水下考古》,《地理知識》1999年 2期。
10 Bascom, W.(1972).A tool fordeep-water archaeology. ī . ? .N.A.,1,180-184.
第三章 考古發掘中文物的採集與保存
1 宋迪生等:《文物與化學》,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2張承志:《文物保藏學原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3王昌燧:《科技考古論叢》第二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0年。
4王昌燧:《科技考古論叢》第一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1年。
5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編:《紡織品鑒定保護概論》,文物出版社,2002年。
6郭宏:《文物保存環境概概論》,科學出版社,2001年。
7馬承源:《文物保護科學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
8中國文物研究所編:《文物科技研究》第一輯,科學出版社,2003年。
9郭莉珠等:《檔案保護技術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 馬清林等:《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科學出版社,2001年。
11 王蕙貞:《文物保護材料學》,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
12 賈文熙:《文物養護復制適用技術》,陝西旅遊出版社,1997年。
13 徐毓明:《藝術品和圖書檔案保養法》,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年。
14 周寶中:《文物保護科技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0年。
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冊》,文物出版社,1982年。
16 龔德才:《考古發掘現場保護的理念與實踐》,《中國文物報》2003年。
17 趙振茂:《青銅器的修復技術》,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8 周雙林:《談談考古發掘中文物的現場保護》,《文物世界》1999年第4期。
下篇 遺跡、遺物的分析研究
第一章 考古測年
1 Libby,W.F., et-al,「Age Determination by Radiocarbon contents: World Wide Assay of NatureRadiocaron」, Science, Vol.109, (1949) P.227
2 Ferguson, C. W. A 7104-years annual tree-ringchronology for bristlecone pine, Pinos Aristate, from the White Mountain , Califonia. Tree-ring Bulletin, (1968)29, pp.3-29.
3 G. W. Pearson. Precise Calendrical Dating ofKnown Growth-Period Sample Using a 「Curve Fitting」 Technique, Radiocarbon, Vol.28, No. 2A, pp292-299, 1986.
4 王樹芝.樹木年輪分析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中國文物報. 2001-5-16-7
5 光谷、拓實.樹輪紀年法.現代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2年
6 張雪蓮.夏商周斷代工程中 14 C測年是怎樣參與解決歷史時期年代問題的.中國文物報.2001-12-28
7 仇士華.中國碳十四年代學研究.科學出版社, 1990年
8 弗·溫多夫著.加速器質譜技術在田野考古應用的進展.郭慶春譯.中原文物. 1995(4)
9 蔡連珍. 14 C年代測定——史前考古斷代方法之一.考古與文物. 1980(2)
10 王維達主編.中國熱釋光與電子自旋共振測定年代研究.中國計量出版社, 1997年
11 仇士華、蔡蓮珍.陶器的熱釋光測定年代介紹.考古. 1978(5)
12 李士、秦廣雍.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 1991年
第二章 文物形態結構與組成分析研究
1 仇士華、蔡蓮珍:《現代自然科學技術與考古學》,《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念》,?出版社,?年。
2 Doran, F. E. & F.R. Hodson: 1975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Archaeology.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 Orlove, B. S. 1983 Mathematics is Archae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Cambridge.-*9
3 狄拉克著 陳咸亨譯:《量子力學原理》,科學出版社, 1965年,第 ⅴ 頁。
4 張紅:《關於自然科學方法用於社會科學的思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9年 4月。
5 王培智等:《軟科學知識辭典》,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8年,第 28頁。
6 謝偉:《多媒體技術在文物事業發展中的運用》,《文博》 1999年第 1期。
7 李季:《編譯與解讀 —邁向新世紀的中國史前考古學》,《東南文化》 2000年第 1期。
8 賈偉明:《數學方法在考古學研究中應用的探討》,《考古學文化論集》(一),文物出版社, 1987年,第 34頁。
9 段鵬琦:《石窟寺考古的新發現和研究》,《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10 陳建立:《數學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
11 郎惠雲等:《從成分分析探討唐三彩的傳播與流通》,《考古》 1998年第 7期。
12 金國樵等:《物理考古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社, 1989年,第 267- 268頁。
13 李科威:《考古類型學的計算機實現、問題和前景》,《考古與文物》 1990年第 5期。
14 仇士華、蔡蓮珍:《科技方法在考古學上的應用》,《中國考古學年鑒》 1990年。
15 裴安平、李科威:《雨台山楚墓CASA年代序列分析與相關問題探討》,《考古》 1991年第 5期;《中國考古學年鑒》 1990年。
16 於秀林、任雪松編:《多元統計分析》,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9年。
17 陳建立:《數學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原文化》 2000年第 1期。
18 陳鐵梅、何弩:《計算機技術對河南省二里頭二期至人民公園期陶豆分類的嘗試》,《考古學文化論集》(二),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340-345頁。
19 楊倫標、高英儀:《模糊數學原理及應用》,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5年,第 1頁。
20 朱乃誠:《概率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的初步應用――以陝西渭南史家墓地的墓葬為分析對象》,《史前研究》1984年第1期。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技術實驗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二十年》,《考古》1997年第8期。
22 李樹根、董加禮:《模糊數學在管理中的應用》,吉林工業大學出版社, 1986年,第 50頁。
23 王迅:《模糊數學在考古學研究中的應用》,《考古與文物》 1989年第 1期。
24 陳鐵梅:《多元分析方法應用於考古學中相對年代研究——兼論渭南史家墓地三種相對年代分期方案的比較》,《史前研究》1985年第 3期。
25 陳建立:《數學分析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原文物》 2000年第 1期。
26 李士、秦廣雍:《現代實驗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科學出版社, 1991年,第 112頁。
27范崇正、胡克良、吳佑實: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1996, 1: 17。
28 王增林:《掃描電子顯微鏡在考古中的應用簡介》,《考古》 1994年第 11期。
29 李安模、魏繼中:《原子吸收及原子熒光光譜分析》,科學出版社, 2000年,第 60頁。
30 Hatcher, H., et al,Archaeometry, 22, 133 (1980).
31 A. M: Pollard and H.Hatcher, 1994, The Chemical analysis of oriental ceramic body compositions:Part I: wares from North China , Archaeometry,36 (1), pp.41-62.
32 Hart, F. A., et al,Archaeometny, 25, 179(1983)。
33 Schoneniger, M. J.,et al, Journal of Archaeblogical Science, 8, 391 (1981).
34 周仁等:《中國古代陶瓷研究論文集》,輕工業出版社, 1983年。
35 馬文寬:《中國古陶瓷的科技研究》,《考古文物與現代科技》,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 23頁。
36 徐位業等:(文名)《敦煌研究》,創刊號,1983年。
37 張寶峰:《穆斯堡爾譜學》,天津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 34、 35頁。
38 張金萍:《文物的分析與檢測》,《東南文化》2000年第3期。
39 李余增:《熱分析》,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
40 Cheng, H. S., etal., Nucl. Instr, and Meth, 191, 391(1991).
41 金國樵等:《物理考古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第167-168頁。
『貳』 有價值的考古書籍有哪些
首先非常歡迎你能加入到我們考古隊伍中。
當然,也不是給你潑涼水,希望你還是明白興趣、專業、職業之間的關系,喜歡什麼是一回事,干什麼又是一回事。有時,單憑興趣是不可以的。
就考古學專業教材來說,
首先是《考古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也可以選用《考古學通論》,孫英民、李友謀,河南大學出版社);
《中國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大網路全書�6�1考古學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民族考古學初論》,容觀瓊、喬曉勤, 廣西民族出版社;
《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榮新江,三聯書店;
《科技考古學》,陳鐵梅,北京大學出版社;
《定量考古學》,陳鐵梅,北京大學出版社;
《考古學理論》,陳淳, 復旦大學出版社
《聚落與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方輝 ,山東大學出版社;
《考古學讀本》,楊楠,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考古學十八講》,張宏彥,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中國文物分析鑒別與科學保護》 馬清林、蘇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學出版社;
《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 楊伯達,紫禁城出版社;
《漢代畫像石通論》,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
《古代玉器通論》,龍仁博,紫禁城出版社;
《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 孫機,文物出版社;
《中國傢具史圖說》, 李宗山,湖北美術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物博物館系列教材: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修訂本),王宏鈞
《中國考古》
《中國書畫》(修訂本),楊仁愷
《中國陶瓷》,馮先銘
《中國青銅器》,馬承源
《中國古錢幣》,唐石父
《中國古代建築》,羅哲文
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一套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曾侯乙墓》,譚維泗
《秦文化》,王學理、梁雲
《魏晉南北朝考古》,羅宗真
《古代石刻》, 趙超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 蔣英炬、楊愛國
.......
當然,還有很多。我大學四年對上述圖書也是粗讀。
希望你能夢想成真,成為優秀的考古學家
『叄』 哪位大佬有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書(31)考古大發現》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資源下載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書(31)考古大發現.pdf
鏈接:https://pan..com/s/1iE3IGUcuoRW0SYnXCcR-Ew
『肆』 科技考古學的科技考古學的研究方法
廣義:科技考古的方法論。將各種學科的理論、方法、手段有機結合,應用於收集、整理、研究。
狹義:各種自然科學方法。主要有:
1、斷代測年方法
2、產地分析方法
3、食譜分析方法
4、生物(基因)方法
5、遙感技術
『伍』 現在學考古應該讀什麼書
這些是最基本的,不過《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內容有點舊了,比如裡面將二里頭遺址歸為殷商時期,而最新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將其明確為夏的遺址了。 《中國考古學》參考書目 總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國大網路全書 考古學》,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 科林 倫福儒,保羅 巴恩《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學史與考古學理論 蘇秉琦《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俞偉超《考古學是什麼:俞偉超考古學理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嚴文明《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張忠培《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舊石器時代考古 王幼平《舊石器時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王幼平《中國遠古人類文化的源流》,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新石器時代考古 張江凱、魏峻《新石器時代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蘇秉琦主編《中國通史 遠古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嚴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嚴文明《史前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張忠培《中國考古學:九十年代的思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趙輝《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墓地研究》,《考古學研究》(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夏商周考古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伯謙《中國青銅文化結構體系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兩周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許宏《先秦城市考古學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孫華《中原青銅文化系統的幾個問題》,《中國考古學的跨世紀反思》(下),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趙化成《周代棺槨多重製度研究》,《國學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秦漢考古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趙化成、高崇文等《秦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俞偉超《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趙化成《從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獨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文物》2006年7期。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魏晉南北朝隋唐考古 宿白《三國—宋元考古(上)》,北京大學考古專業,1974年。 齊東方《隋唐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齊東方《魏晉隋唐城市裡坊制度》,《唐研究》第9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宿白《隋唐長安城和洛陽城》,《考古》1978年6期。 宿白《隋唐城址類型初探(提綱)》,《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宿白《西安地區的唐墓形制》,《文物》1995年12期。 宿白《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布局與內容》,《考古學報》1982年2期。 齊東方《試論西安地區唐代墓葬的等級制度》,《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楊泓《漢唐美術考古和佛教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宋元考古 秦大樹《宋元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徐蘋芳《中國歷史考古學論叢》,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宿白《現代城市中古代城址的初步考察》,《文物》2001年1期。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版。 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陸』 關於中國考古的書籍
現代中考古的書籍還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個需要多方面學習的過程,不僅從古代錢幣、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著等多方面考慮,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書也是非常多的
下面這些考古的書籍在圖中右下角可獲得
考古書籍目錄: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與發展_唐蘭》
《先秦貨幣文編.商承祚》
《新出楚簡文字考》
《青銅器.漆器.古玩雜項.張懷林》
《西清硯譜.2冊不分卷.清於敏中等編.清內府寫繪本.史語所藏版》
《西周青銅器銘文歷代史征.唐蘭》
《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 附重編宋代金文著錄表一卷(民)容庚編》
《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03.考古圖、續考古圖、釋文-[宋]呂大臨撰》
《秦金石刻辭》三卷(叢書集成三編)》
《古器物范圖錄》三卷《附說》一卷.雨樓》
《敦煌零拾(上虞羅氏自印本)》
《歷代符牌圖錄》
《本朝學術源流概略.民國叢書》
《流沙墜簡.羅振玉.王國維編著》
《盛世吉金:陝西寶雞眉縣青銅器窯藏》
《商周彝器通考.容庚》
《商承祚文集》
《商承祚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考》
《三代吉金文存釋文.羅福頤》
《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
《歷代鍾鼎彝器款識 (宋)薛尚功》
《考古圖_續考古圖_考古圖釋文》
《解字說文:中國文字的起源 鄭若葵著》
《江漢吉金 湖北省博物館典藏商周青銅器》
《甲骨文合集釋文_2+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釋文_1+胡厚宣》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_下編》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_上編》
《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1》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7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6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4冊》
《甲骨文合集補編第03冊》
《說文釋例.江沅.咸豐刻本》
《殷墟卜辭研究.[日]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常耀華著》
《殷墟文字記.唐蘭》
《殷墟文字記.唐蘭》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常耀華著》
《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
《殷墟卜辭綜述.陳夢家》
《殷墟卜辭研究.[日]島邦男著 濮茅左 顧偉良譯》
《殷契粹編》
《新出楚簡文字考》
《先秦貨幣文編.商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