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詳細分析
為了分析研究之便,這里先把《形態》中對唯物史觀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因而也就能夠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了。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觀點表明: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像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並與之作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臨的生活條件還決定著這樣一些情況:歷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革命震盪是否強大到足以摧毀現存一切的基礎: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麼,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思想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1〕
從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理解,盡管在這段文字中有的用詞借用了當時德國流行的哲學術語,但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則闡明得非常清楚。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並運用這些范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形態》中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闡釋的
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其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在哪裡呢?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看法是絕然不同的。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范疇、觀念做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做為歷史發展出發點。如何確定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能否正確認識極其復雜的人類社會有機體,能否客觀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說,唯心史觀是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錯誤想像,對人類社會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根本錯誤的,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有機體普遍本質的理論再現,其原因,就在於對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的理解不同。由此,馬、恩特別重視並在對唯物史觀的表述中首先明確指出考察社會歷史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
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現象是復雜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結成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而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則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只有以這樣一種物質關系、經濟關系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作為一種歷史觀,才能再現社會有機體的普遍本質,才能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才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這一內容,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闡述得非常清楚的。馬、恩在指出整個歷史的基礎的同時,還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和「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同等意義的概念,這不僅說明了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這兩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范疇之間的聯系,而且還揭示了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准。在上述表述中,馬、恩以「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回答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恩還明確指出,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其全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中,馬、恩向我們指出了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不能從范疇、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要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這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目;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里,馬、恩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系,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生產方式決定歷史
第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在上述表述中,馬、恩明確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生產關系是整個歷史的基礎,而這一切,都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同時,馬、恩還指出,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里的環境指「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即生產方式。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並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馬、恩明確指出,生產方式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決不因為遭到歷史唯心主義者的反抗,而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有絲毫削弱。
生產力和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作為唯物史觀,在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必然要論及社會革命。在這里,馬、恩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了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因此,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任何變革的思想都沒有意義,因為革命群眾「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很顯然,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闡釋得非常明確和清楚的。
清算馬、恩以前的哲學信仰
應該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為了清算馬、恩以前的哲學信仰,達到自己弄清問題的目的而概括出來的。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1888年單行本序言」中曾說,《形態》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解釋,「表明當時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麼不夠」。〔2〕正是為了克服這一不足,馬克思以後一直潛心於政治經濟學研究,並為此而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15年的研究,終於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表述。(這一表述也就是理論界稱為的「經典性表述」)比較《形態》和《序言》中對唯物史觀的兩次表述,其差異還是存在的:前者的出發點是批判舊哲學,清算以往的哲學信仰,後者則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成果總結;前者側重於對歷史的現實基礎的闡述,後者則側重於對物質生產關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顯:都揭示出唯物史觀的實質性內容,強調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現實基礎及發展的基本規律,得出了要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來認識歷史及歷史發展的結論;都體現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社會革命發生的根源及物質因素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內容。從二者之間的聯系而言,我們以為,《形態》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規定其基本內容,搭框架,而《序言》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作深刻剖析,為其提供充實的論據。因而,二者都可謂「經典」。二者的結合,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最准確,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徹底發揮唯物主義
還需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盡管沒能把唯物史觀的所有內容都概述出來,對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疇也未作詳盡的解釋,但它仍不失為「經典」。列寧曾指出:「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更確切地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即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現象,就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
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
〔3 〕從前面本文對《形態》中的唯物史觀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個方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只停留在思想動機上而沒能從物質生活方面去考察歷史發展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在這里已完全被消除。馬、恩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歷史的現實基礎、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等方面,徹底發揮了唯物主義,揭示出產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指出了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推動歷史發展、進行社會革命的決定作用。這一切,足以標示唯物史觀的形成。
《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熟的重要標志
Die Deutsche Ideologie.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sentanten,Feuerbach,B.Bauer und Stirner,und des deutschen Sozialismusin seinen verschie denen Propheten
K.馬克思和F.恩格斯批判L.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派,系統闡發唯物史觀的著作。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熟的重要標志。全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B.鮑威爾和M.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書籍章節結構
全書包括兩卷,第 1 卷的主要內容是闡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的哲學觀點。第 1 章《 費爾巴哈 》,詳盡地闡述了唯物史觀,是全書最重要的部分。這一章的寫作從1845 年9月一直持續到1846年下半年,最後仍未完成。第 2卷的主要內容是對各種「真正的社會主義」哲學觀點的批判。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遺失。這部著作在他們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蘇聯用德文全文發表。
著作具體內容
著作具體說明了國家和法對所有制的依賴關系,揭示了國家的階級實質。第一次經典地表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初步闡述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關系。這部著作是馬克思主義誕生時期最有價值的科學巨著之一,它進一步發展了《神聖家族》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思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對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的清算,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熟。
相關介紹
《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里亞汽船》雜志8月和9月號發表了第2卷第4章。全書以手稿形式保存下來,沒有總標題。《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B.鮑威爾和M.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這一標題源於馬克思在1847年4月6日發表的聲明《駁卡爾·格律恩》中對這部著作的稱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第43頁)
❷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馬克思恩格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1AVLG-gHerWVTaD1bAGVZA
書名:德意志意識形態
作者名:] 卡爾·馬克思 / [德]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4-1
頁數:170
內容介紹:
第一卷 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現代德國哲學批判。序言第一章 費爾巴哈 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
❸ 《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意識形態》([德] 卡爾·馬克思)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46QZ9LYgRz1Gvad6v4wMCQ
書名:德意志意識形態
作者:[德] 卡爾·馬克思
譯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2
頁數:143
內容簡介: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主要收入了《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卷第一章:《費爾巴哈》。該章系統闡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並論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
❹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世界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世界》(岩佐茂)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8OMKQg-EAaMzl2kAEOIY2A
書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世界
作者:岩佐茂
譯者:梁海峰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
頁數:255
❺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x7uj6Ni_aTZqDnJXVplg8w
❻ 《德意志意識形態》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意識形態》((德) 馬克思)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xYF67a8A-jjhilbQ0IITew
書名:德意志意識形態
作者:(德) 馬克思
譯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1961
頁數:728
內容簡介: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奠基之作。
此單行本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卷譯文排印。
❼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德〕赫爾曼61格拉瑟 )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c-Ls-_ENq-vlXfTlSjbSOA
書名:德意志文化(1945~2000年)
豆瓣評分:7.4
作者:[德]赫爾曼•格拉瑟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品方:甲骨文
原作名:Deutsche Kultur(1945-2000)
譯者:周睿睿
出版年:2016-6
頁數:904
內容簡介
說起文化你會想到什麼?芭蕾?唐詩宋詞?柏林愛樂?提香的畫?蘇州園林?時裝秀?
說起德國你會想到什麼?賓士?馬克思?貝多芬?FC拜仁慕尼黑?萊卡?默克爾?新天鵝堡?
那些都是文化,但文化不止那些。那些都是德國,但德國也不止那些。
當代德國始於1945年二戰結束。它從納粹的陰影里掙脫,從廢墟里重生,對「真善美」藝術的執著成了困苦迷霧中的唯一航燈。審視歷史,從思想根源上清算納粹的瘋狂與罪惡,也由此開啟對現代化的反思。經濟和政治的正常化帶來社會變革,傳統的文化觀念受到挑戰。對「啟蒙」和「理性」的舊有信念被拷問。文化社會化和社會文化化成為潮流。統一隨著第三次技術革命到來。在新世紀的路口回望,文化概念已完成了由「陽春白雪的文化」向「社會政治的文化」的轉變,德國也完成了由「二戰後的德國」向「當代德國」的轉變——我們正在生活的文化和我們今日所見的德國。
這是一本當代德國全方位的社會史,亦是一部關於新的文化理論和實踐的著作。它為你提供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德國——更廣闊的文化和更真實的德國。
(上冊)
格拉瑟為讀者展示了德國文化如何因為國家被不同的意識形態割裂而分道揚鑣,各自生長,直至半個世紀以後才重新匯合的歷程。他……用平等的視角……構築了一部戰後德國的精神史。
——陳煜,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一部主任
德國文化界和史學界的必讀經典著作。除了專業貢獻……獨創了一種敘事藝術。……這部大師之作的基礎是格拉瑟本人親身經歷了所有這些他報道的歷史,而且他作為作家、活動家,數十年以來甚至左右了德國文化史的進程。因此,很難有另一個史學家能夠像他那樣,同活生生的德國歷史以及其中的事實和數據緊密相連。
——奧利弗•舍伊特,漢堡高等藝術學院教授
(下冊)
從1945年到2000年,德國從分裂到統一,從戰爭到和平,從廢墟到富裕,可謂跌宕起伏,令人眼花繚亂。……大量的細節不是來自封塵已久的檔案館,而是直接取自歷史過程的現場,鮮活而真切。讀者雖然在讀歷史,卻似乎可以身臨其境,隨歷史的脈搏而律動。
——陳洪捷,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在社會學和政治學研究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格拉瑟的德國文化史不僅記錄了德國當代文化的發展脈絡,更是一部詳盡的當代德國社會史,從中可以印證文化對社會與政治的交互影響。
——比姬特•弗敖-艾芬格,德國漢堡大學社會與經濟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赫爾曼•格拉瑟(Hermann Glaser),1928年生於德國紐倫堡。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其專業領域涵蓋日耳曼語言文學、英語語言文學、歷史、哲學,在文化史、文化政策等方面著作等身。他是德國城市議會文化理事會主席、柏林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國際作家筆會成員。曾獲包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十字勛章、紐倫堡文化大獎章在內的多個獎項。2013年,格拉瑟在紐倫堡市政廳慶祝85歲生日。
譯者簡介
周睿睿,1985年生於湖北武漢。現為德國漢堡大學社會與經濟學院講師、全球化管理中心研究員、德國文化政策協會成員。在漢堡大學講授《文化政策研究導論》和《德中公共文化政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