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論李贄pdf

論李贄pdf

發布時間:2022-09-08 16:38:09

⑴ 李贄的生平誰能講講

一、李贄簡介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舉人,未參加會試,授河南共城儒學教諭,歷南京刑部員外郎,出任雲南姚安知府。任職三年,以病告歸,不許。入大理雞足山,閱佛經不出。御史劉維認為其是奇人,上疏令其退休。至湖廣黃安,寄居於友人耿定向、耿定理家中。因與耿定向不合,耿定理死後,即入麻城龍潭湖,閉門讀書。頭癢,倦於梳櫛,遂剃其發。李贄以異端自居,抨擊道學,蔑視經典,為衛道者所深恨,以妖人被逮入獄。在獄中自刎而死。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李氏文集》等。

二、李贄文論著作簡釋
1.《童心說》
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雲:「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蓋方其始也,有聞見從耳目而入,而以為主於內而童心失。其長也,有道理從聞見而入,以為主於內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聞見日以益多,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於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聞見,皆自多讀書多識義理而來也。古之聖人,曷嘗不讀書哉?然縱不讀書,童心固自在也,縱多讀書,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之也。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正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以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於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則假人喜;以假事與假人道,則假人喜;以假文與假人談,則假人喜。無所不假,則無所不喜。滿場是假,矮人何辯也?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其湮滅於假人而不盡見於後世者,又豈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大賢言聖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故吾因是而有感於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說甚幺六經、更說甚幺《語》《孟》乎?
夫六經、《語》《孟》,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又不然,則其迂闊門徒,懵懂弟子,記憶師說,有頭無尾,得後遺前,隨其所見,筆之於書。後學不察,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決定目之為經矣,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縱出自聖人,要亦有為而發,不過因病發葯,隨時處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雲耳。葯醫假病,方難定執,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然則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嗚呼!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2.《忠義水滸傳序》
太史公曰:「《說難》、《孤憤》,賢聖發憤之所作也。」由此觀之,古之賢聖,不憤則不作矣。不憤而作,譬如不寒而顫,不病而呻吟也,雖作何觀乎?《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馴致夷狄處上,中原處下,一時君相猶然處堂燕鵲,納幣稱臣,甘心屈膝於犬羊已矣。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是故憤二帝之北狩,則稱大破遼以泄其憤;憤南渡之苟安,則稱滅方臘以泄其憤。敢問泄憤者誰乎?則前日嘯聚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是故施、羅二公傳《水滸》而復以忠義名其傳焉。
夫忠義何以歸於水滸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滸之眾何以一一皆忠義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理也。若以小賢役人,而以大賢役於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恥乎?是猶以小力縛人,而使大力縛於人,其肯束手就縛而不辭乎?其勢必至驅天下大力大賢而盡納之水滸矣。則謂水滸之眾,皆大力大賢有忠有義之人可也,然未有忠義如宋公明者也。今觀一百單八人者,同功同過,同死同生,其忠義之心,猶之宋公明也,獨宋公明者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於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縊,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者之心,故能結義梁山,為一百單八人之主。最後南征方臘,一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又智深坐化於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於「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為見幾明哲,不過小丈夫自完之計,決非忠於君、義於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謂宋公明也,是以謂之忠義也。傳其可無作歟,傳其可不讀歟!
故有國者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君側矣。賢宰相不可以不讀,一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在於朝廷矣。兵部掌軍國之樞,督府專閫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讀也,苟一日而讀此傳,則忠義不在水滸,而皆為干城心腹之選矣。否則不在朝廷,不在君側,不在干城腹心,烏乎在?在水滸。此傳之所為發憤矣。若夫好事者資其談柄,用兵者藉其謀畫,要以各見所長,烏睹所謂忠義者哉!

三、李贄的文學理論――「童心」說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
夫童心者,真心也,……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正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非內含以章美也,非篤實生輝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從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雖工,於我何與?豈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六經,《語》《孟》,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也,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

⑵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日) 溝口雄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l3aJqMZZHG2Mr1YAnMD3Q

提取碼:5kdm

書名: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屈折與展開

作者:(日) 溝口雄三

譯者:龔穎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1-7

頁數:469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於李卓吾和陽明學的闡釋,對於中國前近代不同於西方的路向進行了辨析,認為「在中國思想中存在著不同於歐洲思想史的展開的中國獨自的思想史的展開」,反對一般常見的、以歐洲的歷史展開和價值觀為基準的西方中心論歷史觀,從而在中國內在的思想理路中尋找中國的「近代」及其「屈折與發展」;他還打破了在日本通行的對於李卓吾童心說是個人主義表現的膚淺說法,把李卓吾晚期的復雜思想,特別是佛教思想在他身上的獨特體現推向對於明代思想本身的解釋。

作者簡介:

溝口雄三,(1932-2010),生於日本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研究生時代師從愛知大學著名支那史家入矢義高,開始李贄文獻的閱讀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後任東京太學文學部助手、中經琦玉大學講師。東京大學文學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間,他成功地打通了東京大學文學部文史哲的學科限制,建立跨學科的對話機制,並在1985年創建了「中國——社會與文化」學會。他在2007年牽頭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學者為一體的《朱子語類》譯注刊行委員會,正式啟動《朱子語類》日譯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後任教於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溝口一生不僅留下具有極大思想沖擊力的著述,而且推動了多種國內與國際的大型學術活動。例如與中國學者發起「知識共同體」對話,持續討論戰爭的記憶與責任問題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屆折與展開》、《作為方法的中國》、《中國的思想》、《中國的公與私》、《中國的沖擊》等曾主編出版了《中國思想文化事典》,《在亞洲思考》(七卷)翻譯有中國宋代佛教典籍《碧岩錄》和王陽明《傳習錄》等。

⑶ 怎樣評價李贄的思想


李廷機《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凈無欲,先生有焉。蓋吾鄉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內如先生者亦少矣」。
池方顯《謁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內,緣乃在玄州。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尋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鈳《續藏書》序:「先生一生無書不讀,無有懷而不吐。其無不讀也,若飢渴之於飲食,不至於飫足不已;其無不吐也,若茹物噎不下,不盡至於嘔出亦不已。以故一點攛自足天下萬世之是非,而一欬唾實關天下萬世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罵盡成文章已也。蓋言語真切至到,文辭驚天動地,能令聾者聰,瞶者明,夢者覺,醒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靜,聒者結,腸冰者熱,心炎者冷,柴柵其中者自拔,倔強不降者亦無不意頫而心折焉。」
袁宗道:「不佞讀他人文字覺懣懣,讀翁片言只語,輒精神百倍,豈因宿世耳根慣熟乎?雲中信使不斷,幸以近日偶筆頻寄,不佞如白家老婢,能讀亦能解也。」
袁宏道:「發揮天真自心,掃盪酸腐之氣,慨然醒世,勃然通民。」
袁中道《李溫陵傳》:「……骨堅金石,氣薄雲天;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排搨勝己,跌宕王公,孔文舉調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視鍾會如奴隸。鳥巢可復,不改其鳳咮,鸞翮可鎩,不馴其龍性,斯所由焚芝鋤蕙,銜刀若盧者也。嗟乎!才太高,氣太豪……」
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許自昌《樗齋漫錄》:「(馮夢龍)酷愛李氏之學,奉為蓍蔡。」
吳虞《李卓吾別傳》:「張問達、王雅量能焚毀卓吾之書於一時,誣陷卓吾之身於一日……卓吾書盛行,咳唾間非卓吾不歡,幾案間非卓吾不適,朝廷雖焚毀之,而士大夫則相與重鋟,且流傳於日本」。


顧憲成《束高景逸書》:「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為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塗炭,惟有仰屋竊嘆而已!如何如何!」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贄非聖無法,敢為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頗榮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
《四庫全書總目·別史類存目》:「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抨擊孔子,另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誅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如置之不論恐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其他立場
沈瓚在《近事叢殘》中說:(李贄)「好為驚世駭俗之論、務反宋儒道學之說。……懦釋從之者幾千萬人。其學以解脫直截為宗,少年高曠豪舉之士,多樂慕之。後學如狂,不但儒教潰防,即釋宗繩檢,亦多所清棄。」
沈鐵《李卓吾傳》說:「載贄再往白門(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尋訪舊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壇說法,傾動大江南北。北通州馬經綸以御史謫籍,延載贄抵舍,焚香執弟子禮、而燕冀人士望風禮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錄》里寫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東方朔、像李贄、像金聖嘆、像汪中、像狄阿傑尼斯(Diogenes)、像伏爾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蕭伯納、像巴頓將軍(Gen.George Patton),我喜歡他們的鋒利和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觀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⑷ 李贄的人物評價

李廷機《祭李卓吾文》:「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孑然置一身於太虛中,不染一塵,不礙一物,清凈無欲,先生有焉。蓋吾鄉士大夫未有如先生者,即海內如先生者亦少矣」。池方顯《謁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內,緣乃在玄州。閩楚竟難得,佛儒俱不留。世人同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尋知己,依依今未休。」
汪本鈳《續藏書》序:「先生一生無書不讀。」
袁中道《李溫陵傳》:「……骨堅金石,氣薄雲天;言有觸而必吐,意無往而不伸。排拓勝己,跌宕王公,孔文舉調魏武若稚子,嵇叔夜視鍾會如奴隸。鳥巢可復,不改其鳳咮,鸞翮可鎩,不馴其龍性,斯所由焚芝鋤蕙,銜刀若盧者也。嗟乎!才太高,氣太豪……」
馮元仲《吊李卓吾先生墓詩》:「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場。通身是膽通身識,死後名多道益彰。」
吳虞《李卓吾別傳》:「張問達、王雅量能焚毀卓吾之書於一時,誣陷卓吾之身於一日……卓吾書盛行,咳唾間非卓吾不歡,幾案間非卓吾不適,朝廷雖焚毀之,而士大夫則相與重鋟,且流傳於日本。」
顧憲成《束高景逸書》:「李卓吾大抵是人之非,非人之是,又以成敗為是非而已。學術到此,真是塗炭,惟有仰屋竊嘆而已!如何如何!」
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近世不知何人,不曉此意,卻節出李逵事來,另作一冊,題曰「壽張文集」,可謂咬人屎撅,不是好狗。」而李卓吾評點的容與堂百回本《水滸傳》卷首有「和尚讀《水滸傳》……特為手訂《壽張縣令黑旋風集》」一句,「和尚」顯然是指李贄,因此金聖嘆所說「咬人屎撅的壞狗」完全就是對李贄的攻擊。
《四庫全書目錄提要》:「贄非聖無法,敢為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到,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頗榮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
《四庫全書總目·別史類存目》:「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惟此書抨擊孔子,另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誅者。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特以贄大言欺世,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如置之不論恐貽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另外,姚瓚在《近事叢殘》中說:(李贄)「好為驚世駭俗之論、務反宋儒道學之說。……懦釋從之者幾千萬人。其學以解脫直截為宗,少年高曠豪舉之士,多樂慕之。後學如狂,不但儒教潰防,即釋宗繩檢,亦多所清棄。」
沈鐵《李卓吾傳》說:「載贄再往白門(南京),而焦竑以翰林家居,尋訪舊盟,南都士更靡然向之。登壇說法,傾動大江南北。北通州馬經綸以御史謫籍,延載贄抵舍,焚香執弟子禮、而燕冀人士望風禮拜尤盛。」
李敖在《李敖快意恩仇錄》里寫道:「人物中我偏好『性格巨星』式,像東方朔、像李贄、像金聖嘆、像汪中、像狄阿傑尼斯(Diogenes)、像伏爾泰、像斯威夫特(Swift)、像蕭伯納、像巴頓將軍(Gen.George Patton),我喜歡他們的鋒利和那股表現鋒利的激情。」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⑸ 《焚書全二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焚書》([明] 李贄 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2VNejbYcQIKJHX750L8qrw

提取碼: fw54

書名:焚書

作者:[明] 李贄 著

譯者:張建業 譯注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8-9-5

頁數:1502

內容簡介:

《焚書》又稱《李氏焚書》,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贄著。收錄了這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評、詩文、讀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是我們研究李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贄在《自序》中說:「一曰《焚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又說:「夫欲焚者,謂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謂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殺,是可懼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則知我者或庶幾乎! 余幸其庶幾也,故刻之。」這就表明,李贄已經預料到,《焚書》的出版,必將引起封建統治者對他的迫害,但他還是以無所畏懼的態度,將《焚書》刻印了。在《焚書》里,他尖銳地揭露了當時那些講理學者的丑惡嘴臉,並進一步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儒家學派的祖師孔子及其所謂「經典」。李贄對孔子及儒家「經典」的批判,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可算是空前激烈的,不但在當時產生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對後來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張建業,196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生。歷任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李贄研究學會會長,北京市委研究室特約研究員,美國《現代周刊》特約評論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中國詩歌簡史》、《中國詞曲史》、《歷代名臣上帝王書》、《中國詩歌史》等25部,主編《文學原理》、《李贄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李贄文集》、《中外文學名著精彩議論辭典》等18部,發表論文100餘篇,詩歌和散文500餘篇,部分作品譯有多種外文版本。專著《李贄評傳》獲北京市哲學社科優秀著作二等獎、華東地區優秀圖書二等獎,曾獲北京市模範教師稱號。

⑹ 《中國思想史研究》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思想史研究》([日]島田虔次)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kYncwB7v3wR9im6oEWEGyg

密碼:9bci

書名:中國思想史研究

作者:[日]島田虔次

譯者:鄧紅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08

頁數:492

內容簡介:

島田虔次(1917-2000)是日本著名中國思想史學家、二戰後日本中國學研究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本書是島田先生畢生研究中國思想史,特別是陽明學研究的結晶,全書由四部共二十二篇論文構成。

解說

第一部

關於中國近世的主觀唯心論——「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

第二部

陽明學中人的概念與自我意識的展開及其意義

王龍溪先生談話錄及解說

儒教的叛逆者李贄(李卓吾)

異人鄧豁渠略傳

淺議明代思想的一種基調

王學左派論批判之批判

關於某個陽明學理解

評朱謙之《李贄——十六世紀中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者》

第三部

論「體用」的歷史

桓玄和慧遠的禮敬問題

宋學的展開

楊慈湖

三浦梅園的哲學——從遠東儒學思想史的角度來考察

日本學界中國思想史研究之動向——到1959年為止

第四部

歷史性的理性批判——「六經皆史」說

章學誠的歷史地位

清朝末期學術的狀況

辛亥革命時期的孔子問題

儒教中有生命的東西

對「儒教和二十一世紀」的建議

黃宗羲·橫井小楠·孫文

島田虔次著作目錄(日文版原文)

譯者的話

⑺ 古代詩人李贄個人簡介

李贄(1527年-1602年),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龍湖叟等,是明代傑出進步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中華民族傑出的歷史人物①。

李贄生辰和出生地, 據《卓吾論略》:居士生大明嘉靖丁亥之歲,時維陽月,得全數焉。即李贄生於1527年10月。《清源林李宗譜》、《歷年表》卻記載李贄生於嘉靖五年丙戍(1526年)十月二十六日,但據《泉州府志》及李贄生前至交馬經綸等人記載,李贄年七十六。《光緒乙亥學前李氏分刊·族譜源流》亦載十月廿六日卓吾祖伯誕辰祠中行禮祝文式。由此可推論李贄當出生於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十月二十六日。今新編的《泉州市志》、《南安縣志》均從其說。《卓吾論略》又雲居士生於泉,泉為溫陵禪師福地也。居士謂吾溫陵②人,當號溫陵居士。明萬曆三十年壬寅(1602年)三月十六日,李贄在獄中自剄。享年76歲。葬於河北通州北門外馬氏庄迎福寺側,1953年10月遷至通州城北通惠河北岸大悲林村(今西海子公園)。

李贄是南安人。歷史上多謂為泉州或晉江人,其實是錯誤的。這種說法為1974年以後陸續出土和發現的.大量墓誌銘、碑記、宗族譜志所證實。因而1986年始重編的《泉州市志》和1984年始重編的《南安縣志》均明確記載李贄祖籍南安,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事物的發現總是有一個過程的。由於李贄生活的年代距今400多年,時過境遷,史料大量湮沒,加上李贄著述為明清朝廷所禁,或焚或毀。李贄又長期生活在外,本地留下史跡極其有限。故長期以來,李贄家世湮沒難考,人們亦只好以其出生地泉州或晉江(明時泉州市區為晉江縣轄地)為祖籍了。

⑻ 《焚書全二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焚書》([明] 李贄 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VaD-dBVe9IlHsgYJZreTYA

密碼:lh6f

書名:焚書

作者:[明] 李贄 著

譯者:張建業 譯注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8-9-5

頁數:1502

內容簡介:

《焚書》又稱《李氏焚書》,6卷。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贄著。收錄了這位著名思想家、文學家生前所寫的書信、雜著、史評、詩文、讀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是我們研究李贄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李贄在《自序》中說:「一曰《焚書》,則答知己書問,所言頗切近世學者膏肓,既中其痼疾,則必欲殺我矣,故欲焚之,言當焚而棄之,不可留也。」又說:「夫欲焚者,謂其逆人之耳也;欲刻者,謂其入人之心也。逆耳者必殺,是可懼也。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則知我者或庶幾乎! 余幸其庶幾也,故刻之。」

作者簡介:

張建業,1962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生。歷任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

⑼ 離經叛道的李贄

明朝後期,中國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皇權專制日益加強,宋明理學輔助專制,思想界因循守舊,一潭死水。然而,商品經濟卻蓬勃發展,市民工商業者的隊伍不斷壯大,出現了不少試圖擺脫四書五經束縛的士人,萬曆年間的思想家李贄就是一位離經叛道的著名人物。

李贄(1527—1602),號卓吾,福建泉州晉江人,祖輩歷代經商。其祖先是元朝以後遷來福建。26歲中舉,以後20餘年輾轉各地任中下級官吏。

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

李贄的離經叛道,反傳統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抨擊封建統治者極力推崇的程朱理學

李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和孔孟之學進行抨擊,對儒家經典的《六經》、《論語》、《孟子》表示了極大的輕蔑,認為這些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 。

這些著作是當時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隨筆記錄,大半非聖人之言,即使是聖人之言,也只是一時所發之葯石,不能成為"萬事之言論"。

在《焚書》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時代,是一種大膽的舉動。

他說,"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人皆可以為聖" 。李贄以"生知"說反對神化孔子,從認識能力、認識來源的角度來否定以孔子為標準的傳統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

他說,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予孔子而後足也。若必待取足於孔子,則千古以前無孔子終不得為人乎。堅決反對以孔子的是非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

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做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 。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

(2)反對理學空談義理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揭露道學家的丑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

還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 。

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李贄承認個人私慾,"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

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賓士天下" 。

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3)主張個性解放,提倡平等自由

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爭。

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

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 。

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沖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他主張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

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標准,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准,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

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

李贄反對歧視婦女,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李贄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

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

李贄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李贄是晚明思想啟蒙運動的旗幟,一位以"奇談怪論"聞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禪,揭露封建社會"無所不假"、"滿場是假"的虛偽現實。

李贄離經叛道,挑戰權威,涉及到封建道德的根本,使自己處於時代矛盾的焦點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爭論,遭到了統治者的殘酷報復,著作被一律銷毀,本人以七十歲之高齡竟被捉拿知罪,最後慘死獄中。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的最後一章專論李贄說:"李贄的悲劇不僅屬於個人,也屬於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的政治已經凝固 ,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孕育。

社會環境把個人理智上的自由壓縮在極小的限度之內,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

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他的離經叛道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閱讀全文

與論李贄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s中擴展功能在文件夾的什麼位置 瀏覽:899
雙極壓縮機為什麼要先高壓 瀏覽:523
蘋果手機伺服器填什麼 瀏覽:828
android移動動畫效果 瀏覽:680
電子和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681
phpurl中文亂碼問題 瀏覽:893
程序員那麼可愛大結局陸漓產子 瀏覽:538
java如何從雲伺服器讀取本地文件 瀏覽:923
壓縮空氣軟管製作方法 瀏覽:911
天河三號演算法 瀏覽:924
php隊列教程 瀏覽:632
洪水命令 瀏覽:529
安卓怎麼弄成蘋果在線 瀏覽:435
谷歌web伺服器地址 瀏覽:898
安卓鎖屏圖片如何刪除 瀏覽:719
python3多進程編程 瀏覽:714
證明代碼是程序員寫的 瀏覽:397
演算法錯誤發現辦法 瀏覽:410
河南省醫院掛號是哪個app 瀏覽:629
冬日戀歌哪個APP能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