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全書pdf
古甲骨文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
殷代(商朝)人用龜甲、獸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後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最詳細的一條將近100字。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發現於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是商王般庚遷殷以後到紂王亡國時的遺物(公元前14世紀中期~前11世紀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❷ 甲骨學專著有哪些
第一部著錄甲骨文資料的專書是 1903 年劉鶚選拓石印的《鐵雲藏龜》。早期著錄私人藏骨的有﹕羅振玉《殷虛書契》(1912)﹑《殷虛書契後編》(1917)﹑姬佛陀《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1917)﹑王襄《簠室殷契徵文》(1925)等。著錄外國人藏骨的有﹕明義士《殷虛卜辭》(1917)﹑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1921)﹑方法斂《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1935)﹑《甲骨卜辭七集》(1938)﹑《金璋所藏甲骨卜辭》(1939)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科學發掘的殷墟甲骨﹐著錄於《殷虛文字甲編》(1948)﹑《殷虛文字乙編》(1949﹑1956)。河南省博物館1929年﹑1930年發掘所得﹐著錄於《殷虛文字存真》(1931)﹑《甲骨文錄》(1937)。抗日戰爭期間及勝利後所獲殷墟甲骨﹐經胡厚宣大力搜尋﹐匯編成《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954)﹑《甲骨續存》(1955)。50年代以來﹐流散海外的殷墟甲骨陸續發表﹐有﹕饒宗頤《巴黎所見甲骨錄》(1956)﹑《海外甲骨錄遺》(1959)﹑貝冢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松丸道雄《日本散見甲骨文字搜匯》(1959)﹑許進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明義士舊藏甲骨文字》(1972)﹑《殷虛卜辭後編》(1972)﹑周鴻祥《美國所藏甲骨錄》(1976)﹑許進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雷煥章《法國所藏甲骨錄》(1985)﹑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集》(1985)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南地發掘的甲骨﹐編成《小屯南地甲骨》(1980﹑1983)。
❸ 怎麼學習甲骨文呢
自學甲骨文:
先入門,讀一本 郭沫若的 《甲骨文字研究》 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字的釋解過程,然後精讀一本《漢字演變五百例》 可以拿這上面的字練習寫甲骨文,然後歷史和文字學同步推進讀裘錫圭的《文字學概論》、胡厚宣的《殷商史》等等。學習甲骨文要循序漸進,以興趣為主。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❹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學的13堂必修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學的13堂必修課》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aAiICUSML1Irp0bqsteznQ
簡介:甲骨文有故事:了解甲骨文不能不學的13堂必修課,甲骨文字作為一門學問,迄今不過百二十年,而甲骨資料之零碎殘缺,其文法之精簡古奧難解,較諸其他學問,實莫此為甚,初學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❺ 甲骨文的詳細資料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中期延續到春秋。
甲骨文的發現,促進了各國學者對中國上古史和古文字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並開創了一門嶄新的學科——「甲骨學」。
❻ 甲骨學的相關研究
首先對甲骨文作出確認的王懿榮還沒來得及作深入研究並著書立說,八國聯軍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 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苟生!」隨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 後來人們稱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人榮譽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台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王懿榮殉難後,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轉歸好友劉鶚(即《老殘游記》作者劉鐵雲)。劉鶚又進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於1903年拓印《鐵雲藏龜》一書,將甲骨文資料第一次公開出版。不久,學者孫詒讓根據《鐵雲藏龜》的資料,又寫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專著《契文舉例》。 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引起學術界的轟動。古董商人為了壟斷財源,對於甲骨的來源秘而不宣,以後又謊稱出自河南湯陰、衛輝等地。直到1908年,學者羅振玉才首先訪知甲骨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小屯村一帶,於是他派遣自己的親屬去安陽求購,又親自前往安陽進行實地考察。先後共搜集到近二萬片甲骨,於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後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繼羅振玉之後,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於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董作賓、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並稱為「甲骨四堂」,被譽為甲骨學研究的一代宗師。 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一篇《殷本紀》,詳細記載了商王朝的世系和歷史。過去史學界許多人對這些記載將信將疑,因為沒有當時的文字記載和留存的實物資料可作印證。 本世紀初,羅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發現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王的名字,證實了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記》中所說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後,學者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作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殷本紀》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盤庚於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附近)遷到殷(小屯村一帶),從此歷經至8代12王,在此建都達273年之久。這些研究成果,把中國有考據可信的歷史提早了一千年。 從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發現和認定,由此發展到肯定了一個距今3000多年、長達600多年的朝代,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這樣就把本世紀20年代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可信歷史始於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徹底的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風之盛。王室貴族上自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氣候、收成、征伐、田獵、病患、生育、出門,等等,無不求神問卜,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於是,占卜成了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設置了專門的機構和卜官。有刻辭的甲骨,都作為國家檔案保存起來,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辭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從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1899年甲骨文首次發現到現在,據學者胡厚宣統計,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台灣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總計我國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國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為止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 4500個,迄今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我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字上看,文字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 「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由於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點,從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戰爭爆發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先後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帶進行了長達10年的15次考古發掘,不僅先後發現了總計24900多片甲骨,而且發現了商代後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和王陵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銅器、玉器、陶器,從物質文化上提供了殷墟為商代王都的證據。殷墟成為世界聞名的古文化遺址,又一次震動了中外學術界。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進行了多次調查、發掘,大體弄清了殷墟的范圍和布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區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為中心,東西約6公里,南北約5公里,總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帶是殷王居住的宮殿區,發掘出宮殿基址數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積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區,先後發掘出十幾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宮殿附近發現了兩座甲骨文檔案庫和鑄銅、制玉、制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殷墟發掘延續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收獲之豐,是中國考古史上罕見的。 為了紀念殷墟考古的偉大發現,1987年秋,安陽市在宮殿遺址區東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復原和再現了3000年前殷王宮和一些建築的風貌。 1976年春,在宮殿區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處,發掘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將軍婦好的墓。甲骨文記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後。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20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有一片甲骨卜辭上說,婦好在征戰羌方時,統帥了1?3萬人的龐大隊伍,這是迄今已知商代對外用兵最多的一次。婦好墓是殷墟發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銘文,是唯一能與甲骨文、歷史文獻相印證,從而能確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對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別要提出來的是對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證與發現: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宮殿區發掘出一個甲骨坑,保存著帶字甲骨17096片,記錄著商王武丁時期的許多活動,看來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檔案庫,這批甲骨片的出土,對考證武丁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生活有極寶貴的價值。發掘時坑中還發現埋有一個身體蜷曲、側卧的屍骨,其身軀大部分壓在甲骨上,專家認為可能是檔案庫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發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與這批甲骨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製品,這種甲骨與陶器共存的現象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寶貴資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在花園庄東地發掘出一個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疊壓厚度卻達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記載內容豐富,而且問卜者都是武丁時期的王族成員和高級貴族。說明這個時期,占卜活動已不限於最高統治者國王,王室貴胄都可以利用占卜來預測吉凶了。 甲骨文的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殷墟發掘,對中國考古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❼ 《殷商史》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殷商史》(胡厚宣)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Ad8c-bXasRSox2W5PHp7hw
書名:殷商史
作者:胡厚宣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3
頁數:663
內容簡介:
《殷商史》充分體現了著名甲骨學、古文字學專家胡厚宣先生的研究成果,對處於中國歷史遠古時期的殷商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系統、詳細、深入的考釋與闡述。1995年,胡先生不幸辭世,其子胡振宇先生乃繼承父業,歷經數載踵事增華,終於完成了胡先生這部未竟之作。
作者簡介:
胡厚宣(1911—1995),河北省望都縣人。1934年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參加殷墟發掘和整理出土的甲骨文字。1940年後,為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大學部教授,並先後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國歷史社會學系主任。1947年,轉上海復旦大學任歷史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還兼任暨南大學教授。1956年奉調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今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歷任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等職。著作有《甲骨學商史論叢》四集、《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殷墟發掘》及《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並主持編纂《甲骨文合集》,以及發表論文百餘篇。
胡振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與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化》雜志常務編輯、製作策劃。從事中國上古史及古文字研究,整理《甲骨續補編》(甲編),著有《甲骨文與神話傳說》;另發表論文近百篇。
❽ 甲骨學是什麼
甲骨學是一門以商周卜甲卜骨、甲骨文、商周考古材料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古文字學、考古學、歷史文獻學、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社會人文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探討商代及夏、周兩代歷史文化的交叉性學科。甲骨學是在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後產生、形成、發展、壯大的,經過國內外學者100餘年的探索與努力,該學科已成為一門具備嚴格學科規范的國際性「顯學」。
❾ 甲骨文的資料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容,除極少數屬於記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故又稱"卜辭"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
甲骨文的最早發現時間應該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給葯店為葯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肯定了它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轟動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是瘁盡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見於劉鶚的《鐵雲藏龜》,清光緒二十九年(1902)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還有歐美傳教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1928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當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1899),到民國十六年(1927),共為二十八年,後期自民國十七年(1928),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共二十二年。
甲骨文字大體上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文字風格衍變可以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據殷代卜辭,把占卜人群,分為五個時期。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溯時代,以十干十二支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表作。此類大字是用大力刻鑿而成的,筆劃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時代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時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卜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這一時期新興的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占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工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乍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研究甲骨文的學問稱為「甲骨學」,甲骨學從西元1899年發現至今,不過一百年左右,甲骨學也未滿百年。這一百年中的前四十年是甲骨學的奠基時期,許多研究方法及開創性的論點,直到今日仍經得起考驗。
1939年,出現了“甲骨四堂”的佳話,歸納了奠基時期四位甲骨學者的貢獻:
雪堂(羅振玉)導夫先路,觀堂(王國維)繼以考史,
彥堂(董作賓)區其時代,鼎堂(郭沫若)發其辭例。
劉鶚(1857-1909)
王懿榮在發現甲骨後一年,便因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以京師團練大臣的身分,因而投井自殺。王懿榮死後,部分甲骨歸好友劉鶚所有。劉鶚(1857-1909)字鐵雲,是著名小說《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自己也收藏了五千片左右的甲骨,在西元1903年,劉鶚將收藏的`甲骨精選一千多件拓印成書,是為第一本將甲骨著錄出版的書籍《鐵雲藏龜》。這套書讓世人大開眼界,認識商代古文字的存在。
在《鐵雲藏龜》中,他正確地認識到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筆文字”,也嘗試著認字,在他所認出的四十四個字中,有三十四個字認對了,其中十九個是干支、兩個是數字。但因古董商蒙騙,他誤以為甲骨出土於河南湯陰。
孫詒讓(1848-1908)
第一位真正對甲骨文進行研究的學者是孫詒讓(1848-1908)。孫詒讓,字仲容,一名征君,浙江瑞安人,是晚清著名的經學家、古文字學家,著有《周禮正義》, 是《周禮》集大成的著作。1904年,孫詒讓根據劉鶚的《鐵雲藏龜》作了《契文舉例》,是第一本研究甲骨文的書籍,並試著從甲骨文探討商代的制度,雖然書中論點諸多錯誤,但開創了甲骨學研究的先聲,披荊斬棘之功是無法磨滅的。
羅振玉(1866-1940)M/a>
直到羅振玉,甲骨文的內涵才逐漸清晰。羅振玉(1866-1940)號雪堂,晚年自號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羅振玉以辦報的財力收羅甲骨,並對甲骨進行整理與出版,他一共購藏三萬多片,並在1913-1916年間出版了四本書籍:《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菁華》、《鐵雲藏龜之餘》、《殷墟書契後編》。沒有這些材料的發表,根本談不上甲骨研究。
此外,羅振玉又精於文字考釋,並且審釋出商王名號,確定甲骨文為商王室遺物,並打探出甲骨的真實出土地在河南安陽,甲骨文的真實面貌乃浮現。
王國維(1977-1927)
在羅振玉的影響下,王國維(1977-1927)進一步將文字考釋與歷史文獻相結合,利用甲骨文來論證商代的制度。王國維,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是清末的才子,對西方哲學、文學都多所涉獵,後來進入中國古代史、古文字的研究領域。王國維在古史研究的方法論上提出“二重證據法”,就是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傳統文獻相互印證,這樣的歷史研究法直到今天仍為學者所奉行。他考訂出殷商先公先王,並將甲骨中的商王世系與《史記》相互對照,解決了商王世系的問題。
董作賓(1895-1963)
商王世系問題大體解決,但對於甲骨年代的斷定卻沒有標准,年代無法斷定,這十數萬片的甲骨就如一盤散沙,難以深入了解古代社會。這個問題,到實際進行殷墟考古的董作賓終獲得解決。董作賓(1895-1963)號彥堂,河南南陽人,是史語所第一個從事殷墟考古的人,不久專門負責研究甲骨文。1931年首先指出甲骨文中貞人(占卜時負責卜問的人)的存在,1933年更提出甲骨斷代的十個標准,對流散各地的甲骨進行年代的推斷。斷代問題的解決,使十多萬片零散的甲骨,考古出土的與以前流傳的,串聯成有條理的史料,成為商史研究的堅實基礎。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也把甲骨文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材料。郭沫若(1892-1978)號鼎堂,四川樂山人。郭沫若甚具才華,留學日本習醫,後來棄醫從文,對於文學、史學、考古、哲學、戲劇等皆有所涉獵。他在日本十年的期間(1928-1937),建立起自己的甲骨學研究,出版了甲骨文資料匯編性的著作《卜辭通纂》。
◎甲骨文是什麼?
甲骨,指的是龜甲和獸骨(以牛肩胛骨為主)。刻或寫在甲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的內容分為「卜辭」與「記事刻辭」兩類。殷商王室以龜甲和獸骨占卜,占卜完後,便將相關紀錄刻或寫在甲骨上,稱作「卜辭」。卜辭內容無所不包,包括天候、祭祀、戰爭、生育、疾病、作夢等等;另外還有一些甲骨文與占卜無關,主要作為事件的記載,稱為「記事刻辭」,如田獵的記錄。
◎甲骨文的時代與地點?
目前所見的甲骨文以商晚期的殷墟為主,時代大約是公元前十四世紀末到十一世紀中葉。
近年來,還在陜西岐山、扶風、鳳翔等地也發現西周早期的「周原甲骨」,但數量不多。
◎甲骨占卜的習俗是商代特有的嗎?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各遺址都有發現用牛、羊肩胛骨占卜的痕跡,上面留有鑽鑿燒灼的痕跡,但是並沒有占卜記錄。一直到商晚期的殷墟(大約公元前十四世紀末)才在占卜的龜甲獸骨上加刻占卜記錄,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甲骨文。
直到近代,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彝族、么些、納西等族,也還有用獸骨占卜的習俗。
❿ 甲骨學的簡介
甲骨學(英語:oracle bone studies)是以中國上古時期甲骨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甲骨學可分為狹義甲骨學和廣義甲骨學。狹義甲骨學局限於研究甲骨文字本身的研究,是一門古文字學。廣義甲骨學則舉凡以甲骨卜辭為承載體論述上古歷史文化皆得納入,這包括整合古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歷史文化學、歷史文獻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材料來深入研究甲骨文所記載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甲骨卜辭的一些自身規律,這是一門多元的專門性學科。甲骨文發現初期,甲骨文被稱作「契文」,甲骨文的研究被稱作「契學」。1930年代以來,隨著學者對甲骨卜辭的更深入的認識,以及對卜辭背後的一些內在規律的認知,甲骨學與甲骨文這兩個概念逐漸分開。1931年,周予同首次提出「甲骨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王宇信強調,甲骨文是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的文物和史料,但其對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價值在於文字釋讀學之外的甲骨學,並隨著甲骨學的發展,愈益為學者所認識。甲骨學則是對甲骨文自身固有的規律的一個系統的、科學的探究,並以此為基礎來窺視上古的歷史、社會、習俗。不能把甲骨文與甲骨學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