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蔣家駿)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ozpqAXOvRpsLiUnMLNGBw
書名: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
作者:蔣家駿
出版年份:2010-8
頁數:183
內容簡介:
《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是著名太極拳家蔣家駿先生幾十年的太極拳實踐體會和理論探索,包括陳氏《拳經總歌》的解讀,王宗岳《太極拳論》答問,以及太極拳單刀的技藝法門,陳式太極劍技擊法門等的研究。《六十年學拳講習錄:洪均生與蔣家駿兩代人的太極之路》內容豐富,理法翔實,圖文並茂,不乏新鮮見解,確系一部太極拳理法力作,不僅適用於初學太極拳者及太極拳愛好者,更適用於有一定基礎,但需在理論上、拳術上提高者,可作為太極拳學習、提高的參考讀物。
B. 《中國傳統武術史16開本》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傳統武術史》(於志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中國傳統武術史
作者:於志鈞
豆瓣評分:6.8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1
頁數:441
內容簡介:於志鈞先生是有六十多年武齡的現代知識分子,嫻中華武術技擊,通《易》理。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還傳統武術以本來面目,以區別於所謂的「現代武術」,力圖喚醒人們保護中國傳統武術的意識。全書採用大量的史料,大膽利用民間傳說、野史、逸事中關於傳統武術的記述,如三皇五帝、達摩、張三豐等,結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兵家的兵形說、中醫的經絡學說、道家的吐納導引術和《易經》「一分為二」的辯證統一規律,追溯了中國傳統劍術、槍術、拳術、刀術和棍術的發展變遷史;並對武術史上的一些存疑問題,如少林和武當兩大宗派的源流、太極拳的創始窨是誰等問題都作了詳細考證。全書有大量精美的圖片,如三十三劍俠圖、十八羅漢手、三十二勢長拳、桓侯八槍等,充分發展了作為中華文明瑰寶的中國傳統的發展和變遷。
作者簡介:於志鈞,1931年生,吉林市人。北京信息工程學院教授。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少年時喜歡武術,1940年開始學習武術,拜我國著名形意拳家劉自久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1950年拜我國著名太極拳家吳圖南先生為師,學習太極拳,深得圖南先生真傳。1997年12月應台灣「中國國術總會中華太極拳委員會」暨台北市中華太極館邀請,赴台進行太極拳學術交流和講學,獲得台灣太極拳界的高度評價。於志鈞先生文武兼修,尤其在中國武術史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作頗豐,太極拳著作有:《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推手正宗》、《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應用》、《太極推手修煉》、《太極劍技擊大觀》、《太極拳源流考訂》等。
C.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戴君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太極拳動力的科學
作者:戴君強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08
頁數:157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了力學、醫學和心理學,運用三度空間的電腦繪圖,將太極拳促進人體健康與激發人類潛能的原理,以科學的方式詳加剖析,揭開了太極拳數百年來的神秘面紗。借人體重力與地球間的充分協調,配合精、氣、神的協調動作,太極拳可使我們發出驚人的能量,健身防身。太極拳要求端正的姿勢,可確保脊椎的正常排列,使神經的傳導無阻,內臟蠕動的空間合適,腦部的供血充足,明顯提升我們的工作和讀書效率。
作者簡介:
戴君強醫師經歷太極拳大師鄭曼青,第四代入室弟子、加拿大中醫學院講師、加拿大中醫師公會會員、加拿大針灸醫師總會會員、「偏頭痛與眩暈速愈法」發明人、「頸椎病誤診提搖辨治法」發明人、「D.D.P.D.戴氏婦科脈診」發明人、「中醫免疫療法」倡議人、「中醫滾筒療法」設計人、美國「TAI-CHIMAGZINE」專欄作家。
現任溫哥華太極養生護身會教師、加拿大卑斯省東方醫學中心負責人、溫哥華中醫偏頭痛研究中心負責人。
D. 沈家楨、顧留馨的《陳式太極拳》需要PDF
這本書里也有很多錯誤,以及描述不清楚的地方。對著自學是不成的。偶爾拿來參考一下。
這本書原來應該是李經悟寫的第一稿,後來被拿去改編的。
E. 求文檔: 陳式太極拳83式 詳解
詳解有,在這里也不能完整的給你啊。復印的。老師講解內容。估計打也要打好久。
另外有一本書,似乎就叫陳式太極拳,沈家楨編的。原來似乎是李經悟寫的,被沈拿過去出書。這本書上有不少的錯誤,不過相對來說又便宜,又完整。網上有下載。
裡面有1路與2路的講解。主要是拳照比較好。是陳照奎與陳發科拍的。
如果想看視頻,建議你找一個田秀臣的錄像看看,黑白的。架子比較的正。
太極拳的基本拳理很少。200個字就講完了。只是要學習研究要花一輩子也研究不完。
---
補充
田師傅語錄
一 總論
起式走螺旋,
力由足底發,
節節要貫穿,
周身是一家。
府內似海形如潮,(1)
轉換折疊在於腰,(2)
進退起伏身要穩,(3)
上下貫穿行指梢。(4)
註解:
1)內外合一,勢如海涌,府, 泛指身體內部, 並不特指腹腔. 形, 指外部動作如同潮水
涌動.
2)腰是力量從下傳導到上的關鍵
3)進退起伏身要穩:有起有伏,起伏有致。
4)足催膝,膝催腰,腰帶動梢節。行, 勁力運行直達指尖稍節
上面8句是最基本的要領,初學要注意體會,習練多年同樣也是要不斷拿這幾句來要求自
己。
1. 練拳的過程:尋規矩->守規矩->脫規矩->練拳沒規矩,卻處處合規矩。這是一個
長
期的過程。
2. 太極拳要求整體性、連貫性、協調性和動作的平衡性。
3. 協調性:包括靜止中的協調性和運動中的協調性。
4. 放鬆問題:精神的放鬆是肢體放鬆的前提和基礎。要似笑非笑。
5. 合中寓開,開中寓合,欲前先後,欲左先右。開合相互轉化,互相依存,有內在聯系
。
6. 太極拳來去無空手,沒有一招是專門為表演的。太極拳像一首詩,詩能言志,拳能通
過肢體語言纏法內心世界。看一個人的拳,可以從勁路、勁力、勁別來判斷,也可以看
他的眼神……
7. 有起有伏,起伏有致,有快有慢,快慢相間。
8. 關於輕靈沉靜:輕靈不飄忽,沉靜不呆板。
9. 順纏:大拇指內扣,小拇指外翹
10. 逆纏:小拇指內扣,大拇指外翹
11. 制對方:金肩銀胸草肚皮
12. 太極者,纏法也,不懂纏法,即不懂拳也。
13. 練習的時候要立體螺旋,循環往復。
14. 動貴短,勁貴長,意貴遠:以身為軸,以手為輪,身體就是螺旋,再加上手的順逆
螺旋。
15. 「打拳如抽絲」,抽絲不包含纏絲,但是纏絲包含抽絲。
16. 拳斷勢不斷,勢斷意相連,意斷還有神相接。
17. 太極十三式:掤、捋、擠、按、踩、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18. 太極八法:掤、捋、擠、按、踩、挒、肘、靠。
二 陳式一路走架要點與口訣:
第一式 預備式:
起勢45度出腳,雙手後推時身不能前探,上步不能前傾。
雙手有後撐之意,無後撐之形。
第二式 金剛搗碓
搗錐右腿抬至大腿平,小腿垂直,開跨振震腳是個踩,重心在左腳;
太極拳,會不會,就看金剛大搗碓。
第三式 懶扎衣:
右手食指意在勞宮穴,左腳有內扣之意。左腿綳,右腿弓,重心大約四六開。(也就是稍
微偏右)膝蓋不過踝骨垂直線。
第四式 六封四閉
捋時,肘不貼肋,手不貼胸。
手到腳到身也到,打人如玩笑;手到腳不到,出手也無效。
第五式 單鞭
左腿弓,膝蓋不過踝骨垂直線。右腿綳,腳略有扣意。左手是順掌,眼角餘光照顧到左
手食指,意在勞宮穴。右肘與胸的夾角略小於左肘與胸部的夾角。左肘與左膝基本相合
。
第六式 金剛搗碓
第七式 白鶴亮翅
肩靠掌擊:靠有肩靠、胸靠、肘靠、迎門靠、背靠、背折靠......
肘擊軟肋
從迎門靠(劈山靠)到白鶴亮翅,右手先順纏,再逆纏,同時左腳蹚步。
重心在右腳,左右三七開。兩手逆纏圓撐,大有支撐天地之感覺
第八式 斜行拗步:
上左腳出右手叫拗步,上左腳出左手叫順步
從白鶴亮翅到斜行拗步:雙手在左膝蓋上方時,左手變鉤,右手逆纏,用身體帶開。
斜行拗步:左腳向斜前方30度左右;左腳+右手為主。
第九式 初收:
高度不變,速度不變,勁路不斷,(合的時候)勁別有變。
就好比一條可愛的魚,你非常喜歡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來,然後慢慢地把它壓
成魚干,外面動作表情看不出,但是勁別完全不一樣。
第十式 前趟拗步:
(1)雙手向後捋到右膝蓋上方,提腕,左腳鏟出。
(2)右手四指搭左手內脈,轉體,左手逆纏,右手順纏。
(3)轉腰丟胯,先走肘,右手順纏打開。
(4)力從右手通過肩松沉到左手,成為拗步。
第十一式 斜行拗步
第十二式 再收
第十三式 前趟拗步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一撐,二松,三轉,四震,五開,六擊發。
蓄勁如張弓,發勁如射箭,打人如中靶。
發勁要松活彈抖,方向與前腿膝蓋方向平行。
後腿發勁時外綳,下盤要穩,後腿要曲蓄有餘,不能綳直,也不能往下塌。
眼神要兇狠,
動作配合全身協調。發勁時候關節要放鬆,關節如果僵硬,勁力傳過關節的時候就會損
傷自己,松開才能透過勁力不傷自身。
一要撐,二要松(向左轉),三要轉(提膝,右手逆纏向前)。右手向前鑽著走,
因為拿法是有方向問題的。這個時候右腿大腿平,小腿直,腳腕放鬆。
震腳要震不急於震,一震催出左腳,要打出節奏感。
右手收於腰間,鬆鬆攏住,左手似指非指,兩眼似看非看。右腳蹬,左腳撐,左手往回
帶,與右手形成反作用力。起蓄有餘,逆纏出拳,與左膝成平行線。
左肘與右手對拉,左手手腕放鬆,才能在肘上拉上力氣。
第十五式 金剛搗碓
第十六式 披身捶(庇身錘):
向左轉時左腿蹬右腿撐, 身向右前方略進蓄勁攻擊對方
第十七式 背折靠:
左腿蹬,右腿撐,含胸斂臀松肩墜肘。
頭要正,肩要平,雙肩前合,背要綳。
右拳距右太陽穴一拳遠。
第十八式 青龍出水:
1掛,2磕,3合,4纏繞,5反撩,6青龍出水
第十九式 雙推手:
雙推手要做到全身協調,周身一家,轉身時向左微蓄勁,上步時向前跨一步(就像地下
有個水坑,跨過去)不是邁過去。
第二十式 三換掌
三換掌,左掌前探時候,左足腳掌蹬地,不要腳跟。
第二十一式 肘底捶:
肘底錘,最後左手上托對方肘部,同時右拳打對方軟肋 。一般實用要配合進步身法,才
能進入有效打擊距離, 用的是全身的合勁
第二十二式 倒卷肱:
直退易潰,斜退得橫
後退時候弧線後腿,雙手逆纏, 到轉關處腰一帶, 變為雙順
然後再雙逆下一步
人順我逆謂之走,就是要走化對方來勢
我順人逆謂之粘,就是要佔穩優勢,保持控制對方的平衡
第二十三式 退步壓肘
1纏,2裹,3壓,4撤
撤步換掌,雙臂滾動,不要左右過分扭動身體 。
特別要注意也是弧線後退。
第二十四式 中盤
第二十五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六式 斜行拗步
第二十七式 閃通背
貓洗臉,二龍戲珠,轉身擺腳突胯,閃通背。
第二十八式 掩手肱拳
第二十九式 六封四閉
第三十式 單鞭
第三十一式 運手:
兩手高不過鼻,更不能擋眼。
第三十二式 高探馬
第三十三式 右擦腳
保持平衡,腳不落地。
第三十四式 左擦腳
保持平衡,腳還不落地。
第三十五式 蹬一跟
腳仍不落地,放鬆,轉向。也可落地撤步,降低難度,容易站穩。
第三十六式 前趟拗步
第三十七式 擊地捶
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腳
神仙一把抓,兩手對拉,長身,似打開陳年的大門。
第三十九式 獸頭式:
一撐二捋三握拳,起腳落腳手連環。
第四十式 旋風腳
雙拳變掌走S,上合下擺旋風腳。
第四十一式 蹬一跟
第四十二式 掩手肱拳
第四十三式 小擒打
第四十四式 抱頭推山:
塌掌,力在掌跟。
第四十五式 三換掌
第四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四十七式 單鞭
第四十八式 前招:
兩手方向相反,打錯勁。
第四十九式 後招
第五十式 野馬分鬃
過式:左滿舵,滿舵左。
前手好像汽車前面的標志,與身體要合成整體。
第五十一式 六封四閉
過式:第一到胸前(磨盤掌),第二捋加按,第三小引圈,第四劃大圓,第五雙提腕,
第六捋加轉,上步就是按。
第五十二式 單鞭
第五十三式 雙震腳
雙手先向上送,卸對手胳膊好像從衣帽架上摘衣服,要先往上送。
第五十四式 玉女穿梭
平行地面竄出,不能向上跳起。
第五十五式 懶扎衣
第五十六式 六封四閉
第五十七式 單鞭
第五十八式 運手
第五十九式 擺腳跌岔
第六十式 左右金雞獨立
六十一式 倒卷肱
第六十二式 退步壓肘
第六十三式 中盤
第六十四式 白鶴亮翅
第六十五式 斜行拗步
第六十六式 閃通背
第六十七式 掩手肱拳
第六十八式 六封四閉
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式 運手
第七十一式 高探馬
第七十二式 十字擺蓮:
過式(接高探馬):兩手各畫一個圈,轉身形成一大圓;上合下開撻架子,重心左移雙
手搭十字。
第七十三式 指襠捶:
拳下砸外崩勁,和胯打勁。
第七十四式 白猿獻果
第七十五式 六封四閉
第七十六式 單鞭
第七十七式 雀地龍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轉身時,避免雙手像端機關槍一樣。
第八十式 轉身雙擺蓮
第八十一式 當頭炮
第八十二式 金剛搗碓
第八十三式 收式
三 推手:
1. 規則:6米圈,雙方合步站立,不能站成橫開步。
手背相抵時開始運作。
2. 順纏進攻,逆纏防守,以身帶動,公轉與自轉相結合。
3. 順纏引導開對方的進攻後,在對方收勁時,用逆纏進攻。對方引導過頭的話,就可以
用肘或者肩靠。手到身到腳也到,不可以伸手過遠。
4. 以身為軸,以手為輪。
5. 避免:丟、癟、頂、抗。
6. 做到:沾、連、粘、隨 。
7. 手腳的配合:上下相隨人難進。舉例子:吃花生米時,筷子的運動與嘴的開合不但各
自要正確,還要配合好。
其餘:(待歸類)
1 推手以我為軸,以圈化解,圈不是固定的一個圈,如對方雙手按我上臂時,可以以
肩劃圈,或右手裡,左手外向右下向後,再向回轉,就是亂環,對方難以判斷。
2 打越短越好,打出越長越易被對方采。
3 要借力打力,以20公斤,打回80公斤力。
4 履:前腿可履對方前腿,腳可履,身也可履,手向反向為履。
5 洌為寸勁兒,身周圈為肘靠勁,最後是抖勁,可敗中取勝。
6不熟不推手。迂高手,要珍惜對方十幾年的功夫,不能丟別人面子。真正交手就是幾
下事,但是老師不挨摔,學生練不出來。
7 懶扎衣後,履前要輕,用腰走,外翻是滑動摩擦力,肘不貼肋,手不貼胸,不能履
到自己身上,要順其要勁而給之。如對方反拿我右手,我可順勢轉身,用肩頂其肘反關
節而破之。
8 打要冷、脆、快,謾會失去戰機,如掌背甩打對方後,就變成拳。
9 練拳中"傷腿",是腳不動的原因,另外膝不過垂線,膝直上直下,也易被牽拉,所
以膝要含蓄著勁。
1o 推手雙方一過一癟都不對,身軸不動,用肩肘就可化解對方來勁。
1l 被抓時,往對方虎口外解脫,抓對方時,要形成兩個點,姆指再轉動,對方就難
以承受了。
l2 遠拳近肘貼靠:身軸不動,不貼不靠,緊湊圈內履,圈外為采洌。如白鶴亮翅,
一肩靠,二肘,三摔擲。
l3 武術不是培養模特,難度趕不上體操,花稍比不上雜技,所以我們練太極拳一定
要練攻防,要練內功。各家拳師回去都練炮捶,目的要明確,藝高人膽大。
14 履不能太遠,要在尺骨之內。舍己從人,不能自己拔根。
l5 "速度、力量、技巧和方向"是技擊中的四個要素,力量是基礎,速度是條件,速度
+力產生沖量,"一力強十會"說明了力量的重要性。"四兩撥千斤"說明了技巧和方向的作
用。如對方握我手,隨即又進肘,我轉方向,其肘就落空。
16剎腰壓肘:上身不能前探,以腰帶,肘滾動,是摔對方的一個重要拳式。
17 腰是力量的集散地,是轉換力量的主宰。
18 長拳饅打不是太極拳,要內纏外裹,互為表裡,而且拳不能完全打直,勁發即收
。
19 襠要圓,呈拱形,不可尖襠或成lM形襠。圓襠產生暗勁。推手中襠暗勁可發人
,對方不知道你的虛實。
2o 姆指向外為順纏,向里為逆纏,手腳同也。一般左腳逆右手順。 嶗 捶足後撩勁
,左腳順,左手順,上下一致。
21 拳打出要上半步,被對方拉要上兩步半,可變被動為主動。
22 野馬分鬃,左腿逆到右手順,通過腰背交叉變換勁。
23有意無意出真意,我松對方感覺是"沉",而不是重,重是來自僵,重則易被填實,
沉是從放鬆而來的勁。
24 採在十指,採在稍節。
25 起勢要象巨蟒出洞,勢不可擋,懶扎衣和單鞭是兩儀,方向相反,重心在兩腿間
四六開。膝不過踝,另一腿膝與踝也相近;白鶴亮翅,左手塌腕時,右手棚腕,起左腿
時,右手外撐,左手在左膝上;白鶴亮翅到鈄行拗步,右腳底有一個換勁的動作,但不
可大了,斜行拗步兩臂雙逆到雙順是身體的合勁和腿的蹬勁,形成整勁;掩手肱捶,勁
不能抖散了;裹鞭炮不能搖膀晃腰。
白鶴亮翅左手在右肩處時,有個肩靠勁。
斜行拗步在三分之二處落腳鏟出。動作要粘粘糊糊,使人感到很厚實,要好好體會"巨
蟒出洞"。
人體中260多塊骨頭,100多個關節,500多條肌肉,都活動起來,把自己身
體變成泥鍬。
26 澄甫在形成楊氏太極拳中功不可沒。
27 敗中取勝:推年中被對方牽動,重心後移,呈後坐敗勢,此時要抓住對方兩臂,
這樣重心就在兩人中間,借對方推力,後甩對方,利用甩他的力返回自己的重心,此勢
用的是雲手摔人,敗中取勝,是離心和反離心力,作用和反作用力的道理。
28 83年北京成立陳氏太極拳研究會,84年田秀臣去逝,87年高志方學拳,馬
志才20多年太極拳,被高志方摔出20多個。拳重不沉易抖散,雙沉不是病,偏輕偏
沉好,偏重則無彈性。又不能勁到肩就停住了,打出拳無力,缺彈性。但輕不要飄,沉
不要重,重則滯。推手中彼發我沉,彼沉我松。
重無活動餘地,雙重則滯,易被填實。輕沉有彈性,可靈活變換自如。
29 明家求明,不求名。先學後知難,知難者不難,不知難者難。知易行難,知而後
行之,必成明家。學拳也應如此。
30 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心有所想,意有所動,意為令氣為
旗,意動才走氣,表現在形勢上才能作到外三合。
31 一路是以身帶手為主,以手帶身為輔;棚履擠按為主,采洌肘靠為輔。二路反之
,以身帶手為輔,以手帶身為主。
32 吳氏太極拳練過式,陳氏練定式,過式弱。
33 起勢以身帶手,但還有手的動,所以是活的,這樣不幹。到第一金 值 椎,有四
個合勁;懶扎衣兩手轉動,右手蓋在左肘上,運勁粘粘糊糊的往外開。掩手肱捶,拳從
腰出,力從背發,勁從心出。中盤震腳催勁出左腳,兩腳位置方向在一圓的切線上,收
尾閭,膝找腳尖,不用發勁,即不該發的不發,不要有多餘的動作,肩與胯合表現立身
中正,運氣自然。單鞭兩手雙逆,兩臂放長到兩手雙順,左手勁經大椎到右鉤手。雲手
以身帶手,腰要圓活如珠。退在卷肱,腳掌劃孤線,力落在腳跟上,才能打出氣勢,才
能出現洌勁。雲手要輕靈,落腳要實,輕而不飄,沉而不滯,松不只看肘,肩、胯,腰
和腿也要松,即靈活了,可隨時變換方向,變換陰陽。對方推我,那個手重,那個手為
陽,我松即可撥起他,手勁再延伸對方就出去了。
34 馮志強老師年青時打二路,打得讓人感到碰著得死,挨上得亡,真正打出了陳氏
太極拳的勁力和氣勢。
欒肘是腳下發力,用腰抖出勁。
"順步"右手右腳在前,"拗步"左腳右手在前,抬腿要平,膝高側身歪。
掩手肱捶發與松要無焊接點,漆一無縫。
35 "太極"開合而已,如前膛右手為合左手為開;白鶴亮翅兩手遙相呼應,右手合左
手開,或反之。有的拳式雙手先合而後開,開而又合,蓄發相間。
36 以身帶手,身轉後是否能再轉回來,來檢驗是否立身中正,以身為軸。
37 閃通背接掩手肱捶,開始是以身帶手,右手下穿時是以手帶身,起左腳不急於落
,一但震落右腳馬上摧出去,該動作美在纏絲上。
38 青龍出水,左腳墊步,左手彈出(不要只出一個指頭),手指似出非出,而出右腳
發肘,要找好時間差。此動作雙腳要動,否則腳易受傷。
39 拳似流星,眼似箭,腰似蛇形,腳似鑽。注意觀察蛇行、貓跳、狗閃。
40 鷹的滑翔下捕勁用在武拳上氣魄就出來了。
4l 打拳要輕而穩,勁貫四稍,似拋物飛行一樣,式定勢動才能連綿不斷。
42 棚者彈也,履中不能丟柵,棚無時不在。
43 勁合,形必整。如初收勁合,形自然合。
44 當頭炮,要腰胯蓄勁,出拳抖腰胯。閃通背接拗欒肘,肘在兩腳中間,也是抖腰
出肘。雙震腳體現腰轉和松腰松胯,兩腳原地力貫地下。斜行坳步要體現腰勁和後腿蹬
勁。
45 掩手肱捶兩手各50%的力,只是賓主要分,掩手肱捶內容很多,許應凡站在老
師右腳跟後面看老師打拳,老師出拳同時右腳跟向後一蹬,帶上了許應凡的腳,結果許
向前跌出,說明此拳式全身各處都可發人。
46 拳名每一個字都要鑽研,不能不知怎麼講。
47 練太極拳一生最難的是放鬆。
48 推手中不讓對方彎肘,使其臂直,並力貫其肩,就可控制對方。對方一曲肘,就
可變勁和化勁。控制對方胸,就可使其失重。
49 玉女穿梭轉身兩臂和手合著勁到懶扎衣,上步七星兩拳逆纏轉順纏是穿透勁,抱
頭推山是向前用掌根推,體現沖勁,轉腰,力在掌根。
50 棚是橫勁,要飽滿,不能架肘,架肘必聳肩,聳肩立身不正(一肩高一肩低)。
51 一力降十會,一巧拔千斤。迂著推土機,誰也頂不住,有相對性。兩人差不多,
巧者勝。但雙拳難敵四手。
52 雲手有跟步,蓋步,倒插步和轉步,轉步右手先順纏再逆纏發勁,這樣蓄勁足。
雲手一個動作多次重復,要有快慢,讓人看出變化。快而不亂,亂中有秩,沉靜而不呆
板。
53 打拳要有感染力,沒有綉花的心打不好拳,觀眾不悠然的模仿,產生共鳴,說明
你的拳打得出神入化。
54 肘不單是打,要會纏肘,搭手一纏肘,可將對手摔出。對方進肘,可用肘纏其肘
,他退,用肘進其胸。
55 雙臂雙肩被按往被動時,就用抖勁,一抖對勁落空。上驚下取方為妙。聲東擊西
,上一巴掌下一腳。腳不能橫拔,要履帶轉勁,脆勁,崩勁。崩帶彈性冷發勁。脆是干
凈利索快。對方身軀在這種裹崩勁中,大都被摔出去。
56 拳打腳踢是下手拳,有拙力。要練出彈性、練柔,先求開展後緊湊,要不斷凈化
提煉,並打出自家拳的風格,如舒展大方數楊氏,靈活數孫氏,嚴謹數吳氏。
57 技擊中要練小,展要似展非展,不能完全直,不能重新起勁,發與化不能斷勁,
要蓄發相間,節節貫穿。
58 新力未發,舊力未過,是發人的時機,如蟬出殼時抓它。剛在人前,柔在其後。
59 打拳如寫詩作畫,也要有意,找韻律找感覺。
60 武術是一種文化。我們的歷史責任就是要繼承,這是基礎,不繼承就無根,根自
己不保持,如何發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我們要愛拳、學拳、練拳,為的還是
拳。
61 幾大拳種只是形式的區分,風格的不同,才分為楊、陳、孫、吳等幾大拳種。我
們的責任要讓陳氏太極拳在中國武術中發揚光大。
62 進門拜師目的是學拳,學、教都要努力,我不培養出超過我的人,就不是好老師
。要說出20代傳人,拳要正宗,不是姓陳就正宗(那是血統正宗),拳術上是誰練誰正
宗。我們要有一個凝聚力,目的還是繼承和發揚,不能把傳統丟了,否則上對不起祖先
,下對不起後人,所以我們肩負重任。
在技擊格鬥中,力量、速度、技巧、方向四要素不可或缺。
其互相內在聯系與密切結合是最起碼的要求,
在此基礎上加強反應、靈敏、變化、柔韌、耐力、協調等的鍛煉
並落實在手、眼、身、法、步,逐步轉化為本能的條件反射的下意識動作,
使全身的運動整體性、連慣性協調性不斷提高,方可立於不敗之勢。
松是練習太極拳最起碼的要求,只有松才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和基礎。
精神的放鬆是肢體放鬆的必要條件,松也是最難做好的。
初學動作過快,肢體不放鬆,而過慢一味追求慢更不可能放鬆。
以上是不能達到放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F. 太極拳在哪學
太極拳學習的途徑有官方途徑和民間途徑兩種。
官方途徑:軍隊,體育學校,武術學校,國家體育局的老師。
民間途徑:太極門派如武當,還有各種道教的宮觀,太極家族如六大家三小家以及其所開的拳館,民間習練者如公園的老人等。
現在流傳的太極流派有:國家體育局套路,武當一大派,陳氏和氏孫氏楊氏吳氏武氏六大家,混元太極,忽雷太極,馬氏太極等小家。還有一些隱世門派。相關材料有競賽套路,拳譜,教學PDF,教學光碟等。
G. 我想自學陳氏太極拳,大家推薦一本比較全面,好的書籍,謝謝
│ │ [太極養生十三式].關永年.掃描版
│ │ [太極養生真法].金文泉.掃描版
│ │ [太極內功].李經梧.張天戈.掃描版
│ │ [太極內功心法].解守德.掃描版
│ │ [太極內功心法全書(上卷)].錢惕明.掃描版
│ │ [太極內功心法全書(下卷)].錢惕明.掃描版
│ │ [太極劍].張繼修.掃描版
│ │ [太極劍入門修訂本].李德印.掃描版
│ │ [太極劍技擊大觀].於敏.於志鈞.掃描版
│ │ [太極功夫扇].李德印.馬一楓.方彌壽.掃描版
│ │ [太極十三刀].張耀忠.掃描版
│ │ [太極十三劍].王子章.李文貞.掃描版
│ │ [太極圖譜解析].王經石.掃描版
│ │ [太極導氣松沉功].王方莘.掃描版
│ │ [太極綵球氣功與常見病的防治].陳威生.掃描版
│ │ [太極心法].熊衛.掃描版[
│ │ [太極拳108勢].陳濟生.掃描版
│ │ [太極拳].國術概論.吳圖南
│ │ [太極拳].李先吾.掃描版
│ │ [太極拳與推手].劉鵬.掃描
│ │ [太極拳之研究].馬有清.掃描
│ │ [太極拳習練知識問答].邱丕相.掃描版
│ │ [太極拳今論].薛蔚昌.掃描版
│ │ [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掃描版[
│ │ [太極拳健身套路與內功].李鴻義.掃描版
│ │ [太極拳健身實踐].周稔豐.掃描版
│ │ [太極拳入門與提高].李德印.掃描版
│ │ [太極拳入門初步].鄭勤.趙永剛.掃描版
│ │ [太極拳全書(修訂本)].人民體育出版社.掃描版
│ │ [太極拳全書].馮志強.掃描版
│ │ [太極拳養生探微].朱凌.掃描版
│ │ [太極拳內勁].吳宗周.掃描版
│ │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戴君強.掃描
│ │ [太極拳原理與練功精要:太極拳的背絲扣練法].張修睦.馮井春.掃描版
│ │ [太極拳古典經論集注].張耀忠.掃描版
│ │ [太極拳圖解].蔡翼中.掃描版
│ │ [太極拳圖解].蔡翼中.掃描版[
│ │ [太極拳實用技擊法].武世俊.掃描版v
│ │ [太極拳常識].周稔豐.掃描版
│ │ [太極拳技擊實踐].李萬斌.掃描版
│ │ [太極拳技巧].鄒玉春.掃描版
│ │ [太極拳拆架拆手].魏樹人.掃描版
│ │ [太極拳推手奧秘].張林.張耀忠.掃描版[
│ │ [太極拳推手對練套路:教與學].闞桂香.門惠豐.掃描版[
│ │ [太極拳推手問答].沉壽.掃描
│ │ [太極拳術].顧留馨.影印版
│ │ [太極拳械精粹].張繼修.掃描版
│ │ [太極拳械運動答問].薛安日.掃描版
│ │ [太極拳法實踐].王新午.掃描版
│ │ [太極拳法研究].沉壽.掃描版
│ │ [太極拳理傳真].張宏.張義敬.掃描版
│ │ [太極拳理傳真第三版].張宏.張義敬.掃描版
│ │ [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李覺民.掃描版
│ │ [太極拳秘訣評解].郭福厚.掃描版
│ │ [太極拳秘譜].玉昆子.掃描版
│ │ [太極拳練架真詮].李璉.掃描版
│ │ [太極拳行拳心法].魏樹人.掃描版[
│ │ [太極拳規范].馬有清.掃描版
│ │ [太極拳論譚].沉壽.掃描版
│ │ [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沉壽.掃描版
│ │ [太極拳辭典].楊麗.掃描版
│ │ [太極拳選編].楊澄甫.掃描版
│ │ [太極拳鍛煉要領].張卓星.掃描版
│ │ [太極推手入門與提高].田金龍.掃描版
│ │ [太極推手技擊傳真].王鳳鳴.掃描版
│ │ [太極推手真傳].李亭全.掃描版
│ │ [太極推手絕技].安在峰.掃描版
│ │ [太極擒拿法].凌召.掃描版
│ │ [太極文化與功法].鄭勤.掃描版
│ │ [太極智能氣功].吳一.掃描版
│ │ [太極棍].陳固安.掃描版
│ │ [太極棒尺氣功].關永年.掃描版
│ │ [太極正宗].吳志青.掃描版
│ │ [太極法說].吳鑒泉.掃描版
│ │ [太極溷元功].劉緒銀.掃描版
│ │ [太極破腿百法].孫國璽.掃描版
│ │ [太極藤球功].劉德榮.掃描版
H. 宋志堅太極拳學pdf版本那裡有下載
加
I.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太極拳動力的科學》(戴君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太極拳動力的科學
作者:戴君強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9-08
頁數:157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了力學、醫學和心理學,運用三度空間的電腦繪圖,將太極拳促進人體健康與激發人類潛能的原理,以科學的方式詳加剖析,揭開了太極拳數百年來的神秘面紗。借人體重力與地球間的充分協調,配合精、氣、神的協調動作,太極拳可使我們發出驚人的能量,健身防身。太極拳要求端正的姿勢,可確保脊椎的正常排列,使神經的傳導無阻,內臟蠕動的空間合適,腦部的供血充足,明顯提升我們的工作和讀書效率。
作者簡介:
戴君強醫師
經歷太極拳大師鄭曼青第四代入室弟子、加拿大中醫學院講師、加拿大中醫師公會會員、加拿大針灸醫師總會會員、「偏頭痛與眩暈速愈法」發明人、「頸椎病誤診提搖辨治法」發明人、「D.D.P.D.戴氏婦科脈診」發明人、「中醫免疫療法」倡議人、「中醫滾筒療法」設計人、美國「TAI-CHIMAGZINE」專欄作家。
現任溫哥華太極養生護身會教師、加拿大卑斯省東方醫學中心負責人、溫哥華中醫偏頭痛研究中心負責人。
J. 哪位高手告訴我幾本武術經典著作啊!諸如《武術匯宗》之類的 .在哪可以下栽來看的啊
古武學
│ │ 48小時超級自衛術.pdf
│ │ 《中華武術》、《體育文史》編輯部編著: 武蹤 第一輯 (人民體育出版 1988).pdf
│ │ 《九陰真經》正本.pdf
│ │ 《拳經拳法備要》-蟫隱廬本.pdf
│ │ 《胎息經》注釋.pdf
│ │ 【胡維岳 胡益平】內家綜合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8年).pdf
│ │ 一切為了實戰而練.pdf
│ │ 七仙形秘拳.pdf
│ │ 三十二勢絕命拳(遊民生).pdf
│ │ 三才門乾坤戊已功功譜-王培生.pdf
│ │ 三陰戮妖玄刀全本.pdf
│ │ 中華拳術明鏡錄——馬國興文集.pdf
│ │ 中華武功(董金明).pdf
│ │ 中華武術大觀沙國政專輯(八卦獅形掌,形意雞形拳,武當八仙劍).pdf
│ │ 中國傳統健身法(丁瑞生).pdf
│ │ 中國名拳(吳忠農).pdf
│ │ 二林子技擊術.doc
│ │ 雲台秘技.pdf
│ │ 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編輯武術傳統套路選編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 ).pdf
│ │ 八字功.pdf
│ │ 六面整體渾圓力訓練步驟.pdf
│ │ 內家拳功法揭秘.pdf
│ │ 內家拳舊聞.exe
│ │ 內硬十三太保橫練功.txt
│ │ 凌空點穴真訣.rar
│ │ 剩餘耕技 介紹.pdf
│ │ 千金決.pdf
│ │ 古典心意拳潛能激發訓練法.PDF
│ │ 呂偉:肘魔(中國展望出版社 1987).pdf
│ │ 吳殳:增訂手臂錄(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rar
│ │ 園靈樁.pdf
│ │ 密宗秘法.pdf
│ │ 應用武術(劉學謙).pdf
│ │ 徐哲東:國技論略(民國)_古籍.pdf
│ │ 打拳譜(金仁霖老師藏本)清木刻版_古籍.pdf
│ │ 拳經拳法備要.exe
│ │ 拳經洞微(清玄散人).pdf
│ │ 拳經洞極--清玄散人.pdf
│ │ 斷骨殘筋術.pdf
│ │ 無極站樁功.rtf
│ │ 李練:武海拾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4).pdf
│ │ 梁山功夫(宋義祥著).pdf
│ │ 梅山武功(陳益球).pdf
│ │ 武學心傳.pdf
│ │ 武學文集.chm
│ │ 武術之家.chm
│ │ 武林卸骨拿筋術(安在峰).pdf
│ │ 武林秘籍.exe
│ │ 武林絕秘練功手冊.pdf
│ │ 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編寫小組編:武術講義(試用)(武漢體育學院 1977).pdf
│ │ 武當桶子功.pdf
│ │ 民國24年金鐵盦《四兩撥千斤空手入白刃真傳合刊》全一冊.pdf
│ │ 民國25年金一明《練功秘訣》全一冊.pdf
│ │ 民間武功寶典:秘傳6步奪命功(鄒才能).pdf
│ │ 江湖殺手秘技.pdf
│ │ 沾衣十八跌.rar
│ │ 渾圓功夫的內修方法.pdf
│ │ 爆發拳力自練法.pdf
│ │ 百花武學講座.pdf
│ │ 神功(王連義).pdf
│ │ 秘傳內家拳精選.pdf
│ │ 程氏心法三種(剩餘耕技)_古籍.pdf
│ │ 竹林錘譜.pdf
│ │ 第三輯 中國技擊精華 金一明.pdf
│ │ 第三輯 練功秘訣 金一明.pdf
│ │ 第二輯 陰陽八盤掌 任致誠.pdf
│ │ 紅日書生劉長春功法.pdf
│ │ 經穴秘密.pdf
│ │ 萇氏武技書(全).pdf
│ │ 跌法入門(吳興貴傳授 遊民生整理).pdf
│ │ 金家功夫初級.rar
│ │ 金恩忠 著:國術名人錄(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pdf
│ │ 高等學校普通體育課教學參考書武術編寫組:武術(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0).pdf
│ │ 黃百家:內家拳法_古籍.pdf
│ │ 黑白兩道九大絕招.pdf
│ │ 龍易武林秘籍合集.pdf
│ │ 龍筋虎骨金剛勁.pdf
│ │
│ ├—八極門
│ │ 「兩儀樁」功.txt
│ │ 中國武術系列規定套路: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9)_s_s.pdf
│ │ 八極拳歌訣.txt
│ │ 八極拳的「擤氣」技術.txt
│ │ 八極拳的「跺腳」技術.txt
│ │ 八極拳門十八絕命手_w.pdf
│ │ 劉雲樵:《大內八極拳》台灣流傳的八極拳_w.pdf
│ │ 劉雲樵:八極拳_古籍_s_g.pdf
│ │ 劉雲樵:八極拳圖說(麒麟圖書公司 1983)_古籍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拳(新潮社)_s_s.pdf
│ │ 劉雲樵:八極秘藝 六大開拳_s_s.pdf
│ │ 安在峰:八極拳應手制敵法_s_g.PDF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chm
│ │ 安在峰:八極拳運動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_w.rar
│ │ 張中堯 張建軍:八極拳與八極氣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1)_s_s.pdf
│ │ 武華彥:八極拳六手翻秘技_s_s.pdf
│ │ 武進繆淦傑:八極拳-國術秘本(上海文業書局出版社 1936.11)_古籍_s_s.pdf
│ │ 氣在拳中,拳在氣中--八極拳小架內氣練法.txt
│ │ 王世泉:八極拳珍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蔣浩泉:八極拳(1983)_s_s.pdf
│ │ 郭清海整理:八極拳修煉秘籍_s_s.pdf
│ │ 霍文學:霍氏八極拳十字勁_s_g.pdf
│ │ 馬憲春:八極十三式_s_s.pdf
│ │ 齊德昭:八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4)_s_s.pdf
│ │
│ ├—周潛川
│ │ ├—峨嵋十二樁釋密_10094410
│ │ │
│ │ ├—峨嵋天罡指穴法_10058597
│ │ │
│ │ ├—氣功療法 峨眉二十庄釋密_1005804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58574
│ │ │
│ │ └—氣功葯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_10094409
│ │
│ ├—太極拳
│ │ │ 42式太極劍競賽套路拳譜.txt
│ │ │ 42式太極拳歌訣.txt
│ │ │ 萬籟聲整理: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圖解_w.pdf
│ │ │ 中國太極第一人楊澄甫演示楊式太極拳_w.doc
│ │ │ 二十四式太極拳.pdf
│ │ │ 二十四式簡易太極拳_或躍在淵.exe
│ │ │ 馮志強 李秉慈 孫劍雲:太極拳全書(學苑出版社 2003.3_1 674頁)_s_g_q.pdf
│ │ │ 馮志強傳授 王鳳鳴編著:太極推手技擊傳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6_1 303頁)_s_g.pdf
│ │ │ 馮志強: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8.10_1 143頁)_s_g.pdf
│ │ │ 劉嗣傳:武當三豐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1_1 316頁)_s_g.pdf
│ │ │ 劉登信:武當顧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7)_s_g.pdf
│ │ │ 初練太極 如何化去身上的僵勁.txt
│ │ │ 呂方軍演述 安在峰:太極拳推手快速入門不求人(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吳圖南講授 馬有清編著:太極拳之研究(商務印書館 2003年 126頁)_s_b.pdf
│ │ │ 吳圖南:國術太極拳(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_古籍_s_g.pdf
│ │ │ 吳孟俠 吳兆峰: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1958年初版)(人民體育出版社 1983)_古籍_s_b.pdf
│ │ │ 吳文翰: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_s_s.pdf
│ │ │ 周稔豐:太極拳常識(人民體育出版社 1978)_s_s.pdf
│ │ │ 周稔豐:氣功太極拳(天津大學出版社 1989)_豎排_s_b.pdf
│ │ │ 四十八式太極拳_s_s.pdf
│ │ │ 太極五星捶(馬金龍).pdf
│ │ │ 太極拳全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b.pdf
│ │ │ 太極拳理論大全.txt
│ │ │ 太極拳的經典拳術論文集(共52篇)_w.pdf
│ │ │ 太極拳選編(據文化圖書印刷公司1927年初版影印)_古籍_s_s.pdf
│ │ │ 太極推手精義.txt
│ │ │ 太極松掤.txt
│ │ │ 太極混元功(劉緒銀).pdf
│ │ │ 太極目錄.TXT
│ │ │ 姚馥春 姜榮樵:太極拳講義(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_古籍_s_g.pdf
│ │ │ 孫夫子太極圖.exe
│ │ │ 孫祿堂著 孫劍雲整理: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7.9_1 69頁)_s_b.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第一版_古籍_s_s.pdf
│ │ │ 孫祿堂:太極拳學(114頁)_古籍_s_b.pdf
│ │ │ 張奇:張三豐原式太極拳(北京體大 2002)_s_s.pdf
│ │ │ 張式太極混元功(張人銘).pdf
│ │ │ 張志勇:十六式太極拳(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6_1 253 頁)_w.doc
│ │ │ 張炳斗: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1998-9-1_s_g.pdf
│ │ │ 徐致一:太極拳淺說(太極拳研究社 1931)_古籍_s_g.pdf
│ │ │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_古籍_s_b.pdf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 鄭孝胥:題書太極拳學經典著作(1925 121頁)_w.exe
│ │ │ 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述:太極拳術十要太極拳術十要_w.doc
│ │ │ 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chm
│ │ │ 氣功與太極.chm
│ │ │ 沈壽點校: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古籍_s_s.pdf
│ │ │ 沈壽:太極拳論譚(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5)_s_g.pdf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1959)_古籍_s_s.pdf
│ │ │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上海書局 1987)_古籍_s_s.pdf
│ │ │ 蔡翼中:太極拳圖解_古籍_s_b.pdf
│ │ │ 解守德:太極內功心法(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門惠豐 闞桂香:東岳太極拳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_s_g.pdf
│ │ │ 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_w.doc
│ │ │ 陳微明:太極答問(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陳微明:太極長拳(上海致柔拳社 1929)_古籍_s_g.pdf
│ │ │ 顧留馨:怎樣練習太極拳_s_g.pdf
│ │ │ 馬有清:太極拳規范(友誼出版公司 1983.11_1 96頁)_s_s.pdf
│ │ │ 馬永勝:新太極劍書(民國版)_古籍_s_g.pdf
│ │ │
│ │ ├—馮志強述意 張禹飛整理:太極混元內功1~4_雜志_s_s
│ │ │ 太極混元內功_1.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2.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3.pdf
│ │ │ 太極混元內功_4.pdf
│ │ │
│ │ ├—吳氏太極拳
│ │ │ 劉晚蒼 劉石樵:吳式太極拳架與推手(武術泰斗教你學拳系列叢書)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_s_g.pdf
│ │ │ 吳公藻:太極拳講義(據1936年上海 泉太極拳研究社初版重排印行)(上海書店 1992)_古籍_s_g.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正宗吳式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04-01)_s_s.pdf
│ │ │ 吳英華,馬岳梁,施梅林:吳式太極快拳(河南科技出版社 1987)_s_s.pdf
│ │ │ 孫南馨:吳式方架太極拳(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_s_g.pdf
│ │ │ 張全亮: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刀(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7-1)_s_s.pdf
│ │ │ 張耀忠:王培生傳吳式太極劍(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李秉慈:吳式太極拳圖譜.45式_s_s.pdf
│ │ │ 王培生,王輝璞:吳氏太極拳三十七式行功圖解(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_s_s.pdf
│ │ │ 王培生:吳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s.pdf
│ │ │ 王培生:太極功及推手精要(大連工學院體育教學部 1985)_s_s.pdf
│ │ │ 薛安日: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9)_s_g.pdf
│ │ │ 馬岳梁 徐文:吳式太極拳推手_s_s.pdf
│ │ │
│ │ ├—和式太極拳
│ │ │ │ 侯爾良:和式太極拳精義(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_s_g.pdf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推手秘要.jpg
│ │ │ │ 和有祿:和式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 │ └—和有祿示範: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上下)_s_g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上.pdf
│ │ │ 和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圖解_下.pdf
│ │ │
│ │ ├—孫氏太極拳
│ │ │ 孫劍雲:孫式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 ├—楊式太極拳
│ │ │ │ 傅鍾文 演述 周元龍 筆錄:楊式太極拳(1963年版)(1980)_s_g.pdf
│ │ │ │ 吳圖南傳授 於志鈞編著: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技擊應用(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1 302頁)_s_g.pdf
│ │ │ │ 崔仲三: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青島出版社 1999〕_s_s.pdf
│ │ │ │ 李和生:內功解秘:楊式太極拳老六路(經濟管理出版社 2006)_s_s.pdf
│ │ │ │ 李鴻義:楊氏太極拳、劍、刀高難套路及秘傳九訣(南海出版公司 1995)_s_s.pdf
│ │ │ │ 楊澄甫著 董英傑編述:太極拳體用全書(文光印務館 1934年 68頁)_古籍_s_s.pdf
│ │ │ │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doc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理論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s.pdf
│ │ │ │ 王志遠:楊式太極拳詮釋 練習篇(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5)_s_g.pdf
│ │ │ │ 粟子宜著: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四川科學技術 2007)_s_g.pdf
│ │ │ │ 陳炎林: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又名楊式太極拳發勁 運氣 練勢}(295頁)_古籍_s_g.pdf
│ │ │ │ 陳龍驤 李敏弟:李雅軒楊式太極大槍_s_s.pdf
│ │ │ │ 陳龍驤等著:李雅軒楊氏太極劍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6)_s_g.pdf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述真-楊健侯秘傳(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_s_g.pdf
│ │ │ │
│ │ │ └—魏樹人:楊式太極拳術系列(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1)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三-拆架拆手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之五-內功勁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一-內功理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二-行拳心法_s_g.pdf
│ │ │ 楊式太極拳術述真系列之四-內功修煉法_s_g.pdf
│ │ │
│ │ ├—王新午:太極拳法實踐(陝西人民出版社 1959)_djvu_s_g
│ │ │
│ │ ├—謝永銘隱僧著:太極螳螂攔接拳(香港萟美圖書公司出版 1985)_s_g
│ │ │
│ │ ├—趙堡太極
│ │ │ 劉榮淦,張義霄:精義太極拳:趙堡太極拳健身、養生技擊法(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1996-06)_s_g.pdf
│ │ │ 原寶山: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2001)_s_g.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十三式(人民體育出版社 )_s_s.pdf
│ │ │ 王海洲:趙堡太極拳詮真(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3-2-1)_s_b.pdf
│ │ │ 趙堡太極拳文集_w.pdf
│ │ │ 趙增福:中國趙堡太極(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 1997)_s_s.pdf
│ │ │ 鄭悟清傳授 鄭瑞 譚大江編著: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2)_s_s.pdf
│ │ │ 鄭悟清宗師論太極拳手稿_w.pdf
│ │ │
│ │ └—陳氏太極拳
│ │ 馮志強編著 王潔整理:陳式太極拳精選(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6 288頁)_s_g.pdf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十二說要_w.doc
│ │ 馮志強:陳式太極拳入門(人民體育出版社 1993 174頁)_s_s.pdf
│ │ 劉鵬:陳氏二路太極拳 (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993){密碼:wesnwsjs}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b.pdf
│ │ 洪均生: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十七代宗師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山東科技出版社 1989)_s_g.pdf
│ │ 王西安著: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及單刀單劍 (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年)_s_g.pdf
│ │ 陳固安:太極棍(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5)_s_g.pdf
│ │ 陳國燦:陳氏太極拳二路(炮捶)(2000)_s.pdf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路功用歌訣.txt
│ │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doc
│ │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 顧留馨)_s_g.pdf
│ │ 陳照丕: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b.CHM
│ │ 陳照奎《陳式太極拳》_手抄本_s_s.pdf
│ │ 陳照奎傳授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拳法拳理(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5 506頁)_s_g.pdf
│ │ 陳照奎秘傳 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勁道釋秘:拆拳講勁(北京體育大學 2009-01)_s_s.pdf
│ │ 陳照奎編,馬虹整理:陳式太極拳體用圖解(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2 349頁)_s_g.pdf
│ │ 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_古籍_s_s.pdf
│ │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開明印刷局1933年版本復印)(上海書店影印出版 1986)_古籍_s_g.pdf
│ │ 陳正雷大師著《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繁體版_w.pdf
│ │ 馬有清:太極刀劍合編(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1987 111頁)_s_s.pdf
│ │ 馬虹:陳式太極拳技擊法(人民體育出版社)_s_s.pdf
│ │
│ ├—少數民族拳種
│ │ 回族傳統武術-七式門-馬宇.pdf
│ │ 回族心意拳六合拳(買西山).flv
│ │ 楊華增:回族秘傳心意內功--強身治病的武術氣功.pdf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