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醫電子版的書
│├─六科准繩 卷三
│├─六科准繩 卷五
│├─六科准繩 卷四
│├─六科准繩卷七
│├─六科准繩卷四
│├─六科准繩 卷一 證治目錄
│├─六科准繩 卷一 類方目錄
│├─六科准繩 卷三 類方目錄
│├─六科准繩 卷二 女科
│├─六科准繩 卷二 女科目錄
│├─六科准繩 卷五 女科
│├─六科准繩 卷八
│├─六科准繩之雜難證治類方卷六
│├─六科准繩之證治准繩卷六
│├─六科准繩外科 卷六
│├─六科准繩幼科卷二
│├─六科准繩雜病卷六
│├─六科准繩雜病證治類方卷四
│├─六科准繩雜病診治類方卷二
│├─六科准繩證治准繩卷二
│└─六科准繩證治准繩卷六
├─7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卷27~29.pdf
││外台秘要 卷3~5.pdf
││外台秘要卷17~18.pdf
││外台秘要卷19~21.pdf
││外台秘要卷24~26.pdf
││外台秘要卷32~33.pdf
││外台秘要卷34~35.pdf
││外台秘要卷36~38.pdf
││外台秘要卷8~10.pdf
││外台秘要方卷10~13.pdf
││外台秘要方卷5~7.pdf
││
│├─外台秘要 卷27~29
│├─外台秘要 卷3~5
│├─外台秘要卷17~18
│├─外台秘要卷19~21
│├─外台秘要卷24~26
│├─外台秘要卷32~33
│├─外台秘要卷34~35
│├─外台秘要卷36~38
│├─外台秘要卷8~10
│├─外台秘要方卷10~13
│└─外台秘要方卷5~7
├─8無名書
││無名書1.pdf
││無名書·.pdf
││無名書(手抄葯方).pdf
││
│├─無名書1
│├─無名書·
│└─無名書(手抄葯方)
├─9醫門法律
││醫門法律1-2卷.pdf
││醫門法律3~4·.pdf
││醫門法律5~6.pdf
││
│├─醫門法律1-2卷
│├─醫門法律3~4·
│└─醫門法律5~6
├─仲景全書 金匱要略注 十二
├─醫學實在易
├─醫學見能
├─醫方一盤珠
││卷一.pdf
││卷三.pdf
││卷八.pdf
││
│├─卷一
│├─卷三
│└─卷八
❷ 學習中醫必須會背的醫德經典古籍是什麼
個人建議哈……傷寒論 金匱要略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還有樓上說的那些葯性賦醫學三字經啥的,不過最關鍵還是中醫四大經典,學好中醫,也是很苦的,也不能光背書,還要多接觸臨證,中醫的臨證意義很大,好多老中醫沒背過這些經典,但是一樣可以治好病,這就是臨證的經驗
❸ 中醫必背的歌訣有哪些
1、妊娠服葯禁忌歌
元斑水蛭及虻蟲,烏頭附子配天雄;
野葛水銀並巴豆,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蟬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及通草,瞿麥乾薑桃仁通;
硇砂乾漆蟹爪甲,地膽茅根都失中。
2、四氣歌
四氣寒熱與溫涼,寒涼屬陰溫熱陽,
溫熱補火助陽氣,溫里散寒功效彰,
寒涼清熱並瀉火,解毒助陰又抑陽,
寒者熱之熱者寒,治療大法此為綱。
3、五味歌
五味辛甘苦咸酸,治療作用不同焉,
辛行氣血主發散,甘和補中急能緩,
苦燥降泄能堅陰,咸能潤下且軟堅,
酸能固澀又收斂,淡滲利水要全。
4、中葯七情歌
相使一葯助一葯,相須互用功效添;
相殺能制它葯毒,相畏毒性被制限;
相反增毒要記牢,相惡配伍功效減;
單行無須它葯配,七情配伍奧妙顯。
5、十八反葯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6、十九畏葯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制葯配方莫相依。
❹ 中醫門外漢要學中醫,必背的哪幾本書
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葯性歌括》、《湯頭歌訣》、《瀕湖脈學》》開始。然後可看傷寒,金匱,溫病,神農,醫學衷中參西錄,各家學說、對經典的注釋等等。這時候要多看醫案
❺ 學中醫必須要背的醫德的書籍是什麼
名老中醫成才因素固多,但讀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究竟讀哪些書,如何讀書,讓我們跟隨本文來一探究竟。
讀哪些書
97位醫家在有關讀書的記述中,提及的書共有320種,包括《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這些經典是醫家普遍重視的,是學醫必讀之書。
再者,名老中醫都重視基礎。除了經典,如《湯頭歌訣》、《葯性賦》、《瀕湖脈學》等基礎性著作也受到普遍重視,明顯高於單純臨證著作。但是,多未必善,名老中醫認為讀書應有重點。抓住重點,反復誦讀乃至背誦,再博覽群書,是學習中醫應注意的。
背哪些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中醫學家劉渡舟先生說:「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名老中醫之路》97位醫家中有41人明確提及應背誦書目,共計37種。
包括《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內經》、《葯性賦》、《瀕湖脈學》、《難經》、《醫學三字經》、《神農本草經》、《醫宗金鑒》等書目。
名老中醫不僅提出背誦書目,還多有論及背誦的意義與方法。
岳美中說:「對《金匱要略》、《傷寒論》,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到臨床應用時,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會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姜春華說:「現在看來,趁年輕記憶好,讀熟了後來大有用處,這也可說是學習中醫最基本的基本功。」
沈仲圭說:「根據我的經驗,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一經背誦,便不易忘記,可以終身受益,同時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陳鼎三認為:「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說『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床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關於背誦,名老中醫有許多經驗,今摘錄數則如次:
任應秋:「我學習經典著作如《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都是二十歲以前讀背的,也就是用機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讀和背,基本把它記下來了。」
方葯中:「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復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
哈荔田:「我背書時不用默誦法,而是在僻靜處朗朗誦讀,俾聲出之於口,聞之於耳,會之於心,之後則在喧鬧環境中默憶背過的內容,所謂『鬧中取靜』。如此,則不惟能熟記,且能會意。」
路志正:「先是低吟,即自念自聽,吟讀數十遍或百遍之數,有若流水行雲,出口成誦,形成自然記憶。低吟之後,要逐漸放慢速度,邊讀邊體會文中涵義,所謂『涵味吟誦』,務求弄懂原文。」
謝海洲:「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博覽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點。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脫口而出,如數家珍,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
經典讀熟了,以後才有豁然貫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時,奠基更為重要。我四歲時,隨祖父課徒的學生念些歌賦,雖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記住了。背,不單純是記憶的問題,還有加深理解的作用。
學習方歌、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應手,口到筆到,熟能生巧……這種背誦的『童子功』,對學中醫的人是必備的。」
總之,老一代名醫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學好中醫必須背誦,而且背誦宜早,必須堅持不懈。
讀書入徑的方法!
讀中醫書,通常要講究次序。通過分析《名老中醫之路》醫家的讀書經驗,可知學習中醫讀書的入徑主要有二,一是由淺入深,一是由深而淺。
由淺入深,即從流溯源,就是先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書,然後再讀經典。
如袁鶴儕先生說:「初學入門,可以選讀諸如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金匱淺注》、《醫學從眾錄》、《醫學實在易》、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及《瀕湖脈學》、《本草備要》等書,如此在醫理上雖未深通,而在臨床應用上,苟能靈活運用,亦頗小道可觀。然欲達到精通醫理,則相去尚遠。
仍須溯本求源,從根本做起。要認真研討《內經》、《難經》、《脈經》等經典。
此後,宜進一步學習《傷寒》、《金匱》、《千金》、《外台》、《本草經》、《本草綱目》等,參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種醫籍。這樣才能較全面、系統地掌握中醫理論。此須假以時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靈活變通之妙。」
由深而淺,即從源到流,其入徑與上述相反,主張從經典入手,然後旁及各家。如任應秋先生說:「首先要讀好《靈樞》、《素問》、《傷寒論》、《金匱》幾部經典著作,因為它是漢代以前許多醫學家的總結,許多文獻的結晶,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把它讀得爛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如方葯中先生回憶恩師陳遜齋的教導時說:「陳老要求很嚴,又十分耐心。
他很注意學習方法,強調立足點要高,一定要從經典學起,旁及各家,然後由博返約。他認為《傷寒》、《金匱》應該是臨床家的『看家本領』所在,在此基礎上,上溯《內經》,下及後世,才能對中醫學有系統的了解。」
兩種途徑,看似相反,其實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無論從源至流,還是從流溯源,最終都要源流貫通、源流合一。
至於選擇哪條途徑,並非一成不變。王文鼎先生弟子回憶先師學醫經歷:「投拜到當時名醫鄭先生門下為徒。鄭先生第一次講課,就反復申言:欲為良醫,當從《內》、《難》學起,方有根底。
否則專恃一二方書,即使為醫,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當遵師教誨,循序漸進,打下堅實根基。怎奈由於文史水平所限,對秦漢文章難以理解,真是讀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別,別而未能新,十分苦惱。
何況他學醫是為急切謀求生計,便向鄭老師請求賜教看病之法。鄭老師失望之餘,只好把他介紹給顏聞修老師。
顏師倒也因材施教,讓他讀些應用方書,諸如《珍珠囊葯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及《醫學三字經》等,引其入門。但顏師亦謂:「這些淺近之書只可敷於應用,未可深入堂奧。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得海鱉,理固然也。」
此外,劉季三先生在論教學實踐時談到讀書的先後,論述詳細,可法可據,摘轉於下:「學生第一年先學《傷寒論》,要求背得爛熟,約用3個月。
第二步學《金匱》,同樣要求背得爛熟,又約用3個月,共6個月。下半年內除每天念原文一遍外,可以參考各家的注本,全年大約可看《傷寒》注本20種左右,《金匱》注本5種左右。
在這一年中,要求『眼有看』,看《傷寒》、《金匱》;『耳有聽』,聽《傷寒》、《金匱》;『口有道』,道《傷寒》、《金匱》。專心致志地學,隨時誘導、隨時啟發、隨時講解、隨時提問,促使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悟機,深入鑽研,鞏固提高。
第二年學習《內經》、《本經》,要求重點熟記,不要求全部背誦。看註解時,要求以《傷寒》、《金匱》來解釋《內經》、《本經》,又要求以《內經》、《本經》回過去解釋《傷寒》、《金匱》。
❻ 學中醫要背哪些中醫典籍
首先,對你表示敬意。現在我們學中醫的很少有堅持經典的了。只要肯下苦功肯定是有收獲的。我推薦幾個著作吧,黃帝內經自不必說,肯定是要熟練的,中醫臨床必背——傷寒論,脈診入門——瀕湖脈學,中葯方面——葯性賦,方劑方面——湯頭歌訣,背經典不等於就能精通中醫理論,但是通過背誦經典能增長中醫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悟出一些中醫道理,是很有幫助的。以上為個人淺見,希望對你有幫助。
❼ 中醫入門必背口訣是什麼
把脈口訣有些脈,浮沉兼,浮統五脈(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脈(伏、細、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脈焉。
浮脈:浮輕取,重按無,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風熱,浮而無力是血虛。
沉脈:沉重按,脈才顯,如石投水必下潛,沉而有力為冷痛,沉而無力是虛寒。
遲脈:遲脈來,一息三,脈來極慢記心間,遲司臟病或多寒,虛實之間仔細研。
數脈:數脈來,息六至,脈來快速用心記,浮沉虛實須分別,君相之火不同治。
虛脈:虛脈形,皆無力,浮大而軟無根砥,脈虛身熱為中署,氣虛正虧身無力。
實脈:實脈形,大而長,三候充實力最強,新病見實邪氣盛,久病見之病主殃。
滑脈:滑脈狀,頗費猜,如盤走珠應指來,宿食痰熱胸中滿,女脈調時應有胎。
把脈的意義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
❽ 必背中醫經典有哪些要經常看哪些中醫書
個人覺得四大經典包括《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難經》,其中應該好好學習《傷寒雜病論》,《金貴要略》。從病因病機,治則,方葯,病性,等多方面掌握。要勤看中葯四百味,湯頭歌,經絡歌等等
❾ 求一本 中醫基礎理論 ,最好是pdf的
推薦你讀《四聖心源》,不是一般的強大!
❿ 中醫必背歌訣有什麼
熱性葯
葯有溫熱,又當審詳。
欲溫中以蓽茇;
用發散以生薑。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
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
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
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
麻黃表汗以療咳逆;
韭子壯陽而醫白濁。
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
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葯。
觀夫川椒達下,乾薑暖中。
胡蘆巴治虛冷之疝氣;
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
白術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
菖蒲開心氣、散冷,更治耳聾。
丁香快脾胃而止嘔逆;
良姜止心氣痛之攻沖。
肉蓯蓉填精益腎;
石硫黃暖胃驅蟲。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去風。
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
靈砂定心臟之怔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