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陳式太極拳的圖片
www.bbwang.com裡面有不少
㈡ 解讀《陳氏太極拳圖說》 ——第七講:河圖的形成和表述的意義
太極拳名家康偉 本刊記者龔建新
龔建新:上一次我們講了河圖,認識到河圖並不神秘,它不過是一個用數字來表述陰陽變化規律的圖形,是古代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認知模型。那麼,這一次,我們要具體講述一下河圖的形成,以及它表述的意義。我認真地研究了一下這個河圖,它中間是5個白點、10個黑點,然後,上下左右圍繞著4組黑白點,分別是下邊1個白點、6個黑點,左邊3個白點、8個黑點,上邊7個白點、2個黑點,右邊9個白點、4個黑點。這些黑白點構成有個規律,就是黑白點相減為5。這是我找出的規律,它們表示什麼意思呢?(圖1)
康偉:河圖的構成是這個規律,但是,對河圖的來源和意義的解讀,歷史上有很多種,解釋的人很多,也不乏真知灼見。我對河圖的解讀,是本著陰陽這一概念來闡述的。只要你認識到河圖是解釋陰陽變化規律的圖形,你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古人說:「先有河圖,後有太極圖。」「河圖是圓形之祖。」你也就明白了,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為什麼首先講述河圖。
龔建新:關於河圖,我還在網路上搜索了一下,結果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看完後,我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明白河圖的意義。
康偉:我們上次說了,河圖講述的是陰陽,也就是現代哲學中的矛盾。而《易經》就是以陰陽學說為核心,對陰陽變化規律進行高度總結和歸納,並對陰陽變化產生的事物性質和現象變化進行分析解讀的經典之作,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認識自然規律的智慧集成,所以它被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總源。太極拳就是以陰陽變化規律為核心要素,嚴格遵循陰陽變化規律,在拳術運行的過程中不斷處理陰陽的關系,使之達到統一、和諧、平衡、相融、相依的共存共生狀態,並在陰陽運行變化的規律性進程中實現著性質和現象變化的自然效果。因此,陳鑫用《易經》中的河圖來講陰陽變化的哲理和規律。懂得了這些哲理和規律,才能知道太極拳的運行原則是什麼,運行的規矩是什麼,運行中的變化遵循的是什麼,運行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反過來,才能真正理解太極拳的拳理、拳論,也才能真正明白為什麼現在人們對太極拳的理論有那麼多似是而非、謬之千里、以訛傳訛的錯誤認知和歪曲解讀了。
龔建新:陳鑫書中河圖下面的這一段文字:「天一、地二……」真是晦澀難懂,現在人們基本看不懂了。難道這也是在講述陰陽嗎?(圖2)
康偉:是的,這段文字就是在講述陰陽。這段文字搞懂了,我們也就明白了河圖表達的意思了。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段文字,我們先舉個例子。比如,你要去某地,你的面前有兩條路,我們可以把這兩條路區分為A路和B路,而每條路又分成了不同的路段,為了區分這些路段,我們又把這些路段分別標記為A1、A2、A3、A4段和B1、B2、B3、B4段,當我們走到A2或B3時,我們就會清楚的知道我們在這條路的哪一段,處於整條路的什麼位置了。(圖3)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看到A和B是區別這兩條路的代表符號,而1、2、3、4則是各條路中各個階段的代表符號,這里的1、2、3、4就已經失去了數字所表示的大小、長短等數量的意義了,也就是說,1路段不一定比2路段短,4路段也不一定比3路段長,有可能是最短的。所以,這個時候的1、2、3、4就只是某個階段位置或范圍的代表符號。
在這里,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基本的概念:我們看到的數字,在很多使用的場合中是沒有大小、多少這樣的量化意義的。這個概念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正確理解河圖中那些數字含義的基礎。建立了這樣的認識概念,我們就可以來解讀河圖了。
龔建新:哦,這么說來,陳鑫書中這里的數字一、二、三、四……等,並不代表大小、多少,而是表示了陰陽的意思。
康偉:是的,古人在描述陰陽變化的過程和規律時,就是用了最簡單的由1到10 這十個數字來進行表示。前面我們講過,陰陽是相互對立、相互作用的兩種性質,天之能量是陽的代表,地之能量是陰的代表。所以這里「天」的意思代表「陽性」,「地」的意思代表「陰性」,兩種性質相當於上例中A、B兩條路。古人之所以用1到10這十個數字做符號,是因為他們發現數字也可以分成兩種性質,即單數和雙數,我們現在叫奇數和偶數。無論數字有多少,從性質上分只有兩種:單數和雙數。古人就用單數來表示陽性,雙數來表示陰性。那麼在十個數中能用來代表陽性的數字就有1、3、5、7、9這五個數,能用來表示陰性的數字就是2、4、6、8、10等五個數字。而天代表陽,地代表陰,所以陽數也就被稱為天數,陰數也就被稱為地數了。這樣一來,河圖下面文字的意思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數五:一、三、五、七、九;地數五:二、四、六、八、十。」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一是陽數,二是陰數,三是陽數,四是陰數,代表陽性的數字有5個:一、三、五、七、九。代表陰性的數也有五個:二、四、六、八、十。如此一來,1到10這十個數在這里就已經不是代表大小、多少等數量概念了,而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代表符號。只要看到單數,就說明是陽性,只要看到雙數,就說明是陰性。有了這些符號,古人就可以用來表述陰陽變化的過程和階段了。
龔建新:原來這些數字是這個意思!它們表示了天地陰陽的變化規律。那麼古人又是怎樣通過這些數字,來認識表現陰陽變化的過程和其中的規律呢?這些數字怎麼變成了河圖中的黑白點了呢?
康偉:我們還是要回到古人認識自然的基本思維方式上,即「觀天地之象,察陰陽之變」。通過對天地自然,以及晝夜四季循環變化的長期觀察和感悟,古人從直觀的自然現象中認識、總結規律性的東西。他們看太陽,從太陽晝夜運行的過程中感悟天地之間這個空間的陰陽能量變化,太陽由下向上,從東向西運行一周,隨著太陽的上升,天地間發散的陽性能量不斷增長,午時陽能最為強盛,而過午之後,太陽開始下降運行,陽性能量開始逐漸減退,直至子夜之時,陽性完全消退;而與此同時,以地的收斂性質為代表的陰性能量也在循環的運行著,這種陰性能量的增長是從太陽下降的午時開始的,陽能不斷減退,同時陰能就不斷增強,子夜之時,陰能最為強盛;過子之後,陽能又開始生長並逐漸壯大,同時陰能就開始了消退的過程。隨著太陽周而復始的不斷運行,晝夜就循環往復,不斷更迭,天地之間的陰陽能量就在進行著此消彼長、循環不息的相互作用和變化。這種陰陽能量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形成了天地間萬物生命運行的動力源泉。萬物皆在這種能量變化的作用下進行著生、長、消、亡的生命狀態循環變化,而這種能量變化是隨著太陽的升降過程循環發生的,太陽上升時陽能增加而陰能減小,太陽下降時陽能減小而陰能增加。
龔建新:古人觀察認識到天地陰陽這種循環往復的變化,為了表示、闡述這個變化,就發明了各種符號,其中就有河圖、太極圖。
康偉:是的,為了闡述這個天地陰陽的變化過程,古人就用1到10這十個符號對陽和陰的變化過進行描述和定位,把這十個數按照人們看到的太陽升降運行的軌跡標記上去,如圖4所示。
當時人們沒有「地球」的概念,直觀的看到地是平的,太陽是繞著地面上下轉的,這就是「天圓地方」的概念。這樣一來,這十個數字就把太陽運行的路徑分成了十個過程階段了,在這個過程中太陽的運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由1到5不斷在上升,而由5到10不斷在下降,而在這個升降變化的過程里,有兩個點的升降運行是停止的。從圖4中我們看到,這就是最高點的5和最低點的10。在5這一點上,太陽升到了極點,升的性質已經停止了,不再上升了,過了這一點就是下降,但在這一點時還沒有下降,這一點既是上升的終止點,又是下降的啟始點,但它既沒有上升,也還沒有下降,既不體現上升的性質,也不體現下降的性質,也就是既不代表陽性,也不代表陰性,所以5這個數體現了中性,體現了不變。
龔建新:那麼,下降的最低點10也是一個不升不降的中性吧?
康偉:對的。10這一點,是下降的終止點,同時又是上升的起始點,和5體現出一樣的性質,是中性。既然5和10這兩個數代表的是中性,是不變,如果我們要用到1和10這十個數來描述和表示陰陽性質的變化過程,那麼這兩個代表不變的數就不能用了,餘下的就是1到9這八個數字了,就是代表陽性的數為1、3、7、9,代表陰性的數為2、4、6、8。陰陽運行一周完成了一次生、長、消、亡四個階段的變化過程。人們就用圖形把這四個過程表示出來了 ,如圖5所示。
但人們發現這個圖形的表示有問題,與陰陽的實際變化過程不相符。雖然陰和陽都經歷了生、長、消、亡這四個階段,但陰和陽四個階段開始的起始點是不一樣的,陽的生長起始點在子時,而陰的生長起始點在午時,那麼,陽的四個階段和陰的四個階段的位置順序就發生了變化。於是,人們就按陰陽各自的起始點為出發點,分別描繪出陽的四個變化過程和陰的四個變化過程,並分別用陽數和陰數按順序加以標記,就形成了如圖6所示的陰陽運行路徑。
這樣一來,圖6中顯示的陰和陽運行變化過程的各個階段就產生了相互的對應關系了:以1為代號的陽生這一階段和以6表示的陰消這一階段相互對應,以3表示的陽長階段和以8表示的陰亡階段相對應;同樣,陰2和陽7,陰4和陽9也都對應了。通過這個圖形,就把陰陽變化的走向、經歷過程、起始位置,以及相互關系都表示清楚了。
龔建新:這個圖,就很接近於河圖了,只要稍加變化,就是河圖。
康偉:是的,把這個圖規范一下,把它扶正過來,用白點表示陽數,用黑點表示陰數,這樣,我們看到的河圖就形成了,它和上面圖6所表示的內容是完全一樣的,而我們上面闡述的5和10這兩個代表中性、陰陽未變的數,就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代表不動不變,這就像道路中間環島的意思一樣,圍繞環島四周的路都能走,環島是不能走的。所以把它們放在中間,即代表性質不變(中性),也表示陰陽變化未變之時。現在,代表陽性、陰性和中性的十個數就都顯示在這個河圖上了。
龔建新:通過這一番解讀,我明白了河圖上黑白點的意義,也基本上能看懂河圖下面那段文字了,即陰數和陽數各有五個,「五位相得,各有所合」,五個陽數和五個陰數各得自己的位置,而且相互產生了陰陽階段的對應組合,即1和6、3和8、2和7、4和9、5和10,而這樣的陰陽組合作用就產生了陰陽變化的規律。
康偉:古人通過這個河圖來分析和闡述陰陽變化過程中的規律,而這些陰陽變化的規律,恰恰是太極拳運行要遵循的核心原則,真正搞清弄懂這些規律,才能真正認識太極拳。所以,陳鑫這部闡述太極拳哲理和規律的書,才把河圖放在開篇這個重要的位置。下一次,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個河圖揭示了哪些陰陽變化的規律。
㈢ 中國武術古籍的《陳氏太極拳圖說》
清代陳鑫著,記述陳氏太極拳的動作和理論,並附有圖解。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除《陳氏太極拳圖說》外,還著有《太極拳引蒙入路》《三三拳譜》等書陳鑫寫《陳氏太極拳圖說》費時10餘年,1933年出版,是太極拳的重要著作之一。
㈣ 56式陳式太極拳拳譜
陳式太極拳56式如下:
第一組
1.起勢,2.右金剛搗碓,3.攬扎衣,4.右六封四閉,5.左單鞭,6.搬攔捶,7.護心捶,8.白鶴亮翅,9.斜行拗步,10.提收,11.前趟。
第二組
12.左掩手肱拳,13. 披身捶,14. 背折靠,15.青龍出水,16.斬手,17.翻花舞袖,18.海底翻花,19.右掩手肱拳,20.左六封四閉,21. 右單鞭。
第三組
22.右雲手,23.左雲手,24.高探馬,25.右連珠炮,26.左連珠炮,27.閃通臂。
第四組
28.指襠捶,29.白猿獻果,30.雙推掌,31.中盤,32.前招,33.後招,34.右野馬分鬃,35.左野馬分鬃,36.擺蓮跌叉。
第五組
37.左右金雞獨立,38.倒卷肱,39.退步壓肘,40.擦腳,41.蹬一根,42.海底翻花,43.擊地捶,44.翻身二起腳,45.雙震腳。
第六組
46.蹬腳,47.玉女穿梭,48.順鶯肘,49.裹鞭炮,50.雀地龍,51.上步七星,52.退步跨虎,53.轉身擺蓮,54.當頭炮,55.左金剛搗碓,56.收勢。
(4)陳氏太極拳圖說pdf擴展閱讀
早期陳氏太極拳書籍和近代大師級人物著作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陳子明著,1932年出版,2014年由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重新出版發行。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著,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出版
《陳氏太極拳匯宗》,陳績甫著,1935年出版
《陳氏太極拳入門總解》,陳績甫著,1935年出版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洪均生
《陳氏太極拳》,沈家楨 顧留馨
《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陳小旺
《陳式太極拳新架二路及單刀單劍》,王西安
㈤ 陳鑫的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
先看康偉老師對此書的評價:
《陳氏太極拳圖說》這本書是系統、精細、准確的詮釋太極拳運動規律和內涵哲理的經典之作。是真正太極拳的理論基礎文獻,是真正了解、認知和習練太極拳的不二之選。
1、此書的系統性:很多拳譜、拳經、拳論,是前輩的總結,體會,而不是理論。
理論最主要的特性是要有系統,從淺入深,從易到難,整個理論是連通的。
從古至今,只有此書在系統性的解讀tl
2、精細:一點一點的說。
3、准確:內容很准確。
這本書,講的是太極拳的基礎理論,基礎概念。要想真正了解太極拳,不看這本書,根本不可能。到如今,習練太極者據說上億人,可問起何為「太極」,何為「陰陽」,能回答者寥寥。
康偉老師講:你搞不懂這本書,你基礎上不認識太極。
康偉老師課程,是在「全民太極」APP上面發表
㈥ 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目錄
卷首
太極拳道題詞
序一
序二
自序
凡例
無極圖
太極圖
河圖說
洛書說
伏羲八卦方點陣圖
文王八卦方點陣圖說
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圖說
八卦相合數圖說
先天八卦動靜圖說
先天八卦圓圖說
八卦生六十四卦陽儀橫圖(附後)
八卦生六十四卦陰儀橫圖(附後)
八卦變六十四卦圖說
六十四卦相錯圖
八宮尾卦正錯互綜圖
序卦正綜圖一
序卦正綜圖二
序卦正綜圖三
序卦正綜圖四
六十四卦顛倒相綜圖說(附後)
太極生一百二十八卦相錯圖說
天地定位方圖說(附後)
成男成女方圖說(附後)
乾君坤藏方圖說(附後)
天根月窟圖說
陽直圖陰直圖消息盈虛圖說
三才圖說
天地形象圖說
一年混沌氣象圖說
一月混沌氣象圖說
一日混沌氣象圖說
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
古太極圖敘
古太極圖說
伏羲八卦消長圖說
太極黑白圖說
河圖太極圖說
洛書太極圖說
河圖天地交圖說
洛書日月交圖說
……
太極拳勢卷一
太極拳勢卷二
太極拳勢卷三
附錄
㈦ 練陳氏太極拳買什麼書好
太極拳
圖中右下角都有這些太極拳電子版書籍
其他太極拳書籍目錄:
TJ221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技擊應用(於志鈞)
TJ222楊式太極拳闡秘(龐大明)
TJ223楊式太極拳法精解(李雅軒)
TJ224楊式太極拳及其防身應用(張勇濤)
TJ225楊式太極拳技擊(楊慎華)
TJ226楊式太極拳架詳解
TJ227楊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王志遠)
TJ228楊式太極拳詮釋:練習篇(王志遠)
TJ229楊式太極拳拳照圖譜(傅清泉)
TJ22[楊氏太極拳詮真].陳龍驤.掃描版
TJ230楊式太極拳三譜匯真—路迪民著
TJ231楊式太極拳述真:珍品書
TJ232楊式太極拳.崔毅士.崔仲三
TJ3[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傅鍾文.傅聲遠.傅清泉.掃描版
TJ40陳家太極拳入門(松田隆智)
TJ41陳氏二路太極拳(劉鵬)
TJ42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陳小旺)
TJ43陳氏世傳太極拳術(陳子明)
TJ44陳氏太極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馬國祖)
TJ45陳氏太極炮錘
TJ46陳氏太極拳(陳照奎手抄本)
TJ47陳氏太極拳(老架)(陳國燦)
TJ48陳氏太極拳(沈家楨.顧留馨)
TJ49陳氏太極拳:4冊合集
TJ4[精功十三式太極拳].張耀忠.掃描版
TJ50陳氏太極拳匯宗(陳績甫)
TJ51陳氏太極拳技擊法(馬虹)
TJ52陳氏太極拳劍刀(陳正雷)
TJ53陳氏太極拳拳法與套路教程(吳自立)
TJ54陳氏太極拳術(陳正雷)
TJ55陳氏太極拳套路
TJ56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繁體堅排)
TJ195學習太極拳(卓宏謀)
TJ196傳統楊氏大架太極拳械推手(栗子宜)
TJ197傳統楊氏太極拳名家實戰用法匯粹(楊禮儒)
TJ198傳統楊式太極拳教程(崔仲三)
TJ199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傅鍾文)
TJ19[王培生內功心法太極拳].張林.張耀忠.掃描版
TJ1[陳式太極拳老架技擊秘訣].王西安.影印版
TJ200李雅軒太極精論
TJ201李雅軒楊氏太極拳詮真
TJ202汪傳楊氏太極拳修整實錄(汪仲明)
TJ203中國楊氏太極(楊振鐸)
TJ204楊澄甫式太極拳(楊振基)
TJ205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黃文叔)
TJ206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李漣)
TJ172武當趙堡太極拳大全(原寶山)
TJ173武當趙堡太極拳小架
TJ174武當真傳太極拳全書(於化行)
TJ175武派太極技擊術(高連成)
TJ176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吳文翰)
TJ177武氏太極拳圖解及太極論.訣(李鴻義)
TJ178武式太極大桿(翟維傳)
TJ179武式太極拳37式(翟維傳)
TJ17[太極拳走架推手問答].沉壽.掃描版
TJ180武式太極拳(郝少如)
TJ181武式太極拳闡秘(龐大明)
TJ182武式太極拳及其防身應用(陳建雲)
TJ183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教與學
TJ184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練習與技擊運用(黃康輝)
TJ185武式太極拳老架(翟維傳)
TJ186武式太極拳詮真(喬松茂)
TJ187武式太極拳十三式(喬松茂)
TJ233楊禹廷太極拳動作解說
TJ234楊禹廷太極拳系列秘要集錦(李秉慈)
TJ235趙堡太極拳詮真(王海洲)
TJ236鄭曼青太極自修
TJ237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曼青)
TJ23楊氏太極拳三十七式內功述真].魏樹人.掃描版
TJ247鄭子太極自修新法
TJ248中國唐代三世七太極拳與劍術(王知剛)
TJ249中國趙堡太極-趙增福
TJ24[楊式太極拳].傅鍾文.1963.掃描版
TJ25[楊式太極拳闡微].龐大明.掃描版
TJ26[楊式太極拳述真].汪永泉.掃描版
TJ27[楊式太極拳用法解要].龐大明.掃描版
TJ28[楊式太極真功].孫以昭.掃描版
TJ29[盈虛有象--中國太極拳名家對話錄](余功保)
TJ2[傳統楊氏太極拳名家實戰用法匯粹].楊禮儒.掃描版
TJ57陳氏太極拳圖說(陳鑫)(簡體橫排)
TJ58陳氏太極拳械匯宗(陳正雷)
TJ59陳氏太極十三桿、三桿、八桿、梢桿(陳正雷)
TJ5[李雅軒楊氏太極拳法精解].陳龍驤.李敏弟.掃描版
TJ11[太極拳練架真詮].李璉.掃描版
TJ120太極拳譜(沈壽)
TJ121太極拳譜(武匯川)
TJ122太極拳奇人奇.功
TJ153吳式太極拳基礎(李仁柳)
TJ154吳式太極拳及其防身應用
TJ155吳式太極拳架與推手(劉晚蒼.劉石樵)
TJ165武當嫡派太極拳術(李壽篯)
TJ166武當氣功太極拳(馬傑)
TJ167武當三豐太極拳
TJ168武當太極拳(萬簌平)
TJ169武當太極拳與盤手20法(裴錫榮)
TJ16[太極拳圖解].蔡翼中.掃描版
TJ170武當玄功太極掌(劉世君)
TJ171武當趙堡太極拳大架(趙增福)
TJ123太極拳淺說太行拳術(徐致一.朱霞天)
TJ124太極拳全書(修訂本)(人民體育出版社)
TJ125太極拳實用技擊法(武世俊)
TJ126太極拳釋義(董英傑)
TJ127太極拳術(陳微明)
TJ128太極拳術(顧留馨)
TJ129太極拳述要(鄭天熊)
TJ12[太極拳論譚].沉壽.掃描版
TJ130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
TJ131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
TJ132太極拳圖說(金倜生)
TJ133太極拳疑難解答
TJ134太極拳原理與練功精要:太極拳的背絲扣練法(張修睦)
TJ135太極拳運動362問(薛安日)
TJ136太極拳之研究(吳圖南)
TJ137太極十三刀(張耀忠)
TJ138太極心語(陳太平)
TJ103太極解密十三篇
TJ104太極梅花螳螂拳(上)張炳斗
TJ105太極梅花螳螂拳(下)張炳斗
TJ106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張炳斗)
TJ107太極內功解秘(28祝大彤)
TJ108太極拳(五分鍾套路)(顧留馨)
TJ109太極拳叢書之四-吳鑒泉式太極拳-徐致一編著
TJ10[太極拳理傳真第三版].張宏.張義敬.掃描版
TJ139太極之光太極拳心法密鑰
TJ13[太極拳秘訣評解].郭福厚.掃描版
TJ140王志忠《太極十三式述真》太極十三式
TJ141王宗岳太極拳經王宗岳陰符槍譜(唐豪)
TJ142王宗岳太極拳經王宗岳陰符槍譜
TJ143精簡吳式太極拳(柳恩久)
TJ144精選吳式太極拳劍(柳恩久)
TJ145正宗吳式太極拳
TJ146吳鑒泉式太極拳(徐致一)
TJ147吳鑒泉太極拳古譜
TJ156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練習與技擊運用
TJ157吳式太極拳慢架(李立群)
TJ158吳式太極拳詮真(王培生)
TJ159吳式太極拳拳械述真(李秉慈)
TJ15[太極拳全書].馮志強.掃描版
TJ160吳式太極拳拳照圖譜(李秉慈)
TJ161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行功國解(王培生)
TJ162吳式太極拳十三式(李秉慈)
TJ163吳式太極拳圖譜45式
TJ164沈陽武派太極拳直講(王善德)
TJ100孫氏太極拳(孫劍雲)
TJ101孫氏太極拳·劍(孫劍雲)
TJ102孫式太極拳詮真(孫劍雲)
TJ103太極解密十三篇(1)
TJ110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李覺民)
TJ111太極拳-二十四式簡化太極
TJ112太極拳古典經論集注(張耀忠)
TJ113太極拳九訣八十一式註解(吳孟俠)
TJ114太極拳理傳真(第三版)(張義敬)
TJ115太極拳理傳真(台版)
TJ116太極拳論老三本
TJ117太極拳秘譜(玉昆子)
TJ118太極拳內勁(吳宗周)
TJ119太極拳譜(清:王宗岳)
TJ148吳式太極快拳(李立群)
TJ149吳式太極快拳(吳英華)
TJ14[太極拳秘譜].玉昆子.掃描版
TJ150吳式太極拳(王培生)
TJ151吳式太極拳(徐致一)
TJ152吳式太極拳·劍·推手入門
TJ188武式太極拳術(翟維傳)
TJ189武式太極拳推手(翟維傳)
TJ18[汪永泉授楊氏太極拳:內勁核心的感悟].元豐.掃描版
TJ190武式太極拳小架(翟維傳)
TJ191武式太極拳新架(陳固安)
TJ192武式太極拳正宗(薛乃印)
TJ193武式太極拳樁功(翟維傳)
TJ194心意太極拳(馬琳璋)
TJ30《楊家太極拳老拳譜》吳家藏本
TJ31〔陳正雷〕陳氏太極拳械匯宗
TJ32簡化太極拳(第2版)
TJ33 24式太極拳及其防身應用
TJ34世傳陳式太極拳(陳小旺)
TJ35北派太極快拳(謝守忠)
TJ36張志俊解密太極拳
TJ37中國陳氏太極(陳正雷)
TJ38陳發科太極拳技擊講堂(李寶廷)
TJ39陳發科晚年傳授技擊精萃(洪鈞生)
TJ207楊氏太極刀槍精解(陳龍驤)
TJ208楊氏太極劍法精解:附李雅軒43式太極拳
TJ209楊氏太極拳、劍、刀高難套路及秘傳九訣(李鴻義)
TJ20[楊班侯活步大架太極拳].烏汝森.掃描版
TJ210楊氏太極拳法精解(陳龍驤)
TJ211楊氏太極拳詮真(陳龍驤)
TJ212楊氏太極拳術述真之二:太極拳行拳心法
TJ213楊氏太極拳術述真之三:拆架拆手
TJ214楊氏太極拳術述真之四:太極拳內功修煉法
TJ215楊氏太極拳術述真之五:內功勁法
TJ216楊氏太極拳術述真之一:太極拳內功理法
TJ217楊氏太極拳真傳(趙斌)
TJ218楊式85式太極拳圖解(完整版)
TJ219楊式太極刀槍精解-陳龍驤 李敏弟
TJ21[楊少侯太極拳用架真詮].李璉.掃描版
TJ220楊式太極拳(傅鍾文)
㈧ 陳氏太極拳圖說的概述
《陳氏太極拳圖說》自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發行後,引起了武壇廣泛、持續的關注。70年後的今天,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為了適應當代讀者的需求,重印此書合訂本。
㈨ 陳鑫的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
「泛讀」,可以理解為泛泛地讀,或者說是快速地翻閱一遍。憑此了解全書的概貌和特色,獲取是否值得精讀和研讀的信息。
原版本《陳氏太極拳圖說》分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冊。在其後出現的翻版和重印本中,有的將四卷合訂為一冊。該書內容可概要為四部分:
其一是陳氏太極拳架64勢的練法。這部分所佔篇幅最多,是該書卷一、二、三的主要內容。
其二是太極拳的基本理論。這部分內容,不僅有集中於卷首的闡述太極拳與《易》相融的圖文4則和《太極拳經譜》等11篇太極拳論文,還有分散於64勢各勢練法圖說中的拳理和拳訣。
其三是太極拳的文化基礎。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於卷首,包括有40則介紹周易知識的圖文和12則介紹人身經絡穴道的圖譜和歌訣。
其四是闡述陳氏太極拳發展脈絡和時人評述陳氏太極拳的文章。包括輯錄於卷首的河南西平(華)陳泮嶺《太極拳譜題詞》、與溫縣鄰里相望的衛輝汲人李時燦(敏修)序、鄰人杜嚴序和作者陳鑫的自序;附錄於卷三的《陳氏家乘》(節錄陳王廷以後部份)、《陳英義公傳》、《陳仲甡傳》、《溫縣陳君墓銘》、李春熙《跋》、劉煥東《後敘》,另有沁陽杜元化(育萬)以訂補者名義加入的《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則。
通過泛讀,我們發現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是一部全面介紹陳氏太極拳歷史、理論、技術,以及相關知識的專著。全書有著圖說詳明、技理交融、以訣示要、適用面廣等特色。
圖說詳明是《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第一個特點。此書以「圖說」的形式,展示全書的內容。著墨於《易》時,易圖與易理相連。介紹到經絡穴位時,經絡圖與歌訣兼收。圖說拳式動作時,不僅有整體姿勢圖,還有上肢運行圖、下肢運行圖、步點陣圖、運動氣機圖、內氣運行圖、纏絲勁圖、內勁圖等;而且,不僅每一圖皆附有相應的文字解說,還用線條將文字解說和身體某部相連的方式,針對性極強地圖說身體各部的運動要領。藉此,將拳勢圖說得清晰細微,將拳理剖析得深入淺出。從這種詳明的圖說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渴望讀者能看懂、學會的心願。
技理交融是《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第二個特點。此書在卷首中集中輯錄了作者的太極拳論文,介紹了作為太極拳文化基礎的易理和中醫經絡知識。然而,大量帶有指導意義的拳術理論和相關傳統文化知識,都出現在與拳勢相應的解說中。
例如,在解說「第一勢金剛搗碓」時,作者在描述了外形運動方法、內勁運行方法,動作的攻防作用,身體各部的姿勢要領後,以《總論》為標題,論述了太極拳運動的陰陽總則,指明「惟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進而以《取象》為標題,取象乾坤,以「乾健坤順」、「陰陽合德」,說明運動的陰陽法則。其文雲:「當其靜也,陰陽所在,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陰陽皆具,是謂陰陽合德。」隨後,又以5首「七言俚語」進一步描述練習「金剛搗碓」的要求。最後,註明了練習此拳勢時需要注意的「百會」等穴位的位置。此外,解說文中還包含有一些習武常識。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強調「打拳,亦所以修身正、衛性命之學也。」要「中禮」、「能敬能和,然後能學打太極拳。」在練習場地和方位的選擇方面,指出「平素打拳,因地就勢,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在練習要持之以恆方面,提出了「拳打萬遍,神理自現」的練習要求。其它各勢的解說也都是循著這個大致的格式展開的。從這種技理交融的寫法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力圖引導讀者在理論指導下學好太極拳,在中華傳統文化啟迪下練好太極拳、拓寬太極拳鍛煉價值的一腔摯情。
以訣示要是《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第三個特點。作者在闡明太極拳理論和揭示太極拳技術要領時,普遍採用歌訣、韻語、俚語的形式進行表述。例如,列於太極拳理論之首的《太極拳經譜》、《太極拳拳譜》,是以四言句寫成的論文。太極拳總論,是一首七言韻文。推手的要締,被總結為二首七言歌訣。在各勢練法解說中,也都是以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長短句俚語作為結語。這些朗朗上口的歌訣,便於讀者誦讀、記憶。同時也有助於讀者藉助這些歌詞去領悟太極拳的技法、練法和功用。
適用面廣是《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第四個特點。《陳氏太極拳圖說》富含的知識量很大,好武者皆可「開卷有益」
此書作為陳式太極拳的專著、名著,專門習練陳式太極拳者讀之,可以較快地了解本拳系的始末和概貌、掌握本拳系的技法訣竅。習練他式或兼練多式太極拳者讀之,可以深化對太極拳共性特徵和基本法則的認識,還可藉此找出陳式太極拳與其他式太極拳架、理法的異同點,從而在保持太極拳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去發展其他架式的個性特點。即使是其它武術拳種的傳習者、乃至廣大武術研究者和愛好者,也都可以「開卷有益」。首先,可以藉助此書了解陳氏太極拳,吸取其中精華以豐富個人所學。其次,可以借鑒和仿效《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編撰體例和表述方法,以完善自家之學。再次,還可以從武術整體的角度或某一拳種的角度對《陳氏太極拳圖說》進行比較閱讀,以獲取更多的體悟、拓開更廣的視野。 精讀,可以理解為反復仔細地閱讀。通過精讀讀懂、讀通、讀會,乃至得其精髓,舉一反三。換句話說,要想讀懂這部四卷本的名著,必須花時間、下功夫進行精讀。要獲取全書的精髓,必須精讀全書。要想獲取其中某一部分的精髓,必須對該部分進行精讀。總之。要根據不同的讀書目的,採取不同的精讀方法。
最通俗的精讀方法,就是依原書的順序一點點讀。讀懂一則,再讀下一則。學會一勢再學下一勢。逐步讀完全書,悟通全書。
在泛讀的基礎上進行分類讀,是精讀的又一種方法。依筆者在前文對此書內容的分類來說,我們可以先集中學練拳架,按照書中對陳氏太極拳架64勢的圖說,逐步學會整套動作。隨後,重讀每勢圖說的技法理論,嚴明每勢的技術標准,掌握同類動作的運動要領。然後,再集中閱讀太極拳論文,從總體上運用太極拳理論去指導學習、深入實踐。最後,閱讀太極拳的相關文化知識及歷史脈絡,加深對太極拳理論和技術的理解。
在分類精讀《陳氏太極拳圖說》技理內容方面,顧留馨先生下了很多功夫,成績卓著,堪稱楷模。在沈家楨、顧留馨合著的《陳式太極拳?第五章
陳式太極拳拳論》首段中寫道:「作者(顧留馨)素愛太極拳並窮究其理,故由他從幾本書中分類摘錄陳鑫的拳論,以便練拳時參考和揣摩。」
顧留馨把論述太極拳運動對身體各部姿勢要求的語錄歸類為19目。此19目即:頭、眼、耳、鼻與口、項、手、拳、腹、腰、脊與背、襠與臀、足、骨節13目,加上頂、肩、肘、胸、胯、膝6目。
顧留馨把陳鑫論述太極拳運動原理的拳論歸類為13類別。此13類名為:心靜身正,以意運動;開合虛實,呼吸自然;輕靈圓轉,中氣貫足;纏繞運動,舒暢經絡;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著著貫串,勢勢相承;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墜肘;運柔成剛,剛柔相濟;先慢後快,快而復慢;竄奔跳躍,忽上忽下;剛柔俱混,一片神行;培養本元,勤學苦練。
顧留馨還把陳鑫論述太極拳擖手(推手)的拳論歸類匯編為:擖手論集錄、擖手十六目、擖手三十六病、掤 ■ 歌二首。
顧留馨先生這種分類集錄,分類揣摩的精讀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在泛讀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習拳進度和在練拳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選取相應的內容進行細讀,也是精讀過程中的重要方法。這樣讀,有的放矢,常能從書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啟示,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為什麼在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書末,附錄有《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
據查詢,獲得有助釋疑的信息有四:
其一,杜育萬(1869-1938),名元化,河南沁陽人。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至1910年間聘溫縣西新莊任長春為師,學練太極拳。1931年後,杜育萬在河南開封以教太極拳為業。1935年5月,署名杜元化編述的《太極拳正宗》成稿。杜在《太極拳正宗?太極拳溯始》中說:「先師蔣老夫子……學拳於山西太原省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楨。」這么說,《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中的「山西師」即「王林楨」了。
其二,據1915年出版的《中州文獻輯志》和《中州先哲傳?義行?陳仲甡》記載,在陳家溝陳氏拳道傳習者中,「陳仲甡技稱最」,「……傳其學者曰陳花梅、曰陳耕耘、曰陳復元、曰陳峰聚、曰陳同、曰李景延、曰任長春,然皆不及陳仲甡。」
陳仲甡是《陳氏太極拳圖說》作者陳鑫的父親。准此,杜元化(育萬)從任長春學的拳,應是陳氏太極拳。
其三,1933年開封開明書局出版《陳氏太極拳圖說》時,作者陳鑫(1849-1929)已逝世4年。據參訂者陳紹棟述(陳東山整理):在陳椿元等參與《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編輯者和參訂者離開封回溫縣陳家溝之際,當時在開封教拳的杜育萬,私自以訂補者的名義將《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文附於陳鑫著作之末。這說明《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一文,既與原著無關,也與原著的作者和編輯者及參訂者無關。
其四,1937年4月正中書局同時出版了徐震(字哲東,1898-1967)的專著《太極拳譜理董、辨偽合編》和《太極拳考信錄》兩部書。
這位任職南京中央大學國學教授、在太極拳史考證方面成績顯著的研究者,在《太極拳譜辨偽?辨杜育萬述蔣發受山西師傳歌訣》中寫道:「辨曰:此文見陳鑫品三所著陳氏太極拳圖說附錄之末。除首四句四言韻語,及後四句七言韻語外,余皆取武禹襄文。其為楊氏拳譜流傳後所偽造成者的然無疑。」
徐震還在《太極拳考信錄?卷中?正杜武之誤第十八》寫道:「陳鑫所著太極拳圖說,末附杜育萬補入歌訣一篇。謂述蔣發受山西師傳者,即武(禹襄)氏所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一篇。惟將此篇分為四節,每節攝以七言一句。其前總以四言韻語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吾嘗問陳子明,子明曰:『此楊氏之學大行,學者轉襲彼說,又附益之,非陳氏所本有。杜育萬乃今人,未嘗深究其源也。』陳君此言甚是。此文明明為武禹襄所撰,吾前既備列證據矣,謂蔣發受山西師傳,顯然誣妄。」
至此,「研讀問題一」似乎搞清楚了。筆者以為,還有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例如,杜育萬說此歌訣傳自山西王林楨,可在杜育萬(元化)於1935年編述《太極拳正宗》之前,從未聽說山西「王林楨」一名。近年,有人說山西王林楨,就是山右王宗岳。也曾有人說,山右王宗岳就是明代內家拳傳人西安王宗。究競王林楨是不是王宗岳?王宗岳是不是王宗?是否確有王宗岳其人?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依徐震考,杜育萬所謂受山西師傳歌訣的基本內容,抄自武禹襄。那麼,武禹襄的太極拳與陳氏太極拳是什麼關系?陳氏太極拳與其他各式太極拳又是什麼關系呢?
在筆者查閱的有關文獻中,積極支持出版《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首席助刊者陳泮嶺先生(1891-1967)於1963年著刊的《太極拳教材》一書頗值一讀。
陳泮嶺先生,河南西平(華)人。自幼好武,早在1920年就在河南開封發起創辦「青年改進俱樂部」,提倡武術。隨後,擔任首任河南省國術館館長;繼而,受聘為南京中央國術館副館長;並於1940年至1944年出任民國政府「教育部及軍訓部國術編審委員會」主任,組織編輯國術教材。這位自析一生精力為「二分水利,一分黨務,二分教育,五分國術」的陳泮嶺先生,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極拳教材?自序》中寫道:
「余自幼從先父習少林。民初,從李存義及劉彩臣兩先生習形意;從佟聯吉、程海亭兩先生習八卦;從吳鑒泉、楊少侯、紀子修、許禹生諸先生習太極。民國十六七年間,復至河南溫縣陳家溝,研究陳家太極拳。
太極拳之盛行於國內者,有楊家、吳家、郝家。而吳家之太極,出於楊家;郝家之太極出於武家;而楊家與武家之太極,皆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故陳家溝實為近代太極拳之策源地。」
他在該書《太極拳教材?總論》部分再一次強調:「現在之太極拳,皆出於楊家、吳家、武家、郝家。郝家出於武家,吳家出於楊家;而楊家與武家,又出於陳家。可以說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但陳家溝太極拳又是傳自何人?尚難找出確實證據。
……
太極拳之源流,在今日難以稽考,惟其傳自陳家溝,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也。」
筆者從陳泮嶺先生關於太極拳源流考察的結語中,既看到了「研讀問題二」的簡明答案,也看到了作者尊重「共知公認」、注重「確實證據」的治學態度,還看到了作者「引而不發」留給讀者去思考、去研究的問題。
順陳先生的文意去思考,「陳家溝太極拳又是傳自何人?尚難找出確實證據。」似乎可以理解為:「尚難找出確實證據」證明太極拳不傳自陳家溝。那麼,就應該以「惟其(太極拳)傳自陳家溝,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也。」為共識,加強太極拳界的團結,在齊心推動太極拳整體發展的同時,共同提高、一道前進。
將陳先生的考察結果放到太極拳研究的大環境中去思考,唐豪先生(1897-1959)關於太極拳起源的考證結果比陳先生進了一步。唐豪在沒有「確實證據」證明太極拳不傳自陳家溝的前提下,綜合實地考察、文獻考辨和拳技研究獲得的考據,把「傳自」定位到了「源自」的高度。這位將一生獻給中國武術史學研究的拓荒者,在1930年時提出了太極拳源自陳家溝的考證結論,並明確指出「太極拳創始於陳王廷」。至1964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了顧留馨完稿的《太極拳研究》一書。此書於1992年經中國武術協會審定,納入《中華武術文庫》「理論部」。書中《第一章
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簡史》再次論證了唐豪先生1930年時的考證結論。
學術研究是沒有止境的。後學者應該藉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才可能有所發現、有所建樹、推動武術的科學化進程。質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的一種方法。陳泮嶺先生所謂「找出確實證據」,是質疑的基礎。能找得前人未能掌握或未予以重視的「確實證據」本身,就是發現。不論以之質疑原有成果的總體結論,還是枝節問題,都有助於學術發展和學科完善,關鍵是「找出確實證據」。 一本書的優劣與作者的素養和寫作目的有關。《陳氏太極拳圖說》的作者陳鑫,在太極拳方面的造詣和寫作目的如何呢?
《陳氏太極拳圖說》原著者陳鑫,字品三,出生於以家傳太極拳著名的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中。其祖父陳有恆,叔祖陳有本,皆善拳技。其父陳仲甡(後經眾議,易名「英義」),兼得有恆和有本傳,在當時「技稱最」。咸同年間,曾多次在冷兵爭鋒中顯技。有記載述陳鑫在同治六年時亦曾隨父參戰,勝歸。上述詳情,在《中州文獻輯志》、《中州先哲傳》和李裳階《李文清公日記》中均有記載。
陳鑫在《自序》中說: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少小侍側,耳聞目見,薰蒸日久。竊於是藝管窺一斑。雖未通法華三昧,而於是藝僅得枝葉。其中妙理循環,亦時覺有趣。」在陳鑫的這幾句謙語中,我們可以看到陳鑫從小就隨父親練太極拳,不僅掌握了技藝,而且悟到了「其中妙理」。
陳鑫在撰寫《陳氏太極拳圖說》時,並未局限於個人所學所悟。他還充分利用「耳聞目見」的陳氏族人練拳經驗和多種拳譜,作為寫作的素材。
陳氏族人陳績甫在《陳氏太極拳匯宗?自序》中說:「余從祖品三公,系清貢生,得英義先生親傳,造詣精邃。匯集先世歷傳拳學真詮,詳加稽考,益以己意,編真詮四卷,並武術雜技附本。」
南陽張嘉謀《溫縣陳君墓銘》刻石雲:「君,英義季子也。諱鑫,字品三,廩貢生。承其先志,服膺拳經,綜繪群譜,根極於易。」
杜嚴《陳氏太極拳圖說序》說:「品三陳先生,英義先生之哲嗣,夙精拳術,又深學理,積數十年之心得,著《太極拳圖說》一書。已巳初夏,策杖過余,須鬢飄然,年已八十有一矣。以弁言屬余,其於拳術之屈伸開合,即陰陽闔辟之理,反復申明,不厭求詳。可謂發前人所未發。」
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時「反復申明,不厭求詳」,與他的寫作目的有關。從該書的序言中,我們看到其目的有二。
其一,恐失家學,為族人而寫。
陳鑫在《自序》中說:「說中所言,吾不知於前人立法之意,有合萬一與否,而要於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沒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傳,至我身而斷絕也。……是書傳之於家則可,傳之於世恐貽方家之一笑。」
鄭濟川《太極拳法序》雲:「我友陳兄品三,英義先生之哲嗣也,承英義先生之家學,謂先大人六十年汗血辛劬獨辟精詣,而鑫以二十年繼述,心摹手繪,訂為四卷,載在陳氏家乘。今特拔出,另成一部,誠恐久而淹沒。」(見《陳氏太極拳匯宗》)
《家乘》原本是寫給本族人看的。將拳譜「載在陳氏家乘」,其寫作初衷已很明確。
其二,恐亂了技術標准,為保持「真傳」而寫。
陳鑫在《自序》中說:「余今者既恐時序遷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門別戶,失我真傳。」
出於上述兩點,陳鑫「課讀餘暇,急力顯微闡幽,纖悉畢陳。自光緒戊申(1908年)以至民國乙未(1919年),十有二年,其書始成。又急繕寫簡冊,雖六月盛暑不敢懈也。」(見《陳氏太極拳圖說 自序》)。陳鑫在書成後,抄寫了多冊。從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為陳鑫題寫的序言中,已見到不同書名的稿本有《太極拳真銓》四卷、《太極拳圖譜》四卷、《太極拳圖畫講義》四卷、《太極拳圖說》四卷(參閱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和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圖說》一名,是陳鑫原著於1933年正式出版時才由後人議定的。
就這些書名而言,也有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為什麼20世紀初年,陳鑫原著各稿書名前均無「陳氏」二字。進入20世紀30年代的1933年,後人才在其書名前加上「陳氏」二字付印出版。
鑒於篇幅和時間,這一問題和其它相關問題就不再一一剖析了。
謹從上述引證材料,已足以讓我們明白,《陳氏太極拳圖說》全面總結了陳氏數代積累的太極拳傳承實錄和實踐心得,是陳鑫一生心血的結晶。不論從陳氏太極拳在整個太極拳發展中的作用,陳鑫的武術閱歷、寫作目的與功苦,還是從該書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陳氏不傳之秘去推敲,這部書都稱得上是一部值得泛讀、精讀、研讀,乃至值得必讀和收藏的拳經。 卷首
太極拳道題詞
序一
序二
自序
凡例
無極圖
太極圖
河圖說
洛書說
伏羲八卦方點陣圖
文王八卦方點陣圖說
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圖說
八卦相合數圖說
先天八卦動靜圖說
先天八卦圓圖說
八卦生六十四卦陽儀橫圖(附後)
八卦生六十四卦陰儀橫圖(附後)
八卦變六十四卦圖說
六十四卦相錯圖
八宮尾卦正錯互綜圖
序卦正綜圖一
序卦正綜圖二
序卦正綜圖三
序卦正綜圖四
六十四卦顛倒相綜圖說(附後)
太極生一百二十八卦相錯圖說
天地定位方圖說(附後)
成男成女方圖說(附後)
乾君坤藏方圖說(附後)
天根月窟圖說
陽直圖陰直圖消息盈虛圖說
三才圖說
天地形象圖說
一年混沌氣象圖說
一月混沌氣象圖說
一日混沌氣象圖說
心易發微伏羲太極圖說
古太極圖敘
古太極圖說
伏羲八卦消長圖說
太極黑白圖說
河圖太極圖說
洛書太極圖說
河圖天地交圖說
洛書日月交圖說
……
太極拳勢卷一
太極拳勢卷二
太極拳勢卷三
附錄
㈩ 為什麼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是六十四勢
你好,陳鑫先生是按周易64卦來解釋太極拳的,所以是64勢,他講的很好。
馬虹老師是跟趁發科公的兒子陳照奎老師學的,是83式。
陳國燦是87式,那肯定也有他的道理。
建議在陳鑫先生理論的前提下可參考李雅軒先生 孫存周兩位先生的拳論,那是可以提升境界的,就不會只在招勢上停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