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篆刻的篆刻技法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印文布排:
印文的字數多少不一,少者一二字,多者數十字。在布排的順序上古今基本相同,一般均是按照先上後下,先右後左順序進行的。在相同字數的印中,又有各種不同的排列方法,這是因為文字結構筆畫繁簡的不同,為了章法的需要而進行的變化。
1.一字印,常見的有置於中央,或靠上或靠左、右。
2.兩字印,布排方式有兩種:
3.三字印,布排方式有四種:
4.四字印,布排方式有六種:
5.五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6.六字印,布排方式有八種:
7.七字印,布排方式有十二種:
8.八字印,布排方式更多,只要按照順序規律,容易順讀就可以了。 在臨刻前,我們應做一項重要的基本訓練──摹印。方法是幾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圖紙工蒙於印拓上,用手輕輕壓住紙不使移動,然後用小號圭筆蘸墨(或碳墨水、繪圖墨水),依原印線條摹寫。要盡量將每個字中筆畫的起筆、收筆、轉折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細節,摹寫和接近原作,同時細心體會,記住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這對於以後創作是大有益處的。(摹前須以肥皂洗手,並用紙墊手,以免油膩污紙而難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線條,以細線勾邊。如果用臘紙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紙摹印,只要將紙與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壓下痕跡,(摹印紙與印譜間可襯托一層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紙以保護印譜)摹下後用水印法翻印上石,並且用墨筆稍加修描,即可臨刻。初學宜選工整一點的滿白文入手。 執刀如同執筆,一般是無定法的。各種執刀都有利弊。無非是適應刻者的習慣。看篆刻作品的好壞,並非觀摩操作表演。但採用適合自己習慣的執刀法可有助於刻好印。編者喜歡採用的執刀法,如同執鋼筆。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執定,無名指、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靠上述三指的關節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運刀方向不變,象打拳一樣便於向外發動。熟練後還可變換刀刃角度、方向,隨意運刀加工細節之不足。另外,三指包抄的方法也被很多人接受。
篆刻是書法與雕刻藝術的結合,故前人稱刻刀為鐵筆。前人談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虛,實際上運刀法不外沖刀和切刀兩種。
[沖刀]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但這「沖」並非一沖了事,而要一節一節地沖,可免直沖不夠凝重之弊,沖角度較小,約30左右。
[切刀]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因純用切刀缺乏氣勢,一般宜沖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虛勁,通過肘腕運到指間,而不是靠手臀大動作來完成。刻制邊款時一般選用切刀 運刀又有單刀、雙刀之分。單刀即一刀直沖而下(如果刻完後反過來,順刀痕正中帶一刀,略微帶刻掉筆畫中的一部分鋸齒形裂痕,則可不致太單薄)?不宜初學,這里不作重點介紹。
刻滿白文用雙刀法刻去筆畫,即用流水作業法將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將橫劃的下部刻完,將石章轉動180°。②將橫劃上部全部刻完,輕轉刀角修好筆畫兩終端。③④豎線也依上述辦法兩次刻成,最後收拾印邊及部分不夠之處。刻時「寧使刀不足,莫使刀有餘」,因為不足可補,超過則不可補救。 初學者臨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盡管刻時小心,或許還會有不到之處。這時可用於指薄蘸墨的輕拍印面,然後用小鏡對照原印,尋找不似之處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並可用敲擊、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殘破效果。對照原印的過程是提高的過程,要花全部時間的三分之一來研究對照。
前人說:「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創作,則更應把精力化在構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敗,再怎麼也改不好了。
以後在寫印稿時要做到:印寫得不滿意,寧可磨去重寫,也不隨便動刀,如該印實在寫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選用,這次可別選一方印練習。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可以說,篆刻藝術是用刻刀在石頭上寫書法。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②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③ 纂刻的方法,十分鍾內給答案
1)篆刻技法——邊款知識和鈐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稱陰文為「款」,陽文為「識」內容是署作者名號、年齡、刻制日期、地點,也有註明該印師法的來源,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附刻詩文,甚至配以圖案等等,文字各體兼備,形式極為豐富,是印章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刻款如逢橋鈕,瓦鈕以孔之間兩面為左右,獸鈕則刻者面對獸尾,刻款位置以左側為主,刻不下可順序向前、右、胸前續刻,也有隻刻於頂端的。
鈐印前必先刷凈石屑,蘸勻印泥,使內勁均勻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輕輕揭紙即可。印章用後宜用軟布搓凈,軟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簽挑剔,不可用金屬利器刻制。
怎樣臨刻邊款
邊款有雙刀刻,單刀刻。白文大都是單刀,朱文用雙刀,練習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側先寫後刻,刻完拍墨檢查效果,熟練後不妨先將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鋒角一按即成「點」,從右向左刻去即成「橫」(微見右高左低),從上向下刻即成「豎」,在一豎結束時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鉤」,上鋒向左斜刻成「撇」,下鋒角向上按即成「捺」。各種字體的刻法均須多琢磨實踐,自能觸類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譜中名家所刻邊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學習借鑒。初學者如文句組織困難,以只署單款(作者名字)為宜。
怎樣拓邊款
1、將皂水洗凈刻款一側,均勻地塗上清水或極稀的白芨水。覆以連史紙或薄宣紙,務使紙面平整。
2、紙面壓上它紙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貝紙覆蓋,隔紙輕刷每個部位,並不斷更換拓紙緊貼印石,力求款識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濕紙,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層濃度合宜的墨(先在廢紙上拍去第一層濃墨),在拓紙(緊貼石面的第一層紙)上逐層輕捷拍打,從無字處折至有字處,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勻凈為止(墨色濃淡,厚薄可以靈活掌握)。
5、待拓紙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時揭下則起皺。
附:如拓紙與石游離,則說明石上油污未洗凈,如局部脫起,可用唾沫輕塗脫處吸乾後再反覆補刷。
2篆刻中的做印法
所謂篆刻中的做印法,是指並列於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從古代的印章製作到明清以來的篆刻創作中都普遍用之,但未能進行理論上的梳理。刀法觀念是明代印人建立的,其核心內容是「傳筆法」。而為製造印面特殊的金石效果採用的其他技法手段就是做印法。做印法與刀法只是概念上的區別,在具體技法、具體作品中有時是相互滲透而存在的。出於不同的審美思想,歷來印人們對於做印法有兩種態度,一種持否定態度如趙之謙、黃士陵、齊白石等,另一派從文彭到吳昌碩等印人則在技法中廣泛使用。當代篆刻創作發生著巨大變化,傳統的刀法程式,單純傳達筆意的刀法觀已滿足不了對印面新形式追求的需要,印人們不擇手段地採用各種篆刻技巧,做印法在當代篆刻創作中顯示出重要作用。篆刻技法的變化與篆刻審美乃至整個時代審美的傾向有著密切的聯系。
所謂篆刻中的做印法者,是指並列於篆刻中篆法、章法、刀法之外的又一法,此法並非這篇小文中所獨創,而是在篆刻創作實踐中早已有之,只是未曾有人把這做印法堂而皇之作為一法提出來罷了。簡而言之,做印法是指除刀法之外為製造印面效果而採用的各種特殊技巧。
古印章的製造,是一種工藝,通過工藝製作表現出了篆刻美。工藝製作中的「做」是其技術手段,古銅印的製造,從先製作模型始,再依模製范、熔金澆鑄、清砂修整等一套工序,這一工藝流程有可能是由多人按流水作業完成。即便是鑿印,按一般工藝去忖度,也非每一個線條由一刀鑿成,並且鑿完後對翻出印面的毛邊還應銼平修整。玉印也非用刀刻成,而是反復碾磨而成。古印的製作是經過特殊的工藝完成的,其中並沒有今人所謂的刀法。刀法概念的提出是較晚的,元代吾丘衍所著《三十五舉》中尚未論及篆刻用刀問題,極有可能當時篆刻作品的完成是由吾丘衍篆印後交工人刻鍥完成,吾氏沒有刻印的體驗,自然無從談起刀法。到了明代,周應願《印說》中提出關於篆刻用刀的重要作用。刀法概念的產生,來源於文人親自動手刻印,來源於與書法中筆法的比較,《印說》中就將書與印、刀與筆比較而論:
作書執筆如印印泥,如錐畫沙,如屋漏痕,如折釵股,雖論真體,實通篆法,惟運刀亦然。而印印泥語於篆,更親切……錐畫沙與刀畫石,其法一耳。
刀法觀的建立,來源於文人對篆刻的審美觀,明清印人認為篆刻藝術是「鐵筆」所為,要通過刀意表現筆意,通過印面方寸表現書法的意蘊。明人金光先在《印章論》中首先使用「刀法」一語:「夫刀法貴明筆意,蓋運刃如運筆。」刀法與筆法、運刀與運筆是密切相關、並列而存的。朱簡說:「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直接說明了刀法的本質特點。
明清印人雖然強調使刀如使筆,以刀法傳筆法,然而也深知書法中的筆法不能替代、等同於篆刻中的刀法,朱簡在《印經》中引用王世貞的印論:
論印不於刀而於書,猶論字不以鋒而以骨。刀非無妙,然必胸中先有書法,乃能迎刃而解。
他強調刀鋒與筆鋒同樣重要,書法失去筆鋒而論骨力與篆刻失去刀鋒而論筆意同樣是荒謬的,胸中之書法必須由手中之刀法表現出來。篆刻中的「書法」是在創作者的意會之中,表現在印面上的,應是起止分明的爽爽刀意,通過具體的刀意傳達出審美感覺上的筆意。朱簡在《印經》中進一步論及刀與筆的關系:
吾所謂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轉折,有輕重,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逸品也。有刀鋒而似鋸牙燕尾,外道也。無刀鋒而似墨豬鐵線,庸工也。
刀法是篆刻的表現,書法意味是其內涵。重刀法技巧表現者,朱簡謂之能品,而重內涵輕表現者,謂之妙品,只有刀筆渾融無跡可尋者,方為神品,而誇張刀法成病態者是破壞筆法的外道,單純追求縷刻技術者是喪失筆法的庸工。
刀法,具體言之是用刀的方法,當然這種用刀之法是具有一定書法屬性的,不是單純工藝性的,在長期篆刻用刀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刀法程式,並由這不同程式的刀法創造出不同藝術效果的印面線條,傳達出不同特點的「筆意」。篆刻創作是用以刀刻石的方式完成的,印章刻制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工藝製作性,所以篆刻刀法與篆刻做印法之間是相互交織不可絕對化區分的。古人對刀法與做印法的區別在於「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那麼不具有筆法節律感的用刀或非用刀在印面產生的效果,既可視為做印法。然而筆法或謂之筆意不是單純的和形質非常具體的,而是豐富的,可意會而難以言狀的,印面所求的筆意不是對書法筆意的機械模擬,而是通過運刀產生與書法筆意相通的一種藝術節律感。明人程遠《印旨》中說:「筆有意,善用意者,馳騁合度;刀有鋒,善用鋒者,裁頓為法。」這馳騁合度與裁頓為法,就是刀法與筆法相通的那種藝術節律感。
為表現這豐富的並且難以具體形狀的筆意,就相應產生了豐富的刀法,清人陳《印說》中有一段論刀法的話:
用刀之法,一刀去,又一刀去,謂之復刀;刀放平若貼地,謂之覆刀,又名平刀;一刀去一刀來,謂之反刀;疾送若飛鳥謂之飛刀,又名沖刀;不疾不徐,欲拋還住,將放更留,謂之澀刀,又名挫刀;鋒向兩邊相摩盪,如負芒刺,謂之刺刀,又名舞刀;刀直切下去,謂之切刀;接頭轉接處,意到筆不到,留一刀,謂之留刀;刀頭埋入印文內,謂之埋刀;既印之後復加修補,謂之補刀。又有單入刀、雙入刀、輕刀、緩刀。各種刀名,雖不可不知,然總要下刀有輕重、有頓挫、有筋力,多用中鋒,少用側鋒,時時存古人寫字之法。若信筆為之,或過於修飾,則呆板軟弱之病多矣。
個中敘述各種刀法的具體操作技巧,其中有很多「做印法」的成分,刻與做分焉不清,其區分在於「時時有古人寫字之法」,即是刻出的線條具有筆意便是刀法,否則就是非刀法。
又如張在辛《篆印心法》中的一段:
宜鋒利者,用快刀挑剔之;宜渾成者,用鈍刀滑溜之。要括利而不得精彩者,可於石上少磨,以見鋒棱。其圓熟者,或用紙擦,或用布擦,又或用土擦,或用鹽擦,或用稻草絨擦,相其骨格,斟酌為之。
為求得篆刻線條不同的審美質感,而採用不同的技巧,其中刀法與做印法常常是糅合在一起的。「快刀挑剔」、「鈍刀滑溜」,可以歸入刀法之中,但在石上磨,以各種異物擦印面的特技,分明做印法無疑。刀法與做印法只是概念區分,在篆刻創作的具體操作中,常常是相互滲透交織,其區分是模糊的。
篆法、章法、刀法三者構成了篆刻藝術的三要素,而對於採用做印法,歷來頗有爭議,篆刻家各依自己的審美態度而選定自己的創作技法。從傳統的文人審美觀出發,有許多印人反對篆刻刀法之外的做印法。
④ 學習篆刻,推薦書籍
此為我以前學篆刻時看過的篆刻書籍,主要有篆刻技法、篆刻印章、篆書、篆書文化、篆刻工具書等一些 篆刻書籍資料,對於篆刻和篆書的朋友非常不錯的學習資料
約300本篆刻資料,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書籍目錄: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
├─篆刻工具書
│ 092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⑤ 求 篆刻初學者入門視頻教學技法教程 百度雲網盤資源下載,謝謝!
你好,我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
鏈接: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⑥ 篆刻愛好者需要准備哪些工具書
看看這些篆刻的古籍資料有沒有你需要的,篆刻技藝也是學了幾年,不過學的不精,學的過程中也收集了不少篆刻的資料,對當初我學篆刻有很大的幫助,你可以看看這些篆刻資料,我只發出來的一些,還有很多篆刻資料目錄沒貼上去
上面那張篆刻圖片下角處有個標記,這幾百冊篆刻的古籍均出自於此處,如果需要這些篆刻資料的話可以去其中看一下
篆刻工具書籍目錄:
│(宋)釋夢英篆書千字文.pdf
│(清)趙之謙篆書臨嶧山刻石.pdf
│(清)趙之謙篆書鐃歌.pdf
│1-古璽技法解折.pdf
│10-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折.pdf
│11-古印陶 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折.pdf
│12-鳥蟲篆印技法解折.pdf
│2-秦印技法解折.pdf
│3-漢印技法解折印.pdf
│4-元朱文印技法解折.pdf
│北魏張玄.pdf
│十鍾山房印舉.pdf
│十鍾山房印舉2版.pdf
│印學史[沙孟海].pdf
│印苑巨匠錢瘦鐵 [韓天衡].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5-浙派經典印作技法解折.pdf
│6-鄧石如經典印作技法解折.pdf
│7-趙之謙經典印作技法解折.pdf
│8-吳昌碩印作技法解折.pdf
│9-黃牧甫經典印作技法解折.pdf
│ 浙派篆刻.pdf
│《山海經》異獸圖.doc
│《明清篆刻流派印譜+(修訂本)》+1980.pdf
│《葯性賦白話解》.pdf
│上海博物館藏魏晉南北朝官印.pdf
│中國書法全集 第92卷 先秦璽印.pdf
│中國歷代篆刻集粹 8 徐三庚.pdf
│中國篆刻大辭典.pdf
│中國篆刻藝術院 第二屆篆刻藝術研究生班 畢業創作展.pdf
│臨摹漢印的目的.pdf
│喬尼陶印展.pdf
│九成宮版本選擇問題.doc
│書法.篆刻-篆書百家姓.pdf
│雲峰印社書法 篆刻.pdf
│以文會友-武陵老井近作28方.pdf
│先秦璽印圖說.pdf
│劉新惠書畫印作品展篆刻篇.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桂建民篆刻與雜談.pdf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pdf
│楚簡老子道德經註解(精簡版).pdf
│歐陽詢書法特徵研究(鄧散木).doc
│漢官印.pdf
│漢玉印精選(反).jpg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玉印集存.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02.pdf
│甘氏集古印正.03.pdf
│甲骨學文字編.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目錄樹.bat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⑦ 篆刻書籍篆刻印譜
請認真看完,此回答是因為用心寫的所以比較長
關於篆刻史和纂刻文化的書籍其實蠻多的,但總體似乎比較雜亂。像《齊白石經典新作技法解析》《漢印技法解析》 《黃牧甫經典印作技法解析》《古璽技法解析》 《鄧石如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趙之謙經典印作技法解析》《吳昌碩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等等,不僅有技法詳盡的解析,還有相關理論梳理與研究,來龍去脈都比較清晰。而且相對來說比較齊備。
另外還有其它的印譜和篆刻古籍資料
注意圖中紅色印譜上的字,此回答中的所有印譜和篆刻的書籍約三百冊均出自干此
這里介紹幾本我看過的篆刻和印譜古籍,因為看過,所以知道其中優劣,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宣和集古印史.明.來行學編.八卷.明萬曆時期鈐印.寶印齋藏板徐安刊本》
《能爾齋印譜.六卷.清.錢楨輯.清康熙時期鈐印本.黑白版》
《圖章備考.垂棘山房藏印.六卷.清.梁登庸編篆.清乾隆時期鈐印本.黑白版》
《宣和集古印史.明.來行學編.八卷.明萬曆時期鈐印.寶印齋藏板徐安刊本.黑白版》
《圖章備考.垂棘山房藏印.六卷.清.梁登庸編篆.清乾隆時期鈐印本》
《松雪堂印萃.四冊.清.郭啟翼篆刻.清乾隆時期鈐印本》
《松雪堂印萃.四冊.清.郭啟翼篆刻.清乾隆時期鈐印本.黑白版》
《雲峰書屋集印譜.清.趙錫綬篆刻並編.趙清遠輯.清嘉慶九年德潤堂鈐印本》
《雲峰書屋集印譜.清.趙錫綬篆刻並編.趙清遠輯.清嘉慶九年德潤堂鈐印本.黑白版》
《承清館印譜.初集.續集各一卷.明.張灝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時期鈐印刻本》
《承清館印譜.初集.續集各一卷.明.張灝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時期鈐印刻本.黑白版》
《雲峰書屋集印譜》《麋研齋印稿及印存》《宣和集古印史》《圖章備考》
《麋研齋印存.王褆集藏並篆刻.民國時期宣和印社鈴印拓印本》
《麋研齋印稿.王褆集藏並篆刻.民國時期鈴印拓印本》
《寶硯齋印譜.清.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鈐印本.黑白版》
《寶硯齋印譜.清.林皋篆.清康熙五十一年鈐印本》
《漵園秦漢印譜.元和楊氏藏.清光緖時期鈐印本》《承清館印譜》《松雪堂印萃》
《寶硯齋印譜》《能爾齋印譜》《漵園秦漢印譜》《傳朴堂藏印菁華》
《飛鴻堂印譜》《和齋藏古璽印原鈐活頁印譜五十品》《符驥良拓黃牧甫印存正文》
《漢私印印譜80方》《落款譜》
⑧ 篆刻的詳細步驟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篆刻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篆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此我們將以石材為例,通過刻朱文印、白文印、刻邊款及拓邊款來給大家講講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二.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三.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驟一
章法的籌布: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制;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制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制,刀法可分切刀與沖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型大小、刻制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准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凈,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撞。
⑨ 篆刻的技法有哪些
掌握了篆刻技法當然不一定算得上篆刻入門,但如果不學習篆刻技法,一定是篆刻門外漢,因此,大凡我們現在說的篆刻學習,大都是從篆刻技法開始入手學習的。
我前面曾經說過,學習篆刻技法大致從七個方面著力,即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做印、邊款、鈐拓,這七部分是整個篆刻技法的完整組成部分,缺哪一塊技法學習,都算不上完整的學習,那這七方面的知識又從何學起呢?
有了目的地,總要找到路徑啊,今天解決這個問題。
注意這些篆刻書籍均出自圖中右下角
你可以看看如下這類篆刻技法書籍資料:
《[清]鄧石如篆書-心經》
《鄧石如:篆書千字文》
《古印陶+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折》
《韓登安的篆刻藝術》
《韓登安篆刻藝術淺述》
《黃牧甫篆刻及其刀法》
《黃牧甫篆刻章法簡析》
《李陽冰篆書-千字文》
《盤古開天闢地文》
《圖解中國篆刻技法》
《吳昌碩《臨石鼓文冊》》
《吳讓之的書篆研創理念探源》
《吳讓之仿秦漢印之研究》
《再談篆刻章法的形式構成美》
《怎樣臨摹印章.doc
《怎樣學習篆書》
《趙之謙臨-嶧山刻石》
《浙派經典印作技法解折》
《中國歷代印風系列:趙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風(上)》
《中國歷代印風系列:趙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風(下)》
《篆法百韻歌》
《篆法入門·篆法指南》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
《篆刻美學_劉江》
《篆刻如何用刀》
《篆刻五十講》
《篆刻藝術臨摹的典範-以吳讓之仿鄧石如印為例》
《篆刻章法50例》
大致學習篆刻,以上七條是目的地,下面三條路是通向目的地的路徑:
1、印宗秦漢;2、刀筆並重;3、印外求印。
一、印宗秦漢
這是第一個技法學習入手點,一句話概括就是「遍臨漢印五百方,提刀始能心不慌。」
似乎現在最流行的學習篆刻的提綱性概念就是「印宗秦漢」了,但凡有人指路的學習者,最先碰到的老師的指路語就是這一句。如果沒有聽到老師告訴這一句話,基本可以換老師了。就像學書法,一般情況下是會臨摹一下鍾繇、王羲之之類的法帖,找找唐代的碑刻,如果老師不從這里入手,好像也挺奇怪。
(漢印)
篆刻學習,更加重於臨摹秦漢印章,這有他更深層次的原因。明代沈野在《印談》里說:漢晉印章傳至於今,不啻鍾、王法帖。何者?法帖猶借二人臨石,非真手跡,致若印章,悉從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燦然俱在,真足襲藏者也。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載上之意。
啥意思,主要思想是:漢晉時期的印章(基本指的是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也即我們說的「印宗秦漢」里的秦漢印章)對於篆刻學習的重要性,相對於書法來講,不止是相當於鍾、王法帖那樣重要而已,那些法帖需要有人二次經手刻石或轉臨,並不是真的「真跡」,而印章則完全是古人手裡刻出來的,因此,臨摹似乎更能盡得「古人之法」。
學習篆刻從窮本追源的思路上說,篆刻臨摹秦漢印章,要比書法取法鍾王法帖優越。
(漢印)
我是一直提倡臨漢印的,甚至還為此列了一個500方漢印的課程表,依照選中的印譜一方一方地臨下去,既學字法、又學篆法、更可以悟到章法、練出刀法,甚至還因此領悟到中國傳統藝術門類最重要的「古典精神」。
這種古典精神或許無法用准確的話語描述出來,但一方印章在眼前放著,真正的篆刻人是一眼就能看出這一方印「古不古」,是不是有漢印的基本功在裡面。臨過漢印的人和沒有臨過漢印的人,刻出來的呈現出來的古典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中國人有尚古思想,漢印本身也十分直觀地包含了至今為止大部分篆刻技法痕跡,篆刻學習者要做的就是不斷的臨摹,或者直接借鑒,或者受長期臨摹形成的技法習慣影響自己的創作。
二、刀筆並重
這是第二個技法學習入手點,一句話概括就是「刻篆漸知刀石臭,臨池始覺翰墨香。」
篆刻不僅僅是刀與石的功夫,還需要在筆墨上下功夫,篆刻發展到鄧石如才「印從書出」成為中國篆刻史的拐點,這是公認的史實,但這並不是說,古人刻印就是拿起刀來不打草稿就在石料上下刀了,最初的印章也是由篆書水平比較高的「書法家」(制印官)寫稿,再由工匠鐫刻而成。古代的實用印章之所以有那麼高的藝術水平,來源於這些印章背後無數個默默無聞的書法家。
(鄧石如的篆刻)
鄧石如則完全把書法引入文人篆刻,篆刻由此進入爆發期,各種面目的篆刻作品才「百家爭鳴」般涌現在篆刻史上,書法在篆刻發展中起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趙之謙說「古人有筆猶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指的就是他對當時篆刻技法方面一味地呈施刀法的現狀的批判:過去的古人刻的作品,有筆有墨,現在的人,就知道想盡一切方法用刀,這不好!要注意學書法,並讓他在篆刻中與刀味一起體現出來。
(趙之謙的篆刻)
吳昌碩臨足了石鼓文,於是篆刻獨成吳派雄渾蒼古,這是近現代最典型的書法入印的例子。
如果我們說的第一點「印宗秦漢」是要讓大家在秦漢印里充分掌握刀法,那麼,這一個入手點則是要大家從練習書法入手,充分掌握筆法,並與刀法相配合。
(丁敬的篆刻)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石如創作筆意濃重,丁敬的創作刀味十足,吳昌碩創作筆意濃重,黃士陵的創作刀味十足,這都可以學習,而吳讓之、趙之謙這樣的刀筆並重的大師也足可成為楷模。
如果仔細觀察明代五家到清代幾大流派的有代表意義的印家作品,很容易就可以找出這樣一條線索,有筆有墨的作品,韻味十足,有刀無筆,生硬乾枯,有筆無刀,死蚓墨豬。
怎麼做?練書法,掌握運筆方法,遍臨明清諸名家流派印,將筆法與運刀結合起來。期待在印面充分呈現豐富多彩的藝術效果,深刻領會筆與墨在篆刻藝術中的交相輝映。
三、印外求印
這是第三個技法學習入手點,一句話概括就是:「磚瓦摩挲秦與漢,鍾鼎思慮紂及湯」。
不管是印宗秦漢的向秦漢古印里尋找營養也罷,還是向明清流派名家印里去尋找營養也罷,總之,還在印章裡面打轉,就算是臨摹鄧石如、吳昌碩的篆刻作品,也不可能盡得鄧石如、吳昌碩的「印外」書法功夫,就算是把趙之謙的300多方印全都臨盡,也不可能盡得他在印外鍾鼎、石鼓、權量、錢幣、磚瓦等方面的造詣,就算學黃士陵10年,也不可能把他對吉金文字的領悟化為己有,怎麼辦?自己去接觸。
(黃士陵的篆刻)
接觸的范圍需要從文字的發生開始,追至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所有的與文字有關的,與藝術相關的內容,都應當加入到這個接觸范圍中來,培養自己的「古典」眼光,增強自己對古典精神的領悟。
這個范圍已經很廣大和寬宏,但仍不足,「證到此,並不究竟」,說到這里,並不算完。
所有的可能跟篆刻有關的藝術形式,或者有可能讓我們產生篆刻意象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宇宙之大、品類之微都在這「印外」功夫里,我們眼中所見,心中所想,身內身外,沒有東西不影響我們的篆刻水平的提高。
⑩ 篆刻入門書籍需要哪些
篆刻的書籍很多,篆刻主要是篆法,這是最重要的。比如《改瑕歸正 》《十鍾山房印舉選》《篆刻五十講》《篆刻三百品》都是非常實用的篆刻入門書籍,一個篆刻家不一定具有很深的書寫功夫,但是一定要會寫出有特色的篆書,我以前學篆刻時也看過不少的篆刻書籍,我看有些著名篆刻家的作品,小到一厘米見方的小印,越是放大越見神采。不易啊!以前我收集一些篆刻書籍如:篆書、篆刻技法、篆刻印章、篆書文化、篆刻工具書等一些 篆刻書籍大概三百多冊,對於篆刻和篆書的朋友非常不錯的學習資料,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