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預測經濟周期與市場泡沫》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預測經濟周期與市場泡沫》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96CuBavCC8IANNlIoqv6tg
『貳』 《環球科學2021年3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環球科學2021年3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BY2wEr7F9fSKL6PEDgp9Zw
『叄』 《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任永泰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6c23-vdZny22Ze58Vtlb4Q
書名: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
作者:任永泰 編
出版年份:2008-12
頁數:301
內容簡介:
《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內容簡介: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是各類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基礎課。《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是一本側重於實際應用的教材,內容包括:最優化方法與模型,預測方法與模型,評價、決策方法與模型,每一部分都本著「實際夠用為度」的原則深入淺出地介紹數學方法和理論,重點講解經濟應用,淡化各種經濟數學模型中的數學理論及其枯燥和繁冗的推導,從而減輕學生學習數學語言的痛苦,集中精力學習數學方法的應用過程。章末附有習題,書末附有習題解答與提示。《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還專辟一篇,精選四個綜合案例,對問題的提出、數據的處理、模型的選擇、模型的計算、結果的實證分析依次詳細地講解。
《經濟數學方法與模型》可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高等學校師生、科研人員和經濟管理等人員參考。
『肆』 《逆向投資策略》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逆向投資策略》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PRWrKv_7YeE7GCegB5epUQ
『伍』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美]富蘭克·H·奈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dAtdp9Q8U8HzUoEtWfmQSg
書名: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作者:[美]富蘭克·H·奈特
譯者:王宇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11-24
頁數:282
內容簡介:
書名: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ISBN: 7-300-06852-9
作者: [美]富蘭克·H·奈特
版次: 1-1
開本: 16
裝訂: 平
單價: ¥29.00元
出版日期: 2005-11-24 印刷日期:2005-11-24
第一篇為導論,由第1~2章組成。其中,第1章主要討論利潤在經濟學理論中的地位。該章強調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科學假設的重要性,完全競爭意味著完備知識,因而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利潤是不存在的。第2章主要討論了利潤理論。該章對經濟學的動態理論和風險理論進行了文獻綜述和歷史回顧,並在此基礎上指出動態理論混淆了變化的後果與變化中不確定性的後果;風險理論則混淆了可度量的概率意義上的風險與不可度量的不確定性之間的區別。這里奈特再一次強調,遵循已知規律的變化不會導致利潤,可度量的風險同樣也不產生利潤,因為這樣的風險都能夠通過保險或其他措施來消除。
第二篇探討完全競爭理論,由第3~6章組成。其中,第3章主要討論了選擇和交換理論。從經濟秩序出發,作者認為經濟秩序是協調和滿足需求的經濟活動機制,而不同需求之間卻存在著多種沖突,比如,資源與資源在滿足多種需求時的使用;效用和效用遞減規律;魯賓孫和魯賓孫經濟;具有相對性的快樂與痛苦;成本是犧牲的選擇機會;資源的真正意義和資源成本等。該章使用函數、曲線和均衡等工具等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第4章主要討論了聯合生產和資本化。作者試圖說明多種資源在商品生產中的使用問題和組織中的效果計算問題。在分析報酬遞減規律的基礎上,他把生產價值歸因於資源或投資品。由於時間在生產中的作用和時間偏好的謬誤,任何把生產能因分類為各種「要素」的分類方法都不可能成立。第5章主要討論了機會和不存在不確定性的社會的進步問題。具體分析了靜態條件的含義,以及進步的不同表現形式,分析了把生產「能因」按傳統三分法進行分類的問題,並對在沒有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各領域的投資回報率與實際回報率進行比較,從而說明利息的本質。第6章主要討論了完全競爭的小前提。作者分析了不存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完全競爭的前提條件,分析了壟斷和壟斷的不同形式,以及競爭性體系走向壟斷的可能趨勢。
第三篇探討由風險和不確定性所造成的不完全競爭,由第7~12章組成。其中,第7章闡述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含義,主要分析了知識在行為中的作用。作者認為,行為是面向未來的,知識是預測未來的,雖然經驗能夠被分解為特性不變的物體的行為,但是,對於我們人類智慧來說,這樣的東西實在太多,我們無法完全把握,以致我們依賴於從一種行為模式推斷另一種行為模式。由於我們不可能對窮盡性的和進行數量的分析,我們只能「估計」,由此推測出來的行為模式具有多樣性,導致利潤產生的「風險」是判斷錯誤的機會,在本質上是不可度量的。第8章主要分析了人類對付不確定性的建構和方法。我們對付不確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集中化,保險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二是專業化,企業的聯合有助於克服不確定性。第9章主要討論了企業和利潤。作者在靜態社會中引入不確定性概念,說明了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企業的特殊決策與風險分攤機制,以及企業家才能的供給和需求。第10章繼續討論企業和利潤問題,主要說明管理人員的特有素質是對人的判斷,最終控制是控制企業組織的人的選擇。第11章主要研究不確定性和社會進步。變化是不確定性的主要來源,投資中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功能與儲蓄功能的分離,並由此產生了利息理論,利潤資本化所導致的復雜問題成為利潤的恆久來源。第12章主要討論了不確定性和利潤的社會方面。作者提出,減少或重新分配不確定性的所有方法都是有成本的,並且,這些方法被運用到什麼程度取決於多大程度上的不確定性是人們所不希望存在的。
作者簡介:
富蘭克·H·奈特(1885—1972年)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也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對於經濟學發展和經濟分析方法的創新做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作為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作為一個批評家,他告誡公眾,經濟學家的知識是有限的,其預測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教師,他培養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
1885年,奈特於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農場里,1911年在田納西州的米利根學院獲學士學位,1913年在田納西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奈特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哲學,一年後開始學習經濟學。1916年,奈特從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就是本書——《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畢業後,奈特在康奈爾大學任教一年,然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兩年,接著移居艾奧瓦,並在艾奧瓦大學晉升為教授。1927年,奈特回到芝加哥大學,成為在芝加哥大學歷史上最具影響的經濟學家,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到退休。
奈特也是美國經濟學界最具權威性的人物之一,1950年他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57年獲弗朗西斯·沃爾克獎章(Francis Volcker Medal),這是美國經濟學會的最高獎。奈特一生撰寫過許多學術著作。除了《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1921)外,主要還有《經濟組織》(1933)、《競爭的倫理學及其他文論》(1935)、《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論文集》(1947)、《論經濟學的歷史與方法》(1956)以及《認知力與社會行動》(1960)等。
奈特指出:「自從我關注經濟學以來,令我特別感興趣的是經濟學理論的含義、必要的假設條件,以及理論條件與現實條件之間的不一致性。」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奈特正是從理論條件下競爭與實際條件下競爭的不一致性出發,即從對完全競爭與不完全競爭的分析入手,通過引入不確定性概念,尤其是通過區分兩種不同意義的不確定性概念,即風險與不確定性,揭示了理論上的完全競爭與實際競爭之間的本質區別,從而揭示了利潤的來源。在這一過程中,奈特天才地研究和定義了企業和企業家的性質。
奈特認為,正如《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的書名所表明的那樣,本書的理論體系是從收入分配理論中的利潤問題出發,展開全書的分析過程。完全競爭的基本性質是不存在利潤或虧損,商品的價值與成本完全相等,即產品價值被全部分配給各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沒有剩餘。但是,在現實社會中,成本與價值僅僅是「趨於」相等,即只是偶然完全相等。在一般情況下,它們之間一定會存在一個正的或負的「利潤」,這樣,利潤就成為分析完全競爭與現實競爭之間不一致性問題的出發點。
(一)區分了風險與不確定性
為了說明利潤的來源,奈特首先區分了兩種不確定性。奈特指出,在本書中,我們將用「風險」指可度量的不確定性,用「不確定性」指不可度量的風險。正如我們已經指出的那樣,利潤理論之所以得以成立,正是因為真正的「不確定性」,而不是「風險」。具體講,風險的特徵是概率估計的可靠性,以及因此將它作為一種可保險的成本進行處理的可能性。估計的可靠性來自所遵循的理論規律或穩定的經驗規律,對經濟理論的目的來說,整個概率問題的關鍵點是,只要概率能夠用這兩種方法中的任一種以數字表示,不確定性就可以被排除。與可計算或可預見的風險不同,不確定性是指人們缺乏對事件的基本知識,對事件可能的結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過現有理論或經驗進行預見和定量分析。
奈特區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哲學意義在於:風險是一種人們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不確定,但是人們可以根據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意味著人類的無知,因為不確定性表示著人們根本無法預知沒有發生過的將來事件,它是全新的、惟一的、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
(二)說明了利潤起源
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是價格機制,企業僅僅被抽象為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即企業擁有完全的知識和預見,它總是遵循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進行生產,所以,在長期競爭均衡條件下,企業只能獲得正常利潤。為了批判這一理論,奈特用不確定性來說明在不完全競爭均衡條件下,利潤存在的合理性。
奈特認為,在不確定性假設下,所有的生產決策是在知識有限的情況下作出的,以至於對可能出現結果的概率計算成為不可能。由於每個決策只產生一種惟一的結果,所以,個體決策所導致的一系列可能的結果不受統計計量的約束。經濟學分析是在完全競爭假設下對經濟運行機制的研究,完全競爭是一個使產品價值與其成本趨於一致的過程,但是,在現實中兩者總存在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就是利潤。也就是說,由於現實中的競爭並非完全競爭,理論與實際的不一致性造成了不確定性,從而不確定性是利潤存在的基礎。
奈特強調,變化不一定會導致利潤的產生,因為有些變化可以事先精確地計算到成本中,使成本與產品售價相同,不會產生利潤;只有不確定性能夠將利潤與變化聯系在一起。利潤的真正來源是不確定性,僅有變化和進步不足以產生利潤,變化和進步的結果並不是其本身的結果,而是不確定性的結果。
(三)揭示了企業性質
我們知道,20世紀30年代,科斯曾向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提問:既然價格體系如此有效,為什麼現代經濟里還有依賴行政命令運行的企業存在呢?奈特最先回答這個問題。盡管科斯並不同意奈特的觀點,但奈特對企業起源和性質的討論對包括科斯在內的所有經濟學家,尤其是新制度經濟學家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奈特認為,在不確定性的假設下,決定生產什麼與如何生產優先於實際生產本身,這樣,生產的內部組織就不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了。生產的內部組織首先是要找到一些最具管理才能的人,讓他們負責生產和經營活動。世界上只有少數人是風險偏好者,而絕大部分人是風險規避和風險中性者,後者願意交出自己對不確定性的控制權,但條件是風險偏好者即企業家要保證他們的工資,於是,企業就產生了。也就是說,在企業制度下,管理者通過承擔風險獲得剩餘;工人通過轉嫁風險獲得工資。
為了說明企業家和企業的性質,奈特的基本分析思路為:現實的經濟過程是由預見未來的行動構成的,而未來總是存在不確定因素的,企業家就是通過識別不確定性中蘊含的機會,並通過對資源整合來把握和利用這些機會獲得利潤。沿著這一思路,奈特分析了企業的性質和在現代化生產條件下企業存在的理由,不確定性的存在意味著人們不得不預測未來的需要。首要的問題和職能是決定做什麼和怎樣去做,因此出現了一個特殊階層,他們向他人支付有保證的工資,並以此控制他人的行動功能的多層次專業化的結果是企業和產業的工資制度,它在世界上的存在是不確定性這一事實的直接結果。
(四)提出了減少不確定性的方法
在本書中,奈特還分析了減少不確定性的兩種方法。一是集中化,保險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保險公司利用不確定性結果的相互抵補,將眾多偶然事件集中到一起,從而把投保者的較大不確定性損失轉變成較小的保險費。二是專業化,企業的聯合有助於克服不確定性。企業通過增加生產規模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的控製成本,因為大企業的成本水平總是低於小企業。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加,專業化決策能夠減少控製成本的不確定性,同時也能產生更熟練的技能,以更好地應對不確定性。
作者簡介:
富蘭克·H·奈特(1885—1972年)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也是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對於經濟學發展和經濟分析方法的創新做出了多方面的傑出貢獻。「作為一個古典自由主義者,他是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作為一個批評家,他告誡公眾,經濟學家的知識是有限的,其預測的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名教師,他培養出了像弗里德曼、斯蒂格勒和布坎南這樣著名的經濟學家」。
1885年,奈特於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農場里,1911年在田納西州的米利根學院獲學士學位,1913年在田納西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奈特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哲學,一年後開始學習經濟學。1916年,奈特從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就是本書——《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畢業後,奈特在康奈爾大學任教一年,然後在芝加哥大學任教兩年,接著移居艾奧瓦,並在艾奧瓦大學晉升為教授。1927年,奈特回到芝加哥大學,成為在芝加哥大學歷史上最具影響的經濟學家,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工作到退休。
奈特也是美國經濟學界最具權威性的人物之一,1950年他被推選為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57年獲弗朗西斯·沃爾克獎章(Francis Volcker Medal),這是美國經濟學會的最高獎。奈特一生撰寫過許多學術著作。除了《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1921)外,主要還有《經濟組織》(1933)、《競爭的倫理學及其他文論》(1935)、《自由與改革:經濟學與社會哲學論文集》(1947)、《論經濟學的歷史與方法》(1956)以及《認知力與社會行動》(1960)等。
『陸』 《財務報表分析--理論框架方法與案例 》 黃世忠編pdf版急求!
去網上購買不就可以了
一、概述
財務報表分析是以企業基本活動為對象、以財務報表為主要信息來源、以分析和綜合為主要方法的系統認識企業的過程,其目的是了解過去、評價現在和預測未來,以幫助報表使用人改善決策。
財務報表分析的對象是企業的各項基本活動。財務報表分析就是從報表中獲取符合報表使用人分析目的的信息,認識企業活動的特點,評價其業績,發現其問題。
財務報表分析的起點是閱讀財務報表,終點是做出某種判斷(包括評價和找出問題),中間的財務報表分析過程,由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分析和綜合等認識事物的步驟和方法組成。其中分析與綜合是兩種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因此,財務報表分析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財務報表分析不同於企業分析、經營分析和經濟活動分析等概念。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
1.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六項內容:短期償債能力分析、長期償債能力分析、資產運用效率分析、獲利能力分析、投資報酬分析、現金流動分析。
上述六個方面是相互聯系的。一個公司償債能力很差,收益能力也不會好;收益能力很差,償債能力也不會好。提高資產運用效率有利於改善償債能力和收益能力。償債能力和收益能力下降,必然表現為現金流動狀況惡化。
2.財務報表分析的原則
財務報表分析的原則是指各類報表使用人在進行財務分析時應遵循的一般規范,可以概括為:目的明確原則;實事求是原則;全面分析原則;系統分析原則;動態分析原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原則;成本效益原則。
三、財務報表分析的一般步驟
1.明確分析目的
2.設計分析程序
3.收集有關信息
4.將整體分為各個部分
5.研究各個部分的特殊本質
6.研究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
7.得出分析結論
四、財務報表分析使用的方法
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最主要的方法是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的理論基礎,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辯證結合。共同性使它們具有了可比的基礎,差異性使它們具有了不同的特徵。在實際分析時,這兩方面的比較往往結合使用。
1.按比較參照標准分類
(1)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就是分析期與前期或連續數期項目金額的對比。這種對財務報表項目縱向比較分析的方法是一種動態的分析。
通過分析期與前期 (上季、上年同期) 財務報表中有關項目金額的對比, 可以從差異中及時發現問題, 查找原因, 改進工作。連續數期的財務報表項目的比較, 能夠反映出企業的發展動態, 以揭示當期財務狀況和營業情況增減變化, 判斷引起變動的主要項目是什麼, 這種變化的性質是有利還是不利,發現問題並評價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同時也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2)同業分析
將企業的主要財務指標與同行業的平均指標或同行業中先進企業指標對比,可以全面評價企業的經營成績。與行業平均指標的對比, 可以分析判斷該企業在同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和先進企業的指標對比,有利於吸收先進經驗, 克服本企業的缺點。
(3)預算差異分析
將分析期的預算數額作為比較的標准,實際數與預算數的差距就能反映完成預算的程度,可以給進一步分析和尋找企業潛力提供方向。
比較法的主要作用在於揭示客觀存在的差距以及形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幫助人們發現問題,挖掘潛力,改進工作。比較法是各種分析方法的基礎,不僅報表中的絕對數要通過比較才能說明問題,計算出來的財務比率和結構百分數也都要與有關資料(比較標准)進行對比,才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
2.按比較的指標分類
(1)總量指標
總量是指財務報表某個項目的金額總量,例如凈利潤、應收賬款、存貨等。
由於不同企業的會計報表項目的金額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因此總量比較主要用於歷史和預算比較。有時候總量指標也用於不同企業的比較,例如,證券分析機構按資產規模或利潤多少建立的企業排行榜。
(2)財務比率
財務比率是用倍數或比例表示的分數式,它反映各會計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代表了企業某一方面的特徵、屬性或能力。財務比率的比較是最重要的比較。它們是相對數,排除了規模的影響,使不同比較對象建立起可比性,因此廣泛用於歷史比較、同業比較和預算比較。
(3)結構百分比
結構百分比是用百分率表示某一報表項目的內部結構。它反映該項目內各組成部分的比例關系,代表了企業某一方面的特徵、屬性或能力。結構百分比實際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財務比率。它們同樣排除了規模的影響,使不同比較對象建立起可比性,可以用於本企業歷史比較、與其他企業比較和與預算比較。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也是財務報表分析常用的一種技術方法,它是指把整體分解為若干個局部的分析方法,包括財務的比率因素分解法和差異因素分解法。
1.比率因素分解法
比率因素分解法,是指把一個財務比率分解為若干個影響因素的方法。例如,資產收益率可以分解為資產周轉率和銷售利潤率兩個比率的乘積。財務比率是財務報表分析的特有概念,財務比率分解是財務報表分析所特有的方法。
在實際的分析中,分解法和比較法是結合使用的。比較之後需要分解,以深入了解差異的原因;分解之後還需要比較,以進一步認識其特徵。不斷的比較和分解,構成了財務報表分析的主要過程。
2.差異因素分解法
為了解釋比較分析中所形成差異的原因,需要使用差異分解法。例如,產品材料成本差異可以分解為價格差異和數量差異。
差異因素分解法又分為定基替代法和連環替代法兩種。
(1)定基替代法
定基替代法是測定比較差異成因的一種定量方法。按照這種方法,需要分別用標准值(歷史的、同業企業的或預算的標准)替代實際值,以測定各因素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2)連環替代法
連環替代法是另一種測定比較差異成因的定量分析方法。按照這種方法,需要依次用標准值替代實際值,以測定各因素對財務指標的影響。
在財務報表分析中,除了普遍、大量地使用比較法和因素分析法之外,有時還使用回歸分析、模擬模型等技術方法。
五、財務報表分析使用的資料
財務報表分析使用的主要資料是對外發布的財務報表,但財務報表不是財務分析唯一的信息來源。公司還以各種形式發布補充信息,分析時經常需要查閱這些補充來源的信息。
財務報表是根據統一規范編制的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它們包括:
(1)資產負債表
(2)利潤表
(3)現金流量表
(4)附表和附註
(5)文字說明等。
『柒』 考研政治需要看什麼書
2020考研政治復習全攻略文檔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5fne_YS5EzTRebc5pdcXQ
2020考研政治復習全攻略文檔|09 附錄9:考研政治毛中特時間軸.pdf|08 附錄8:考研政治毛中特分析題背誦模板.pdf|07 附錄7:考研政治思修分析題背誦模板.pdf|06 附錄6:考研政治馬原知識點總結.pdf|05 附錄5:考研政治馬原選擇題考點.pdf|04 附錄4:考研政治史綱時間軸.pdf|03 附錄3:考研政治史綱人物與著作.pdf|02 附錄2:考研政治近代史考點總結.pdf|01 附錄1:考研政治會議考點總結.pdf|00 2020考研政治邏輯思維導圖.pdf
『捌』 《預測經濟周期與市場泡沫》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預測經濟周期與市場泡沫》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96CuBavCC8IANNlIoqv6tg
『玖』 《道氏理論》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道氏理論》(羅伯特·雷亞)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yjcaARQLTiTKLMQAs__mSQ
書名:道氏理論
作者:羅伯特·雷亞
譯者:3www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7
頁數:210
內容簡介:
《道氏理論》(地震版)認為,道氏理論首先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道氏從眾多的投機事件中總結出的是市場中的規律,而不是抱怨市場是多麼不規范,要求政府、交易所如何如何。而當我們看見金融事件的時候,我們又能總結出什麼?創新出什麼?道氏通過基本運動是不可以被人為操縱的這一認識感悟到,市場的基本運動是以自然經濟運動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的。因此,這一原理是道氏理論的基礎,也是市場分析的基礎,更是《道氏理論》的基礎。任何一位投資者都會被道氏的深刻洞察力和極其深邃的哲學內涵所震撼,認真研究道氏理論的基本原理,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營養成分。道氏理論的哲學思想,給其技術體系帶來了生命活力。 道氏理論的存在已經上百年了,今天的市場已經與一百多年前不同了,特別是投資者也在「升級」,已經由個體投資者「升級」到以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市場行為也有一定的不同,因此道氏理論也應當有所創新。近30年來,出現了很多新的技術,有相當部分都是道氏理論的延伸,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道氏理論的不足。另外,道氏理論也不僅僅是查爾斯·亨利·道個人的理論,它是以道氏為代表的,隨後又由後來的幾代開拓者不斷總結、不斷發展、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的理論。當今的年代是一個理論創新的年代,一百多年來道氏理論也在發展,也在創新。
作者簡介:
羅伯特·雷亞(1887~1939)1887年10月出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1939年去世於堪薩斯。羅伯特·雷亞是道氏理論的研究和推廣先驅人物,是結合成交量解讀平均指數的著名大師。
由於十多年病卧在床,雷亞潛心研究道氏理論。他最初關注道氏理論,只是想加以利用為自己賺點飯錢,他試圖反駁漢密爾頓對道氏理論的理解,相反他沉迷其中。1921年他買入股票,持有到1928年時拋空,大獲其利。1932年開始,他根據道氏理論為大眾解讀市場行情,發行《道氏理論評論》。1932年7月,雷亞判斷市場底部出現,這與事實完全一致,同時他還預測出1937年的市場頂部。
『拾』 《時間序列分析當代經濟學教科書譯叢》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時間序列分析》(詹姆斯·D·漢密爾頓 (James D.Hamilton))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Q3hqhSCrczTQZiLlCqhq7Q
書名:時間序列分析
作者:詹姆斯·D·漢密爾頓 (James D.Hamilton)
譯者:夏曉華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1-1
頁數:926
內容簡介:
近幾年間,研究者分析時間序列數據的方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因此,很有必要對這一日益重要的研究領域的新近發展進行綜合,並整體呈現出來。作者第一次對時間序列分析的相關進展做出詳細、全面的梳理與闡述。這些研究進展包括向量自回歸、廣義矩估計、單位根的經濟與統計結果、非線性時間序列等。另外,作者在本書中還闡述了包括線性表徵、自相關、生成函數、譜分析、卡爾曼濾波等動態系統的傳統分析工具。這些內容有助於經濟理論研究和解釋現實世界的數據.
本書將為學生、研究者和預測人員提供對動態系統、計量經濟和時間序列分析的獨立而明確的全面分析。從最簡單的原理出發,作者的清晰表達使得一年級研究生和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相關內容的歷史進展和新近發展。同時,由於其全面性,使得該書為研究者了解學術前沿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文獻。作者一方面通過大量的例子展示理論結果如何運用於實踐,另一方面在相關章節後面提供了詳細的數學附錄。作為為相關領域學生和研究者提供的理論路線圖,該書將成為未來若干年相關領域的權威指導書。
作者簡介:
詹姆斯D漢密爾頓(James D. Hamilton)現為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經濟學教授,1983年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早年曾在弗吉尼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任教。他在時間序列和能源經濟學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