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有《大中華文庫:韓非子》 (漢英對照) pdf
大中華文庫
《大中華文庫》幾乎是涵蓋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包括: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全2冊)、荀子(全2冊)、儒林外史(全3冊)、牡丹亭(全2冊)、西廂記、陶淵明集、楚辭、墨子(全2冊)、漢魏六朝詩三百首(全2冊)、紅樓夢(全6冊)、西遊記(全6冊)、水滸傳(全5冊)、三國演義(全5冊)、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搜神記(全2冊)、明清小品文、顏氏家訓、長生殿、關漢卿雜劇選、漢魏六朝小說選、南柯記、封神演義(全4冊)、兒女英雄傳(全2冊)、菜根潭、文心雕龍(全2冊)、邯鄲記、鏡花緣(全2冊)、老殘游記(全2冊)、浮生六記、管子(全4冊)、呂氏春秋(全3冊)、六韜、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唐太宗李衛公問對·黃石公三略、黃帝內經素問(全3冊)、列子、新編千家詩、阮籍詩選、四元玉鑒(全2冊)、商君書、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全2冊)、元曲三百首、初刻拍案驚奇(全4冊)、黃帝四經等51種92冊。
這個全套的《大中華文庫》均出自圖中右下角,基本上一本都不缺
大中華文庫目錄:
├─大中華文庫(pdf)3-2
│ [七俠五義 1 (漢英對照)].(清)石玉昆著.掃描版.pdf
│ [七俠五義 3 (漢英對照)].(清)石玉昆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1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2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3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4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三國演義 5 (漢英對照)].(明)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世說新語 1(漢英對照)].(南朝宋)劉義慶著.掃描版.pdf
│ [世說新語 2(漢英對照)].(南朝宋)劉義慶著.掃描版.pdf
│ [中國古代寓言選(漢英對照)].楊憲益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人物誌 漢英對照].伏俊璉(今譯) 羅應換(英譯).掃描版.pdf
│ [傷寒論 漢英對照].羅希文 (譯).掃描版.pdf
│ [儒林外史(全三卷)(漢英對照)].(清)吳敬梓著.掃描版.pdf
│ [南柯記(漢英對照)].(明)湯顯祖著.張光前譯.掃描版.pdf
│ [史記選1 漢英對照].安平秋(校譯) 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史記選2 漢英對照].安平秋(校譯) 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史記選3 漢英對照].安平秋(校譯) 楊憲益 戴乃迭(英譯).掃描版.pdf
│ [吳子 司馬法 尉繚子 漢英對照].潘嘉玢 (譯).掃描版.pdf
│ [周易1 漢英對照].張善文(今譯) 傅惠生(英譯).掃描版 .pdf
│ [周易2 漢英對照].張善文(今譯) 傅惠生(英譯).掃描版 .pdf
│ [周易參同契(漢英對照)].(東漢)魏伯陽著 蕭漢明校譯 吳魯強 戴維斯英譯.掃描版.pdf
│ [唐代傳奇選(漢英對照)](唐)沈既濟等編著 王中立今譯.掃描版.pdf
│ [唐宋文選1(漢英對照)].(唐)韓愈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唐宋文選2(漢英對照)].(唐)韓愈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商君書 漢英對照].高亨(今譯) 戴聞達(英譯).掃描版.pdf
│ [四元玉鑒1 漢英對照].郭書春(今譯) 陳在新(英譯).掃描版.pdf
│ [四元玉鑒2 漢英對照].郭書春(今譯) 陳在新(英譯).掃描版.pdf
│ [壇經(漢英對照)]. 顧瑞榮今譯 蔣堅松英譯.掃描版.pdf
│ [墨子1 漢英對照].周才珠 齊瑞瑞(今譯) 汪榕培 王宏(英譯).掃描版.pdf
│ [墨子2 漢英對照].周才珠 齊瑞瑞(今譯) 汪榕培 王宏(英譯).掃描版.pdf
│ [天工開物 (漢英對照)].(明)宋應星著 潘吉星今譯 王義靜等譯.掃描版.pdf
│ [太平廣記選 2(漢英對照)].(宋)李昉等編.掃描版.pdf
│ [太白陰經 漢英對照].劉先廷(校釋) 朱世達(英譯).掃描版.pdf
│ [夷堅志選 漢英對照].王錫婷 等(今譯) 英格爾斯(英譯).掃描版.pdf
│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漢英對照].吳如嵩 吳顯林(校釋) 林戊蓀(英譯).掃描版.pdf
│ [孟子 漢英對照].楊伯峻(今譯) 趙甄陶 等(英譯).掃描版.pdf
│ [宋明評話選 1(漢英對照)].(明)馮夢龍 凌濛初編著.掃描版.pdf
│ [尚書 (漢英對照)].周秉鈞今譯.掃描版.pdf
│ [山海經(漢英對照)].陳成今著 王宏 趙崢英譯.掃描版.pdf
│ [戰國策 3(漢英對照)].翟江月英譯 今譯.pdf
│ [戰國策1 漢英對照].翟江月(譯).掃描版.pdf
│ [戰國策2 漢英對照].翟江月(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 1 (漢英對照)].(晉)干寶 黃滌明 丁往道英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 2 (漢英對照)].(晉)干寶 黃滌明 丁往道英譯.掃描版.pdf
│ [文心雕龍1 漢英對照].周振甫(今譯) 楊國斌(英譯).掃描版.pdf
│ [文心雕龍2 漢英對照].周振甫(今譯) 楊國斌(英譯).掃描版.pdf
│ [文賦 二十四詩品(漢英對照)].陸機司空圖著.掃描版.pdf
│ [新編千家詩 漢英對照].袁行霈(編) 徐放 韓珊(今譯) 許淵中(英譯).掃描版.pdf
│ [明清文選1 (漢英對照)].宋濂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明清文選2 (漢英對照)].宋濂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水滸傳 1(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2(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3(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4(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5(漢英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牡丹亭 1 (漢英對照)].(明)湯顯祖著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牡丹亭 2 (漢英對照 )].(明)湯顯祖著.掃描版.pdf
│ [蘇軾詩詞選 漢英對照].許淵沖 (譯).掃描版.pdf
│ [荀子1 漢英對照].張覺(今譯) 約翰·諾布洛克(英譯).掃描版.pdf
│ [荀子2 漢英對照].張覺(今譯) 約翰·諾布洛克(英譯).掃描版.pdf
│ [西廂記(漢英對照)].(元)王實甫著 許淵沖英譯.掃描版.pdf
│ [西遊記1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2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3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4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5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西遊記6 (漢英對照)].(明)吳承恩著.掃描版.pdf
│ [詩經1 漢英對照].陳俊英 蔣見元(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詩經2 漢英對照].陳俊英 蔣見元(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長生殿 (漢英對照)].(清)洪升著;楊憲益,戴乃迭譯.掃描版.pdf
│ [阮籍詩選 漢英對照]. 吳伏生(今譯) 格林鹿山 吳伏生(英譯).掃描版.pdf
│ [陶淵明集 漢英對照].熊治祁(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大中華文庫(pdf)3-1
│ [二刻拍案驚奇 1(漢英對照)].(明)凌濛初著 李子亮譯.掃描版.pdf
│ [二刻拍案驚奇 2(漢英對照)].(明)凌濛初著 李子亮譯.掃描版.pdf
│ [二刻拍案驚奇 4(漢英對照)].(明)凌濛初著 李子亮譯.掃描版.pdf
│ [兒女英雄傳 (漢英對照)].(清)文康著 費致德譯.掃描版.pdf
│ [六韜 (漢英對照)].聶送來譯.掃描版.pdf
│ [關漢卿雜劇選 (漢英對照)].(元)關漢卿著 楊憲益 戴乃迭譯.掃描版.pdf
│ [列子 漢英對照].李建國(今譯) 梁曉鵬(英譯).掃描版.pdf
│ [呂氏春秋1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呂氏春秋2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呂氏春秋3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國語(漢英對照)].王宏 趙崢英譯.掃描版.pdf
│ [封神演義 (Ⅰ、Ⅱ、Ⅲ、Ⅳ)(漢英對照)].(明)許仲琳編 顧執中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1(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2(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3(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4(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5(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本草綱目選6(漢英對照 )].(明)李時珍著 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李白詩選 漢英對照].許淵沖(英譯).掃描版.pdf
│ [杜甫詩選(漢英對照)].(美)華茲生英譯.掃描版.pdf
│ [夢溪筆談 1 (漢英對照 )].(北宋)沈括著 胡道靜 金良年 胡小靜今譯.掃描版.pdf
│ [夢溪筆談 2 (漢英對照 )].(北宋)沈括著 胡道靜 金良年 胡小靜今譯.掃描版.pdf
│ [楚辭 漢英對照].陳器之 李奕(今譯) 卓振英(英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文選1 (漢英對照 )].賈誼等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文選2 (漢英對照 )].賈誼等著 謝百魁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詩三百首1 漢英對照].弘征 熊治祁(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漢魏六朝詩三百首2 漢英對照].弘征 熊治祁(今譯) 汪榕培(英譯).掃描版.pdf
│ [洛陽伽藍記 漢英對照].曹虹(今譯) 王伊同(英譯).掃描版.pdf
│ [浮生六記(漢英對照)].(清)沈復著.掃描版.pdf
│ [淮南子1 漢英對照].翟江月(今譯) 翟江月 牟愛鵬(英譯).掃描版.pdf
│ [淮南子2 漢英對照].翟江月(今譯) 翟江月 牟愛鵬(英譯).掃描版.pdf
│ [淮南子3 漢英對照].翟江月(今譯) 翟江月 牟愛鵬(英譯).掃描版.pdf
│ [管子1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管子2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管子3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修).pdf
│ [管子4 漢英對照].翟江月 (譯).掃描版.pdf
│ [紅樓夢 1(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2(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3(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4(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5(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紅樓夢 6(漢英對照)].(清)曹雪芹 高鶚著.掃描版.pdf
│ [老子 漢英對照].陳鼓應(今譯) 傅惠生(校注) 韋利(英譯).掃描版.pdf
│ [老殘游記 2(漢英對照)].(清)劉鶚著 (美)哈洛德·謝迪克譯.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1(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2(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3(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聊齋志異選 4(漢英對照)].(清)蒲松齡著.掃描版.pdf
│ [花間集1(漢英對照 )].(後蜀)趙崇祚編 (美)傅恩英譯 張宗友譯.掃描版.pdf
│ [花間集2(漢英對照 )].(後蜀)趙崇祚編 (美)傅恩英譯 張宗友譯.掃描版.pdf
│ [菜根潭 漢英對照].姜汗忠(今譯) 懷特(英譯).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1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2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3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警世通言4 (漢英對照 )].(明)馮夢龍編著.掃描版.pdf
│ [論語 漢英對照].楊伯峻(今譯) 韋利(英譯).掃描版.pdf
│ [邯鄲記(漢英對照)].(明)湯顯祖著 汪培英譯.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 漢英對照].羅希文(英譯).掃描版.pdf
│ [鏡花緣 1 (漢英對照)].(清)李汝珍著.掃描版.pdf
│ [鏡花緣 2 (漢英對照)].(清)李汝珍著.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靈樞1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靈樞2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靈樞3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素問1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素問2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內經 素問3 漢英對照].劉希茹(今譯) 李照國(英譯).掃描版.pdf
│ [黃帝四經 漢英對照].餘明國 等(今譯) 張純 等(英譯).掃描版.pdf
│ [黃石公三略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漢英對照]黃朴民 等(校釋) 何小東(譯).掃描版.pdf
│├─漢法對照
││ [周易 漢法對照].張善文(漢譯) 菲拉斯特(法譯).掃描版.pdf
││ [孟子 (漢法對照)].楊伯峻今譯.掃描版.pdf
││ [莊子 (漢法對照)].劉家槐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法對照].楊伯峻(今譯) 董強(法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法對照)].楊伯峻今譯 董強法譯.掃描版.pdf│
├─大中華文庫(pdf)3-3
│├─漢德對照
││ [孟子 漢德對照].楊伯峻(今譯) 衛禮賢(德譯).掃描版.pdf
││ [老子 漢德對照].陳鼓應(今譯) 衛禮賢(德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德對照].楊伯峻(今譯) 衛禮賢(德譯).掃描版 .pdf
││
│├─漢日對照
││ [莊子 2 (漢日對照)].秦旭卿 孫雍長今譯 森三樹三郎日譯.掃描版.pdf
││ [論語 (漢日對照 )].楊伯峻今譯 孔健日譯.掃描版.pdf
││
││
│├─漢西對照
││ [莊子 2 (漢西對照 )].秦旭卿 孫雍長今譯 姜鳳光西譯.掃描版.pdf
││ [水滸傳 2(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3(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4(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水滸傳 5(漢西對照)].(明)施耐庵 羅貫中著.掃描版.pdf
││
│├─漢阿對照
│└─漢韓對照
│ [儒林外史 1(漢韓對照)].(清)吳敬梓著.金寬雄 金晶銀譯.掃描版.pdf
│ [儒林外史 2(漢韓對照)].(清)吳敬梓著.金寬雄 金晶銀譯.掃描版.pdf
│ [儒林外史 3(漢韓對照)].(清)吳敬梓著.金寬雄 金晶銀譯.掃描版.pdf
│ [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漢韓對照].吳如嵩 吳顯林(校釋) 金得順(韓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 2(漢韓對照)].(晉)干寶著.掃描版.pdf
│ [搜神記1 漢韓對照].黃滌明(校譯) 李元吉(韓譯).掃描版.pdf
│ [搜神記2 漢韓對照].黃滌明(校譯) 李元吉(韓譯).掃描版.pdf
│ [文心雕龍2 漢韓對照].周振甫(今譯) 金寬雄 等(韓譯).掃描版.pdf
│ [老子 漢韓對照].陳鼓應(今譯) 傅惠生(校注) 金德順(韓譯).掃描版 .pdf
│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黃帝內經靈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 黃帝內經—靈樞(1)(中英對照超清版).pdf
│ 黃帝內經—靈樞(2)(中英對照超清版).pdf
│ 黃帝內經—靈樞(3)(中英對照超清版).pdf
│
└─大中華文庫英漢
古典詩詞名篇百首.pdf
古詩苑漢英譯叢詩經.pdf
史記選古文經典譯叢.pdf
宋詞古詩苑漢英譯叢.pdf
漢魏六朝小說選.pdf
洛陽伽藍記.pdf
❷ 《《武經七書》2020版》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武經七書》2020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6r5T3Y-sZQ8z5cbqWoqa1Q
❸ 《六韜三略全文》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六韜三略全文》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5j5sDxM8Eza_wNEQI9jIig
❹ 《武經七書》電子書 下載
《武經七書》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qGdhW58khCqSY7gcW8lvg
《武經七書》作品簡介:
《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❺ 請推薦一本有關"公司"知識的書!
(推薦書籍)
《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增訂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戰國策》、《貞觀政要》、《逸周書》、《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荊楚歲時記》、《唐才子傳》、《通典》、《東觀漢記》、《前漢紀》、《後漢紀》、《華陽國志》、
《洛陽伽藍記》、《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越絕書》、《竹書紀年》、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中國通史》。
經 部
十三經(《簡介》):《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左傳》、《公羊傳》、
《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禮記》。
其它:《四書章句集注》、《春秋繁露》、《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子 部
兵書類-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唐李問對》、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夢溪筆談》、《太平廣記》、《孔子家語》、《韓非子》、《墨子》、
《列子》、《莊子》、《荀子》、《公孫龍子》、《鬼穀子》、
《搜神記》、《搜神後記》、《周易參同契》、《山海經》、《校注》、《歸田錄》、
《藝文類聚》、《穆天子傳》、《唐摭言》、 《唐新語》、《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鹽鐵論》、《弘明集》、《廣弘明集》、《宋高僧傳》、
《道德經》、《鈍吟雜錄》、《申鑒》、《論衡》、《說苑》、
《新語》、《宣室志》、《九章算術》、《呂氏春秋》、《世說新語》、
《黃帝內經靈樞經》、《黃帝內經素問》、《備急千金要方》、《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
《難經本義》、《神農本草經》、《棋經》、《茶經》、《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風俗通義》、《鶡冠子》、《孔叢子》、《齊民要術》、
《潛夫論》、《人物誌》、《西京雜記》、《晏子春秋》、《中論》、
《周髀算經》、《朱子語類》、《鄧子》、《林泉高致集》、《山房隨筆》。
集 部
《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
《文選》、《王右丞集箋注》、《楚辭》、《楚辭補注》、《觀林詩話》、
《優古堂詩話》、《誠齋詩話》、《庚溪詩話》、《草堂詩話》、《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後山詩話》、《彥周詩話》、《二老堂詩話》、《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詩品》、《詩人玉屑》、《中山詩話》。
❻ 《六韜鬼穀子》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六韜鬼穀子》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kq-8ROd5zFZwxescu6ndg
❼ 道家的道家經典
這些道家經典書籍都出自圖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眾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經典書籍:
《道德經》、《道家易》、 《六韜》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孫子兵法》、《守白論》、《鶡冠子》、《屍子》、《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郁離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書》、《玄真子》 、《無能子》、《伯牙琴》、
《行氣玉佩銘》、《擊壤歌》、《鬼穀子》、《恆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書》、《太公》、《辛甲》、《關尹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論》、《世說新語》、《苻子》、《無君論》、《劉子》、《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化書》、《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說之道)、《鬻子》、《須溪先生全集》、《易龍圖序》、《東坡易傳》、《逍遙詠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道藏》等等。
❽ 一些有才華的人:如:孫子\孫子\姜子牙\等等他們的才華學識從哪兒學的
才華是上天賦予的。這個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也是千真萬確的!
簡單介紹一下鬼穀子的從事傳說。
鬼穀子,姓王名詡,春秋時人。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見《孫龐演義》〕。
縱橫家所崇尚的是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之技巧,其指導思想與儒家所推崇之仁義道德大相徑庭。因此,歷來學者對《鬼穀子》一書推崇者甚少,而譏詆者極多。其實外交戰術之得益與否,關系國家之安危興衰;而生意談判與競爭之策略是否得當,則關繫到經濟上之成敗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談技巧也關繫到一人之處世為人之得體與否。當年蘇秦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合縱六國,配六國相印,統領六國共同抗秦,顯赫一時。而張儀又憑其謀略與游說技巧,將六國合縱土蹦瓦解,為秦國立下不朽功勞。所謂「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見。」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此為《鬼穀子》之精髓所在。《孫子兵法》側重於總體戰略,而《鬼穀子》則專於具體技巧,兩者可說是相輔相成。
鬼穀子的主要著作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鬼穀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傳。《鬼穀子》的版本,常見者有道藏本及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經陰符七術》之前三篇說明如何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後四篇討論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以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
《鬼穀子》一書,從主要內容來看,是針對談判游說活動而言的,但是由於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謀略問題,與軍事問題觸類旁通,也被稱為兵書。書以功利主義思想,認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運用。它講述了作為弱者的一無所有的縱橫家們,運用謀略口才如何進行游說,進而控製作為強者,握有一國政治、經濟
軍事大權的諸侯國君主。
此書,是一部研究社會政治斗爭謀略權術的書,弱者的謀略寶典,因此可以說,《鬼穀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後附有鬼穀子原文譯文)
鬼穀子傳說
鬼穀子出世
相傳,鬼穀子是村夫慶隆和東海龍女的兒子。慶隆和龍女雖被東海龍王壓死在雲夢山中,化作一道山嶺和龍泉,但陰魂不散,要借體繁衍,為後人造福。
兩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莊王員外的夫人懷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初春一天之夜,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大雨如注。人們都為這不正常的天象說長道短,驀地從空中飛來一個火球,直飛到王夫人慶前,正反各轉三圈,變作一條小花蛇,慢悠悠鑽入王夫人的被窩,隨之聽得嬰兒的呱呱哭泣。家人掀開被窩,王夫人生下一個滿頭紅發,容貌醜陋的丫頭。王員外十分沮喪,長嘆一聲,拂袖而去。王夫人見老爺如此煩惱,也暗暗抽泣。正在這時,小女嬰突然坐起,拉著王夫人的手細聲細語地說:「媽媽,別難過,我會變美麗的。」話音見落,這女嬰就倒下咽了氣,又捋脖子,口中不住喊叫:「兒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長的丑。快醒醒吧!」拍了一次又一次,捋了一遍又一遍,眼淚哭幹了,嗓子喊啞了,整整折騰了一個夜晚。黎明時分,只聽女嬰哇的一聲蘇醒過來。王夫人喜出望外,定睛一看,小女滿頭黑發,唇紅齒白,十分可愛。王夫人忙讓丫環請來老爺。王員外一見大吃一驚,心中不住思忖:三年不墜,火球助催,紫氣東來,醜女變美,是大福大貴之兆,王家的好氣數。想著想著,不禁大笑不止,走到床前說:「夫人,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兒必有大福大貴,咱就取名霞瑞,你看如何?」夫人點頭稱是。
歲月流逝,轉眼十八個冬春過去,霞瑞姑娘身居閨房,學習針線,攻讀詩文。她越長越俊俏,白皙的杏仁臉上嵌著一雙水靈靈的眼睛,兩個酒窩之間夾著一個小櫻桃小嘴,令人喜愛。但她性格倔強,不拘於舊的禮節,善於言談,又講直理,對於父母的話也不是百依百順。日漸壓惡閨中生活,常常在丫環小雲陪伴下到花園嬉戲。有時還背著父母到田間去問農桑。是年朝歌奇旱,河溪斷流,水井乾枯,大地龜裂,五穀不收。王員外家一塊三頃地的穀子,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長勢卻十分喜人,谷桿如蘆葦,葉子賽高粱,谷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燦燦,微風吹拂,點頭搖曳,而且還散發出噴噴香味。霞瑞姑娘聽說自家地里長了這棵奇谷,就讓家奴收來,放到綉樓,頓時閨房之內香氣四溢,使人陶醉。姑娘對丫環說:「如此好的穀子,要好好保存起來,來年多種一些。」丫環把谷穗放在手中揉搓著變成了一顆熠熠透明的珠子,而且香味更加濃郁。姑娘接過珠子,正想聞一下,這珠子一下鑽進口中,欲吐出,又溜進喉嚨。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頓覺腹內舒暢,筋骨蘇軟,渾身乏困,一頭倒下就睡著了。
一個月之後,姑娘不思飯食,身體漸漸消瘦。主僕二人都不知何故。快嘴的丫環告訴了夫人,王夫人見女兒如此消瘦,心疼萬分,問明情由,忙著請名醫調理。連吃兩個月草葯,仍不見效,卻見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大起來。王員外得知消息,恰似五雷轟頂,把夫人叫到客廳,怒氣沖天地說:「你養的好女兒,竟如此傷風敗俗,我乃赫赫大戶,叫我如何做人?」夫人忙陪笑臉:「老爺息怒,家醜不可外揚,你要想個兩全之策才是呀!」兩人如此這般商量半天,決定把女兒連夜趕出家門,免得事後別人說三道四。
霞瑞姑娘,蒙冤受屈,在丫環陪同下,毅然離開家門。路漫漫何處奔走,天蒼蒼哪裡安身?姑娘看看丫環,丫環望望姑娘,兩人心如火焚,悲困交加;姑娘緊咬嘴唇:「雲妹,咱走,走到天涯海角,讓天下人知道我王霞瑞是清白之人。」主僕二人離開王家莊,朝著北斗星的方向走去。
兩個弱小女子,哪裡經過這樣的風霜。尤其是霞瑞姑娘,腹中已有三月的嬰兒,行走更是艱難,雙腳都磨成血泡,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天中午,她們走到黃河邊,又飢,又渴,寸步不想挪動,就坐在河邊歇息。剛一坐下,就進入夢鄉。待她們一覺醒來,面前站著一位和善可親的老太太,籃子里盛著熱騰騰的白蒸饃,沒等她們開口,老太太就把饃送到她們手中。二人連個「謝」字都沒來得及說,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老太太坐下來問道:「兩位女子如何這樣狼狽,你們要到哪裡去?」霞瑞搖搖頭,沒說話,直爽的小雲把姑娘的隱情一五一十講了出來。老太太啟唇一笑:「這就是了。你們既然對我講了真話,我也把真話告訴你們。我乃西天老母,在這里等候多時,專門來點化你們。霞瑞姑娘,你雖是母親所生,但不是你母親的骨血,而是東海龍王女兒的化身。你和慶隆相愛,情真意切,雖未遂願,上天有眼,來世相逢。你所吞食的珠子正是慶隆的精髓。腹中嬰兒就是你和慶隆的後代。」霞瑞和小雲雙膝跪地,連連叩頭,感謝西天老母的指點。快嘴的小雲又問:「既是這樣,請問老母,我們主僕該到哪裡存身才好?」老母沒有正面回答,信口念了小詩一首讓小雲琢磨:
朝曦吳天似血染,
歌舞昇平誰人歡?
雲海滾滾來天半,
夢境滋滋潤丹田。
小雲半天沒有品出味道,原來這是首藏頭詩。姑娘把四句詩的頭四個字一連,即為「朝歌雲夢」。雖說知道了老母指點的去處,但又不願到雲夢隱身,於是又懇求說:「再求老母點化,那裡離我家鄉太近,鑒於父母盛怒,眼下我實在不能從命。」老母思忖片刻:「也罷。你們可先到臨漳穀子村寄身,日後再作道理。」主僕二人連聲道謝,抬頭卻不見了老母。
不一日,她們來到穀子村,卻見一村婦在村頭迎接。村婦像接閨女似地把她們接人家中。從此,她們老少三個女性組成了一個家庭,朝朝暮暮,形影不離,勤快的小雲,把村婦和姑娘照料得十分如意。轉眼六個月過去了。冬去春來,夏天又到了。一天,姑娘正在院里給未來的孩子做衣服,頓覺腹內疼痛難忍,村婦和小雲忙把姑娘扶進屋,讓她躺在床上,一眨眼村婦變成了老母模樣,慈祥地說:「霞瑞姑娘,我們該走了,不到雲夢山,你的孩子不會出生的。」說話間,只聽一聲巨響,狂風驟起,老母忙讓小雲也上到床上,閉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飄了起來,不知不覺來到雲夢上空,左轉三圈右轉三圈,悠然地落到地上。姑娘睜眼一看,好像來到人間仙境。峰巒疊翠,林木蔥郁,雲霧瀠瀠,氣象萬千,泉水潺潺,百鳥齊鳴,野花爭妍斗艷,主僕看得眼花繚亂。西天老母把她們帶到水簾洞口: 「姑娘請進,這就是你的安身之處。」舉目一看,青山參天,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飛燕舞,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簾懸於洞口,頓覺心曠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說聲謝謝,卻不見了她的蹤影。她們二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見洞頂琳琅滿目的鍾乳石千姿百態,景象奇特。洞的盡頭有一水潭,清澈見底,小雲舀了一瓢水,遞與姑娘,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飲而盡,頓覺清爽。霞瑞對這個安身之地十分滿意,主僕二人拍手稱好。正值暑日,,知了聲聲,真所謂「鳴蟬躁林愈靜」。正當她倆欣賞這幽靜的環境時,霞瑞又覺腹內疼痛,小雲忙攙扶姑娘回到洞內,姑娘一陣頭暈目眩,腹中的嬰兒蹴呱呱墜地了。一看是個白胖的男孩,霞瑞、小雲喜出望外,熱淚盈眶。滿月之後,霞瑞把小雲叫到跟前甜甜地問道:「雲妹,這孩子該姓什麼,叫什麼呢?」「我說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時知了叫的正歡,取名叫蟬如何?」霞瑞一聽十分高興:「小雲,你說到我心坎上了。不過,我因吞食奇谷而生子,就叫鬼穀子吧!」因此後人有叫他鬼穀子的,也有叫他王蟬的。在他成年以後也有叫他王禪的。
洞府真仙
傳說鬼穀子本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又號玄微子。
洞府就是洞天,是神仙住的名山聖境,又稱洞天福地。傳說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藏》中有一部專寫洞天福地的書叫做《洞天福地岳讀名山記》。浙江餘杭縣境內的「洞霄宮」就是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一,被稱為「大滌洞天」。元代的鄧牧專有《洞霄圖志》六卷,記敘該宮勝景。
真仙又稱真人,只有得道成仙後方可稱為真人。莊子稱老君為「博大真人」;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稱文子為「通玄真人」,稱列子為「沖虛真人」,稱庚桑子為「洞虛真人」;宋代道士張伯瑞被稱為「紫陽真人」;元太祖封丘處機為「長春真人」。
玄微真人鬼穀子住在鬼谷洞天,是為了在凡間度幾位仙人去洞天。無奈蘇、張、孫、龐諸弟子皆塵緣未盡,凡心未了。鬼穀子只好在暗中關注弟子,不時助正抑邪。
相傳鬼穀子有隱形藏體之術,混天移地之法;會投胎換骨,超脫生死;撒豆為兵,斬草為馬;揣情摩意,縱橫捭闔。
井中相會
相傳,鬼穀子的母親是天上彩霞星,托生在朝歌城南王家莊王員外家中,取名曰霞瑞。因食奇谷懷孕,被逐在雲夢山中生子,取名鬼穀子。
鬼穀子晚年歸隱雲夢山,一則聚徒講學,二則孝敬老母。一日,王霞瑞把鬼穀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娘為你飽受人間疾苦,如今為娘兩鬢斑白,風燭殘年,娘無他求,我死後,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龍聚匯的地方。兒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從井水中可以看到為娘的身影。」話剛說完,就謝世歸天了。
鬼穀子悲痛不已,眼含熱淚在九龍聚匯之處安葬了母親。為早日再見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親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鑿成。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親的容顏。朝看母親十八九,暮觀老母鬢如霜。從此鬼穀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邊瞻仰母親的遺容。星轉斗移,天長日久,鬼穀子又發現了此井的一個奧秘,根據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氣陰晴變化。井水上升,天陰有雨,井水下降,則無雨天晴,因此這口井又被稱為「井中洞天」。
此井是鬼穀子為懷念其母而鑿,故曰「鬼谷井」。
夜識無字天書
相傳,鬼穀子的師傅升仙而去時,曾留下一卷竹簡,簡上書「天書」二字。打開看時,從頭至尾竟無一字,鬼穀子一時心中納悶。與師父相依為命九年時光,感情日篤,今天師父突然離去,一時覺得無著無落,心中空空盪盪的,無心茶飯,鑽進自己的洞室倒頭便睡。可又如何睡得著,輾轉反側,老是想著那捲無字天書竹簡,直折騰到黑,那竹簡仍在眼前鋪開捲起,捲起鋪開,百思不得其解。索性爬將起來,點著松明火把,借著燈光一看,嚇得他跳了起來,竹簡上竟閃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閃閃發光,鬼穀子嘆道:「莫非這就是世傳『金書」』。
一時興致倍增,一口氣讀將下去,從頭至尾背之成誦。原來上面錄著一部縱橫家書,盡講些捭閹、反應、內楗、抵峨、飛鉗之術。共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是說:與人辯論,要先抑制一下對方的勢頭,誘使對手反駁,以試探對方實力。有時也可以信口開河,以讓對方放鬆警惕,傾吐衷腸;有時專聽對方陳說,以考察其誠意。要反駁別人就要抓牢證據,要不讓人抓到證據,就要滴水不漏。對付對手有時要開放,有時要封鎖,能把放開與封鎖靈活運用就可以滔滔不絕,變化多端。只有這樣才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第二篇大意是說:與人辯論,要運用反復的手法。反過去可以知其過去,復回來可知其現今。如果反反復復地試探,沒有摸不到的底細。有時可以運用反辭來試探對手,要想聽到聲音就先沉默,要想張開,就先關閉;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奪取,就先給予。
第三篇大意是說:要掌握進退的訣竅,這訣竅就是抓住君主的愛好,只要抓住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獨往獨來。如能順著君主的情緒去引導或提出建議,就能隨機應變,說服君主。
第四篇大意說:凡事都不是鐵板一塊,都是有裂痕的。在辯論中要能利用別人的裂痕,同時,還要防止自己一方的裂痕。秋毫一樣的裂痕,可以發展為泰山那樣大。所以當裂痕小時要補住,大點時要切斷裂縫,當大到不可收拾時就乾脆將其打破,裂痕也就消滅了。
第五篇大意說:與人雄辯要設法鉤出對方的意圖,用飛揚之法套出對方的真話,再用鉗子鉗住,使其不得縮回,只好被牽著走。這樣就可縱可橫,可南可北,可東可西,可反可復。
第六篇大意說:要想說服他人,必先衡量一下自己的才能長短,比較優劣,自身才質不如他人,就不可能戰勝他人。
第七篇大意說:要游說天下人君,必須會揣測諸侯真情,當人極度興奮時,就無法隱瞞真情,當人極度恐懼時也無法隱瞞真情。在這時才能有效地游說和說服人。
第八篇大意說:善於摩意的人就象釣魚一樣不動聲色,讓魚自動上鉤,「摩」的目的就是刺激對方,讓他不由自主地上你的鉤。把事情辦成功,使人不知不覺。
第九篇大意說:要游說入主,就要量天下之權,要比較各諸侯國的地形、謀略、財貨、賓客、天時、安危,然後才能去游說。
第十篇大意說:。要做大事,就要有一個向導,就像指南針一樣,游說的向導是謀略,要先策劃好,再按著策劃的目的去游說。
第十一篇大意說:游說要先解疑,解疑的好辦法是讓對方道出實情。
第十二篇大意說:耳朵要善於聽,眼睛要善於看,用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以天下之目看,則無不明;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只有對事情了如指掌,才能言無不驗,言無不聽。
第十三篇大意是:游說要靠巧辭,要對什麼人說什麼話,說什麼話就要採用什麼辦法和說辭。不要簡單直言,要研究講話的對象,講究講話的技巧。
讀完這十三篇,鬼穀子不禁拍案叫絕,平素與真人辯論從未有主動之時,原來真人有如此金書,不知者怎可與之爭強。不禁想起與師父一起生活研習的時光,一股股暖流,一陣陣的心酸,不時又加幾分孤寂。於是,息了明火,鑽進被窩睡去。夜間少不得夢見金書在手游說天下。
第二天醒來覺得十分困頓,但還是放心不下金書,又打開想細細推敲,不料書中又一字皆無。鬼穀子從頭翻至書尾還是一字不見,更覺此書乃師父至寶,要十分珍重,走進內洞將其攤在卧榻之上。然後走出洞門照師父所囑練功,作法,一日三餐雖不香甜,倒也好打發日子。不覺日落偏西,黑夜又至,鬼穀子走人內洞上榻休息,只見金書閃著金光,字跡依稀可見,鬼穀子越覺奇了,原來月光從天窗射進來照在金書上,至此鬼穀子發現這金書原屬陰性,見日則不顯,在月光,燈光下才顯其縷縷金文,真仍曠世奇書。
鬼穀子走出內洞,到石桌邊,掌上燭明火把,又讀將起來。
怎麼換了文章,昨天讀的本是縱橫之言,如今怎麼成了兵法?於是把竹簡細細翻一遍,還是兵法,並無縱橫之術。這書更加奇了。於是一口氣讀將下去,仍然是十三篇。
第一篇大意說:縱橫捭闔乃萬物之先,是方略、圓略、出入的門戶。治世安民,一統天下,兵非良策。擁力而避戰,交言而弭兵,不戰而屈人,以戰而止戰才為上策。
第二篇大意是說:兵機大事在知己知彼,要有致勝之謀,必須審其情,定其基。掌握敵隋要快、要全,暴露給敵人的要少、要慢,陰謀與陽謀,陽謀與陰謀,方略與圓略,圓略與方略,要交替運用,不可固守一端。兵無定策,策無定形,使人無可乘之機,這就是「天神」。
第三篇大意說:君臣上下之事,有親有疏,有遠有近,君臣之間遠遠聽到聲音就思念,那是因為計謀相同,等待他來決策大事。在這種情況下君主要重用,將帥就要出仕,建功立業。如果在君主近前不被任用,那是計謀不合,在這個時候卸甲歸田才是上策。
第四篇大意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自然的。聖明君主,見到世事有了裂痕,就要設法去抵住,而抵法有幾種,世可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抬則抵而得之。五帝的政權就要奪取,諸侯之間的征伐是不可勝數的,這時參與爭霸才是上策。
第五篇大意說:凡要決定遠近征伐,就要權衡力量優劣。要考慮敵我雙方的財力、外交、環境、上下關系,那些有隱患的就可征服。征服的上策,是靠實力去威攝。然後,令其或縱或橫,或南或北,或東或西,或反或復,聽我擺布。
第六篇大意說:各國之間或聯合,或對抗,要成就大業,需有全面計謀,。要能攜四海包諸侯。不是聖明君子,不能通過深層的智謀,則不能統帥國家,沒有智慧的人不能主持用兵。要正確確立聯合誰,打擊誰,關鍵在於自己要有才能智慧,比較雙方長短遠近,然後才能可進、可退、可縱、可橫,把兵法運用自如。
第七篇大意說:要策劃國家大事,就必須會揣測他國的想法,如果不會揣情,雖有先王之道,聖智之謀,也是沒用的。揣情是計謀的根本。
第八篇大意說:主持練兵,使軍隊能打勝仗而士兵又沒畏懼感,使軍隊常在不動兵器、不花費錢物的情況下就能取得勝利,這才算「神明」。,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謀略,而謀略是否成功,關鍵又在於周密。
第九篇大意說:善於爭霸天下的人,必須權衡天下各方的力量,要度量各國的土地人口、財富、地形、謀略、團結、外交、天時、人才、民心等國事。然後才能做出重大決策。
第十篇大意說:凡兵謀都有一定規律。事生謀,謀生計,計生議,議生說,說生進,進生退,退生制。計謀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法,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
第十一篇大意說:凡是要做出決斷,都是因為有所疑惑,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通過分析來決斷的。而軍中大事,各方面頭緒十分復雜,難於決斷時,可以用占筮的方法決斷大事。
第十二篇大意說:在用兵將之時要賞罰嚴明,用賞最重要的是公正。賞罰嚴明才能無往不勝。
第十三篇大意說:舉事欲成乃人之常情,為此,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處,而寧可用愚人的長處,不用自己笨拙的方面,而寧用愚人所擅長之處,只有這樣才不會窮困。
鬼穀子的這十三篇兵法與後世所傳孫子兵法十三篇,一文一武互為表裡,相輔相成,鬼穀子所傳為文兵法,而孫武所傳為武兵法。鬼穀子主張以圓略致強兵,孫子則主張以方略而致全勝。兩部兵法都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
鬼穀子從發現了金書的奧秘以後,每夜讀一遍,則每夜可得一書。
第三夜得的是致富奇書,裡面講些養殖方法,貿易原則,講』「將欲取之必先與之」,講「世無可抵則深隱以待時」。此法由鬼穀子傳給計然、范蠡(即陶朱公)及呂不韋、白圭等人。
第四夜讀到的是《養性修真大法》,裡面主要講述《本經陰符七術》,講盛神靠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術。五氣要靠志、思、神、德等精神因素。這四者不衰,靜和養氣才能成為真人。鬼穀子以此秘訣傳茅瀠、徐福,以後又傳陶宏景諸人。
第五夜讀到推命相面術,裡面講天武經;命數、面相及人生禍福,此法亦由鬼穀子傳給茅瀠,以後又傳給司馬季主、李虛中等人。
第六夜、第七夜……,鬼穀子每夜必讀一遍,每次一部新書,天上人間、治國安邦、仕途經濟、天文地理、星命術數、丹葯養生,無所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鬼穀子視為珍寶,愛不釋手。
❾ 明朝人茅元儀的《武備志》pdf下載,軍事類書,綜合性兵書。
由於此書部頭太大,現分為四個單獨的PDF文件。文章底部為文件夾下載鏈接。
武備志,卷1(含序、目錄)至卷52(主要為《兵訣評》18卷及《戰略考》31卷)
書名:武備志.卷1.序.目錄.至卷52.共240卷.明茅元儀輯.明天啟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有補鈔
文件格式:PDF清晰
文件大小:347M
武備志,卷53至卷93(主要為《陣練制》41卷)
書名:武備志.卷53至卷93.共240卷.明茅元儀輯.明天啟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有補鈔
文件格式:PDF清晰
文件大小:278M
武備志,卷94至卷149(主要為《軍資乘》55卷)
書名:武備志.卷94至卷149.共240卷.明茅元儀輯.明天啟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有補鈔
文件格式:PDF清晰
文件大小:371M
武備志,卷150至卷240(主要為《占度載》96卷)
書名:武備志.卷150至卷240.共240卷.明茅元儀輯.明天啟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有補鈔
文件格式:PDF清晰
文件大小:691M
茅元儀(1594年-1640年),字止生,號石民,又署東海波臣、夢閣主人、半石址山公,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代軍事家,文學家茅坤的孫子。自幼喜讀兵農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邊關塞,曾任經略遼東的兵部右侍郎楊鎬幕僚,後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崇禎二年因戰功升任副總兵,治舟師戍守覺華島,獲罪遣戍漳浦,憂憤國事,鬱郁而死。茅元儀目睹武備廢弛狀況,曾多次上言富強大計,匯集兵家、術數之書2000餘種,歷時15年輯成《武備志》,對後世影響較為深遠。
《武備志》之明天啟元年南京刻版,倖免毀於明末兵燹,被汪允文收藏。汪允文,錢塘(今杭州)人,室號蓮溪草堂。他對收藏的明刻板塊進行挖改修補後,進行了重印。蓮溪草堂本與明刻明印本的字體、版式、版框大小以及斷板情況均相同,首卷第1頁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秣陵章弼寫,高梁刻」。正文中對清政權不敬之語不避諱,修版時也未一一挖補,保留了明版書的原貌。
註:此系列PDF文件包含分卷書簽。
—
文件夾:武備志(共240卷.明茅元儀輯.明天啟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有補鈔)
文件格式:PDF清晰
文件大小:1.64G
❿ 道家有什麼經典書籍
《道德經》、《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莊子》、 《列子》、 《六韜》 、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五行》、《九主》、《明君》、《德聖》)、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物則有形圖》、《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易傳》、
《擊壤歌》、《金人銘》、《巾幾銘》、(《語叢四》說之道)、《鬻子》、《鬼穀子》、《恆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書》、《太公》、《辛甲》、《周訓》、《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書》、《孫子兵法》、《守白論》、《鶡冠子》、《屍子》、
《行氣玉佩銘》、《關尹子》、《子華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論》、《世說新語》、《苻子》、《無君論》、《劉子》、《元次山集》、《王無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隨子》、《宗玄先生文集》、《化書》、
《玄真子》 、《無能子》、《伯牙琴》、《逍遙詠二百首》、《須溪先生全集》、《易龍圖序》、《東坡易傳》、《道家佚書輯本十七種》、《郁離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書》、《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諸子典籍註疏》、《道藏》等等。
(10)六韜pdf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