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民幣為什麼時候能成為全世界通用的貨幣呢
現如今在世界貿易中普遍採用支付和結算的貨幣,雖說有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幾種,但主要的是使用美元。什麼歐元、英鎊、日元的不受青睞,除了某個特定的時段特定的區域內以外,歐英日貨幣被採用來做結算支付手段的幾率很小。為什麼會是以美元為主?有歷史的原因,更多是現實的因素。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美元的發行者美國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體,也就是說美國做得起全世界的莊家。有錢還得有經濟關繫上的信用。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是誰想動搖就動搖得了的,因此,欲改變美元的地位還是比較難的。人民幣或者其他那種貨幣想取代美元,抑或爭取得與他平起平坐,是比較難的。主要理由有以下:一、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龍頭地位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不會改變。不錯,從美國源起來的這次經濟危機,首先重創了美國,國內的失業率達到多年來沒有的高度。有人預測美國2009年可能國民生產總值會出現負增長,而且危機的時間會持續到2010年下半年才可能結束。但是美國畢竟是幾十年打下了基礎的,不會因為這次危機就向世貿大廈那般轟然倒塌。前兩天納思達指數就有復活的跡象了。經過這次危機,世界經濟的格局會重新洗牌,從而會更加凸顯如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地位。但凸顯歸凸顯,它們中無論哪一個要真正具備美國的能量,恐怕還有相當長距離。中國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美國的八分之一的樣子,中國趕上美國不要十年也要八年。沒有強大的經濟體作為基礎,該國的貨幣就可以成為世界貨幣,是不是小馬拉大車?這樣比如不很恰當,道理還不一樣?二、美國是唯一能夠被世界接受為莊家。如果說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創造了條件,那是一個機遇。後來形成世界共識,則更多是它的國家制度的穩定為保證。這里撇開姓資姓設這些意識形態方面的考量,只從一個國家立國以後的基本制度連續的長期的穩定這點而言。大家知道,美國現行的憲法已經執行了200多年,說它一以貫之不為過。如果一個國家基本制度不穩定,它所發行的貨幣有沒有信用保證,誰都會提出質疑。像俄羅斯,它不是曾經強大過嗎?如今也不弱小,但是它的盧布能不能擔當得起世界貨幣的責任?我們中國現在一心一意搞經濟,這點沒有誰懷疑,但是得有時間讓別人看看一段。三、要本國貨幣過得硬,首先是得有一批工業產品過得硬。中國工業產品過硬了嗎?我們在世界范圍來看,自然會冷靜些了。前十年的時候,中國摩托車曾經一度佔領越南這些東南亞市場,日本人看了一點都不急,說這個市場最後還是他們的。結果不出別人所料,在這些國家的摩托車絕大多數換成了日本摩托車。摩托車最多的西貢,其擁有量不會少於五十萬輛,幾乎清一式的日本車。至於汽車就更不用說了,真是「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現在東南亞比較流行的中國工業產品是一些農機、柴油機、建材和服裝,以及電視空調機之類的家電產品,日用品也不少,但占據的是地攤。農副產品像蘋果等也占相當份額。中國工業產品有價格低等優勢,為什麼佔領不了市場,即使佔領了也黯然退出?有人說是相互競爭殺價造成的。錯,是我們出的工業產品質量上比不上人家。在別人生活上了檔次以後,選擇的就不是以價格為唯一的了。再說,僅僅靠這些不可能樹立起經濟強國的形象的。四、要別人接受自己的貨幣為世界貨幣,不能一廂情願。接受一國的貨幣為世界貨幣,本身就是承認貨幣所有國的地位。西方國家什麼時候才肯對中國人民幣俯首稱臣?我的看法並不樂觀。韓國等和中國建立了數量為若干億的貨幣互換的合作,那是他們找救濟時候想到的措施,是不是臨時的誰知道?即使如此,不妨可以看作是人民幣向世界貨幣進化的一個插曲。如果在東盟自貿區成功推行得了人民幣作為區域貨幣,就是用上十年完成這過程也是相當了不起的。因為這個區域內中國經濟的輻射最有效果,被接受的程度最大。目前的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工廠,但科技和資本實力還遠未到全球信任的水平,這也是老胡在G20國會議上對於向美元發出挑戰問題上韜光養晦的原因。要想獲得全球的認可,必須要在GDP、資本市場、科技、文化和軍事幾項指標上排名前列才行,當中國的實力尚未完成這個跨越,談及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為時尚早。
既然美國發生危機,歐洲和日本也麻煩重重,人民幣又尚難以挑大樑,那麼這個世界的未來必然會出現一個過度的時期,世界貨幣體系也許不會像出現布雷頓森林體系那樣一夜之間改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相對於美元、歐元和日元升值將會是一個漫長的常態,在這個時期內,我們的政府可能為了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會繼續購買美元和歐元國債,因為只有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我們的增長才能得以保持,我們的就業和出口才能得以穩定。要知道,我們有13億人口,任何時候,吃飯問題和穩定都是最重要的。如果社會都亂了,談增長有何意義?
至於說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時間表,我想沒有人可以推斷的出來,即使是有這樣的所謂時間表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人民幣的前景最終還應取決於國內外市場的具體變化。我們要理性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