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戲曲的發展史
一、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
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二、唐代中後期(形成期)
中唐以後,中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是經濟高度發展的結果,促進了戲曲藝術的自立門戶,並給戲曲藝術以豐富的營養,詩歌的聲律和敘事詩的成熟給了戲曲決定性影響。
音樂舞蹈的昌盛,為戲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礎。教坊梨園的專業性研究,正規化訓練,提高了藝人們的藝術水平,使歌舞戲劇化歷程加快,產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戲曲劇目。
三、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中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12世紀中期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元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四、明清(繁榮期)
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
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
五、現代(爭輝期)
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晗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
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它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崑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
㈡ 中國古代戲曲發展脈絡
中國古典戲曲·明、清戲曲的繁盛與變革
中國戲曲的發展過程,看似紛紜莫測,其實發展脈絡清晰、順理成章。它的五個發展階段,既緊密相聯,又各有區別,各見側重。縱觀全過程,貫穿一條戲曲發展主線——一般規律;橫看各個發展時期,則又有自己的鮮明特性。從隋唐以前的准備時期,逐步演進到明清繁榮昌盛和變革創新時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下邊述介明清戲曲發展的一些重要情況。
(一)、中國戲曲發展的新趨勢及其啟示
清季地方戲的發展,突破了聯曲體的傳奇形式,創造了「板腔體」的「亂彈」形式,使中國戲曲從南北曲系統逐步深化為地方戲系統。這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次重大發展。它使自己從舊的桎梏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僅那些新興的地方劇種顯示了無限生命力,就是那些古老劇種,也隨著形勢的推進,莫不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這樣,就使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更加群眾化、多樣化,發展前途更加寬闊。這種變革的新趨勢,一直發展到近代。它隨著歷史新時期的出現,就以更加深刻、更大規模出現在近代劇壇上。十九世紀後期,新興資產階級思潮既沖擊著傳統詩文界,也沖擊著戲劇界。當時就有許多地方在嘗試著利用傳統戲曲的形式,來表現當前的政治斗爭,為傳統戲曲的改良作了輿論准備。二十世紀初葉,這種戲曲改良即發展成為一個全國性的運動。它們用戲曲來揭露清王朝的腐敗,要求富國強兵和抵抗外來侵略,提倡婦女解放和婚姻自由,等等。
從這種發展趨勢中,人們可以引出不少有意義的啟示。
第一、戲曲的興盛發達或者停滯僵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決定因素在於,戲曲是否反映時代精神和廣大人民的需要。崑腔的由盛而衰和地方戲的全面興盛,就是最好的說明。當崑腔由民間進入宮廷王府,並淪為統治階級的消遣品和封建輿論工具時,自然會有新的聲腔劇種來取代它。而地方戲的興盛,也正是由於它的大量劇目(包括歷史劇目和社會劇目)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清代的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
第二、一種聲腔的生命力,還表現在自己具有較大的融合力和適應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同當地土調結合,才能吮吸民間藝術精華,創造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腔,從而博得人民喜愛。例如弋陽腔,原初也是民間小戲,因能「改調歌之」、「錯用鄉語」、「只沿土俗」,比較靈活,所以能發展演化而成為遍及南北的大劇種。京戲則更善於汲取眾長,把各地皮黃系統的聲腔熔於一爐,因此,就能發揚光大。而崑腔,由於格律限制過嚴,節拍旋律變化又小,加上歌唱上盡是「清柔婉折」,所以難於在廣大群眾中流傳紮根。
第三、要一個劇種經久不衰,一定要面向群眾,並且不斷變革創新。再舉崑腔興衰歷史來說明這個問題。當崑腔在江蘇崑山一帶興起,並能風靡一時,其原因,正是它以革新者的姿態出現於明代劇壇上的緣故。崑腔發展到清代,它以「雅音」自居,「不屑為新聲以悅人」,故步自封,那麼,它的衰頹的前途也就必然的了。
(二)明、清劇壇上的重要作家、作品
在清代地方戲勃興之前,明、清兩代劇壇上一直是崑山腔、弋陽腔並立,互相媲美爭勝。因此,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也自然地歸屬於這兩大聲腔系統。當然也還有兩大系統之外的雜劇。
①兩大聲腔的概況:
這里所說的兩大聲腔,就是弋陽與崑山兩個大的聲腔系統。以下著重介紹它們的作家、作品簡況——
先說弋陽腔系統
弋陽諸腔,是明代民間戲曲的一股洪流,不僅在表演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一定的水平,在戲劇文學上也有其獨特的成就。但他們的演出劇目,由於劇本散佚,已難窺全豹。但知道屬於弋陽腔系統的劇本數量曾經是很多,現存完整劇本尚有十餘種,如:《高文舉珍珠記》、《袁文正還魂記》、《劉漢卿白蛇記》、《呂蒙正破窯記》和《觀音魚籃記》、《鯉魚記》等。還有載於各戲曲選集的散出或見到各種數據中的劇目共達100種左右。在這些劇作中,有相當部分直接繼承了宋元南戲遺產,並作若干加工和創造。如對《荊》、《劉》、《拜》、《殺》、《琵》五大傳奇和《金印記》、《千金記》、《綉襦記》等名作,都進行了「改調歌之「。還有一批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比如《桃園記》、《射鹿記》、《草廬記》、《古城記》、《七勝記》等三國戲,《小秦王三跳澗》、《薛仁貴白袍記》、《金貂記》等隋唐戲和敷演伍子胥故事的《臨潼記》、《昭關記》,敷演楊家將故事的《金澗記》等。弋陽諸腔還有一部分作品,是根據筆記小說、說唱藝術和民間傳說改編或創作的。如《升仙記》、《鸚鵡記》、《荔鏡記》、《香山記》、《蘇六娘》和《易鞋記》、《何文秀玉釵記》等。這些劇目組成了弋陽諸腔豐富多彩的舞檯面貌,表現了題材廣寬,風格多樣,顯示了民間戲曲的多方面的表現能力。
弋陽諸腔的作品,除小部分知其作者之外(約有25人),大部分作者佚名,可能多數為集體創作的產物。這是弋陽作品的一大特點。在知其姓名的作者中,大都也是「詞家略通文墨者」的不揚名的下層文人。這些作家的文學修養,可能不如崑山腔作家,但他們接近勞動人民,熟悉民間藝術。因此,所撰的作品往往體現了廣大民眾的觀點和藝術趣味。其中,當然也有提倡封建倫理或宣揚迷信思想的劇本,如《鸚鵡記》和《香山記》等,是應當揚棄的糟粕。
再說崑山腔系統:
崑山腔革新之後,受到廣泛歡迎,導致我國戲曲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繁榮時代。大約從十六世紀六十年代(明嘉靖後期)至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清乾隆前期)前後200多年中,是傳奇名家輩出,名作如林的時代。在共和國文化部編輯的《古本戲曲叢刊》一、二、三輯中,就收錄了明代傳奇3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崑山腔傳奇作品。這些作品的思想內容比較廣泛:有現實題材,有歷史題材,還有社會生活題材和家庭婚姻題材等等。它的最大特點,是「以傳奇傳時事」。例如,有反映重大政治事件的「時事戲」《西洋記》和徐應乾的《籌虜記》,有反權相、反宦官的「政治戲」。這以新崑山腔開山之作梁辰魚《浣紗記》為開端,接著就大量出現了反權奸內容的戲。如反嚴(嵩)黨的王世貞《鳴鳳記》(一說為其門人所作)、秋郊子《飛丸記》和李玉的《一捧雪》,以及反魏(忠賢)黨的三吳居士《廣愛書》、李玉《清忠譜》和清嘯生《喜逢春》等,都屬於此類作品。在反對歷史上權奸的題材方面,又有朱佐朝的《漁家樂》和周朝俊《紅梅記》等等,都是很受歡迎的名劇。還有反對黑暗吏治的「清官戲」,如朱素臣的《十五貫》等,也具有強烈的現實性。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以湯顯祖不朽名著《牡丹亭》為代表的,通過婚姻題材批判封建倫理的許多劇作。如高廉描寫女尼陳妙常與書生潘必正故事的《玉簪記》,王玉峰根據王魁負敫桂英故事改編的《焚香記》和薛近兗根據唐白行簡《李娃傳》改編的《綉襦記》等,都屬於這一類。這些崑腔傳奇劇作,不僅在當時有廣泛深刻影響,而且對今天的戲曲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借鑒作用。當代被搬上銀幕的戲曲片《十五貫》和由《紅梅記》改編的《李慧娘》等,就是一些很好的例證。
㈢ 中國戲曲有什麼歷史
中國戲曲歷史戲曲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中國戲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的樂舞、俳優、百戲。唐代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戲」和「曲」進一步融會,表演形式也更為多樣。宋、金時期,戲曲藝術趨於成熟,宋雜劇和金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劇中角色也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國戲曲表演分行當的體系。
元代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涌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元雜劇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堪稱世界戲劇藝術的不朽作品。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史上又一個繁榮時期,特別是傳奇作品大量涌現,包括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劃時代的浪漫主義傑作湯顯祖的《牡丹亭》等。這個時期,大量戲曲理論論著的出現,更加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最引人注目的是這個時期內,不但出現了昆劇、京劇等全國性的大劇種,而且涌現出幾百個地方劇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建國以來,戲曲藝術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一批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和優秀的戲曲作品,深深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
㈣ 中國古代戲曲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元雜劇作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作的劇本至少在五六百種以上,保留到現在的也還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已成為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通過描寫一個善良無辜的童養媳竇娥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地痞流氓的敲詐勒索和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被壓迫者感天動地的堅強意志和寧死不屈的
反抗精神。馬致遠的《漢宮秋》,藉助歷史題材,通過描寫王昭君為國獻身、毛延壽賣國救榮和王公大臣的腐敗無能,對元代的民族壓迫進行無情地揭露,對當時的統治者給予辛辣的嘲諷。王實甫的《西廂記》,描寫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從「驚艷」、「聯吟」到「賴婚」,充分表現了崔鶯鶯對愛情的渴望。但她出身於名門望,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和束縛,因此,又有「鬧簡」、「賴簡」等曲折和反復。在「聽琴」、「佳期」、「長亭」幾折戲中她終於走上了叛逆的道路,為作品增添了濃厚的喜劇色彩。全劇以爭取婚姻自主與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為主線,以崔鶯鶯、張珙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和沖突為副線,互相交織,有節奏地展開,時張時弛,時動時靜,時喜時悲,時聚時散,揮灑自如,色彩斑斕。它那「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題思想和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南戲在體制上與北雜劇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開場白的交代情節,多是大團圓的結局,風格上大都比較纏綿,不像北雜劇那樣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較自由,更便於表現生活。可惜早期南戲的本子保留下來的極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戲才開始興盛,經過文人的加工和提高,這種本來不夠嚴整的短小戲曲,終於變成相當完整的長篇劇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記》就是一部由南戲向傳奇過渡的作品。這部作品的題材,來源於民間傳說,比較完整地表現了一個故事,並且有一定的戲劇性,曾被譽為「南戲中興之祖」。明代中葉,傳奇作家和劇本大量涌現,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湯顯祖。他一生寫了許多傳奇劇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死生離合的故事,歌頌了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幸福愛情,要求個性解放
的反抗精神。作者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取得了最後勝利。這一點,在當時封建禮教牢固統治的社會里,是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的。這個劇作問世三百年來,一直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直到今天,「閨塾」、「驚夢」等片斷還活躍在戲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著它那藝術的光輝。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㈤ 中國戲曲的歷史
戲曲(traditional opera)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藝術
相傳,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劇種,即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據嘉慶八年的記載:「有明肇始崑腔,洋洋盈耳,而弋陽、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會,笙磬同音,歌舞昇平,伶工薈萃,莫感於京華。」也說明了當時這一歷史盛況。其中所謂南昆即流行於江南崑山一帶的崑山腔;北弋指南戲與北曲結合,產生於江西弋陽地區的弋陽腔,即流傳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當時盛行於京城的京腔;東柳即流行於山東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國西北廣為流傳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說明了東西南北四方藝人匯集北京的盛況。
從當前來看,以上四大聲腔已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圍,有的早已遍及全國許多省份,弋陽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河北廣為流傳,因此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這種歷史形成的說法還是客觀地反映了歷史事實。從當前戲曲劇種的分布來看,昆劇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還是有相當的觀眾基礎。弋陽腔不但在北方紮根,從乾隆年間,在京師「六大名班,九城輪轉」,而且對京劇以及一些北方劇種的形成發揮了重要影響,就是在江南一帶的流傳也主要是在許多北方語系的地區。柳子腔(包括受其影響的柳琴戲)雖然流行於河南、蘇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動還是山東的曲阜、泰安、臨沂。秦腔(即山陝梆子)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盡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們在甘肅、寧夏、陝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卻有著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廣泛的觀眾群,所以說「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
全國戲曲的種類
彩調劇 藏劇 潮劇 楚劇 鳳陽花鼓戲 廣東漢劇 桂劇 漢劇 黃梅戲 徽劇 荊州花鼓戲 柳子戲 呂劇 山東梆子 紹劇 四川曲劇 甬劇 雲南花燈 壯劇 越劇 粵劇 越調 豫劇 宜黃戲 揚劇 新疆曲子劇 湘劇 錫劇 婺劇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戲 蘇劇 曲劇 瓊劇 青海平弦戲 秦腔 黔劇 祁劇 蒲劇 莆仙戲 評劇 甌劇 閩劇 隴劇 龍江劇 遼南戲 昆劇 梨園戲 京劇 晉劇 吉劇 黃龍戲 淮劇 滑稽戲 花兒劇 滬劇 河北梆子 贛劇 二人轉 二人台 川劇 北方崑曲 新城戲
㈥ 《宋元戲曲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宋元戲曲史》(王國維)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KI_SIXWkdmlnLftvBKF4eA
書名:宋元戲曲史
作者:王國維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12
頁數:167
內容簡介:
經歷了十幾年的曲折後出現的「世紀回眸」熱潮所尤為心儀的核心問題。本叢書輯取其中尤具開創性而篇幅不大者,並約請當今著名專家為之導讀,不僅梳理其理論框架,剔抉其精義要眇,更著重揭櫫其學術源流、歷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當時特定的情境與心態,從而在幫助讀者確切理解原著的同時,凸現大師們的學術個性。
王國維戲曲研究的成果,隨著時間的推延,越來越清晰地顯示出它的意義。戲曲研究之新學科次後應運而起。
王國維不僅在古史地、古文字上是一代大師,在中國戲曲史研究上也卓有貢獻,本書即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中國戲劇藝術在元代達到了高度的繁榮,但卻因以往學者的輕視而晦暗不顯。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在這方面作了開創性的工作,它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國戲劇藝術的特徵,中國戲劇的起源和形成、中國戲曲文學的成就等帶根本性的問題,使元曲這一瑰寶重放異彩,並為今後的戲劇史研究指明了道路。
㈦ 中國戲曲有多少年歷史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圖17)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捻蘭卧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朴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圖18)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朴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圖19、圖20)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奩娌淮��藪�黃鏀之特色。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崑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圖21、圖22)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崑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崑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圖23、圖24)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崑曲、高腔摺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崑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氍毹變為了茶肆歌台。
7、徽班進京(圖25、圖26)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撊�鞌徽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崑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棗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後,撍南朧、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繼進京。徽調以其通俗質朴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紮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圖27、圖28、圖29)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1840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棗京劇。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圖30)
京劇形成後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並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圖31、圖32)
20世紀初撔攣幕�碩瘮所帶來的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撍拇竺�敚簧行的余(叔岩)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凈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辰)派、侯(喜瑞)派、醜行的蕭(長華)派等。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圖33、圖34、圖3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1959年前後,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台,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圖36、圖37、圖38)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台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後,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圖39)
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為其題詞摪倩ㄆ敕牛�瞥魯魴聰,以後便成為戲曲發展的指導性方針。即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4、京劇現代戲匯演舉行(圖40、圖41、圖42)
1964年,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盪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圖43、圖44)
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1983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
16、第一屆中國京劇節在天津舉行(圖45、圖46)
1995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京劇節,設立金、銀、銅三類獎項,推出一批優秀京劇劇目。其中獲獎的劇目有《曹操與楊修》、《狸貓換太子》、《岳雲》、《西施歸越》等。
17、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圖47、圖48)
1998年12月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此次京劇節也推出一批優秀的京劇新創劇目,如《駱駝祥子》、《貞觀盛世》、《風雨同仁堂》、《大腳皇後》、《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駱駝祥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是眾多劇目中的佼佼者。
18、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圖49、圖50、圖51)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推出一系列優秀的新創劇目(話劇、戲曲、舞劇、音樂劇等),以此繁榮全國的戲劇創作。此次活動涌現出來的戲曲優秀劇目有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金子》、京劇《寶蓮燈》、《貞觀盛世》、淮劇《金龍與蜉蝣》、《西夢霸王》等。
㈧ 中國戲曲的資料
這些是我歷經好幾年所收集的戲曲資料,不管是京劇還是崑曲等古典戲曲都有包括,是學戲曲和研究戲曲的不錯的資料,應該是網路上最全面戲曲資料全集,從古代戲曲到現代戲曲文化資料應有盡有
此豐富的戲曲資料不得不說神奇的 古籍閣 不管是現代古代戲曲多稀缺的資料基本上都有,現代的戲曲資料更是你意想不到的全面
其中部分戲曲資料目錄如下:
《傅惜華.清代雜劇全目.人民文學出版社》
《顧曲指南三十集_民國四年至九年上海中華圖書館排印本》
《劉奎官舞台藝術-趙鳳池記錄 黎方整理-中國戲劇出版社》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十五》
《中國俗曲總目稿 (下冊)》
《京劇鑼鼓》
《新編戲學匯考》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十二》
《元明清戲曲故事集(古本插圖全四冊)》
《清宮戲出人物畫 》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清昇平署戲裝扮像譜》
《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
《戲考大全 名家平劇秘本》
《馬連良舞台藝術》
《新編戲學匯考第八冊_凌善清許志豪大車書局上海》
《顧曲指南三十集_民國四年至九年上海中華圖書館排印》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十四》《京劇唱腔鼓套子》
《京劇字韻》
《中國京劇史圖錄》
《京劇傳統曲牌選》
《京劇名家的演唱藝術》
《京劇余派老生唱腔集》
《京劇音韻概說》
《京劇表演藝術雜談》
《京劇談往錄全四編》
《趙喇嘛京胡曲譜-》
《京劇生行藝術家淺論》
《京劇前輩藝人回憶錄》
《京劇曲譜集成》
《京劇大師裘盛戎》
《中國京劇打擊樂》
《京劇臉譜圖說》
《京劇聲韻》
《京劇傳統劇本匯編》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3 清宮文獻》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4 申報》
《馬連良演出劇本選》
《新編戲學匯考第十冊》
《新編戲學匯考第七冊戲曲編》
《京胡演奏基礎》
《學戲和演戲》
《唐韻笙舞台藝術集》
《水滸戲曲集第一集》
《劉曾復教授說戲文稿》
《談悟空戲表演藝術》《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2 清宮文獻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9 圖錄 上》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6 其他報紙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10 圖錄 下》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7 日記》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1 專書 上》
《俗文學叢刊 京劇抄本 62冊》
《戲曲演員演唱及創腔經驗》
《新編戲學匯考第三冊戲曲編》
《京劇大師尚小雲》
《新編戲學匯考第五冊戲曲編》
《中國俗曲總目稿 (上冊)_》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十》
《張元和崑曲身段試譜》
《新編戲學匯考》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十一》
《元代雜劇全目.作家出版社》
《北京傳統曲藝總錄》
《明代雜劇全目_12050373.pdf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八》
《汪笑儂戲曲集》
《戲考大全》
《京劇雜談》
《戲曲藝術講座》
《藝壇 第3卷》
《戲劇叢刊》《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1 清宮文獻 上》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8 筆記及其他》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5 其他報紙 上》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3 行會文書》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續編 4 報紙及其他》
《京劇歷史文獻匯編 清代卷 2 專書 下》《戲曲菁英》
《古典戲曲存目匯考 (下冊》
《戲曲藝術》
《古典戲曲存目匯考 (上冊)》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四》
《楊寶忠京胡演奏經驗談-楊寶忠-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十三》
《蓋叫天的藝術生活-徐以禮-上雜出版社》
《看萬山紅遍 中南區戲劇觀摩演出劇目集錦-廣東畫報社》
《水滸戲曲集第二集 傅惜華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徐蘭沅操琴生活-徐蘭沅口述-唐吉整理-中國戲劇出版社》
《戲曲藝術講座 第6集-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寶文堂書店》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七》
《新編戲學匯考第六冊戲曲編_凌善清許志豪》
《劉鴻聲的聲腔藝術-徐蘭沅講述-音樂出版社》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九》
《大眾京戲考-金鑫-大明書局》
《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紀念刊-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編》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五(1)》
《古典戲曲存目匯考 (中冊)》
《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上》
《藝壇 第6卷-》
《香玉劇社號戰斗機愛國捐獻匯刊》
《上海戲曲史料薈萃1-5-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
《程硯秋文集-程硯秋-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旦角唱念淺說》
《京劇聲樂研究》
《京劇花旦表演藝術》
《京劇傳統曲牌選》
《京劇老旦唱腔琴譜集》《東游記-梅蘭芳-中國戲劇出版社》
《郝壽臣臉譜集(再版)-北京市戲曲學校主編》
《漢劇研究資料匯編》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一》
《新時代文叢(第四輯)老戲劇家王瑤卿及其他》
《新編戲學匯考第九冊戲曲編_凌善清許志豪》
《戲學指南十六冊民國二十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冊二》
㈨ 有關中國戲曲的都要
一、中國戲曲
1 、始於離者,終於和(圖1、圖2、圖3)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還包括舞台美術、服裝、化妝等方面。而這些藝術因素在戲曲中都為了一個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個原則,即美。
2、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圖4、圖5、圖6)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離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圖7、圖8、圖9)
中國戲曲的表現生活,運用了一種「取其意而棄其形」的方式,如中國畫之寫意山水,用縱橫的筆勢去體現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戲曲舞台上才有了紅臉的關羽,白臉的曹操;有了長歌當哭,長袖善舞;有了無花木之春色,無波濤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圖10、圖11、圖12)
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象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像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二、中國戲曲史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圖13、圖14、圖15、圖16)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圖17)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捻蘭卧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朴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圖18)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朴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圖19、圖20)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奩娌淮��藪�黃鏀之特色。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崑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圖21、圖22)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崑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崑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圖23、圖24)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崑曲、高腔摺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崑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氍毹變為了茶肆歌台。
7、徽班進京(圖25、圖26)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撊�鞌徽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崑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棗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後,撍南朧、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繼進京。徽調以其通俗質朴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紮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圖27、圖28、圖29)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1840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棗京劇。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圖30)
京劇形成後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並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圖31、圖32)
20世紀初撔攣幕�碩瘮所帶來的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撍拇竺�敚簧行的余(叔岩)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凈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辰)派、侯(喜瑞)派、醜行的蕭(長華)派等。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圖33、圖34、圖3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1959年前後,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台,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圖36、圖37、圖38)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台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後,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圖39)
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為其題詞摪倩ㄆ敕牛�瞥魯魴聰,以後便成為戲曲發展的指導性方針。即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4、京劇現代戲匯演舉行(圖40、圖41、圖42)
1964年,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盪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圖43、圖44)
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1983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
16、第一屆中國京劇節在天津舉行(圖45、圖46)
1995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京劇節,設立金、銀、銅三類獎項,推出一批優秀京劇劇目。其中獲獎的劇目有《曹操與楊修》、《狸貓換太子》、《岳雲》、《西施歸越》等。
17、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圖47、圖48)
1998年12月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此次京劇節也推出一批優秀的京劇新創劇目,如《駱駝祥子》、《貞觀盛世》、《風雨同仁堂》、《大腳皇後》、《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駱駝祥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是眾多劇目中的佼佼者。
18、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圖49、圖50、圖51)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推出一系列優秀的新創劇目(話劇、戲曲、舞劇、音樂劇等),以此繁榮全國的戲劇創作。此次活動涌現出來的戲曲優秀劇目有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金子》、京劇《寶蓮燈》、《貞觀盛世》、淮劇《金龍與蜉蝣》、《西夢霸王》等。
三、戲曲經典劇目
(一)、古代戲曲劇目
(宋元南戲劇目)
1、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張協狀元》(圖52)
《張協狀元》是一出婚變悲劇。寫書生張協在考中狀元後,不認結發之妻。後其妻被一高官收為義女又被許與張協,其妻對張羞辱一番後,夫妻和好。這出戲反映出當時「富易交,貴易妻」的社會現實。
2、元南戲的輝煌之作——「四大戲文」(圖53、圖54、圖55)
指元代四齣有名的南戲作品,分別為《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和《殺狗記》。
《荊釵記》:寫王十朋與錢玉蓮以荊釵為憑訂下終身。王考中狀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貶。垂涎玉蓮已久的孫當權以假休書騙玉蓮十朋已負心,玉蓮憤而投江,幸遇救。後十朋與玉蓮相見夫妻團圓。
《白兔記》:寫劉知遠與妻李三娘不容於兄嫂,劉去投軍。三娘在家中飽受虐待,並在磨房產下一子,託人送交劉知遠。十年後,其子外出打獵遇母,全家團圓。
《拜月亭記》:寫蔣世隆與王瑞蘭在戰亂中相並訂下終身之約,卻遭王父反對,將二人拆散。瑞蘭不忘舊情,夜間拜月訴說心事。後蔣考中狀元,被王家招贅,夫妻團圓。
《殺狗記》:寫孫華孫容兄弟不睦,孫華之妻楊氏殺一狗偽裝成人形放於自家門外,孫華被其友以殺人罪告官。孫榮替兄抵罪。楊氏於公堂上說明原委,兄弟和好。這是一出家庭倫理戲。
3、南戲的壓卷之作棗《琵琶記》(圖56)
《琵琶記》,明初高明(則誠)所做,取材於宋南戲《趙貞女》,但變一出婚變悲劇為一出歌頌男子忠孝和女子貞烈的教化觀世戲。寫蔡伯喈進京趕考,高中後被迫入贅牛丞相府。家鄉遭災餓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趙五娘賣發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幸而牛小姐識大體,一夫二妻團圓。
(元雜劇劇目)
4、關漢卿與《竇娥冤》(圖57、圖58)
《竇娥冤》是一出悲劇,王國維稱之為「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為關漢卿的代表作。寫竇娥年輕守寡,與婆婆蔡氏相依為命。波皮張驢兒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佔竇娥,卻誤將其父毒死。官府聽信張之誣告將竇娥處斬。臨刑時,六月飛雪以示其冤。
5、王實甫與《西廂記》(圖59、圖60)
《西廂記》是一出愛情喜劇。寫書生張君瑞與相府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其母老夫人卻以張沒有功名而百般阻撓。但二人在紅娘的幫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此劇文辭優美,有「花間美人」之稱。
6、白樸與《牆頭馬上》(圖61)
《牆頭馬上》是一出愛情喜劇。寫裴少俊與李千金因相互愛戀而私自結合,在裴家花園匿居七年。後被裴父發現,將李趕出。後裴考中狀元,奉父命去迎娶自幼訂親之女,卻正是李千金。裴父向李家賠禮,夫妻團圓。
7、馬致遠與《漢宮秋》(圖62)
《漢宮秋》是一出歷史愛情戲,寫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漢索要漢元帝之妃昭君和親,漢朝孱弱只得將其送出。昭君行至漢匈交界處,投黑水自盡。元帝思念昭君,夜聞雁鳴,倍添痛楚。
8、鄭光祖與《倩女離魂》(圖63)
《倩女離魂》是一出離奇的愛情戲。寫張倩女與王文舉相戀。王進京趕考,張的魂魄追隨他一同前去,並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後王攜妻回家探望,張之魂魄與身體才合而為一。
9、楊顯之與《瀟湘夜雨》(圖64)
《瀟湘夜雨》是一出愛情悲劇,表現的是元代社會封建夫權對婦女的壓迫。崔通考中為官後不認前妻張翠鸞,反以逃奴之罪將其發配。張行至臨江驛,遇失散多年且身居高官的父親,得其父之助懲治了崔通,但最終還是與他言歸於好。
10、紀君祥與《趙氏孤兒》(圖65)
《趙氏孤兒》是一出歷史悲劇,歌頌的是正義對邪惡勢力前仆後繼的斗爭。趙盾一家為奸人屠岸賈所害,只遺一孤兒。有程嬰與公孫杵臼定計用程子換得孤兒活命,並交由程嬰撫養。十八年後,孤兒長大,殺屠為全家報了仇。
(明清傳奇劇目)
11、王濟的《連環記》(圖66、圖67)
《連環記》取材於《三國演義》,寫王允為除董卓,將侍女貂嬋先配董卓後許呂布,而使其父子反目,最終使呂布殺死董卓。京劇、晉劇中有《小宴》,即源於此劇。
12、《寶劍記》與《林沖夜奔》(圖68)
《寶劍記》為明代劇作家李開先所作傳奇戲,取材於《水滸傳》,寫林沖事。林沖因被高俅陷害而上樑山,後他帶兵攻打京城,處死高氏父子,並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夜奔》為其中一折,表現林沖雪夜上樑山事。
13、《水滸記》與《活捉》(圖69)
《水滸記》,取材於《水滸傳》,寫宋江故事。梁山頭領晁蓋寄給宋江的信為其妾閻惜姣得去,閻以此要挾宋江寫休書要改嫁張文遠,宋怒而將其殺死。宋江因此獲罪,但被梁山好漢救上山去。閻惜姣也將張文遠索了命去。現在常演的崑曲《活捉》、京劇《殺惜》均源於此劇。
14、《義俠記》與《武松打虎》(圖70)
《義俠記》,沈王景作。取材於《水滸傳》中武松故事,從打虎起到梁山結義受招安止。所不同的是其中又加入了武松與妻子賈氏的離合情節。現在常演的有《打虎》、《遊街》、《戲叔》、《挑簾》、《裁衣》等。
15、湯顯祖的《牡丹亭》(圖71、圖72)
《牡丹亭》,湯顯祖所做傳奇「臨川四夢」之一。寫少女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相愛,夢醒後憂郁而亡。三年後,杜麗娘鬼魂與柳夢梅相見,因情而復生,並與柳結為夫婦。最後柳考中狀元,團圓結束。現在崑曲常演其中的《游園》、《尋夢》、《拾畫》、《叫畫》等出。
16、《玉簪記》與《秋江》(圖73)
《玉簪記》,高濂作。寫書生潘必正寄住於妙貞觀中,與觀中道姑陳妙常互生愛慕。觀主覺察,逼潘去京城應試,陳追至江上送別。後潘考中,娶陳團圓。現常演其中的《琴挑》、《偷詩》、《秋江》等。
17、李玉的「一、人、永、占」(圖74、圖75)
李玉以《一捧雪》、《人獸關》、《永團圓》和《占花魁》四劇聞名於世,最著名的是《一捧雪》。寫湯勤垂涎莫懷古之侍妾雪艷,慫恿嚴世蕃謀奪莫家寶杯「一捧雪」,致使莫全家抄斬,莫懷古因莫成替死而倖免於難。雪艷伺機將湯勤刺死,而後自盡。後莫在戚繼光幫助下沉冤得雪。現多演《審頭刺湯》。
18、洪升的《長生殿》(圖76)
《長升殿》取材於唐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寫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其中又穿插了安祿山謀反,郭子儀平叛等情節,最後以二人月宮團圓為結束。現在崑曲多演《小宴》、《哭像》、《聞鈴》等出。
19、崑曲《十五貫》(圖77)
崑曲《十五貫》據清代劇作家朱素臣的同名傳奇改編,1956年演出時被周總理稱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寫婁阿鼠偷走油葫蘆15貫錢並將其殺死,縣令過於執憑熊友蘭所有的十五貫錢判定其為殺人兇手。知府況鍾監斬時發現其中有冤情,重新審理此案,拿獲了真凶。
20、崑曲《鍾馗嫁妹》(圖78)
崑曲《鍾馗嫁妹》源自清傳奇《天下樂》。寫終南秀士鍾馗應試因貌丑而落第,憤而自盡,被玉帝封為捉鬼大神。他感友人杜平葬其屍骨,將己妹許配於他,並親帶鬼卒送妹與其完婚。
21、明清傳奇的壓卷之作棗《桃花扇》(圖79、圖80)
《桃花扇》,清代劇作家孔尚任做,寫名妓李香君與名士侯方域的愛情經歷,二人經歷悲歡離合,最終在國破家亡之際見面於道觀中,從此參透了世間俗事,各自入道。此劇在描寫男女愛情之餘,又穿插了南明滅亡的整個過程,「借兒女之情,寫興亡之感」,表明了作者對明朝的懷念和歷史的思考。
22、傳奇《雷峰塔》與京劇《白蛇傳》(圖81、圖82)
清傳奇《雷峰塔》,方成培作,寫許仙與白蛇的愛情故事。其中包括了 「端陽」、「盜草」、「水斗」、「斷橋」等大家所熟知的情節,但以許仙白蛇二人成仙團圓結束。京劇《白蛇傳》在此劇基礎上改編,保留了基本情節。傳統本以許仙之子許仕林考中狀元後祭塔,全家團圓為結束。田漢改編本則將結局設計為青蛇火焚雷峰塔,救出白蛇。
(二)、京劇劇目
23、《鍘美案》與包公戲(圖83、圖84、圖85)
《鍘美案》又名《秦香蓮》,寫陳世美考中狀元招為駙馬,不認前妻秦香蓮反欲將其害死。包拯對其百般勸告不聽,最後將其鍘死,以正國法。該劇同其他包公戲一樣,表現了人們心目中的清官包拯鐵面無私,剛正不阿的品質,表現了人們對政治清明的嚮往。
24、《楊門女將》與楊家將戲(圖86、圖87、圖88)
「楊家將」一直為世人所尊仰,為其忠心為國、捨生取義。所以,戲曲中表現「楊家將」故事的戲也最為人們所歡迎,如《四郎探母》、《李陵碑》、《穆桂英掛帥》等。《楊門女將》改編自揚劇傳統戲《百歲掛帥》,寫西夏王文犯宋,佘太君不顧年邁,率穆桂英等楊家女將出征,大敗敵軍。
25、《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與三國戲(圖89、圖90)
京劇中「三國」戲有很多,從《捉放曹》到《鐵龍山》,一直可以將整部《三國演義》用京劇的形式敘述下來。《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又稱「群·借·華」,是三國戲中的經典。描寫孫劉聯合破曹,火燒赤壁事。「群」,即蔣干盜書;「借」,即諸葛亮借東風,「華」,即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中間又穿插了草船借箭、橫槊賦、周瑜施苦肉計等情節。
26、《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與諸葛亮戲(圖91、圖92、圖93)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亦取材於《三國演義》,又稱「失·空·斬」,是一出與諸葛亮有關的戲。這出戲里體現的是諸葛亮的智勇與大義。諸葛亮命部將馬謖把守街亭,他卻因輕敵而將城失守;司馬懿奪街亭後,帶兵直奔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而此時西城已無能戰之兵將,諸葛亮只得用空城之計退走司馬大軍;後諸葛亮斬馬謖以正軍法。
27、《鬧天宮》與猴戲(圖94、圖95)
京劇中描寫孫悟空的戲有很多,如《鬧天宮》、《十八羅漢斗悟空》、《女兒國》、《盤絲洞》等,所表現的多是悟空的機智、勇敢和詼諧,其中最熱鬧也最好看的,當屬《鬧天宮》。此劇原名《安天會》,後翁偶虹對其進行改編,名為《鬧天宮》,為李少春首演。寫孫悟空被封齊天大聖後,因王母舉辦蟠桃會未曾邀請他,一氣之下大鬧蟠桃會。玉帝派天兵天將前去花果山捉拿,反被他打敗。
28、《李逵探母》與李逵戲(圖96、圖97)
李逵在梁山好漢中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身上所洋溢的是粗豪爽利,如《丁甲山》、《黑旋風李逵》等戲表現的正是他的豪氣干雲;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感情非常細膩的人,這便是《李逵探母》所表現的。李逵在梁山上本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忽然想起在家中受苦的母親,決定下山探母。李逵背母回轉山寨,路過沂嶺,他為母去尋水,母親為虎所傷。李逵悲憤異常,殺死四虎,哭祭母親一番,回山而去。劇中有一段李逵見母後所唱之「打花巴掌」歌謠,感情真摯,聞之令人落淚。
29、《紅樓二尤》與紅樓戲(圖98、圖99)
《紅樓夢》作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成為京劇所樂於表現的內容,因為它所具有的濃郁的古典氣息。紅樓戲有《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晴雯歸天》、《紅樓二尤》等。《紅樓二尤》寫賈璉瞞住王熙鳳,娶尤二姐為妾。柳湘蓮以鴛鴦劍為憑與二姐之妹三姐訂下婚約。後柳誤聽傳言,疑三姐不貞,三姐憤而自刎。二姐之事被王熙鳳知曉,她用計將二姐誆進榮國府,逼其自盡。此為荀(慧生)派代表戲。
30、《狸貓換太子》與連台本戲(圖100)
連台本戲是中國戲曲的特有劇目,一般指一出戲分為若干本,連演許多天,以此來表現長篇故事,如評書一樣。這種形式最早在清宮中出現,20世紀20年代盛行於上海,現在仍存在。《狸貓換太子》寫宋時,劉妃與太監郭槐用剝皮狸貓換去李妃所生太子,並向皇帝謊稱其產下妖怪,李妃被打入冷宮。劉妃又欲至太子於死地,幸為陳琳、寇珠救下,送到八王府撫養。劉郭二人火燒冷宮,李逃走,流落民間。十八年後,太子繼位。包拯路遇李妃,將其接回宮來,並懲治了劉郭二人。現常演的《遇皇後·打龍袍》即源於此。
31、《霸王別姬》與梅派戲(圖101、圖102、圖103)
梅(蘭芳)派代表劇目很多,其特點為雍榮華貴、歌舞並重,如《貴妃醉酒》、《黛玉葬花》、《天女散花》、《霸王別姬》、《宇宙鋒》等。《霸王別姬》是一出最能體現表演梅派特色的戲,尤以其中的「舞劍」聞名。此劇表現霸王被漢軍因於垓下,妃子虞姬為其歌舞以譴愁悶,而後以劍自刎。霸王悲痛異常,在突圍無望時亦自刎於烏江。該劇充滿英雄末路之悲哀。
32、《昭君出塞》與尚派戲(圖104、圖105、圖106)
尚(小雲)派以剛健雄美為表演特色,他的代表劇目如《雙陽公主》、《失子驚瘋》(又名《乾坤福壽鏡》)、《昭君出塞》等均是這種特色的最佳體現者。《昭君出塞》是一出歷史劇目,寫王昭君為漢與匈奴的友好而出塞和親的故事。是一出歌舞並重的戲。
33、《鎖麟囊》與程派戲(圖107、圖108、圖109)
程(硯秋)派的表演以外柔內剛為特色,演唱剛悠咽婉轉、以音行字、如斷似連。程派戲以塑造貧寒女子為主,表現她們柔弱的身體內所蘊含的不屈的力量,如《六月雪》中的竇娥,《荒山淚》上的張慧珠等。而《鎖麟囊》卻是一個例外,他所塑造的是一個大家之女薛湘靈。她出嫁時路遇與她同日出嫁的貧女趙守貞,贈其鎖麟囊為生活之資。六年後,她因水患與家人失散,受雇於一盧姓人家。這家主婦即為趙守貞,她未忘舊恩,待薛為上賓,並促其全家團圓。此劇中一段「春秋亭外,風雨暴」成為家喻戶曉之千古絕唱。
34、《紅娘》與荀派戲(圖110、圖111、圖112)
荀(慧生)派以善於塑造小家碧玉、妙齡少女為長,如《拾玉鐲》之孫玉姣、《鴻鸞禧》之金玉奴、《紅樓二尤》之尤三姐、《花田錯》之春蘭、《紅娘》之紅娘等,其嬌稚嫵媚,令人憐愛。《紅娘》取材於元雜劇《西廂記》,只是荀慧生將紅娘作為了這出戲的主角。她幫助張生與鶯鶯傳書遞簡,以巧言辯駁老夫人,最終促成張崔二人之好事。紅娘之活潑俏俐、熱情大方在此劇得到完美的體現。
35、《赤桑鎮》與裘派戲(圖113、圖114、圖115)
裘盛戎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京劇花臉演員,有「十凈九裘」之稱,他開創了一種韻味醇厚的京劇花臉演唱方式,重感情、重行腔;而且他還是個技藝全面的演員,在他的代表劇目中有「唱功戲」,如《鍘美案》、《銚期》,有唱做兼重的戲,如《連環套》。他善演包公戲,而《赤桑鎮》表現的是包拯剛正之中亦有柔情的一面,裘盛戎演來絲絲入扣。包勉為其嫂之子,因貪贓枉法,被包拯鍘死。其嫂吳妙貞來到赤桑鎮興師問罪。包拯對其曉以大義,最終說服其嫂。此劇以花臉與老旦的對唱見長。
36、《四進士》與麒派戲(圖116、圖117、圖118)
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是位在京劇史上很有影響的老生演員。他的表演剛健、嗓音沙啞但很有力度,善於表現身具正氣之人。如《四進士》之宋士傑、《坐樓殺惜》之宋江、《義責王魁》之王中、《海瑞上疏》之海瑞等。《四進士》之名,源於劇中出現毛朋、田倫、顧讀、劉題四位進士。寫姚庭梅被其兄庭椿及嫂田氏害死。其妻楊素貞告官,縣令劉題不理民詞。素貞又被賣與楊春。二人結為兄妹,並遇毛朋私訪,代寫狀紙。宋士傑認楊為義女,代其告狀。宋在獲知田氏弟田倫向顧讀行賄事後,命楊春上訴於巡按毛朋,終將劉、田、顧告倒,替楊氏伸冤。
37、《九江口》(圖119)
《九江口》,寫元末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姻,夾攻朱元璋。張子張仁被朱所擒。華雲冒充張仁詐親,被元帥張定邊識破,苦勸陳不聽,反被罷職。陳引兵中伏,全軍覆沒。張定邊在九江口駕舟接應,救陳脫險。此劇為袁世海、葉盛蘭首演於20世紀50年代。
38、《將相和》(圖120)
《將相和》,翁偶虹等創作於1950年,袁世海、李少春;裘盛戎、譚富英均曾出演過其中的藺相如和廉頗。本劇取材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頗負荊」三部分組成,表達了團結於國家大局之重要的主題。
39、《野豬林》(圖121)
《野豬林》,取材於《水滸傳》,1950年由袁世海、李少春據原楊小樓的演出本改編,並已拍成電影。寫林沖被高俅陷害充軍滄州,行至野豬林,解差要將其害死,被魯智深解救。林沖受命看守大軍草料場。高又派
㈩ 戲曲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戲曲發展史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後,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餘叔岩、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
爭輝
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後,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盪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