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唔,我想問一下音韻學看哪些書比較好嘞~
啊,你好~音韻學入門是有點難度,不要著急,耐著性子慢慢來就好。
教材方面,除了唐作藩先生的書,還可以參看胡安順先生的《音韻學通論》,董同龢先生的《漢語音韻學》以及丁聲樹、李榮先生的《漢語音韻講義》。另外還推薦一本稍微深一點的麥耘先生的《音韻學概論》。這些書不必每一本都從頭到尾看過,因為很多內容大家都是一樣的。互相參考,相互補充地去看。《中國音韻學研究》當然可以讀,不過不必這么早。而且非常建議在讀這本書之前先學一點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知識。當然了,其實學音韻學本來也就應該學學歷史語言學,比較推薦的書是徐通鏘先生的《歷史語言學》,吳安其先生也有一本《歷史語言學》可以一同參考。
音韻學跟韻圖分不開,所以還是要學一學等韻學。李新魁先生有一本《漢語等韻學》,應該是必須要看的。學等韻學當然要對照著韻圖,所以李新魁先生的另一本書《韻鏡校證》也是很有必要備著的。
音韻學難學,最難的地方是材料的陌生,書上講某聲某韻某等,搞得人一頭霧水;而如果咱們一上來就跑去看韻書韻圖,卻又不知道該看什麼,該怎麼看。所以自己去做系聯,做韻圖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是在一個比較科學而且完備的理論體系的指導下,有系統地去熟悉材料。只有經過了這個步驟,我們看書上講的東西才不會覺得是天書。
上面說的這些書,都有電子版的,瀟雪已經上傳到了自己的網路網盤了~還有其他問題請補充~
上古音的東西還是要建立在中古音的基礎上,才能比較容易接受。而且現在上古音的研究眾說紛紜,換一本書說法就可能不同。這些概念又都是清代人就提出來了的,一直以來都不斷有學者豐富擴展,所以搞得很亂。
其實撇開這些七七八八的概念,直接去理解王力先生的二十九或者三十部,並不是非常難。格局王力先生都已經配好了,就那張表,能不能轉就看在表上的位置是不是接近。旁轉就是同一列相鄰的上下兩行之間轉,對轉就是同一行左右轉,旁對轉就是先上下再左右。對著王力先生那張圖一看,一開始之部到幽部的入聲和陽聲都是收舌根的,然後微部到歌部的韻尾都是收舌尖的,最後收雙唇。所以要旁對轉,自然韻尾就是同部位的了。
聲母方面那些東西就更沒什麼意義了。說實在的瀟雪也記不清,但總的原則就是看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發音部位相同的,除了鼻音要注意,其他基本都能互諧。發音方法相同的,發音部位如果相近,也基本能互諧。這是放得比較寬的標准,因為聲母的爭議一直都很大,個人覺得還是李方桂先生《上古音研究》的那幾條原則比較好,可以參考。不過個人不大推薦在這個時候就去接觸太多的上古音,因為爭議太大,簡直讓人無所適從。一個復輔音大腦就直接要崩潰死機。呃,本來想說這些概念可以去查曹述敬先生的《音韻學辭典》的,結果瀟雪自己查了下沒查到……
好吧,偶然發現梧桐君也是北師的,古漢的教材應該是用王寧老師的那本《古代漢語》吧~講到各種雙聲的時候,書上雖然用了王力先生的擬音,但是並沒有說用的是王力先生在某本書裡面的歸類。《漢語史稿》雖然是把見組和影曉匣放在一起叫做喉音了,但這只是一個歸類,他在《漢語語音史》裡面也還是分了開來。王力先生這個歸類和咱們教材上的歸類並不一樣。而王力先生的這個做法也正可以看出牙喉音的緊密聯系。准雙聲、准旁紐大概是為了照顧到照二歸精,照三歸知的現象。不過說真的瀟雪也不明白為什麼又會跑出一個「照組」,太詭異了。當初看書的時候就沒仔細看這一段,真心覺得這些名目沒什麼意思。只要知道舌音與齒音之間關系密切,問題也就不大了。因為這些東西還得結合具體的材料去理解體會。瀟雪自己也是積累很少,所以沒法說清楚,也舉不出例證,慚愧~書上講黃侃的照二歸精照三歸知那一段,還是有一些例證可以參考的。《漢語語音史》講先秦聲母的部分也有一些介紹可以參考。
電子書不知道為什麼都沒審核通過……要不梧桐君留個郵箱什麼吧~歷史語言學看英文原著自然是很好,能看懂當然更值得高興。只不過考慮到我們是為了學音韻學嘛~所以看中國人寫的,對音韻學更有啟發,這樣~
㈡ 音韻學的著作介紹幾本
蘇州大學張玉來先生曾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上提交《點檢廿世紀漢語音韻學通論性著作》一文,較全面的整理評述了2001年以前出版的音韻學通論著作。我將該文電子版做簡單的校對和排版,略微改動了幾處作者和書名的錯誤,附在附件中,供大家參考。另外對近幾年來新出版而張先生未涉及的漢語音韻學通論著作做一個梳理,不敢妄評,僅做簡要介紹。另:這些書多有電子版本,易得,可結合介紹根據自己的需要擇其一二閱讀即可,不必面面俱到。《音韻史話》,張惠英著,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0年出版。該書175頁,分漢語音韻的特點、現代漢語語音系統、《詩經》和上古音韻、中古音韻、平水詩韻、唐詩格律、近代音、漢語聲韻調的古今演變、清代的古音研究、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音韻研究、趙元任李方桂德音韻研究等十一章。該書結合現代漢語語音系統,重點論述了從上古音韻、中古音韻到近代音的漢語聲、韻、調的古今演變,並簡單介紹了國內外專家對音韻的研究情況。《音韻學通論》,胡安順著,中華書局2003年出版。該書346頁,分緒論、中古音、近代音、 上古音等四編。該書主要介紹傳統音韻學的相關知識。《音韻學基礎教程》,劉綸鑫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該書207頁。本書共分緒論、漢字注音學、韻書學、等韻學、今音學、古音學、古代音系的構擬等七章。 《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鄒曉麗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出版。該書250頁,分緒論、為什麼要學音韻學、什麼是音韻學、音韻學的應用。該書簡明扼要,側重應用。 《新著音韻學》,周祖庠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出版。該書212頁,分引論、音韻學基礎知識、中古語音學、上古語音學、近古語音學、現代語音學。該書與其他通論性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將原本《玉篇》音系作為中古音的代表音系,而非傳統的《切韻》音系。《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耿振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該書305頁,共分十章。前九章分別對韻腳字歸納法、反切系聯法和音注類比法、諧聲推演法、異文通假聲訓集證法、統計法、審音法、歷史比較法、內部擬測法、譯音對勘法進行了介紹,第十章介紹了漢語音韻史研究的幾條通例。該書是少有的深入全面介紹漢語音韻學研究方法的論著。《音韻學概要》,林燾、耿振生著,商務印書館2004年出版。該書359頁,是台灣三民書局出版的《聲韻學》的修訂版。全書分緒論、現代漢語音韻、音韻學的研究方法、中古音韻、韻圖和等韻學、中古音的構擬、上古音韻、上古音的構擬、近代音韻、漢語語音歷史發展縱覽等十章。該書的特點是較全面地介紹中、上古音的音值構擬的相關基礎知識。《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劉志成著,巴蜀書社2004年出版,該書414頁簡介:本卷共分十章,分緒論、反切、等韻(上、下)、《切韻》與中古音、《中原音韻》和北音、上古音、古代漢語方言研究、音韻學的應用、音韻學的研究方法和展望等十章。該書資料翔實,注重應用,尤其是介紹了如何利用前人的音韻學研究方法和成果,較為實用。《漢語音韻學論綱》,張詒三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出版。該書409頁,分基礎論、本體論、應用論三編。基礎論主要介紹音韻學的基礎理論、漢語語音基本知識、音韻學的材料和方法。本體論主要介紹傳統今音學、現代今音學、《廣韻》音系與普通話音系的比較、傳統古音學、現代古音學、北音學等。應用論主要介紹漢字古代音韻地位的辨別、古音特徵的辨別以及音韻學在其他學科領域中的應用。《漢語音韻學講義》,楊劍橋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出版。該書229頁,分什麼是漢語音韻學、語音學基礎知識、漢語音韻學的名詞術語、考證古音音類的分合、古音音值的擬測、漢語音發展史舉要等六章。該書區分音類的考證和音值的考證這兩種不同的研究,並分別指出其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吸取了近年來的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與同類通論類著作相比,該書講解深入淺出,體例也有所創新。《漢語音韻學通論》,李無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該書介紹了漢語音韻學的基本知識,分「綜論」與「分論」兩編。綜論編分三章,主要討論了漢語音韻學學科理論問題,漢語音韻學研究材料,漢語音韻基本問題,諸如音節結構、聲母、韻母、聲調及其演變等基本問題。分論編分六章,討論的是各個分支學科的學術研究進展情況,分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等韻學、古代方音、漢語音韻學研究方法六方面專題進行,重在介紹當前的漢語音韻學領域學術新進展,其中包括了海外學者,比如日本、美國等國家學者的一些新成果。
㈢ 關於古漢語語音的幫助
可參看以下書目:
音韻學(知津)專著簡目
高本漢(Karlgren,Klas Bernhard Johannes)《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王力《中國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又收入《民國叢書》,與姜亮夫《中國聲韻學》合訂一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
王力《漢語語音》,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力《音韻學初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王力文集》第五卷收以上兩種,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又收入《王力文集》第十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王力《漢語音韻學》(收入《王力文集》第四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曾咔�兌繇崒W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北京:中華書局,1956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排印本,收入《中國文化史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影印再版。
殷孟倫《聲韻學概要》,(約20世紀40年代出版)
殷煥先《反切釋要》,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
林序達《反切概說》,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唐作藩《漢語音韻學常識》,新知識出版社,1958;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新1版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1991年7月第二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七版;北京:中華書局,2001
董同龢《中國語音史》,台北:中國文化出版事業出版社;台北:華崗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六十七年二月三版
邵榮芬《漢語語音史講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李新魁《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
李新魁《古音概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
潘悟雲《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史存直《漢語音韻學綱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鄒曉麗《傳統音韻學實用教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
趙振鐸《音韻學綱要》,成都:巴蜀書社,1990
黃建群《音韻學概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許紹早《音韻學概要》,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
謝紀鋒《音韻學概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胡安順《音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1
胡安順《漢語音韻學通論》,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12
李葆嘉《當代中國音韻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劉靜《漢語音韻學綱要》,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陳壬秋《漢語音韻學概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
汪壽明、潘文國《漢語音韻學引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音韻學辭典》,曹述敬主編,蔚遲治平等編,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張世祿、楊劍橋《音韻學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李思敬《音韻》,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為《漢語知識叢書》之一種。
陳振寰《音韻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趙鍘噸袊�糯�崟�罰�本�褐腥A書局,1980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陳復華《漢語音韻學基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
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何九盈《古漢語音韻學述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李維琦《中國音韻學研究述評》,長沙:嶽麓書社,1995
謝雲飛《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1987)初版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年(1991)
潘重規、陳紹棠《中國聲韻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七年(1978)出版、民國七十年(1981)再版
㈣ 《詩詞格律概要大家小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詩詞格律概要》(王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usVTPbSxPhMrlL2G5vyCg
書名:詩詞格律概要
作者:王力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1
頁數:224
內容簡介:
《詩詞格律概要》雖然比《詩詞格律》簡單,而且基本內容也相同,但還是有它的特色。有些地方比《詩詞格律》還要詳細,例如,在講平仄的時候,舉出了常用的古代入聲字,以便於沒有入聲的方言區的讀者掌握平仄。有的地方和《詩詞格律》有所不同,例如,把拗救分為兩種情況: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這也是為了使讀者能更好地掌握詩律。還有一點不同的,《詩詞格律》用了不少毛澤東的詩詞來分析詩詞格律,而《詩詞格律概要》用作分析的依據的全部是古典詩詞。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1926年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1927年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先後在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廣西大學、西南聯大、嶺南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54年調北京大學任教授,直至去世。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語法》、《漢語音韻學》、《漢語史稿》、《漢語詩律學》等。
㈤ 王力全集共多少卷,每卷都什麼書名,那位好人給說一下,謝謝啦!
中華書局的《王力全集》共25卷,包括:
01.《漢語史稿》
02.《漢語語音史》
03.《漢語語法史》
04.《漢語詞彙史》
05.《中國語言學史》
06.《清代古音學》
07.《中國現代語法》
08.《中國語法理論》
09.《漢語語法綱要》
10.《漢語音韻學》
11.《漢語音韻》《音韻學初步》
12.《詩經韻讀 楚辭韻讀》
13.《同源字典》
14.《康熙字典音讀訂誤》
15.《博白方言實驗錄》
16.《怎樣學習普通話》
17.《漢語詩律學》
18.《詩詞格律》《詩詞格律概要》
19.《龍蟲並雕齋文集》
20.《龍蟲並雕齋文集補編》
21.《龍蟲並雕齋文集外編》
22.《龍蟲並雕齋詩集》
23.《龍蟲並雕齋瑣語》
24.《王力譯文集》
25.《王力古漢語字典》
㈥ 漢語音韻學的研究內容
各民族在史前或有史的早期,即便沒有文字,就有史詩了。這些史詩多數有半專業的人演唱或是念。和史詩同時或稍後又產生了抒情的民間小詩。有些詩可能押韻,漢族的最早的詩就大部是押韻的。最早結成集的就是《詩經》。先民多半迷信。有的故事,包括一部分史實;都在算卦的卦辭里保存著。這種卦辭也大半押韻,保存在《易經》里。
在開始結集的時候,這些押韻絕大多數是好聽、順口的。年代久了,語音變了,就有些地方不順口了。比方《詩經》的第一首《關睢》第一章的 1、2、4句末字是「鳩 」、「洲」、「逑」,很順口,第三章的1、2、4句末字是「得」、「服」、「側」,就不那麼順口了。這時候就有人出來研究。研究的結果,認為現代讀音服念【-u夿】類音是錯了,應當念【b?#91;夿】。出錯兒由誰負責呢?由唐朝官方承認的《切韻》和它的修訂本《唐韻》負責,因為他們把「服」和讀「族」「屋的字收在一韻。用這個觀點寫成書的,就有顧炎武的《唐韻正》。雖然他也有所承受,不過他是第一個作得詳盡的。有單討論古四聲的,就象江有誥的《唐韻四聲正》。體例都是先列一個字,再說明「唐韻」注音怎麼「錯」了。
根據「正」的結果,有人把許多古書用來押韻的字標出來,有的加上自己認為對的音注。這么作的有顧炎武的《詩本音》等等。直到現在,還有人繼續作。「正」了以後,把幾千常用字分成多少類,或者叫「部」。作法常是列十幾個格子,每個格子里寫上本部包括《廣韻》的哪幾個韻。這樣,除零星的例外字以外,大多數字該歸入什麼部就一目瞭然了。這種工作就叫分部的工作。如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一。為表示根據充足,還有單把入韻字列成譜的。例如《六書音均表》四。
從整理單個韻腳字到分部在方法上是跨進了一步:自然科學的方法總是從個體審查到分類的。不過韻腳字分類和自然界的動植物分類有些不同的地方:實例太少,使分類的界限不清。清代人給「陽唐」部【-ɑ嬜、 -iɑ嬜】分類界限相當清楚,例外不多。因為這個部字數多,押韻就容易遵守比較嚴格的規矩,提起「閉口九韻」(即現代粵、客、閩南文讀里用【-m】收尾的部)來,因為字少,詩人們就往往漫出分部的界限──內容和形式有矛盾,內容總是沖破形式。把這九韻里哪些字分成兩部,清代人從來沒有統一的結論。段玉裁《答江晉三論韻》說:「九韻古人用者絕少,既難識別;其可分者,又犬牙錯出,莫辨賓主:可勿論其短長也。」就反映了這個情況。這是材料少帶來的先天缺陷。
分部定了以後,人們發現還有本屬甲部的字押進乙部去的情形。一派人認為這是字少韻難押,偶然出韻。就給這種例子起了個名字叫「合韻」。最詳細的還有給這樣的字列出譜來的。比方王念孫就有《合韻譜》。
有人不贊成或不完全贊成合韻這個提法,就說某些字從原來的甲部流進乙部去了。從部說,這叫「通」;從字說,就叫「轉」。講「通轉」是因為材料是漢字,和拼音文字里說句「a變成e」那麼清楚的話比起來,困難得多,所以始終沒有明確的定義。從戴震開始講「相配互轉」、「鄰近遞轉」到孔廣森(1752~1786)「陰陽對轉」,再到章炳麟、《成均圖》的對轉、旁轉、 ……六種「轉」算發展到頂點了。
以上提到的人和著作都把注意力集中到《 詩 》上,《易》、《楚辭》就擺在次要的位置。後代人學會「分部」、「合韻」或「通轉」兩種方法,有人把它們應用來講漢魏六朝詩賦的韻。羅常培、周祖謨就曾經列過這種譜。至於給唐詩、宋詞列譜的人就多了。 《說文解字》收了9000多字,80%是諧聲字,比方「工」字北京音念gong,韻是-ong。從「工」聲,也就是說用「工」作主諧字來表示全字讀音的有功、攻、紅、空、邛、汞、貢、……後頭全有-ong這樣的音。段玉裁《六書音均表》說:「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這么一來,研究諧聲字可以用不到700個字作代表,正好象用一個「工」代表「功」等7個以上的字一樣。雖然諧聲字大量產生的年代,開始比《詩》、《易》早些,結尾晚得多,但是它們的音分起類來跟《詩》韻大致相合,所以有人把主諧字(像上文的「工」)列成表來和韻譜印證。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二就是。有人把主諧字派生出來的字整個兒分層次列在底下。這樣做的有好幾個人。比較通用的是嚴可均(1762~1843)的《說文聲類》。
「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只是說大勢。「求」在《說文》是象形字,畫了一件皮襖。「裘」只是加了個偏旁。可是「求」 在「尤幽」部,「裘」在「之咍」部。換句話說,諧聲里也不真能「萬字而必同部」,也有「通轉」。所以嚴可均書後頭有個十六部《聲類出入表》。結果幾乎沒有一個部不跟另一個部有通轉關系。
甲骨金文釋讀的多了,就有人比照《說文聲類》來造表。現代人孫海波《古文聲系》就是。《說文》以後還陸續產生了大量諧聲字,也有人列譜,象沈兼士《廣韻聲系》。利用諧聲研究聲母的沒有專書。 一部書傳抄久了,不能保證一字不走樣。秦始皇燒書,《詩》因為好背,漢初就又流行了。離燒書時間不過十幾二十年。可是就有齊、魯、韓三家,字句不完全一樣。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寫石經,《公羊春秋》碑後有「顏氏言……」等字樣,記下異文。世傳《春秋經》三家文字就有差異。左氏《經》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邾」金文作「鼄」,《公羊》作「邾婁」。看來這個地名在《公羊》家是念【*tro】一類音。清代錢大昕利用古書異文證明古代沒有某幾個聲母,比方《詩·邶·谷風》「匍匐救之」,《禮記·檀弓》引作「扶服」,結論說「古無奉紐」,擴大了說「古無輕唇」。這些異文里多數可以反映先秦兩漢文字通借的情況,間接反映古代一些語音情況。《左傳》昭公十五年「費無極」,《漢書·古今人表》作「費亡極」:這就是「魚陽對轉」的好例子,可以給講「通轉」的人提供旁證。清代人用得多。不過異文有起得比較晚的。不都可靠。讀若讀如等,漢代人給經書作注,經常用「×讀若×」;「×讀如×」。從字面看,「若」只能翻成現代話「像」。至於像到什麼程度,那沒法子肯定。有些「讀若」簡直暗示某個字是錯字,該改成另一個字。《周禮·大卜》:「三曰『咸陟』」,鄭玄(127~200)說:「陟……讀如王德翟人之『德』,言夢之皆『得』」。這就是等於把「陟」改成「德」。「德」是從「得」派生的詞。
另外,說「若」不過是「像」,有人拿他來講古韻分部,也不周全,還得加上不少講「通轉」的話。
除「讀若」以外,還有《公羊》何休(129~182)注的「長言」、「短言」、「內而深」、「外而淺」,高誘(東漢人,生卒不詳)注《淮南子》的「急氣言」、「緩氣言」等等,都因為材料太少,下定義各家意見不一,也沒什麼人利用。 反切出現,最早在漢末。歷來相傳是孫炎開始作的。章炳麟《國故論衡·音理論》說:「……是應劭時已有反語。」日本釋安然《悉曇藏》一引《韻詮·反音例》雲:「服虔始作反音,亦不誥定。」看起來反切是東漢末創始的。有了反切,漢族人才有了比較准確的注音方法。
如果有人為上千個字作了反切,人們就可以推測出來他的聲韻有多少類。推測用系聯的方法。這是清末陳澧創始的。這里又分 3種情況:①同用:冬都 宗 切、當都郎切同用「都」字,所以「冬」、「當」是一類。②互用:當都朗切、都當孤切兩個字互用,所以是一類。③遞用:冬都 宗 切、都當孤切原則是後一個字給前一個字作切,再後一個字又給第二個字作切,所以這一串字是一類。
除此以外,還有反證法。比如《廣韻》支韻媯居為切、規居隨切。既然切上字同類,那麼「為」、「隨」韻不同類。
靠這些方法,再加上別的一些補充手段,人們有研究專人專書用的反切上下字的。現代人黃淬伯《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考》可以算最早的這類著作。
有人把上萬個常用字分成若干組,每組里的字音相同,在前頭加一個○,在第一個字底下註上反切,若干組音節後半發音相同,放到一處就叫一個「韻」。每韻用第一個字作代表,比方所有某些組後半發-ong音的字抄到一起,用第一個字「東」作代表,就叫東韻。若干個韻總結集成一部書,就叫韻書。現存最有權威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的《切韻》,本書殘缺,有幾種增修本,最通行的是宋代修的《廣韻》。拿《廣韻》作《切韻》的代表,用系聯法推求它的聲類韻類的第一個人是陳澧。他著有《切韻考》內、 外篇。從「照穿床審禪」里分出「庄初神山」,讓流行的「正齒」音分成兩組,從「喻」里分出「於」,讓三四等分開,都是他創始的。把「支、 脂、……」等韻分成三、四類,讓人們注意到「重紐」現象也是他的貢獻。
從漢末到隋,作反切的人也有不完全一致的。這是時間地域的不同造成的。《廣韻》「卑」字「府移切」,在現代大多數方言里可能切出一個像「飛」字的音。宋代修《廣韻》,每卷後頭就加一行「新添類隔今更音和切」,第一個字就是「卑必移切」。所謂「類隔」是說兩類切上字歷史上來源相近,互相代用。「音和」是類隔的反面,也就是正常的反切。有人就利用這種「類隔」反切作線索,加上別的材料,證明在古音里這兩類不分。錢大昕《古無輕唇》、《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兩篇文章就是出名的開創工作。研究古韻的越分越細,研究古紐的越並越少。這是材料方法造成的,未必十足反映真相。
反切的方法是用切上字的聲母,切下字的韻母合成一個新音節。有時候切上切下字連著念恰好就是要切的新音節, 像「雍」用「於用」 作切,只是偶然碰巧了。有一種改良者,想把一切切上字都改用 -e、-i、-u、-ü收尾的,一切切下字都用零聲母字,讓反切變成連讀。這種人用心很好,效果可不好。明呂坤(1536~1618)的《交泰韻》就是這么作的。結果為符合上頭的兩個條件,像「空屋」切「酷」那樣的例不易多得,就不得不找好多怪字來作切上下字。比方用「翁」給「終」字注音就是。改良方法是歷史語音學方法論范圍里的東西。
時代一久,語音變了。比方元代人演戲的語言就和《切韻》的大不相同,也就有人出來作新反切,編成新韻書。周德清(元代人,生卒不詳)的《中原音韻》就是最有名的。那裡切上下字、韻數變動很大。
用同一種書的不同本子互相校勘,也是音韻學的輔助部門。用古今兩種以上韻書比較,是語音演變史的准備工作。陳澧就把這兩種工作全作過。有些韻書亡佚,研究家從別的書引用他的字句並企圖恢復原書面貌。最早的是清代紀容舒的 《唐韻考》。這本是輯佚工作的一部分。
韻書是給韻文押韻用的。這兩項研究經常互相交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本是從北曲用韻歸納出來的,後來也被作曲的人遵循。清代樊騰鳳的《五方母音》是北方人的新韻書。 從武則天時代起,密教大量流行。密教摻雜著巫術,得大量念咒;咒音不準,引來惡果。人們就開始學悉曇。悉曇就是梵文的識字發音的入門讀本,包括字母、拼讀、連音規矩等等。漢族和尚學了它,得到分析語音的能力和術語。他們也利用這些知識分析漢語語音。最早的嘗試是分出漢語的開頭輔音。明呂維祺(1587~1641)《同文鐸》說:「大唐舍利創字母三十,後溫首座(守溫)益以『娘、床、邦、滂、微、奉』六母,是為三十六母。」叫「大唐舍利」可能為的是和日本著名尼僧舍利分開。但是歷代高僧傳里不見大唐舍利。敦煌出的「南梁漢比丘」《守溫字母》殘卷里可只有30個字母。可見早期和尚們是比照梵文來分析漢語的聲母的。一是創造了三十六字母,並按發音部位把它們分成「喉牙舌齒唇」,每一個部位又按發音聲帶顫動不顫動分出「清、次清、濁、清濁」四個大類。二是把韻母分為開合兩類和四個等,分開合這一點顯然是漢族創造的。梵文悉曇章橫行以ɑ、ā、i、ī等14個母音為次序排,和它們拼的字母寫成豎行,按k、kh、ɡ等33個輔音分組排,粗分類可以說按發音部位排。中國和尚是把悉曇章轉了一個順時針90°角,橫行是喉牙舌齒唇,豎行是一個(分平上去入)或一組韻。這樣,就列出早期的音節總表來了,那就是等韻圖。研究者從這種圖表出發,對《切韻》和當時的語音能夠有比較明確和細致的了解。宋代人開始允許「××同用」,和尚們因此也敢大膽歸並。安然《悉曇藏》二說:「又如真旦《韻詮》五十韻頭,今於天竺悉曇十六韻頭皆悉攝盡,更無遺余;以彼羅盧何反家古牙反攝此阿、 阿引……。和尚們歸並漢語韻成十六攝 (parigraha)是從武周開始的,為唐音分類提供了線索。凡在一攝里的韻彼此相像,後來有些書乾脆就合並。
語音變了,韻圖也逐漸隨著變。到了明清的時候,有些人就大刀闊斧地描寫方音,像《戚林八音》就是。到這個階段,等韻就完全擺脫了《切韻》的舊框框,人們研究它們,寧可說把它作為研究近古通語或方音的材料。現代人陶燠民《閩音研究》就藉助於《八音》。再底下的學者就受東西洋影響試擬新字母了。 從讀若到反切,是在記音技術上一大進步。可是舉個最好認的字來說明某個難字的音和它相等或相似這種方法也方便。《廣韻》「拯」字注說「無韻切,音蒸上聲」(故宮本王仁昫《切韻》字跡模糊,似亦即此語)就是個好例。因為這個韻里別的字全是怪字。這可以說明直音還有它的作用。唐代唐玄度作《九經字樣》說:「避以『反』言,但紐四聲,定其音旨。」他注音「『刊』,音『渴平』」,就是利用講四聲八病的文藝理論家「刊、侃、看、渴」是「正紐」(兩句里用兩個同紐的字就算文病),倒過來給「刊」字注音。其餘古注像東晉郭璞《山海經南山經》注說:「?音幾。」早就有了。
碰上一組字同音,里頭只有兩個常用,直音就遇上困難。用難字幫不了讀者的忙,用不十分常用的字常遇上「甲音乙」、「乙音甲」這類循環注音的例子。
研究家用直音,可以證明在某時某地兩個字音相等。比如「『嶼』,音『序』」。今天廈門人鼓浪嶼的「嶼」正念「序」 【su喰】。這兩個字在《廣韻》里本是同音字。
借詞 近兩個世紀,西歐北美的人跟漢族往來,從漢語借過去一些詞。漢族是喝茶的發明者,別的民族就一面學這種習慣,一面學這個話。北方人茶念chá,俄羅斯人就學會說чай,日本人說チャ。南方出口茶的地方是廈門。廈門人茶念【te1】,荷蘭人學說tee,英吉利人學說tea。從這里可以推測某一個時代漢語某些方言的個別字音。
國內少數民族也曾經大量地向漢族借過字,比方藏族學漢話「銅子」,就說do嬞tse。這方面的研究,搜集資料的有趙元任《廣西傜歌記音》,分量很大。研究成果還比較零星。這種研究總跟民族交通史交叉。這種資料也是「古已有之」了。梵文里稱中國為「支那」cīna,印度古史詩《摩訶波羅多》里已經有了,不過很零星。 現代方言絕大多數是從南北朝的音演變下來的。北齊顏之推在《家訓·音辭》里評論各地方音,認為最淳正的數金陵和洛下兩處。現代方言,除閩方言以外,都可以用《切韻》作起點講它的演變。即便是閩方言,特別是閩南話白話音,雖然缺舌上,輕唇兩組音,卻並沒出《切韻》的范圍,更沒出錢大昕學說(見古紐)的范圍。閩南「老」字有上、濁去兩種音。前者跟一切「官話」、粵等方言相合,後者正是「濁上變去」的好例,這是在唐代已經發生的現象。國內的學者從來沒懷疑過:現代漢語方言包括閩方言都跟《切韻》音系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歷史淵源關系。調查明白了現代方言,可以倒推出來《切韻》的面目的輪廓。當然這種擬構法有缺點:瞄準差一點兒,中靶差幾尺。擬構出來,免不了有些不著邊際的成分在里頭。這得靠別的材料來校正。只要不斷進行修正,最後還是能夠獲得比較正確的結論的。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就是利用這種方法的好例。
此外像利用漢語和同系語如藏語的詞音比較來推測古漢語語音等新興邊緣學科,都還在萌芽狀態,不詳述。
㈦ 《音韻學要略》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音韻學要略》(萬獻初)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dbASnRV2WGfyPymNks_INg
書名:音韻學要略
作者:萬獻初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9
頁數:256
內容簡介:
漢語音韻學,又稱聲韻學,是研究漢字的歷史讀音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也可以說是研究古代漢語的音節結構、語音系統及其歷史演變規律的科學。
《普通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規劃教材:音韻學要略(第2版)》用深入淺出的方法系統講授漢語音韻學的基本理論和內容,既注意講通基本原理,又強調所學知識的實用性。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組織課程內容,逐層深入,逐步鞏固,使讀者、聽者不畏其難而漸漸深入進去,能聽懂、能理解、能聯系實際予以使用,樂在其中。
㈧ 《古代漢語常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古代漢語常識》(王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古代漢語常識
作者:王力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7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王力先生是罕見鮮有的全面的漢語語言學大師,深入研究歷代漢語的語音、詞彙、語法,創立漢語史學科;深入研究漢語音韻學和漢語詩律學,深入研究現代語法和語法理論,深入研究漢字改革,所有領域的有關成果足以深深影響當時、現在和未來。——馬慶株
內容簡介
《古代漢語常識》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講話的結集,包括《古代漢語常識》《中國古代的歷法》《文言的學習》等十篇。在書中,作者用較為通俗的語言解釋了古漢語的語法現象、古代歷法知識、漢語語音與詞彙的發展變化、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等問題。本書文風清通簡要,不搞繁瑣考證,以面向大眾讀者、普及漢語知識為目的,適合大中院校學生及古典文化愛好者認知、了解、學習古漢語的需求。
作者簡介:
王力,字了一,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曾赴法國留學,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王力先生從事中國語言學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出版漢語語法學、音韻學、詞彙學、漢語史、語言學史等方面專著四十餘種,發表論文二百餘篇。
㈨ 漢語音韻學的四個階段
回顧音韻學發展的歷史,那道路好像閃電一樣曲折。大致看它的主流,可以粗略地分為4期。當然,這些期是互相交錯的。 第1期從漢代起到宋代為止。這一期的成就主要是有人發現了一種析音的方法,比如說漢末人發明了反切,用來給漢字注音。這件工作本身是語音學的工作,並不是歷史語音學。不過給歷史語音學儲備了資料。又比如從呂靜作《韻集》,開始把字按音分類,引起了夏侯(原作該)等人仿效,寫了《韻略》等書,直到陸法言《切韻》出現,在漢族的語言研究里出現了詳盡的韻書,成為中國語言學里獨有的音序語素典。在析音方面作出巨大貢獻。但是工作也是斷代描寫,記錄資料性質。又比如唐五代僧徒討論用哪些漢字對哪些梵文音合適,從玄奘《大唐西域記》里批評舊譯訛、略的話起,直到五代正式訂出字母,隨後比照印度《悉曇章》造出等韻圖,列出那個時代的音節總表。這一來使漢族有了比較語音學的雛型。功勞是大的。不過也只限於斷代,仍舊是資料性質。
另一面,也有顏之推等人在陸法言家討論「古今是非,古今通塞」,顏著《家訓》評論古韻書。又比如陸德明在《詩·燕燕》的《音義》里說:「南,如字。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一方面引了最早講葉音的話,一方面對他的任意性表示反對,作出解釋。這些才是真正的歷史語音學。第一期可以叫「萌芽期」。 第2期大致可以說從宋代就開始了。宋代吳棫採用葉音說,後人不從。但是他卻開始給古韻粗粗的分部。經明代陳第《毛詩古音考》提倡,清代顧炎武發揚光大,古韻學才走上科學化的路。一方面排斥了葉音說的任意性,一方面建立了古今音不同的史的概念。音韻學才脫離了偶發的階段,進入了正式研究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學者原始的動機是求給《詩經》、《楚辭》的韻腳定出順口、悅耳的念法來。這是「通經」的工作。另外,顧炎武希望從語音復古喚起漢族人的民族意識來,未免迂曲少功。但是這也是「致用」的工作的一種內容。到段玉裁「一聲可諧萬字,萬字而必同部」的說法出來,就利用音韻學來講文字構造和通借了。
從錢大昕開始討論古紐,創立「古無輕唇、舌上」音的理論,直到曾運乾的《喻母古讀考》,研究古紐的穩步發展著。但是精神和講韻部的一樣:分類,和類與類之間的通轉。精神是越古的就越好。
總的看起來,這個時期的音韻學從給經學服務出發,到「小學」「蔚為大國」,音韻為《說文》作注腳結束,始終沒離開經學,因為「小學,所以通經」。清代經學最盛,所以講古韻講諧聲的真是百花齊放。里頭也有毛奇齡(1623~1716)這樣專跟流行說法唱反調的人。古紐跟通經關系沒那麼直接,就比較冷落。這就是第2期的為經學作附庸的精神。第2期直到1940年左右才結束,可以叫「分類期」。在這一期里,音韻學從「自在」的變成「自為」的了。 第3期從清代陳澧作《切韻考》內·外篇開始。上期作者材料多、引書博,免不了有粗枝大葉的地方。陳澧開始就一部書──《廣韻》的反切作深入的研究。有多少聲類,多少韻類?聲類能分清、濁不能?四聲相承關系怎麼樣?以及字屬幾等?是開口還是合口?有一字多音的沒有……,等等。就各個方面作了細致的研究。這就是徹底分析一批材料內部提供的信息。這跟印歐語史學里所謂一種語言內部的上溯大致相像。從這里開始,方法可以說是相當科學化了。以後研究《切韻》音的人,每個人都下過這樣的工夫。
陳澧雖然沒見過《切韻》殘本,可是他先抓《切韻》音系是「一發中的」了。切韻上承上古音,下開現代音的局面,正是研究音韻學的核心資料。音韻學家許多人,各有貢獻。但是第一個找著正門的金鑰匙的是陳澧。推求上古音韻,解釋古方言的,討論古韻文的,調查現代方言的,都拿切韻音系作始發站。這個時期的高潮晚到20世紀50年代。這第3期可以叫「內析期」。 第4期從20世紀30年代高本漢發表他的《中國音韻學研究》開始。他的工作里用了一種新方法──印歐比較語史學的比較法。從各個方言現在讀音出發,加上外國譯音,像日本的吳音、漢音,越南朝鮮的漢字音,等等。他用比較法上溯,推求並且用音標記錄出所謂「7世紀長安音」,實際上是洛陽及其附近地區的通語音。高本漢的材料偏重西北。東南方言,如客家話,連第一手材料都沒有。偏巧在保存漢語語音古代面目方面,東南遠比別的方言重要。只看見北方話廣州話陽平吐氣,就把「並」定成 【b『】,雖經陸志韋、李榮二家糾正也堅決不接受。甚至於內部分析工作還不如陳澧仔細,竟把重紐現象抹殺。這些在歐美都讓好多人以訛傳訛,工作說不上完美。不過他帶來了新方法,運用了新材料。所以在運用歷史比較法和方言資料上他和陳澧成了「百世不祧之宗」。現在講音韻學的多數學者都在他們的流派里頭。這個第4期和第3期一樣,還遠沒結束。第4期可以叫「旁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