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宇宙戰艦大和號2199加密拉斯襲擊某個星球在大氣層放核彈的是那集
真人電影版啊,木村拓哉演的那部
② 量子傳輸的超時空穿越(可能存在偽新聞)
由中國科大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在量子態隱形傳輸技術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這種以往只能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超時空穿越」神奇場景變為現實。
據聯合小組研究成員彭承志教授介紹,作為未來量子通信網路的核心要素,量子態隱形傳輸是一種全新的通信方式,它傳輸的不再是經典信息,而是量子態攜帶的量子信息。
「在經典狀態下,一個個獨立的光子各自攜帶信息,通過發送和接收裝置進行信息傳遞。但是在量子狀態下,兩個糾纏的光子互為一組,互相關聯,並且可以在一個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瞬間神秘出現。量子態隱形傳輸利用的就是量子的這種特性,我們首先把一對攜帶著信息的糾纏的光子進行拆分,將其中一個光子發送到特定位置,這時,兩地之間只需要知道其中一個光子的即時狀態,就能准確推測另外一個光子的狀態,從而實現類似『超時空穿越』的通信方式。」彭承志說。
據介紹,量子態隱形傳輸一直是學術界和公眾的關注焦點。1997年,奧地利蔡林格小組在室內首次完成了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原理性實驗驗證。2004年,該小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纖信道,成功地將量子「超時空穿越」距離提高到600米。但由於光纖信道中的損耗和環境的干擾,量子態隱形傳輸的距離難以大幅度提高。
2004年,中國科大潘建偉、彭承志等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在自由空間實現更遠距離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間,環境對光量子態的干擾效應極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其損耗更是接近於零,這使得自由空間信道比光纖信道在遠距離傳輸方面更具優勢。
據悉,該小組早在2005年就在合肥創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間雙向量子糾纏「拆分」、發送的世界紀錄,同時驗證了在外層空間與地球之間分發糾纏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開始,中國科大——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在北京架設了長達16公里的自由空間量子信道,並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最終在2009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證實了量子態隱形傳輸穿越大氣層的可行性,為未來基於衛星中繼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網奠定了可靠基礎。 中國科學家日前曾經創造了97公里的量子遠距離傳輸世界紀錄,引起轟動,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新浪科技援引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的報道稱,維也納大學和奧地利科學院的物理學家憑借143公里的成績再創了新高,朝著基於衛星的量子通訊之路邁出了重要一步。
實驗中,奧地利物理學家安東-澤林格領導的一支國際小組成功在加那利群島的兩個島嶼——拉帕爾瑪島和特納利夫島間實現量子態傳輸,距離達到143公里,比中國的遠了46公里之多。
其實,打破傳輸距離並不是科學家的首要目標。這項實驗為一個全球性信息網路打下了基礎,在這個網路,量子機械效應能夠大幅提高信息交換的安全性,進行確定計算的效率也要遠遠超過傳統技術。在這樣一個未來的「量子互聯網」,量子遠距傳輸將成為量子計算機之間信息傳送的一個關鍵協議。
在量子遠距傳輸實驗中,兩點之間的量子態交換理論上可以在相當遠的距離內實現,即使接收者的位置未知也是如此。量子態交換可以用於信息傳輸或者作為未來量子計算機的一種操作。在這些應用中,量子態編碼的光子必須能夠傳輸相當長距離,同時不破壞脆弱的量子態。奧地利物理學家進行的實驗讓量子遠距傳輸的距離超過100公里,開辟了一個新疆界。
參與這項實驗的馬小松(Xiao-song Ma音譯)表示:「讓量子遠距傳輸的距離達到143公里是一項巨大的技術挑戰。」傳輸過程中,光子必須直接穿過兩座島嶼之間的湍流大氣。由於兩島之間的距離達到143公里,會嚴重削弱信號,使用光纖顯然不適合量子遠距傳輸實驗。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科學家必須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德國加爾興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一個理論組以及加拿大沃特盧大學的一個實驗組為這項實驗提供了支持。馬小松表示:「藉助於一項被稱之為『主動前饋』的技術,我們成功完成了遠距傳輸,這是一項巨大突破。主動前饋用於傳輸距離如此遠的實驗還是第一次。它幫助我們將傳輸速度提高一倍。」在主動前饋協議中,常規數據連同量子信息一同傳輸,允許接收者以更高的效率破譯傳輸的信號。
澤林格表示:「我們的實驗展示了當前量子技術的成熟程度以及擁有怎樣的實際用途。第一個目標是基於衛星的量子遠距傳輸,實現全球范圍內的量子通訊。我們在這條道路上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我們將在一項國際合作中運用我們掌握的技術,中國科學院的同行也會參與這項合作。我們的目標是實施一項量子衛星任務。」
2002年以來就與澤林格進行量子遠距傳輸實驗的魯珀特-烏爾森指出:「我們的實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為未來地球與衛星之間或者衛星之間的信號傳輸實驗奠定良好基礎。」處在低地球軌道的衛星距地面200到1200公里。(國際空間站距地面大約400公里)烏爾森說:「在從拉帕爾瑪島傳輸到特納利夫島,穿過兩島間大氣過程中,我們的信號減弱了大約1000倍。不過,我們還是成功完成了這項量子遠距傳輸實驗。在基於衛星的實驗中,傳輸數據更遠,但信號穿過的大氣也更少。我們為這種實驗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傳統計算機採用的是0與1的二進制計算,二進制很容易以電路的開與關,或者高電平與低電平表示。而量子計算則用一個個量子態代替了傳統計算機的二進制計算位,稱之為「量子位」(qubit)。可以用量子態的正向和反向自旋分別代表0與1。與傳統計算機不同的是,量子態可以處於0和1的 「線性疊加態」,這使得同時計算能力比傳統計算機有極大的提升。但是一直以來最大的問題在於,量子計算機的核心,即用於運算的量子態本身極易受到擾動,使得計算失敗。所以關鍵就在於如何找到一種方法,使得量子系統不受外界因素的擾亂。
使用一種稱之為「量子退火」的技術,能夠找到8個超導流量子位的基態,使之不被熱運動或者雜訊擾亂。既然許多復雜的問題最後都可以歸結為尋找一個相互作用的自旋系統的基態,量子退火則已經有望解決一些形式的復雜問題了。
調整8個量子位,使其排成一列。由於特定方向的自旋會產生特定方向的磁場,讓每一個量子位的自旋和它左右相鄰的兩個保持同一方向(向上或者向下)。把兩端的量子位調整為反向,並允許中間6個量子位根據它們各自相鄰的量子位,重新調整自旋方向。由於外力強制了那兩個量子位自旋反向,這一調整過程最終變成一個「受阻」的鐵磁體陣列。通過向同一方向傾斜量子位並升高能壘,最終使得該系統演化成了一種特殊的受阻自旋陣列即為基態。
量子位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改變自旋方向:通過量子力學的隧穿機制,或者通過經典的熱運動。由於加熱會破壞量子位的量子性質,必須使用一種純粹通過隧穿效應使得自旋反轉的方法。使用冷卻系統,直到隧道和熱運動導致的轉換都已經停止,量子位被「凍結」。通過在不同溫度下重復這一過程,就能夠確定如何只使用隧道效應完成量子退火。增加自旋的數量,可以使該系統提供一個物理上實際可行的方法來實現一些量子演算法。研究人員如今正應對這一挑戰,並計劃將這一過程應用於,諸如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之類的領域。 《星際迷航》中的量子隱形傳輸可以在數秒內完成人體傳輸,但現實理論認為這一過程的發生需要4500萬億年。
到目前為止,關於量子傳輸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有研究人員表示該技術的掌握是宇宙先進文明的標志,將徹底改變空間旅行的途徑,只需要量子傳輸就能進行空間旅行,根本不需要龐大而復雜的火箭。《星際迷航》中展示的量子傳輸技術可以應用於人體,從傳輸物品到人體顯然又是一個飛躍。
影片中傳輸人體的時間似乎只要一瞬,那麼現實中量子傳輸理論從A點到B點需要多長時間呢?來自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組物理研究小組試圖通過數學工具對其該課題進行探索,其中一名叫做大衛・斯塔基的研究人員稱: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如果完成一次人體瞬間轉移需要的時間可能有點長,但是這種空間旅行方式仍然是可行的。那麼具體的時間大約會是多少呢?一秒鍾?一分鍾?還是一個小時?影片中企業號飛船的量子傳輸通道可以在幾秒鍾之內完成點對點的隱形傳輸,但現實理論計算表明這個時間需要4,500,000,000,000,000年!即4500萬億年!大約是宇宙年齡的350,000倍!
如果說星際迷航中的量子傳輸技術如同極速寬頻,那麼現實理論推導出的量子傳輸則更像撥號上網,實在是太慢了!研究人員進一步假設,如果我們通過技術手段將一個單位的人完成變成數據,那麼整個物理結構將達到2.6乘以10的42次方數量級,我們使用一個29.5至30千兆赫的帶寬,加上350,000倍的宇宙年齡(137億年),從宇宙誕生到如今只傳輸過一個單位的人。毫無疑問,根據人類當前掌握的量子傳輸理論,依然無法理解這項超級技術,能掌握量子瞬間傳輸技術的物種才可躋身宇宙先進文明行列。 量子糾纏可以用來通訊是常見誤區
1. 糾纏態粒子雙方必須在約定好的時間上「同時」測量子在某一方向上的自旋,而這種自旋的狀態存在一種相關性(調整角度,可以達到100%正相關)
所以量子通信不可能達到超光速的信息傳遞因為自旋的狀態是隨機的,比如1,0,-1,如果是完全正相關,在A點測的時候是1,B點也是1.但是A點的測試員不知道他會出現1還是0還是-1,這三個數字是隨機的,只不過AB兩點有超光速的「影響」而已可以看做是一種糾纏態粒子之間的「加密」信息。。。而且測量的時間必須是約定好的(如果參考系的運動速度有很大差異,要用狹義相對論修正約定的時間的),也就是說不能用測量間隔做信息傳遞的方式(相隔長時間測量和相隔短時間測量),因為如何測量都是約定好的。
2. 首先,你可以製造一個糾纏態,(足夠長的時間後)讓它可以在足夠遠的空間點之上產生關聯,但是一旦測量破壞了這個態(標准量子力學里這個態的破壞(塌縮)是瞬時傳遍全空間的,我們一般說的利用量子糾纏的超光速就是指這一步),你就不能重新(超光速的)在這兩點之間建立新的糾纏態。我們要從量子態提取信息,就必須測量,一旦測量,糾纏態就會破壞,因此你如果要保持糾纏態,就不能對它進行測量。假設有一個糾纏態存在,在A進行測量,波函數塌縮了,這時B處的狀態的確發生了變化,但由於它本身並不處在一個測量行為中(否則波函數之前就塌縮了),因此在B處不可能實時得知這個變化,只有通過打電話之類的經典行為,A處的人至少得告訴B處的人已經做過測量了,B處的人再來進行測量,才有可能能得知A處傳過來的信息具體是什麼。所以量子通信真正的優勢不是超光速,而是其保密性。理論上信息傳遞過程中是絕對安全的,敵人最多可以破壞通信,但是絕對無法截獲通信內容。
③ 如何把量子密碼運用到資料庫加密中
您好:1、除了最初利用光子的偏振特性進行編碼外,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編碼方法——利用光子的相位進行編碼。於偏振編碼相比,相位編碼的好處是對偏振態要求不那麼苛刻。
2、要使這項技術可以操作,大體上需要經過這樣的程序:在地面發射量子信息——通過大氣層發送量子信號——衛星接受信號並轉發到散步在世界各地的接受目標。這項技術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3、大氣層站的空氣分子會把量子一個個彈射到四面八方,很難讓它們被指定的衛星吸收。
另外,這項技術還要面對「低溫狀態下加密且無法保證加密速度」的挑戰。保密與竊密就像矛與盾一樣相影相隨,它們之間的斗爭已經持續了幾千年,量子密碼的出現,在理論上終結了這場爭斗,希望它是真正的終結者。
④ 什麼是gps
GPS,即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它是一個中距離圓形軌道衛星定位系統,可以為地球表面絕大部分地區提供准確的定位和高精度的時間基準。該系統是通過太空中的24顆GPS衛星來完成的。最少需要其中3顆衛星,就能迅速確定您在地球上的位置。所能接收到的衛星數越多,解碼出來的位置就越精確。在汽車定位時,只需要在汽車上裝一台比32開書本略小的「車載終端」就可以了。
該系統目前有民用和軍用兩類,民用訊號精確度大概在100公尺左右;軍用的精度在10公尺以下。使用者需要擁有GPS接收機。GPS有2D導航和3D導航之分,在衛星信號不夠時無法提供3D導航服務。海拔高度的精度不夠,有時會達到10倍誤差,但在經緯度方面誤差很小。衛星定位儀在高樓林立的市區捕捉衛星信號要花較長時間。
為了使民用的精確度提升,科學界正在發展另一種技術,稱為差分全球定位系統,簡稱DGPS,亦即利用附近的已知參考坐標點(由其他測量方法所得),來修正GPS的誤差,再把這個即時誤差值加入本身坐標運算的考慮,便可獲得更精確的數值。
全球定位系統現況
目前正在運行的衛星系統有美國的GPS系統和俄羅斯的GLONASS系統。歐洲正在實施「伽利略」計劃,部署新一代定位衛星,我國是伽利略計劃的參與者之一。我國還研製了導航定位衛星系統———北斗導航系統,該系統的三顆衛星———北斗導航試驗衛星1a、1b及1c已分別在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發射升空,系統已經於2001年底開通運行。
⑤ 宇宙經常出現離奇事件,是什麼阻止我們探索宇宙
人類對於星空的嚮往,可以追溯到十幾萬年前剛開化的時候,但是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不足,這種強烈的嚮往之情無法變為現實,原始人們只能“望星興嘆”。
該理論認為地球是一個動物園,人類只是高級文明放置在動物園中的動物,他們在動物園的外面觀察著“動物們”的發展和演化,並且時不時地給“動物們”一些幫助和啟示。
如果這個理論是現實,那麼人類探索宇宙以來一系列“詭異”的事情,或許就有了一個可能的答案——他們不想人類走出“動物園”。
當然了,這僅僅是一種猜測,並不意味著人類真的是“小白鼠”。而想要知道問題的真正答案,尊崇科學、發展科技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⑥ 民營衛星網路、北斗衛星和月球衛星等都使用量子加密
量子衛星就是以量子信號做為衛星與地面之間數據傳輸媒介的衛星。
量子通訊是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量子通訊的主要技術為: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其基本部件包括量子態發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測量裝置。
由於量子信號的攜帶者光子在外層空間傳播時幾乎沒有損耗,如果能夠在技術上實現糾纏光子在穿透整個大氣層後仍然存活並保持其糾纏特性,人們就可以在衛星的幫助下實現全球化的量子通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主任潘建偉說,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當時預計是2016年7月發射,這既是中國首個、也是世界首個量子衛星。
⑦ 那位仁兄告訴我啊~~地球的大氣層是由哪些氣體組成
大氣層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氫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汽。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米。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5~6℃。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這里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米,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大氣中的水氣幾乎都集中於此,是展示風雲變幻的「大舞台」:刮風、下雨、降雪等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對流層內。
對流層上面,直到高於海平面50公里這一層,氣流主要表現為水平方向運動,對流現象減弱,這一大氣層叫做「平流層」,又稱「同溫層」。這里基本上沒有水氣,晴朗無雲,很少發生天氣變化,適於飛機航行。在20~30公里高處,氧分子在紫外線作用下,形成臭氧層,像一道屏障保護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陽高能粒子的襲擊。
平流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85公里,叫做「中間層」,又稱「散逸層」。中間層以上,到離地球表面500公里,叫做「熱層」。在這兩層內,經常會出現許多有趣的天文現象,如極光、流星等。人類還藉助於熱層,實現短波無線電通信,使遠隔重洋的人們相互溝通信息,因為熱層的大氣因受太陽輻射,溫度較高,氣體分子或原子大量電離,復合機率又少,形成電離層,能導電,反射無線電短波。
熱層頂以上是外大氣層,延伸至距地球表面1000公里處。這里的溫度很高,可達數千度;大氣已極其稀薄,其密度為海平面處的一億億分之一。
大氣層有多厚,這的確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整個大氣層可以分成幾個層。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參考資料:http://www.cpus.gov.cn/kpwd/content.asp?id=348
從地面到10~12千米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對流層。主要的天氣現象,如雲、雨、雪、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里。
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平流層。平流層里的空氣比對流層稀薄得多了,那裡的水汽和塵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氣現象了。
從平流層以上到80千米這一層,有人稱它為中間層,這一層內溫度隨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這一層的空間,叫做熱層,這一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米開始,到大約1000千米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
在離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米高。在這里空氣極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內,即電離層之內作為大氣的高度,即大氣層厚1000千米
⑧ 什麼是量子衛星有什麼用途
量子通訊衛星是一種傳輸高效的通信衛星,徹底杜絕間諜竊聽及破解的保密通信技術,抗衡外國的網路攻擊與防禦能力。
用途:提高量子通信的效率。
之所以需要通過發射衛星來建立天地之間的量子通信網路,是由於地面信號的傳輸主要以光纖為媒介,而光纖傳輸的過程中信號損失相當嚴重。
實驗表明光纖傳輸的量子通信信號在兩百公里以後就幾乎被吸收殆盡,如果人類想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傳輸就必須建立多個安全可信的信號中繼站,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信息泄露的幾率。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光在穿透大氣層的過程中能量損失僅為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說天地之間數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的距離,光在其間傳輸的損耗要遠遠低於在地面光纖網路中傳輸的損耗
利用這一原理,人類利用空間中的量子衛星作為地面網路的中轉站,可以將地面多個城市中建立起的城際量子通信網路連接起來,從而極大地提高量子通信的效率。
(8)加密大氣層擴展閱讀
我國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重量大約600多公斤,衛星上搭載了量子糾纏源、量子糾纏發射機和量子密鑰通信機等載荷,它可以同時與地面上相距上千公里的接收站建立量子鏈路,發送糾纏態光子分發秘鑰,利用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保證秘鑰的安全性。
確保從身份認證到加密傳輸以及數字簽名的無條件的安全性,從根本上解決保密和信息安全的問題。從理論上說,量子通信技術可以做到絕對的安全性,面對量子通信分發的加密秘鑰。
任何人都無法在不被發現的前提下攔截或是復制,而面對加密後的數據,由於一次一密秘鑰的完全隨機性,無論調用多大規模的計算資源,都無法實現破解。
⑨ GPS什麼意思
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目前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是完成空間點位的確定、導航、變形監測等,可用於大地測量、遙感、攝影測量、導航、農業、軍事等領域,比較有發展前途
⑩ 無線通信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起什麼作用
通信系統最基本的組成元素為信源、信道、信宿。
但為了保證無線通信的可靠、有效以及安全等性能,會對信源做一些處理,這樣就增加了信源編碼、加密、信道編碼、調制等模塊。相應地,信宿(也就是接收端)增加了解調、信道解碼、解密、信源解碼等模塊,以還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