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正義之心》txt全集下載
正義之心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這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村民質朴善良,雖然人們很窮,但家家戶戶之間都和睦相處,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到處都充滿了一種祥和的氣氛。淳樸的鄉風民俗,相互幫襯扶持,一家有事,全村人都會伸把手。
老白的老婆大肚子挺了幾個月,就要快生了,村裡接生的事都是由白阿婆完成的,白阿婆六十多歲身體仍然很硬朗,肥碩的身子走起路來蹬蹬的能把山牆震晃,一雙大手肥嘟嘟的,兩個膀子粗而有力,任你多麼難產的產婦都收拾的服服帖帖。
山村前面有一條小溪流過,溪水很淺很清澈,一到天降大雨,溪水就會暴漲變成一條洶涌的河流,河上沒有橋,在溪邊長大的人們不論男女老幼水裡的功夫很是了得,再洶涌的河水在他們面前也是如履平地。
一連幾個悶熱的天氣,把人們趕進了溪水裡,村裡人沒有空調這種降溫的東西,他們有上蒼賜給的小溪就足夠了。他們很知足,即便沒人給他們講知足常樂的大道理,他們也整天樂呵呵的。孤老頭侉子是村裡的元老,精瘦的快成了皮包骨仍然健步如飛,……
㈡ 1992正義之心為什麼看不了
1992正義之心看不了是因為版權到期。根據調查顯示,《正義之心》於1992年10月15日在英國上映。在2021年7月,該電影在中國的播放版權到期,在各大影院下架,所以無法觀看。
㈢ 《正義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正義論》([美國] 約翰·羅爾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QimR_O26-UL4yuhOAhRghg
書名:正義論
作者:[美國] 約翰·羅爾斯
譯者:何懷宏
豆瓣評分:8.9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1-6
頁數:627
內容簡介:
自由主義中的保守派只能接受形式上的平等,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自由平等主義者則表現出對於實質平等的強烈關懷。羅爾斯在《正義論》當中提出了關於正義的兩條原則:第一條是所謂平等的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第二條原則包括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前者要求在進行分配的時候,如果不得不產生某種不平等的話,這種不平等應該有利於境遇最差的人們的最大利益,就是說,利益分配應該像處於不利地位的人們傾斜;後者要求將機會平等的原則應用於社會經濟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術與動機的人們享有平等的獲得職位的機會。煌煌50萬言的文字,便是圍繞這兩個原則展開的。
作者簡介: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1921年生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就學於普林斯頓大學,1950年在該校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相繼在普林斯頓大學(1950-1952)、康奈爾大學(1953-1962)、哈佛大學(1962-)任教,現任哈佛大學教授。羅爾斯自五十年代起便潛心於社會正義問題的研究。先後發表了《作為公平的正義》(1958)、《憲法自由和正義觀念》(1963)、《正義感》(1963)、《非暴力反抗》(1966)、《分配的正義》(1967-1968)等論文。《正義論》是他集這些論文之精粹並經過重新思考而形成的一部完整而一貫的理論著作。
㈣ 人的正義思想是從哪兒來的
人的正義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是。
這兩句話並非是我故意篡改毛主席語錄聳人聽聞,其實有科學依據。道德問題的正義不正義,往往比一件事具體做法的正確不正確更容易引起爭論。過去的人思想大都簡單,拾金不昧很道德,損人利己很不道德,只有能不能做到,沒有正義不正義的爭論。而今天人們可以公開談論政治議題,我們上網一看,各種針鋒相對的思想都出來了。有人認為愛國天經地義,有人則認為愛國其實是一種愚昧的從眾心理,有多餘愛心還不如去愛流浪狗。有人認為個人應該服從集體利益,有人則認為個人自由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有時候我看微博上各派人馬的激烈爭論,感覺這簡直是敵我矛盾,他們就好像是彼此完全不同的幾類人。
而紐約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的《正義之心》(The Righteous Mind)這本書說,有不同政治意識形態的人,可能的確是不同類型的人。人的道德思想並非是後天習得,更不是自己臨時理性計算的結果,而是頭腦中固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決定的。最重要的是,海特通過自己的研究,給我們還原了各種政治意識形態背後的道德根基。
在研究愛國主義之前,我們先來做三道道德測試題。請你判斷以下這三件事是否不道德:
1、有一家人養了一條狗,有一天狗出車禍被撞死了。他們家人聽說狗肉很好吃,就把狗做了吃了。
2、一個男人從超市買了只活雞回家,跟雞發生了性關系,然後把雞做了吃了。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其他人看到,沒有傷害任何人。
3、一個女人家裡有個很舊的國旗,她不想要了可是也不想浪費,就把國旗撕成了條,在家裡當抹布用,沒有被任何人看到。
這些題目都是由海特本人創造,它們跟很多其它題目一起,被用於調查不同人群的道德觀。它們沒有正確答案。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這些行為談不上不道德,因為沒有人受到傷害。這些事兒當然都不是什麼好事兒,尤其美國人還愛狗,可是似乎沒必要上升到」不道德」這樣的高度。畢竟你自己在家裡幹啥,別人誰也管不著。可是在印度做這個調查發現,大部分印度人認為這些行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
美國社會是一個個人主義社會,以確保個人自由為優先,然後才是集體。在這種社會中很多人沒有那麼多道德信條,只有傷害別人或者不公平才是不道德的。而印度社會則是一個家庭和集體主義社會,強調人與人的群體合作關系。這樣的社會中人們非常反感失禮和不敬,那麼把國旗撕了就是不道德的,吃自己家的狗違反傳統習俗也不對。我們可以想見中國社會應該更接近於印度這種集體主義,但印度社會還有另外一種道德觀,是現代中國所沒有的,這就是」神性」。 這種道德觀把事物從上到下垂直排序。認為越往上的東西越高級,越是純凈的,屬於神;越往下的東西越骯臟,惡心,屬於低賤者。神性道德觀要求人每時每刻注意自己的身體修煉,要做高尚的事,不要做低賤的事。跟雞發生性關系雖然不傷害任何人,但是是惡心的,不符合神性,所以不道德。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問一個人他為什麼認為測試題中的事兒不道德,他往往並不是從個人道德觀角度去解釋,而總愛找一個實用主義的理由。比如他可能會說吃狗的家庭其實傷害了他們自己,因為吃狗肉可能會讓人生病!有時候理由實在難找,人們乾脆就說」我知道這是錯的,我只是還沒想到理由。」
所以判斷一件事是否道德很容易,而為自己的判斷找到理由則需要思考時間。科學家相信人的道德判斷是直覺式的、感性的快速判斷,並非來自理性計算。人的理性,只不過是為自己的感情服務而已,是先有了答案再去想辦法找證據。書中介紹了兩個實驗,可以證明這一點。
一個辦法是在受試者做道德判斷題的時候給他增加認知負擔,比如要求他同時記住一個很大的數字。如果受試者是靠理性計算判斷的,這個認知負擔就應該減慢他的判斷速度。但事實不是這樣。加上認知負擔,他還是能很快作出判斷。
在一個更巧妙的實驗中,實驗人員先把受試者催眠,然後要求他每當看到某個特定的詞,比如說」take」,或者」often」,就會產生惡心的感覺。我不了解這種催眠是怎麼做的,總之植入效果很好,受試者醒來後的確一看到這個詞就惡心,而且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感到惡心。現在把受試者喚醒,給他們看道德判斷題。結果,果然是在題目的說明文字里加入這個特定的詞的話,他就會因為產生惡心感而認定這個事是不道德的;如果沒有這個詞,他就可能認為這並不違反道德。最令實驗者感到震驚的是受試者對下面這道題的反應:
Dan負責組織一場有學生和老師參加的討論會。會前,他找了幾個師生都可能感興趣的話題用於討論。
這件事還能有什麼不道德的?可是如果那個已經植入為惡心的關鍵詞出現在上面這段話中,受試者就會說Dan做這件事是不道德的,他必定有個不可告人的目的!
所以道德判斷的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如果有人非說一件事不道德,他一定能找到各種理由,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做這個判斷的真正原因只是自己的一種微妙直覺。
那麼人的直覺判斷又是根據什麼呢? 是模式識別。我們的大腦中安裝了各種模塊,一旦識別到符合某個模式的東西就會立即反應。比如你正在路上走,突然有人向你跑過來,馬上要撞到你了,你自然就會感到緊張。緊張感就是你對面前出現的這個情境模式的反應。類似的模塊還包括害怕蛇。人腦中有這么一個針對蛇的探測器模塊,一旦看到蛇或者類似於蛇的東西就會自動識別並啟動害怕的感情機制。
這些模式識別能力並非是後天被人撞過或者被蛇咬過之後才習得,而是寫在基因之中,一出生就會,是進化帶給我們的本能。事實上,神經科學家的最新解釋是我們一出生大腦就相當於是一本書,這本書的每一章都不是空白的,都已經寫了一個草稿,或者至少列了提綱。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經歷去修改和完善這本書,但是那草稿仍然非常重要。
海特通過對大量受試者的道德測試題進行統計的辦法,提出一個關於道德觀的基礎理論。他認為人腦中有六個最基本的道德模塊,能夠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事件進行模式識別,來自動做出道德判斷。
這真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理論,在我看來這簡直就如同先發現了各種化學元素,再給食物分析化學成分。而且我還發現這個模塊理論與中國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有不謀而合的對應關系。現在仔細想來「智」並不是一種道德,不算,而剩下的仁、義、禮、信都各自對應一個海特的道德模塊。你不能不佩服孔子、孟子和董仲舒還真抓住了一些特別基本的東西,也不知道海特是否了解過中國文化。
現在我們解說一下這六個道德模塊
1. 關愛/傷害,對應中國人說的」仁」。我們看到小孩受苦就會想要幫助他,這是哺乳動物的本能。爬行動物很少有這樣的感情沖動,母鱷魚下了蛋有了小鱷魚就基本不管了。而我們不但保護自己的孩子,還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護其他人的孩子,還保護像小孩的動物甚至玩具。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用關愛精神去對待所有親人乃至整個社會。
2. 公平/作弊,對應中國人說的」信」。這是與他人合作中的一種互惠機制,人們自然地認為合作產生的共同利益應該公平分配,如果有人作弊多佔,我們就會憤怒。因為關愛而產生的利他行為屬於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不計回報,而這里出於公平合作而產生的利他行為是有回報要求的。如果一方不斷付出而另一方不付出,那就是不公平。
3. 忠誠/背叛,對應中國人說的」義」,或者至少相當於江湖的」義氣」。有多個實驗證明人有一種天生的群體歸屬意識。把一群男孩隨意分成兩組,每組給起個什麼名字,最好再有個標志物。這些男孩自然而然地就對自己所在的組產生了忠誠感,同組的人都是好兄弟,聯合起來對付外組的人。這可能是愛國主義的起源。忠誠感帶來的凝聚力對團隊競爭很有幫助,對外來威脅非常敏感。
4. 權威/服從,對應中國人說的」禮」。這個道德模塊的表現是對長輩和地位高的人的尊敬。在一個有深厚傳統的社會中,人們之所以講禮,並不僅僅是因為敬畏權威的地位,而更是對現有社會秩序的敬意。
5. 聖潔/墮落。這是一個有點宗教味道的道德模塊,中國傳統道德對此強調不多,但我們也都有這個模塊。它對應的感覺就是」惡心」,是一種厭惡不潔之物的進化本能。有個德國人招募志願者來被他吃,居然真有人應征,而且他真的從中選了一個人殺死吃了。二人都是自願,不傷害任何其他人。但我們仍然堅決反對這種行為,這就是出於惡心。
6. 自由/壓迫。中國儒家對此似乎不太看中,但是道家很講自由。不論如何,每個人都認為自由很好,壓迫不好,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
每個人的頭腦中都有這六個模塊。有誰會以傷害別人為樂?有誰會喜歡作弊的人?有誰會認為背叛比忠誠可愛?單說某一方面,誰都知道好壞。但是這些道德模塊在每個人心中的相對分量大小是不一樣的。比如有人可能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對組織忠誠和對權威的尊敬並不是特別重要的道德。尤其是當面對同一件事,如果不同的道德模塊對我們有不同的指引的時候,各人的取捨可能很不一樣。有人可能因為感到同性戀很惡心而反對它,也有人可能認為自由更重要而支持它。
愛狗人士為了救狗不惜跟人作對,他們頭腦中的關愛模塊顯然特別發達,畢竟狗像小孩一樣可愛。而在一個公平模塊和權威模塊更強的人看來過分愛狗就是不對的:你這么對狗好,對人公平嗎?狗畢竟比人低級吧?忠誠感強烈的人往往特別愛國,而對那些自由感更強的人來說人權顯然大於主權。如果每個人都僅僅聽從自己心中道德模塊的召喚,堅決用感性做判斷完全不願意使用理性思考,把這幫人放一起吵翻天也沒用。有句俏皮話說性別不同怎麼談戀愛,這里我們也可以說道德模塊優先順序不一樣還能不能一起玩耍了。
每一種政治意識形態,都對應於這六個道德模塊的一種組合。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中,海特等研究者搞了一個道德測試網站(YourMorals.org),對超過十三萬人進行了道德模塊的測試,再把測試結果跟這些人的政治意識形態相比較,就得到了每種意識形態所對應的道德模塊組合。這項研究結果相當過硬,甚至得到了腦神經科學的支持。在道德測試過程中使用fMRI隨時監測受試者的大腦,給受試者念一段話,發現其聽到這段話中對應相應道德模塊敏感詞時大腦的反應,與這個網站調查的結果非常一致。
美國最重要的兩個政治派別是以民主黨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liberals)和以共和黨為代表的保守主義者(conservatives)。這兩種意識形態的區別,可以很好地用其對應的道德模塊組合來說明。
自由主義者特別強調關愛、自由和公平,其中尤其看重的是關愛,而對忠誠、服從權威和聖潔完全不在意。自由主義者心目中的社會是由一個個獨立個體組成的,認為社會要想好好運行,第一要關愛每一個人,不能傷害人,第二要公平。自由主義者對弱勢群體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同情心,寧可犧牲一點自由和公平也要去保護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民主黨人總是支持高福利和高稅收。自由主義者對自由/壓迫這個道德模塊的側重點在於不要壓迫別人,對公平的側重點在於結果公平,認為最好給每個人分配同樣的好處。
保守主義者對所有道德模塊都同樣重視。他們心目中的社會模型是每個人一出生都不是孤立的,你已經在社會中有一個位置,你的家庭和社會關系已經在那裡。保守主義者認為一個社會的傳統價值對這個社會正常運行非常重要,人必須得尊重傳統。為了維持秩序,就要尊敬權威,對組織忠誠,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保守主義者對自由的側重點是不要壓迫我,你政府不能多收我的稅。對於公平,保守主義者認為好處必須按照貢獻大小分配,而且為了懲罰偷懶者,寧可犧牲一點關愛。
其實不管你是自由主義者還是保守主義者,你在內心一定都把自己視為英雄。而所有的英雄故事都是同一個套路:現在世界上有個威脅,我要解決這個威脅。
自由主義者的故事是這么講的。世界上存在著壓迫!某個國家的政府、強人和大企業正在壓迫人民,而我們作為智者就要起來引導人們去反抗。打碎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我們以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這是一個英雄解放人民的故事,它的核心在於對弱勢群體的關愛和對不平等的憤恨。
保守主義者的故事則是一個英雄出來防守的故事。人民的日子過得本來很好,突然來了一幫自由主義者,他們同情罪犯,反對我們的傳統價值,敗壞我們的道德理念,還把我們的東西分給說謊和不幹活的人。所以我們要跟自由主義者戰斗!
你說這兩種理念誰對誰錯呢?其實正確的辦法是就事論事,對每個具體議題做具體分析。可是大多數人都是被意識形態左右的。科學家甚至已經發現了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的基因基礎!在這方面基因對大腦的影響關鍵在於兩點:第一,你是否對威脅特別敏感;第二,你是否喜歡追求新東西。如果你對威脅特別敏感,你就更願意跟同胞抱成團去對付外敵(這使我想起《中國不高興》一書所說的「外部選擇壓」),你就更傾向於保守主義。如果你在追求新東西和新經驗中獲得快樂,非常反感現有的秩序,你就更傾向於自由主義。我不太了解現在是否有足夠證據說這兩類基因決定了個人的道德模塊優先順序區別,但對於政治意識形態有先天因素這一點,我曾經看到過不止一個類似的研究。
所以人一出生,大腦中在政治上的側重點就已經種下了種子。這些特性將會指引你的人生方向,特定的基因會讓你主動去尋找適合這個基因發展的環境,比如一個自由主義者會天生反感老師給定的紀律,主動去親近自由主義藝術。你的世界觀會圍繞那兩個英雄故事展開。人生的閱歷和重大變故也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意識形態,但先天因素絕對非常重要。
美國的兩大政治派別各自能有這么多人支持,甚至自由主義者的理念還被某些知識分子當做「普世價值」,並不是因為他們能言善辯,而是因為其背後有這樣的道德基礎。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之外,還有一類」自由論者」(libertarian),其道德模塊組合是專門強調自由,捎帶重視公平,而完全不在乎其它所有道德(很像今天中國的自由派公知)。因為自由論者缺少關愛的模塊,他們很難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跟絕大多數美國知識分子一樣,海特原本是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但是為這個研究考察過多個國家的文化以後,他慢慢發現美國知識分子的想法其實是個特例。事實上,有人提出現代心理學其實研究的是世界上最 WEIRD (怪異)的一群人——這個詞是這群人五個特點的縮寫:Western, Ecated, Instrialized, Rich, Democracy(西方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工業化的、富裕的、民主的),像這樣的人即使在西方社會中也是特殊的,他們的價值觀跟世界上其他人可能格格不入。海特不到三十歲就去印度搞調查,最初無法理解印度人的神性觀念和集體觀念,但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他能理解印度人了。他慢慢從感情上接受了印度人的道德觀,甚至開始使用理性幫這套道德觀找理由。
像海特那樣學會理解別人的道德觀可不容易,各國的道德文化的確非常不同。此書中有個最簡單的例子:請使用」I am …」開頭寫20句話。美國人寫的大多是自己心理特徵:我很開心,我很外向,我愛爵士樂等等。而東亞人則更愛寫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社會關系:我是一個兒子,我是一個丈夫,我是富士通公司的雇員等等。
㈤ 1992正義之心為什麼看不了
1992正義之心看不了是因為被下架了。1992正義之心電影劇情中有違反社會道德觀念和種族歧視行為,影響了社會風氣,目前已經被下架。
㈥ 有沒有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哲學+心理學)》電子版書籍百度網盤下載
《正義之心 》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bHMrDwsLE1nENCmWxbgrkg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哲學+心理學)
㈦ 《正義之心為什麼人們總是堅持"我對你錯"》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正義之心》([美] 喬納森·海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vvZ9xjl9vqPl3R5DKmVhg
書名:正義之心
作者:[美] 喬納森·海特
譯者:舒明月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5-1
頁數:384
內容簡介:
一個你認為頗有價值的決定在別人眼裡可能一文不值,一個人眼中的恐怖分子可能是另一個人心中的自由戰士——為什麼人與人、群體、黨派、政府與民眾、宗教派別、甚至國家之間總是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雖然人類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道德陣營,但人們真的就不能好好相處嗎 ?
作者簡介:
全球百大思想家、道德心理學的革命者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