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臨床工程的人工肝技術的進展
肝臟功能極為復雜,各種物質(糖、蛋白、脂肪等)的代謝,某些酶的產生與滅活,凝血因子的產生和解毒都離不開肝臟,完全替代肝臟功能難度較大。自1950年以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對人工肝輔助裝置系統(Artifical Liver Surpport System ALSS)做了很多努力。這種裝置,清除各種有害物質,補充必需物質,改善內環境,暫時替代衰竭肝臟的部分功能,
為肝細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復創造條件,或等待機會進行肝移植。
ALSS分為非生物型、生物型、混合型三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是目前在臨床廣泛使用並證明是確實有效的方法,包括血漿置換(PE)、血液灌流(BP)、血液濾過(BF)、血液透析(BD)、連續性血液透析濾過(CHDF)、分子吸附再循環系統(MARS)、血漿濾過透析(PDF)、血漿特異性膽紅素吸附(PBA)等等。可根據病情選用上述方法單用或聯合應用。肝衰竭伴有肝性腦病時,可選用PE聯合BP;伴有腎功能衰竭時,選用CHDF聯合PE或PDF;伴有高膽紅素血症時,選用PBA聯合PDF;伴有水電解質紊亂時,選用CHDF聯合PE或MARS。有時可以同時給予三種以上方法聯合應用。生物型人工肝:指用人工培養的肝細胞為基礎所構建的體外生物反應裝置。混合型人工肝:指將生物反應器與血液透析濾過、血漿置換、血液灌流等偏重於解毒作用的裝置結合起來,建立體外循環。生物型與混合型人工肝不僅具有解毒功能,而且還具備部分合成和代謝功能,臨床應用尚在探索階段。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李蘭娟教授1986年開始研究人工肝,最早應用血液濾過合並灌流技術治療3例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2例存活,在1995年《臨床肝膽病雜志》上報道了他們的臨床體會。之後採用ALSS技術,即將血漿置換、血液灌流、血漿吸附、血液濾過等各種方法根據臨床需要選擇單用或組合應用,建立了一套較完整的人工肝支持系統,包括應用含活性炭的灌流器、膜型血漿成分分離器、特異性膽紅素吸附器,根據病情選用多種方法的聯合組合。探討和明確了該治療的適應症、禁忌症,合理使用肝素、魚精蛋白量及控制出入量平衡,調節壓力、速度、溫度等,解決了重型肝炎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中易出血、低血壓等難題,到目前為止,共治療重型肝炎患者500餘例,治癒好轉率達46.8%,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成果榮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中國高校科技推廣二等獎。十·五期間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開展了混合型人工肝的實驗研究,建立了國內第1株永生型肝細胞系,制備了新的無紡布生物反應器,用這種ALSS對急性肝衰動物模型進行實驗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相關的研究報告在美國人工器官雜志發表。國內還有北京佑安醫院段宗平教授等單位在人工肝的研究與臨床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我們ALSS研究得到國際上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