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功能全程加密識別的手機藍牙信息

功能全程加密識別的手機藍牙信息

發布時間:2022-10-04 18:31:34

A. 手機上的藍牙有什麼用打開藍牙安全嗎

手機上面的藍牙功能是用來連接藍牙耳機使用的,最主要的功能是用來通電話。
一般來說打開藍牙是安全的,只要不使用藍牙連接不知道的設備或者傳輸信息等。
如果沒有在使用藍牙耳機的話,手機的藍牙功能最好是關掉,開著手機耗電大。

B. 手機藍牙是什麼,有什麼功能,怎麼樣使用

藍牙是一種支持設備短距離通信(一般是10m之內)的無線電技術。能在包括行動電話、PDA、無線耳機、筆記本電腦、相關外設等眾多設備之間進行無線信息交換。藍牙的標準是IEEE802.15,工作在2.4GHz 頻帶,帶寬為1Mb/s。 「藍牙」(Bluetooth)原是一位在10世紀統一丹麥的國王,他將當時的瑞典、芬蘭與丹麥統一起來。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新的技術標准,含有將四分五裂的局面統一起來的意思。藍牙技術使用高速跳頻(FH,Frequency Hopping)和時分多址(TDMA,Time DivesionMuli—access)等先進技術,在近距離內最廉價地將幾台數字化設備(各種移動設備、固定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終端設備、各種數字數據系統,如數字照相機、數字攝像機等,甚至各種家用電器、自動化設備)呈網狀鏈接起來。藍牙技術將是網路中各種外圍設備介面的統一橋梁,它消除了設備之間的連線,取而代之以無線連接。 藍牙是一種短距的無線通訊技術,電子裝置彼此可以透過藍牙而連接起來,省去了傳統的電線。透過晶元上的無線接收器,配有藍牙技術的電子產品能夠在十公尺的距離內彼此相通,傳輸速度可以達到每秒鍾1兆位元組。以往紅外線介面的傳輸技術需要電子裝置在視線之內的距離,而現在有了藍牙技術,這樣的麻煩也可以免除了。 藍牙(Bluetooth)是由東芝、愛立信、IBM、Intel和諾基亞於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近距離無線數字通信的技術標准。 其目標是實現最高數據傳輸速度1Mb/s(有效傳輸速度為721kb/s)、最大傳輸距離為10米,用戶不必經過申請便可利用2.4GHz的ISM(工業、科學、醫學)頻帶,在其上設立79個帶寬為1MHz的信道,用每秒鍾切換1600次的頻率、滾齒方式的頻譜擴散技術來實現電波的收發。 藍牙技術的優勢:支持語音和數據傳輸;採用無線電技術,傳輸范圍大,可穿透不同物質以及在物質間擴散;採用跳頻展頻技術,抗干擾性強,不易竊聽;使用在各國都不受限制的頻譜,理論上說,不存在干擾問題;功耗低;成本低。藍牙的劣勢:傳輸速度慢。 藍牙的技術性能參數:有效傳輸距離為10cm~10m,增加發射功率可達到100米,甚至更遠。收發器工作頻率為2.45GHz ,覆蓋范圍是相隔1MHz的79個通道(從2.402GHz到2.480GHz )。數據傳輸技術使用短封包,跳頻展頻技術,1600次/秒,防止偷聽和避免干擾;每次傳送一個封包,封包的大小從126~287bit;封包的內容可以是包含數據或者語音等不同服務的資料。數據傳輸帶寬為同步連接可達到每個方向32.6Kbps,接近於10倍典型的56kb/s Modem的模擬連接速率,非同步連接允許一個方向的數據傳輸速率達到721kb/s,用於上載或下載,這時相反方向的速率是57.6kb/s;數據傳輸通道為留出3條並發的同步語音通道,每條帶寬64kb/s;語音與數據也可以混合在一個通道內,提供一個64kb/s同步語音連接和一個非同步數據連接。網路連接使用加密技術,同時採用口令驗證連接設備,可同時與其他7個以內的設備構成藍牙微網(Piconet ),1個藍牙設備可以同時加入8個不同的微網,每個微網分別有1Mb/s的傳輸頻寬,當2個以上的設備共享一個Channel時,就可以構成一個藍牙微網,並由其中的一個裝置主導傳輸量,當設備尚未加入藍牙微網時,它先進入待機狀態。

C. 什麼是手機藍牙

"藍牙"(Bluetooth)是一種低功率短距離的無線連接技術標準的代稱,"藍牙"一詞取自一位在公元10世紀統一了丹麥的國王,哈拉德二世、(Harald)的綽號,即"藍牙"(Bluetooth)。"藍牙"技術的最初倡導者是五家世界著名的計算機和通信公司:愛立信Ericsson, 國際商用機器IBM, 英特爾Intel, 諾基亞Nokia, 和東芝Toshiba。並於1998年5月成立了"藍牙"特殊利益集團(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 ,該組織採取了向產業界無償轉讓該項專利技術的策略,以實現其全球統一標準的目標。
其目標是實現最高數據傳輸速度1Mbps(有效傳輸速度為721kbps)、最大傳輸距離達10米,用戶不必經過允許便可利用2.4GHz的ISM(工業、科學、醫學)頻帶,在其上設立79個帶寬為1MHz的信道,用每秒鍾切換1600次的頻率、滾齒(hobbing)方式的頻譜擴散技術來實現電波的收發。這也就是藍牙技術的由來和特點。使用藍牙技術進行通信的設備,分為決定頻率滾齒模式"主叫方"和它的通信對手"受取方"。主叫方可同時與7台受取方通信。因此可以把主叫方連同7台受取方共8台設備連接成名為Piconet(鋸齒網)的子網。Piconet內的受取方可以同時作為兩個以上Piconet的受取方。1999年7月,藍牙公布了正式規格BluetoothVersion 1.0。遵從這一規格的行動電話和筆記本電腦將於1999年底或2000年初上市。聲稱要把藍牙技術產品化的企業正與日俱增,目前藍牙標准化團體"BluetoothSIG(特 別興趣組合)"的成員企業數已增加到800家以上。

"藍牙"技術的設計初衷就是將智能行動電話與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以及各種數字化的信息設備都能不再用電纜,而是用一種小型的、低成本的無線通信技術連接起來;進而形成一種個人身邊的網路,使得在其范圍之內各種信息化的移動便攜設備都能無縫地實現資源共享。據國外權威機構預計,幾年以後,全世界將會有數以億計的數字行動電話、PC機以及各種信息設備都會將基於藍牙技術的無線介面作為一種標准配置。藍牙技術將在多種領域迅速發展,其典型應用環境包括無線辦公環境(Wireless Office)、汽車工業、醫療設備等。Bluetooth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市場潛力巨大,該技術正成為21世紀的投資熱點。
所謂藍牙(Bluetooth)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利用「藍牙」技術,能夠有效地簡化掌上電腦、筆記本電腦和行動電話手機等移動通信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也能夠成功地簡化以上這些設備與Internet之間的通信,從而使這些現代通信設備與網際網路之間的數據傳輸變得更加迅速高效,為無線通信拓寬道路。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藍牙技術使得現代一些輕易攜帶的移動通信設備和電腦設備,不必藉助電纜就能聯網,並且能夠實現無線上網際網路,其實際應用范圍還可以拓展到各種家電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汽車等信息家電,組成一個巨大的無線通信網路。

「藍牙」的形成背景是這樣的:1998年5月,愛立信、諾基亞、東芝、IBM和英特爾公司等五家著名廠商,在聯合開展短程無線通信技術的標准化活動時提出了藍牙技術,其宗旨是提供一種短距離、低成本的無線傳輸應用技術。這五家廠商還成立了藍牙特別興趣組,以使藍牙技術能夠成為未來的無線通信標准。晶元霸主Intel公司負責半導體晶元和傳輸軟體的開發,愛立信負責無線射頻和行動電話軟體的開發,IBM和東芝負責筆記本電腦介面規格的開發。1999年下半年,著名的業界巨頭微軟、摩托羅拉、三康、朗訊與藍牙特別小組的五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了藍牙技術推廣組織,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藍牙」熱潮。全球業界即將開發一大批藍牙技術的應用產品,使藍牙技術呈現出極其廣闊的市場前景,並預示著21世紀初將迎來波瀾壯闊的全球無線通信浪潮。
什麼是藍牙?

藍牙(Bluetooth)是由東芝、愛立信、IBM、Intel和諾基亞於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近距離無線數據通訊技術標准。它能夠在10米的半徑范圍內實現單點對多點的無線數據和聲音傳輸,其數據傳輸帶寬可達1Mbps。通訊介質為頻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間的電磁波。

藍牙通訊技術的特點

■藍牙工作在全球開放的2.4GHz ISM(即工業、科學、醫學)頻段;
■使用跳頻頻譜擴展技術,把頻帶分成若干個跳頻信道(hop channel),在一次連接中,無線電收發器按一定的碼序列不斷地從一個信道「跳」到另一個信道;
■一台藍牙設備可同時與其它七台藍牙設備建立連接;
■數據傳輸速率可達1Mbit/s;
■低功耗、通訊安全性好;
■在有效范圍內可越過障礙物進行連接,沒有特別的通訊視角和方向要求;
■支持語音傳輸;
■組網簡單方便

藍牙通訊技術的用途

藍牙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技術,尚未投入廣泛應用,目前許多藍牙設備還處於實驗室試驗階段。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多數具有紅外無線數據通訊功能的設備,在將來一樣可以使用藍牙技術來實現無線連接。同時藍牙技術的網路特點和語音傳輸技術使它還可以實現紅外技術無法實現的某些特定功能,如無線電話、多台設備組網等等。

廠家和消費者的認同度

藍牙技術已獲得了兩千餘家企業的響應,從而擁有了巨大的開發和生產能力。藍牙已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廣大消費者對這一技術很有興趣。

植入成本

目前市面上的藍牙設備還是比較少見。USB介面藍牙適配器、藍牙PC卡和藍牙手機已經有了面向市場的產品,售價都很高。由此可見藍牙早期發展階段植入成本還是比較高的。但估計批量化後植入成本可在30美元以下。在藍牙技術發展成熟的時期,植入成本應該可以控制在10美元以內。

D. 藍牙的技術信息

主要文章:藍牙協議棧和藍牙協議


藍牙被定義為協議層架構,包括核心協議、電纜替代協議、電話傳送控制協議、選用協議。所有藍牙堆棧的強制性協議包括:LMP、L2CAP和SDP。此外,與藍牙通信的設備基本普遍都能使用HCI和 RFCOMM這些協議。
1 LMP:
鏈路管理協議(LMP)用於兩個設備之間無線鏈路的建立和控制。應用於控制器上。
2 L2CAP
邏輯鏈路控制與適配協議(L2CAP)常用來建立兩個使用不同高級協議的設備之間的多路邏輯連接傳輸。提供無線數據包的分割和重新組裝。
在基本模式下,L2CAP能最大提供64kb的有效數據包,並且有672位元組作為默認MTU(最大傳輸單元),以及最小48位元組的指令傳輸單元。
在重復傳輸和流控制模式下,L2CAP可以通過執行重復傳輸和CRC校驗(循環冗餘校驗)來檢驗每個通道數據是否正確或者是否同步。
藍牙核心規格附錄1 在核心規格中添加了兩個附加的L2CAP模式。這些模式有效的否決了原始的重傳和流控模式。 增強型重傳模式(Enhanced Retransmission Mode,簡稱ERTM):該模式是原始重傳模式的改進版,提供可靠的L2CAP 通道。 流模式(Streaming Mode,簡稱SM):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式,沒有重傳或流控。該模式提供不可靠的L2CAP 通道。 其中任何一種模式的可靠性都是可選擇的,並/或由底層藍牙BDR/EDR空中介面通過配置重傳數量和刷新超時而額外保障的。順序排序是是由底層保障的。
只有ERTM 和 SM中配置的 L2CAP通道才有可能在AMP邏輯鏈路上運作。
3 SDP
服務發現協議(SDP)允許一個設備發現其他設備支持的服務,和與這些服務相關的參數。比如當用手機去連接藍牙耳機(其中包含耳機的配置信息、設備狀態信息,以及高級音頻分類信息(A2DP)等等)。並且這些眾多協議的切換需要被每個連接他們的設備設置。每個服務都會被全局獨立性識別號(UUID)所識別。根據官方藍牙配置文檔給出了一個UUID的簡短格式(16位)。
4 RFCOMM
射頻通信(RFCOMM)常用於建立虛擬的串列數據流。RFCOMM提供了基於藍牙帶寬層的二進制數據轉換和模擬EIA-232(即早前的的RS-232)串列控制信號,也就是說,它是串口模擬。
RFCOMM向用戶提供了簡單而且可靠的串列數據流。類似TCP。它可作為AT指令的載體直接用於許多電話相關的協議,以及通過藍牙作為OBEX的傳輸層。
許多藍牙應用都使用RFCOMM由於串列數據的廣泛應用和大多數操作系統都提供了可用的API。所以使用串列介面通訊的程序可以很快的移植到RFCOMM上面。
5 BNEP
網路封裝協議(BNEP)用於通過L2CAP傳輸另一協議棧的數據。主要目的是傳輸個人區域網路配置文件中的IP 封包。BNEP在無線區域網中的功能與SNAP類似。
6AVCTP
音頻/視頻控制傳輸協議(AVCTP)被遠程式控制制協議用來通過L2CAP傳輸AV/C指令。立體聲耳機上的音樂控制按鈕可通過這一協議控制音樂播放器。
7 AVDTP
音視頻分發傳輸協議(AVDTP)被高級音頻分發協議用來通過L2CAP向立體聲耳機傳輸音樂文件。適用於藍牙傳輸中的視頻分發協議。
8 TCS
電話控制協議–二進制(TCS BIN)是面向位元組協議,為藍牙設備之間的語音和數據通話的建立定義了呼叫控制信令。此外,TCS BIN 還為藍牙TCS設備的的群組管理定義了移動管理規程。
TCS-BIN僅用於無繩電話協議,因此並未引起廣泛關注。
9採用的協議
採用的協議是由其他標准制定組織定義、並包含在藍牙協議棧中,僅在必要時才允許藍牙對協議進行編碼。採用的協議包括: 點對點協議(PPP):通過點對點鏈接傳輸IP數據報的互聯網標准協議 TCP/IP/UDP:TCP/IP 協議組的基礎協議 對象交換協議(OBEX):用於對象交換的會話層協議,為對象與操作表達提供模型 無線應用環境/無線應用協議(WAE/WAP):WAE明確了無線設備的應用框架,WAP是向移動用戶提供電話和信息服務接入的開放標准。
根據不同的封包類型,每個封包可能受到糾錯功能的保護,或許是1/3速率的前向糾錯(FEC) ,或者是2/3速率。此外,出現CRC錯誤的封包將會被重發,直至被自動重傳請求(ARQ)承認。 任何可發現模式下的藍牙設備都可按需傳輸以下信息: 設備名稱 設備類別 服務列表 技術信息(例如設備特性、製造商、所使用的藍牙版本、時鍾偏移等) 任何設備都可以對其他設備發出連接請求,任何設備也都可能添加可回應請求的配置。但如果試圖發出連接請求的設備知道對方設備的地址,它就總會回應直接連接請求,且如果有必要會發送上述列表中的信息。設備服務的使用也許會要求配對或設備持有者的接受,但連接本身可由任何設備發起,持續至設備走出連接范圍。有些設備在與一台設備建立連接之後,就無法再與其他設備同時建立連接,直至最初的連接斷開,才能再被查詢到。
每個設備都有一個唯一的48-位的地址。然而這些地址並不會顯示於連接請求中。但是用戶可自行為他的藍牙設備命名(藍牙設備名稱),這一名稱即可顯示在其他設備的掃描結果和配對設備列表中。
多數手機都有藍牙設備名稱(Bluetooth name),通常默認為製造商名稱和手機型號。多數手機和手提電腦都會只顯示藍牙設備名稱,想要獲得遠程設備的更多信息則需要有特定的程序。當某一范圍內有多個相同型號的手機(比如 Sony Ericsson T610)時,也許會讓人分辨哪個才是它的目標設備。(詳見Bluejacking) 1 動機
藍牙所能提供多很多服務都可能顯示個人數據或受控於相連的設備。出於安全上的考量,有必要識別特定的設備,以確保能夠控制哪些設備能與藍牙設備相連的。同時,藍牙設備也有必要讓藍牙設備能夠無需用戶干預即可建立連接(比如在進入連接范圍的同時).
未解決該矛盾,藍牙可使用一種叫bonding(連接) 的過程。Bond是通過配對(paring)過程生成的。配對過程通過或被自用戶的特定請求引發而生成bond(比如用戶明確要求「添加藍牙設備」),或是當連接到一個出於安全考量要求需要提供設備ID的服務時自動引發。這兩種情況分別稱為dedicated bonding和general bonding。
配對通常包括一定程度上的用戶互動,已確認設備ID。成功完成配對後,兩個設備之間會形成Bond,日後再再相連時則無需為了確認設備ID而重復配對過程。用戶也可以按需移除連接關系。
2 實施
配對過程中,兩個設備可通過一種創建一種稱為鏈路字的共享密鑰建立關系。如果兩個設備都存有相同的鏈路字,他們就可以實現paring或bonding。一個只想與已經bonding的設備通信的設備可以使用密碼驗證對方設備的身份,以確保這是之前配對的設備。一旦鏈路字生成,兩個設備間也許會加密一個認證的非同步無連接(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簡稱ACL) 鏈路,以防止交換的數據被竊取。用戶可刪除任何一方設備上的鏈路字,即可移除兩設備之間的bond,也就是說一個設備可能存有一個已經不在與其配對的設備的鏈路字。
藍牙服務通常要求加密或認證,因此要求在允許設備遠程連接之前先配對。一些服務,比如對象推送模式,選擇不明確要求認證或加密,因此配對不會影響服務用例相關的用戶體驗。
3 配對機制
在藍牙2.1版本推出安全簡易配對(Secure Simple Pairing) 之後,配對機制有了很大的改變。以下是關於配對機制的簡要總結: 舊有配對:這是藍牙2.0版及其早前版本配對的唯一方法。每個設備必須輸入PIN碼;只有當兩個設備都輸入相同的PIN碼方能配對成功。任何16-比特的 UTF-8字元串都能用作PIN碼。然而並非所有的設備都能夠輸入所有可能的PIN碼。 有限的輸入設備: 顯而易見的例子是藍牙免提耳機,它幾乎沒有輸入界面。這些設備通常有固定的PIN,如0000或1234,是設備硬編碼的。 數字輸入設備: 比如行動電話就是經典的這類設備。用戶可輸入長達16位的數值。 字母數字輸入設備: 比如個人電腦和智能電話。用戶可輸入完整的UTF-8 字元作為PIN碼。如果是與一個輸入能力有限的設備配對,就必須考慮到對方設備的輸入限制,並沒有可行的機制能夠讓一個具有足夠輸入能力的設備去決定應該如何限制用戶可能使用的輸入。 安全簡易配對(SSP):這是藍牙2.1版本要求的,盡管藍牙2.1版本的也許設備只能使用舊有配對方式和早前版本的設備互操作。 安全簡易配對使用一種公鑰密碼學(public key cryptography),某些類型還能防禦中間人(man in the middle,簡稱MITM)攻擊。SSP 有以下特點: 即刻運行(Just works):正如其字面含義,這一方法可直接運行,無需用戶互動。但是設備也許會提示用戶確認配對過程。此方法的典型應用見於輸入輸出功能受限的耳機,且較固定PIN機制更為安全。此方法不提供中間人(MITM) 保護。 數值比較(Numeric comparison):如果兩個設備都有顯示屏,且至少一個能接受二進制的「是/否」用戶輸入,他們就能使用數值比較。此方法可在雙方設備上顯示6位數的數字代碼,用戶需比較並確認數字的一致性。如果比較成功,用戶應在可接受輸入的設備上確認配對。此方法可提供中間人(MITM) 保護,但需要用戶在兩個設備上都確認,並正確的完成比較。 萬能鑰匙進入(Passkey Entry):此方法可用於一個有顯示屏的設備和一個有數字鍵盤輸入的設備(如計算機鍵盤),或兩個有數字鍵盤輸入的設備。第一種情況下,顯示屏上顯示6位數字代碼,用戶可在另一設備的鍵盤上輸入該代碼。第二種情況下,兩個設備需同時在鍵盤上輸入相同的6位數字代碼。兩種方式都能提供中間人(MITM) 保護。 非藍牙傳輸方式(OOB):此方法使用外部通信方式,如近場通信(NFC),交換在配對過程中使用的一些信息。配對通過藍牙射頻完成,但是還要求非藍牙傳輸機制提供信息。這種方式僅提供OOB機制中所體現的MITM保護水平。 SSP被認為簡單的原因如下: 多數情況下無需用戶生成萬能鑰匙。 用於無需MITM保護和用戶互動的用例。 用於數值比較,MITM 保護可通過用戶簡單的等式比較來獲得。 使用NFC等OOB,當設備靠近時進行配對,而非需要一個漫長的發現過程。 4 安全性擔憂

藍牙2.1之前版本是不要求加密的,可隨時關閉。而且,密鑰的有效時限也僅有約23.5 小時。單一密鑰的使用如超出此時限,則簡單的XOR攻擊有可能竊取密鑰。 一些常規操作要求關閉加密,如果加密因合理的理由或安全考量而被關閉,就會給設備探測帶來問題。 藍牙2.1版本從一些幾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加密是所有非-SDP(服務發現協議)連接所必需的。 新的加密暫停和繼續功能用於所有要求關閉加密的常規操作,更容易辨認是常規操作還是安全攻擊。 加密必須在過期之前再刷新。 鏈路字可能儲存於設備文件系統,而不是在藍牙晶元本身。許多藍牙晶元製造商將鏈路字儲存於設備—然而,如果設備是可移動的,就意味著鏈路字也可能隨設備移動。 另請參見:基於通信網路的移動安全和攻擊
藍牙擁有機密性、完整性和基於SAFER+分組密碼的定製演算法的密鑰導出。藍牙密鑰生成通常基於藍牙PIN,這是雙方設備都必須輸入的。如果一方設備(如耳機、或類似用戶界面受限的設備)有固定PIN,這一過程也可能被修改。配對過程中,初始密鑰或主密鑰通過E22演算法生成。 E0流密碼也用於加密數據包、授權機密性,它是基於公共加密的、也就是之前生成的鏈路字或主密鑰。這些密鑰可用於對通過空中介面傳輸的數據進行後續加密,密鑰有賴於雙方或一方設備中輸入的PIN。
Andreas Becher於2008年發表了藍牙漏洞信息的利用概況。
2008年9月,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發布了藍牙安全指南(Guide to Bluetooth Security),供相關機構參考。該指南描述了藍牙的安全功能,以及如何有效的保護藍牙技術。藍牙技術有它的優勢,但它易受拒絕服務攻擊、竊聽、中間人攻擊、消息修改及資源濫用。用戶和機構都必須評估自己所能接受的風險等級,並在藍牙設備的生命周期中增添安全功能。為減輕損失,NIST文件中還包括安全檢查列表,其內包含對藍牙微微網、耳機和智能讀卡器的創建和安全維護的指南和建議。
藍牙2.1發布於2007年,相應的消費設備最早出現於2009年,為藍牙安全(包括配對)帶來了顯著的改觀。更多關於這一改變的信息,請參見「配對機制」部分。 主要文章:Bluejacking

Bluejacking是指用戶通過藍牙無線技術向對方不知情的用戶發送圖片或信息。常見的應用包括簡訊息,比如「你被Bluejack了」。Bluejacking不涉及設備上任何數據的刪除或更改。Bluejacking可能涉及取得對移動設備的無線控制和撥打屬於Bluejack發起者的付費電話。安全上的進展已經緩解了這一問題。 一、2001–2004
2001年,貝爾實驗室的Jakobsson和Wetzel from發現並指出了藍牙配對協議和加密方案的缺陷。2003年,A.L. Digital 公司的Ben和Adam Laurie發現藍牙安全實施上的一些重要缺陷有可能導致個人信息的泄露。隨後Trifinite Group的Martin Herfurt在德國漢諾威電腦展(CEBIT)的游樂場中進行了現場試驗,向世界展示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一種稱為BlueBug的新型攻擊被用於此次實驗。2004年,第一個生成通過藍牙在行動電話間傳播的病毒出現於塞班系統。卡巴斯基實驗室最早發現了該病毒,並要求用戶在病毒傳播之前確認未知軟體的安裝。病毒是由一群自稱「29A」的病毒開發者作為驗證概念編寫,並發送防病毒機構的。因此,它應被看作是對藍牙技術或塞班系統的潛在威脅,而非實際的威脅,原因是該病毒並未散播至塞班系統之外。2004年8月,一個世界紀錄級的實驗(另請參見Bluetooth sniping)證實,如果有定向天線和信號放大器,2類藍牙無線電的范圍可擴增至1.78km(1.11mi)。這就造成了潛在的安全威脅,因為攻擊者將能夠在相當程度的遠距離之外接入有缺陷的藍牙設備。攻擊者想要與目標設備建立連接,還必須能夠接受其發出的信息。如果攻擊者不知道藍牙地址和傳輸通道(盡管它們在設備使用狀態下幾分鍾之內就能推導出來),就不可能對藍牙設備進行攻擊。
二、2005年
2005年1月,一種稱為Lasco.A的移動惡意程序蠕蟲開始針對採用塞班系統(60系列平台)的行動電話,通過藍牙設備自我復制並傳播至其他設備。一旦移動用戶允許接收另一設備發送來的文件(velasco.sis),這一蠕蟲即可開始自動安裝。一旦安裝成功,蠕蟲變回開始尋找並感染其他的藍牙設備。此外,蠕蟲會感染設備上其他的.SIS文件,通過可移動的媒體文件(保全數位、CF卡等)復制到另一設備上。蠕蟲可導致行動電話的不穩定。
2005年4月,劍橋大學安全研究員發表了針對兩個商業藍牙設備間基於PIN配對的被動攻擊的研究結果。他們證實了實際攻擊之快,以及藍牙對稱密鑰建立方法的脆弱。為糾正爭議缺陷,他們通過實驗證實,對於某些類型的設備(如行動電話),非對稱密鑰建立更可靠且可行。
2005年6月,Yaniv Shaked和Avishai Wool發表文章,描述了藍牙鏈路獲得PIN的被動和主動方法。如果攻擊者出現在最初配對時,被動攻擊允許配有相應設備的攻擊者竊聽通信或冒名頂替。主動攻擊方法使用專門建立的、必須插入到協議中特定的點的信息,
讓主從設備不斷重復配對過程。然後再通過被動攻擊即可攻獲PIN碼。這一攻擊的主要弱點是它要求用戶在設備受攻擊時根據提示重新輸入PIN。主動攻擊可能要求定製硬體,因為大多數商業藍牙設備並不具備其所需的定時功能。
2005年8月,英國劍橋郡警方發布警告,稱有不法分子通過有藍牙功能的電話跟蹤放置於車中的其他設備。警方建議當用戶把手提電腦或其他設備放置於車中時,須確保任何移動網路連接均處於禁用狀態。
三、2006年
2006年4月, Secure Network和F-Secure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份報告,提醒人們注意可見狀態下的設備之多,並公布了有關藍牙服務的傳播、以及藍牙蠕蟲傳播進程緩解的相關數據。
四、2007年
2007年10月,在盧森堡黑客安全大會上,Kevin Finistere和Thierry Zoller展示並發布了一款課通過Mac OS X v10.3.9 和 v10.4上的藍牙進行通信的遠程跟外殼(root shell)。它們還展示了首個PIN 和 Linkkeys 破解器,這是基於Wool 和 Shaked的研究。

E. 藍牙是什麼

什麼是藍牙:

藍牙是一種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離無線通信規范。藍牙筆記本電腦,就是具有藍牙無線通信功能的筆記本電腦。藍牙這個名字還有一段傳奇故事呢。公元10世紀,北歐諸侯爭霸,丹麥國王挺身而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血腥的戰爭被制止了,各方都坐到了談判桌前。通過溝通,諸侯們冰釋前嫌,成為朋友。由於丹麥國王酷愛吃藍梅,以至於牙齒都被染成了藍色,人稱藍牙國王,所以,藍牙也就成了溝通的代名詞。一千年後的今天,當新的無線通信規范出台時,人們又用藍牙來為它命名。

1995年,愛立信公司最先提出藍牙概念。藍牙規范採用微波頻段工作,傳輸速率每秒1M位元組,最大傳輸距離10米,通過增加發射功率可達到100米。藍牙技術是全球開放的,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全世界可以通過低成本的無形藍牙網連成一體。

藍牙技術不僅僅運用於電腦,像行動電話、數字相機、攝像機、列印機、傳真機、家電等許許多多電子設備都可以採用藍牙技術,實現無線連通,而不必拖一條尾巴(連接線)。隨著藍牙技術的普及,家庭裝修時不再為電器的布線而煩惱;使用家電時,不必為一大堆遙控器而頭疼,一部手機或是一把汽車鑰匙就能一切搞定;出門在外,公司的工作安排和家裡親人的畫面可以隨時隨地獲得;打卡、繳費不用排隊,從繳費點附近經過,不必進門就可以輕松完成……藍牙技術的廣泛應用將使我們的生活無比輕松。

手機和電腦藍牙連接:(以索愛為例)

首先將你的藍牙適配器正確安裝驅動在電腦上(在此不再熬述,不明白者請參考相關資料)

[配對]

插上適配器使之處在接通狀態,任務欄內藍牙標志應從停止的紅色變為接通的白色。

進入手機菜單——連接——藍牙——匹配裝置——添加裝置,然後手機就開始搜索周圍的藍牙設備了,一會就搜到你的藍牙適配器了,選擇你搜索到的設備,輸入識別碼(自己隨便定,只要兩邊都輸入一樣的就行,我一般輸入索愛通用4個零),確定後電腦會出現提示輸入識別碼,輸入剛才的識別碼後兩個設備就配對好了。

[電腦—>手機]

往手機傳東西時,只可以將手機所能識別的文件傳入手機,如:圖片-jpg;主題-thm;音頻-mid、amr;JAVA-jar、游戲-mpn等。

保持手機藍牙與藍牙適配器已配對並全部處於開通狀態,選擇你將要傳的文件,點擊滑鼠右鍵——發送到——Bluetooth,選擇設備確定就發了,手機上會提示所傳的文件名及大小,詢問是否接收,有時不詢問就自動接收了,這與設置有關,接受完畢後手機會自動分門別類的儲存。

[手機—>電腦]

從手機向外發送東西時(之前必須配對),選擇所要發的文件——更多——發送——通過藍牙,之後選擇目標設備就發送了。

F. 請問,手機的藍牙是什麼,有那些功能

1.1堅果殼中的藍牙

藍牙無線技術是一種專門為小型移動設備而設計的。藍牙無線技術是一種技術規范。它專門為小范圍內的移動設備通訊而設計的。從功能上來說,藍牙就和一個電纜差不多。關鍵的不同是,藍牙使用無線信號將各個設備聯系在一起,而不是電纜。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藍牙是一種「使能」技術,而不是一種應用。這種技術最振奮人心的地方就是消除了現在連接各種設備之間所使用的電纜。例如,為了將從數字攝象機來的圖象傳輸到PC機,你需要一個電纜來連接攝象機和PC機。設想PC機和攝象機都使用了藍牙無線技術。在這種情況下,電纜就沒有必要了。代之,數據可以通過無線連接傳播。將這個思想擴展到所有的手持設備上,……。

除了不需要電纜連接到設備,藍牙還使得設備可以自發地形成一個小型無線網路叫做piconet。這些無線網路連接是通過在藍牙設備中一種無線收發機來實現的。電波工作在2.4 GHz ISM(Instrial, Scientific,和Medical)波段上,這是一個全球標准[1]。藍牙無線電是建立一個充滿雜訊的環境中,並提供高速,強壯和安全的設備連接。最大的數據交換速度可以通過使用TTD(Time-Division Duplex)達到1 Mb/s。穩定性保證設備在接收和發送數據包的時候不受其他無線信號的干擾。藍牙的安全性能是應用在硬體層上,並提供了三種安全模式。

1.2 藍牙家族

雖然藍牙無線技術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但是它還是從其他現有的無線技術中借鑒了不少內容。包括:Motorola的Piano, IrDA, IEEE 802.11, 和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DECT). Motorola的Piano是一種自發性的網路概念"個人區域網"。這個概念被Bluetooth SIG採納,並拓展到最初的藍牙概念,而不是只局限於一個電纜代替方案。藍牙的語音數據傳輸功能也是繼承了DECT的規范。對象交換能力(共享商務卡片,聯系信息,消息等等)都是從IrDA中發展而來的。藍牙也繼承了2.4GHz ISM波段,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FHSS), 驗證,私有,電能管理和IEEE 802.11區域網絡能力。

1.3 藍牙無線區域網絡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

在藍牙無線技術中的有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線點單元,基帶單元,軟體堆棧和應用軟體。無線點單元是一真實的無線電收發裝置。它使得藍牙設備之間可以進行無線連接。基帶單元也是一個硬體,包括了快閃記憶體和CPU,以及無線點單元與主要的硬體服務設備之間的介面。基帶硬體提供藍牙設備所有的連接和維護功能。軟體堆棧是核心的軟體驅動,使得應用程序可以和基帶設備之間進行介面。應用程序軟體是用戶方面的借口。提供整個界面和功能上的控制。

2.0 藍牙無線電波

藍牙無線介面是使用在2.4GHz ISM波段上的無線電收發機。藍牙無線規定遵從美國FCC,以及國際的ISM波段的慣例。藍牙無線電支持帶寬擴展,它使得操作可以在100mW以上的波段上完成。帶寬擴展是通過從2.402GHz開始,跳躍79個1MHz,到2.480GHz結束。最大的頻率跳躍可以是1600hops/s。由於法國和西班牙的規定,跳頻的次數是根據這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來定的。這種特殊的情況可以通過國際軟體切換來限制無線電單元跳頻的次數。藍牙無線點設備最小和最大的距離是10厘米到10米。但是這個可以通過增加發射能量擴展到100米。

3.0 藍牙基帶

一個更適合的於這個部分的詞應該是'連接控制單元'。在藍牙的技術規定裡面,連接控制(Link Controller,LC)是一個硬體單元。它建立藍牙設備之間的物理RF連接,和應用基帶協議以及連接管理(Link Manager, LM)。LM能夠建立和管理設備之間的連接;提供主動中斷介面,它使得主機設備可以使用藍牙無線連接。

3.1 建立連接

所有的藍牙設備預設都是等待模式。在等待模式中,沒有連接的設備會不時地偵聽消息。這個過程被稱做掃描。掃描被分為兩個類型,頁掃描(page scan)和查詢掃描(inquiry scan)。頁掃描是連接的一個子狀態。在這個狀態中,設備在掃描窗口(11.25ms)時間段中使用設備訪問代碼(device access code,DAC)監聽,而且在兩個設備之間建立真正的連接。查詢掃描和頁掃描很象,除了在這個子狀態中接收設備使用查詢訪問代碼掃描(inquiry access code, IAC)。 查詢掃描用來發現哪些單元在范圍內,他們的設備地址和時鍾周期。通過成功的掃描,可以建立以下四中可能的連接中的一種:active,hold, sniff, 和park。如果掃描沒有成功或者兩者中的一個不願意建立連接,那麼連接就不會建立。

3.1.1 頁掃描,頁和頁響應

在頁掃描過程中,設備要麼是master要麼是slave。slave單元每隔11.25ms來偵聽自己的DAC。slave單元所做的掃描是在一個跳頻時間內完成。跳頻的時間間隔是由內部的硬體單元決定的。潛在的master單元使用頁隊列。頁隊列對於一個單元來說就是覆蓋所有可能的32個可能的頻率[2],並且確定哪個slave單元在監聽哪個頻率。每1.28秒,master單元掃描一個不同的頻率間隔。要注意到頁隊列掃描包括兩個頁隊列。隊列A覆蓋一半,隊列B覆蓋另外一半。如果通過隊列A的掃描沒有發現設備,那麼預設就使用隊列B掃描。

在頁狀態中,master反復地發送slave的DAC,用來在設備之間建立連接。這個發送發生在每個頁跳動的頁隊列中。如果有來自slave單元的任何響應,那麼master將進入master響應模式。

為了更快地解釋整個過程,master響應和slave響應將在後面討論。頁響應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master和slave單元將交換重要的信息並建立持續連接。

3.1.2 查詢掃描,查詢和查詢響應

查詢過程和頁過程的機制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所交換的信息不同。當在查詢狀態的時候,master單元將尋找可能的slaves並且不需要DAC來建立連接。查詢過程使得master設備從可能的slave取得DAC。在查詢過程中,所交換的信息僅僅是slave單元的地址信息。在一個成功的查詢掃描之後,master單元將進入頁掃描過程,准備建立連接。

3.1.3 連接模式

四種模式中的第一中模式就是:active模式。在active模式中,藍牙設備在頻道上將參與合作。在頻道中的流量,是通過在piconet中的每個活動設備的需求來確定的。mater同樣可以支持普通的傳輸模式,保持所有的slaves在頻道中同步。當藍牙設備參與頻道上的活動的時候,它將被分配一個活動成員標記(Active Member Address ,AM_ADDR),它佔3 bit。因此總共只可能有7個活動的slaves。所有位為0是保留的。

下一個個連接模式是:hold模式。hold模式是三種模式中減少藍牙設備能量消耗的一種模式。hold模式允許設備保持它的AM_ADDR和支持同步包,但是不支持非同步包。這個模式使得設備可以完成其他的任務,包括頁和查詢掃描。

下一個減少能量的模式是:sniff模式。它減少slave的監聽活動循環。這個模式使得單元支持同步和非同步的數據包,並保持AM_ADDR。這個模式使得設備可以減少能量的消耗,並有時間來參與兩個piconet的合作。

最後一個模式是:park模式。它允許單元不參與頻道活動,但是保留頻道同步和監聽廣播信息。在park模式,slave設備放棄自己的AM_ADDR並指定一個8 bit Parked Member Address (PM_ADDR)。既然是8 bits, 就有可能有255個slaves,可以用PM_ADDR來標志設備(所有位為0有特殊的意義)。但是,如果Bluetooth Device Address (BD_ADDR)被使用,那麼slave的park數字沒有限制。

3.2 連接和包類型

Bluetooth Baseband提供兩種類型的物理連接:面向連接的同步連接(Synchronous Connection-Oriented,SCO)和無連接的非同步連接(Asynchronous Connectionless,ACL)。SCO和 ACL連接可以被用在同一個頻道上或者RF物理連接上。SCO連接可以用在無線和數據傳輸上。slave設備將可能在沒有poll的時候傳輸SCO數據包,因為SCO連接已經保留了傳輸時間槽。ACL連接只可以用來數據傳輸,而且slave必須要通過poll後才能傳輸數據。ACL連接同樣支持同步和非同步流量,並被用來傳輸廣播信息 。

任何藍牙設備可能支持一個ACL頻道,三個SCO頻道,或者一個並發的ACL和SCO頻道。在piconet中的流量是由master單元控制的。master單元根據應用的狀況和可能的帶寬來分配帶寬。每個master和slave之間的連接在piconet中都可能不同。更進一步的來說,master和slave之間的連接可能根據應用的狀況來調整狀態。

3.3 藍牙無線網路技術

藍牙無線系統支持點對點和點對多的連接。特別是藍牙scatternet可以通過連接多個piconet而形成。piconet被定義為一個設備組,至少有一個master和一個slave組成。他們共享同一個跳頻序列。一個scatternet是通過連接多個具有不同跳頻序列的piconet組成。一個藍牙設備可能連接兩個piconet,它可能同時是兩個不同piconet的slave。另外也可能是一個piconet中的master,而是另外一個piconet中的slave。當前的規定將一個scatternet中的piconet限制在10個。在一個scatternet中,最多有10個piconet,最大的數據吞吐量可以超過6 Mb/s。

3.4 藍牙無線音頻傳輸

藍牙無線技術中的音頻使用Continuous Variable Slope Delta Molation (CVSD)聲音編碼方式。選擇CVSD的主要原因是它的強壯性,可以處理采樣的丟失和損壞。音頻使用的是SCO連接傳輸速率為64kb/s。

3.5 錯誤處理

在藍牙基帶控制中有三中錯誤更正方法:1/3 rat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編碼 (FEC), 2/3 rate FEC code, 和 自動重復請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使用FEC的目的是要減少重復傳輸;但是創建一個沒有錯誤的環境。為了允許應用的可伸縮性,沒有必要在藍牙數據包規定中使用FEC來增加數據的有效載荷。數據包頭經常有1/3 rate FEC保護,因為這個部分包含了連接信息,必須要能夠容錯。沒有編號的ARQ方法在一個時間槽中被傳輸,在另外一個時間槽內等待響應,都有頭錯誤檢測和CRC效驗。

4.0 藍牙安全

藍牙規定中定義了三中安全模式:non-secure, service-level security, 和 link level security。在non-secure模式,設備沒有任何的安全過程。在service-level安全模式,可以允許更多的應用靈活性。Service-level安全模式在多個並行程序以不同的安全模式運行的時候最為有用。link level安全模式,是由設備在連接建立之前建立安全過程。Link level安全模式提供提供驗證,許可權和加密服務。

在任何藍牙系統中,驗證是一個關鍵部分。它使得用戶可以在藍牙設備中建立一個信任域。驗證服務允許兩個設備在這個基礎上,來決定是否建立硬體連接。一旦連接建立,附加的保密安全將應用到數據傳輸上。保密過程在有兩個設備之間有連接後才出現的,但是驗證過程是無論連接是否建立,都需要這個過程。

內建的藍牙安全機制,足夠保證大多數應用的安全。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採取更強的保密手段。這個時候可以在應用層再增加保密措施。

5.0 藍牙連接管理

連接管理(Link Manager,LM)是基帶中的一個軟體實體。它應用於其他協議,連接建立,連接驗證和連接配置。當LM發現其他遠程LM的時候,它將使用Link Manager Protocol (LMP)和他們聯系。為了實現自己提供服務的角色,LM使用Link Controller(LC)(一種硬體實體)來建立和其他設備的物理連接。

Link Manager提供的服務有: 接收和傳送數據
請求遠程設備名
查詢遠程設備連接地址(inquiry scan procere)
通知和建立連接和連接模式(ACL 和/或 SCO links)
驗證
決定包到包的框架類型
將設備設置成一種低功耗模式(hold, sniff, and park)
保證master只在專門規定的時間槽內傳輸數據

6.0 藍牙應用軟體

所有使用藍牙無線技術的設備至少滿足一些基本的需求。這些需求都定義在藍牙的規范中。這些要求包括非常光,可能根據設備的能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使用藍牙技術提供LAN服務的設備可能和使用藍牙技術提供手持設備服務的設備就差別很大。但是可以保證一個顯示藍牙Logo的設備將肯定可以和另外的設備混合。所有使用藍牙技術的設備肯定可以識別對方,並支持更高層次的服務。

7.0 藍牙適配器介紹
■ 型號: CF-WF01A
■ 品名: 藍牙適配器
■ 品牌: 世紀飛揚

* 通訊距離可達20-100米
* 配備IVT軟體
* 可以使PC具有藍牙功能
* 同時可以支持多達7個藍牙設備
* 採用最新藍牙V1.2規范,同時向下兼容藍牙V1.1規

G. 安卓手機 藍牙怎麼加密

藍牙是沒法加密的,一般你要不想讓別人搜到你就把「可被發現」選項勾掉就行了;藍牙的配對密碼也無法更改改,一般是0000,或是1234。

H. 藍牙和nfc區別介紹

NFC有什麼用?它與藍牙的功能是一樣的嗎?下文我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一起看看吧!

NFC是幹嘛用的?

NFC英文全稱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含義為「近場通信」,又稱近距離無線通信,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信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在十厘米內)交換數據。就目前來說,NFC在手機中,主要廣泛用於移動支付、刷公交卡/公交卡充值/門禁等場景。

手機NFC功能到底應該不應該有呢?如果放在2年前,我會說可有可無,因此以前應用的場景少,加之不成熟。但現在不同了,我們不僅可以為公交卡充值,還可以當銀行卡用,甚至傳輸數據都是可以的,所以這個功能在旗艦機上必須有。

我們以小米6舉例,很多人都說小米6的叫全功能NFC,這個全功能都包括什麼呢?我們先看看官網頁面上是怎麼形容的:「支持讀卡、寫卡、卡模擬和P2P模式」。

其它手機還有

榮耀V9:支持卡模擬、讀卡器、點對點模式

錘子M1L:支持讀卡、寫卡、卡模擬和 P2P 模式

相信很多人會問,這兩種有什麼區別呢?

卡模擬,這個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而它也是NFC功能應用最廣泛的。簡單的說就是它可以模擬各種卡,如信用卡、門禁卡、優惠券、會員卡等。

我們通常出去購物或進行一些小額的.支付都是通過這個功能完成的,而它也是有一些加密晶元支持的,我們的各種卡類的信息全都被存放在裡面,比較安全。

點對點模式和P2P模式其實是一個意思,只是寫法不同。它是用來支持兩個NFC裝置之間通訊的,比如我們可以用兩部手機相互傳輸一些照片或小說等。

另外一些支持NFC功能的音響或是其它設備,都可以通過與手機接觸來實現內容共享。

讀寫模式,這個模式在很多商業領域應用比較廣泛,比如某些廣告上有一個NFC的感應區,把手機放上去就可以讀取到相應的內容,如:商品的打折促銷信息,或是一個網址等。

另外在很多場景我們還可以用這種功能來交換名片,不過現在都掃微信了,名片感覺也活不了幾年了。

怎麼樣,現在是不是對NFC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買手機的時候別忘了好好看看參數,並不能只看處理器、內存、攝像頭,如:WiFi、數據網路、NFC等相關的次要參數也要注意一下,否則只能吃啞巴虧了。

NFC和藍牙有什麼區別?

首先NFC俗稱近場通信技術,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種近距離通信的東西。有多近呢,一般只支持10厘米左右的距離。

而藍牙我們已經用了很多年,從功能機時代演化到智能機時代,它的傳輸距離變得更遠,傳輸速度也變的更快。一般在10米甚至幾十米都不成問題(以模塊和實際地形為准)。

NFC有三種工作模式:數據傳輸,讀寫,卡模擬。 而藍牙只是數據傳輸用的,所以在功能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NFC 的使用距離非常近,而且加密性非常的強,幾乎不存在數據攔截的情況,所以我們一般都是用來小額支付等操作的。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NFC的卡模擬功能來當公交卡使用,還是很方便的。對於這些藍牙就無能為力了,因為其硬體底層本來就不支持這些。

但藍牙也有自己的特長,在傳輸數據方面,藍牙有著距離遠,速度快的優勢,這一點NFC也是望塵莫及。

藍牙功能是需要預先配對,然後相互信任之後才可以傳送數據;而NFC則不必提前配對,直接可以近距離傳輸,非常方便。

NFC的出現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在擴展數碼設備的使用環境和領域,並不是要替代藍牙功能,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擔心藍牙會被NFC取代的問題,兩人各有分工,並不是敵對關系。

I. 如何用J2ME實現手機藍牙身份識別開著手機藍牙,只要一進門就知道你是誰,而不用配對~

藍牙必須要先進行連接配對才能進行數據傳輸,就算是進行身份識別,那也是把搜索到的藍牙信號和以前存儲的藍牙信號進行比對,才能進行身份識別。藍牙的連接速度比較慢的,如果要實現你的設想,就必須將藍牙設置為對所有人可見,自動搜索信號,且不能加密,這樣的話,安全性就很低了。

閱讀全文

與功能全程加密識別的手機藍牙信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訊刪除助手文件夾 瀏覽:688
java辦公自動化 瀏覽:340
php中超鏈接 瀏覽:253
linux默認路由設置 瀏覽:36
linux如何掛載iso 瀏覽:432
vs程序換文件夾後不能編譯 瀏覽:557
安卓源碼編譯輸入腳本沒反應 瀏覽:47
phpmysql自增 瀏覽:167
把ppt保存為pdf 瀏覽:533
汽車密封件加密配件 瀏覽:887
黑馬程序員15天基礎班 瀏覽:560
java調整格式 瀏覽:521
香港雲伺服器租用價 瀏覽:78
linuxsublime3 瀏覽:560
imac混合硬碟命令 瀏覽:278
沈陽用什麼app租房車 瀏覽:857
00後高中生都用什麼app 瀏覽:239
戴爾塔式伺服器怎麼打開獨立顯卡 瀏覽:807
醫療程序員招聘 瀏覽:599
住宿app可砍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