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點校本二十四史pdf

點校本二十四史pdf

發布時間:2022-10-07 16:48:16

㈠ 《二十四史簡體橫排本全63冊》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二十四史》(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著)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提取碼:pmws

書名:二十四史

作者:中華書局編輯部 編著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0-01

頁數:57944

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用統一的紀傳體裁,系統、完整地記錄清以前各個朝代的歷史,共計3249卷,約4200萬字。清代欽定為「正史」,堪稱為清代以前中華文明史的全記錄。為方便廣大讀者閱讀及充分利用「二十四史」中蘊含的豐富資料,中華書局在繁體豎排本的基礎上,約請國內專家學者,按照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和國家語委公布的《簡化字總表》的有關規定,結合古籍整理的具體要求,對「二十四史」繁體本進行修訂,推出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

㈡ 二十四史pdf下載

樓主有115網盤嗎?可以轉給你,沒有四庫全書,不過有幾萬本古今中外的各種名著書籍,txt格式的,如果想要PDF需要自己轉碼,PDF也很大。二十四史的話,確實還沒有,不過有其他版本的中國通史和史記。
可以追問我給我留言

㈢ 求《史記平裝全十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史記平裝全十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BgR72L6fmXF4suCSDQE3sg

?pwd=zarg 提取碼: zarg
簡介:史記平裝全十冊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是修訂本恢復金陵書局本刪削的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補史記條例》和《三皇本紀》。現存北宋時期最重要的刻本--景祐監本《史記集解》;現存最早《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南宋慶元黃善夫刊《史記》等。

㈣ 二十四史(中華書局)完全沒有刪減!

鏈接: https://pan..com/s/1HdMedjNMU-WGhicmgf72jw

?pwd=2unb 提取碼: 2unb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㈤ 跪求《二十四史》 pdf版本下載,最好是中華書局出版的那套,我想列印出來自己看,謝謝。

新浪愛問共享里有這套書,搜索時輸入「二十四史 中華書局」勾選RAR,是簡體字版本。它是分冊的,幾十個部分分開下載。不過新浪最近抽瘋,有時候能搜到,也許下一秒轉頁時又提示未找到,

㈥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6EvWVnjF0AUTwxni2SNONg

?pwd=xfcq 提取碼:xfcq
簡介:本書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審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特別批准出版。《*評點二十四史解析》編著者地謀篇上匠心獨運,以時間為經,人物、事件和時代評析為緯,在一百四十五萬字的著述中,在二十四史每一個歷史朝代都依次對每一位被評點的對象分「歷史述要」、「評點原文」、「人物事件」、「評點解析」、「文獻記載」五部加以敘述。

㈦ 點校本二十四史的內容簡介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24部紀傳體史書的統稱,按照各史所記朝代的先後排列,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共計3217卷(《漢書》、《後漢書》、《魏書》和兩《唐書》有復卷,實際為3300卷),約4700萬字(以中華書局點校本統計)。記述的范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禎皇帝止,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內容。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志性成果。「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准,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已故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在1997年談到中華版點校本「二十四史」的時候指出:
乾隆時代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在當時是標准本,但是武英殿本仍有不足之處,近代商務印書館搜求各時代的善本,編成「百衲本二十四史」,當時可謂「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但是傳統的「二十四史」沒有標點,沒有斷句,讀起來仍有一定困難。五十年代,由國家領導建議,集中當時全國史家,對「二十四史」進行校訂,加上標點,是為標點本「二十四史」,實為「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值中華書局100周年大慶之際,我們特別製作了這套32開精裝本「二十四史」以饗讀者,以志紀念。

㈧ 有沒有 《 二十四史:文白對照版(全12冊)》電子版書籍百度雲下載

483.二十四史:文白對照版(全12冊)【線裝書局出品!以「武英殿二十四史」為底本,參考「百衲本二十四史」,歷時數年數位史學專家精心校訂!原文+白話譯文,文白對照,閱讀無障礙!一套書讀通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epub

鏈接:

提取碼:LJSH

㈨ 幫我發個二十四史,多謝。

嘉業堂《二十四史》書箱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編輯本段
二十四史的發展

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後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後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後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1]
編輯本段
主要版本

毛澤東點評二十四史明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南監本)
明萬曆北京國子監刻「二十一史」(北監本)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緒間五省官書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國商務印書館印張元濟輯「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華書局排印「點校本二十四史」
「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
編輯本段
相關評價

梁啟超評價二十四史
梁啟超在《中國史界革命案》中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
點校本二十四史評價
點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選擇精當,點校體例謹嚴,點校確當,版式設計,清晰便覽。
點校本動員了全國史學家許多學有建樹的專家學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歷時二十餘年,於1978年全部出齊,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
編輯本段
二十四史內容

史記
漢·司馬遷著,130卷。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慾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採集傳說。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准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庇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史記》序中寫道,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採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
漢書
東漢·班固著,100卷。
繼司馬遷撰寫《史記》之後,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班彪是一個史學家,曾作《後傳》六十五篇來續補《史記》。《漢書》就是在《後傳》的基礎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謀議。後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作,馬續協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詳細的展現了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於聖人」。這集中反映了兩人的思想分歧。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著,120卷。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於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元嘉二十二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
西晉·陳壽著,65卷。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時期的歷史。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生於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一年(233年),死於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漢做過官,三十歲時,蜀漢政權滅亡,入晉後做過晉平令、著作郎。陳壽寫《三國志》以前,已出現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換)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三國志》中的《魏書》、《吳書》,主要取材於這些史書。蜀政權沒有設置史官,無專人負責搜集材料,編寫蜀史。《蜀書》的材料是由陳壽採集和編次的。陳壽寫書的時代靠近三國,可資利用的他人成果並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沒有條件獲得大量的文獻檔案。我們閱讀《三國志》時,就會發現陳壽有史料不足的困難,內容顯得不夠充實。陳壽沒有編寫志。我們要了解三國時代的典章制度,只好藉助於《晉書》。《三國志》善於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就毀棄了自己的著作。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內容太少。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
晉書
唐·房玄齡等著,130卷。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並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他非常重視史書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關晉代的史料,沒有一家令人滿意的。唐太宗在修晉書詔中對各家史著逐一進行了批評。撰寫一部系統、完整、旨趣較高的晉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願。貞觀二十年他下詔讓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擔任監修,組織編寫《晉書》。
眾人撰寫《晉書》,從受命到成書,僅歷時兩三年。成書時間之所以較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晉書》由於有政府作後盾,人力、物力、財力和圖書檔案資料都有保證,這些條件,是私人修史無法比擬的。二是有多種晉史著述可供參考。由於有藍本作為依據,成書自然較為容易。
《晉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捨,喜歡採用小說筆記里的奇聞軼事,《搜神錄》、《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有損於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後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晉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撰史過程中,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因此,後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晉書》的缺點之一。
宋書
南朝梁·沈約著,100卷。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
紀傳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佔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並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州郡志》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並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於史事考證。《律歷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宋書》的作者沈約,是南朝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聲律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父沈璞,劉宋時為淮南太守,元嘉末年於皇族爭權奪位之亂中被害,沈約時年十三歲。少年時代,沈約橫遭家難,潛竄流寓,家境孤貧。他篤志好學,讀書晝夜不倦,遂博通群籍,善屬詩文。天監十二年卒,年七十三歲,謚曰「隱」,後世亦稱「隱侯」。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著,59卷。
《南齊書》記述南朝蕭齊王朝自齊高帝建元元年至齊和帝中興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現存關於南齊最早的紀傳體斷代史。原名《齊書》,至宋代為區別於李百葯所著《北齊書》,改稱為《南齊書》,撰著者為蕭子顯。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出身皇族,蕭子顯博學多識,長於寫作,又是自齊入梁的貴族人物,對南齊許多史事、王室情況是熟悉的或是親自經歷過的,加之梁朝取代南齊,未經重大戰亂,許多圖書文籍得以保存,都為蕭子顯撰著史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南齊書》現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紀八卷,志十一卷,列傳四十卷。所缺一卷為《自序》。
梁書
唐·姚思廉著,56卷。
《梁書》記載自梁武帝蕭衍建國至梁敬帝蕭方智亡國共五十六年間的歷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辛勤撰寫完成的。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歷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秘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秘書丞。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姚思廉,字簡之,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陳書
唐·姚思廉著,36卷。
《陳書》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了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首尾三十三年間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兩代人撰寫的。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姚思廉,字簡之,陳亡後,遷家關中,為萬安人。兩人事跡已於本書《梁書》前言中作了介紹,可以參閱。
《陳書》中的帝紀六卷,列傳三十卷,共三十六卷,無表志。
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於簡略。
魏書
北齊·魏收著,130卷。
《魏書》,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紀十二卷,列傳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實共一百三十卷。北齊魏收撰。
鮮卑族是我國古代東北大興安嶺東麓一個古老的民族。公元一世紀末,隨著匈奴帝國的解體,鮮卑族逐漸向西遷徙,成為大漠一個強大的民族集團,公元三世紀初,鮮卑拓跋部首領猗盧在塞北建立了代國,公元376年,代政權被氐族建立的前秦消滅。公元386年,拓跋鮮卑各部復擁拓跋珪為代王,重建政權。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定居農耕,遷都平城,於公元398年改稱魏,史稱北魏。由於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於在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動盪局面。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到宣武帝元恪時,北魏達到鼎盛時期,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在東邊鞏固了洛陽周邊的防禦,並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於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分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魏書》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的歷史。
拓跋時就曾命令鄧淵撰《代記》十卷,按年月編次本朝史事。太武帝拓跋燾神嘉二年,詔撰《國記》,由崔浩定為編年體,成書三十卷。
《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甚多,本紀缺二卷,列傳缺二十二卷,此外又有三卷殘缺不全,分別由後人取其它史書補足。
魏收,北齊鉅鹿下曲陽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機警能文,與溫子升、邢子才號稱三才子,但生性輕薄,人稱「驚蛺蝶」。他奉命著《魏書》時曾聲稱:「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書成之後,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齊書
唐·李百葯著,50卷。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後出身於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餘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公元534年,高歡所立的孝武帝元修被逼西奔長安,高歡於是另立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史稱東魏。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孝靜帝自立,建立北齊。東魏、北齊統治區域南至長江,與梁、陳兩朝先後對峙,西邊在今山西、河南、湖北,與西魏、北周分界。公元577年,北齊被北周吞並。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李百葯(公元565--648年),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出身仕宦之家。李百葯從小好學,博覽經史著作,隋初曾任太子舍人,襲父爵為安平公。貞觀二十二年卒,享年八十四歲。
北齊政權中,皇族內部叔侄、兄弟相互殘殺,使這個二十年的短命王朝換了六個皇帝。《北齊書》對封建統治者之間的權勢爭奪有較多的敘述。《北齊書》在流傳過程中殘缺嚴重,現在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都是後人用《北史》等著作增補,這使《北齊書》的價值大大降低。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著,50卷。
《周書》,五十三卷,其中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唐令孤德主編,參加編寫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
北魏末年,政治動盪,亂事遍起。出身於北魏北方六鎮中武川鎮的宇文泰,率領一批以武川鎮人為主的鮮卑族軍隊,聯合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武裝,建立起西魏政權。後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在公元557年代魏建周,史稱北周。西魏、北周這兩個前後相續的政權,統治區域大致包括今天陝西、寧夏、甘肅和四川的大部,山西西南部、湖北西部及河南西部。與東邊的東魏、北齊和江南的梁、陳成鼎足之勢。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楊堅代周,建立隋朝。
《周書》雖以「周」題名,但實際上記述了從公元534年東、西魏分裂到楊堅代周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歷史。
《周書》由於根據的資料貧乏,再加上它所記載的人物多是本朝顯官的祖先,因而顯得單薄而不盡合事實。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權的建立,建立後三個封建政權之間的戰爭,以及宇文政權上層集團內部斗爭的情況,是研究和了解西魏、北周歷史最基本、最原始的一部史書。
隋書
唐·魏徵等著,85卷。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鑒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南史

㈩ 《二十四史鑒賞辭典》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二十四史鑒賞辭典》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Lm2xHqEg-ILjhYSwBE5KyQ

?pwd=vkif 提取碼:vkif
簡介:《二十四史鑒賞辭典》精選「二十四史」中的326篇。按照「二十四史」年代順序分成6大類,每類的開頭由「導語」統領;按照人物、事件的關聯度組成150個組,每組的開頭由「導言」統領;每組包含一至四個篇目,每個篇目由選文、注釋、賞析三部分組成。

閱讀全文

與點校本二十四史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河v10驅動重編譯 瀏覽:889
電腦上文件夾右擊就會崩潰 瀏覽:689
右美維持演算法 瀏覽:938
php基礎編程教程pdf 瀏覽:219
穿越之命令與征服將軍 瀏覽:351
android廣播重復 瀏覽:832
像阿里雲一樣的伺服器 瀏覽:318
水冷空調有壓縮機嗎 瀏覽:478
訪問日本伺服器可以做什麼 瀏覽:432
bytejava詳解 瀏覽:448
androidjava7 瀏覽:384
伺服器在山洞裡為什麼還有油 瀏覽:885
天天基金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974
伺服器軟路由怎麼做 瀏覽:292
冰箱壓縮機出口 瀏覽:228
OPT最佳頁面置換演算法 瀏覽:644
網盤忘記解壓碼怎麼辦 瀏覽:853
文件加密看不到裡面的內容 瀏覽:654
程序員腦子里都想什麼 瀏覽:434
oppp手機信任app在哪裡設置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