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遊記第二十三回全文(白話)
西遊記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全文白話版:
師徒四人過了流沙河,幾天後路過一戶莊院,便請求能夠在此借宿一晚,這戶人家有三個女兒,她們的母親想把唐僧師徒幾個招做女婿,不斷的勸說唐僧師徒,四人中只有豬八戒心動了。
到了晚上入睡的時候,豬八戒悄悄的跑出去找到女主人,希望能夠做她的女婿,卻沒想到被三個女兒捉弄了一番,被五花大綁在了大樹上吊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真相大白,原來這是菩薩在考驗師徒四人,豬八戒沒有經受住誘惑。
第二十三回出場的神仙介紹:
1、驪山老母
黎山老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仙名,亦稱作「驪山老母」,亦稱無極老母、無當聖母。傳說驪山老母居於驪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道觀中都供奉有她的聖像。
傳說中驪山老母橫跨多個時代,具有極為強大的法力,並教出各個時代中的英雄女將,如齊宣王的妻子鍾無艷(戰國時代)、薛丁山的妻子樊梨花(唐代)、高君保的妻子劉金定(宋代)、楊門女將穆桂英(宋代)等,都為驪山老母的門下弟子。
2、觀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
Ⅱ 跪求《西遊記》pdf電子版書籍免費網盤資源下載地址
[西遊記].6寸版.pdf
鏈接:https://pan..com/s/1Kw4Am35rHqXzbXjQT5qgAw
Ⅲ 《西遊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西遊記》(吳承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書名: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嶽麓書社
出版年份:1994-04
頁數:764
內容簡介:
《西遊記》的藝術虛構正是建立在傳統藝術經驗和這種社會的宗教性觀念和風習的基礎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會了傳統藝術經驗所形成的藝術的獨創性批判了社會的宗教性觀念,或更正確地說,和社會的宗教性觀念開了玩笑,進行了潮弄。這是這部演述超人間故事的神魔小說最突出、最優異的品質,也是它的藝術價值和魅力的最根本的所在。
《西遊記》的主旨就是在於政治批判,那就和小說的形象和意蘊不符了。對現實政治的諷刺頂多隻是這部神魔小說的附帶性的內容,是信手拈來之筆,是諷喻世態人情中的涉筆成趣。一部小說如果不包含豐富的、多元的、在眾多棱面上映射出眾多意象的內涵,就不成其為多姿多採的有生命力的藝術品,不會萬古長新。
作者簡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漢族。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82歲。
《天啟淮安府志》評價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不過都是他死後的事了。他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於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目前只遺留後人輯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一般公認他是中國的《西遊記》的最後定稿作者,但也有觀點認為不是,目前在學術界保持著爭議(舊時傳說是元朝的全真教道人丘處機)。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帖。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7年。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他在《二郎搜山圖歌》一詩中寫道:「民災翻出衣冠中,不為猿鶴為沙蟲。坐觀宋室用五鬼,不見虞廷誅四凶。野夫有懷多感激,撫事臨風三嘆惜。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間豈謂無英雄?誰能為我致麟鳳,長令萬年保合清寧功。」認為「民災」的形成,社會現實的丑惡,原因就在於統治者用人不善,讓「五鬼」「四凶」那樣的壞人當道。他想「致麟鳳」,行「王道」,扭轉乾坤,但是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只能空懷慷慨,撫事臨風嘆息。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並不小於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後,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Ⅳ 西遊記白話文 第一回
第1回 驚天地美猴王出世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分為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贍部洲、北俱蘆洲。在東勝神洲傲來國,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塊仙石,一天仙石崩裂,從石頭中滾出一個卵,這個卵一見風就變成一個石猴,猴眼射出一道道金光,向四方朝拜。
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澗中的泉水,餓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整天和山中的動物一起玩樂,過得十分快活。一天,天氣特別熱,猴子們為了躲避炎熱的天氣,跑到山澗里洗澡。它們看見這泉水嘩嘩地流,就順著澗往前走,去尋找它的源頭。
猴子們爬呀、爬呀,走到了盡頭,卻看見一股瀑布,像是從天而降一樣。猴子們覺得驚奇,商量說∶「哪個敢鑽進瀑布,把泉水的源頭找出來,又不傷身體,就拜他為王。」連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來,高聲喊道∶「我進去,我進去!」
那石猴閉眼縱身跳入瀑布,覺得不像是在水中,這才睜開眼,四處打量,發現自己站在一座鐵板橋上,橋下的水沖貫於石竅之間,倒掛著流出來,將橋門遮住,使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石猴走過橋,發現這真是個好地方,石椅、石床、石盆、石碗,樣樣都有。
這里就像不久以前有人住過一樣,天然的房子,安靜整潔,鍋、碗、瓢、盆,整齊地放在爐灶上。正當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石猴高興得不得了,忙轉身向外走去,嗖的一下跳出了洞。
猴子們見石猴出來了,身上又一點傷也沒有,又驚又喜,把他團團圍住,爭著問他裡面的情況。石猴抓抓腮,撓撓癢,笑嘻嘻地對大家說∶「裡面沒有水,是一個安身的好地方,刮大風我們有地方躲,下大雨我們也不怕淋。」猴子們一聽,一個個高興得又蹦又跳。
猴子們隨著石猴穿過了瀑布,進入水簾洞中,看見了這么多的好東西,一個個你爭我奪,拿盆的拿盆,拿碗的拿碗,占灶的占灶,爭床的爭床,搬過來,移過去,直到精疲力盡為止。猴子們都遵照諾言,拜石猴為王,石猴從此登上王位,將石字省去,自稱「美猴王」。
美猴王每天帶著猴子們遊山玩水,很快三、五百年過去了。一天正在玩樂時,美猴王想到自己將來難免一死,不由悲傷得掉下眼淚來,這時猴群中跳出個通背猿猴來,說∶「大王想要長生不老,只有去學佛、學仙、學神之術。」
美猴王決定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神仙,學那長生不老的本領。第二天,猴子們為他做了一個木筏,又准備了一些野果,於是美猴王告別了群猴們,一個人撐著木筏,奔向汪洋大海。
大概是美猴王的運氣好,連日的東南風,將他送到西北岸邊。他下了木筏,登上了岸,看見岸邊有許多人都在幹活,有的捉魚,有的打天上的大雁,有的挖蛤蜊,有的淘鹽,他悄悄地走過去,沒想到,嚇得那些人將東西一扔,四處逃命。
這一天,他來到一座高山前,突然從半山腰的樹林里傳出一陣美妙的歌聲,唱的是一些關於成仙的話。猴王想∶這個唱歌的人一定是神仙,就順著歌聲找去。
唱歌的是一個正在樹林里砍柴的青年人,猴王從這青年人的口中了解到,這座山叫靈台方寸山,離這兒七八里路,有個斜月三星洞,洞中住著一個稱為菩提祖師的神仙。
美猴王告別打柴的青年人,出了樹林,走過山坡,果然遠遠地看見一座洞府,只見洞門緊緊地閉著,洞門對面的山崗上立著一塊石碑,大約有三丈多高,八尺多寬,上面寫著十個大字∶「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正在看時,門卻忽然打開了,走出來一個仙童。
美猴王趕快走上前,深深地鞠了一個躬,說明來意,那仙童說∶「我師父剛才正要講道,忽然叫我出來開門,說外面來了個拜師學藝的,原來就是你呀!跟我來吧!」美猴王趕緊整整衣服,恭恭敬敬地跟著仙童進到洞內,來到祖師講道的法台跟前。
猴王看見菩提祖師端端正正地坐在台上,台下兩邊站著三十多個仙童,就趕緊跪下叩頭。祖師問清楚他的來意,很高興,見他沒有姓名,便說∶「你就叫悟空吧!」
祖師叫孫悟空又拜見了各位師兄,並給悟空找了間空房住下。從此悟空跟著師兄學習生活常識,講究經典,寫字燒香,空時做些掃地挑水的活。
很快七年過去了,一天,祖師講道結束後,問悟空想學什麼本領。孫悟空不管祖師講什麼求神拜佛、打坐修行,只要一聽不能長生不老,就不願意學,菩提祖師對此非常生氣。
祖師從高台上跳了下來,手裡拿著戒尺指著孫悟空說∶「你這猴子,這也不學,那也不學,你要學些什麼?」說完走過去在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背著手走到里間,關上了門。師兄們看到師父生氣了,感到很害怕,紛紛責怪孫悟空。
孫悟空既不怕,又不生氣,心裡反而十分高興。當天晚上,悟空假裝睡著了,可是一到半夜,就悄悄起來,從前門出去,等到三更,繞到後門口,看見門半開半閉,高興地不得了,心想∶「哈哈,我沒有猜錯師父的意思。」
孫悟空走了進去,看見祖師面朝里睡著,就跪在床前說∶「師父,我跪在這里等著您呢!」祖師聽見聲音就起來了,盤著腿坐好後,嚴厲地問孫悟空來做什麼,悟空說∶「師父白天當著大家的面不是答應我,讓我三更時從後門進來,教我長生不老的法術嗎?」
菩提祖師聽到這話心裡很高興。心想∶「這個猴子果然是天地生成的,不然,怎麼能猜透我的暗謎。」於是,讓孫悟空跪在床前,教給他長生不老的法術。孫悟空洗耳恭聽,用心理解,牢牢記住口訣,並叩頭拜謝了祖師的恩情。
很快三年又過去了,祖師又教了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的法術和駕筋斗雲的本領,學會了這個本領,一個筋斗便能翻出十萬八千里路程。孫悟空是個猴子,本來就喜歡蹦蹦跳跳的,所以學起筋斗雲來很容易。
有一個夏天,孫悟空和師兄們在洞門前玩耍,大家要孫悟空變個東西看看,孫悟空心裡感到很高興,得意地念起咒語,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棵大樹。師兄們見了,鼓著掌稱贊他。
大家的吵鬧聲,讓菩提祖師聽到了,他拄著拐杖出來,問∶「是誰在吵鬧?你們這樣大吵大叫的,哪裡像個出家修行的人呢?」大家都趕緊停住了笑,孫悟空也恢復了原樣,給師父解釋,請求原諒。
菩提祖師看見孫悟空剛剛學會了一些本領就賣弄起來,十分生氣。祖師叫其他人離開,把悟空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並且要把孫悟空趕走。孫悟空著急了,哀求祖師不要趕他走,祖師卻不肯留下他,並要他立下誓言∶任何時候都不能說孫悟空是菩提祖師的徒弟。
Ⅳ 西遊記第20回白話文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
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
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
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
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
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
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
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
現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
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
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師悟徹了《多心經》,打開了門戶,那長老常念常存,一點靈光自透。
且說他三眾在路餐風宿水,帶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但見那:
花盡蝶無情敘,樹高蟬有聲喧。
野蠶成繭火榴妍,沼內新荷出現。
那日正行時,忽然天晚,又見山路傍邊有一村舍。三藏道:「悟空,你看那日落西山藏火鏡,月升東海現冰輪。幸而道傍有一人家,我們且借宿一宵,明日再走。」八戒道:「說得是,我老豬也有些餓了,且到人家化些齋吃,有力氣,好挑行李。」行者道:「這個戀家鬼,你離了家幾日,就生報怨。」八戒道:「哥啊,比不得你這喝風啊煙的人。我從跟了師父這幾日,長忍半肚飢,你可曉得?」三藏聞之道:「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啊,不是個出家的了,你還回去罷。」那獃子慌得跪下道:「師父,你莫聽師兄之言,他有些贓埋人。我不曾報怨甚的,他就說我報怨。我是個直腸的痴漢,我說道肚內飢了,好尋個人家化齋,他就罵我是戀家鬼。師父啊,我受了菩薩的戒行,又承師父憐憫,情願要伏侍師父往西天去,誓無退悔。這叫做『恨苦修行』。怎的說不是出家的話?」三藏道:「既是如此,你且起來。」
那獃子縱身跳起,口裡絮絮叨叨的,挑著擔子,只得死心塌地,跟著前來。早到了路傍人家門首。三藏下馬,行者接了韁繩,八戒歇了行李,都佇立綠蔭之下。三藏拄著九環錫杖,按按藤纏篾織斗篷,先奔門前。只見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裡嚶嚶的念佛。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聲:「施主,問訊了。」那老者一骨魯跳將起來,忙斂衣襟,出門還禮道:「長老,失迎。你自那方來的?到我寒門何故?」三藏道:「貧僧是東土大唐和尚,奉聖旨,上雷音寺拜佛求經。適至寶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萬祈方便方便。」那老兒擺手搖頭道:「去不得,西天難取經。要取經,往東天去罷。」三藏口中不語,意下沉吟:「菩薩指道西去,怎麼此老說往東行?東邊那得有經?」靦腆難言,半晌不答。
卻說行者素性凶頑,忍不住,上前高叫道:「那老兒,你這們大年紀,全不曉事。我出家人遠來借宿,就把這厭鈍的話虎諕我。十分你家窄狹,沒處睡時,我們在樹底下,好道也坐一夜,不打攪你。」那老者扯住三藏道:「師父,你倒不言語,你那個徒弟,那般拐子臉別頦腮,雷公嘴,紅眼睛,一個癆病魔鬼,怎麼反沖撞我這年老之人?」行者笑道:「你這個老兒,忒也沒眼色。似那俊刮些兒的,叫做中看不中吃。想我老孫雖小,頗結實,皮裹一團筋哩。」那老者道:「你想必有些手段。」行者道:「不敢誇言,也將就看得過。」老者道:「你家居何處?因甚事削發為僧?」行者道:「老孫祖貫東勝神洲海東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居住。自小兒學做妖怪,稱名悟空。憑本事,做了一個齊天大聖。只因不受天錄,大反天宮,惹了一場災愆。如今脫難消災,轉拜沙門,前求正果。保我這唐朝駕下的師父,上西天拜佛走遭,怕甚麼山高路險,水闊波狂?我老孫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龍,踢天弄井,都曉得些兒。倘若府上有甚麼丟磚打瓦、鍋叫門開,老孫便能安鎮。」
那老兒聽得這篇言語,哈哈笑道:「原來是個撞頭化緣的熟嘴兒和尚。」行者道:「你兒子便是熟嘴。我這些時,只因跟我師父走路辛苦,還懶說話哩。」那老兒道:「若是你不辛苦,不懶說話,好道活活的聒殺我。你既有這樣手段,西方也還去得,去得。你一行幾眾?請至茅舍里安宿。」三藏道:「多蒙老施主不叱之恩。我一行三眾。」老者道:「那一眾在那裡?」行者指著道:「這老兒眼花,那綠蔭下站的不是?」老兒果然眼花,忽抬頭細看,一見八戒這般嘴臉,就諕得一步一跌,往屋裡亂跑,只叫:「關門,關門,妖怪來了!」行者趕上扯住道:「老兒莫怕,他不是妖怪,是我師弟。」老者戰兢兢的道:「好好好,一個丑似一個的和尚。」八戒上前道:「老官兒,你若以相貌取人,干凈差了。我們丑自丑,卻都有用。」
那老者正在門前與三個和尚相講,只見那庄南邊有兩個少年人,帶著一個老媽媽、三四個小男女,斂衣赤腳,插秧而回。他看見一匹白馬、一擔行李,都在他家門首喧嘩,不知是甚來歷,都一擁上前問道:「做甚麼的?」八戒調過頭來,把耳朵擺了幾擺,長嘴伸了一伸,嚇得那些人東倒西歪,亂蹡亂跌。慌得那三藏滿口招呼道:「莫怕,莫怕。我們不是歹人,我們是取經的和尚。」那老兒才出了門,攙著媽媽道:「婆婆起來,少要驚恐。這師父是唐朝來的,只是他徒弟臉嘴丑些,卻也面惡人善。帶男女們家去。」那媽媽才扯著老兒,二少年領著兒女進去。
三藏卻坐在他門樓里竹床之上,埋怨道:「徒弟呀,你兩個相貌既丑,言語又粗,把這一家兒嚇得七損八傷,都替我身造罪哩。」八戒道:「不瞞師父說,老豬自從跟了你,這些時俊了許多哩。若像往常在高老莊時,把嘴朝前一掬,把耳兩頭一擺,常嚇殺二三十人哩。」行者笑道:「獃子不要亂說,把那丑也收拾起些。」三藏道:「你看悟空說的話,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麼收拾?」行者道:「把那個耙子嘴揣在懷里,莫拿出來;把那蒲扇耳貼在後面,不要搖動:這就是收拾了。」那八戒真個把嘴揣了,把耳貼了,拱著頭,立於左右。行者將行李拿入門里,將白馬拴在樁上。
只見那老兒才引個少年,拿一個板盤兒,托三杯清茶來獻。茶罷,又吩咐辦齋。那少年又拿一張有窟窿無漆水的舊桌,端兩條破頭折腳的凳子,放在天井中,請三眾涼處坐下。三藏方問道:「老施主高姓?」老者道:「在下姓王。」「有幾位令嗣?」道:「有兩個小兒,三個小孫。」三藏道:「恭喜,恭喜。」又問:「年壽幾何?」道:「痴長六十一歲。」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三藏復問道:「老施主,始初說西天經難取者,何也?」老者道:「經非難取,只是道中艱澀難行。我們這向西去,只有三十里遠近,有一座山,叫做八百里黃風嶺,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難取者,此也。若論此位小長老,說有許多手段,卻也去得。」行者道:「不妨,不妨。有了老孫與我這師弟,任他是甚麼妖怪,不敢惹我。」
正說處,又見兒子拿將飯來,擺在桌上,道聲:「請齋。」三藏就合掌諷起齋經。八戒早已吞了一碗。長老的幾句經還未了,那獃子又吃夠三碗。行者道:「這個饢糠的,好道撞著餓鬼了。」那老王倒也知趣,見他吃得快,道:「這個長老,想著實餓了,快添飯來。」那獃子真個食腸大,看他不抬頭,一連就吃有十數碗。三藏、行者俱各吃不上兩碗。獃子不住,便還吃哩。老王道:「倉卒無餚,不敢苦勸,請再進一箸。」三藏、行者俱道:「夠了。」八戒道:「老兒滴答甚麼,誰和你發課,說甚麼五爻六爻?有飯只管添將來就是。」獃子一頓,把他一家子飯都吃得罄盡,還只說才得半飽。卻才收了家火,在那門樓下,安排了竹床板鋪睡下。
次日天曉,行者去背馬,八戒去整擔。老王又教媽媽整治些點心湯水管待,三眾方致謝告行。老者道:「此去倘路間有甚不虞,是必還來茅舍。」行者道:「老兒,莫說哈話。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遂此策馬挑擔西行。
噫!這一去,果無好路朝西域,定有邪魔降大災。三眾前來,不上半日,果逢一座高山,說起來十分險峻。三藏馬到臨崖,斜挑寶觀看, 果然那:
高的是山,峻的是嶺;陟的是崖,深的是壑;響的是泉,鮮的是花。那山高不高,頂上接青霄;這澗深不深,底中見地府。山前面,有骨都都白雲 ,屹嶝嶝怪石,說不盡千丈萬丈挾魂崖。崖後有彎彎曲曲藏龍洞,洞中有叮叮當當滴水岩。又見些丫丫叉叉帶角鹿,泥泥痴痴看人獐,盤盤曲曲紅鱗蟒,耍耍頑頑白面猿。至晚巴山尋穴虎,帶曉翻波出水龍,登的洞門唿喇喇響。草里飛禽撲轤轤起,林中走獸掬行。猛然一陣狼蟲過,嚇得人心趷蹬蹬驚。正是那當倒洞當當倒洞,洞當當倒洞當山。青岱染成千丈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那師父緩促銀驄,孫大聖停雲慢步,豬悟能磨擔徐行。正看那山,忽聞得一陣旋風大作。三藏在馬上心驚,道:「悟空,風起了。」行者道:「風 卻怕他怎的?此乃天家四時之氣,有何懼哉?」三藏道:「此風甚惡,比那天風不同。」行者道:「怎見得不比天風?」三藏道:「你看這風:
巍巍盪盪颯飄飄,渺渺茫茫出碧霄。
過嶺只聞千樹吼,入林但見萬竿搖。
岸邊擺柳連根動,園內吹花帶葉飄。
收網漁舟皆緊纜,落篷客艇盡拋錨。
途半征夫迷失路,山中樵子擔難挑。
仙果林間猴子散,奇花叢內鹿兒逃。
崖前檜柏顆顆倒,澗下松篁葉葉凋。
播土揚塵沙迸迸,翻江攪海浪濤濤。」
八戒上前一把扯住行者道:「師兄,十分風大,我們且躲一躲兒干凈。」行者笑道:「兄弟不濟。風大時就躲,倘或親面撞見妖精,怎的是好?」八戒道:「哥啊,你不曾聞得『避色如避仇,避風如避箭』哩?我們躲一躲,也不虧人。」行者道:「且莫言語,等我把這風抓一把來聞一聞看。」八戒笑道:「師兄又扯空頭謊了,風又好抓得過來聞?就是抓得來,便也鑽了去了。」行者道:「兄弟,你不知道老孫有個『抓風』之法。」好大聖,讓過風頭,把那風尾抓過來聞了一聞,有些腥氣。道:「果然不是好風,這風的味道不是虎風,定是怪風,斷乎有些蹊蹺。」
說不了,只見那山坡下剪尾跑蹄,跳出一隻斑斕猛虎。慌得那三藏坐不穩雕鞍,翻根頭跌下白馬,斜倚在路傍,真個是魂飛魄散。八戒丟了行李,掣釘鈀,不讓行者走上前,大喝一聲道:「孽畜,那裡走!」趕將去,劈頭就築。那隻虎直挺挺站將起來,把那前左爪掄起,摳住自家的胸膛,往下一抓,滑剌的一聲,把個皮剝將下來,站立道傍。你看他怎生惡相?咦!那模樣:
血津津的赤剝身軀,紅媸媸的彎環腿足。
火焰焰的兩鬢蓬鬆,硬搠搠的雙眉直豎。
白森森的四個鋼牙,光耀耀的一雙金眼。
氣昂昂的努力大哮,雄糾糾的厲聲高喊。
喊道:「慢來,慢來。吾當不是別人,乃是黃風大王部下的前路先鋒。今奉大王嚴命,在山巡邏,要拿幾個凡夫去做案酒。你是那裡來的和尚,敢擅動兵器傷我?」八戒罵道:「我把你這個孽畜!你是認不得我。我等不是那過路的凡夫,乃東土大唐御弟三藏之弟子,奉旨上西方拜佛求經者。你早早的遠避他方,讓開大路,休驚了我師父,饒你性命;若似前猖獗,鈀舉處,卻不留情。」那妖精那容分說,急近步,丟一個架子,望八戒劈臉來抓;這八戒忙閃過,掄鈀就築。那怪手無兵器,回身就走;八戒隨後趕來;那怪到了山坡下亂石叢中,取出兩口赤銅刀,急掄起,轉身來迎。兩個在這坡前一往一來,一沖一撞的賭斗。
那孫行者攙起唐僧道:「師父,你莫害怕。且坐住,等老孫去助助八戒,打倒那怪好走。」三藏才坐將起來,戰兢兢的,口裡念著《多心經》不題。
那行者掣了鐵棒,喝聲叫:「拿了!」此時八戒抖擻精神,那怪敗下陣去。行者道:「莫饒他,務要趕上。」他兩個掄起鈀,舉鐵棒,趕下山來。那怪慌了手腳,使個金蟬脫殼計,打個滾,現了原身,依然是一隻猛虎。行者與八戒那裡肯舍,趕著那虎,定要除根。那怪見他趕得至近,卻又摳著胸膛,剝下皮來,苫蓋在那卧虎石上,脫真身,化一陣狂風,徑迴路口。忽見著那師父正念《多心經》,被他一把拿住,駕長風攝將去了。可憐那三藏啊,江流註定多磨折,寂滅門中功行難。
那怪把唐僧擒來洞口,按住狂風,對把門的道:「你去報大王說,前路虎先鋒拿了一個和尚,在門外聽令。」那洞主傳令,教拿進來。那虎先鋒腰插著兩口赤銅刀,雙手捧著唐僧,上前跪下道:「大王,小將不才,蒙鈞令差往山上巡邏,忽遇一個和尚,他是東土大唐駕下御弟三藏法師,上西方拜佛求經,被我擒來奉上,聊具一饌。」
那洞主聞得此言,吃了一驚道:「我聞得前者有人傳說:三藏法師乃大唐奉旨意取經的神僧;他手下有一個徒弟,名喚孫行者,神通廣大,智力高強。你怎麼能夠捉得他來?」先鋒道:「他有兩個徒弟:先來的使一柄九齒釘鈀,他生得嘴長耳大;又一個使一根金箍鐵棒,他生得火眼金睛。正趕著小將爭持,被小將使一個金蟬脫殼之計,撤身得空,把這和尚拿來,奉獻大王,聊表一餐之敬。」洞主道:「且莫吃他哩。」先鋒道:「大王,見食不食,呼為劣蹶?」洞主道:「你不曉得。吃了他不打緊,只恐怕他那兩個徒弟上門吵鬧,未為穩便。且把他綁在後園定風樁上,待三五日,他兩個不來攪擾,那時節,一則圖他身子干凈,二來不動口舌,卻不任我們心意?或煮或蒸,或煎或炒,慢慢的自在受用不遲。」先鋒大喜道:「大王深謀遠慮,說得有理。」教:「小的們,拿了去。」
旁邊擁上七八個綁縛手,將唐僧拿去,好便似鷹拿燕雀,索綁繩纏。這的是苦命江流思行者,遇難神僧想悟能。道聲:「徒弟啊!不知你在那山擒怪,何處降妖,我卻被魔頭拿來,遭此毒害,幾時再得相見?好苦啊!你們若早些兒來,還救得我命;若十分遲了,斷然不能保矣。」一邊嗟嘆,一邊淚落如雨。
卻說那行者、八戒趕那虎下山坡,只見那虎跑倒了,塌伏在崖前。行者舉棒盡力一打,轉震得自己手疼。八戒復築了一鈀,亦將鈀齒迸起。原來是一張虎皮,蓋著一塊卧虎石。行者大驚道:「不好了,不好了,中了他計也!」八戒道:「中他甚計?」行者道:「這個叫做金蟬脫殼計:他將虎皮蓋在此,他卻走了。我們且回去看看師父,莫遭毒手。」兩個急急轉來,早已不見了三藏。行者大叫如雷道:「怎的好?師父已被他擒去了。」八戒即便牽著馬,眼中滴淚道:「天哪,天哪!卻往那裡找尋?」行者抬著頭道:「莫哭,莫哭,一哭就挫了銳氣。橫豎想只在此山,我們尋尋去來。」
他兩個果奔入山中,穿崗越嶺,行夠多時,只見那石崖之下聳出一座洞府。兩人定步觀瞻,果然凶險。但見那:
迭障尖峰,回巒古道。青松翠竹依依,綠柳碧梧冉冉。崖前有怪石雙雙,林內有幽禽對對。澗水遠流沖石壁,山泉細滴漫沙堤。野雲片片,瑤草芊芊。妖狐狡兔亂攛梭,角鹿香獐齊斗勇。劈崖斜掛萬年藤,深壑半懸千歲柏。奕奕巍巍欺華岳,落花啼鳥賽天台。
行者道:「賢弟,你可將行李歇在藏風山凹之間,撒放馬匹,不要出頭。等老孫去他門首與他賭斗,必須拿住妖精,方才救得師父。」八戒道:「不消吩咐,請快去。」
行者整一整直裰,束一束虎裙,掣了棒,撞至那門前,只見那門上有六個大字,乃「黃風嶺黃風洞」。卻便丁字腳站定,執著棒,高叫道:「妖怪,趁早兒送我師父出來,省得掀翻了你窩巢,屣平了你住處。」那小怪聞言,一個個害怕,戰兢兢的跑入裡面報道:「大王,禍事了。」那黃風怪正坐間,問:「有何事?」小妖道:「洞門外來了一個雷公嘴毛臉的和尚,手持著一根許大粗的鐵棒,要他師父哩。」那洞主驚張,即喚虎先鋒道:「我教你去巡山,只該拿些山牛、野彘、肥鹿、胡羊,怎麼拿那唐僧來,卻惹他那徒弟來此鬧吵,怎生區處?」先鋒道:「大王放心穩便,高枕勿憂。小將不才,願帶領五十個小校出去,把那甚麼孫行者拿來湊吃。」洞主道:「我這里除了大小頭目,還有五七百名小校,憑你選擇,領多少去。只要拿住那行者,我們才自自在在吃那和尚一塊肉,情願與你拜為兄弟;但恐拿他不得,反傷了你,那時休得埋怨我也。」虎怪道:「放心,放心。等我去來。」
果然點起五十名精壯小妖,擂鼓搖旗,纏兩口赤銅刀,騰出門來,厲聲高叫道:「你是那裡來的個猴和尚,敢在此間大呼小叫的做甚?」行者罵道:「你這個剝皮的畜生!你弄甚麼脫殼法兒,把我師父攝了,倒轉問我做甚。趁早好好送我師父出來,還饒你這個性命。」虎怪道:「你師父是我拿了,要與我大王做頓下飯。你識起倒,回去罷;不然,拿住你,一齊湊吃,卻不是買一個又饒一個?」行者聞言,心中大怒,扢迸迸鋼牙錯嚙,滴流流火眼睜圓,掣鐵棒喝道:「你多大手段,敢說這等大話?休走,看棍。」那先鋒急持刀接住。這一場果然不善,他兩個各顯威能,好殺:
那怪是個真鵝卵,悟空是個鵝卵石。
赤銅刀架美猴王,渾如壘卵來擊石。
鳥鵲怎與鳳凰爭,鵓鴿敢和鷹鷂敵。
那怪噴風灰滿山,悟空吐霧雲迷日。
來往不禁三五回,先鋒腰軟全無力。
轉身敗了要逃生,卻被悟空抵死逼。
那虎怪抵架不住,回頭就走。他原來在那洞主面前說了嘴,不敢回洞,徑往山坡上逃生。行者那裡肯放,執著棒,只情趕來,呼呼吼吼,喊聲不絕,卻趕到那藏風山凹之間。正抬頭,見八戒在那裡放馬。八戒忽聽見呼呼聲喊,回頭觀看,乃是行者趕敗的虎怪,就丟了馬,舉起鈀,刺斜著頭一築。可憐那先鋒,脫身要跳黃絲網,豈知又遇罩魚人,卻被八戒一鈀,築得九個窟窿鮮血冒,一頭腦髓盡流干。有詩為證,詩曰:
三五年前歸正宗,持齋把素悟真空。
誠心要保唐三藏,初秉沙門立此功。
那獃子一腳屣住他的脊背,兩手掄鈀又築。行者見了,大喜道:「兄弟,正是這等。他領了幾十個小妖,敢與老孫賭斗,被我打敗了,他轉不往洞跑,卻跑來這里尋死。虧你接著,不然又走了。」八戒道:「弄風攝師父去的可是他?」行者道:「正是,正是。」八戒道:「你可曾問他師父的下落么?」行者道:「這怪把師父拿在洞里,要與他甚麼鳥大王做下飯。老孫惱了,就與他斗將這里來,卻被你送了性命。兄弟啊,這個功勞算你的。你可還守著馬與行李,等我把這死怪拖了去,再到那洞口索戰。須是拿得那老妖,方才救得師父。」八戒道:「哥哥說得有理。你去,你去。若是打敗了這老妖,還趕將這里來,等老豬截住殺他。」
好行者,一隻手提著鐵棒,一隻手拖著死虎,徑至他洞口。正是:
法師有難逢妖怪,情性相和伏亂魔。
畢竟不知此去可降得妖怪,救得唐僧,且聽下回分解。
Ⅵ 求西遊記白話文完整版
http://wenku..com/link?url=QYoDUu0UIiJICT9_rs-ONXGr__mE30I8bnSZwbuNM3KPxb-VZ43a
看看裡面OAO
Ⅶ 誰有西遊記白話文全篇txt!要完整版的!!可微盤可郵箱!謝謝!!!
《西遊記》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ApvQpYsyFqX51lwfsZhZOQ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