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宋詞》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全宋詞》(唐圭璋)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xSRnroQrJVBJ97iyw0VPuA
書名:全宋詞
作者:唐圭璋
豆瓣評分:9.6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05-1
頁數:5103
內容簡介:
全宋詞(全五冊),ISBN:9787101017144,作者:唐圭璋編纂;王仲聞參訂;孔凡禮補輯
2. 《全宋詞》完整版,txt,doc,pdf均可,謝謝!
鏈接:https://pan..com/s/1QC3saMJfBbPP99PCWdkxXg
提取碼:2m9i
《全宋詞》是中國近百年來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宋詞和唐詩均為中國古典詩的藝術高峰。清代所編《全唐詩》是家喻戶曉籍,現又新編出《全宋詞》,堪稱中國文學的雙璧。全書共五冊,薈萃宋代三百年間的詞作。
3. 幫忙找一找《中華傳世藏書-全唐詩全宋詞全元曲》pdf精品版
http://so.xunlei.com/search?search=%E5%85%A8%E5%94%90%E8%AF%97%E5%85%A8%E5%AE%8B%E8%AF%8D%E5%85%A8%E5%85%83%E6%9B%B2&restype=-1&sortby=3&suffix=&lrc=false&page=1&id=2
在這里找找看吧.
4. 《全宋詞》跟《全唐詩》的聯系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編修的,始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成於康熙四十五年。
《全宋詩》是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的。
二者之間沒有直接關系。
5. 求《全宋詞》(第5冊)_唐圭璋 編_中華書局.1999年.pdf
品品品資源站有epub版的,如果深圳文獻港有該書試讀,也可以在那個論壇定製PDF的書
6. 《全宋詞(共5冊)》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全宋詞(共5冊)》(唐圭璋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0FuwkbMMWJJphreETQtBow
書名:全宋詞(共5冊)
作者:唐圭璋 編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1965-05
頁數:3940
內容簡介:
《全宋詞(套裝全5冊)(繁體豎排版)》講述了:舊版《全宋詞》在一九三一年著手編纂,至一九三七年初稿竣事,商務印書館曾予排印,一九四○年抗戰時期在長沙出版。這部書的印數無多,流傳不廣,而且存在著很多缺點。最嚴重的,就是由於條件和時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許多書不知道或者無法見到,在體例上則參照了《全唐詩》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釋道」「女流」。一九四○年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對於研究工作者說來,《全宋詞》仍然為他們所需要。如果用舊版重印,顯然是不相宜的。在南京師范學院黨委的關懷和鼓勵下,得以對舊版《全宋詞》進行重編;其後,又由中華書局文學組對全稿作了訂補加工,並使之和讀者見面。重編訂補後,不論在材料上或體例上,較舊版都有一定的提高::以某些較好的底本代替了從前的底本;增補詞人二百四十餘家,詞作一千四百餘首(不計殘篇);刪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詞人和作品;重新考訂詞人行實和改寫小傳;調整原來的編排方式;增加了若干附錄。
7. 全宋詞的內容簡介
宋詞總集。
宋人詞集的編纂,宋代本朝就開始了。
在北宋,詞雖然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文體,但似乎還沒有被普遍承認為「正統」文學,所以北宋人的詞一般不收入文集。
宋人詞集叢刻﹐宋代有長沙書坊的《百家詞》(今佚)、閩刻《琴趣外編》(今存五種)、《六十家詞》(今佚)等。
明末毛晉汲古閣刊《宋名家詞》六集六十一家,為宋以後大規模刊刻詞集之始,其書流傳最廣。
其後﹐清代侯文燦刻有《十名家詞集》﹐秦恩復刻有《詞學叢書》。
晚清刊刻詞集之風更盛﹐規模也更大。王鵬運刻有《四印齋所刻詞》及《宋元三十一家詞》﹐江標刻有《宋元名家詞》﹐吳重熹刻有《山左人詞》﹐吳昌綬刻有《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朱祖謀刻有《彊村叢書》﹐陶湘刻有《續刊景宋金元明本詞》。1931年﹐趙萬里又補諸家叢刻之遺﹐編成《校輯宋金元人詞》73卷﹐搜采校訂﹐水平超過前人。嗣後周泳先有《唐宋金元詞鉤沉》﹐較之趙輯﹐又多出不少新的資料。但諸家所刻﹐於孤篇斷句概置不錄﹐不足以探求一代詞作的全貌。
唐圭璋在綜合諸家輯刻的基礎上﹐廣泛搜采﹐凡宋人文集中所附﹑宋人詞選中所選﹑宋人筆記中所載詞作﹐俱一並采錄﹐更旁求類書﹑方誌﹑金石﹑題跋﹑花木譜等諸書中所載之詞﹐統匯於一處﹐編為《全宋詞》。1940年由商務印書館在長沙出版線裝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者對此書進行重編﹐並經王仲聞訂補加工﹐1965年由中華書局重印出版。新版《全宋詞》在材料和體例方面較舊版均有很大提高﹕以善本代替從前的底本﹐增補詞人 240餘家﹐詞作1400餘首;刪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詞人詞作;重新考訂詞人行實和改寫小傳;在體例上調整舊版以「帝王」﹑「宗室」等分類的編排方式﹐改為按詞人年代先後排列。全書共計輯兩宋詞人1330餘家﹐詞作約 20000首,引用書目達530餘種。近年來﹐編者又續作修訂補正﹐寫成《訂補續記》﹐附於1979年重印本卷末。
此書收錄齊備﹐考訂也比較精審﹐改正了不少前人的承謬踵誤之處﹐為研究宋詞的重要參考書。
此書新版問世後﹐今人孔凡禮又從明抄本《詩淵》及其他書中輯錄遺佚﹐編為《全宋詞補輯》﹐收錄作家140餘人(其中41人﹐已見《全宋詞》)﹐詞作430餘首﹐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8. 任中敏的《全宋詞批註》在哪裡能看
內容提要 本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學術巨匠任中敏先生的《全宋詞》批註。作者就《全宋詞》批註的基本方式和風格、關於詩詞之辨、關於調名格律和文體、關於「主藝不主文」等方面,全面介紹其超越前人的獨特見解和極為豐富的學術內涵,並從文藝學的角度闡述其繼往開來的特殊貢獻。如果說,任中敏先生已經為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貢獻了一個散曲學、一個唐代文藝學,那麼,上述批註便分明預示著一個嶄新的宋代文藝學的建立。
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中國詞學界,夏承燾、唐圭璋、任中敏是鼎足而立的三位學術巨匠。其中僅任師未有大型的詞學專著出版,他的一部分工作成果,乃包含在《教坊記箋訂》、《敦煌曲初探》、《敦煌歌辭總編》、《唐聲詩》等關於詞的發生史的研究著作之中;另一部分成果,則發而為同夏、唐等先生的通信討論。1959年6月,唐圭璋先生完成了260萬字的《全宋詞》;1965年6月,此書增修完畢由中華書局出版。對於中國的詞學研究來說,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任師自然表現了特別的熱情。這年十一月十日,《全宋詞》剛剛在成都上市,他便購來一部認真通讀,並在書眉和字行間寫下了詳細批註。後來,他又把此書轉往南京,供唐先生參酌進行修訂工作。現在,雖然迭經動盪,這部《全宋詞》仍然完好地保存下來。其上批註清晰可辨:那些用紅色或藍色水筆寫成的,是任師的批註;其旁用鉛筆書寫的,則是唐先生的答注。任、唐兩位詞學大師,就這樣留下了一份特殊的學術記錄——關於他們的通訊討論的方式,也關於他們的治學思想。任何接觸過這部書的人,面對那密密麻麻的批語,都會感到強烈的震撼。
1985年,我取得博士學位,離開揚州任教於上海師范大學。1987年,得便到揚州探望任師。相見之下,彼此都很興奮。任師遂捧出這部書來,提筆濡墨,在扉頁寫下了幾行大字:
一九八七年九月,小盾弟來揚,乃舉此書歸之。……此書內紅筆所見諸義,正所合編為一部《回甘室詞話》。半塘
我很珍視任師題贈的這件寶物,遵師囑,對此書的批註作了認真整理;但躊躇再三,沒有編成《回甘室詞話》。因為詞話是一種進行學術評論的著述文體;而任、唐二先生的往返回答,主要關於《全宋詞》的編撰體例、作品校勘,屬考據學的札記體裁——兩者有所不合。為求忠實且詳盡地傳述任師的思想,今改以上題,將這份文獻的大義揭載如下,亦以作為對任師百年冥壽的紀念。
一、《全宋詞》批註的基本方式和風格
任師的批註涉及面很廣,大體可分三種形式。一是寫在書籍襯頁上的批評意見,大多關於《全宋詞》的編纂體例;二是隨文注出的問題,大多關於文字、句逗、調名、題目、作者、出處等方面的技術處理;三是對作品及其序跋的圈點,大多是可作音樂文學研究的資料。全書每一頁,幾乎都留下了他的筆跡。
任師是用鮮明而尖銳的筆調陳述他的意見的。例如關於編纂體例,他直白地表示了若干異議或質疑:
存目不當,存目詞大部分與詞後按語重復;
稱謂不一;
標點誤處太多,不成制度——頓號、逗號、句號不成套,落韻不標,錯字不改;
原題與非原題無顯著之劃分;
二萬首不分卷,而分冊,未是;
眉目不清。如姜夔「自製曲」標目下,究應有曲幾首?看不出。王義山《樂語》究有幾套?看不出。
這類批評,還涉及「兩首合為一首」、「今地名不統一或失注」、「公元失注」、「籍貫失注」等項內容。
為便於唐先生查檢,任師為各類問題編制了索引,寫在每冊書的襯頁之上。諸如:
各片分合不當,如《瑞鷓鴣》、《伊州曲》(3674頁);
調名一注,何人所發,不明(58、75、138、311、463、582、1996頁);
復見詞:《六州歌頭》(113、114頁);
復見詞失註明(359、458、462、114頁);
兩存不必要者(114、245、455、470、526、3172頁);
定詞入主出奴,不明論據,不足信。例:418、228、258頁。
與此相應,在《全宋詞》正文中,往往有較詳細的批註;而唐先生的答注,則逐一寫在批註之旁。例如第17頁柳永《曲玉管》末原文注雲:「案此詞原分兩段。《詞譜》卷三十三雲:『此詞前段,截然兩對,即《瑞龍吟》調所謂雙拽頭也。』今從其說。」任批:「如此細訂,不能全書一貫。說應刪。」唐答註:「據刪。」這是討論按語的范圍問題。又如第449頁呂希純《臨江仙》原文設空格四句26格,註:「《項氏家說》卷八(空格據律補)。」任批:「此例雖開,多不照做,不統一,如636頁所見。」按636頁邵伯溫《望江南》原文「七七五」三句,其下注出處「《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六」,任批:「按449頁例,應加空格八個。」唐遵改按語為:「殘詞見《輿地紀勝》卷一百五十六。」這是討論按語體例的統一問題。又2773頁黃孝邁《行香子》,現存五句17字。任批:「應依律加空格,補足行款。」唐補註:「案此為殘句。」這與上例相同,也是討論用按語或空格來訂律的問題。同樣的批註還見於2775頁劉震孫的《賀新郎》,以及2980頁湯恢的《八聲甘州》。
在考訂方面,任師的批註主要涉及對作家與作品的確認,其項目有「小傳的問題」、「以有名抵銷無名,又不合(195、367、354、472頁)」、「時代有問題」、「調名誤綴他字(1371頁)」等等。任師還對《全宋詞》中用於訂誤的方法表示了懷疑,說:「濫稱『誤』——並無理由,臆訂為『誤』,宜刪此字。」他的意思是:在作「誤」或「不誤」的判斷之前,應提供更嚴密的考證。這樣的考證也構成任師批註的一項內容。例如在277頁有蘇軾《水龍吟》,其第一首原文為「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雲雲。任校「道山」為「蓬山」,批註說:「據涵芬樓明抄本《說郛》卷二一《天隱子》胡璉後序校。序日:『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曰:「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於子微,白日仙去。東坡《水龍吟》詞曰:「古來雲海茫茫,蓬山絳闕知何處……」』句以作『蓬山』為是。」又如3577頁葉巽齋《感皇恩》副題原作「壽王簿」,任師認為應為「壽主簿」,批註雲:「3581頁可證。」按3581頁有三槐《百字謠》,其副題正是「壽主簿」雲雲。
任師是作為諍友而為唐先生的《全宋詞》作批註的,因此,唐先生在答注中表現了同樣的真誠和坦率。例如關於上文「壽王簿」及王義山《樂語》的爭議,唐先生分別回答「王可能為姓」、「依原式」,鮮明地堅持了多聞闕疑的立場。通過以下三例,我們也可以看到兩位學者服膺真理的襟懷:
原文《凡例》:「詞人時代,昔人考訂類多錯誤。尤可哂者,以北宋趙君舉、楊彥齡列於南宋之末,以張履信列於其子張輯之後,草率成書,失考殊甚。」任批:「『可哂』失態,『草率』乃公戒。」唐答:「不過吾輩可哂之處也不一而足,不必哂它也好。」「據刪此處八字。其實《歷代詩余》並非草率而是無知。」
第3頁寇準《陽關引》,任批:「須參563頁晁詞定句讀。」唐答:「據《詞譜》卷十八。是詞也不於『知有』、『千里』處斷。」
第3415頁詹無咎《鵲橋仙》,原有夾注雲「案此句多一字」。任批:「應刪。」「有襯字者多矣,何曾一一曰『多一字』?」唐答: 「遵示。」
鮮明,坦白,這正是《全宋詞》批註的基本風格。
二、關於詩詞之辨
從理論角度看,任師批註的最大一個主題是詩詞之辨。這也是編纂《全宋詞》所要解決的最基本的問題。此書《凡例》有雲:「是編嚴詩詞之辨,凡五七言絕及古詩均不闌入。」這是書中關於詩詞之辨的最明確的表述,也是任師批註反復討論到的編纂標准。任批說:「六言內亦有絕律,不應例外。如仇遠之《小秦王》二首何以又收?蘇軾《陽關曲》三首亦然。」「《凡例》曰『五七言絕不闌入』,但《小秦王》、《八拍蠻》、《樓心月》等皆已闌入。」「五七言絕不收,六言絕又收之,何說?無說萬萬不可。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明明收有六言絕句四十餘首,無從否認。」「古詩既不闌入,何以又收盼盼《惜花容》、張繼先《度情宵》七言八句古風六首?」「寇準《江南春》在詩集算詩,不算詞;蒲壽成《欸乃詞》在詩集便算詞:漫無標准。」這些話的涵義是:詞與詩的區別既不在於是否不用常見詩體,也不在於是否不載於詩歌文集,而在於是否使用詞樂,是否錄入當時詞集,是否被當時人承認為詞。或者說,其本質是歌辭與非歌辭的區別。所以,書中有以下批註:
4頁寇準存目詞原有按語:「《江南春》『波渺渺』,《花草粹編》卷一引《溫公詩話》。乃詩而非詞,見《忠愍公詩集》卷上,今附錄於後。」任批:「在詩集,而已收入者甚多。如蘇軾《陽關》三首、蘇轍《調笑》、許棐《三台春》等,均在詩集。」
8頁林逋存目詞原有按語:「《瑞鷓鴣》『眾芳搖落獨鮮妍』,《梅苑》卷八。原為七律,後人唱作《瑞鷓鴣》,附錄於後。」任批:「如此能入存目,《竹枝》、《楊柳枝》,亦『後人唱作』,何以不收?」「後人究指何時人?不明。」「既是七律,分片又出何人手?若出《梅苑》,便是詞,非詩。」
205頁王安石《甘露歌》,原註:「又案曹元忠據王安石本集雲:『此集句詩,曾慥、黃大輿輩誤為詞。』考曾、黃二人去王安石時代未遠,必有所據。龍舒本龍以為詞,今從之。」任批:「足見宋人有歌辭觀點,不嚴詩詞之界。」
355頁蘇轍《調嘯詞》二首原注出處:「以上二首《欒城集》卷十三。」任批:「《欒城集》非詞集,乃詩集。」
636頁邵伯溫《調笑》,七言四句。任批:「齊言,為何能收?」原註:「案宋人《調笑》詞前,例有口號八句。此四句蓋口號,非詞文。」任又批:「口號例為近體,上辭拗。語意亦不是口號。」
937頁呂本中《浣溪沙》原有案語雲:「案此首謝逸《溪堂詞》誤收。『暖日』二句,亦見《東萊先生詩集》卷一,可證必系呂作。」任引「亦見」雲雲批道:「證明《浣溪沙》是詩調。」
2486頁張端義《失調名》,僅存「怨春紅艷冷」一句,原註:「《貴耳集》所載不雲是詩或詞,依其風格乃詞,故收於此。」任批:「詩詞難辨。不略載《貴耳集》原文,讀者無法辨別。」「風格難盡憑。」
以上所雲「略載《貴耳集》原文」雲雲,表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就歌辭鑒別而言,關於歌唱本事的記載,是比文字風格更可靠的標准。
在同夏承燾、唐圭璋等先生的通信中,任師曾以「曲-詞-曲」的三段式,概括了詞的親緣事物及其在文體發展中所處的位置。這是同「詩-詞-曲」的傳統三段式相對立的。因此,在批註《全宋詞》之時,任師也強調了「詞曲之辨如何」的問題。他認為,詩詞之間的糾葛與混淆,主要來源於「缺乏歌辭觀念」,未把詞看作音樂文學的文體。所以任批有雲:「與當時樂舞不聯系,大病!當時樂中吹《楊柳枝》(77頁),而全刪《楊柳枝》詞。」「完全主『文』,如《張協狀元》戲文內不少宋詞,何以未收?《凡例》未提。」「通病——套曲後緊接散詞,眉目不清(1167、1209頁)。」在這里,他實際上闡述了不要單看文本,而要立體地、從詞的存在環境來觀察其體制的思想。以下兩例,也明確地反映了這一思想:
594頁張耒存目詞《雞叫子》「平池碧玉秋波瑩」,出《詞品》卷一,原註:「乃張耒『對蓮花戲晁應之』古詩中四句,見《張右史文集》卷十二,附錄於後。」任批:「若作歌辭看,不妨。」
「659頁蘇庠存目詞中有《清江曲》、《後清江曲》各一首,原注「乃古體詩,非詞,錄附於後」。任批:「先平後仄,兩首一律,可能是歌辭。《清江曲》有歷史。」
三、關於調名、格律和文體
在任師批註所涉及的各個事項中,談得最多的是調名和詞律兩項。例如說:「錯名不訂。352頁《高溪梅令》明明是《鬲溪梅令》,3900頁《上樓春》明明是《玉樓春》,有格調為證。」「柳永的《玉樓春》乃《木蘭花》之誤。」「強指高麗曲調《獻仙桃》為《瑞鷓鴣》,尤不成事(3823頁)。」「考訂調名(12、53、488、546頁)。」這里談的都是調名問題。而所謂「欠校格律(3431、3534、3541、3675、3774、3837、3855頁)」,「補空格不統一(169、449、1000、1826、2056、2773、2775、2980頁)」,則談的是依詞律校詞的問題。關於這兩個事項,在《全宋詞》中還可見以下批註:
584頁晁補之存目詞《朝天子》,原注馮延巳作,已見《陽春集》。任批:「《陽春集》名《思越人》。《朝天子》乃曲牌名,因何攪混?宋晁補之《琴趣外編》名《朝天子》,此名不能加之《陽春集》。」唐答:「據以加註。」
3430頁羅志仁《菩薩蠻》,作「四五四,七五四,四七,五四四,六,五四,五四五四,四七,七四」句式,任批:「調名可疑,應詳仃。」唐答:「從《詞譜》卷三十五,調作《菩薩蠻慢》。」
3675頁無名氏《傾杯序》,為一長篇,分三片。任批以為是兩首:「《傾杯序》是一首二首?『昔有』首(按指此詞前部)何長?『棟雲』首(按指此詞後部)何短?詞後無按語,不談『依律』如何矣。負責不夠。」
3774頁無名氏《玉樓春》「賀生雙子」。任批:「此體特殊。」「七,六,五,四五,絕非《玉樓春》,何以不依律校仃?應注『調名疑誤』。」唐遂補註:「據注。」「按此調作《玉樓春》,誤。趙長卿有《雨中花令》與此類似。」
《全宋詞》有依律校詞之例。1026頁蔡伸《鷓鴣天》之題記雲「客有作北里選勝圖,冠以曲子名《東風第一枝》,裒然居首,因作此詞。」唐註:「調名原作《瑞鷓鴣》,依律改。」又3592頁白君瑞《柳梢青》,題下按語雲:「案《大典》原無調名,茲據律補。」又723頁葛勝仲《瑞鷓鴣》「火雲欲避金風至」題記「工部七月一日生辰(毛校:疑作《木蘭花》)」。任師援前例而批曰:「以《木蘭花》稱《瑞鷓鴣》。」「何以不依律改?看1026。」唐遂改題《玉樓春》,刪毛校,加註雲「案詞原作《瑞鷓鴣》,茲據律改」。
任師對詞調和詞律的注意,事實上,同他對詩詞之辨的重視是相聯系的。因為詞調和詞律,正是詞之作為詞的兩個顯著特徵。它們同時也是詞作為音樂文學的重要標志,是文學之中所留存的音樂的痕跡。從以下資料可以知道,這一觀念,在任師那裡是十分明確的:
4頁寇準存目詞有《江南春》、《夜度娘》。《江南春》末句雲「蘋滿汀洲人未歸」。任批:「《宋史·樂志》載太宗時所制曲雙調有《汀洲綠》,顧名思義,疑即《江南春》。」「『夜度娘,三字何說?無交代。」又:「《樂府詩集》(卷四九)《夜度娘》五言四句,二平韻。足見三字已成調名。」「不詠『夜度娘』本意,足見三字是調名,其辭乃歌辭。」
201頁王珪《奉安真宗皇帝御容於壽星觀永崇殿導引歌詞》。任批:「『導引歌詞』並非調名,乃文體名。此首等於無調名。」唐答:『導引』即調名。」
「導引」一例說明,任師是把調名理解為曲名的符號(而非文體的符號)的。正因為這樣,他認為,同作品文意相脫離,乃是調名(例如《夜度娘》)的重要特徵。
以上批註的精髓,也可以概括為對事物本質的關注。任師認為,據此本質,才可以對詞的種種形式作出合理解釋。如果說詞調的本質是曲調,那麼,詞之分片、分章,其本質便是歌唱段落或表演段落的劃分。所以任師認為《全宋詞》略有昧於段落次序的缺點,批評說:
「其二」「其三」等,或用或否(14頁);或是聯章(34頁),或否。或用「又」字。
他的意思是:詞之分片、成首、聯章、合為大麴,都應當用確定的符號加以表示。古人已有較明確的表示之法,不應混淆。「又」代表同調名但在意義及表演方面不必相關的作品;「其一」、「其二」等等代表聯章之詞,作品之間的關系是既同調名又連綴演唱;「第一」、「第二」等等則是大麴的標志,因為大麴由若干曲調按節奏緩急組合而成,每詞有固定的次序。所以,他特別注意到了《高麗史·樂志》所載「《借奴嬌》其一」、「《瑤台景》第二」、「《蓬萊景》第三」、「《勸人》第四」等作品(詳下)。而在《全宋詞》392頁和2312頁,又有這樣兩段批註:
黃庭堅《木蘭花令》五首,結句分別是「小蜜竊香如遺壽」、「一曲琵琶千萬壽」、「人世可能金石壽」、「他日相思空損壽」、「相守與郎如許壽」。任批:「以上五首和韻聯章。」
龔大明《缺調名》「山居」五首,末雲:「清高絕,雪崖翁。向上玄機頓觀通。金鼎有丹成九轉,凝然宴坐白雲中。」唐原註:「案以上五首未注調名,實亦《瀟湘神》一類之詞也。」任批:「說太疏。」「同唐(《十二時》。」
在《敦煌歌辭總編》中,任師設有「普通聯章」、「定格聯章」、「重句聯章」等體裁。「和韻聯章」即類似於敦煌歌辭中的重句聯章。「山居」則類似於另一批唐代的流行歌辭——《十二時》、《五更轉》等「三三七七七」體通俗歌唱。盡管《瀟湘神》也用「三三七七七」體,但它不是曲調名,它的體式不過是對《十二時》等通俗歌曲的模仿。因此,任師以「說太疏」的評語,強調要注意體式後面的音樂本質。
四、關於「主藝不主文」
如果分析一下任師批註在《全宋詞》中的分布,那麼可以說,任師最重要的一個學術思路,是所謂「主藝不主文」——亦即把詞當作歌辭之一體、結合其表演來加以研究的思路。批註最密集的地方,一是第二冊的史浩大麴,二是第五冊的高麗歌舞。在這兩處,任師都表現了對若干歌辭體裁的特殊關注。
關於高麗歌舞的資料,見於第五冊3823頁至3833頁。其中共約六十首詞,均錄自《高麗史》卷七十一《樂志》。在這里,任、唐二先生均有詳細批註:
(一)開端處任批:「須詳校《軌范》。」唐補註:「錄《高麗史》歌舞全過程。」(盾按:此處《軌范》指朝鮮古籍《樂學軌范》。唐注概括了全部作品作為歌辭的實質。)
(二)《獻仙桃》,末有案語雲:「案此首原不分段,今依《瑞鷓鴣》調分。」任批:「《樂學軌范》此詞上曰:『樂業致詞。』非歌辭可知。」「此首實際為曲前致語,並非歌辭。既強認為《瑞鷓鴣》,又分片,將材料改造為成品而不確當者。」唐答:「《軌范》明言『唱』,非致語。」(盾按:《獻仙桃》七言八句體,此處任批以為是誦詞,非歌辭。)
(三)《瑞鷓鴣慢》「慢嗺子」。任批:「非《瑞鷓鴣》。」(盾按:此詞原無調名,但前有《瑞鷓鴣慢》一首,故其曲名應為《瑞鷓鴣慢嗺子》。原文題「又」,易滋誤會。任批甚是。)
(四)《 壽延長》、《五羊仙》、《拋球樂》等調名下任批:「大麴,辭二首。」(盾按:此三名下均有兩調,如《壽延長》下為《中腔令》、《破字令》,《拋球樂》下為《折花令》、《水龍吟令》。故應理解為大麴之詞。大麴乃歌辭之一體。)
(五)《小拋球樂令》下任批:「齊言,應是念詩。」(盾按:此首緊接上文《水龍吟令》,但七言四句,與前幾首之用長短句不同。)
(六)《失調名》,原分為六首,每首七言二句。任批:「以下歌辭三首,每首七言四句,三平韻。」「以上三首齊言,按本書體例,不應收。收則同體者在《進饌儀軌》等書內尚多,掛此漏彼,有傷體例。」「《軌范》此下尚有七言四句辭二首,又有遣隊致語。」(盾按:任師此處實際上談到聲詩與詞這兩種歌辭體裁的區別問題。他認為聲詩往往用采詩入唱之法,故多是齊言;詞出於曲子辭,是因聲度詞,故多為長短句:兩者應有區分。)
(七)《惜奴嬌》「曲破」,原分作八首。任於一、二首前標「一」,於第三首前標「二」,於四、五首前標「三」,又批:「元宵頌聖六首。」「一套六首。僅僅『曲破』二字,不能了事,看3862頁。」唐答:「依原式八首,不標一、二。」按3862頁載「巫山神女」之詞九首,分別題作「《惜奴嬌》其一」、「《瑤台景》第二」、「《蓬萊景》第三」、「《勸人》第四」、「《王母宮食蟠桃》第五」、「《玉清宮》第六」、「《扶桑宮》第七」、「《太清宮》第八」、「《歸》第九」。(盾按:任師的意思是:標「第一」、「第二」等序號是大麴的標志。同樣,在《萬年歡慢》中他也標了序號。參見上文。)
(八)在以上作品之末,任批:「借唱成套,不問誰作。一經抽去,主文有餘,主藝不足,非善計也。」(盾按:這是全部批註的結論——反對把整套作品一例看待,而不區分每篇的實際歌唱性質。在這里,任師對《全唐五代詞》、《全宋詞》等以文辭為本的編幕思路提出了根本性的懷疑。)
從上可見,任師所說的「主藝不主文」,是對各種音樂文學現象加以解釋的必要方法。事實上,這也是他的文學史觀的核心——他始終不渝地把文學看作一種社會活動,主張聯系其功能及其藝術表演的背景來研究其內容和形式。在他看來,只有這種研究,才能揭示各種文學形式得以形成的原理(它們往往是表演程式的表現),以及某些文學樣式得以繁榮的原因。例如據他統計,宋代以詞祝壽的風氣極盛,《全宋詞》第二冊有261首壽詞,第三冊有286首,第四冊有666首,第五冊有617首,總共壽詞1830首。這樣一來,他就指明了宋詞的一項重要功能,以及它得以繁榮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的例證則見於下述:
(一)關於表演程式和寫作方式
3058頁王義山,詞中有多首樂語。任一一加註以表其上演形式。如「壽崇節致語」後注「群臣祝太後壽」,「勾問隊心」後注「柘枝舞隊祝太後壽」,「勾隊」後注「扮五仙祝太後壽」,「王母祝語」後注「扮王母等仙祝太後壽」,又「勾隊」後注「扮小花仙祝太後壽」。
3420頁徐君寶妻《滿庭芳》,任批:「近於亂中題壁詞。」又劉氏《沁園春》,任批:「亦近題壁詞。」
(二)關於樂調的應用
3413頁楊均《霜天曉角》「祭雙廟樂章」三首,一為《初獻》,一為《亞獻》,一為《終獻》。任批:「珍材,用俗樂調作樂章。」
(三)關於文體辮別的藝術背景
1371頁洪適詞,原排為(1)調名《漁家傲引》、(2)小字致語「伏以黃童白叟,皆是煙波之釣徒」雲雲、(3)「詞」十二首、(4)「破子」四首、(5)遣隊。任批:「『引』指拼儷致語,對『詞』而言,非調名。」
3735頁無名氏《鷓鴣天》,原有副題「遏雲致語筵會用」雲雲,辭為詞體。任批:「是歌詞,非致語。」唐答:「據刪(副題)。」
(四)關於詞曲的聯系與區別
1663頁沈瀛有《野庵曲》十章、《醉鄉曲》一章。任批:「每辭前不標失調名,違通例。」「同韻部平仄通葉,分明是元曲,不是宋詞。」「此南北曲,九曲一尾,平仄通葉。」「此南曲十二拍三句之尾式,編者默默,無一字案語。」唐答:「案《野庵曲》及《醉鄉曲》皆多由詞調組成之套曲,強村叢書本不收,趙萬里補輯以為是琴曲。」「依原式應加註。」「元曲先聲。胡忌有考證。沈與楊萬里同時。」又為補案語:「以上《野庵曲》。案九曲一尾,定非詞調,『野庵』乃總題意。」「『醉鄉曲』為總題大意。前為《駐馬聽》,後為《風入松》。」
2311頁徐夢龍《醉太平》,任批:「似散曲。」
(五)關於詞樂之關系
2486頁衛元卿《齊天樂》,原有題記:「填溫飛卿《江南曲》。」辭雲:「藕花洲上芙蓉楫,羞郎故移深處。弄影萍開,搴香袖罥,鸂鶒雙雙飛去」雲雲。任批:「乃將溫作《江南曲》辭填入《齊天樂》調,應註明。」(盾按指溫庭筠《江南曲》,其前段雲:「妾家白蘋浦,日上芙蓉楫。軋軋搖槳聲,移舟入茭葉。溪長茭葉深,作底難相尋。避郎郎不見,鸂鶒自浮沉。」)(六)關於作者爭議
458頁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任批:「此首上文已歸琴操,乃《能改齋漫錄》與宋刊《淮海居士長短句》二本鬥法,不分勝負。」「未注,應並存。」按359頁有琴操,原署「杭(今杭州)妓,後為尼。」其《滿庭芳》題下任批:「此秦觀詞,見458頁。為何又歸琴操?又不說明『存見』,兩處都不提起,如何交代?」唐答:「此改秦觀詞,非秦觀詞。」
9. 請問有誰知道哪裡可以下載中華書局的書
中華書局成立於1912年元月,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由陸費逵(伯鴻)先生在上海創辦。建局之初,奉行「開啟民智」的宗旨,以編輯出版各類教科書為主,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推行新式教育方面,起了積極的作用。建局不久,中華書局的出版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在國內出版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中華書局雲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及社會名流,如梁啟超、於右任、范源濂、馬君武、田漢、張聞天、潘漢年、徐志摩、錢歌川、陳伯吹、張相、舒新城等,並陸續出版了《中華大字典》、《辭海》、《四部備要》、《古今圖書集成》等頗有影響的書籍,編輯出版了《大中華》、《新中華》、《學衡》、《中華學生界》、《中華小說界》、《小朋友》、《中華故事》等20餘種深受讀者歡迎的刊物。從建局到1949年,中華書局共出書5800餘種,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重要古籍、少兒讀物等多種門類。在全國各地設立了50多個分支局,1000多家分銷處還在,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地區相繼設立分局,業務遍及全國並海外發展。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幾家大型綜合出版企業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5月,中華書局實行公私合營,總公司遷至北京,同時在上海留有中華書局上海辦事處,1958年改組為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同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立,中華書局被指定為該小組的辦事機構,成為整理出版中國古代和近代文學、歷史、哲學、語言文字圖書及相關的學術著作、通俗讀物的專業出版社,承擔著國家級古籍整理的基本項目。歷經20年時間,組織整理、出版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點校本,被公認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相繼編輯出版了《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文》、《全唐詩》、《全宋詞》、《古本小說叢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資治通鑒》、《文苑英華》、《太平御覽》、《永樂大典》、《冊府元龜》、《清實錄》、《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大藏經》等一大批古代文史哲經典文獻。陸續推出的重點叢書如「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歷代史料筆記叢刊」、「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中外交通史籍叢刊」、「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中華史學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新編諸子集成」、「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道教典籍選刊」、「理學叢書」、「學術筆記叢刊」、「古逸叢書三編」、「清人書目題跋叢刊」、「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等,為學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典籍。中華書局還出版了梁啟超、王國維、顧頡剛、陳垣、王力、錢鍾書等著名學者的學術著作;中華書局編輯出版的學術集刊、文史類期刊《文史》、《文學遺產》、《書品》等,在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近年來,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方面,中華書局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後出版了《左傳譯文》、《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莊子今注今譯》、白話《資治通鑒》、白話《續資治通鑒》、《通鑒故事百篇》、《新編千家詩》、簡體橫排本《二十四史》、簡體橫排增訂本《全唐詩》、《全宋詞》,以及1981 年創刊的《文史知識》、1998年復刊《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高中版、初中版、小學版)等,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盡一份力。
在傳統學術和古籍整理方面,中華書局擁有雄厚的人才資源,已故著名專家學者如陳乃乾、徐調孚、宋雲彬、楊伯峻、馬宗霍、金燦然、趙守儼等,在中華書局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巨大的作用。現有工作人員中,高級職稱佔27%,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人,絕大多數是學有專長的專家,其中周振甫、李侃、傅璇琮、程毅中等先生在古籍整理及學術研究上均卓有建樹。中華書局以她一流的作者、一流的編輯出版人才和高質量的出版物享譽海內外,是最能代表中國古籍、學術著作出版水準的出版社。
21世紀,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在漢語的世界化方面,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方面,中華書局將做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1.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 1983年版 影印清光緒虛受堂刻本 1748頁
2. 後漢書集解 清王先謙 1984年版 影印民國4年虛受堂刻本 1361頁
3. 三國志集解 盧弼 1982年版 影印民國初石印本 1157頁
4.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 吳晗輯 1980年版 排印本 5314頁
5.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探源 清崔適 1986年版 排印本 229頁
6.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志疑 清梁玉繩 1981年版 排印本 1506頁
7.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史記漢書諸表訂補十種 清梁玉繩等 1982年版 排印本 1046頁
8.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 宋熊方等 1984年版 排印本 1642頁
9.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漢書食貨志集釋 金少英 1986年版 排印本 313頁
10.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唐方鎮年表 吳廷燮 1980年版 排印本 1567頁
11.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北宋經撫年表 南宋制撫年表 吳廷燮 1984年版 排印本 594頁
12. 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 元史本證 清汪輝祖 1984年版 排印本 596頁
13.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1981年版 排印本 1736頁
14. 中國歷史紀年表 萬國鼎 1978年版 排印本 164頁
15. 左傳紀事本末 清高士奇 1979年版 排印本 833頁
16. 通鑒紀事本末 宋袁樞 1964年版 排印本 4064頁
17. 宋史紀事本末 陳邦瞻 1977年版 排印本 1198頁
18. 遼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 1983年版 排印本 727頁
19. 金史紀事本末 清李有棠 1980年版 排印本 879頁
20. 元史紀事本末 明陳邦瞻 1979年版 排印本 245頁
21. 明史紀事本末 清谷應泰 1977年版 排印本 1618頁
22. 三藩紀事本末 清楊陸榮 1985年版 排印本 98頁
23. 明季北略 清計六奇 1984年版 排印本 757頁
24. 明季南略 清計六奇 1984年版 排印本 525頁
25. 明史考證 黃雲眉 1986年版 排印本 2647頁
26. 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 清阮元校刻 1980年版 影印世界書局重印嘉慶阮元刻本 2784頁
27. 明會要 龍文彬 1956年版 排印本 1563頁
28. 明經世文編 明陳子龍等編 1962年版 影印本 5563頁
29. 明清史論著集刊 孟森 1959年版 排印本 634頁
30. 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 孟森 1986年版 排印本 558頁
31.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謝國楨 1982年版 排印本 288頁
32. 國榷 明談遷 1958年版 排印本 6233頁
33. 弇山堂別集 明王世貞 1985年版 排印本 1975頁
34. 玉鏡新譚 明朱長祚 1989年版 排印本 172頁
35. 小腆紀傳 清徐鼒 1958年版 排印本 815頁
36. 小腆紀年附考 清徐鼒 1957年版 排印本 796頁
37. 南疆逸史 清溫睿臨 1959年版 排印本 158頁
38. 國初群雄事略 清錢謙益 1982年版 排印本 307頁
39. 明代黃冊制度 韋慶遠 1961年版 排印本 253頁
40. 明季史料題跋 朱希祖編 1961年版 排印本 146頁
41. 明清史講義 孟森 1981年版 排印本 632頁
42. 史記(簡體字本) 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1999年版 排印本 2564頁
43. 漢書(簡體字本)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3134頁
44. 後漢書(簡體字本) 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2522頁
45. 三國志(簡體字本) 晉陳壽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1999年版 排印本 1108頁
46.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3306頁
47. 宋書 梁沉約 1974年版 排印本 2470頁
48. 魏書 北齊魏收 1974年版 排印本 3107頁
49.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971年版 排印本 944頁
50. 南史 唐李延壽 1975年版 排印本 2027頁
51. 隋書 唐魏徵等 1973年版 排印本 1904頁
52.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76年版 排印本 2042頁
53.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1974年版 排印本 923頁
54. 宋史 元脫脫等 1977年版 排印本 14262頁
55. 遼史 元脫脫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1560頁
56. 金史 元脫脫等 1975年版 排印本 2906頁
57. 明史 清張廷玉等 1974年版 排印本 8642頁
58. 東華錄 清蔣良騏 1980年版 排印本 547頁
59. 清稗類鈔 清徐珂 1984年版 排印本 6544頁
60. 綱鑒易知錄 清吳乘權等 1960年版 排印本 2982頁
61. 十國春秋 清吳任臣 1983年版 排印本 1787頁
62. 宋大詔令集 1962年版 排印本 946頁
63. 宋人軼事匯編 丁傳靖輯 1981年版 排印本 1160頁
64. 宋宰輔編年錄校補 宋徐自明撰 王瑞來校補 1986年版 排印本 1848頁
65.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李心傳 1956年版 排印本 3409頁
66. 登科記考 清徐松 1984年版 排印本 1231頁
67. 二十史朔閏表(附中西回史日歷) 陳垣 影印寫本 1956年版 240頁
68. 風俗通義校注 王利器 1981年版 排印本 652頁
69. 廿二史札記校證 王樹民 1984年版 排印本 889頁
70. 突厥集史 岑仲勉 1958年版 排印本 1136頁
71. 清代科舉制度研究 王德昭 1984年版 排印本 282頁
72. 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 庄吉發 1987年版 排印本 644頁
73.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 郭廷以 1987年版 排印本 1450頁
74. 老子臆解 徐梵澄 1988年版 排印本 118頁
75. 掌故叢編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 1990年版 影印本 972頁
76. 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方國瑜 1987年版 排印本 1310頁
77.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上編) 酈純 1982年版 排印本 628頁
78.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下編) 酈純 1982年版 排印本 815頁
79. 太平天國制度初探(第二次修訂本) 酈純 1989年版 排印本 711頁
80.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1冊)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1980年版 排印本 335頁
81. 太平天國資料匯編(第2冊)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1979年版 排印本 973頁
82.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上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325頁
83.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295頁
84. 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下冊) 庄練 1988年版 影印台灣四季出版公司1980年排印本 325頁
85.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 陳垣 1980年版 排印本 561頁
86. 陳垣學術論文集(第2集) 陳垣.中華書局.1982年版 排印本 490頁
87. 楓窗脞語 羅繼祖 1984年版 排印本 199頁
88. 古史新探 楊寬 1965年版 排印本 370頁
89. 洪業論學集 洪業 1981年版 排印本 445頁
90. 困學集 羅爾綱 1986年版 排印本 529頁
91. 萊蕪集 王毓銓 1983年版 排印本 378頁
92. 史學叢考 柴德賡 1982年版 排印本 441頁
93. 探微集 鄭天挺 1980年版 排印本 466頁
94. 昔華山館叢稿 王仲犖 1987年版 排印本 607頁
95. 中國史探研 齊思和 1981年版 排印本 357頁
96. 注史齋叢稿 牟潤孫 1987年版 排印本 544頁
97. 十三經清人註疏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 1983年版 排印本 261頁
98. 十三經清人註疏 今文尚書考證清皮錫瑞.中華書局.1989年版 排印本 535頁
99. 十三經清人註疏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1989年版 排印本 1487頁
100. 十三經清人註疏 周禮正義 清孫詒讓 1987年版 排印本 3568頁
101. 十三經清人註疏 論語正義 清劉寶楠 1990年版 排印本 800頁
102. 十三經清人註疏 尚書今古文註疏 清孫星衍 1986年版 排印本 613頁
103. 十三經清人註疏 詩三家義集疏 清王先謙 1987年版 排印本 1125頁
104. 南齊書 梁蕭子頤 1972年版 排印本 1038頁
105. 北朝胡姓考 姚薇元 1962年版 排印本 438頁
106. 北周六典 王仲犖 1979年版 排印本 696頁
107. 建康實錄 唐許嵩 1986年版 排印本 840頁
108. 十三經清人註疏 春秋左傳詁 清洪亮吉 1987年版 排印本 907頁
109. 十三經清人註疏 孟子正義 清焦循 1987年版 排印本 1052頁
110. 十三經清人註疏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 1989年版 排印本 1194頁
111.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唐長孺 1983年版 排印本 281頁
112.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 周一良 1985年版 排印本 484頁
113.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 費琅 1989年版 排印本 908頁
114.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海屯行紀 鄂多立克東游錄 沙哈魯遣使中國記 1981年版 排印本 150頁
115. 中外關系史名著譯叢 利瑪竇中國札記 利瑪竇等 1983年版 排印本 705頁
116. 說文解字詁林 丁福保編 1988年 影印本 18420頁
117. 史記 漢司馬遷 1959年版 排印本
118. 漢書 漢班固 1962年版 排印本
119. 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 1965年版 排印本
200. 三國志 晉陳壽 1971年版 排印本
201. 文心雕龍今譯(附詞語簡釋) 周振甫 1986年簡體橫排本
202. 文心雕龍辭典 周振甫主編 1996年簡體橫排本
203. 增訂文心雕龍校注 清黃叔琳注 李詳補注 楊明照校注拾遺 2000年繁體豎排本
204. 歷代詩話 清何文煥輯 1981年繁體豎排本
205. 歷代詩話續編 丁福保輯 1983年繁體豎排本
206. 詞話叢編 唐圭璋編 1986年繁體豎排本
207. 曲品校注 明呂天成撰 吳書蔭校注 1990年繁體豎排本
208. 吟窗雜錄 宋陳應行編 1997年影印本
209.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詩詞格律 王力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0.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詩文聲律論稿 啟功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1.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讀詞常識 夏承燾 吳熊和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2. 詩詞常識名家談四種 詞學概說 吳丈蜀 2000年簡體橫排本
213. 古謠諺 清杜文瀾輯 1958年繁體豎排本
214.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1983年繁體豎排本
215.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詩經注析 程俊英 蔣見元 1991年繁體豎排本
216.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古詩源 清沈德潛選 1963年繁體豎排本
217.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樂府詩集 宋郭茂倩編 1979年繁體豎排本
218.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玉台新詠箋注 陳徐陵編 清吳兆宜注 程琰刪補 1985年繁體豎排本
219. 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1960年繁體豎排本
220. 全唐詩補編 陳尚君輯校 1992年繁體豎排本
221. 全唐詩(增訂本) 清彭定求等編 1999年簡體橫排本
共141本。
如果您是教育網用戶,你可以在5Q上下載
10. 《全宋詞(共5冊)》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全宋詞(共5冊)》(唐圭璋 編)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rOp8FsW21k2SuBTYFt6VQQ
書名:全宋詞(共5冊)
作者:唐圭璋 編
豆瓣評分:9.5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1965-05
頁數:3940
內容簡介:《全宋詞(套裝全5冊)(繁體豎排版)》講述了:舊版《全宋詞》在一九三一年著手編纂,至一九三七年初稿竣事,商務印書館曾予排印,一九四○年抗戰時期在長沙出版。這部書的印數無多,流傳不廣,而且存在著很多缺點。最嚴重的,就是由於條件和時代的限制,在材料上有許多書不知道或者無法見到,在體例上則參照了《全唐詩》的做法,首以「帝王」宗室」,而殿以「釋道」「女流」。一九四○年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對於研究工作者說來,《全宋詞》仍然為他們所需要。如果用舊版重印,顯然是不相宜的。在南京師范學院黨委的關懷和鼓勵下,得以對舊版《全宋詞》進行重編;其後,又由中華書局文學組對全稿作了訂補加工,並使之和讀者見面。重編訂補後,不論在材料上或體例上,較舊版都有一定的提高::以某些較好的底本代替了從前的底本;增補詞人二百四十餘家,詞作一千四百餘首(不計殘篇);刪去可以考得的唐五代、金元明詞人和作品;重新考訂詞人行實和改寫小傳;調整原來的編排方式;增加了若干附錄。現在謹就編訂情況說明如下:
宋人詞集的編纂,從宋代本朝就開始了。在北宋,詞雖然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文體,但似乎還沒有被普遍承忍為「正統」文學,所以北宋人的詞一般不收入文集。如歐陽修的《平山集》、晏殊的《珠玉集》、蘇軾的《東坡詞》、賀鑄的《東山詞》,都是集外單行的。到了南宋,這種情況有所改變,詞作一般收入文集。如張孝祥《於湖居士文集》有詞四卷,陸游《渭南文集》有詞二卷,劉克庄《後村先生大全集》有詞五卷,等等。南宋人編刻北宋人的文集,也往往採用同樣的辦法,乾道刻《類編黃先生大全文集》有樂章一卷,慶元時編刻歐陽修全集有詞三卷,都是明顯的例子。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即已收入文集的詞,又另有單刊本,而且內容也不盡相同。如歐陽修另有《醉翁琴趣外篇》六卷,張孝祥另有《於湖先生長短句》五卷《拾遺》一卷。這是宋人編刻詞別集的情況。當時流行的詞別集很多,據《直齊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所載,陳振孫見到的,包括所謂《百家詞》在內,就有一百零三種,另有注本三種。年經代遠,這些詞集很大部分已經亡佚;就是幸而流傳到今天,其名稱與卷數也常有出入,未必是陳振孫所見之舊了。
除單行的詞集以外,還有匯刻的詞集。宋有長沙書坊的《百家詞》(今佚)、閩刻《琴趣外編》(今存五種)、《典雅詞》(今存十九種)、《六十家詞》(今佚)。明吳訥有《唐宋名賢百家詞》,當時未刻,今存傳抄本和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內宋詞亡佚十家,尚存七十家。明末毛晉汲古閣刊《宋名家詞》六集六十一家,為宋以後大規模刊刻詞集之始,其書流傳最廣。清中葉以前,有侯文燦《十名家詞集》,中葉有秦恩復《詞學叢書》。至於間有刊入叢書如《知不足齊叢書》、《別下齊叢書》內的,則為數不多,影響不大。晚清以來,詞學在士大夫中一度得到提倡,匯刻詞集因之而蔚為風氣。王鵬運的《四印齊所刻詞》、《宋元三十一家詞》昉於其前;繼之而起的是江標的《宋元名家詞》,吳重熹的《山左人詞》;最後有朱孝臧的《彊村叢書》,吳昌綬、陶湘的《景刊宋金元明本詞》,陶湘的《景汲古閣鈔宋金詞七種》。這些匯刻詞籍,大多依傍前人,像《宋名家詞》幾全據單本詞集 《彊村叢書》則有半數從文集中裁篇別出;,只有少數詞集如《四印齊所刻詞》本李清照《瀨玉詞》、《彊村叢書》本趙崇嶓《白雲小稿》等,才是從各種載籍中收集遺佚而加以新編的。盡管如此,它們仍然有其資料價值:有的保存了底本今天已經亡佚的若干詞集,如《宋名家詞》;,有的影刊了今天已不易見到的舊本,如《景刊宋金元明本詞》,有的則編者本人就對詞學比較有研究,如《四印齊所刻詞》、《彊村叢書》,校讐增補,功不可沒。
編纂《全宋詞》,以上兩類詞集是我們最主要的依據。
宋人選詞選,從宋詞別集在當時流行的情況來估計,為數一定是不少的。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有《梅苑》、《樂府雅詞》、《草堂詩余》、《唐宋以來絕妙詞選》、《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陽春白雪》、《絕妙好詞》、《樂府補題》八種。可以考知名稱而已經不傳的,還有五六種。其中《羣公詩余》一種,曾由清初的錢曾、季振宜收藏過,後來就不知下落了。元人的選本,現在所知道的只鳳林書院輯《草堂詩余》一種。這些宋元人的選本,往往有不見於專集的詞作,特別是小家的作品,率多賴是以傳。至於明清人的詞選,像《詞林萬選》、《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花草粹編》、《續草堂詩余》、《詞綜》、《歷代詩余》、《詞綜補遺》等等,有的出自學人,有的成於坊肆,精粗不一。然而除了《花草粹編》等個別選本以外,就他們所見的材料而言,已經很難為宋人編訂的別集、選集增補過多的作品了。
這些選本,也是我們編纂工作中的重要依據之一。
綜合地利用上述資料編纂《全宋詞》,我們遇到過不少困難。有的書由於刊刻不精,有的書限於編輯者的水平,經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錯誤;即使是編輯得比較認真的書,如果和其他材料綜合比照來看,也時會顯出它們零亂和蕪雜的缺點。因而,選擇底本和考訂作品的真偽是我們利用這些詞籍時付出勞動最多的工作。
在底本的比勘選擇上,尊重舊本而不迷信舊本,擇善而從。例如北京圖書館藏陸貽典、毛展手校的《宋名家詞》,陸、毛二人所據校的本子都是舊本,今天已經看不到了。而從校勘記的實際情況來考察,他們所據校的本子確乎勝過現存的本子,因此這一部分的底本我們基本上選擇了陸、毛的校本。然而他們所據的舊本也決不是完美無缺的,如盧祖皋的《蒲江詞》,汲古閣本只二十餘首,陸、毛的校本也沒有增補,但《彊村叢書》本所據的是明抄本《蒲江詞稿》,縱然其中雜有個別偽詞,但在數量上比汲古閣本多出七十餘首。對這種情況,我們當然選用了《彊村叢書》本。又例如黃庭堅的詞集,現有宋本《山谷琴趣外編》,但《彊村叢書本》的《山谷琴趣外編》是經朱孝臧校過的,我們把兩本比勘以後,也選用了《彊村叢書》本。
關於作品的考訂,情況要更復雜一點。宋詞作品互見於兩個或兩個以上作家的集中,為數甚多。汲古閣刻《宋名家詞》本《珠玉詞》、《六一詞》、《壽域詞》、《惜香樂府》,就頗多這一類的例子。詞選中如《類編草堂詩余》誤題作者姓名的約有八十餘首,《詞林萬選》約有二十餘首,《續草堂詩余》約有三十餘首。後人失考,陳陳相因,也有誤補於各家詞集的。辨偽存真,宋朝的羅泌已經做了一些,他校勘歐陽修《近體樂府》,在校記中作了說明而不下結論。毛晉刻詞,也間有考證,然而缺乏冷靜和嚴肅的態度,隨意判斷,誤刪誤補,不免流於武斷。我們在編纂的過程中,力求改正前人的錯誤,澄清前人的混淆。如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一首,楊慎以為是朱淑真的作品,毛晉承謬踵誤,以之補入《斷腸詞》,不久以前還有人發表文章力辨楊慎之說不誤。其實此詞既見於宋元本的歐集,宋人又別無異說,隨便推翻這個結論是很不妥當的。又如《蒲江詞稿》中末一首「洞仙歌」,已見於曾慥《樂府雅詞》。曾慥的時代比盧祖皋早得多,這首詞決不是盧祖皋所作。《彊村叢書》本朱翌《灊山詩余》,僅存詞五首,而其中有一首是王庭珪所作,有一首是張元干所作。凡此種種,我們都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了比較認真的考察。
宋詞的輯佚工作真正受到研究者的注意,已經是清末的事了。前面提到的《潄玉詞》和《白雲小稿》,就是王鵬運和吳昌綬的成績。之後,劉毓盤的《唐五代宋遼金元名家詞集六十種輯》開始了大規模的輯佚,內收宋詞四十四種六十四家,可惜出處不明、真偽不辨、校勘不精,頗為學者詬病。到趙萬里的《校輯宋金元人詞》,利用的材料更為廣泛,收宋詞五十五家,內五十一家為裒輯遺佚而成。此外也還有人做過這方面的工作。盡管各家的工作還都有不足之處,然而沒有這些成果,《全宋詞》的編輯工作就會困難得多。
本套書包括《全宋詞一》、《全宋詞二》、《全宋詞三》,《全宋詞四》和《全宋詞五》。